与免疫学相关诺贝尔奖获得者

合集下载

历年与生物有关的诺贝尔奖

历年与生物有关的诺贝尔奖

历年与生物有关的诺贝尔奖1901年(第一届诺贝尔奖颁发),德国科学家贝林(Emil von Behring)因血清疗法防治白喉、破伤风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2年,德国科学家费雪(Emil Fischer)因合成嘌呤及其衍生物多肽获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罗斯(Ronald Ross)因发现疟原虫通过疟蚊传入人体的途径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3年,丹麦科学家芬森(Niels Ryberg Finsen)因光辐射疗法治疗皮肤病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4年,俄国科学家巴浦洛夫(Ivan Pavlov)因消化生理学研究的巨大贡献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5年,德国科学家科赫(Robert Koch)因对细菌学的发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6年,意大利科学家戈尔吉(Camillo Golgi)和西班牙科学家拉蒙·卡哈尔(Santiago Ramóny Cajal)因对神经系统结构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7年,德国科学家毕希纳(L.Buchner)因发现无细胞发酵获诺贝尔化学奖。

法国科学家阿方·拉瓦拉(Alphonse Laveran)因发现疟原虫在致病中的作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8年,德国科学家埃尔利希(Paul Ehrlich)因发明“606”、俄国科学家梅奇尼科夫(Hya Mechaikov)因对免疫性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9年,瑞士科学家柯赫尔(Theodor Kocher)因对甲状腺生理、病理及外科手术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0年,俄国科学家科塞尔(Albrecht Kossel)因研究细胞化学蛋白质及核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1年,瑞典科学家古尔斯特兰(Allvar gullstrand)因研究眼的屈光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2年,法国医生卡雷尔(Alexis Carrel)因血管缝合和器官移植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免疫学人物信息总结

免疫学人物信息总结

免疫学人物信息总结1.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Emil Adolf von Behring)是一位德国医学家、细菌学家和血清学家。

他因研究了白喉的血清疗法而获得1901年首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埃德尔曼(Edelman, Gerald Maurice)美国生物化学家;罗德尼·罗伯特·波特Rodney Robert Porter,英国生物化学家。

工作集中于探明抗体的化学结构,并因此两人共享了1972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3.利根川进因发现抗体多样性的遗传学原理而获198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4.弗兰克·麦克法兰·伯内特爵士(Sir Frank Macfarlane Burnet),澳大利亚微生物学家彼得·梅达瓦(Sir Peter B.Medawar),英国动物学家因为他们对后天免疫耐受理论的发展和证实而在1960年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他们的模型为器官和组织移植的成功铺平了道路。

5.1980年巴茹·贝纳塞拉夫与乔治·斯内尔和让·多塞一起因“发现了控制免疫反应的、遗传的细胞表面结构”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Doherty Zinkernagel6.彼得·杜赫提,罗夫·辛克纳吉,因发现免疫系统如何识别病毒感染细胞分享1996年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

7.1984年,丹麦科学家尼尔斯·杰尼(Niels K. Jerne)、德国科学家乔治斯·克勒(Georges J.F. Köhler)和英国科学家色萨·米尔斯坦(César Milstein)“因关于免疫系统的发育和控制特异性的理论,以及发现单克隆抗体产生的原理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8.爱德华·詹纳(Edward Jenner)是一名英国医生,以研究及推广牛痘疫苗,防止天花而闻名,被称为免疫学之父,并且为后人的研究打开了通道,促使巴斯德、科赫等人针对其他疾病寻求治疗和免疫的方法。

免疫学中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其主要成果

免疫学中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其主要成果

免疫学中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其主要成果其他回答共2条免疫学领域的诺贝尔奖免疫学研究在医学领域具有特殊地位,20世纪,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对它的褒奖达18次之多:首届诺贝尔奖就授予免疫学成就;70年代之后,免疫学每10年都有3次获奖。

免疫是指机体的免疫系统识别“自己”与“非己”成分,并排斥异体物质的生理功能;免疫学则是一门研究免疫反应规律性的科学;而B细胞产生的免疫球蛋白即抗体,是产生体液免疫反应的关键物质,T细胞则是执行细胞吞噬功能的主体细胞。

笔者认为,免疫学在20世纪取得的最大成就,莫过于查清B细胞和T细胞免疫的隐秘。

自18世纪末19世纪初人类免疫实践的创始者、英国医生琴纳发现牛痘疫苗以来,免疫接种实践日渐丰富;自近代微生物学奠基人、法国学者巴斯德发现病原菌以后,传染性免疫现象的研究获得了长足进展。

到20世纪初,从理论上解释免疫机理的要求日感迫切,这时朴素的免疫学理论应时而生。

1908年,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颁发给俄国人梅奇尼柯夫提出的第一个细胞免疫理论——细胞吞噬学说,以及德国人艾利希提出的第一个体液免疫理论“侧链说”(即“受体说”),这是医学家探索现代免疫理论的开端。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曾2次颁发给探索各种免疫反应奥秘的免疫生物学研究领域。

法国人里歇1907年将致敏动物的血液注入正常动物体内,发现其对过敏原呈现过敏状态,从而发现了一种与免疫现象相反的现象——过敏反应,为该项研究奠定了基础,荣获了1913年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

比利时人博尔德特1895年发现动物血清中,存在一种能促进病原菌溶解的物质即补体。

1900年,他又发现,在补体存在的条件下,红细胞才会被溶血素溶解。

将这两个发现结合起来,他又创立了补体结合试验。

博尔德特因为发现补体而获取了1919年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

变态反应又称超敏反应,是指抗原刺激引起的免疫应答,以及由此导致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引起变态反应的抗原称为变应原,可以是外源性抗原,或者是自身抗原。

获得诺奖的免疫学家

获得诺奖的免疫学家

1901年以来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免疫学家1. von Behring(Emil Adorf von Behring, 1854-1917, Germany)是第一届诺贝尔奖得主,因在血清免疫疗法,特别是将抗血清疗法用于抗白喉治疗中所取得的成就而获得1901年诺贝尔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von Behring曾在柏林Koch研究所师从Robert Koch。

在1883年Lfler分离出白喉杆菌及1888年Roux和Yersin鉴定白喉外毒素后,vonBehring 和他的同事Kitadato及Wermicke于1890 年至1892年间指出白喉和破伤风病人是经血液循环中的抗毒素而形成免疫力的,并指出主动给病人注射抗毒素血清具有治疗作用,从而开辟了免疫血清疗法新途径也为体液免疫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2. Koch (Robert Koch, 1843-1910, Germany)1905 年因“在结核方面的研究和发现”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Koch 早年因在炭疽杆菌的生活史和炭疽病因学上的研究而震动医疗界。

在柏林Koch创建了著名的Koch研究所,他和他的一些杰出的学生建立了严格的细菌分离和培养技术,并在病因学证据方面提出了著名的Koch假说,从而使细菌学成为一门真正的学科。

Koch一生中研究过几种疾病,而他对结核杆菌和结核菌素的鉴定以及对结核病的不懈研究尤为突出,结核菌素反应的诊断性实验及已致敏动物对过量皮下注射结核杆菌的皮肤反应被称为Koch现象,它为以后阐明细胞免疫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

3. Mechnikov ( Iya lyich Mechnikov, 1845-1916, Russa)1908年因“对免疫力认识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与Paul Ehrlich 分享该年度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Mechnikov 对免疫学的主要贡献是提出并证明了细胞(巨噬细胞)免疫理论。

早年他主要从事动物学的比较胚胎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在意大利的一家海洋生物实验室工作期间,Mechnikov观察到了海盘车幼虫巨噬细胞,为他的细胞(巨噬细胞)免疫理论奠定了基础。

1996年诺贝尔医学奖内容

1996年诺贝尔医学奖内容

1996年诺贝尔医学奖内容1996年的诺贝尔医学奖颁给了三位杰出的科学家,分别是彼特尔·塞巴兹(Peter C. Doherty)、罗瑟·托玛斯(Rolf M. Zinkernagel)和哈尔·斯穆伯格(Hans J. Müller-Eberhard)。

他们因为在免疫学方面的杰出贡献而获得这一殊荣。

免疫学是研究人体抵抗疾病的免疫系统的科学领域。

彼特尔·塞巴兹和罗瑟·托玛斯在研究中发现了一种名为“MHC限制性”的免疫机制,即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 complex)如何识别并消灭入侵病原体。

这项发现对于深入理解免疫系统的工作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MHC限制性免疫机制的研究使得科学家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病毒感染和免疫应答。

塞巴兹和托玛斯的研究表明,MHC complex能够识别由病毒感染细胞内产生的肽段,并将此信息传递给免疫系统。

这个过程引发了针对感染细胞的免疫反应,从而保护人体免受感染。

而哈尔·斯穆伯格则在免疫学领域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补体系统上,这是一种由多种蛋白质组成的系统,对于凝固、细胞溶解和炎症反应等过程起着重要作用。

斯穆伯格的研究揭示了补体系统中几种主要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为了解其作用机制提供了关键线索。

1996年的诺贝尔医学奖对免疫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塞巴兹、托玛斯和斯穆伯格的研究成果不仅为治疗和预防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生物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诺贝尔奖的颁发无疑在科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关注和赞誉。

这三位科学家的工作成果为免疫学领域的研究打开了新的方向,对于开发新的免疫治疗方法和疫苗也具有重要的启示。

总结起来,1996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表彰了彼特尔·塞巴兹、罗瑟·托玛斯和哈尔·斯穆伯格在免疫学领域的突出贡献。

他们的研究成果推动了免疫学的发展,为深入理解免疫机制和开发新的治疗方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免疫学中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其主要成果

免疫学中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其主要成果

免疫学中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其主要成果免疫学是指研究人体免疫系统如何保护身体免受疾病侵害的学科。

自从20世纪初以来,免疫学一直是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截至2022年,已有23位科学家因为对免疫系统和免疫学的研究而获得了诺贝尔奖。

1. 保罗·埃尔利希(1908年获奖):贡献了抗毒素学说,证明了有些疾病(如白喉)可以通过注射抗毒素来治疗。

2. 伊凡·巴斯德(1915年获奖):发现蛋白质血清可以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开创了血清学的时代。

3. 查尔斯·里弗斯(1945年获奖):发现了肝炎病毒和黄热病病毒,对于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4. 安德烈·兰伯特(1951年获奖):发现了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这种发现为后来的免疫细胞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5. 佛朗西斯·克里克(1962年获奖):发现抗体的结构,为后来的抗体工程和体外诊断技术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

6. 约翰·伯克斯·朗斯特纳(1960年获奖): 在研究传染性贫血病毒的过程中,他第一次发现了病毒抗原。

7. 彼得·梅多瓦(1960年获奖):发现了鸡胚中的淋巴细胞,这是免疫细胞学和淋巴系统生物学方面的重要进展。

8. 杰罗姆·朗格(1960年获奖):发现了淋巴细胞(一种钙离子依赖性活细胞),对于淋巴细胞在免疫系统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了证据。

10. Roger Guillemin (1977年获奖):在研究大脑腺垂体激素过程中,发现了神经肽和神经调节肽,这是非常重要的神经免疫学领域的发现。

11. Ralph Steinman (2011年获奖,追授荣誉):发现了树突状细胞,这是免疫学研究中的里程碑之一。

他的研究促进了对抗病毒和癌症的免疫治疗的发展。

12. James Allison 和 Tasuku Honjo (2018年获奖):他们的研究开创了抑制免疫检查点的概念,这种治疗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多种类型的癌症。

免疫学中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其主要成果

免疫学中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其主要成果

免疫学中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其主要成果其他回答共2条免疫学领域的诺贝尔奖免疫学研究在医学领域具有特殊地位,20世纪,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对它的褒奖达18次之多:首届诺贝尔奖就授予免疫学成就;70年代之后,免疫学每10年都有3次获奖。

免疫是指机体的免疫系统识别“自己”与“非己”成分,并排斥异体物质的生理功能;免疫学则是一门研究免疫反应规律性的科学;而B细胞产生的免疫球蛋白即抗体,是产生体液免疫反应的关键物质,T细胞则是执行细胞吞噬功能的主体细胞。

笔者认为,免疫学在20世纪取得的最大成就,莫过于查清B细胞和T细胞免疫的隐秘。

自18世纪末19世纪初人类免疫实践的创始者、英国医生琴纳发现牛痘疫苗以来,免疫接种实践日渐丰富;自近代微生物学奠基人、法国学者巴斯德发现病原菌以后,传染性免疫现象的研究获得了长足进展。

到20世纪初,从理论上解释免疫机理的要求日感迫切,这时朴素的免疫学理论应时而生。

1908年,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颁发给俄国人梅奇尼柯夫提出的第一个细胞免疫理论——细胞吞噬学说,以及德国人艾利希提出的第一个体液免疫理论“侧链说”(即“受体说”),这是医学家探索现代免疫理论的开端。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曾2次颁发给探索各种免疫反应奥秘的免疫生物学研究领域。

法国人里歇1907年将致敏动物的血液注入正常动物体内,发现其对过敏原呈现过敏状态,从而发现了一种与免疫现象相反的现象——过敏反应,为该项研究奠定了基础,荣获了1913年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

比利时人博尔德特1895年发现动物血清中,存在一种能促进病原菌溶解的物质即补体。

1900年,他又发现,在补体存在的条件下,红细胞才会被溶血素溶解。

将这两个发现结合起来,他又创立了补体结合试验。

博尔德特因为发现补体而获取了1919年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

变态反应又称超敏反应,是指抗原刺激引起的免疫应答,以及由此导致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引起变态反应的抗原称为变应原,可以是外源性抗原,或者是自身抗原。

【历届诺贝尔奖得主(二)】1919年生理学或医学奖_文学奖和物理学奖

【历届诺贝尔奖得主(二)】1919年生理学或医学奖_文学奖和物理学奖

化学奖未颁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比利时,博尔德(JulesBordet1870-1961),发现免疫力,建立新的免疫学诊断法比利时细菌学家、免疫学家。

研究溶血作用,建立“补体结合试验”,奠定体液免疫学和血清学的基础。

发现百日咳杆菌并研制成百日咳菌苗,因这些成就获19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870年6月13日生于比利时苏瓦尼的教师家庭。

1961年4月6日卒于布鲁塞尔。

1892年获布鲁塞尔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1894年赴巴黎巴斯德研究所,在梅契尼科夫实验室工作。

1901年回布鲁塞尔,任狂犬病防治和细菌学研究所(1903年改名为布拉邦特巴斯德研究所)所长,直至1946年他的儿子保罗接任。

1907~1935年在布鲁塞尔大学任细菌学教授,此间每年都赴巴黎巴斯德研究所讲学。

1895年他发现动物血清中存在着与溶菌作用有关的两种物质:一种是特异性抗体,他称之为敏感素,耐热(55℃),仅存在于有免疫力的动物血清中;一种是非特异性的物质,不耐热,称为防御素,即现在所说的补体,存在于所有动物的血清中。

1898年他发现血清也能溶解异体的红细胞,这过程与溶菌过程相似,也需要补体参与。

1901年他研究免疫问题时发现抗体有与特异性抗原结合的能力,抗原、抗体结合的机制是吸附作用。

抗原-抗体结合物能吸附补体,使血清中的补体固定,因此往这血清中加入红细胞和它的抗体──溶血素后,这血清不再能使红细胞溶解。

他与O.让古一起建立补体结合试验,这工作为许多传染病,如伤寒、结核、梅毒等的血清诊断方法奠定基础。

1906年他和O.让古发现百日咳杆菌,今该菌称百日咳博尔代氏菌。

他们从此菌中提得一种内毒素,并制备成功百日咳菌苗。

此后他还进行细菌抗原的变异性、血液凝集作用和噬菌体等的研究。

他一生获得许多荣誉。

主要著作有《传染病的免疫疗法》。

研究成果博代(Bordet,JulesJeanBaptisteVincent)比利时细菌学家。

1870年6月13日生于比利时埃诺省苏瓦尼;1961年4月6日卒于布鲁塞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免疫学与诺贝尔奖1901—2017 1901—2017此表主要列举1901年起至今的与免疫学相关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其相关贡献成就81150405 张晗诺贝尔奖的由来诺贝尔奖作为全球科学与文学领域的最高荣誉,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创立的。

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奖项,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前一年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1901年首次颁发。

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

1968年,瑞典国家银行在成立300周年之际,捐出大额资金给诺贝尔基金,增设“瑞典国家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科学奖”,1969年首次颁发,人们习惯上称这个额外的奖项为诺贝尔经济学奖。

1931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和1961年的诺贝尔和平奖都曾颁发给已去世的人。

1974年开始,诺贝尔基金会规定,诺贝尔奖原则上不能授予已去世的人。

免疫学研究所获诺贝尔奖免疫学研究在医学领域具有特殊地位,20世纪,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对它的褒奖达14次之多:首届诺贝尔奖就授予免疫学成就;70年代之后,免疫学每10年都有3次获奖。

免疫学的发展与医学进步人类应用免疫的方法防治传染病的实践有着久远的历史。

用人痘接种预防天花的方法,至少在10世纪以前,已在我国民间流行。

人痘接种术从17世纪开始东传日本,西经印度、土耳其、俄罗斯传向欧洲,并在这些国家民间使用。

毫无疑问,人痘接种术对1798年琴纳(Jenner)发明牛痘苗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经过了200年的努力,由于牛痘苗的使用,天花逐渐被控制。

1980年WHO正式宣布,全球根除了天花。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用人工免疫的方法消灭的第一个传染病,无疑是医学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19世纪中叶以后由于巴斯德(Pastuer)柯霍(Koch)在微生物学上的杰出工作,阐明了传染病的病原学基础。

1880年代,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的方法相继建立,将免疫接种法由单一防治天花,推进到多种传染病的防治;1890年代的10多年间,由于抗体的发现,建立了诊断传染病的沉淀反应、凝集反应和补体结合反应三大血清学技术。

这些免疫学研究成果都有效地推动了对传染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对当时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从中国人痘接种预防天花,到20世纪60年代末的大约一千多年的时间,免疫学的生理基础是不知道的(即不知道执行免疫功能的免疫系统是什么),它只是一种应用技术,其特点是经验操作和黑箱(black box)机制。

在学科上只是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因此可以称之为免疫学的经验时期。

从4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这二十多年间,是免疫学从理论框架到实验研究都发生剧烈变动的时期。

六十年代,由于胸腺功能的发现,淋巴细胞功能的确认,以及抗体四肽链结构及功能区(domain)结构的阐明,从器官、细胞和分子水平确定了免疫系统的存。

而在免疫学理论上,克隆选择学说也已经稳固地确定了它在新免疫学中的地位。

免疫学的这些实验研究突破和理论进展,揭开了现代免疫学的序幕。

1971年,第一届国际免疫学大会在美国华盛顿召开,并成立了国际免疫学会联合会(IUIS),这标志着免疫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免疫学进入了现代免疫学时期。

在此后的三十年中,免疫学的研究不断取得突破,在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上影响了现代医学发展的进程。

这种影响至今仍在继续。

近半个世记来,免疫学研究的进展有以下几个标志性的特点:一,对免疫系统结构与功能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入1. 淋巴细胞的高度不均一性。

淋巴细胞是免疫系统功能的主要承担者。

60年代由于胸腺功能的发现,已经认识到淋巴细胞可以分为T、B细胞两大亚类。

随后又发现T细胞的二个功能上不同的个亚群,即T H和Tc/Ts细胞。

80年代末,莫斯曼(Mosmann)的研究又证明了T H细胞还可以根据它们产生的细胞因子不同而分为T H1和T H2二个亚类。

此后的研究又发现一些不具有抗原特异识别功能的的淋巴细胞,如NK、K细胞等。

80年代末,对T、B细胞.活化过程的深入研究,提出了抗原呈递细胞的概念,并由此发现了激发免疫应荅的关键细肥,树突状细胞(Dentritic cell, DC)。

此后,对DC功能的研究迅速成为免疫学研究的热点。

2. 淋巴细胞活化过程中的细胞相互作用。

免疫系统以“杀伤”为功能的特点,决定了淋巴细胞的活化一定不能是一个可以轻易启动的过程。

T、B细胞的活化都必需获得二种信号,一种是由抗原受体(TCR,BCR)识别抗原引发的特异信号;另一种是最终导致T、B细胞活化的辅助刺激信号(co-stimmlatory signals),辅助刺激信号可以由相互作用的细胞间的多种膜分子对(molecular pairs)来提供(对T细胞来讲,最重要的是CD28/B7通路,对B细胞来讲,最重要的是CD40和CD40L),也可以由细胞因子来提供。

淋巴细胞只接受抗原信号,而缺乏辅助刺激信号,则导致免疫耐受。

对成熟淋巴细胞免疫耐受产生条件和机理的研究,是现代免疫生物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它的研究成果,必将会在器官移植,自身免疫病防治。

生殖控制。

以及病毒性疾病的治疗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3. MHC结构与生物学功能的研究。

MHC及其分子的研究开始于对移植抗原的研究。

40年代末戈尔(Gorer)和斯耐尔(Snell)等对小鼠的主要移植抗原(H-2抗原)系统的研究揭示了H-2抗原的多样性以及编码H-2抗原的基因是一个紧密连锁的基因群,现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HC)。

与此同时多塞(Dausset)等对人的HLA进行了相同的研究;班拉塞拉夫(Beracerraf)等对H-2内控制免疫应答的基因(Ir基因)进行的研究,揭示了启动和控制免疫应答的复杂分子事件。

这些研究成果使斯耐尔、多塞和班拉塞拉夫获得1980年的诺贝尔奖。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MHC分子是一种抗原提呈分子,抗原肽只有与抗原呈递细胞膜上的MHC分子结合才能被T 细胞识别,并引发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由于这项有关MHC具体功能的研究,多赫迪(Doherty)和辛克拉杰(Zinkernagel)获得1996年诺贝尔奖。

4. T细胞抗原受体体及T细胞发育生物学研究。

免疫细胞中,只有T、B淋巴细胞具有特异的抗原识别功能。

早已证明,B细胞的抗原受体是其膜Ig,但一直到80年代中期,用T细胞克隆和特异的克隆型单抗进行研究,才证明了T细胞抗原受体(TCR)是由与Ig完全不同的基因编码的分子,它是由二条重链组成的异二聚体(Heterodimer),每条重链也可分为V区和C区。

TCR结构的阐明,为弄清T细胞识别抗原的特点,对阐明MHC限制的分子机制起到重要作用。

T 细胞在胸腺内发育过程一直是免疫生物学研究的热点。

对T细胞发育的研究揭示了T细胞识别的MHC限制(阳性选择)和T细胞克隆排除(阴性选择)的机制,极大地推动了免疫应答、免疫耐受,以及自身免疫形成机理的认识。

5. 抗体多样性遗传基础的阐明。

1890年抗体发现以来,抗体多样性(即有多少种不同的抗原,就能产生多少与之相应的抗体)一直是使免疫学家感到困惑不解的问题,它被一语双关地称为免疫学领域中的GOD(上帝,Generation of Diversity)。

对Ig分子的氨基酸序列分析,在蛋白质水平上阐明了抗体多样性的结构基础。

70年代,日本科学家利根川进(Tonegawa)在瑞士巴塞尔免疫学研究所采用了分子杂交技术分别对胚胎期动物的B细胞的胚系基因以及成熟B细胞的基因组进行分析,证明编码Ig V区的基因是由多个基因编码的,它们在胚系基因组中是分开的,但在B细胞成熟过程中,这些基因发生重排,而结合在一起,共同形成编码Ig V区的基因。

重链V区基因由V、D、J基因片段重组而成,轻链V区由V、J基因片段重组而成。

V、D、J基因片段本身具有多样性,但数量是有限的,但通过体细胞突变,V-C-J基因不同的重排组合方式;以及重链V区和轻链V区配对差异,就会产生出无数的不同的V区构型,来适应不同的抗原构型。

对抗体基因的研究不但揭开免疫学中抗体多样性之迷,在遗传学上也打破了“一个基因一条多肽链”的理论,是分子生物学理论上的重要突破。

抗体基因结构的阐明标志着分子免疫学的诞生,同时也为基因工程抗体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利根川进因此独得了1986年的诺贝尔奖。

6. 细胞因子和细胞因子网络。

80年代分子免疫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成果,是80年代中期以后不断发现的新的免疫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是机体内部细胞间信息交流的重要分子,它不但在免疫细胞间,也是免疫细胞与神经细胞间进行信息传递的重要分子。

众多的细胞因子在功能上互相协同或拮抗,形成一个免疫调节的网络,在机体内环境稳定中起重要作用。

细胞因子功能及其基因的研究也促进了一大批新型药物的产生,成为基因工程药物的重要来源。

7. 免疫细胞凋亡的研究。

凋亡是机体各组织细胞按其功能而设置的一种程序化的死亡方式。

免疫系统是机体的防卫系统,要保持免疫系统功能有活力地正常进行,免疫细胞必需不断更新,因此凋亡在免疫系统表现特别活跃。

90年代早期,免疫学对细胞凋亡的研究取得迅速进展,目前已知凋亡发生在中枢免疫器官中,不成熟的免疫细胞可以通过阴性选择而凋亡,是自身耐受形成的重要机制。

此外,成熟淋巴细胞在对抗原应答时的一个特点是细胞的活化和增殖,当抗原排除之后,这些数量增加的细胞必需死亡,以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这就是所谓的“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AICD)。

活化的淋巴细胞通过凋亡而被排除。

这是机体免疫调节的重要方式。

AICD受阻,不但促进淋巴组织增生,而且出现明显的自身免疫病。

对免疫细胞凋亡的研究,促进了对凋亡在胚胎发育、肿瘤发生等领域中的研究,加深了对凋亡这一生理现象的缺损在疾病发生中重要性的认识。

8. 免疫细胞发育、活化、分化过程中细胞内信号传导系统的研究。

在免疫学发展的早期,人们对免疫现象的认识只是经验性的:机体受抗原(如致病微生物)刺激可以产生相应的抵抗力;至于其机制是什么是不知道的;后来发现了抗体,但抗体是由什么细胞产生的也不清楚。

此后证明了淋巴细胞是主要免疫细胞;知道了免疫现象是由淋巴细胞介导产生的;以后的研究又阐明了免疫细胞活化的过程和条件,免疫效应的分子机制等等。

可以认为,从抗原刺激到抗原排除的整个过程是一个大的黑匣子,免疫学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层层开启这个黑匣子的过程。

目前,对免疫细胞活化过程中细胞内部信号传导系统的研究,可以揭示抗原刺激。

以及其它膜受体-配体相应作用引起效应细胞活化的细胞内机制,是在更深层次上打开“免疫”这个黑匣子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