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畜牧业基本情况

合集下载

内蒙古畜牧业经济发展现状及解决方案

内蒙古畜牧业经济发展现状及解决方案

内蒙古畜牧业经济发展现状及解决方案内蒙古是中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之一,畜牧业对内蒙古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然而,随着国家农村经济转型和消费升级的需求,内蒙古畜牧业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内蒙古畜牧业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首先,内蒙古畜牧业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之一是产能过剩。

由于过去几十年来,内蒙古畜牧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导致动物数量过多。

这造成了资源过度利用、环境污染和市场供需失衡等问题。

因此,需要减少畜禽养殖规模,调整产品结构,提高畜禽养殖效益。

其次,内蒙古畜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之二是粮食与饲料不足。

由于内蒙古草原资源丰富,且适合放牧,因此养殖业一直以来主要依赖天然草原饲料。

然而,近年来,由于人口增长、农村面貌转变和其他种植业的发展,导致粮食和饲料供给不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加大对畜牧业的研发投入,推动畜禽饲料科学化和产业化发展,通过技术手段提高饲料转化效率,增加畜禽养殖的经济效益。

第三,内蒙古畜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之三是市场需求差异。

随着国家消费升级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畜产品的消费需求发生了变化。

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性和质量要求更高,对有机、绿色和优质畜产品的需求增加。

因此,内蒙古畜牧业要调整产品结构,加大对高品质和有机畜产品的培育和推广,提高产品附加值,满足市场需求。

最后,内蒙古畜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之四是科技创新不足。

畜牧业是一个复杂的产业,需要不断创新和引进先进的养殖技术。

然而,内蒙古畜牧业在科技创新方面投入不足,落后于其他发达地区。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加大对畜牧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提升技术研发和转化能力,促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要解决内蒙古畜牧业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1.控制养殖规模,调整产品结构,提高畜禽养殖效益;2.加大对畜禽饲料科学化和产业化发展的研发投入,提高饲料转化效率;3.调整产品结构,加大对高品质和有机畜产品的培育和推广,满足市场需求;4.加大对畜牧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提升技术研发和转化能力。

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畜牧业现状以及发展建议

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畜牧业现状以及发展建议
THANKS
在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较 好的地区建立示范基地, 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 营模式。
加强合作交流,推动生态畜牧业发展
加强国内合作
加强与国内其他地区的合作,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经验,推动生态畜牧业的发 展。
加强国际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引进国外资金和技术,提高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畜牧业的 国际竞争力。
感谢您的观看
生态畜牧业的推广也得到了广大牧民的支持和 认可,他们逐渐认识到这种模式对保护草原生 态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当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尽管政府出台了政策措施,但执 行过程中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如资金分配不均、技术指导不到
位等。
气候变化对呼伦贝尔草原的生态 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导致草场 退化、水资源短缺等问题,这给 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带来了挑战。
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
通过产业化经营,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 入。
加强政策扶持,推动生态畜牧业发展

01
02
03
制定优惠政策
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如 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 鼓励企业和个人从事生态 畜牧业。
加强技术培训
加大对技术培训的投入, 提高农民的养殖技术和环 保意识。
建立示范基地
模式逐渐面临挑战。
近年来,呼伦贝尔市政府开始 大力推广生态畜牧业,以保护 草原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

生态畜牧业发展情况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生态畜牧业 的发展,包括补贴、技术指导和资金支持等。
呼伦贝尔市已经建立了一批生态畜牧业示范基 地,这些基地采用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管理模式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生态 畜牧业现状以及发展建议》

2024年内蒙古畜牧市场分析现状

2024年内蒙古畜牧市场分析现状

2024年内蒙古畜牧市场分析现状简介内蒙古是中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之一,拥有广阔的草原资源和丰富的畜牧养殖经验。

本文将对内蒙古畜牧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其发展趋势。

1. 畜牧业概况内蒙古拥有丰富的草原资源,牧区面积占全国的60%以上。

畜牧业是内蒙古的重要支柱产业,对推动当地经济增长和农牧民收入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

1.1 畜牧业发展历程随着内蒙古农牧业的发展,畜牧业也逐渐取得了较快的增长。

畜牧品种的多样化,养殖技术的改进以及政府在畜牧业扶持政策的推动下,内蒙古的畜牧业在过去几年取得了显著进展。

1.2 主要畜牧品种内蒙古的畜牧业以牛、羊、马为主要品种。

其中,肉牛和绵羊是内蒙古的养殖重点,产量占全国的比例较高。

此外,奶牛和奶羊养殖业也在内蒙古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2. 畜牧市场现状内蒙古的畜牧市场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活跃度,市场规模逐年扩大,市场竞争也较为激烈。

2.1 市场规模内蒙古的畜牧市场规模逐年扩大。

随着国内对畜产品需求的不断增长,内蒙古的畜牧产品供应也在逐年增加。

据统计,2019年内蒙古的畜牧产品销售收入达到了xx 亿元,同比增长xx%。

2.2 市场竞争格局内蒙古的畜牧市场竞争激烈。

市场上有众多的畜牧养殖企业和个体户,产品竞争较为充分。

同时,外地畜牧产品也进入内蒙古市场,增加了市场竞争的程度。

2.3 市场需求分析内蒙古的畜牧产品供需矛盾较为突出。

随着国内人均收入的提高,人们对优质畜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同时,外地市场对内蒙古的畜牧产品也有一定的需求量。

然而,畜牧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价格波动大等问题制约了市场需求的进一步扩大。

3. 畜牧市场发展趋势内蒙古畜牧市场在未来仍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3.1 技术创新推动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畜牧业也在加速向现代化、科技化方向发展。

技术创新将会提高畜牧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并降低生产成本,进一步推动畜牧市场的发展。

3.2 环保要求逐渐提高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对畜牧业的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重视。

呼伦贝尔市畜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呼伦贝尔市畜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呼伦贝尔市畜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一、呼伦贝尔市畜牧业的现状1.全面发展:呼伦贝尔市畜牧业种类繁多,包括牛、马、绵羊、山羊等多种畜牧品种,全市范围内都有畜牧业的发展。

特别是养殖黑头山羊、大长毛山羊等特色品种具有较大的优势。

2.产业链完善:畜牧业发展的产业链比较完善,从畜种繁育、饲料加工、养殖到屠宰加工等环节都有较好的衔接。

同时,牧业生态保护、畜产品安全监管等配套工作也较为健全。

3.市场需求不断增长: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优质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

市场上不仅需求量大,还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如高品质肉制品、有机肥料等。

4.技术水平提高:呼伦贝尔市的农牧民逐渐意识到科学管理的重要性,培训推广现代畜牧业技术的力度逐渐加大,农牧业发展水平逐步提高。

二、呼伦贝尔市畜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1.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部分农牧业发展较为落后,土地资源利用率不高,存在土地面积浪费、特色农畜产品不足等问题。

2.畜禽养殖环境污染:畜禽养殖过程中产生大量废弃物,对环境造成污染,如畜禽粪便污染、氨气排放等。

这给生态环境带来威胁。

3.品种结构不合理:呼伦贝尔市畜牧业品种过多,但有的品种养殖过程中存在难度较大,且市场需求相对较低,导致资源浪费。

4.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虽然呼伦贝尔市畜牧业从业人员具备一定的技能,但整体科技创新能力较弱,对于新兴技术的应用和推广较为滞后。

三、呼伦贝尔市畜牧业发展的对策1.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农牧业基地规划,推动土地集约利用,推广现代化的土地管理方式与技术,提高土地产出效益。

2.加大环保投入力度:加强畜禽养殖环境污染治理,推进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鼓励农牧民使用环保设施和技术,减少环境污染。

3.调整畜牧业品种结构: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禀赋,合理调整畜牧业品种结构,鼓励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和特色的畜牧品种,避免资源浪费。

4.加强科技创新支持:加大畜牧业科技创新投入,培养专业人才,鼓励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应用现代化养殖技术,提升畜牧业发展水平。

内蒙古农牧业基本概况

内蒙古农牧业基本概况

内蒙古农牧业基本概况内蒙古农业基本概况一、基本情况内蒙古位于北纬37°―53°之间,是全国最佳的奶牛、绒山羊养殖带,玉米、杂粮杂豆、马铃薯种植带,农畜产品资源多样性特征明显,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农畜产品资源丰富。

全区人均耕地面积0.24公顷,是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的3倍,居全国第一位,2021年全区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为589.56亿元,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5.1%;农牧业人口1436.1万人,占全区总人口60.18%。

河套、图们川、西辽河平原被称为“谷仓”和“长城外稻谷河”,是内蒙古粮食和经济作物的主产区,也是全国农业发展的重点地区。

目前,该地区马铃薯和向日葵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居全国首位;玉米产量居第五位;裸燕麦、荞麦、绿豆和其他粗粮的质量很好。

它们是中国三大小杂粮产区之一。

可利用草地面积6818万公顷,占全国可利用草地面积的五分之一以上。

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居全国五大牧区之首。

家畜资源丰富多样。

乌珠木沁肥尾羊、阿尔巴斯白绒山羊等优良品种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它们在质量和规模上都有产业化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牛奶产量居全国第一,羊肉产量居全国第二,牛肉产量居全国第十。

内蒙古充分发挥农牧产品资源优势,大力实施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步伐,使内蒙古农牧业产业化经营走在全国前列。

乳品业和羊绒业在全国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2022牛奶产量占全国的比重达到22%,羊绒产量占全国的比重达到41%,鲜奶加工能力和羊绒加工能力都居全国第一位。

二、存在的问题内蒙古农牧业产业化仍处于初始阶段,农牧业产业化经营还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技术水平和加工增值率低内蒙古农畜产品资源十分丰富,但资源优势远未发挥出来。

由于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仍不健全,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农牧业产业化科技含量不高,产业链条短,加工转化率低。

目前农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牧业产值比仅为0.6:1,与全国平均1:1的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与发达国家3:1的水平更是相差甚远。

内蒙古准格尔旗畜牧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内蒙古准格尔旗畜牧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内蒙古准格尔旗畜牧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内蒙古准格尔旗畜牧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一、引言内蒙古自治区作为中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之一,在国家农业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

作为自治区内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准格尔旗畜牧产业发展至关重要。

为了全面了解准格尔旗的畜牧业发展情况,本次调研旨在探讨其产业规模、技术水平、经济效益及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二、准格尔旗畜牧产业的规模和现状准格尔旗地处内蒙古草原带,具备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适宜发展畜牧业。

经调查统计,准格尔旗畜牧业发展已取得长足进步。

截至目前,旗内总牲畜存栏量达到500万头,其中牛、羊、马、骆驼分别占总量的40%、55%、3%和2%。

畜牧业养殖业主要以牛、羊为主导,养殖模式多样,包括放牧、圈舍和半开放式养殖等。

旗内的畜牧业经营主体以家庭农牧民为主,同时也有一些大型畜牧企业。

三、准格尔旗畜牧业的技术水平面对内蒙古自治区农业技术实施情况全面提升的大背景,准格尔旗的畜牧业技术水平也有显著提高。

农牧民正在逐步采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如人工授精、精准施药和定向饲养等。

同时,旗内的畜牧技术人员也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接受培训,并与其他地区的畜牧企业进行经验交流,提高了技术水平。

然而,在技术推广、科技研发和人员培养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薄弱环节。

四、准格尔旗畜牧业的经济效益准格尔旗畜牧业对旗内经济的贡献不可忽视。

畜牧业为旗内农牧民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农草养殖、农机服务和畜产品加工等。

当地政府积极推动畜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鼓励农牧民发展牧场观光、农家乐等新业态,进一步增加了农牧民的收入。

然而,由于畜牧业的成本上升和市场供需微妙的平衡,一些农牧民仍然面临着经济困难。

五、准格尔旗畜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尽管准格尔旗畜牧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畜牧业存在质量安全等方面的问题,需要加强监管措施,保障畜产品的质量。

其次,气候变化对草原的影响,以及草原过度放牧现象的限制,也对畜牧业发展带来了挑战。

内蒙古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基础与措施

内蒙古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基础与措施

内蒙古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基础与措施内蒙古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之一,发展现代畜牧业是该地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任务。

下面是内蒙古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基础与措施。

一、基础条件:1. 自然资源丰富:内蒙古拥有广袤的草原和丰富的水源资源,气候适宜、土地肥沃,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2. 物种资源丰富:内蒙古有着丰富的牲畜资源,包括羊、牛、马等多种畜禽品种,可以满足市场需求的多样化。

3. 传统畜牧业基础:内蒙古有着悠久的畜牧业传统,人们对于畜牧业的经验丰富,技术水平较高,有利于推进现代畜牧业的发展。

二、关键措施:1. 加强科技创新:加大对畜牧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强对现代畜牧业科学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养殖效益和产品质量。

加大优质高产品种的培育,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益和抗病抗灾能力。

2. 加强政策扶持:制定并完善相关政策,给予畜牧业企业税收减免、贷款贴息等扶持政策,推动现代畜牧业的发展。

建立畜牧业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畜牧业领域,推动畜牧业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3. 推进畜牧业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畜牧业的管理体系和标准体系,加强畜牧业的规范化管理,提高养殖条件和饲养环境,保证畜禽产品质量安全。

加强养殖场建设,提高养殖设施的科学化水平。

4. 加强人才培养:加大畜牧业人才培养力度,培养更多的畜牧业专业人才,提升畜牧业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

建立大学和职业学校的畜牧业专业,培养更多的畜牧业科研人员和管理人才。

5. 加强合作交流:加强内蒙古与其他地区和国家的畜牧业合作交流,学习借鉴先进的管理理念、技术和经验,促进畜牧业的创新发展。

加强与农牧民的合作,建立畜牧业发展的利益共享机制,推动农牧民增收致富。

内蒙古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基础在于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传统畜牧业基础,但仍需要加强科技创新、加强政策扶持、推进畜牧业标准化建设、加强人才培养和加强合作交流等关键措施的支持与推动,以实现畜牧业的现代化、产业化和可持续发展。

内蒙古畜牧业产业发展状况

内蒙古畜牧业产业发展状况

内蒙古畜牧业产业发展状况内蒙古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之一,该地区具有广阔的草原资源和良好的自然条件,使得畜牧业得以快速发展。

同时,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内蒙古畜牧业生产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和良好的市场体系,使得该地区的畜牧业产值逐年增长并在国内畜牧业产业占有重要地位。

内蒙古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畜牧区,这里拥有着丰富的草原资源和适宜的自然环境,而这些条件,都为内蒙古的畜牧业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

截至目前,内蒙古的畜牧业生产已逐年增长,成为了我国畜牧业重镇之一。

内蒙古畜牧业主要以牛、羊和马为主要生产动物,其中细毛羊、蒙古牛和锡伯马的特点和品质被广大消费者所认可和喜爱。

在内蒙古的畜牧业产业中,整个产业链条已经形成,包括养殖、屠宰、加工、包装和销售等环节,使得牛、羊、马等畜业产品从生产环节之一直到落地销售都得到了完美的衔接。

内蒙古畜牧业的发展得天独厚,主要有以下优势:1.丰富的草原资源内蒙古拥有广袤的草原和草原类型丰富,是我国草原面积最大的区域之一,这在一定程度上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2.适宜的自然环境内蒙古地区拥有干旱气候,草原植被生长季节长、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足,这些自然特征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3.支持政策的优势内蒙古政府通过营造良好的产业政策环境以及工业基础、物流零售环节的建设,大力推动畜牧业产业的发展,为提升该地区畜牧业价值贡献力量。

随着国家经济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肉制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内蒙古畜牧业发展前景广阔,具有很高的潜力和市场前景。

未来,内蒙古畜牧业将进一步向规模化、品牌化、高效化、绿色化等方向发展。

同时也将针对消费者的需求和喜好,积极发展新型畜牧业产品,如肉制品的深加工、精细化、多样化的生产等,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北部边疆,由东北向西南斜伸,呈狭长形,东西直线距离2400公里,南北跨度1700公里,横跨东北、华北、西北三大区。

土地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2.3%,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名列第三位。

东南西与8省区毗邻,北与蒙古国、俄罗斯接壤,国境线长4200公里。

自然条件[地质]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地层发育齐全,岩浆活动频繁,成矿条件好,矿产资源丰富。

以北纬42°为界,可分为两个I级大地构造单元。

42°线以北为天山--内蒙古--兴安地槽区,以南为华北地台区。

中、新生代时受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的影响,内蒙古东部地区形成北北东向的构造火山岩带,即新华夏系第三隆起带。

内蒙古存在着两个全国著名的Ⅱ级成矿带,就在这两大工级构造单元接触部轴和新华夏系第三隆起带上。

前者为华北地台北缘金、铜多金属Ⅱ级成矿带,后者为大兴安岭Ⅱ级铜多金属成矿带。

[地貌]全区基本上是一个高原型的地貌区,大部分地区海拔1000米以上。

内蒙古高原是中国四大高原中的第二大高原。

除了高原以外,还有山地、丘陵、平原、沙漠、河流、湖泊。

[气候]全区由于地理位置和地形的影响,形成以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的复杂多样的气候。

春季气温骤升,多大风天气;夏季短促温热,降水集中;秋季气温剧降,秋霜冻往往过早来临;冬季漫长严寒,多寒潮天气。

全年降水量在100-500毫米之间,无霜期在80-150天之间,年日照量普遍在2700小时以上。

大兴安岭和阴山山脉是全区气候差异的重要自然分界线,大兴安岭以东和阴山以北地区的气温和降雨量明显低于大兴安岭以西和阴山以南地区。

[水文]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共有大小河流千余条,祖国的第二大河--黄河,由宁夏石咀山附近进入内蒙古,由南向北,围绕鄂尔多斯高原,形成一个马蹄形。

其中流域面积在1 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07条;流域面积大于300平方公里的有258条。

有近千个大小湖泊。

全区地表水资源为406.60亿立方米,除黄河过境水外,境内自产水源为371亿立方米,占全国总水量的1.67%。

地下水资源为139.35亿立方米,占全国地下水资源的2.9%。

扣除重复水量,全区水资源总量为545.95亿立方米。

年人均占有水量2 370立方米,耕地每公顷平均占有水量l万立方米,平均产水模数为4.4l万立方米/平方公里。

内蒙古水资源在地区、时程的分布上很不均匀,且与人口和耕地分布不相适应。

东部地区黑龙江流域土地面积占全区的27%,耕地面积占全区的20%,人口占全区的18%,而水资源总量占全区的65%,人均占有水量8 420立方米,为全区均值的3.6倍。

中西部地区的西辽河、海滦河、黄河3个流域总面积占全区的26%,耕地占全区的30%,人口占全区的66%,但水资源仅占全区25%,其中除黄河沿岸可利用部分过境水外,大部分地区水资源紧缺。

[土壤]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土壤种类较多,其性质和生产性能也各不相同,但其共同特点是土壤形成过程中钙积化强烈,有机质积累较多。

根据土壤形成过程和土壤属性,分为9个土纲,22个土类。

在9个土纲中,以钙层土分布最少。

内蒙古土壤在分布上东西之间变化明显,土壤带基本呈东北--西南向排列,最东为黑土壤地带,向西依次为暗棕壤地带、黑钙土地带、栗钙土地带、棕壤土地带、黑垆土地带、灰钙土地带、风沙土地带和灰棕漠土地带。

其中黑土壤的自然肥力最高,结构和水分条件良好,易于耕作,适宜发展农业;黑钙土自然肥力次之,适宜发展农林牧业。

[植被]内蒙古境内植被由种子植物、蕨类植物、苔藓植物、菌类植物、地衣植物等不同植物种类组成。

植物种类较丰富,已搜集到的种子植物和蕨类植物共计2 351种,分属于133科,720属。

其中引进栽培的有184种,野生植物有2 167种(种子植物2 106种,蕨类植物61种)。

植物种类分布不均衡,山区植物最丰富。

东部大兴安岭拥有丰富的森林植物及草甸、沼泽与水生植物。

中部阴山山脉及西部贺兰山兼有森林、草原植物和草甸、沼泽植物。

高平原和平原地区以草原与荒漠旱生型植物为主,含有少数的草甸植物与盐生植物。

内蒙古境内草原植被由东北的松辽平原,经大兴安岭南部山地和内蒙古高原到阴山山脉以南的鄂尔多斯高原与黄土高原,组成一个连续的整体,其中:草原植被包括世界著名的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乌兰察布草原、鄂尔多斯草原等。

荒漠植被主要分布于伊克昭盟西部、巴彦淖尔盟西部和阿拉善盟。

主要由小半灌木盐柴类和矮灌木类组成,共有种子植物1 000多种。

植物种类虽不丰富,但地方特有种的优势作用十分明显。

资源状况[动植物] 内蒙古自治区分布有各类草原野生高等植物2781种,植被组成主要有乔木、灌木、半灌木植物、草本植物等基本类群,其中草本植物分布面积最广。

按类别分,种子植物2208种,蕨类植物62种,苔藓类植物511种。

全区野生脊椎动物众多,总计712种。

主要有圆口纲1种、鱼纲100种、哺乳纲138种、鸟纲436种、爬行纲28种、两栖纲9种。

其中,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动物116种,一级保护动物26种,二级保护动物90种。

全区有中国和日本两国政府保护候鸟及栖息环境协定中规定的保护候鸟128种,有中国和澳大利亚两国政府保护候鸟及栖息环境协定中规定的保护候鸟45种,有《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物种脊椎动物99种。

[水资源] 内蒙古大小河流千余条,其中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107条,主要河流有黄河、额尔古纳河、嫩江和西辽河四大水系。

大小湖泊星罗棋布,较大的湖泊有295个,面积在200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有达赉湖、达里诺尔和乌梁素海。

内蒙古水资源总量为545.95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406.6亿立方米,占总量的74.5%;地下水139.35亿立方米,占总量的25.5%。

[森林草原资源] 内蒙古自治区耕地面积714.9万公顷,草原面积8666.7万公顷。

据2008年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结果显示,全区林地面积6.59亿亩,森林面积3.55亿亩,人工造林保存面积9790.35万亩,宜林地面积2.37亿亩,均居全国第一位;有林地面积2.55亿亩,天然林面积2.1亿亩,居全国第二位;森林覆盖率20%。

全区活立木总蓄积量13.61亿立方米,居全国第五位。

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大兴安岭原始林区是我国重要的碳库、基因库和木材资源基地。

全区有大兴安岭南部、宝格达山等11片次生林区和人工林区。

据第一次内蒙古自治区湿地资源调查结果显示,全区有河流、湖泊、沼泽、人工湿地4大类13种类型湿地,面积6368万亩,占全国湿地面积的11%,占全区土地面积的3.59%,湿地面积居全国第三位。

[矿产资源] 截止到2010年底,在全国已发现的171种矿产资源中内蒙古就有143种,其中查明资源储量的有97种。

资源储量居全国之首的有12种、居全国前3位的有30种、居全国前10位的有74种。

稀土查明资源储量居世界首位,其氧化物总量达18065.41万吨;全区煤炭累计勘查估算资源总量7601.42亿吨,其中查明的资源储量为3629.81亿吨,预测的资源量为3971.61亿吨,居全国第1位。

查明天然气地质储量14746.63亿立方米,探明石油地质储量55671.2万吨,累计查明贵金属金504.46吨,银3.15万吨;铜、铅、锌3种有色金属资源储量3871.06万吨。

[旅游资源]内蒙古旅游资源丰富,概括起来有十大景观,即草原、森林、沙漠、河流、湖泊、温泉、冰雪、边境线、民族风情、历史古迹。

其中不乏世界级精品,如成吉思汗陵、昭君墓、古长城、阴山古刹五当召、五塔寺、贝子庙等。

呼伦贝尔草原是中国最美的天然草原,克什克腾旗世界地质公园、阿尔山火山遗址地质公园等景观独特,科学价值高。

截至2011年底,内蒙古自治区共有一定规模的旅游区(点)300多处,以重点旅游区(点)和旅游城市为支点,形成了四条精品旅游线路。

全区共有注册旅行社786家,星级饭店278家,A级旅游景区221个,工农业旅游示范区(点)19个,农家游、牧户游接待户300多家。

此外,内蒙古旅游那达慕、蒙古族服装服饰艺术节、额济纳金秋胡杨节、满洲里中俄蒙三国旅游节等一批高品位的旅游节庆活动已成为内蒙古旅游名牌产品。

农业2012年,内蒙古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304.9亿元,增长5.8%。

粮食总产量505.7亿斤,增产28.2亿斤,创历史新高。

牧业年度,全区牲畜存栏1.1亿头只,连续八年保持在1亿头只以上。

其中,羊存栏8065.4万只,牛存栏1015.8万头。

牛羊存栏呈现纯牧区减少,半农半牧区和农区增加的趋势。

2012年全区肉类、牛奶、鸡蛋产量分别达到253万吨、910.2万吨和54.5万吨。

[畜牧业]内蒙古自治区拥有闻名世界的广袤草原和丰富的家畜品种资源,是我国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和商品基地。

经过六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内蒙古畜牧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我区已经具备了年稳定饲养1亿头只牲畜、年生产240万吨肉、10万吨绒毛、900万吨牛奶和50万吨禽蛋的综合生产能力。

牛奶、羊肉、山羊绒、细羊毛产量均居全国第一,畜牧业产值已占大农业的45.93%。

畜牧业综合生产水平居全国五大牧区之首,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

内蒙古自治区畜禽品种资源十分丰富。

地方良种颇负盛名,不同的草原生态,造就了不同类型的牲畜品种。

有蒙古马、蒙古牛、蒙古羊、双峰驼、白绒山羊等地方品种,培育出了三河马、草原红牛、内蒙古细毛羊、内蒙古白绒山羊、阿拉善双蜂驼等27个优良品种,并引进了荷斯坦、西门塔尔、安格斯、道赛特、萨福克等一批世界著名优良畜禽品种,特别是最近新育成命名的呼伦贝尔肉羊和巴美羊两个新品种,填补了国内杂交肉羊品种的空白,在提供高档畜产品和支援区内外畜种等方面,均发挥着重大作用。

我区的肉、蛋、奶、毛绒、皮张等五大类畜产品,在国内占有重要的地位,有些产品在国外也享有盛名。

已建成种畜场为龙头的良种繁育体系,牧业年度良种及改良种牲畜总头数10285.4万头(只),比重为94.7%,基本实现了畜禽良改化。

优势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成效显著。

立足我区优势,按照大力发展特色、绿色、生态畜牧业的战略要求,加快发展现代畜牧畜牧业。

充分发挥我区具有发展草原畜牧业和农区畜牧业的双重优势,优化生产布局,转变养殖观念,调整养殖模式,使畜牧业尽快向质量、效益与生态安全并重的方向转变,做大做强畜牧业,畜牧业生产布局发生了积极变化,优势畜产品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畜产品生产区域布局日趋合理,一批优势畜产品产业带初步形成。

以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呼伦贝尔市为重点的奶业生产基地,以通辽市、赤峰市为重点的肉牛、猪禽生产基地,以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为重点的肉羊、细羊毛生产基地,以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锡林郭勒盟、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阿拉善盟为重点的羊绒生产基地各具特色,发展势头良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