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教学案例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教科版重力教案

高中物理教科版重力教案

高中物理教科版重力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重力的概念和作用;
2. 掌握用格里维斯定律计算重力的大小;
3. 能够分析重力对物体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
1. 重力的定义和特点;
2. 格里维斯定律及其应用。

三、教学难点:
1. 如何用格里维斯定律计算重力大小;
2. 理解重力对物体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
1. 教师备课内容:重力的定义和特点,格里维斯定律;
2. 学生备课内容:预习相关知识,准备实验材料。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入重力的概念,让学生了解重力的作用;
2. 学习内容讲解:重力的定义和特点,格里维斯定律;
3. 示范实验:利用实验展示重力对物体的影响,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
4. 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加深理解;
5. 课堂讨论:利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讨论重力的影响,并提出解决方法;
6. 辅导:对学生疑惑的地方进行解答和辅导;
7.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并提出下节课的预习内容。

六、课后作业:
1. 完成课堂练习题;
2. 思考重力对生活中的影响,并写一篇小结。

七、教学反思:
1. 整个教学过程是否能够有效引导学生掌握重力的相关知识;
2. 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能够积极参与,思维活跃。

以上是一份高中物理教科版重力教案范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教案模板初中物理下册重力

教案模板初中物理下册重力

教案模板: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重力》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 掌握重力的方向,知道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称为重心。

- 理解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学会用重力公式 G=mg 计算物体的重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 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学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对重力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 体会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学重难点1. 重力方向的理解和掌握。

2. 重力作用点的确定。

3. 重力与质量关系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弹簧测力计。

2. 不同质量的物体。

3. 绳子、细线等实验器材。

4. 黑板、粉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力的作用效果。

- 引入本节课的主题——重力。

2. 知识讲解:- 讲解重力的概念,说明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 讲解重力的方向,强调重力总是竖直向下。

- 讲解重力的作用点,即重心。

3. 实验探究:- 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质量的物体的重力。

- 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探讨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4. 公式讲解:- 讲解重力公式 G=mg,让学生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5. 巩固练习:-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物体的重力。

6. 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重力的概念、方向和作用点。

- 强调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7. 作业布置:-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重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了重力的概念、方向和作用点。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观察和记录数据,提高了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通过练习题的布置,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了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避免实验误差的产生。

初中物理重力文字教案

初中物理重力文字教案

初中物理重力文字教案课程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重力的定义、产生原因、大小与质量的关系、方向和重心的概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培养实验能力和物理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学生辩证分析物理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重力的方向和重心。

教学难点: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重力的方向和重心的概念。

教学准备:实物教具(重物、重垂线)、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多个钩码、细线、小重物)、教学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生活实例引入重力的概念,如熟透的苹果落向地面、物体从高处落下等。

2. 提问:什么是重力?重力是如何产生的?二、探究重力的定义和产生原因(10分钟)1. 介绍重力的定义:重力是地球对物体吸引的力。

2. 解释重力产生的原因:地球的质量和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具有质量,根据万有引力定律,物体之间存在相互吸引的力,这就是重力。

三、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15分钟)1. 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质量的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

2. 记录实验数据,包括物体的质量和受到的重力大小。

3. 分析实验结果,发现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四、学习重力的方向和重心(10分钟)1. 介绍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2. 讲解重心的概念:重心是物体受到重力作用的平衡点。

五、总结与复习(10分钟)1. 复习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重力的定义、产生原因、大小与质量的关系、方向和重心的概念。

2. 回答学生的疑问,巩固知识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了重力的定义、产生原因、大小与质量的关系、方向和重心的概念。

在实验探究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动脑,培养了实验能力和物理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重力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后续学习力学打下了基础。

《重力》教学案例

《重力》教学案例

《重力》教学案例《重力》教学案例岗南中学李树平一、教学内容分析《重力》是人教版八级物理第七章《力》第三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质量、力、二力平衡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力是一种最常见的力,也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它在力学学习中有广泛的应用,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都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是以后学习压强,浮力,功等知识的基础,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基础的地位。

生活中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竖直下落的例子比比皆是,因此教学中应注意通过学生熟悉的例子创设问题情景。

以观察思考开路,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乐于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通过探究解决本书中“力的大小跟质量关系”的重点问题,通过让学生利用重垂线观察窗台、桌面是否水平,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活动利用重心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解决力的方向及作用点的难点问题,实现教学目标的完成。

二、学生情况分析九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我所任教的岗南中学,学生都来自偏远的农村,纯朴上进,但对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在教学中我常常列举身边的实例启发学生,用身边的物品做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还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通过一年多的物理学习,学生已经的铁块、铝块,刻度尺,斜面,投影仪。

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演示](1)将一皮球举到一定的高度让其自由落下。

(2)把一皮球斜向上抛出,观察其运动路线。

(3)让一皮球在讲桌上沿直线运动,滚到讲桌边后落向地面,观察其运动路线。

师:在演示的几种情况中,球的运动有什么共同之处呢?生:不论小球的运动状态如何,它最终都落回了地面。

师:球运动过程中运动状态的改变是因为受到了力的作用,球都落回了地面一定是受到了指向地面的力的作用。

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来解答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1、重力师:请同学们用一根细线拴住自己的橡皮作图13.2-1所示的实验,并思考橡皮为什么不会飞掉出去?生:因为绳子把橡皮拉住了,绳子和橡皮间有相互作用的拉力。

初中物理重力试讲教案

初中物理重力试讲教案

初中物理重力试讲教案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重力的概念、产生原因、大小、方向和重心等基本知识,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重力的概念、产生原因、大小、方向和重心等基本知识,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 教学难点:重力与质量的关系,重力的方向和重心概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入重力概念,如提问:“为什么地球上的物体都会往地上掉?”引发学生思考,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重力。

2. 探究重力概念:让学生观察和体验重力的存在,如用手托住一个物体,松开手,物体就会掉下来。

引导学生总结重力的定义和产生原因。

3. 学习重力的大小:介绍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得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4. 学习重力的方向:介绍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重力的方向。

5. 学习重心的概念:介绍重心的概念和作用,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重心的位置和意义。

6. 巩固知识:通过一些实例和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实验观察、小组讨论、讲解示范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教具、实验器材等教学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重力的相关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题和作业,评估学生对重力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能力、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以上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初中物理重力试教教案

初中物理重力试教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重力,理解重力的概念。

(2)了解重力的方向,知道重力总是竖直向下的。

(3)掌握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理解重力公式 G=mg 的含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重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重力的概念及其方向。

(2)重力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2. 教学难点:(1)重力公式的理解与应用。

(2)重力与质量关系的实验设计与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苹果落地、物体下落等,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物体总是往地上掉?(2)提问: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引出力的作用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 新课讲解(1)讲解重力的概念:地球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2)介绍重力的方向:重力总是竖直向下的,与水平面垂直。

(3)讲解重力与物体质量的关系:物体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公式为 G=mg,其中 g 是重力加速度,约为 9.8N/kg。

3. 实验与探究(1)实验一:重力的方向目的:验证重力总是竖直向下的。

方法:用悬挂法,将物体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上,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

(2)实验二: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目的:探究重力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方法: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量不同质量的物体,记录示数,分析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4. 巩固知识(1)提问:重力是如何产生的?重力的方向是什么?(2)练习:根据重力公式 G=mg,计算不同质量的物体所受的重力。

5. 应用拓展(1)举例说明重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跳伞运动员打开降落伞,利用重力减速降落。

(2)讨论:为什么抛物线运动的物体最终会落回地面?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掌握重力的概念、方向和与质量的关系,能够运用重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高中物理重力教案模板小学

高中物理重力教案模板小学

高中物理重力教案模板小学
教学内容:重力
教学目标:
1. 了解重力的概念和作用;
2. 掌握计算物体重力的方法;
3. 了解地球引力的大小和方向;
4. 掌握重力对物体的影响。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实验器材、教材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重力的基本概念,引起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二、讲解
1. 讲解重力的定义和作用;
2. 介绍重力的计算方法和公式;
3. 分析影响物体重力的因素;
4. 讲解地球引力的大小和方向。

三、实验
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通过测量不同质量物体在不同高度下的重力实验,验证重力
对物体的影响。

让学生通过实验数据计算出重力的大小。

四、练习
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并培养学生的计算和分析能力。

五、总结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提醒学生注意重点。

六、作业
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可以看出,学生对重力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计算重力也有了一定的掌握。

通过实验的操作,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重力的作用。

通过此次教学,希望学生能够进一步加深对重力的理解和掌握。

重力、弹力、摩擦力教案

重力、弹力、摩擦力教案

重力、弹力、摩擦力教案第一章:重力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作用。

让学生掌握重力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重力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1.2 教学内容重力的概念:介绍重力的定义,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

重力的作用:解释重力对物体的作用,如悬挂物体、地球上的物体等。

重力的计算:介绍重力的计算方法,公式为F = mg,其中m 为物体的质量,g 为重力加速度。

重力在生活中:举例说明重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抛物线运动、天平等。

1.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重力的存在和作用。

实验演示: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体验重力的作用。

计算练习: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让他们运用重力公式进行计算。

生活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重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第二章:弹力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的产生和作用。

让学生掌握弹力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弹力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2 教学内容弹力的概念:介绍弹力的定义,物体因形变产生的力。

弹力的产生:解释弹力的产生原因,如弹性形变、弹簧等。

弹力的作用:介绍弹力的作用,如弹跳、弹性碰撞等。

弹力的计算:介绍弹力的计算方法,公式为F = kx,其中k 为弹簧常数,x 为形变量。

弹力在生活中:举例说明弹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弹簧床垫、弹力球等。

2.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弹力的存在和作用。

实验演示: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体验弹力的作用。

计算练习: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让他们运用弹力公式进行计算。

生活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弹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第三章:摩擦力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的产生和作用。

让学生掌握摩擦力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摩擦力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2 教学内容摩擦力的概念:介绍摩擦力的定义,物体表面间的阻碍力。

摩擦力的产生:解释摩擦力的产生原因,如接触面粗糙度、物体间的相互摩擦等。

摩擦力的作用:介绍摩擦力的作用,如行走、开车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力》教学案例岗南中学李树平一、教学内容分析《重力》是人教版八级物理第七章《力》第三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质量、力、二力平衡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力是一种最常见的力,也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它在力学学习中有广泛的应用,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都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是以后学习压强,浮力,功等知识的基础,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基础的地位。

生活中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竖直下落的例子比比皆是,因此教学中应注意通过学生熟悉的例子创设问题情景。

以观察思考开路,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乐于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通过探究解决本书中“力的大小跟质量关系”的重点问题,通过让学生利用重垂线观察窗台、桌面是否水平,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活动利用重心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解决力的方向及作用点的难点问题,实现教学目标的完成。

二、学生情况分析九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我所任教的岗南中学,学生都来自偏远的农村,纯朴上进,但对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在教学中我常常列举身边的实例启发学生,用身边的物品做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还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通过一年多的物理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2、理解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3、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锤线的应用。

4、知道重心并会画重力的示意图。

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的存在,培养其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1、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得出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培养学生“猜想、设计、操作、分析论证”的能力。

2、通过了解重垂线及重心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道理的兴趣,提高学生辩证的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

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G=mg。

难点:重力的方向及重锤线的应用。

教具准备:钩码、弹簧测力计、重垂线、粗细均匀的木棒、皮球、质量相等的铁块、铝块,刻度尺,斜面,投影仪。

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演示](1)将一皮球举到一定的高度让其自由落下。

(2)把一皮球斜向上抛出,观察其运动路线。

(3)让一皮球在讲桌上沿直线运动,滚到讲桌边后落向地面,观察其运动路线。

师:在演示的几种情况中,球的运动有什么共同之处呢?生:不论小球的运动状态如何,它最终都落回了地面。

师:球运动过程中运动状态的改变是因为受到了力的作用,球都落回了地面一定是受到了指向地面的力的作用。

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来解答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1、重力师:请同学们用一根细线拴住自己的橡皮作图13.2-1所示的实验,并思考橡皮为什么不会飞掉出去?生:因为绳子把橡皮拉住了,绳子和橡皮间有相互作用的拉力。

师:说得很好,老师也有同感。

[投影]现在请同学们观察大屏幕上的图片,并思考问题:1、月亮为何总是围绕着地球转而不会跑掉呢?2、牛顿坐在苹果树下在思考,熟透的苹果为何总是落向地面而不往天上飞呢?生1、月亮绕着地球转不会跑掉是因为地球对月亮有吸引的力。

生2、月亮对地球也有吸引的力。

生3、苹果落向地面是因为受到地球吸引的力。

师:同学们说得很有道理,都有成为科学家的潜质。

地球和月亮之间存在着相互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

地面附近的物体也会受到地球的吸引,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2、重力的大小师:前面的学习中同学们已经了解了力的三要素,还记得吗?生: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师:通常还把重力的大小叫做重量。

有的物体所受的重力比较大,有的物体所受的重力比较小。

那么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系呢?(提出问题)同学们可以先大胆猜想。

生:一般看上去越大的物体越重,所以我认为重力和体积有关。

生:我认为重力的大小可能跟物体的材料也就是密度有关,物体的密度越大就越重。

生:密度相同的物质,体积大时质量就大,体积相同的物体,密度大时,它的质量就大,所以我认为是质量大的物体重力大。

师:大家的猜想都有道理,那么究竟哪种猜想是正确的呢?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现在我们把任务分给各个小组:1到3组探究重力大小与物体形状是否有关;4到6组探究重力大小与体积是否有关;7到9组探究重力大小与密度是否有关;10到12组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是否有关?实验器材从实验桌上自己选择。

生:纷纷动手进行实验,热情很高。

师:巡视指导。

师:各组都做完实验啦,那么大家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成果吧。

生1:我们选择质量相等,而体积不等的铝块和铜块,发现重力相等,说明重力大小与体积无关。

生2:我们组选择质量相等,密度不同的铁块和铝块,发现重力也相等,说明重力大小与物体的密度无关。

生3 :我们组选择体积相等,而质量不等的铝块和铜块,发现质量大的重力也大,说明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师:大家分享了彼此的实验成果,这种交流合作精神很好,我发现大家在实验中都用到了一种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这种方法的名字是什么?生:控制变量法。

(异口同声)师:那么现在你们认为重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系?生:重力大小与质量有关,而且质量越大的物体重力也越大。

师:同学们做的很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得出了一致的结论,可见合作的力量真是巨大呀。

(学生异常兴奋,充满激情)下面我们共同“探究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之间的关系。

”师:同学们可以参考教材中的提示,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然后交流实验的情况。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并参与学生的活动)生:根据测量数据作出的重力与质量关系的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生:每一次测出的重力与其对应质量的比值基本上是一个不变的值,这个比值大约是9.8.生:实验结果说明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师:我们用G表示重力,g表示重力和质量的比值,同学们实验的结论就可以用一个公式表示,请大家自己表示出来,(一名同学板演)并说明单位是什么。

师:向学生说明g的单位可根据重力G(N)和质量m(kg)的单位得出:g=9.8 N/kg,在使用公式G=mg计算时,质量(m)的单位必须用kg,重力(G)的单位必须用N,粗略计算时,g的值可取10 N/kg。

[投影]练习:1、一个南瓜的质量是30牛,它的质量是多少?2、质量是200g的苹果,重力是多少牛(取g=10 N/kg)?3、根据自己的质量,估算你受到的重力。

(学生练习,三名同学板演,最后教师讲评)3、重力的方向演示:教师用细线把一钩码悬挂起来。

请大家观察细线自由下垂的方向是怎样的?生1: 是竖直向下的。

生2:应该是垂直向下的。

演示:教师把悬挂的钩码置于一个斜面的上方,同学看,重锤线自由下垂的方向和斜面是否垂直?生:不垂直,师:那重力的方向应该怎样说?生:应该说竖直向下。

师:很好,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千万不要说成垂直向下。

师:现在请同学们利用重垂线检查我们教室的墙壁是否竖直,窗台及课桌面是否水平。

说说你们检查的结果和根据。

生:如果重垂线和墙壁是平行的,说明墙壁竖直,如果重垂线和桌面及窗台是垂直的,则说明桌面和窗台是水平的。

师:[想想议议]图13.2-7“下”在哪里?生:地球上不同地方的人或物受到的重力的方向对于他们所处的位置来说都是竖直向下的。

因为地球是圆形,所以地球上不同位置上的“下”实际都指向了地球的中心,因此我们所说的竖直向下的“下”指的是指向“地心”。

师:同学们分析得非常好,正因为地球上不同地方的人们都受到地球指向地心的重力作用,所以各个地方的人们都能安然无恙地生活在地球表面。

4、重心师: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部分,但是,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是集中在物体的一个点上,这个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如何确定物体的重心呢?生:重力的作用线一定通过重心,所以可以用类似重垂线的悬挂法确定物体的重心。

师:请同学们确定一块方形薄板的重心,并交流自己的做法。

(学生操作,然后交流)生:先用细绳系住木板的一点悬挂起来,沿着细绳的方向在木板上画出一条线;再用细绳系住木板的另一个点悬挂起来,按刚才的方法在木板上画出另一条线,两条线的交点就是这个木板的重心。

师:物体的重心位置和物体的形状、材料是否均匀有关,用悬挂法可以确定各种物体的重心。

一般材料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就是这一物体的几何中心。

生:读图13.2-8,回答。

方形薄板的重心在对角线的交点,粗细均匀的木棒的重心在木棒的中点,均匀圆球的重心在它的球心。

师:大家说光盘的重心在哪里?生:在圆心上。

师:但光盘圆心这里是空的,这说明了什么问题?生:说明有的物体重心不在物体上,(同学们纷纷赞同)师:很好,并不是所有物体的重心都在物体上,当物体的形状改变时,重心的位置也会发生改变,重心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也有很重要的应用。

请大家阅读图13.2-9 ,然后思考“不倒翁”为何不倒?“高空走钢丝” 的演员为何手拿一根长杆?交通部门为何规定不允许运输车辆超高?人在冰上行走时为何习惯将身子下蹲一些?这些都利用了重心的知识,同学们回去后可以上网查一下相关的知识。

师:随着我们国家“神舟”系列载人航天飞船的胜利发射与回收,我们国家的航天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引起了世人的瞩目。

相信同学们也一定希望有朝一日自己能上天揽月,请同学们在课后收集有关航天的知识,阅读书后的科学世界“万有引力与航天”。

(三)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学习到了哪些知识。

1.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是一种常见的力,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用G=mg来计算大小,g=9.8 N/kg。

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四)反馈练习,内化提高1、关于重力,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吸引而产生的B.重力是物体本身的固有属性C.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D.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2、关于质量和重力,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质量与重力是一回事,质量大的重力大B.质量与重力方向都是竖直向下的C.在同一地点,质量相同的物体重力一定相等D.买米和背米时,人们只关心重力3、地面附近的物体都受重力,重力与质量关系写成公式___________,它表示_________ 。

其中取g=9.8N/kg,它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个质量为3kg的铅球,在地面上受到的重力是_____N,方向指向_________。

当运动员向斜上方推出这个铅球时,主要是______的作用使铅球不能做直线运动。

5、如果没有重力,下列哪些现象不会出现()A.灰尘扬起后不会落回地面B.汤水能倒进嘴里C.人轻轻一跳就会跳得非常高D.河水就不会流动了6、一个质量为10kg的物体A静止在斜面上,试画出物体所受重力的图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