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代-中生代地层序列和古地理
中生代古生代地史

中、古生代地史总结中生代地史特征总结晚古生代地史特征总结晚古生代地史特征总结一、.华南板块1、地层发育特征泥盆纪:早泥盆开始,华南地区自西南滇黔桂逐渐向北东方向发生海侵,发育深水泥灰岩沉积,中上泥盆以海陆交互的泥质砂岩沉积为主石炭纪:早石炭为华夏古陆西缘的浙西——江西大部——粤东一带为主的陆源碎屑岩沉积,晚石炭为白云岩和灰岩广泛沉积。
二叠纪:二叠纪是遭遇了玩古生代中最大的海侵,主要以灰岩和碳酸盐为主。
2、古生物化石泥盆纪以鱼类,双壳类和介形类为主,并见腕足化石。
石炭纪有海相底栖化石为主,珊瑚,腕足,层孔虫比较常见。
二叠纪含丰富的蜓类及珊瑚化石,还有大量植物化石,偶见浮游类的菊石化石。
3、沉积相类型泥盆纪:中上泥盆为海陆交互和滨浅海相沉积,下扬子区为陆相沉积。
石炭纪:早石炭为陆源冲积沉积晚石炭为滨浅海沉积。
二叠纪:早二叠为潮坪碳酸盐沉积,中二叠为海陆交互相沉积,晚二叠为滞留还原条件下的沉积。
4、沉积厚度泥盆纪不详,石炭纪沉积厚度课超过800m,二叠纪不详 5、地壳运动特征泥盆纪华南板块在加里东运动后,东南加里东造山带隆起,扬子主体上升为陆,除桂东南钦—防地区存在残存海槽和滇东一带见陆相泥盆纪和志留纪连续过度外,华南其他地区均剥蚀的古陆或山地。
石炭纪海侵主要分布于滇黔桂湘地区,华夏古陆西缘的浙江——江西大部——粤东一带为陆源沉积,下扬子地区开始出现海相沉积晚石炭海侵范围扩大。
二叠纪遭遇了玩古生代中最大的海侵,与华北—柴达木板块的大陆面貌成对比。
6、沉积矿产含煤地层层位较多,但分布面积和规模一般不如北方大。
此外,锰矿含矿层位较多,沉积环境主要为古陆边缘浅海地带。
7、古气候变化华南地区属于热带潮湿气候带,水温较低,但是部分地区明显还处于干燥气候的古气候标志,在二叠世后期,发生了旋回式海侵,并且发育缺氧环境。
二、华北板块1、地层发育泥盆纪:内部尚未发现沉积记录,估计处于古陆剥蚀状态石炭纪:早期为碎屑岩沉积为主,晚石炭慢慢沉降成为海陆交互相沉积。
岩相古地理图

中国早奥陶世古地理图
三、志留系 志留纪处于加里东构造阶段的晚期,是构造运动相对活跃 的时期。板块内部稳定地区因受边缘造山运动的影响,沉积和 古地理格局显著改变。华北板块与柴达木地块,扬子板块与华 夏板块之间碰撞拼合
中国中志留世古地理图
年 代 地 层 ( 地 质 年 代 ) 表
中 国 区 域 晚 古 生 代
晚 古 生 代 化 石 图
五、联合古陆的形成
晚古生代海西构造阶段,地球 表面可以分为三个大陆板块群: 北方大陆群(北半球),包括 北美板块、俄罗斯板块、西伯利亚 板块及哈萨克斯坦板块等; 冈瓦纳大陆群(南半球),包 括南美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 块、澳大利亚板块和印度板块; 界于北方大陆群和冈瓦纳大陆 群之间的华夏陆块群。中国的华北 板块、华南板块、塔里木板块、羌 塘板块及昌都-思茅微板块均为华 夏陆块群的一部分; 准噶尔属哈萨克斯坦板块的一 部分; 保山、冈底斯、拉萨等位于冈 瓦纳大陆的边缘。
石炭纪-二叠纪世界古植物分区图
一、泥盆系 泥盆纪处于加里东期向海西-印支期转折的重要时期,与早 古生代后期的挤压隆升不同,中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华南及邻 区)处于伸展的构造体制下。华北主体仍为剥蚀的古陆,仅在边 缘零星出露泥盆系;华南泥盆系出露完整,化石丰富,沉积类型 多样。
中 国 晚 泥 盆 世 岩 相 古 地 理 图
特提斯洋为分割劳亚大陆与冈 瓦纳大陆的巨型海湾,并向东 开口通入太平洋。泛大陆分裂 大约开始于晚三叠世。
侏罗纪时大陆进一步分裂、 漂移,冈瓦纳大陆于晚侏 罗世开始破裂。
白垩纪期间冈瓦纳大陆进一步解体,印度漂离非 洲,形成了西印度洋,并出现了红海裂谷。
国际新生界
中国区域新生界
新 生 代 脊 椎 动 物
中国古生代古地理、古构造发展史

扬子板块志留纪时华南裂谷盆地萎缩、消亡早期海域限于北部,中晚期海退,主体抬升成陆,志留纪后期的加里东运动使华夏板块与扬子板块拼合统一东缘(湘中过渡带)类复理石沉积华南裂谷盆地仅在钦防地区残留深水海槽。北部边缘(南秦岭)裂谷盆地。西缘构造环境比较复杂,活动性较强
扬子板块寒武纪继承了震旦纪的古地理格局,以稳定型陆表海为特征,南部为被动大陆边缘
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之间为裂谷盆地
寒武纪扬子板块海侵广泛,地层具明显两分性:
下统为泥砂质和碳酸盐沉积,化石丰富
中上统以镁质碳酸盐沉积为主,化石稀少
石炭纪时,华北板块的北缘为活动大陆边缘,南缘东段为被动大陆边缘,南缘西段为活动大陆边缘
石炭纪时,华南板块的北、西和东南均为被动大陆边缘。岩关期间,滇黔桂地区有岩相分异;湘粤地区陆表海碳酸盐岩及碎屑岩沉积。湘赣交界至广东陆丰处是海相碎屑沉积;赣东、浙闽处是陆相沉积。大塘期间,滇黔桂地区:碳酸盐岩为主;湘粤:下部为滨海沼泽,上部为浅水灰岩。湘赣交界处是滨海含煤碎屑沉积;赣东、浙闽处是陆相含煤沉积。下扬子地区:滨海碎屑沉积至碳酸盐沉积。晚石炭世:海侵扩大,陆棚浅水碳酸盐沉积,岩相、厚度稳定
华南裂谷盆地早奥陶世古地理格局与寒武纪相似,也由闽粤浅海相和赣粤桂次深海相二个大相带控制,寒武纪末云开和粤东上升成陆,沿着古陆周缘规律地出现滨海、陆棚次级环境分布。中奥陶世以后,华南盆地加速萎缩,晚奥陶世为厚度较大的浊积岩。奥陶纪末华南区主体成陆相。
奥陶纪早期基本承袭寒武纪的古地理、古构造特征
晚期华北板块主体抬升,华南盆地规模的收缩加剧
华北板块南部的北秦岭地区没有志留系的记录,推测受加里东运动的影响已形成古陆或山地。
高一地理地质年代简表

高一地理地质年代简表
高一地理地质年代简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冥古宙(地球的诞生):46亿年前-38亿年前,这个时期只有有机物,
无生命迹象。
2. 太古宙:38亿年前-25亿年前,蓝藻等原核生物出现。
3. 元古宙:25亿年前-亿年前,蓝藻大爆发,大气成分开始改变,进化出多细胞生物和真核生物。
地球大气层、海洋、陆地慢慢形成,成矿时期包括铁、金、镍、铬。
4. 古生代:距今亿年-距今亿年,生物开始大量出现。
5. 中生代:距今亿年-距今6600万年,恐龙繁盛的时期。
6. 新生代:距今6600万年-至今,哺乳动物和鸟类开始出现。
各个时代又分为不同的纪和统,例如古生代的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等,中生代的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等,新生代的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等。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关于地质年代的书籍或咨询地理学家以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地层时代——精选推荐

地质年代研究地球及地壳的发展演化历史是地质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长达46亿年的漫长地质历史中,地球上经历了一系列的地质事件,如生物的大规模兴盛与灭绝、强烈的构造运动、岩浆活动、海陆变迁等。
地球的发展演变历史正是由这些地质事件所构成的。
所以,要研究地球或地壳的历史,其中最重要、最基础的工作是必须确定这些地质事件的发生年代。
地质年代(geologic time)就是指地球上各种地质事件发生的时代。
它包含两方面含义:其一是指各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称为相对地质年代;其二是指各地质事件发生的距今年龄,由于主要是运用同位素技术,称为同位素地质年龄。
这两方面结合,才构成对地质事件及地球、地壳演变时代的完整认识,地质年代表正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一、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岩石是地质历史演化的产物,也是地质历史的记录者,无论是生物演变历史、构造运动历史、古地理变迁历史等都会在岩石中打下自己的烙印。
因此,研究地质年代必须研究岩石中所包含的年代信息。
确定岩石的相对地质年代的方法通常是依靠下述三条准则。
(一)地层层序律地质历史上某一时代形成的层状岩石称为地层(stratum)。
它主要包括沉积岩、火山岩以及由它们经受一定变质的浅变质岩。
这种层状岩石最初一般是以逐层堆积或沉积的方式形成的,所以,地层形成时的原始产状一般是水平的或近于水平的,并且总是先形成的老地层在下面,后形成的新地层盖在上面,这种正常的地层叠置关系称为地层层序律。
它是确定同一地区地层相对地质年代的基本方法。
当地层因构造运动发生倾斜但未倒转时,地层层序律仍然适用,这时倾斜面以上的地层新,倾斜面以下的地层老。
当地层经剧烈的构造运动,层序发生倒转时,上下关系则正好颠倒。
(二)化石层序律地层层序律只能确定同一地区相互叠置在一起的地层的新老关系,要对比不同地区的地层之间的新老关系时就显得无能为力了,这时,地质学上常常利用保存在地层中的生物化石来确定。
地质历史上的生物称为古生物,化石(fossil)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遗体和遗迹,它们一般被钙质、硅质等充填或交代(石化)。
早晚古生代古地理及板块特征

早古生代1.中国东部早古生代沉积古地理华北板块—∈13—O1滨浅海沉积; O2-C1缺失,其南、北为大洋环境。
扬子板块—相对稳定的滨浅海沉积环境,北缘:南秦岭裂谷盆地东南缘:华南被动大陆边缘及华,南裂谷盆地、华夏板块。
(1)Cambrian,寒武纪1)扬子板块寒武纪古地理特征继承了震旦纪的古地理、古构造格局,扬子板块:以稳定型陆表海为特征,东南部:为被动大陆边缘,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之间:华南裂谷盆地。
寒武纪扬子区海侵广泛,地层具明显两分性:下统为泥、砂质和碳酸盐沉积,化石丰富,中-上统以镁质碳酸盐沉积为主,化石稀少。
标准剖面:滇东晋宁梅树村剖面;宜昌三峡剖面详见图集。
扬子板块及其东南大陆边缘横向古地理变化2)华北板块寒武纪古地理特征华北板块主体自晚元古代后期抬升,后一直遭受风化剥蚀,早寒武世晚期开始海侵。
寒武纪华北板块为稳定的陆表海碳酸盐沉积,其南缘以活动大陆边缘与秦岭洋毗邻。
标准剖面:山东张夏剖面华北板块南缘主动大陆边缘—商丹(商州-丹凤)缝合线以北,蛇绿岩套及丹凤群的岛弧火山岩、二郎坪群的弧后火山岩,由于秦岭洋向北俯冲,在华北板块南缘形成了活动大陆边缘。
华北板块北缘和西南缘北缘推测寒武纪在白云鄂博一带处于稳定大陆边缘状态,逐渐向活动型过渡,西南侧与柴达木古陆之间为古祁连洋,早寒武世时未接受沉积,中寒武世起祁连山南北坡都张裂成裂陷海槽。
北祁连海槽中发育较深海含放射虫硅质岩、中基性火山岩及砂泥质复理石。
(2)Ordovician,奥陶纪早期基本承袭寒武纪的古地理、古构造特征,晚期华北板块主体抬升,华南盆地规模的收缩加剧。
自西向东依然为:扬子克拉通、江南被动大陆边缘及华南裂谷盆地三个沉积区,华南裂谷盆地逐渐萎缩,中奥陶世后萎缩加剧,导致O3的古地理格局明显变化。
1)扬子板块奥陶纪古地理典型剖面:宜昌黄花场剖面东南被动大陆边缘西部为湘桂次深海(湘中地区奥陶纪是一套深灰至灰黑色含碳质、硅质的笔石页岩,代表一种非补偿滞流还原环境),东部为浙皖次深海(浙西早中奥陶世也为滞流环境的笔石页岩相,晚奥陶世沉积了一套巨厚的浅水浊积岩)。
第六章早古生代的地层、古地理和古构造

早期小壳动 物群(与伊 迪卡拉动物
群共生)
小壳动物群 (Siberia)
第一节 早古生代的生物界
三 澄江动物群
寒武系底部继小壳动物群之后出现的 第一个无壳和具壳化石混生化石群。包括 三叶虫、水母、蠕虫类、甲壳纲及分类位 置不明的节肢动物、腕足类、藻类及鱼形 动物。
3.志留纪
重要生物门类:笔石 次要门类:珊瑚、腕足、三叶虫
志留纪生物群落
第一节 早古生代的生物界 第二节 早古生代的地层和古地
理特征 第三节 早古生代的古构造 第四节 早古生代的矿产资源
第二节 早古生代的地层和古地理特征
一、寒武纪古地理特征
寒武纪的划分
• 晚寒武世 • 中寒武世 • 早寒武世
第一节 早古生代的生物界
第一节 早古生代的生物界
小壳动物群:震旦纪末期出现、寒武纪初大量
繁盛,个体二微、小小(1壳—2动mm)物,群具外壳的多门
类海生无脊椎动物群。包括软体动物门中的 软舌螺、单板类和腹足类,腕足类以及分类 位置不明的棱管类。 形成原因:1)前寒武纪漫长的生物进化(>20亿 年),特别是震旦纪的酝酿,生物已达较高级 的形式,如Z的伊迪卡拉动物群;
下统黑色炭质页岩、硅质页岩夹硅质层,水 平纹层发育,含放射虫和海绵骨针,偶 见浮游型三叶虫,局部夹磷结核、黄铁 矿团块等,代表深水、缺氧的还原环境
中统深灰、灰黑色炭质页岩、页岩和灰岩相, 含漂浮型的球接子类和海绵骨针
上统泥岩和泥灰岩
第二节 早古生代的地层和古地理特征
∈:扬子板块及其东南大陆 边缘横向古地理变化
扬子板块东南 被动大陆边缘
古生物试题

一、名词解释1.海侵超覆:由于地壳下降或海平面上升引起海岸线向陆地方向迁移,时代较新的地层或沉积岩层其分布范围超越了时代较老的地层或沉积岩层,直接覆盖在古侵蚀面上。
2.南丹型:“南丹型”是华南泥盆系中、上统台内裂陷槽深水、滞流,贫氧沉积的代表,空间上呈北北东或北西向的带状分布,明显受同沉积断裂的控制,由黑色泥岩,泥灰岩、硅质岩组成,含菊石、竹节石及无眼三叶虫等化石。
3 .象州型:“象州型”是华南泥盆系一种近岸,富氧环境下的浅海台地沉积类型。
分布广泛,以广西中部象州,二塘、横县六景,郁江沿岸中泥盆统和湖南中部上泥盆统为代表。
岩性以泥岩,泥灰岩,灰岩,白云岩及砂泥质岩为主,化石丰富,多为底栖固着类型,如层孔虫,珊瑚、腕足类,苔藓虫,海百合等,伴生有鹦鹉螺,腹足类,介形虫,竹节石等4.磨拉石:又称磨拉石建造,板块碰撞(陆—陆碰撞或陆洋碰撞)大陆边缘褶皱隆升,在山间盆地或山麓前缘形成的巨厚的砂,砾岩占优势的陆相沉积。
岩石成熟度差(分选,磨圆岩差,矿物成分复杂),相变急剧,是一种快速堆积。
5.补偿与非补偿:盆地基盘沉降速度=沉积速率的情况下,称为补偿,这时水体深度保持不变,岩性、岩相保持稳定,沉积厚度=沉降幅度。
非补偿指盆地基盘沉降速率大于沉积物堆积速率,这时盆地水体加深。
6.年代地层单位:年代地层单位是以地层形成的时限(或地质时代)作为依据划分的地层单位,年代地层单位与统一的地质年表中的年代单位是相互对应的,可分为宇,界、系、统、阶,时带,分别与地质年代单位宙、代、纪、世、期、时相对应。
年代地层单位界线强调等时性。
7.地台:槽台论者认为地台具有二元结构,下部为强烈褶皱的结晶基底,由较老的(8-6亿年以前)复杂的变质岩系组成,其上为厚度较薄,未经变质,岩性岩相比较稳定,构造变动较弱的沉积盖层组成。
8.地槽:地壳上垂直沉降接受巨厚海相沉积,最后又返回褶皱并且上升成山系的巨型槽状凹陷带。
9.超覆:底层地层不能承受上层地层的压力,发生变面接触变质作用,形成超覆变质岩的过程10.化石层序律:相同岩层总是以同一叠覆顺序排列着,并且每个连续出露的岩层都含有其本身特有的化石,利用这些化石可以把不同时期的岩层区分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北板块奥陶纪的地层序列和古地理
河北唐山地区剖面统Fra bibliotek符号组
岩性描述
上奥陶统
O3
上马家沟组 由灰岩、灰质白云岩、白云岩组成,上马家沟组局部出现膏溶角砾岩,均
代表浅海-潮上环境。 下马家沟组
中奥陶统 O2
亮甲山组
下部为灰岩,含底栖的腕足类、腹足类、古杯和海绵等,仍为正常浅海环 境,向上逐渐变为白云岩,且化石稀少,代表潮上蒸发环境。
奥陶纪是地史上海侵范围逐渐扩大的 时期,在扬子板块内部表现在自中寒 武世西部不断扩大的康滇古陆,随着 早奥陶世海侵的开始,海水不断向西 超覆,造成扬子区内部岩相变化显著 。早奥陶世扬子区的古地理面貌与中 寒武世相似,为巨大的镶边碳酸盐台 地,内部自西向东南-北向排列不同的 岩相带。在板块西部康滇古陆以东的 川西、滇东一带为滨岸相带,沉积了 具潮汐层理的砂岩、页岩、钙质页 岩,向古陆一侧碎屑增多、粒度变粗 。由此向东,陆源碎屑逐渐减少,代 之以碳酸盐沉积占主导,在黔北、川 南一带以碳酸盐为主夹砂泥质的开放 台地相带。再向东至鄂西一带(扬子 北缘和东南缘)以碳酸盐沉积为主, 夹泥质,生物碎屑、内碎屑、鲕粒等 十分发育,形成台地边缘浅滩环境。 进一步向东至下扬子区全部为碳酸盐 沉积。中奥陶世西部古陆扩大,早奥 陶世的相带分异格局已不复存在,整 个扬子区均以碳酸盐沉积为主,夹少 量泥质,尤以宝塔组的收缩纹灰岩分 布较广。庙坡组黑色页岩是局限的“ 补丁”式凹陷所形成的水下滞留盆 地,而其周围是同时异相的大田坝组 浅水碳酸盐沉积。晚奥陶世早期海侵 规模最大,沉积了瘤状泥质灰岩。晚 期海平面下降,西部康滇古陆与滇黔 桂古陆连成一片,造成五峰期的滞流 海盆,沉积了典型的笔石页岩相。
以含鲕粒及亮晶砂砾屑灰岩为主,内碎屑分选、磨圆较好,代表潮间至潮 下高能带的产物,该组上段发育大型交错层理,有垂直或倾斜的生物钻 孔,异地埋藏的腕足类、三叶虫、双壳类及海百合等碎屑,属于台地边缘 浅滩相带。
该组的白云岩中与上寒武统三游洞组相似,鸟眼构造、生物扰动构造发 育,化石稀少,反映海水循环不畅,属能量较弱的半闭塞台地沉积。
概述
下奥陶统 O1
冶里组
与寒武系之间为连续沉积,岩性为厚层灰岩夹竹叶状灰岩及页岩,含有三 叶虫、腕足类和树形笔石等底栖生物,砾屑灰岩中的灰岩砾石表面无氧化 圈,说明环境为潮下浅海,没有暴露出水面。
环境与宝塔组相似 是一套典型的收缩纹灰岩,这种收缩纹不同于潮坪的干裂构造,而是成岩 过程中由于上覆的负荷使胶体脱水形成的收缩裂纹,反映较深的浅海陆棚 以黑色页岩为主,含丰富的笔石,底栖生物含量大大减少,代表半闭塞的 陆棚边缘盆地。
为瘤状泥质灰岩夹页岩,发育水平层理,生物种类繁多、保存完整,底栖 和浮游生物混生,说明为水能量较弱的浅海陆棚环境。
奥陶纪的古地理特征
扬子板块奥陶纪地层序列和古地理特征 宜昌黄花场剖面
统
符号
上奥陶统 O3
中奥陶统 O2
下奥陶统 O1
组
岩性描述
概述
五峰组 临湘组 宝塔组 庙坡组 牯牛潭组 大湾组
红花园组
分乡组
南津关组
西陵峡组
是较典型滞留盆地的笔石页岩沉积,上部观音桥层壳相泥质灰岩沉积是晚 奥陶世冰川作用造成全球海平面下降的地质记录。
底部也有一套亮晶灰岩组成,属台地边缘浅滩。
以生物泥晶灰岩、泥晶砂屑灰岩为主,生物既有底栖型,也有游泳型,反 映了水体能呈较弱的开阔台地环境。
以亮晶灰岩为主,生物类别十分丰富,可形成生物骨架结构,内碎屑分选 磨圆好,反映为台地边缘礁或滩相,但其中夹泥页岩,含笔石和完整保存 的小型藻壳腕足类,说明水体逐渐变深,水动力逐渐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