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化学期末复习要点

合集下载

大学化学课程必背必考知识点整理汇总

大学化学课程必背必考知识点整理汇总

大学化学课程必背必考知识点整理汇总
本文整理了大学化学课程中必背必考的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复和备考。

有机化学
-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包括烷烃、烯烃、炔烃、醇、酮等- 有机反应机理的理解,如加成反应、取代反应、消除反应等- 碳氢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包括立体化学、碳链的分类等
离子化学
- 阳离子和阴离子的特点及命名规则
- 离子平衡的理解,包括强酸与强碱的中和反应、盐的水解等- 离子反应方程式的写法和解析
物理化学
- 气体的状态方程,如理想气体状态方程、范德瓦尔斯方程等
- 化学平衡的理解,包括平衡常数、平衡位置的移动等
- 化学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反应速率的计算
化学分析
- 常用分析方法的原理和应用,如滴定法、红外光谱法等
- 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如质谱仪、气相色谱仪等
- 离子色谱法的原理和使用
以上是大学化学课程中必背必考的一些知识点,希望对学生们在备考中有所帮助。

当然,考试的重点和具体内容可能会因不同学校和教材而有所不同,建议学生们参考自己学校和教师提供的教材和课件进行备考。

同时,积极参加课堂练习和实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助力考试的顺利通过。

化学期末重难点总结

化学期末重难点总结

化学期末重难点总结一、化学的基本概念1. 原子和元素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基本单位,元素是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物质,元素周期表是对元素进行分类和归纳的工具。

2. 化学键和化合物化学键是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化合物是由两种或更多种不同元素的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而成的物质。

二、化学方程式与化学计量1. 化学方程式的描述与平衡化学方程式是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定量关系的描述,平衡是指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摩尔比例在一定条件下保持不变。

2. 摩尔质量和计算摩尔质量是指物质的一个摩尔所含的质量,摩尔质量可以通过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计算得出。

三、化学反应的热力学1. 反应焓与焓变反应焓是指在常压下,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能量差值,焓变是反应物到生成物之间焓的变化值。

2. 反应熵与反应自由能反应熵是指反应发生时,系统混乱度的变化,反应自由能是反映系统能否进行反应的指标,可以用来判断反应的方向和是否可逆。

四、酸碱与溶液1. 酸碱的定义与性质酸是指能产生H+离子的化合物,碱是指能产生OH-离子的化合物,酸碱的性质包括酸碱中和反应和酸碱指示剂的变色现象。

2. 溶液的浓度与性质溶液的浓度可以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摩尔浓度、体积分数等表示,溶液的性质包括溶解度、电离度和溶液的酸碱性。

五、氧化还原反应1.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的电子转移过程,并伴随着氧化态的变化,包括氧化剂、还原剂和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平衡。

2. 常见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氧化还原反应在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电池、腐蚀、防腐剂等。

六、有机化学基础1.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和结构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包括碳链的命名、官能团的命名和功能团的位置等,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有机会影响其性质和化学反应。

2. 重要的有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醇、酮、酯等。

七、化学分析与仪器应用1. 常用的分析方法化学分析方法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常用的分析方法有酸碱滴定、电位滴定、溶液分析等。

大学有机化学复习提纲

大学有机化学复习提纲
3、含手性碳的手性分子命名 • R、S命名法:
C*构型的确定,从离序数最小基的最远方向 看,其余3基的序数由大到小为顺时针记作‘R’, 反时针记作‘S’
4、多官能团化合物的命名 • 当化合物中含有多个官能团时,一般按下列顺
序,选取其中最优者为主体名,其余作取代基 (个别有例外)。
• 一些主要官能团按优先递减排序如下: —COOH,—SO3H,—COOR,—COCl, —CONH2,—CN,—CHO,=C=O(酮), —OH , —SH , —NH2 , ——C≡C— , —C=C—
• THF、NBS、TNT、DMSO、DMF等
二、有机化合物结构
• 1、同分异构 • 2、构象分析 • 3、结构理论
1、同分异构
• 异构体类型: 构造异构(C架、位置、官能团) 立体异构(顺反、对映)
• 异构体书写: 一般常见物质或结构较简单物质的同
分分异异构构体体等。如写分子式为C5H10、C5H12同 • 互变异构现象:酮式—烯醇式互变异构、
• 卤仿反应:
• R-CO-CH3 + NaOX (X2 + NaOH)
R-
COOH
• 酰胺重排:
• R-CONH2 +Br2 +OH— • 缩合逆反应:
R-NH2
• R2C=CH-CHO +OH—(H2O) + CH3CHO
R2C=O
• 成环反应
• 三元环:

碳 烯 插 入 C=C + CH2I2 + Cu-
• 羧酸衍生物的水解、醇解、氨解反应
• 重氮化反应可使芳环氨基转换成其他 原子或原子团
• 烯加水成醇,炔加水成醛酮,烯与炔 加HX或X2成卤代物、加HOX成卤代醇、 催化加氢成烷,烯硼氢化氧化水解生成 反马氏规则的醇,炔硼氢化氧化水解成 醛(酸化水解成烯)

大一化学期末考试重点

大一化学期末考试重点

大一化学期末考试重点一、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在大一化学的学习中,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是基础中的基础。

掌握了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化学物质的性质和反应。

1. 原子的结构原子是化学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了解原子的结构对理解化学反应非常重要。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具有正电荷。

•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具有负电荷。

•原子质数:原子核中质子的数量,确定了元素的性质。

2.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元素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表格,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元素间的关系和规律。

掌握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是大一化学考试的重点。

•元素周期表的组成:根据原子序数(原子核中质子的数量)从小到大排列。

•周期:水平排列,代表原子结构的变化。

•主族:垂直排列,表示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

二、化学键与化合物的命名化学键是原子间的结合力,化合物是由化学键连接的不同原子组成的物质。

了解化学键和化合物的命名规则是大一化学考试的重点内容之一。

1. 化学键•离子键:由正负电荷吸引形成的化学键。

•共价键:由电子共享形成的化学键。

•金属键:由金属原子间电子的共享形成的化学键。

2. 化合物的命名规则•无机化合物:根据元素的化合价和更高的化合价形式给化合物命名。

•有机化合物:根据碳链的长度、取代基的位置和类型等给化合物命名。

三、化学反应与平衡化学反应是化学变化的过程,平衡是化学反应达到一种相对稳定状态的状态。

1. 化学反应的类型•氧化还原反应:电子的转移。

•酸碱反应:质子的转移。

•沉淀反应:生成不溶于溶液的产物。

•反应速率:反应物的消耗速率。

2. 化学平衡•平衡常数:描述反应达到平衡时,反应物和产物浓度之间的关系。

•平衡常数的计算:根据反应物和产物浓度的比例计算平衡常数。

•影响平衡的因素:温度、浓度和压力的变化会影响平衡位置。

四、化学计量与化学反应的计算化学计量是研究化学反应中物质的量关系的一门科学。

了解化学计量的原理与计算方法是大一化学考试的重点内容。

最新大学有机化学期末复习总结

最新大学有机化学期末复习总结

有机化学期末复习总结一、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命名是学习有机化学的“语言”,因此,要求学习者必须掌握。

有机合物的命名包括俗名、习惯命名、系统命名等方法,要求能对常见有机化合物写出正确的名称或根据名称写出结构式或构型式。

1、俗名及缩写:要求掌握一些常用俗名所代表的化合物的结构式,如:木醇、甘醇、甘油、石炭酸、蚁酸、水杨醛、水杨酸、氯仿、草酸、苦味酸、肉桂酸、苯酐、甘氨酸、丙氨酸、谷氨酸、巴豆醛、葡萄糖、果糖等。

还应熟悉一些常见的缩写及商品名称所代表的化合物,如:RNA、DNA、阿司匹林、福尔马林、尼古丁等。

2、习惯命名法:要求掌握“正、异、新”、“伯、仲、叔、季”等字头的含义及用法,掌握常见烃基的结构,如:烯丙基、丙烯基、正丙基、异丙基、异丁基、叔丁基、苄基等。

3、系统命名法:系统命名法是有机化合物命名的重点,必须熟练掌握各类化合物的命名原则。

其中烃类的命名是基础,几何异构体、光学异构体和多官能团化合物的命名是难点,应引起重视。

要牢记命名中所遵循的“次序规则”。

4、次序规则:次序规则是各种取代基按照优先顺序排列的规则(1)原子:原子序数大的排在前面,同位素质量数大的优先。

几种常见原子的优先次序为:I>Br>Cl>S>P>O>N>C>H(2)饱和基团:如果第一个原子序数相同,则比较第二个原子的原子序数,依次类推。

常见的烃基优先次序为:(CH3)3C->(CH3)2CH->CH3CH2->CH3- (3)不饱和基团:可看作是与两个或三个相同的原子相连。

不饱和烃基的优先次序为: -C≡CH>-CH=CH2>(CH3)2CH-次序规则主要应用于烷烃的系统命名和烯烃中几何异构体的命名烷烃的系统命名:如果在主链上连有几个不同的取代基,则取代基按照“次序规则”一次列出,优先基团后列出。

按照次序规则,烷基的优先次序为:叔丁基>异丁基>异丙基 >丁基>丙基>乙基>甲基。

大学有机化学期末复习总结

大学有机化学期末复习总结

有机化学期末复习总结一、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命名是学习有机化学的“语言”,因此,要求学习者必须掌握.有机合物的命名包括俗名、习惯命名、系统命名等方法,要求能对常见有机化合物写出正确的名称或根据名称写出结构式或构型式.1、俗名及缩写:要求掌握一些常用俗名所代表的化合物的结构式,如:木醇、甘醇、甘油、石炭酸、蚁酸、水杨醛、水杨酸、氯仿、草酸、苦味酸、肉桂酸、苯酐、甘氨酸、丙氨酸、谷氨酸、巴豆醛、葡萄糖、果糖等.还应熟悉一些常见的缩写及商品名称所代表的化合物,如:RNA、DNA、阿司匹林、福尔马林、尼古丁等.2、习惯命名法:要求掌握“正、异、新”、“伯、仲、叔、季”等字头的含义及用法,掌握常见烃基的结构,如:烯丙基、丙烯基、正丙基、异丙基、异丁基、叔丁基、苄基等.3、系统命名法:系统命名法是有机化合物命名的重点,必须熟练掌握各类化合物的命名原则.其中烃类的命名是基础,几何异构体、光学异构体和多官能团化合物的命名是难点,应引起重视.要牢记命名中所遵循的“次序规则”.4、次序规则:次序规则是各种取代基按照优先顺序排列的规则1原子:原子序数大的排在前面,同位素质量数大的优先.几种常见原子的优先次序为:I>Br>Cl>S>P>O>N>C>H2饱和基团:如果第一个原子序数相同,则比较第二个原子的原子序数,依次类推.常见的烃基优先次序为:CH33C->CH32CH->CH3CH2->C H3-3不饱和基团:可看作是与两个或三个相同的原子相连.不饱和烃基的优先次序为: -C≡CH>-CH=CH2>CH32CH-次序规则主要应用于烷烃的系统命名和烯烃中几何异构体的命名烷烃的系统命名:如果在主链上连有几个不同的取代基,则取代基按照“次序规则”一次列出,优先基团后列出.按照次序规则,烷基的优先次序为:叔丁基>异丁基>异丙基 >丁基>丙基>乙基>甲基.(1)、几何异构体的命名:烯烃几何异构体的命名包括顺、反和Z、E两种方法.简单的化合物可以用顺反表示,也可以用Z、E表示.用顺反表示时,相同的原子或基团在双键碳原子同侧的为顺式,反之为反式.如果双键碳原子上所连四个基团都不相同时,不能用顺反表示,只能用Z、E表示.按照“次序规则”比较两对基团的优先顺序,较优基团在双键碳原子同侧的为Z型,反之为E型.必须注意,顺、反和Z、E是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不存在必然的内在联系.有的化合物可以用顺反表示,也可以用Z、E表示,顺式的不一定是Z型,反式的不一定是E型.例如:CH3-CH2BrC=C 反式,Z型H CH2-CH3CH3-CH2CH3C=C 反式,E型H CH2-CH3脂环化合物也存在顺反异构体,两个取代基在环平面的同侧为顺式,反之为反式.双官能团化合物的命名:双官能团和多官能团化合物的命名关键是确定母体.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当卤素和硝基与其它官能团并存时,把卤素和硝基作为取代基,其它官能团为母体.②当双键与羟基、羰基、羧基并存时,不以烯烃为母体,而是以醇、醛、酮、羧酸为母体.③当羟基与羰基并存时,以醛、酮为母体.④当羰基与羧基并存时,以羧酸为母体.⑤当双键与三键并存时,应选择既含有双键又含有三键的最长碳链为主链,编号时给双键或三键以尽可能低的数字,如果双键与三键的位次数相同,则应给双键以最低编号.官能团的优先顺序:-COOH羧基>-SO3H磺酸基 > -COOR酯基>-COX卤基甲酰基 > -CONH2氨基甲酰基 > -CN 氰基> -CHO醛基> -CO- 羰基> -OH醇羟基> -OH 酚羟基 >-SH 巯基> -NH2氨基 > -O- 醚基> 双键 > 叁键4、杂环化合物的命名由于大部分杂环母核是由外文名称音译而来,所以,一般采用音译法.要注意取代基的编号.二、有机化合物的基本反应1、加成反应:根据反应历程不同分为亲电加成、亲核加成和游离基加成.(1)、亲电加成:由亲电试剂的进攻而进行的加成反应.要求掌握不对称烯烃进行亲电加成反应时所遵循的马氏规则,即试剂中带正电核的部分加到含氢较多的双键碳原子上,而负性部分加到含氢较少的双键碳原子上.烯烃加卤素、卤化氢、硫酸、次卤酸、水,炔烃加卤素、卤化氢、水以及共轭双烯的1,2和1,4加成都是亲电加成反应.烯烃进行亲电加成反应时,双键上电子云密度越大,反应越容易进行.2、亲核加成:由亲核试剂进攻而进行的加成反应.要掌握亲核试剂的概念、亲核加成反应的历程简单加成及加成─消除、不同结构的羰基化合物进行亲核加成反应的活性顺序及影响反应活性的因素.羰基化合物与氰氢酸、亚硫酸氢钠、醇、格氏试剂、氨及氨衍生物的加成都是亲核加成反应. 羰基化合物进行亲核加成反应的活性顺序为:HCHO>CH3CHO>RCHO>C6H5CHO>CH3COCH3>RCOCH3>C6H5COCH3>C6H5COC6H53、自由基加成:由自由基引发而进行的加成反应.烯烃在过氧化物存在下与溴化氢进行的加成是自由基加成.不对称烯烃与溴化氢进行自由基加成时得到反马氏规则的产物,即氢加到含氢较少的双键碳原子上.加成反应除上述三种类型之外,还有不饱和烃的催化氢化,共轭二烯的双烯合成等.2、消除反应从一个化合物分子中脱去较小分子如H2O、HX、NH3而形成双键或三键的反应叫消除反应.卤代烃脱卤化氢和醇脱水是重要的消除反应.1、卤代烃脱卤化氢:卤代烃的消除反应是在强碱性条件下进行.不同结构的卤代烃进行消除反应的活性顺序为:三级>二级>一级.要掌握卤代烃进行消除反应时所遵循的查依采夫规则,当卤代烃中不只含有一个β碳时,消除时脱去含氢少的β碳上的氢原子,或者说总是生成双键碳上连有烃基较多的烯烃,亦即仲卤代烷和伯卤代烷发生消去反应时, 主要生成双键上连接烃基最多的烯烃.要注意,卤代烃的消除和水解是竞争反应.2、醇的消除:醇的消除反应在强酸性条件下进行,消除方向也遵循查依采夫规则.要掌握不同结构的醇进行消除反应的活性顺序:叔醇>仲醇>伯醇.3、取代反应根据反应历程的不同可分为亲电取代、亲核取代、游离基取代.⑴、亲电取代:由于亲电试剂的进攻而引发的取代反应称亲电取代反应.苯环上的卤化、硝化、磺化、付氏烷基化和酰基化以及重氮盐的偶合反应等,都是亲电取代反应,萘环和芳香杂环上也能发生亲电取代反应.要注意苯环上有致钝基团时不能进行付氏反应,苯环上进行烷基化时会发生异构化现象.掌握萘环上进行亲电取代反应的规律,第一个取代基主要进入α位,第二个取代基是进入同环还是异环由原取代基的定位效应决定.掌握五员、六员芳香杂环化合物的亲电取代反应以及它们与苯环比较进行亲电取代反应活性的差异,呋喃、噻吩、吡咯进行亲电取代反应的活性比苯大,而吡啶比苯小.⑵、亲核取代由亲核试剂的进攻而引起的取代反应称亲核取代反应.卤代烃的水解、醇解、氰解、氨解,醇与氢卤酸的反应,醚键的断裂,羧酸衍生物的水解、醇解、氨解等都是亲核取代反应.卤代烃的亲核取代反应可按两种历程进行,单分子历程SN 1和双分子历程SN2,伯卤代烃易按SN2历程反应,叔卤代烃一般按SN1历程反应,仲卤代烃则两者兼而有之.要在理解反应历程的基础上掌握不同卤代烃进行亲核取代反应的活性,SN1反应支链越多活性越强,反应速率越快,SN2反应支链越多,反应活性越弱,反应速率越慢.如:下列化合物按SN1历程反应的活性由大到小排序为:CH33CI > CH33CBr > CH32CHBr. 要注意,在碱性条件下卤代烃的取代和消除是互相竞争的反应,叔卤代烃容易发生消除,伯卤代烃易发生取代,强极性溶剂如水有利于取代,而弱极性溶剂如醇和强碱如醇钠有利于消除,高温有利于消除.⑶、自由基取代:由自由基的引发而进行的取代称自由基取代.烷烃的卤代,烯烃和烷基苯的α卤代是自由基取代反应.反应条件是高温、光照或过氧化物存在.自由基的稳定性和中心碳原子上所连的烷基数目有关,烷基越多,稳定性越大.自由基的稳定次序为:三级>二级>一级>·CH34、氧化还原反应包括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两种类型.⑴、氧化反应烯、炔、芳烃侧链以及醇、酚、醛、酮等都易发生氧化反应要掌握几种常用的氧化剂,如高锰酸钾、重铬酸钾的硫酸溶液、氧气空气、臭氧以及托伦试剂、斐林试剂、次卤酸钠等.掌握氧化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如臭氧氧化可用来推测烯烃的结构,托伦试剂和斐林试剂的氧化可用来鉴别醛和酮等.⑵、还原反应 不饱和烃的催化氢化、醛、酮、羧酸及酯还原为醇,硝基苯还原为苯胺等都是还原反应.要掌握几种常用的还原剂,如H 2/Ni 、 Na+C 2H 5OH 、Fe+HCl 、NaBH 4、、 、LiAlH 4、异丙醇/异丙醇铝等,注意后面三种是提供负氢离子的还原剂,只对羰基选择加氢,与双键、三键不发生作用.还要掌握羰基还原为亚甲基的两种方法,注意,进行克莱门森还原时反应物分子中不能存在对酸敏感的基团,如醇羟基、双键等,用伍尔夫─吉日聂尔还原及黄鸣龙改进法时,反应物分子中不能带有对碱敏感的基团,如卤素等.5、缩合反应 主要包括羟醛缩合和酯缩合.1羟醛缩合 含有α氢的醛在稀碱条件下生成β—羟基醛,此化合物不稳定受热容易脱水,生成α、β不饱和醛.因此,此反应常用来增长碳链制备α、β不饱和醛.要求掌握羟醛缩合的反应条件.2克莱森酯缩合 含有α氢的酯在强碱条件下发生克莱森酯缩合,两分子酯之间脱去一分子醇生成β酮酸酯.要掌握反应条件及在实际中的应用,有机合成中广泛应用的乙酰乙酸乙酯就是通过此反应制备的.除了上述五种类型的反应之外,还要求掌握重氮化反应、芳香重氮盐的取代反应、脱羧反应等,注意反应条件、产物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三、有机化合物的转化及合成方法要求掌握有机化合物各类官能团之间的转化关系、增长和缩短碳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设计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合成路线.熟练掌握苯进行付氏烷基化、酰基化、炔化物的烃化、羟醛缩合、格氏试剂法等都可以增长碳链;炔化物的烃化、格氏试剂法及芳香重氮盐等在有机合成中应用非常广泛.1、炔化物的烃化具有炔氢的炔烃与氨基钠作用得炔钠,炔钠与伯卤代烃反应得到烷基取代得炔烃.此反应可增长碳链,制备高级炔烃.2、格氏试剂法格氏试剂在有机合成中应用极为广泛,它与环氧乙烷、醛、酮、酯反应可用来制备不同结构的醇等.这些反应既可增长碳链,又可形成所需的官能团.3、重氮盐取代法芳香重氮盐的重氮基可被氢原子、卤素、羟基、氰基取代,由于苯环上原有取代基定位效应的影响而使某些基团不能直接引入苯环时,可采用重氮盐取代的方法.要注意被不同基团取代时的反应条件.四、有机化学的知识点1、两类定位基:邻对位定位基:使新进入的取代基主要进入它的邻位和对位邻位和对位异构体之和大于60%;同时一般使苯环活化卤素等例外.例如—O-,—NCH32,—NH2,—OH,OCH3,—NHCOCH3,—OCOCH3,—R,—XCl,Br ,I,—C6H5等.间位定位基:使新进入的取代基主要进入它的间位间位异构体大于40%;同时使苯环钝化.例如—NCH33,—NO2,—CN,—SO3H,—CHO,—COCH3,—COOH,—COOCH3,—CO NH2,—NH3等.2、两类电子基:吸电子基:使电子云密度减小的基团,如-COOH,-COOR,-NO2,-X,-HSO3,-CHO,-CO-R等.供电子基:使电子云密度增大的基团,如-R,-OH,-OR,-NH2,-NHCOR等.3、相同C原子有机物的熔沸点:支链越多沸点越低,对称性越高,熔点越高,如下列化合物沸点由低到高排列为:正戊烷 < 3,3-二甲基戊烷 < 2-甲基己烷 <正庚烷 < 2-甲基庚烷.五、有机化合物的鉴别烯烃、二烯、炔烃及三、四元的脂环烃:溴的四氯化碳溶液,溴腿色含有炔氢的炔烃:硝酸银或氯化亚铜的氨溶液,生成炔化银白色沉淀或炔化亚铜红色沉淀.卤代烃:硝酸银的醇溶液,生成卤化银沉淀;不同结构的卤代烃生成沉淀的速度不同,叔卤代烃和烯丙式卤代烃最快,仲卤代烃次之,伯卤代烃需加热才出现沉淀.醇:与金属钠反应放出氢气鉴别6个碳原子以下的醇;用卢卡斯试剂鉴别伯、仲、叔醇,叔醇立刻变浑浊,仲醇放置后变浑浊,伯醇放置后也无变化.酚或烯醇类化合物:用三氯化铁溶液产生颜色.苯酚与溴水生成三溴苯酚白色沉淀.羰基化合物:2,4-二硝基苯肼,产生黄色或橙红色沉淀;区别醛与酮用托伦试剂,醛能生成银镜,而酮不能;区别芳香醛与脂肪醛或酮与脂肪醛,用斐林试剂,脂肪醛生成砖红色沉淀,而酮和芳香醛不能;鉴别甲基酮和具—CH—结构的醇用碘的氢氧化钠溶液,有CH3OH生成黄色的碘仿沉淀.甲酸:用托伦试剂,甲酸能生成银镜,而其他酸不能.胺:区别伯、仲、叔胺有两仲方法1.用苯磺酰氯或对甲苯磺酰氯,在NaOH溶液中反应,伯胺生成的产物溶于NaOH;仲胺生成的产物不溶于NaOH溶液;叔胺不发生反应.2.用NaNO2+HCl:脂肪胺:伯胺放出氮气,仲胺生成黄色油状物,叔胺不反应.芳香胺:伯胺生成重氮盐,仲胺生成黄色油状物,叔胺生成绿色固体.糖:葡萄糖与果糖:用溴水,葡萄糖能使溴水腿色,而果糖不能.麦芽糖与蔗糖:用托伦试剂或斐林试剂,麦芽糖可生成银镜或砖红色沉淀,而蔗糖不能.。

大学化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

大学化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

大学化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1. 原子结构和周期表- 原子结构的组成:原子核(包含质子和中子)和电子壳层- 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原子序数,也就是周期表中的排列顺序- 原子的电子结构决定了其化学性质,包括价电子数和电荷分布2. 化学键和分子结构- 离子键:通过正负电荷的吸引力结合的键- 共价键:通过原子间的共用电子结合的键- 金属键:金属原子通过电子云的共享结合的键- 分子结构:通过原子间的化学键连接而成的离散分子或离子晶体3. 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反应速率:反应物浓度变化与时间的关系- 反应速率受影响因素:温度、浓度、催化剂等- 化学平衡:正向反应与逆向反应达到动态平衡- 平衡常数:表示反应物浓度比例的数值4. 酸碱理论和溶液- 酸碱理论:包括阿鲁尼乌斯酸碱理论和布朗酸碱理论- pH值:表示溶液的酸碱性,pH < 7 为酸性,pH > 7 为碱性,pH = 7 为中性- 强酸和弱酸:酸的强弱程度取决于其离解度- 强碱和弱碱:碱的强弱程度取决于其离解度5. 化学反应和化学平衡- 化学反应:物质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的过程- 配平化学方程式:平衡反应方程式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系数- 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6. 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 热力学:研究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和物质间的能量转换- 化学动力学:研究化学反应的速率和反应机理- 反应焓变、熵变和自由能变:描述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7. 有机化学基础- 有机化合物:碳作为主要元素的化合物- 功能团:影响有机物化学性质和反应的基团- 碳链和分子结构:直链、分支、环状和立体异构体8. 配位化合物和过渡金属- 配位化合物:由中心金属离子和周围配体组合而成的化合物- 配位数:中心金属离子与配体的配位数目- 过渡金属:位于周期表中d区的金属元素9. 化学分析方法- 定性分析:确定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定量分析:测定物质的含量或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比例- 分析仪器:如光谱仪、质谱仪、色谱仪等10. 核化学和放射性- 原子核的结构: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核子- 放射性衰变:原子核发生自发性的变化,放出辐射- 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如核能发电、医学放射性示踪等以上是大学化学期末复习的知识点汇总,希望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

大一化学期末考试要点

大一化学期末考试要点

大一化学期末考试要点1.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原子的组成:质子、中子、电子•原子结构:核心、电子壳层•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周期和族•元素的周期性规律:周期性表格、原子半径、电离能、电负性、结合能2. 化学键和分子几何•化学键的类型: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共价键的键长和键能•分子式和式量•分子几何构型:线性、三角平面、四面体、平面正方形、立方体、八面体3. 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反应速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反应物消失速率、生成物增加速率•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浓度、温度、催化剂•化学平衡的概念和条件•平衡常数和平衡常数表达式•平衡常数和温度的关系:热力学导数4. 酸碱中和和氧化还原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的特点和计算方法:酸碱滴定反应、摩尔比•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和计算方法:电子转移、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电化学平衡和电极电势•用电动势测定物质的活性5. 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和化学平衡•化学反应的热力学第一定律:焓变、反应焓•化学反应的热力学第二定律:自由能变化、反应自由能•化学反应的热力学第三定律:熵的变化•化学平衡的热力学条件和计算方法:熵变和自由能变化•化学反应的速率和能量变化的关系:活化能6. 溶液和离子反应•溶液的构成和溶解度•溶液中的离子反应:溶质离子和溶剂离子之间的反应•酸碱中和反应:弱酸和弱碱的离解程度和酸碱强度•晶体水合物的溶解和结晶7. 有机化学基础•有机化合物的特点和命名规则:碳骨架、取代基、官能团•烷、烯、炔的命名和结构特点•醇、醛、酮、酸的命名和结构特点•酯、胺、醚的命名和结构特点•脂肪族和芳香族化合物的区别和命名规则以上是大一化学期末考试的重点内容,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复习,掌握核心知识点。

祝大家顺利通过考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型及其分值(自带计算器)(可以适当调整文字大小)一.判断题(10分,+、-)二.不定项选择题(20分,混选)三.填空题(30分)四.计算题(40分,5小题)第一章化学热力学基础一.基本概念1.体系的三种类型;2.体系的性质(会判断广度、强度性质);3.状态函数(会判断)及其重要特征(2点);二.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其三个变量(1.△U=Q-W;2.各自含义;3.Q、W正负取值;)三.焓与热效应1.H及其性质(广度、状态、焓大小);2.△H及其与热效应的关系(表达式;Q p、Q v;)(几种△H (定义);盖斯定律)四.熵及其初步概念(S定义;S及其比较;△S计算(注意单位))五.△G(含义;定义式;自发性判据;计算)H=U+pV G=H-TS1 物理意义Q p= ΔH 混乱度的量度提供有用功的能力2 基本性质都是状态函数是体系的容量性质与物质的聚集态、所处的温度有关3表示Δr Hθ kJ)与Δr Hθm(kJ·mol-1);S m(T) (J·K-1)与S mθ(T) (J·K-1·mol-1;Δr Gθm(kJ)与Δr Gθm(kJ·mol-1)注意点:标态的规定(对温度无规定)H,G的绝对值不知道,S的绝对值能够确定(热力学第三定律)反应进度,1mol反应(与方程式写法有关)计算Δr S mθ(T) (298.15K) (J·K-1·mol-1 )S mθ(298.15K)Δr Hθm(298.15K)(kJ·mol-1)Δr Gθm (298.15K ) (kJ·mol-1)参考态单质: 1 参考态单质的Δf Hθm=0 Δf Gθm=0 S mθ(T) ≠02. Δf Hθm,Δf Gθm单位是kJ·mol-1,S mθ(T)的单位是J·K-1·mol-1。

对于化学反应aA+bB=dD+gGΔr Sθm (298.15K) ={d S mθ(D) +g S mθ(G)}-{a S mθ(A)+b S mθ(B)}Δr Hθm (298.15K)={dΔf Hθm(D) +gΔf Hθm(G) }- {aΔf Hθm(A)+bΔf Hθm(B)}Δr Gθm (298.15K)={gΔf Gθm(G)+dΔf Gθm(D)}-{aΔf Gθm(A)+bΔf Gθm(B)}在等温、等压只做体积功的条件下,体系由状态1变到状态2,吉布斯自由能变化△G与过程自发性的关系如下:△G<0 自发过程△G=0 体系处于平衡态△G>0 非自发过程吉布斯-赫姆霍兹公式Δr Gθm (T) =Δr Hθm (298.15K) -TΔr Sθm (298.15K)如何计算Δr Gθm?在标准状态、温度为298.15K时,由Δf Gθm (298.15K)计算Δr Gθm (298.15K)•在标准状态,指定温度下可由G-H公式计算Δr Gθm (T) T转= Δr Hθm (298.15K)/ Δr Sθm(298.15K) (上下单位要一致)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用下式表示化学反应速率:v = νB-1dC B/dt 单位:mol⋅m-3⋅s-1(1)数值的大小与选择的物质种类无关,对同一反应,只有一个值; (2)对于反应物, v B与ΔC B 均为负值;反应速率理论:碰撞理论和过渡状态理论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内因(反应物的组成、结构 , 化学反应的快慢) 外因:反应物浓度、温度、压力、催化剂等基元反应与非基元反应 (复合反应)基元反应: 反应物分子直接碰撞而发生的化学反应称为基元反应,它是一步完成的反应,故又称简单反应。

如O 2 + H(g) = HO(g) + O(g)基元反应的速率方程式——质量作用定律1 定律表达式 对于基元反应 a A + b B = g G + d D v = k C A a C B b k 叫做速率常数(速率系数)。

取决于反应物的本性,反应温度和催化剂等,但与浓度无关。

2 定量公式:阿仑尼乌斯公式反应速率与温度的定量关系为k=Ae -Ea/RT A = 指前因子 E a = 活化能 (J ∙mol -1 ) R =气体常数 (8.315 J/mol-K)T = 温度 (K)反应级数 v = kc A α c B β┅ α称为A 的分级数,β称为B 的分级数 总反应级数:n = α+β+⋅⋅⋅⋅⋅⋅ 一级反应 n = α+β=1 上式经积分后得到一级反应的公式为 lnc= -kt+ lnc 0 式中: c 0 -反应物的初浓度 c -反应物t 时刻的浓度 (这里有缺漏,对照课本复习)半衰期t 1/2:反应物消耗一半所需的时间。

一级反应的半衰期与反应物的浓度无关,而与速率常数成反比。

lnc= -kt+ ln c 0 ln 2 = kt 1/2 t 1/2= (ln 2)/k = 0.693/k 零级反应 相的概念 Phase 体系中任何具有相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部分称为一个相。

相与相之间有界面隔开,越过相界面时,性质发生突变。

第三章 化学平衡一.平衡常数 (Dalton 分压定律;几种K (p 、c 、θ)及其书写、意义;)平衡常数表达式与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式有关。

平衡常数是温度的函数,与起始浓度,催化剂无关。

多重平衡 如果一个反应是各分步反应之和,则总反应的平衡常数等于各分步反应平衡常数的乘积。

二. K θ与△r G m θ及T 的关系 Δr G θm (T) = - RTlnK θ(T) (左右温度必须一致,单位一致)(应用计算)根据J/K θ比值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

可逆反应: c C + d D yY + z Z △n =[(y +z )-(c +d )]≠0压缩体积,向气体分子数减小的方向移动 增大体积,向气体分子数增加的方向移动()0122=c A t k△n=[(y+z)-(c+d)]=0体系总压力的改变,降低或增加同等倍数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分压,J值不变(仍等于K ),故对平衡不发生影响。

温度对平衡移动的影响:lnKθ(T)=-Δr Hθm / RT+Δr Sθm / R升高温度,平衡将向吸热的方向移动,催化剂能同等程度地增大正、逆反应的速率,不改变原有的平衡状态,也不能改变平衡常数,只能缩短到达平衡的时间。

酸碱理论与电离平衡(计算:注意推导和计算说明)多元弱酸电离平衡的特点:1)分步电离;2)K a1》K a2》K a3 ……计算c(H+)时可忽略二级以后的电离平衡。

缓冲溶液:组成,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以及配制原则缓冲溶液pH值计算.以HAc— NaAc为例,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缓冲体系HAc-NaAc NaH2PO4-Na2HPO4 NaHCO3-Na2CO3四.沉淀溶解平衡定义;Ks与s的关系;溶度积规则(计算,J c与K s比较);A mB n(s) m A n+ + n B m-K sp(A m B n)=[c(A n+)/c ]m[c(B m-)/c ]n溶度积常数(简称溶度积)沉淀的转化第四章电化学原理及其应用一.原电池(正负极及其电极反应、图示,是否需要加惰性电极)Zn + Cu2+= Zn2++ CuZn|ZnSO4(c1)CuSO4(c2)|Cu书写原电池符号的规则:1负极写左边,正极写右边;2 按顺序从左到右依次排列各个相的组成及相态; 3 单实线表示相之间的界面,双虚线表示“盐桥”; 4 溶液应注明浓度,气体应注明分压。

(失电子的一极是负极)二.电极电势: 电极电势是强度性质,和方程式的写法无关标准电极电势:标准态,参比电极(标准氢电极,甘汞电极)电对表示方法:氧化态物质/还原态物质如Cu2+/Cu电极电势的物理意义:E(O/R)值越大,代表了氧化性物质的氧化能力越强,E(O/R)值越小,代表还原性物质的还原能力越强。

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及其计算(能斯特方程)a 改变氧化剂,还原剂浓度b改变酸度c定性分析配合物的影响注意:①氧化态,还原态包括参加电极反应的所有物质;②电极反应中电对以外物质也应写入,纯固体或纯液体物质不写入,溶剂不写入;③气体物质用分压(Pa)表示并除以pӨ(105Pa)溶液中的物质用浓度(mol⋅L-1)表示并除以cӨ(1mol⋅L-1)。

△r G m与电动势E的关系△r G mθ=-Z‘FEθ= - RTln Kθ Eθ= E(正极)θ-E(负极)θ应用(判断相对强弱、反应方向的判断、进行程度的衡量)E(O/R)高的电对的氧化态,可以氧化E(O/R)低的电对的还原态△r G m与电动势E的关系:△r G mθ=-Z‘FEθ= - RTln Kθ Eθ= E(正极)θ-E(负极)θ四.电解电解组成(阴、阳及其两极反应)电解应用:电镀、电抛光、电解加工(两极选择及电极反应)五.金属的腐蚀与防护化学腐蚀与电化学腐蚀(区别、吸氧与析氢腐蚀的不同)第五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核外电子运动特征基本概念波函数(原子轨道)、电子云(描述及其之间的区别、角度分布图的差异) 电子运动状态的完全描述四个量子数n=1,2,3 …l=0,1,2 …(n-1)m=0,±1,±2…±l核外电子的分布式(Pauli不相容原理,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填入轨道次序图),洪特规则)元素周期表(熟悉:分区、主、副族、周期,外层电子构型等)周期号数= 最外层电子的主量子数族号数s区p区d s区——最外层电子数之和d区—— ns+(n-1) d 电子数之和对于主族元素(s区和p区):价层电子=最外层电子如Na: 3s1P:3s23p3对于d区和ds区:价层电子=(n-1)d电子+ns电子如Mn: 3d54s2 Zn:3d104s2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有效核电荷数(会计算):(外层0、同层0.35(0.3)1、n-1层0.85、n-2层及以内1)原子半径(递变规律、镧系收缩)第一电离能电负性(递变规律)第六章化学键与分子结构一.几种键形成离子时失电子次序,离子的核外电子分布式离子键、共价键(特征,本质)(各自形成条件、差异;共价键的类型)σ键和 键二.杂化轨道理解记住常见,并比较键角大小,判断杂化轨道类型以及分子构型,常见杂化类型及空间构型分子轨道理论:同原子的双原子分子:如O2,N2等的分子轨道式顺磁性反磁性键级(稳定性)●键的极性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电偶极矩);非极性共价键形成的分子是非极性分子;极性共价键形成的分子不一定是极性分子●多原子分子的极性不但取决于键的极性,而且取决于分子的几何形状。

氢键的形成条件: 分子中必须有一个与电负性很大、半径很小的元素原子X与氢原子形成强极性键;分子中必须有电负性很大、原子半径很小的元素原子Y (X与Y可以相同或不同)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