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肖像绘画的发展史概要.doc
目前最全面的西方美术史进程图

大气丰美,无拘无束
1635年
《查理一世狩猎
图》
凡•戴克
文雅秀美,风度超然而自
信,隐含沧桑之感
1593---1678
年
《萨提罗斯在农
人家里做客》
雅克布・约丹斯
朴实无华,风俗画
1580---1666
年
《圣乔治射手连
军官的聚会》
弗朗兹・哈尔斯
荷兰
准确捕捉对象瞬间表情,
形象很生动感人,无拘无 束,潇洒大气,称得上“内 容与形式”的统一
19世纪
《曙光女神》
吉多・雷尼
描绘了黎明时光绚丽雅
典的欢乐场面。
1571---1610
年
《朱蒂斯与荷诺
芬尼》
卡拉瓦乔
建立在真实自然主义基
础上,率真,自然
1596年
《水果篮》
自然,不粉饰
17世纪
《茱蒂斯杀死荷
诺芬尼》
真蒂莱斯基
情感力度强烈,渲染场景
更为惊心动魄,简直是渴
血复仇的真实写照
1589---1680
牛头竖琴
苏美尔
有浓厚的奇异色彩
巴比伦时期
汉莫拉比法典
两河地区
场面拘谨严肃
公兀前10世
纪
萨尔贡二世宫殿
胡尔西巴
德
气势雄壮有力
亚述浮雕
亚述
写实
公兀前612年
巴比伦城
新巴比伦
具有强烈装饰效果
古王国时期
金字塔
埃及
给人坚/、可摧的印象,象
征法老威严地位及谈及
人的顽强意志力
《拉荷切普王子
与具妻坐像》
线条柔和舒展
对人生的看法
1503~1506
西方艺术史简述概要

西方艺术发展史简述整个西方艺术的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分为史前艺术、古代艺术、中世纪艺术、文艺复兴艺术、17-18欧洲艺术、19世纪艺术以及现代主义艺术7个阶段。
一、史前艺术史前艺术可以分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两部分。
旧石器时代艺术产生于原始社会蓬勃发展的旧石器时代的晚期——奥瑞纳文化期。
而这一时期的艺术主要变现形式为洞穴中的壁画和雕塑,其主题多于巫术相关表现内容皆以动物为主,手法生动写实。
其中最突出的原始洞窟壁画是西班牙北部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和法国西南部的拉斯科洞窟壁画;迄今为止发现的原始雕塑大多数为小型的动物雕塑,少数人像雕刻中,裸体女性雕像占主要地位。
发现最早的雕像是奥地利维林多夫的《母神》(原始的维纳斯)和法国鲁塞尔岩廊石壁浮雕《手持角杯的裸女》。
而代表史前“艺术”最高成就的是位于法国南部和西班牙北部的洞穴壁画。
新石器时代美术成就主要是巨石建筑。
这是用重达数吨的巨石垒成的宗教性纪念建筑。
巨石建筑盛行于欧洲,包括石柱、石台、石栏等形式。
英格兰南部的圆型巨石栏“斯通亨治”(Stonehenge)是典型的代表。
二、古代艺术古代艺术可以分为古埃及艺术、古印度艺术、古希腊文明、古罗马艺术、古两河流域艺术。
埃及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精神。
提到古埃及,人们就想起金字塔、狮身人面像——一种威严、永恒和神秘的时代气息。
古埃及艺术的主要表现就体现在金字塔以及其内部的木制陪葬雕塑和壁画上,其中吉萨金字塔群和巨大的狮身人面像是埃及古代艺术的精华。
古代印度文明的艺术起源于印度的印度河流域的印度西北部。
它最早的原始美术,通常称作“印度河文明时代(约公元前2300年)到1750年之前的艺术。
根据考古出土,当印度史前文明最远可以追溯到光、新石器晚期,即青铜器和铜石和年龄。
印度的艺术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大约有5000年左右的历史,它的内容广泛、形式丰富,独具特色。
印度的艺术经历了一个风格演变的过程。
由于特殊的位置,所以印度宗教在印度的艺术本质的基础是宗教。
苏少版七年级下册美术:第9课 在绘画中永生——外国肖像画

4. 《蒙娜丽莎》 的意义还在于它是第一幅以真实人名命名的肖像画,确 切地肯定了“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蒙娜丽莎》唤醒了文艺复兴对 人性的赞美,自此肖像画走下神坛,成为凡人对自我存在价值的肯定。 ……
名家名作欣赏——《带帽的芙劳》
莫迪里阿尼(1884-1920 年),意大利出生的画家和雕塑 家,以其优雅的线性作品闻名。 灵敏的技巧和拉长的形式是他的 绘画和雕塑的标志。《戴帽的芙 劳》把形体拉长,特别是拉长颈 部,没有刻画眼珠,使她的脸部 显得更加忧愁,好像有一种难以 诉说的忧郁。画面不去深化空间, 而去简化空间,使之平面化,把 线的夸张表现引向具有韵律感的 音乐性功能,整个画面极具装饰 美感和浪漫情调。
名家名作欣赏——大卫《马拉之死》
《马拉之死》是新古典主 义画家大卫的代表作之一。画 家将画中的主角设计在一个情 节和场景之中,丰富了肖像画 的表现内容,增强了它的感染 力。画面的上半部处理的单纯、 深暗以突出下半部的客观写实 表现。同时,加强死者身体的 下垂感和这一令人震惊愤慨的 事件给人们带来的压抑和莫大 的悲痛之感。
肖像画的基本赏析方法和要点
肖 1. 查阅资料
像
了解信息
作者 画中人
画
背景
赏
画面内容 人物形象
析 方
2. 观赏画面内容 分析美术语言
场景安排
法
构图、造型
与
色彩、明暗 美术语言 线条、透视
要
思想情感
技法、风格
点
3. 感悟评价
意义价值
……
赏析实践: 运用所学的赏析方法,选择一幅
感兴趣的肖像画完成课堂练习。
从浮光掠影到寻幽入微——西方女性艺术家自画像历史

从浮光掠影到寻幽入微——西方女性艺术家自画像历史作为肖像画的一个重要门类,自画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甚至更早。
这是一个最特殊的类别,尤其对于西方画家而言。
如果说,整个西方从古代到近现代,对于自然的观照,对科学的迷恋所引起的绘画风格变化是一种外在表现的话,那么自画像的历史则是一种彻底指向内心的,相对更为稳定的内在发展。
它是接近艺术家真实内心和了解其伟大艺术理想的最佳媒介。
文/ 苏阿嫦作为肖像画的一个重要门类,自画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甚至更早。
这是一个最特殊的类别,尤其对于西方画家而言。
如果说,整个西方从古代到近现代,对于自然的观照,对科学的迷恋所引起的绘画风格变化是一种外在表现的话,那么自画像的历史则是一种彻底指向内心的,相对更为稳定的内在发展。
它是接近艺术家真实内心和了解其伟大艺术理想的最佳媒介。
古罗马历史学家普林尼曾有记载:“有位叫亚亚(Iaia)的女画家在镜子的帮助下画出了自己的像。
”1402年薄伽丘在《关于著名女性》的手抄本中重复了这个故事,这或许是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幅有作画工具的艺术家自画像。
16世纪意大利女画家索福尼斯巴·安圭索拉从13岁开始直到80多岁,一共画了20多幅自画像,如绘制于1556年与宗教故事有关的作品《正在描绘圣母子的自画像》。
这种类似记载性质的自画像被称作“自传式自画像”,此后这一类型的自画像也出现了诸多追随者。
如丢勒、伦勃朗等。
17世纪,伦勃朗将自传式自画像演绎到了极致和完美的境界,从他的自画像当中读到的不仅是简单的容貌记录,更多的是画家内心的精神之旅。
伦勃朗为17世纪乃至以后的艺术家提供了一种影响深远的自画像表现范式。
但是,17世纪,女性艺术家的地位和数量却不容乐观。
她们的身份也比较特殊:要么是画家的女儿,要么是因特殊关系进入到工作室的助手。
大量的资料记载了17世纪意大利的阿尔泰米西亚·真蒂莱斯基跌宕起伏的艺术生涯。
她的父亲奥佐拉·真蒂莱斯基是卡拉瓦乔一位多才多艺的弟子,即便如此,作为画家的父辈仍并不是特别赞同女儿习艺。
西方绘画的发展历史教学课件

印象主义
莫奈(1840-1926)
《日出·印 象》
1872年, 布面油画, 48x63cm,
巴黎 马尔蒙坦 莫奈博物馆
5.新印象主义与后印象主义
• 新印象主义: • 19世纪80年代后期,受印象主义影响的画家
掀起的一场技法革新。 试图用光学科学试验原理来指导艺术实践 、 利用视觉效果将颜色调在一起。
人物脸部为正侧面,眼 睛呈正面,胸部为正面, 下肢呈正侧面,画面中人 物比例与其身份地位高低 成正比。
古希腊瓶画
• 瓶画---是指绘制在陶制器皿上的图画,是实用物品与装 饰性绘画相结合的产物。
• 古希腊瓶画上画的大都是人物故事画,这些人物故事画大 多是有典故来历,出处大多是史诗、神话和戏剧, 这种情 况在世界各国的美术史上实为罕见。
• 现代主义强调主观情感的抒发,强调艺术的纯粹性及绘 画语言自身的价值,他们排斥功利性,对描述性和再现 性的因素也不以为然,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是组织画面结 构,表达内在情感,营造神秘梦境。
• 其主要流派有:野兽主义、立体主义、巴黎画派、表现 主义、未来主义、维也纳分离派、风格主义、达达主义、 形而上画派、超现实主义、至上主义、抽象表现主义、 波谱艺术、光效应、新超现实主义、超级写实主义。
• 象形文字---这种象形文字最初是用一个符号代 表一件实物,每一个符号就是一幅独立的绘画。
• 墓室壁画---古埃及最主要的绘画形式
是 埃 尔 涅 弗 法 老 墓 壁 画
•冥 神 奥 赛 里 斯 与 法 老 王
•守 墓 神 阿 努 比 在 为 法 老 安 葬 前 做 法 事
古埃及绘画表现人物 形象遵循的法则:
• 瓶画的比例匀称和谐,工艺精致,造型生动,写实的手 法,追求理想化的风格,饱满的构图,富于戏剧的情节 , 散发出浓郁的高贵美感。
西方自画像艺术史

西方自画像艺术史自画像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允许艺术家通过自己的形象来表达个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
这种艺术形式在西方艺术史中有着悠久的历史,从文艺复兴时期一直到现代社会,西方自画像艺术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发展阶段。
自画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时期,那时艺术家通常会绘制自己的形象作为纪念品。
然而,自画像真正得到发展是在文艺复兴时期。
在15世纪和16世纪的欧洲,艺术家们开始更加深入地研究人类形象和表情,他们通过自画像来探索自我和表达个人情感。
例如,意大利艺术家拉斐尔在其生涯中创作了许多自画像作品,其中《持笔的自画像》被认为是其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到了17世纪和18世纪,西方自画像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古典主义时期,艺术家们追求完美的比例和对称,以展现出人类形象的理想美。
而到了浪漫主义时期,艺术家们则更加注重表现个人情感和想象力,他们通过自画像来传达内心的激情和感受。
例如,德国艺术家埃德加·德加创作了《持镜的自画像》,通过镜子反射来展现他自己的形象和情感。
进入20世纪,西方自画像艺术再次发生了重大变革。
在现代主义时期,艺术家们追求创新和个性化,他们通过自画像来探索自我和表达自己的艺术观念。
这个时期的代表艺术家包括西班牙艺术家毕加索和美国艺术家杰克逊·波洛克。
他们的自画像作品充满了抽象和实验性质,突破了传统的绘画规则和束缚。
与此西方自画像艺术在20世纪也受到了一些东方文化的影响。
一些艺术家开始尝试将东方元素融入到自画像作品中,例如日本浮世绘和中国水墨画。
这些元素为自画像艺术带来了新的视觉效果和文化内涵,也影响了后世艺术家们的创作思路。
例如,美国艺术家克拉斯·奥登伯格就曾将中国水墨画技法融入到自己的自画像作品中,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总的来说,西方自画像艺术史是一部反映人类情感和思想变革的历史。
从文艺复兴到现代社会,艺术家们通过自画像这一形式来探索自我、表达个人情感和艺术观念。
西方绘画发展概况(一)

西方绘画发展概况(一)西方绘画起源于古希腊,在世界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西方绘画与中国绘画不同,西方传统绘画以“再现性”为主要特征,同时在兼顾艺术性的同时,还要兼顾一些非艺术性的方面。
西方绘画流派众多,有野兽派、立体派、达达派以及抽象主义、超现实主义、波普艺术等等。
本文将西方绘画发展历程分为原始的古代艺术、神权下的艺术、理性与科学的时代、流派纷呈的时代四个部分,并一一进行介绍。
一、原始的古代艺术西方绘画中原始的古代艺术主要集中于古埃及、古代两河流域、古希腊、古罗马等地区。
不同地区的西方绘画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古埃及的传统绘画就倾向于记录事件,追求稳定性、程式化并具备一定的纪念性。
例如克努姆赫特普墓室壁画就能很好地呈现古埃及的艺术特点。
这位墓主的名字叫克努姆赫特普,是当时东沙漠地区的行政长官。
这幅壁画左边可以看见他正在用一种飞镖打野禽,下边的饰带上画着渔人们在指挥下拉一大网鱼;在右边我们可以看到克努姆赫特普正在叉鱼,可见其记录事件、具备纪念性的特征。
古希腊的艺术特点与古埃及有所不同。
古希腊艺术崇尚理想主义,简朴、典雅。
同时古希腊的艺术也与古希腊神话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比如神的起源、王位争夺、宙斯的情史等等。
古罗马艺术虽深受希腊艺术影响,但其艺术风格仍十分明显,尤其在肖像画和浮雕方面。
古罗马讲究实用主义,享乐,建筑绘画多宏伟壮丽。
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俗语“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便可以体现这一特点。
二、神权下的艺术神权下的艺术主要指中世纪西方艺术,主要在476年到15世纪这段期间,处于古典文明的结束与复兴之间。
中世纪艺术属于基督教艺术,它不注重客观世界的真实描写,而往往以夸张、变形等手法表现精神世界,包括早期基督教绘画、拜占庭美术、蛮族及加洛林文艺复兴、罗马式和哥特式美术等。
中世纪美术改变了希腊美术、罗马美术的传统,并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与形式,表现了当时那个特定时期人们的生活、思想、观念等。
查士丁尼及其随从教堂镶嵌画三、理性与科学的时代(文艺复兴)在经历中世纪之后,西方也迎来了文艺复兴,之后也出现了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和写实主义等多种绘画风格。
西方绘画艺术表象的演进

阿波罗(健美男人体的统称)
希腊早期雕像受埃及程式化 影响, 人物的表情千篇一律, 被称为“古风式微笑” 。 古风后期,雕刻家已开始不 满足于模仿,力求用自己的眼光 探索人体结构和人体比例,创作 出写实、自然、富有生气的艺术 形象来,并已熟练的掌握了圆雕 技巧。 这尊被称为阿波罗的青年立 像仍存有埃及造型程式,但他低 头和手势姿式已趋生活化,他向 下视,两臂向前伸,似有接物之 意,看得出人物形态已从直立僵 化向生活化迈前。
秋千——弗拉贡纳尔 笔法轻柔暧昧;色彩明瑰富 于层次;环境有雍容幽古之 气。画中女人荡开的粉色裙 衫与形体的动势非常协调。
荷加斯的宣誓——大卫(19世纪初新古典主义,借古喻今)
马拉之死— —大卫 19世纪新古 典主义绘画
泉——安格尔
将新古典归于形式主义……
达•芬奇(1452—1519) 《最后的晚餐》不同于以往画家们 的作品,以耶稣和犹大两个对立的人格来揭示矛盾,以众门徒 对出卖者的愤恨来展示激动人心的戏剧性冲突 。焦点透视、空 间感、舞台感、明暗对比法等。
岩间圣母——达•芬奇 借助人为设计的光,展开明暗 造型,以及经典的三角构图, 奠定了古典基础 强调坚实的素描,色彩为辅, “固有色加黑色才是真正的阴 影”,并未采用补色的方 法……
值得注意的是,人物造型已使用明暗法,立体感很强。人物动态具有希 腊雕刻样式,可见希腊艺术的决定性影响。
• 中世纪(艺术上指5世纪—14世纪下半叶)
基督下葬 十二世纪
捕鱼奇迹——公元六世纪
圣母领报——中世纪玻璃画
受胎告知——中 世纪晚期
• 文艺复兴早期(14世纪——15世纪初)
捕方法……
• 17世纪—19世纪(发展、变化时期)
逃亡埃及途中——安尼巴· 卡拉齐 17世纪意大利卡拉奇三兄弟创建了美术学院,其标准——米开朗基 罗的人体,拉菲尔的素描,科勒乔的典雅,丁托雷托的构图,威尼斯的 色彩等等。 该作品可以看到古典主义理想化的风景特点:画中的风景并 不是自然本身,是经过创造的理想风景。画面笼罩着庄重、典雅、宁静 的气氛,它奠定了欧洲古典主义风景画的基本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肖像绘画发展史概要
▲综观西方艺术,其主体都是描绘了人,肖像更是其中最基础的东西。
▲随着欧洲文艺复兴人文思潮的兴起和推广,倡导对人的尊重,人的价值得到肯定,描绘世俗的人和人的现实生活的肖像画随之出现。
随着宗教的、国王的统治逐渐松散,伴随工业化以后商人阶层的出现,描绘普通人的肖像画快速发展起来。
肖像画成为油画中极其重要的题材样式,几乎每个画家都画肖像画。
而肖像画在中国的发展则比较晚,几经曲折,可以说至今仍是一个尚不发达的品种。
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帝王统治的时代,历史上的肖像画主要是帝王的肖像,鲜见普通百姓的日常容颜。
辛亥革命以后,虽然社会的民主自由度在增强,但是中国社会在很长时间内仍处于动荡不安之中,接连不断的战争使得社会不稳定,经济发展缓慢,根本谈不上对人的尊重和关注,更难奢谈肖像画。
▲西方的肖像画创作有着悠久的历史。
肖像画的全盛期是在15世纪以后,著名的肖像画家有意大利的.达•芬奇、提香、卡拉瓦乔、德国的丢勒、西班牙的委拉斯贵支、荷兰的伦勃朗、.哈尔斯、.维米尔等人。
其中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以卓越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了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成为肖像画中的巨作。
▲15世纪,肖像画被确立为西方的一种绘画类型。
可以将画中人物的形象流传于世,而且保留他们的地位和尊严。
最初,君主和地位显赫的人通常采用侧面像,后来肖像画在普通群众中得以普及。
到十六世纪后,肖像画取得了突破,人物姿态更为自然。
▲据相关史料记载,自中世纪以来,画家也开始在自画像中刻画自我形象。
最早的自画像出现在十四世纪。
当时的画家与自己的主顾一同纳入到宗教题材
的场景中。
初创时期,画家只在神圣作品中刻画自我形象,位于他们赞助者一旁。
后来他们开始专注刻画自己的形象。
这些作品从中体现了艺术家所再现的人物的性格特征,同时也蕴含了艺术家的个人情感。
可以说,自画像更能从艺术的角度反映出艺术家的性格。
▲在西方,肖像画一直延续着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一种是以表现对象的个性与思想情感为目标的所谓现实主义肖像。
西方从文艺复兴开始到十七世纪正规的肖像画出现,委拉斯贵支、伦勃朗等人都是以表现对象为主,画面主要表现对象的性格与情感等。
当然,真实的刻画对象是十分重要的,俄罗斯的肖像油画更是如此。
列宾等人的作品便属于这一类型。
第二种是象征性的,这种肖像画属于现代主义绘画。
莫迪利阿尼、凡高都描绘了这样的肖像。
总体来说,肖像画是以体现作者的艺术风格及对象的情感为主导。
而对象的真实性处于第二位。
文革以后,中国的肖像画也基本是这两种形式,第二种更为普遍。
▲在西方美术史上,有一些我们熟知的肖像画作,由这些画作我们可以看出西方肖像画的一些特点:
1、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凡·高《割耳朵后的自画像》
凡·高,后印象画派代表人物,是19世纪人类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
他热爱生活,但在生活中屡遭挫折,艰辛倍尝。
他献身艺术,大胆创新,在广泛学习前辈画家的基础上,吸收印象派画家在色彩方面的经验,并受到东方艺术,特别是日本版画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创作出许多洋溢着生活激情、富于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品,表现了他心中的苦闷、哀伤、同情和希望,至今享誉世界。
2、体现画家的情感
达芬奇《蒙娜丽莎》
达·芬奇,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也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
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画家、寓言家、雕塑家、发明家、哲学家、音乐家、医学家、生物学家、地理学家、建筑工程师和军事工程师。
可以说,他是一位天才。
他的艺术实践和科学探索精神对后代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他是人类智慧的象征。
代表作品有《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
3、真实的再现手法
委拉斯贵支《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
委拉斯贵支,17世纪西班牙画家。
他特别着重研究了威尼斯画派的色彩与用光,所创作的作品色调更加柔和、晶莹,形象塑造更加生动、细腻。
他也刻画了一些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如《腓力四世像》,重在表现其虚伪、冷漠和浅薄,决不阿谀奉承。
对于朋友和处在社会底层的劳动者,如《矮子安东尼奥》,则被描绘得平易近人,有的还具有社会批判色彩。
在他生活的最后10年,由于当局在对他授勋问题上有争论,使他情绪极不愉快,但仍创作了不少好作品。
代表作《宫娥》被认为是17世纪欧洲少见的现实主义代表作,也证明他虽然长期担任宫廷画家,但始终未失去平民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