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最新科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1单元生物与环境)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生物的多样性》:第1节生物的类别、第2节生物的生存环境、第3节生物之间的关系。
2. 第二章《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第1节遗传与变异、第2节基因与DNA、第3节遗传病的防治。
3. 第三章《环境与生物》:第1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第2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第3节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生物的多样性、遗传与变异、环境与生物的关系等相关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生命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遗传与变异、基因与DNA、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 教学重点:生物的多样性、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挂图、PPT、实验器材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剪刀、胶水、彩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活动或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教材内容,穿插讲解例题,引导学生思考。
3. 随堂练习:设计富有启发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或观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6. 课堂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六、板书设计1. 用大号字体书写,突出本节课的主题。
2. 内容:用简洁明了的文字,呈现教学内容的框架。
3. 图表:使用图表、流程图等形式,直观展示教学内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物的多样性,并说明生物之间的关系。
(2)简述遗传与变异的概念,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3)谈谈你对生物对环境适应的认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布置富有挑战性的拓展任务,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本教案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多样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概念及其组成生态系统的类型与特点2. 生物的多样性物种多样性与遗传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与保护3. 环境与生物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4. 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环保意识与可持续发展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类型及特点,认识到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2. 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内涵、价值及保护措施,培养环保意识。
3. 掌握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以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概念、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环保意识与可持续发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
2. 学具:学习资料、实验报告、观察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生态系统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生态系统的关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生态系统的概念、类型及特点,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3. 实践活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保护措施。
4. 例题讲解:讲解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以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5. 随堂练习:针对教学内容,设计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2. 板书内容:生态系统概念、类型及特点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与保护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环保意识与可持续发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生态系统的概念、类型及特点。
(2)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保护措施。
(3)举例说明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以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2. 答案:(1)生态系统是由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形成的统一整体。
类型包括森林、草原、湿地、海洋等。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
六年级自然与科学下册全册教案科教版

六年级自然与科学下册全册教案科教版第一章:走进大自然1.1 教学目标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学会观察和描述常见的自然现象。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1.2 教学内容自然环境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
常见的自然现象:天气、气候、地形、地貌等。
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3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自然环境。
学生分组进行自然现象观察,记录并分享观察结果。
讨论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第二章:探索科学奥秘2.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学会使用简单的科学实验仪器和工具。
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2.2 教学内容科学实验的基本仪器和工具。
科学探究的方法:观察、实验、调查、分析等。
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和安全规则。
2.3 教学活动学生分组进行科学实验,了解实验仪器和工具的使用方法。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进行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报告,分享实验结果和心得体会。
第三章:物质与能量3.1 教学目标了解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学会运用能量守恒定律解释生活中的能量现象。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物质的组成:元素、化合物等。
物质的性质:密度、硬度、导电性等。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机械能、热能、电能等。
3.3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物质性质的实验探究,观察物质的组成和变化。
引导学生运用能量守恒定律解释生活中的能量现象。
讨论物质和能量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四章:生物与生活4.1 教学目标了解生物的特征和分类。
学会观察和描述常见的生物现象。
培养学生热爱生物、关注生物与生活关系的意识。
4.2 教学内容生物的特征:生命活动、生长、繁殖等。
生物的分类: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生物与生活的关系:食物链、生态环境等。
4.3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户外生物观察活动,了解生物的特征和分类。
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常见的生物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精品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生物的多样性》:第一节生物多样性的内涵;第二节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第三节保护生物多样性。
2.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保护》:第一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第二节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第三节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内涵、价值,提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2. 理解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认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认识到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2. 教学重点:生物多样性的内涵、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物多样性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关注。
2. 新课导入:讲解生物多样性的内涵、价值,引导学生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3. 实践活动:分组讨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4. 例题讲解:讲解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使学生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5. 随堂练习:让学生举例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巩固所学知识。
7.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实现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六、板书设计1. 生物多样性的内涵、价值2.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3.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4.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的内容,谈谈你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答案要点:生物多样性的内涵、价值,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2. 作业题目:举例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答案要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的具体表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识,调整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环保问题,参与环保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3. 作业设计中的题目和答案要点;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六年级自然与科学下册全册教案科教版[资料]
![六年级自然与科学下册全册教案科教版[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4d97693d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ab.png)
六年级自然与科学下册全册教案科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掌握自然现象和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合作交流。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六单元:空气与水第1课:空气的奥秘1. 了解空气的组成,知道氧气、氮气等气体的性质和作用。
2. 学习空气质量的监测和保护。
第2课:水的世界1. 了解水的性质、分布和利用。
2. 学习水资源的保护和节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空气与水的性质、作用及保护方法。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运用实验、观察、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3. 利用多媒体课件,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实验等活动,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学生作业与实验报告:检查学生的作业和实验报告,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3. 学生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交流互动等。
4. 学生期终考试:进行全面考试,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计划与安排第3课:土壤与植物1. 了解土壤的组成、性质和作用。
2. 学习植物的生长需要以及光合作用的原理。
第4课:weather and climate1. 学习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和区别。
2. 了解主要的气象现象和气候类型。
七、教学资源与材料1. 教科书《自然与科学》下册。
2. 实验器材:如烧杯、试管、显微镜等。
3. 教学课件和多媒体材料。
4. 实践活动材料:如调查表、观察记录本等。
八、教学步骤与方法第5课:动物与环境1. 了解动物的分类和特征。
2. 学习动物与环境的关系,了解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六年级自然与科学下册全册教案科教版[资料]
![六年级自然与科学下册全册教案科教版[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967b17b8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af.png)
六年级自然与科学下册全册教案科教版第一章:空气和大气层1.1 学习目标:了解空气的组成和性质,掌握大气层的基本概念。
1.2 教学内容:讲解空气的组成,包括氮气、氧气、稀有气体等;介绍大气层的作用和结构,包括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等。
1.3 教学活动: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大气层的特点和作用。
第二章:水循环与水资源2.1 学习目标:理解水循环的过程,掌握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
2.2 教学内容:讲解水循环的四个阶段:蒸发、凝结、降水、径流;介绍世界水资源的分布和我国水资源的特点。
2.3 教学活动:通过地图和数据,让学生了解世界水资源的分布;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我国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第三章:地球的运动3.1 学习目标: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知识,了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3.2 教学内容: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长短变化、四季更替等。
3.3 教学活动:通过地球仪和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通过观察和记录,让学生了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第四章:生物的多样性4.1 学习目标:了解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4.2 教学内容:讲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三个层次;介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和意义。
4.3 教学活动:通过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第五章:人体的生理功能5.1 学习目标:掌握人体的主要生理功能,了解人体各系统的相互配合。
5.2 教学内容:讲解人体主要生理功能,如呼吸、消化、循环、泌尿等;介绍人体各系统的作用和相互配合。
5.3 教学活动:通过模型和实验,让学生了解人体生理功能的基本原理;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人体各系统的相互配合。
第六章:声音与音乐6.1 学习目标: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探索音乐的基本元素和节奏。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和我们》教学设计

《微小世界和我们》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整个单元学习的总结。
通过学生查阅资料和汇报交流,使他们了解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
并对观察工具的改进和观察范围的拓展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认识,对科学和技术的关系有一定的了解。
本课内容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回顾与总结”要求学生从两个方面进行回顾,一是从古至今人类的观察工具是怎样发展的,二是人们的观察视野又是怎样拓展的。
这两个问题对于学生说不难,教师重点是指导学生用流程图体现两者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为“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由于学生的理解水平,教科书20页所示的内容主要是人类利用微生物,以及生物方面所取得成果,人类探索微小世界所取得的成果还很多很多,限于篇幅和学生的理解力,教科书只是列举了其中的几例,更多的事实,希望学生自己去查阅。
学情分析通过过去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
学习目标1.总结人类在观察工具开发及探索范围扩大方面的成果,并用流程图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2.根据学习主题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归类、交流。
3.体会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扩大了人类的观察范围,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微小世界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人类探索微小世界已取得的一些成果。
难点:收集整理资料,并进行展示交流。
评价任务1.学生收集的资料内容符合要求,资料的整理及表现形式、汇报表述有条理、清楚明白。
2.学生在收集资料中能相互合作,认真听取他人意见。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各组学生按自己汇报的课题整理好资料(照片、图表、食物等),如需用多媒体汇报,要自己准备好课件。
教师演示:课前了解学生收集资料的情况,并根据学生的要求提供相应的设备。
对教室做一定的环境布置,给学生张贴汇报资料的场所。
教学过程一、导入语这一单元,我们经历了人类对微小世界的认识过程。
六年级自然与科学下册全册教案科教版[资料]
![六年级自然与科学下册全册教案科教版[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a437332a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a3.png)
六年级自然与科学下册全册教案科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自然界的基本概念,了解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和事物。
2.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提高他们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自然界的基本概念1. 认识自然界:自然界与非自然界的区别,自然界的构成。
2. 自然界中的事物:自然界中的生物、非生物事物及其相互关系。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环境影响生物。
2. 生物的分类:生物的分类方法,生物的分类体系。
第三章:生态系统及其保护1. 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的功能。
2. 生态平衡:生态平衡的概念,生态平衡的维持。
3. 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
第四章:地球与宇宙1. 地球:地球的构造,地球的自然现象。
2. 宇宙:宇宙的起源,宇宙的构成,宇宙探索。
第五章:生活中的科学1. 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2. 生活中的科技产品:常见科技产品的原理,科技产品对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深入了解自然与科学知识。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交流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 考试成绩:定期进行考试,评估学生在各章节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使用科教版六年级自然与科学下册教材。
2. 教学辅助材料:PPT、教学视频、案例分析资料等。
3. 实验器材:根据教学需要,准备相应的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
4.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和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1 丹顶鹤生活在哪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知道丹顶鹤是一种珍稀禽类过程与方法:知道丹顶鹤栖息于芦苇及其他荒草的沼泽地带.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保护野生动物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懂得保护野生动物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二、新授课活动1丹顶鹤的家在哪里1、小组讨论2、小组长汇报。
(分布在嫩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繁殖;长江下游及沿海越冬;在河北、山东为旅鸟,台湾偶见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大型涉禽.全长约120厘米.体羽几乎全为纯白色.头顶裸出部分鲜红色;额和眼先微具黑羽;喉、颊和颈大部为暗褐色.次级和三级飞羽黑色,延长弯曲呈弓状.尾羽短、白色.嘴灰绿色,脚灰黑色.)活动2 适应环境的身体特征1、小组讨论A丹顶鹤适应环境的身体有些特征?B“讨论”。
2、小组长汇报。
(丹顶鹤栖息于芦苇及其他荒草的沼泽地带.食水生植物的嫩芽、种子、水生昆虫、软体动物和鱼类等. 月中、下旬开始营巢产卵,筑巢于周围环水的浅滩上的枯草丛中,每窝产卵2枚,雌雄鸟轮流孵卵,孵化期20-33天.待幼鸟学会飞行,入秋后,丹顶鹤从东北繁殖地迁飞南方越冬.我国在丹顶鹤等鹤类的繁殖区和越冬区建立了扎龙、向海、盐城等一批自然保护区.在江苏省盐城自然保护区,越冬的丹顶鹤最多一年达600多只,成为世界上现知数量最多的越冬栖息地)三、小结:谈学生谈学习收获?2 生物生存的环境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描述生物圈的范围,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②分析生物圈中生物栖息地的类型;③关注栖息地的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对生物栖息地类型的观察,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树立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二、新授课活动1 环境提供了什么1、小组讨论2、小组长汇报。
(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是:阳光、空气、水分、适宜的温度、稳定的营养供给。
)活动2 湿地里藏着哪些生物1、小组讨论2、小组长汇报。
(生物适应环境:在各种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都对其生活环境表现出一定的适应,生物的适应方式体现在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各个方面。
例如,仙人掌的叶变成了刺,野鸭有适于游泳的蹼等。
)活动3动物的栖息地1、小组讨论2、小组长汇报。
(生物影响环境:生物不仅能适应一定的环境,同时,生物也以不同的方式对环境产生影响。
)三小结:1、我们要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热爱生命,保护生命,爱护我们和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生物圈。
2、学生谈学习收获3 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教学目标:科学知识、概念1.学生认识到动物的生存是以环境为基础,动物在适合的环境中才能生存。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比较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能力。
2.学生懂得寻找证据来证明自己的假设,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
3.培养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学生感受自然界中动物世界的神奇与美妙。
2.学生了解到动物的生存与环境息息相关,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培养爱护环境、爱护动物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知道动物的生存要以环境为基础。
课前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
二、新授课。
活动1 鼠妇喜欢阴暗环境吗1、分小组认真观察。
2、小组讨论。
3、小组长汇报。
活动2 动物的迁徙1、观看课件:动物的迁徙。
2、小组讨论:A他们为什么要迁徙?B我们的身边有哪些动物有迁徙的生活习惯于性?3、班上交流。
三、小结:谈学生谈学习收获。
4 隐藏在环境中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动物具有多样性。
2、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过程与方法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提出寻访中可能碰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
二、新授课。
活动1 草地上的蝗虫1、分小组做实验。
2、讨论。
3、班上交流。
活动2动物的伪装1、看课件:动物的伪装2、讨论:它们为什么要伪军?3、交流。
(有一些动物为了躲避敌害,拥有使自己外形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能力.例:变色龙,竹节虫,木叶蝶……动物的行为多种多样,根据动物行为的发生途径可分为动物生来变具有的,通过遗传和自然选择进化而来的先天性本能行为和必须借助于个体生活经验和经历、使自身行为发生适应性变化的后天性学习行为,因此,动物适应环境的两种最基本方式是本能和学习.而根据动物行为的功能,又可分为取食行为、领域行为、攻击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节律行为和社群行为.)三小结学生谈学习收获5 生物间的食物关系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生物间普遍存在摄食与被食的关系。
(2)知道什么是食物链。
能力目标(1)通过分组活动,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的能力,会画一些简单的食物链。
(2)通过方案设计,查阅资料等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1)建立自然界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科学自然观。
(2)培养学生探究食物链的兴趣,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1)指导学生认识自然界中食物链,建立食物链的概念。
(2)培养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课题展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谚语图片。
(2)想一想:生物间存在什么关系?(1)说出图片所描述的谚语。
(2)思考回答:吃与被吃。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欲望。
分析农田中的生物(1)播放CAI:屏幕上出现稻田和草地,稻田里呱呱叫的青蛙,草地里活蹦乱跳的蚂蚱和“闲庭信步”的鸡,一条黑蛇窜来窜去。
突然,一只鹰从高空俯冲而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蛇扑去。
观看动画,思考画面上出现了哪些动植物?发现哪些有趣的现象?进入情境,做好探究活动的准备。
(2)组织学生分组活动:A.将画面上出现的动植物名称写在卡片上,每种多写一些。
B.按照你发现的现象进行卡片“接龙”。
学生分组活动,比一比哪组进行的“接龙”多。
让学生动一动,培养探究食物链的兴趣,明确任务,协作学习。
(3)指导学生将卡片“接龙”写下来。
“”表示捕食关系,写到最后一种生物才叫完整。
记录本小组的卡片“接龙”并汇报。
如:青草鸡鹰让学生写一写,感性上升到理性。
(4)引导学生分析问题:A.像这6种生物那样,彼此间串联起来的食物关系像什么?B.你所连的食物链各有几个环节?C.位于不同环节的动物所吃食物有何不同?D.比较这几条食物链,你还发现了哪些共性问题?A.建立“食物链”的概念。
B.观察出一般3~5个环节。
二、小结学生谈学习收获6 相互联系的食物网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生物间的食物关系是错综复杂的。
(2)知道什么是食物网。
能力目标:(1)学会分析资料,进行语言表达。
(2)学会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1)加深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形成热爱自然、保护生物的情感。
(2)关注与生物有关的社会问题,具有社会责任感。
二.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弄清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事物网流动。
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有句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那同学们有没有想过:黄雀是否仅以螳螂为食?螳螂是否也仅以蝉为食?(它们并不是只吃一种生物,一种动物可以吃多种生物。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并不仅仅是形成一条条简单的食物链。
一种动物可以吃多种生物,例如,鸟可以吃稻子,也可以吃昆虫;一种生物也可以被多种动物所吃,例如,鸟可以被鹰吃,也可以被蛇吃。
因此,在同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食物关系。
)二、新授课。
活动1 食物网中的生物1、组织学生分组活动,将食物链中相同的生物重叠起来,构建食物网。
2、分组活动,比一比哪组同学画的食物网完整。
3、讨论:像这样各条食物链相互交叉连接起来,形成的网状结构叫什么?(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和食物网不仅反应了生物之间通过食物而形成的复杂联系,同时还反应了物质和能量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流动的情况。
)活动2 断裂的食物网1、分小组讨论:如果食物链断裂,可产生怎样的后果?2、班上交流。
(小结:在生态系统中,处在每一个环节上的生物都很重要,并且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如果一种生物消失,就会使整个食物链中断,从而影响整个食物链和食物网,甚至危及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如果人类活动过多地干预某一部分,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衡,导致人类自食其果,我们每个同学都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
)三、拓展:讨论:科技人员将饲养的虎、狼等放回森林,这么做,对森林中的食物网和森林生态系统有影响吗?(将饲养的虎、狼等放回森林,对森林中的食物网和生态系统有影响。
在农业生产中,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将食物链的知识运用于传统的农业生产,取得了丰厚的经济效益;还利用有害生物的天敌来控制和消灭有害生物。
)四小结。
学生谈学习收获7 专题探究:生态瓶的秘密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科学概念:生物在一定区域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会形成一个生态群落。
过程与方法: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相互听取意见、共同协作、好象管理和观察的必要性。
教学重难点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教学准备教师为每组准备:做生态瓶的容器(大的饮料瓶)、一个盛满水的水桶、一些洗干净了的沙子和小石子、一把小铲和一个漏网等工具、一张标签、一张记录纸,剪刀。
学生:活动记录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1、看课件,讨论池塘中的生物关系:(1)池塘有哪些水生生物?(有水生植物如水藻水草,鱼类,虾,软条类如田螺河蚌,水鸟类如鸭,水生昆虫,青蛙等)(2)水生植物需要哪些生存条件?(3)池塘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哪些帮助?(4)动物为植物生长做了哪些贡献?(5)我们还可以在池塘里找到哪些非生物?它们对生物有什么作用?(非生物主要有空气、水、泥土、岩石等)2、概括: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
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群落。
二、设计生态瓶:1、说明:我们现在要模拟池塘群落建造一个生态瓶,研究其中的关系。
2、学生讨论:该怎样设计这个生态瓶呢?问题提示:(1)你们准备让哪些生物来生活?(2)什么样的生物可以在这个有限的空间里生活?(3)如果要有动物,那它们的食物来源是什么?(4)除了加生物外,还需要其他一些东西吗?(5)生物放入的顺序需要考虑吗?3、为了让这些生物在生态瓶里生活的更好一些,我们还应该考虑些什么?(生物品种搭配和数量多少问题)4、给每个小组发设计纸,用图文结合法记录下设计方案,注意标出生物和非生物的种类、数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