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审美活动论备课讲稿
第二章 审美活动经验 ppt课件

五、领悟
审美感受中的领悟,内在地贯彻审美感受全过程、与其它 审美因素(感知觉、想象、情感)交融一体地对审美意蕴 本质的把握。
审美领悟的独特性质根本上取决于它所把握的对象——审 美意蕴本质独特的人文性质。
审美领悟的基本特点: 1.情感性 2.非概念化与感知性 3.趋向无限性
第三节 审美心理要素
原始人从尖石中直观到自己独特于 动物的人的本质时,会油然产生一种 快感,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那类“能 成为人的享受的感觉,即确证自己是 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这种感觉就 是审美意识。
上述过程,既是审美意识的发生起源过程,也同时是审美对 象的发生起源过程。
三 、 审美经验的发生
“主客观统一说”把审美对象的产生归结为特定的主观意 识与外界相应的物质属性结合,该理论的缺陷及其与实践 论的审美关系同步起源说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
二、知觉
以右图儿童画为例,画中 人物不成比例,头大,五 官中又以眼睛和嘴巴为大。 证明“在审美知觉的选择 中恰恰突出的是审美感受 主体的主体能动性。”
三、想象
当主体不仅能够感受当时直接作用于主体的事物,并且还 能感受当时不直接作用于主体的事物,甚至能够感受不曾 作用于主体或根本不存在的事物的表象时,想象这种“人 类的高级属性”就出现了。
审美趣味、审美理想等形态。
第二节 审美心理结构与审美感受特性
一、 审美心理结构 二 、 审美积淀 三、审美感受特性
一、 审美心理结构
审美意识与审美对象以实践为母体结成审美关系,双向发 生、双向进展,又彼此促进。
实践论的审美关系起源观点中有两点需要注意: (1) 基于实践而建立的审美关系具有客观规定性,这种
客观规定性集中体现于结构性。 (2) 内、外人化自然与审美关系两方面的审美意识和审
美学串讲讲义

美学串讲讲义主讲:刘 颖(北师大美学在读博士)参考教材:《美学》,朱立元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串讲目的:帮助同学提纲挈领、层次分明、系统的掌握美学原理内容和相应复习方法,顺利通过考试并达到个人最优成绩。
听课注意事项:◆注意掌握知识脉络体系,具体理论内容如暂时不懂不要纠缠,紧跟课时进程。
◆知识重点的含义。
◆听后复习一定要主次分明、循序渐进。
全书线索和各章线索★美学是以体现着人与世界审美关系中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为研究对象,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存在论为哲学基础的综合性人文学科。
审美活动论:以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构成的审美关系为理论核心。
审美形态论:各种形态都是从不同的途径要达到对人的生命存在的价值肯定或价值判断。
审美经验论:是审美主体在与审美对象的关系中构成并做出评价的体验过程。
艺术论:艺术创造——艺术品——艺术接受;艺术品是创造意象世界,传达审美经验。
美育:情感性的、潜移默化的提升境界、定向教育第一章 绪论一、美学是什么(一)研究对象体现着人与世界审美关系中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
1、美学史上对美学研究对象的代表性看法:三种思路◆从客体出发:柏拉图、黑格尔◆从主体出发:审美经验、审美心理◆从审美关系出发:蒋孔阳、教材所持的观点2、审美现象(为什么说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从艺术美、自然美、科技美、日常生活的美四个方面说明(二)研究定位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1 、人文学科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相对。
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美学的特点。
2、综合性的人文学科它与哲学、艺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研究方法都有关系。
哲学是美学的根基,美学必然包含着哲学的品格。
(三)研究方法多元多样、首推哲学。
为什么首推哲学?(四)产生发展1、美学发展三阶段◆审美意识:初级审美意识、高级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2、美学的诞生发展◆诞生标志:专门系统著作、独立研究对象和范围◆美学之父:1750年,鲍姆加登《美学》一书出版,标志着学科诞生。
美学课件 第二编 审美活动第一、二章

第二节 审美主体的存在状态
• 一 、惊异:从日常生活中跃出 • 二 、体验:沉浸在与对象直接的相处中 • 三、 澄明:走向本真的世界
• 其次,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在异化活 动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自由的存在方式。
• 再次,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人的现实 存在,它是一种应然的存在方式。
第二章 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与对象
• 第一节 审美主体与对象只存在于 审美活动中
• 第二节 审美主体的存在状态 • 第三节 审美对象的生成与显现
第一节 审美主体与对象只存在于审美活动中
四、 一种高级的精神价值活动。
• 价值这一概念是用以揭示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 之间一种特殊关系的重要范畴,它从根本上表征 着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不同于动物本能式的 生命活动的本质属性。
• 审美活动具有不同于其他价值活动的特殊性。审 美活动所追求的是能满足人的心灵需要的精神价 值。审美活动所追寻的并非一种一般的精神价值 ,而是能启迪人领悟人生真谛,并激励人不断去 创造自己生活意义的一种独特的精神价值。
• 所谓审美需要,就是指人所内在具有的一种渴望 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 并按照他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发展自己的 独特的精神要求。
二、 审美理想
• 审美理想又称美的理想,它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 善的美的观念,是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 来的理想形态的美。审美理想具有一定的形象性 特点。
• “对于那些远离家园的人们,杜鹃的啼血往往带有特别的 魅力。‘一叫一回肠一断’,‘一闻一叹一沾衣’。因为 这种悲哀的声音,带着浓厚的人的色调。其所以带着浓厚 的人的色调,是因为它通过主体的心理感受(例如移情,或 者自由联想……)被人化了。如果不被人化,它不会感动 听者。”
第二章审美活动论

第一节审美活动的存在方式一、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 在讨论审美活动的存在方式时,我们会问:审美活动何以存在?是什么触发了审美活动,又如何影响、控制着审美活动?回答:审美需要、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等构成的动力机制建筑了审美; 只有当人在自然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出审美需要时,才既为审美的历史发生,又为审美的逻辑起点注入 动力。
只有审美理想的召唤,才使自然需要变成审美需要,并使审美需要摆脱欲望而走入现实并不断进步;还是审美理想,使人得以实现对现实的超越。
而在向审美理想的超越过程中,审美趣味起着综合的掌控作用。
(一)审美需要人的需要是人的本质的一种内在规定性,它不但是人的一切活动赖以发生的根据和动力,而且也是显示人的实际发展及其所达到的人化程度的一个根本标志。
广义而言:任何一种生命体都有需要。
但是,只有人能够通过劳动实际地改造自然并创造出自然界所不能现成提供的东西,因而人的需要与动物的需要便具有了本质上的区别。
人的徜要超出人机体限制、具有无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人既有物质的需要,更有精神的需要。
恩格斯就曾将人的需要区分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三个层次马斯洛则进一步区分出由低到高五个梯阶,即生理在要、安全与保障需要、爱与归属的属要、尊重露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
(褶要层次理论)需要是人的活动的动力,而活动及其所创造的产品(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则是直接表征人的需要的物化形式。
没有审美需要,也就不会有审美活动的发生。
审美需要定义:是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渴望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他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发展自己的殖谑塞。
审美需要是在人的劳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随着人的精神能力的发展而逐步生成的,它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新的充实和新的显现。
审美需要的特征:1 .审美需要是人醛有的一种具有内在必然性的生命需要,它植根于人的生命活动本身的独特性质。
只有人才有自我意识、追寻存在意义、寻求并实现自身价值2 .从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相互区别和联系的角度看,审美需要属于人的一种高级的精神追求,而不仅仅是感官欲求的享受。
美学概论讲义第二章

第 一 节 人 第类 二把 章握 世 界 的 形 式
2.1.2
二、趋善
善是指客观对象的合目的性,即是客观存在符合 主体实践目的的属性。它是人类与自然和社会所构成 的实用功利关系而产生的价值范畴。善是人类实践精神所掌握世界形式所追求的终极目的。 它既指自然事物的合目的性,也指人类社会生活 领域中符合人类目的的事物,这一领域的善比自然领 域的复杂。(合目的性) (人类用为类的存在物,由一个个独立的个体组 成,它们之间存在生存竞争的问题。个人的善恶标准 与社会的并不总是一致。按照善的最高原则,个人利 益应服从集体利益,而集体利益又应服从民族、国家 和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2.2.3
一、对美与善的不同看法
第 三 第节
(A)美与善无关,甚至善对美是有害的(康德、 托尔斯泰) (B)美与善关系密切,善就是美(苏格拉底、我 国古代美学史“大羊为美,从人装饰”) (C)美善有联系有区别(亚昆)
二 章美
与 善
2.3.1
二、美与善的关系
第 三 第节
二 章美
2.2.2
三、美与真的区别第 Nhomakorabea 第节二 章美
与 真
(A)有各自相关而不同属性的对象:真是事物的 客观的自然属性,美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并 侧重于社会性
(B)美的内涵要比真丰富,不仅包含真还包含 善。在外延上,美的范围要小于真的范围,即真的不 一定是美的,而美的则一定是真的 (C)就存在形态看,真存在于现象中,与真的存 在形态比,美的存在是以具体的感性形式为其存在形 态
一、中外美学史上对美与真的关系的三种观点
第 二 第节
(A)美与真没有联系(康德、尼采、托尔斯泰) (B)美就是美,美就是真(柏拉图、洛丁) (C)美与真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第二章审美活动论(ppt课件)

• 开放性:指审美对象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穷尽性。
第二章 审美活动论
• 三、审美活动的发生 • (一)理论概述 • 1、游戏说 • ◆ 代表人:席勒 • ◆主要观点:游戏是审美活动的根本特征,是人性的主要标志。
这种游戏是人在摆脱了物质欲望的束缚和道德必然性的强制之 后所从事的一种真正自由的活动。它由生命力的盈余推动。 • ◆评价:揭示了审美活动与人的自由本质间的关系,肯定审美 发生的生理性基础,这些是合理之处;缺陷在于,完全忽视了 对社会历史条件的探讨,把游戏与审美几乎等同。
• (一)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
•
3、审美趣味
• ◆定义:个人在审美活动和评价中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
• ◆特点:个性差异。先天气质类型,后天生长环境等等都会造
•
成独特的个体性。 主要因素是后天社会条件。
•
◆“趣味无争辩”观点的分析:(趣味是否健康的标准)
• 是否充分反映审美对象的客观特点;
适应巫术活动的需要而产生,并作为巫术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 的。 • ◆评价:用巫术说在解释原始洞穴壁画和岩画时它具有更为可信 的 说服力。缺陷是不能把审美发生等同于艺术起源,即便巫术是 促成艺术发生的一种因素,却绝不会是唯一因素。
<<持角杯的女巫雕像 >>
奥瑞纳文化期的作品, 距今约有二至三万年
了。
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顶活动的发生 • (一)理论概述 • 4、劳动说 • ◆代表人:普列汉诺夫 • ◆ 主要观点:审美起源于人类的物质生产劳动。 • 普列汉诺夫的观点: • 劳动先于艺术 • 劳动使审美要求由潜在转化为现实。 • 审美能力也与一定的生产力水平相一致。比如节奏。
• 受到主体审美理想的制约。
美学第二章审美活动论 优质课件

古希腊裸体雕塑:掷铁饼者
弓腰扭身,右腿弯曲, 左脚拖后,脚尖自然点 地,全身力量落在右脚, 左手自然往右膝方向摆 动。动势的优美与感人, 使雕塑整体产生一种圆 润的美的旋律。
(2)审美理想又是一种人生理想,是审美 主体的人生实践的主要组成。
• 一个人的审美理想,与他在社会生活中的 地位、实践活动以及政治理想、道德信念 联系密切。因此,它具有时代性、民族性、 阶级性,有崇高和卑下、进步和反动之分。 它既具有社会性,又具有个人的差异性。
• 凡高的画作《农鞋》,在日常的生活世界 中,这是再普通和寻常不过的一个物体了, 但是,在海德格尔的审美读解却发现了韵 味无穷的意义。
• “从鞋具磨损的内部那黑洞洞的敞口中,凝聚着 劳动步履的艰辛。这硬邦邦、沉甸甸的破旧农鞋 里,聚积着那寒风陡峭中迈动在一望无际的永远 单调的田垄上的步履的坚韧和滞缓。鞋皮上沾着 湿润而肥沃的泥土。暮色降临,这双鞋底在田野 小径上踽踽而行。在这鞋具里,回响着大地无声 的召唤,显示着大地对成熟的谷物的宁静的馈赠, 表征着大地在冬闲的荒芜田野里朦胧的冬冥。这 器具浸透着对面包的稳靠性的无怨无艾的焦虑, 以及那战胜了贫困的无言的喜悦,隐含着分娩镇 痛时的哆嗦,死亡逼近时的战栗”。(海德格尔)
其次,从人的物质需要 和精神需要相互区别 和联系的角度看,审美需要属于人的一种 高级的精神追求,而不仅仅是感官欲求的 享受。
• 审美需要:它是人作为一种有意识的 社会存在物,在对象化的活动中实现 自己、肯定自己、自由展现自己的精 神要求。是审美活动的动力之一。
二、审美理想
• 审美理想又称美的理想,它是主体心目中 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
• 审美活动是一种能够摆脱肉体对人支配的活动, 也是一种摆脱了对“物”的依赖性的活动。
审美活动论课件

审美活动论
4
人的需要与动物的需要的区别:
人的需要既有社会性,又具有丰富性;既有 物质的,也有精神的。而动物的需要只有 一种本能的物质需要,不具有社会性和丰 富性。
人的需要也不同于人的一般需要。它超越物 质需要,是高级精神追求。它的发生才会 开始审美活动,改变人生的态度,提高生 存境界,才能去创造美和设计美。
审美活动论
7
古希腊裸体雕塑:掷铁饼者
弓腰扭身,右腿弯曲, 左脚拖后,脚尖自然点 地,全身力量落在右脚 ,左手自然往右膝方向 摆动。动势的优美与感 人,使雕塑整体产生一 种圆润的美的旋律。
审美活动论
8
(2)审美理想又是一种人生理想,是审美主 体的人生实践的主要组成。
一个人的审美理想,与他在社会生活中的 地位、实践活动以及政治理想、道德信念 联系密切。因此,它具有时代性、民族性 、阶级性,有崇高和卑下、进步和反动之 分。它既具有社会性,有具有个人的差异 性。
审美活动论
9
杜甫与白居易的审美理想的区别
审美理想对人的审美活动具有巨大的推动 作用,它使人们能够更敏锐地发现、感受 和认识现实生活和艺术中的美,激励人们 为创造更新更美的艺术和生活而斗争。
审美活动论
10
3、审美趣味
一般指主体在审美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 爱好和倾向,包括偏爱。
17到19世纪,西方美学围绕审美趣味进行了 一系列争论:趣味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 趣味是理性的还是感性的;趣味可否争论 (趣味的标准)等等
审美活动论
18
黑格尔提出“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著名 命题。他把审美活动“看作一种灵魂的解放 ,而摆脱一切压抑和限制的过程”。
凡高的画作《农鞋》,在日常的生活世界 中,这是再普通和寻常不过的一个物体了 ,但是,在海德格尔的审美读解却发现了 韵味无穷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审美需要:它是人作为一种有意识的
社会存在物,在对象化的活动中实现 自己、肯定自己、自由展现自己的精 神要求。是审美活动的动力之一。
2、审美理想
审美理想是指审美主体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 理想形态的美。审美理想在审美活动中主 要具有两方面的作用:
(1)审美理想宏观上决定着审美主体对审 美对象的选择和判断;只有符合主体审美 理想的对象才能进入审美活动,引起主体 的注意。其中文化因素是重要的影响动力。
古希腊裸体雕塑:掷铁饼者
弓腰扭身,右腿弯曲, 左脚拖后,脚尖自然点 地,全身力量落在右脚, 左手自然往右膝方向摆 动。动势的优美与感人, 使雕塑整体产生一种圆 润的美的旋律。
凡高的画作《农鞋》,在日常的生活世界 中,这是再普通和寻常不过的一个物体了, 但是,在海德格尔的审美读解却发现了韵 味无穷的意义。
“从鞋具磨损的内部那黑洞洞的敞口中,凝 聚着劳动步履的艰辛。这硬邦邦、沉甸甸 的破旧农鞋里,聚积着那寒风陡峭中迈动 在一望无际的永远单调的田垄上的步履的 坚韧和滞缓。鞋皮上沾着湿润而肥沃的泥 土。暮色降临,这双鞋底在田野小径上踽 踽而行。在这鞋具里,回响着大地无声的 召唤,显示着大地对成熟的谷物的宁静的 馈赠,表征着大地在冬闲的荒芜田野里朦 胧的冬冥。这器具浸透着对面包的稳靠性 的无怨无艾的焦虑,以及那战胜了贫困的 无言的喜悦,隐含着分娩镇痛时的哆嗦, 死亡逼近时的战栗”。(海德格尔)
3、非功利性与功利性的统一
首先,关于审美活动的无功利性,康德曾 说,审美是无利害关系的,“一个关系美 的判断,只要夹杂着极少的利害感在里面, 就会有偏爱而不是纯粹的欣赏判断了。” 康德所说的“无利害关系”,否定的就是 审美的功利目的。
审美活动的无功利性是说它必须摆脱直接 的功利目的。一块珠宝首先是经济价值, 但从审美的角度,就必须抛弃这一实用价 值,否则,珠宝的璀璨的美就会被实用价 值所遮蔽。
3、审美趣味
一般指主体在审美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 爱好和倾向,包括偏爱。
17到19世纪,西方美学围绕审美趣味进行了 一系列争论:趣味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 趣味是理性的还是感性的;趣味可否争论 (趣味的标准)等等
与审美理想相比,审美理想是宏观上规定 审美活动的,审美趣味则是从微观上规定 主体对对象的选择和评价。
审美活动是一种能够摆脱肉体对人支配的活动, 也是一种摆脱了对“物”的依赖性的活动。
庄子的人为物役,陶渊明的“心为形役”:人类 所从事的物质生产活动或一般的精神活动,往往 无法摆脱实用、利益、欲望等功利性的奴役,有 时会受金钱的压迫而失去尊严。这就是庄子所说 的“人为物役”。
黑格尔提出“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 著名命题。他把审美活动“看作一种灵魂 的解放,而摆脱一切压抑和限制的过程”。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包括审美、创造的 需求。前四者可称为缺乏型需要,第五层 次可称之为成长型需要。
人的需要与动物的需要的区别:
人的需要既有社会性,又具有丰富性;既有 物质的,也有精神的。而动物的需要只有 一种本能的物质需要,不具有社会性和丰 富性。
第二章-审美活动论
第一节 审美活动的本质
一、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 研究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就是追问在人
类的发展史上,为什么会出现和存在审美 活动。它的存在,必然要有一定的动力因 素。概括起来,这种动力机制包括审美需 要、审美理想、审美趣味三个方面。
1.审美需要 心理学实验表明,人的需要不仅仅是物质
(2)审美理想又是一种人生理想,是审美主 体的人生实践的主要组成。
一个人的审美理想,与他在社会生活中的 地位、实践活动以及政治理想、道德信念 联系密切。因此,它具有时代性、民族性、 阶级性,有崇高和卑下、进步和反动之分。 它既具有社会性,有具有个人的差异性。
杜甫与白居易的审美理想的区别
审美理想对人的审美活动具有巨大的推动 作用,它使人们能够更敏锐地发现、感受 和认识现实生活和艺术中的美,激励人们 为创造更新更美的艺术和生活而斗争。
(1)审美趣味具有个体性 (2)审美趣味也具有社会性 唐代的审美趣味——丰腴之美
唐代绘画、雕塑、陶俑及各类艺术作品所 表现的女性形象,留给大家最突出的印象, 都是丰满、肥硕、浓艳、亮丽,服饰袒露, 神情自信张扬。 这与汉代和古代多数时期
的人们欣赏窈窕淑女、含蓄内向的审美观 是不同的。
原因:
2、是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
审美活动首先是精神性的,并且在各种精 神活动中又是最具有个性化的。 但是,并 不是任何一种精神活动都具有个性化的特 点。
自然科学研究、社会科学研究、社会意识、 社会观念的生产都是精神活动,但都必须 剔除个人意识中的偶然性和主观性。
审美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不仅是具 体的、独特的,而且永远是一次性的、不 可重复的。一方面,不同的人面对同一个 客体,可以形成不同的审美境界,另一方 面,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面对 同一个客体也会形成不同的审美境界。
1.唐代繁荣昌盛、丰衣足食; 2.唐代开放兼容并包,不同文化的影响、交融,
使唐人不拘于传统,眼界开阔,热烈奔放;
3.唐代开国皇帝李渊的外祖父是鲜卑大贵族, 也就是说李唐皇室的血统中至少有一半是 鲜卑血统,而鲜卑族的游牧生活造就和需 要的是剽悍、健硕的体魄。
总之,审美需要、审美理想及审美趣味
是审美活动得以存在的根基。只有当人的 自然需要产生审美需要时,审美的产生才 有动力;只有审美理想的召唤,人的自然 需求才能变为审美需求,人才能实现对现 实的超越。在这些超越中,审美趣味起着 综合掌控作用。
二、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
审美活动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活动,它与 物质生产活动、一般的精神活动有什么区 别?这就是审美活动的本质问题。
1、是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 所谓的“本己性”的活动,是一种最能体现 人的本真价值(自由)的生命活动。
朱光潜对审美活动的看法:木匠、植物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和诗 人对待松树态度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