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外科手术围手术期抗感染措施

外科手术围手术期抗感染措施外科手术是一种重要的医疗程序,通过手术可以治疗许多疾病和症状。
然而,手术过程中存在感染的风险,因此在围手术期采取一系列抗感染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外科手术围手术期抗感染措施的相关内容。
一、术前准备在手术前,医护人员需要做好一系列准备工作,以降低手术感染的风险。
首先是对手术器械和设备进行消毒和灭菌处理,确保手术环境的清洁和无菌。
其次是对手术部位进行消毒,以减少皮肤表面的细菌数量。
同时,术前的个人卫生也至关重要,医护人员需要保持干净,勤洗手,佩戴口罩和手套,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二、手术过程中的抗感染措施在手术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确保手术器械和设备的无菌状态。
手术过程中,医生需要注意手术区域的清洁和消毒,尽量减少伤口感染的可能性。
此外,手术过程中需要控制手术区域的温度和湿度,避免细菌滋生。
对于长时间手术的患者,还需要定期更换手术服、巾和床单,以保持手术环境的清洁。
三、术后护理术后的护理同样至关重要,医护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恢复情况,及时处理手术部位的感染。
术后的伤口护理和消毒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医生需要指导患者正确清洁伤口,避免感染。
同时,医生还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合理使用抗生素等药物,以防止感染扩散。
在外科手术围手术期抗感染措施方面,医护人员需要严格遵守操作规范,确保手术环境的清洁和无菌,降低手术感染的风险。
手术前的准备工作、手术过程中的无菌操作和术后的护理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需要医护人员的密切合作和高度重视。
通过科学有效的抗感染措施,可以降低手术感染率,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康复。
希望医护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能够充分认识到抗感染措施的重要性,做好相关工作,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
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及控制措施

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及控制措施一、手术前1、尽可能缩短患者术前住院时间。
2、患者在住院前应尽量完成术前各项检查,充分控制糖尿病手术患者的血糖水平,尤其避免术前高血糖。
3、术前注意患者个人卫生。
4、正确的脱毛方法如剪毛或脱毛,避免不必要的备皮,如确需备皮,须在手术当日术前即刻或在手术室进行。
5、严格执行手卫生。
手术操作人员按规定更衣、戴帽子、口罩,帽子要将头发完全包住。
认真刷手、戴无菌手套。
6、有呼吸道、胃肠道和明显皮肤感染(湿疹、界肿等)的工作人员,未治愈前不应进入手术室。
7、已知鼻腔内携带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患者进行心胸外科手术时,应在围手术期间鼻内使用2%莫匹罗星软膏,联用或不联用葡萄糖氯己定沐浴液可预防手术部位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二、手术中1、控制手术间人数,减少人员走动。
2、手术部位皮肤消毒用2%葡萄糖氯己定消毒剂或0.5%吉尔碘消毒剂,术前皮肤的消毒应从中心向周围扩展,准备区要大于切口范围,应考虑到延长切口,增加新的切口可能。
3、严格遵循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和操作规范,提高手术技巧。
4、预防用药指征,应切皮前30min-lh或麻醉诱导期静脉给药。
尽量缩短手术持续时间,若手术时间超过3个小时,或者手术时间长于所用抗菌药物半衰期的,或者失血量大于1500ml的,手术中应当对患者追加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
5、术中给予患者保暖,手术野冲洗应使用温(37℃)的无菌生理盐水。
6、引流的切口,首选闭式引流,应远离切口部位戳孔引流,位置适当确保充分引流。
三、手术后1、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手术部位或者更换手术切口敷料前后应当进行手卫生。
2、术后保持引流通畅,根据病情尽早为患者拔除引流管。
3、换药操作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外科医师、护士要定时观察患者手术部位切口情况,出现分泌物时应当进行微生物培养,结合微生物报告及患者手术情况,对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及时诊断、治疗和监测。
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及处理

破坏的能力。
(二)微生物来源
❖ ①医院工作人员:是手术部位医院感染微生物的重要来源 。当手术者皮肤有感染而手套一旦破裂,术者皮肤鳞屑所 带的细菌,内衣沾有的细菌,可透过潮湿的手术衣、无菌 巾进入手术野或经过手术室内空气传播至术野,导致SSI
❖ 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
术前30分钟-2H开始预防性使用抗菌 药物,能有效降低SSI的发生。
(一)手术前
⑴尽量缩短患者术前住院时间。择期手术患者应当尽可能待 手术部位以外感染治愈后再行手术。
⑵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⑶正确准备手术部位皮肤,彻底清除手术切口部位和周围皮
肤的污染。术前备皮应当在手术当日进行,确需去处手术 部位毛发时,应当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避免使用刀片 刮除毛发。
皮下组织 深部软组织
器官
u 器官/腔隙感染
❖ ㈠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 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
列条件之一: ❖ 1.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 2.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 3.具有感染的炎症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
胸椎手术皮肤消毒范围:上至肩, 下至髂嵴连线,两侧至腋中线
腰椎手术皮肤消毒范围:上至两腋 窝连线,下过臀部,两侧至腋中线。
(14)会阴部手术皮肤消毒范围:耻骨联合、肛门周围及臀,大腿 上1/3内侧
四肢手术皮肤消毒范围:周圈消毒,上下各超过一个关节
术前:
⑸如需预防用抗菌药物时,手术患者皮肤切开前30分钟—2 小时内或麻醉诱导期给予合理种类和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 。
⑵为患者更换切口敷料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 作原则及换药流程。
⑶术后保持引流通畅,根据病情尽早为患者拔除引 流管。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措施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是指在围手术期发生在切口或手术深部器官或腔隙的感染。
手术部位感染不仅影响患者的康复,还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
据统计,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病率为2%~5%,而感染患者相对于未感染患者的死亡风险高出2~11倍。
此外,手术部位感染也是医院感染中最常见且经济花费最高的感染类型。
然而,高达60%的手术部位感染可以通过循证医学指南操作进行避免。
为了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病率,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医护人员应采取一系列预防控制措施。
一、手术前的预防控制措施1. 缩短手术前住院时间:住院时间越长,患者体内定植的医院内致病菌越多,感染风险越大。
因此,合理安排手术,尽量缩短患者手术前住院时间,有助于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
2. 做好手术前准备工作:手术前的准备工作包括控制糖尿病、改善营养不良状况、治疗原有感染等,使患者处于最佳状态,提高手术耐受力。
3. 正确准备手术部位皮肤:术前应彻底清洁和消毒手术部位皮肤,避免使用剃刀剃毛,可采用剪毛或电动剃须刀去毛。
对于必须使用剃刀剃毛的手术,应在手术开始前在手术室即时剃毛。
二、手术过程中的预防控制措施1. 严格控制手术区域的污染:手术过程中应将手术部位暴露出来,并采取措施防止手术区域污染。
例如,切口周围铺无菌单,只显露切口部位。
2. 保持手术部位持续湿润:湿润的手术部位有利于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因此,在手术过程中应保持手术部位持续湿润,以降低感染风险。
3. 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可以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病率。
抗生素的应用应遵循医嘱,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剂量和给药时间。
三、手术后的预防控制措施1. 观察手术部位伤口:术后密切观察手术部位伤口的情况,及时发现异常,如红肿、渗液、疼痛等,以便及时处理。
2. 及时更换敷料:术后定期更换手术部位的敷料,保持伤口清洁、干燥。
如发现敷料潮湿、污染等情况,应及时更换。
围手术期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PPT课件

主要内容
u 手术部位感染概述
(基本概念、手术部位感染、手术切口的分类、发病率与危险因素)
u 围手术期手术部位感染的基本要求与防控措施
(围手术期SSl预防、手术前的预防 、手术中的预防、手术后的预防 )
u 手术部位感染管理质量控制
概况
l 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是指患者术后30天内发生的 表浅切口、深部切口、器官(或腔隙)感染,有植入物的手术于手术后1年内 发生的与手术有关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
* 通过临床实践人们逐步发现,1988年定义中SWI规定不够明确,SWI未能说明深部 感染的解剖位置,况且“伤口”一词也包括了外伤后需要处理的创口
* 四年以后即1992年由美国感染控制与流行病学专业协会(Association for Professionals in Infection Control and Epidemiology,APIC),美国医院流 行病学会(Society for Healthcare Epidemiology of America, SHEA)和外科 感染协会组成的联合小组修正了这一定义,改名为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
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并涉及切口深部软组织(深筋膜和肌肉)的感染。 * 器官(或腔隙)感染organ/space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 无植入物的手术于手术后30天内,有植入物(如人工心脏瓣膜、人造血管、人工关节等) 的手术于
手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除皮肤、皮下、深筋膜和肌肉以外)
基本概念
手术切口的分类
手术 operation * 患者接受外科医师至少在其皮肤或黏膜上切开一个切口,包括经内镜治疗性操作及介入治疗性操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操作规程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操作规程(一)手术前预防控制措施1、患者准备(1)术前治疗所有感染性疾病,并且推迟有远隔手术部位感染患者的择期手术,直至感染问题解决。
(2)控制感染危险因素,提高患者的抵抗力。
如纠正低氧血症、低蛋白血症,控制血糖、鼓励病人戒烟等。
(3)尽量缩短病人术前等待日。
(4)择期手术患者原则上要求手术前晚用抗菌药皂洗澡,如不能洗澡,手术科室应对患者手术区域进行皮肤清洁。
(5)术前不必去除毛发,除非切口部位或周围的毛发将干扰手术。
如必须去除毛发则应术前在手术科室或手术室进行,首选不伤害皮肤的方法,不要用刮刀剔除毛发,紧急情况下也只能用一次性的刀片。
(6)对于需作肠道准备的手术患者,术前三天应口服肠道不吸收的抗菌药物。
(7)择期手术患者进入手术间前,应在病区更换专用病员服。
2、手术工作人员准备(1)进入手术室前应修剪指甲,除去各类手部饰品,不可涂指甲油。
(2)正确穿戴口罩、帽子、手术衣、无菌手套和规范的外科手消毒。
(3)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重感冒等呼吸道疾病的工作人员,未治愈前不宜参加手术。
3、手术用物准备术前洗手护士在准备用物时须严格检查手术包及用物的包装是否完好, 有无潮湿、灭菌日期、有效期及灭菌效果指示卡,确保所有灭菌物品的质量。
4、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1) I类切口: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①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②手术涉及重要脏器,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内眼手术等;③有植入物的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博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骨科内固定手术等;④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2)有以上指征需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者,在术前0.5〜2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
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超过1500 ml,可手术中给予第2齐IJ。
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手术时间短于2小时的I类切口,术前用药一次即可。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1. 简介手术部位感染是指在手术过程中或术后发生的一种细菌感染,是手术并发症中常见的一种。
为了减少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提高手术安全性和患者康复率,制定和执行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非常重要。
本文档将详细介绍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的主要内容和操作步骤。
2. 目的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的目的是:•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手术的安全性•保证患者的康复率3.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执行手术的医疗机构,包括医院、诊所等。
所有参与手术工作的医务人员都应遵守本制度的相关要求。
4. 操作流程4.1 手术部位准备在手术开始之前,需要进行手术部位准备工作。
具体操作流程如下:•为每位患者分配专用手术室,并保证手术室内严格按照洁净区、污染区分隔•手术室内保持空气流通,定期清洗和消毒手术室设备和器械•手术室内的操作人员需穿戴干净的手术衣、手套和口罩,确保手术室的洁净度4.2 患者皮肤准备在患者手术前,需要对患者的手术部位进行准备。
具体操作流程如下:•患者应在手术前进行基本的卫生清洁•对手术部位进行适当的剃毛处理,避免术后感染•对手术部位进行皮肤消毒,使用有效的消毒剂,遵循正确的消毒步骤4.3 手术器械管理手术器械的管理是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的重要环节。
具体操作流程如下:•手术器械需经过专门的清洗和消毒处理,确保无菌状态•手术器械需要进行追溯管理,记录器械的使用情况和清洗消毒过程•手术器械的存放需遵循一定的标准和防护措施,确保无菌状态的持久性4.4 手术人员的培训和要求为了保证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的有效性,对手术人员的培训和要求非常重要。
具体操作流程如下:•手术人员需要接受相关培训,了解手术部位感染的危害和预防控制的方法•手术人员需定期接受职业健康检查,确保自身健康状况良好•手术人员需遵守手卫生规范,包括正确洗手、佩戴手套等5. 监测与评估为了评估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的效果,需要进行监测与评估工作。
围手术期感染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围手术期感染的危害及预防措施围手术期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简称SSI)是指手术切口或骨折/创伤的感染,是手术患者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围手术期感染的危害包括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治疗费用、增加患者痛苦以及导致患者死亡等,并且可能会导致手术切口愈合不良、组织坏死、迟发性感染等严重后果。
因此,预防围手术期感染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重点介绍围手术期感染的危害以及预防措施。
1.危害:a)延长住院时间:围手术期感染会导致手术患者的住院时间延长,延迟康复速度,增加住院费用。
b)增加治疗费用:围手术期感染需要额外进行抗生素治疗、创口处理等,增加了医疗费用的负担。
c)增加患者痛苦:围手术期感染可以引起感染切口的疼痛、红肿、脓液渗出等症状,给患者带来痛苦和不适。
d)导致患者死亡:围手术期感染可能导致全身性感染和败血症,进而引起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2.预防措施:a)严格手卫生:医护人员在进行术前准备、术中操作以及术后处理时要做到洗手或使用手消毒剂,减少细菌的传播。
b)切口处理:术前使用适当的皮肤消毒剂对手术部位进行处理,术中使用无菌器械,做到切口无菌。
c)使用抗生素:根据医嘱使用适当的抗生素,预防感染的发生。
术前常规给予预防性抗生素,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特征选用适当的药物。
d)空气净化:手术室内要维持良好的通风系统,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等环境条件,减少细菌的滋生。
e)术前体检:对于手术患者,医生需要进行全面的体检,对患者的疾病进行评估,了解患者个人卫生状况,及时处理患者健康问题,减少感染风险。
f)支持患者营养:营养不良会降低患者免疫力,增加感染的风险。
术前和术后应给予患者合理的营养支持。
g)术中监测:手术过程中要进行严密监测,保证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h)术后切口处理:手术后要保持切口清洁干燥,并定期更换敷料,观察切口愈合情况。
总之,围手术期感染对患者的健康和康复造成了重要的威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内容
u 手术部位感染概述
(基本概念、手术部位感染、手术切口的分类、发病率与危险因素)
u 围手术期手术部位感染的基本要求与防控措施
(围手术期SSl预防、手术前的预防 、手术中的预防、手术后的预防 )
u 手术部位感染管理质量控制
概况
l 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是指患者术后30天内发生的 表浅切口、深部切口、器官(或腔隙)感染,有植入物的手术于手术后1年内 发生的与手术有关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
l 肥胖因素: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肥胖者术后感染率大约为13.5%~16.5%,明显高于非肥胖患者, 也被视为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肥胖感染机遇增大的原因可能与脂肪组织血供量少以及影响手 术暴露,延长手术时间,并难以完全避免脂肪层死腔形成有关。
发病率与危险因素
* 慢性疾病:患慢性肾脏疾病、糖尿病、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增多症、免疫缺陷、严 重营养不良、尿毒症、慢性肺疾患、术前低蛋白血症、手术部位放射治疗时等患者, 由于全身抵抗力下降对细菌的易感性增加,属高危人群。高血糖是SSI已知的独立 危险因素。Fumary和他的同事证明深部胸骨切口感染在术后实施持续胰岛素输注严 格控制血糖能显著改善疗效。如果有必要,术前、术中和术后都应优化控制血糖
物外溢、手术部位存在急性非化脓性炎症。 Ⅳ类:感染切口 infected incision * 手术部位已经存在感染(如有失活组织的陈旧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
发病率与危险因素
发病率
*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SI)包括手术切口及手术脏器的感染,是常见的医院感染 * 非腹部清洁手术如胸部外科手术感染率约为2%~5%,整形外科手术和腹部手术感染率为20% * 造成手术部位感染的主要原因:系手术技术自身所决定,因为外科手术必然破坏了人体宿主抵抗力的第一道
发病率与危险因素
病原体
70年代则演变为需氧/厌氧杆菌(55%)、金黄色葡萄球菌(25%)、其它混合感染(10%); 80〜90年代的病原菌则发生了新的变化,主要以大肠埃希菌(16%)、金黄色葡萄球菌( 13%)、铜绿假单胞菌(13%)、肠杆菌属(10%)、厌氧菌(8%)等为主要病原菌
目前最普遍的病原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12%)
及时缝合,仅在必要时留置密闭引流管。 Ⅱ类:清洁-污染切口 clean-contaminated incision * 手术切口进入人体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生殖道等带菌腔道,但采取措施没有意外污染;涉
及胆道、胃肠、阴道、咽喉部的手术切口。 Ⅲ类:污染切口 contaminated incision * 外伤造成的新鲜伤口;包括手术中无菌操作技术存在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胃肠道内容
* 住院时间:住院时间越长,手术部位感染率越高。据统计术前住院ld患者清洁切口 感染率为1.2%,一周为2.1%,二周为3.4%,三周以后则高达14.7%,感染率 与日俱增的原因可能是患者皮肤上和体内存在的细菌与医院环境中和医护人员身上 携带毒力强且具耐药性的细菌相交融所致
发病率与危险因素
手术时间:手术时间超过3h发生切口部位感染的机率增高,已被诸多的临床调查和 研究所证实。因为长时间的暴露、牵拉和摸弄可直接损伤组织;大量出血甚至休克 ,加之麻醉时间太长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手术医师疲劳而疏于无菌操作规程,手 卫生不佳、手术中意外污染及消毒剂等污染也使感染的机会增多等
基本概念
手术切口的分类
手术 operation * 患者接受外科医师至少在其皮肤或黏膜上切开一个切口,包括经内镜治疗性操作及介入治疗性操
作,并在患者离开手术室前闭合(缝合)切口的医疗操作过程。 Ⅰ类:清洁切口 clean incision * 手术部位无炎症,也不进入人体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生殖道等带菌腔道的切口。清洁切口
* 我国近年统计资料显示SSI感染率约为13%-18%
基本概念
手术部位感染 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
* 指患者发生于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有植入物手术后1年)内的与手术相关感染,包括表浅切口感 染、深部切口感染和器官(或腔隙)感染
* 表浅切口感染 superficial incisional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 发生于手术后30天内,与手术有关的切口软组织(皮肤和皮下组织)的感染。 * 深部切口感染 deep incisional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 无植入物的手术于手术后30天内,有植入物(如人工心脏瓣膜、人造血管、人工关节等) 手术于手
发病率与危险因素
危险因素
l 影响SSI感染相关的危险因素甚多,且导致手术切口感染的先决条件是:必须有细菌的来源、合适 的传播载体、足够的细菌数量和细菌毒力以及患者的自身免疫力降低等因素,极易引起感染。临床 造成SSI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为以下方面:
l 年龄因素:年龄因素中主要指老年人和婴幼儿术后易发生感染,目前已被公认为手术部位感染独立 的危险因素。其原因是前者因机体老化导致全身免疫防御功能低下,后者则系免疫系统尚未健全而 罹患感染。
概况
* 七年之后即1999年美国CDC新制定了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准则,将SSI分为切口和器官/腔隙感染 * SSI可分为皮肤皮下组织感染(表浅切口感染)和深部软组织感染(深部切口感染) * 器官/腔隙SSI可发生于机体的任何部位(器官或腔隙),而不是发生在手术切口的体表层,后者
是开放的 * 2004年美国卫生系统药师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Health-System Pharmacists, ASHP)、美
菌增殖并增强细菌毒力 手术创伤造成的失活和坏死组织提供了细菌增殖的场所,切口死腔内血浆和体液
聚集,其中的细菌污染也增加了感染的机会
发病率与危险因素
病原体
* 近年来SSI的发生率逐渐增高,病原体耐药比例逐渐增加 * 引起手术部位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是G-杆菌,其中以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克雷
伯菌和变形杆菌为主,G+葡萄球菌,特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亦很常见 * 此外厌氧菌和肠球菌也不容忽视,高耐药或多重耐药菌种虽然不是很多,但不易治疗,
防御屏障的损伤:SSI继发于手术导致机体防御屏障的损伤。皮肤菌群常为典型的 污染源。外界的污染源例如手术操作人员、手术器械或手术环境也可能导致污染的 发生。细菌密集程度超过机体防御能力时即可导致显性临床感染。术前备皮与SSI 风险增加有关联。这种风险是由于皮肤上的小切口允许细菌定居增殖,造成污染所 致
国CDC和多个专业组织共同制定了预防手术感染指南。指南刊登在Clin Infect Dis 2004年第38期
概合指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外 科感染与重症医学组和手术学组,制定了针对中国国情的SSI预防指南
* 该指南在“中国SSI预防指南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启动后,先后获得了北 京、广州、杭州、武汉、上海、南京、成都和沈阳当地SSI预防指南委员会的 讨论与支持,并再次经中国SSI预防指南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
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并涉及切口深部软组织(深筋膜和肌肉)的感染。 * 器官(或腔隙)感染organ/space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 无植入物的手术于手术后30天内,有植入物(如人工心脏瓣膜、人造血管、人工关节等) 的手术于
手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除皮肤、皮下、深筋膜和肌肉以外)
细胞毒力:不同细菌的毒力不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毒力因子(如凝固酶)较表 皮葡萄球菌强
虽然表皮葡萄球菌污染的机会很多,但它并不是切口感染常见的病原菌 细菌产生对抗菌药物的抗性或者获得其他毒性因子已经成为SSI的一个重要问题 切口局部微环境:手术切口本身的微环境变化是另外一个重要因素 手术部位的红细胞和血凝块中的血红蛋白含有丰富的铁元素,而铁元素能够促细
防线——皮肤和粘膜屏障,易使细菌进入体内,其感染率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差异颇大,可能与所施行的手 术和研究人群之间的差异不同有关 * 据美国CDC有关资料显示,美国每年发生约50万例手术部位感染。发生手术部位感染者较未发生感染的患者留 住重症监护病房时间增加60%,需再次住院治疗的可能性增加5倍,死亡的危险性增加2倍,治疗费用亦显著增 加。近年我国有关统计资料显示SSI感染率约为13%~18% l 据有关调查显示:北京市10所医院8种手术共计276例发生医院感染,与未发生感染患者的费用进行对照研究, 平均每例感染患者增加额外费用47840元,目前有研究表明,感染控制可以减少SSI感染。且不同切口的感染 率有显著不同:据Cruse统计清洁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清洁-污染切口为7%,污染切口为20%,感染切口为 40%。因此,手术切口分类是临床医师选择抗菌药物预防的重要依据。
* 污染的细菌量:完整的皮肤黏膜是人体抵御细菌入侵的第一道屏障,而手术切口 可致皮肤防御机制破坏,因此所有的手术切口都存在细菌污染的可能,但只有一 小部分患者被感染。其中细菌量是最主要的SSI预测因素。既往研究发现清洁级手 术、清洁-污染手术和污染级手术SSI发生率分别为1%、7%和15%
发病率与危险因素
l 1988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CDC)发表了医院 感染的定义,所谓医院感染广义地讲是指病人在住院期间获得的微生物引起的 感染。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SI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概况
* 其中外科伤口感染(Surgical wound infection,SWI)一词用来描述外科手术后 的切口感染
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VRE)等 * 由于手术部位感染的病原学在不同国家、地区和医院存在很大差异,即使在同一所医院
的不同时期也有变化,况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大量新的抗菌药物不断问世,检测技术的 提高等使人们对手术部位病原学也有了一个逐渐认识的过程,如20世纪60年代主要为金 黄色葡萄球菌(45%)、大肠埃希菌(22%)、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混合(15%)、变形杆 菌及铜绿假单胞菌(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