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玉米储存品质控制指标
玉米储存品质变化结果与控制方法探讨

摘要探讨玉米在常规储藏期间其脂肪酸值的变化规律跟储粮环境和自身水分的关系。通过对不同水分含量,不同仓型所储存玉米脂肪酸值的跟踪检测探讨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玉米脂肪酸值与自身水分含量和储粮环境关系密切。相同的储粮环境,玉米自身水分含量高脂肪酸值上升快;相同水分含量,密闭性能不好的仓房,玉米脂肪酸值上升快。通过对老式仓房进行加阻燃隔热材料密闭处理,控制储粮仓房的温度,以及在收购、烘干环节采取有效措施,从而延缓玉米脂肪酸值的上升,达到节约费用减少保管损失。
3结果与讨论
3.1脂肪酸值变化规律
从我们跟踪检测的结果(表1)、(表2)、(表3)分析,
房式仓储存两年的玉米,脂肪酸值达到53.0 mg/100g和49.1mg/100g,浅圆仓储存的玉米脂肪酸值达到43.6 mg/100g和40.8mg/100g,和房式仓对比变化较慢.同时入仓水分大的玉米脂肪酸值上升较快,水分小的玉米脂肪酸值上升较慢.
2试验材料与方法
2.1主要材料
2.1.1 2017年度生产的辽北地区普通黄玉米
2.1.2昌图直属库有限公司老式房式仓19、21;浅圆仓02、03号
2.2主要设备:锤式旋风磨;振荡器;天平(0.01);碱式滴定管
2.3试验条件与方法
脂肪酸值测定方法按GB/T20570-2015执行
根据我公司实际情况选取了有代表性的两种仓型进行了实验:在实验过程中选择两个老式房式仓和两个浅圆仓,仓内储存的都是2017年度生产2018年三月份入仓的黄玉米(均为散积),入仓后均用机械通风均衡粮温。在储藏期间跟踪检测玉米脂肪酸值的变化情况。
3.2.2.2气体的影响,粮堆内的气体成分也是影响粮食品质的主要因素,仓房密闭性能好,由于粮食自身的呼吸作用使得粮堆内氧气浓度降低,二氧化碳浓度增高这就抑制了粮食的呼吸作用减少干物质的损耗,反之氧气的浓度增高就会加速粮食的新陈代谢,使得粮堆内湿热堆积,加速粮食的水解酸败,大量消耗干物质。
玉米质量及储存品质检验

V1—滴定邻苯二钾酸氢钾溶液所耗氢氧化钾标准储备液体积,单位为毫升(mL);
V0—滴定空白溶液所耗氢氧化钾标准储备液体积,单位为毫升(mL);
204.22—邻苯二钾酸氢钾的摩尔质量,单位为克每摩尔(g/mol) 。
注意事项:
(1)称量基准物质邻苯二钾酸氢钾时,应将其盛放试剂的瓶盖妥善放置,严防污染。
滴加酚酞指示剂 3-4 滴后,用氢氧化钾标准滴定溶液滴定至微红色,30s 不褪色为止。记下
耗用氢氧化钾标准滴定溶液的体积 V1。
注意事项:
①滴定速度的控制:滴定速度不宜过快或过慢,一般控制在 6-8mL/min,即每秒 2-3 滴,
7
滴定液成串不成线。 ②终点的观察:临近滴定终点时, 要适当放慢滴定速度,注意观察样液的颜色变化。测
无机杂质
2
(3)有机杂质:无使用价值的玉米粒、异种粮粒及其他有机杂质。
轻型杂质
异粮粒
注意事项: ①玉米以外的有机物质,包括异种粮粒均为杂质。 ②严重病害、热损伤、霉变或其他原因造成的变色变质无使用价值的玉米均为杂质。 2.大样杂质检验 按标准规定分两次进行筛选,然后拣出筛上大型杂质和筛下物,合并称量。 注意事项: ①应将玉米芯上玉米剥离,分别归属。 ②应将筛底中的筛下物清理干净。 3.小样杂质检验 从检验过大样杂质的试样中分取试样约 100 g。小样用量不大于 100g 时,精确至 0.01g; 小样用量大于 100g 时,精确至 0.1g,倒入分析盘中,按标准规定,拣出其中的杂质并称量。 4.杂质总量检验 杂质总量为大样杂质与小样杂质之和。 (六)不完善粒检验 按 GB/T 5492—2008 执行 1.不完善粒:受到损伤但尚有使用价值的颗粒。包括下列几种: (1)虫蚀粒:被虫蛀蚀,伤及胚或胚乳的颗粒。
浅析玉米种子安全储藏技术

浅析玉米种子安全储藏技术玉米种子是农作物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保障玉米种子的安全储藏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环节。
只有做好种子的储存工作,才能确保种子的品质和生长力,从而保障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本文将从玉米种子的储藏要求、储藏技术和储藏设施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农业生产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一、玉米种子的储藏要求1.通风性:良好的通风性是保证种子储存质量的关键。
通风不仅能够及时排出种子中的水分,还可以有效地降低储存过程中种子的温度,从而避免发霉和腐烂。
2.湿度控制:种子在储存过程中,需要保持一定的湿度,通常为12%-14%。
湿度过高会导致种子发霉,湿度过低则容易使种子失去活力。
4.光照控制:种子在储存过程中,需要避免日光直射。
日光直射会导致种子老化,降低种子的生长力和种子的萌发率。
5.防虫、防鼠:储存设施需要具备一定的防虫、防鼠能力。
虫害和鼠害不仅会直接影响种子的储存质量,还会对设施内的种子造成污染。
1.干燥处理:对新收获的玉米种子进行干燥处理是保证种子储存质量的首要步骤。
可以利用通风设备或干燥机将种子中的水分逐渐排出,使种子的湿度能够降低到适宜的水平。
2.密封储存:利用密封容器对玉米种子进行储存,可以避免外界湿气和空气对种子的影响。
密封容器要具备良好的通风性和防虫、防鼠的功能,以确保种子储存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3.冷藏储存:对于长期储存的玉米种子,可以考虑采用冷藏储存的方式。
冷藏储存可以有效地控制种子的温度和湿度,延长种子的保存期限,确保种子的品质和生长力。
4.定期检测:对储存的玉米种子进行定期检测是保证种子储存质量的必要措施。
通过测定种子的湿度、温度和萌发率等指标,可以及时了解种子的储存状况,做好相应的管理和调整工作。
5.科学管理:在储存过程中,要科学管理种子的储存环境和储藏设施,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和异常情况,确保种子的储存质量和安全性。
1.仓库储存:对于大规模的玉米种子储存,可以利用仓库进行储存。
玉米及副产品质量控制

玉米及副产品质量控制玉米及副产品质量控制1.引言在玉米及其副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是确保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关键环节。
本文将详细介绍玉米及副产品的质量控制措施,以确保产品符合质量标准并满足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2.玉米质量控制2.1 原料选择- 玉米的品种选择应根据产品用途和市场需求,选择具有较高产量和优良品质的品种。
- 原料玉米应当符合国家标准的质量要求,包括外观、水分含量、杂质含量等指标。
2.2 存储条件- 玉米的存储条件应保持恰当的温度和湿度,以防止霉变和品质下降。
- 存储场所应保持干燥、通风,并且定期清理和消毒。
2.3 加工过程控制- 在玉米的加工过程中,应确保设备和工艺的合理性,以保证产品质量。
- 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时间、温度、湿度等参数,以确保产品的加工效果和品质。
2.4 检测方法- 对玉米及其副产品的检测应采用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中规定的方法和指标。
- 常用的玉米质量检测指标包括水分含量、脂肪含量、蛋白质含量、淀粉含量、菌落总数等。
3.玉米副产品质量控制3.1 玉米麸质量控制- 玉米麸的质量控制包括原料选择、麸皮提取过程、麸皮质量检测等环节。
- 原料玉米应为符合标准的玉米,并确保麸皮提取过程中不受污染。
- 麸皮提取后,应进行质量检测,包括水分含量、灰分含量、粗蛋白含量等指标。
3.2 玉米油质量控制- 玉米油的质量控制包括原料选择、压榨工艺、油质检测等环节。
- 原料玉米应为符合标准的玉米,并进行清洗、破碎等预处理。
- 油质检测应包括酸价、过氧化值、游离脂肪酸等指标。
3.3 玉米淀粉质量控制- 玉米淀粉的质量控制包括原料选择、提取工艺、淀粉质量检测等环节。
- 原料玉米应为符合标准的玉米,并进行脱水、研磨等预处理。
- 淀粉质量检测应包括水分含量、黏度、透明度等指标。
附件:法律名词及注释:1.国家标准:指由国家相关部门发布并具有法律效力的质量标准。
2.行业标准:指由行业协会或行业组织制定并适用于特定行业的质量标准。
浅析玉米种子贮藏期间的质量控制

必 须严 格按 照说 明认真 操作 库 房储 藏 的种子 不得 与
农药、 化肥混 放 。 42 严格 把 好种 子入 库 关 种 子入 库 时 . 严 格把 好 . 要
1 玉 米 种 子 的 特 征 特 性
玉米为颖果 。 的果皮 . 硬 透水性弱 , 水分一般从种胚和
发芽口进入。
除 以上 3点 外 , 要做 到 “ 五分 开 ” 即 : , 级别 不 同的 种 子要 分 开 ; 陈种 子 的 干 、 湿种 子要 分 开 ; 潮不 受 潮 受 的种子要 分开 ; 、 新 陈种 子要 分开 ; 有虫病 、 虫病 的 种 无 子要 分开 ; 一旦 发现 问题要 及 时解决 。 43 种 子 的晾 晒 . 对 于受潮 的种 子或 刚 收获 的种 子 . 含水 量较 高 , 呼吸 旺盛 。因此 . 刚收 获 的种子 在种 子入
用增 强 , 致种 子不 易储 藏 。 导
2 玉 米 种 子 的储 藏 种 类
玉米储 藏有 果穗 储藏 和子 粒储 藏两 种 可根 据各
库贮存 前 , 应进 行充分 晾晒 . 以促使 其后 熟作 用提 前完 成 。经 严格 检验 , 种子 含水量 降 到 1 %以下 , 3 才能 入库 贮 存 。 子在 曝 晒后 要 充分摊 晾 降温 , 种 使温 度降 至库房 温 度 以下 , 入 库贮 存 。 再 以免 造 成种 子 温 度过 高 , 强 增 呼吸 .或 因仓库 与种 子温差 大 .而 出现水 分再 分 配现 象 , 成种子 吸湿 返潮 . 生霉 变 。 造 产
玉 米 的 营养成 分 :0 7 %左 右 的 淀粉 、0 1 %以上 的蛋 白质 、%左右 的脂 肪 和多 种维 生素 。胚部 大 .组织 疏 5
种子的质量关 , 要做到 : ①不符合水分含量标准的种子 不 入库 。水分 含量 应在 1%以下 。② 种 子 的纯度不 符 3 合标准的不入库。 ③种子的净度不符合标准的不入库。
玉米储存品质判定标准

玉米储存品质判定标准
玉米储存品质判定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外观质量:包括颜色、形状、粉尘和污垢等。
2. 气味:应无异味或有明显异味。
3. 水分含量:一般要求玉米的水分含量不得高于14%。
4. 糊化度:玉米的糊化度要求在70%-90%的范围内,糊化度低于70%可以表示为口感硬,而高于90%则可能导致玉米流失淀粉和变得更加脆弱。
5. 硬度及密度:玉米的硬度和密度会直接影响其耐储存性和食用价值。
一般硬度指标数值越小越好,密度指标数值越大越好。
6. 酸度和霉变指标:玉米的酸度和霉变指标是储存品质的重要指标。
酸度指标不得超过0.5%,霉变指标不得超过3%。
7. 饱和质量:饱和质量是指玉米内部的油脂含量,通常要求其不得超过2.5%。
最终的玉米储存品质评估应该综合考虑以上各个方面的指标,并量化出一个综合评定值,以便帮助农民和生产企业判断储存品质的好坏。
饲料厂如何对玉米进行品控?

饲料厂如何对玉米进行品控?饲料厂对于玉米的品控需要从源头抓起,从以下几个方面一一把控。
1、主要控制指标:水份、霉变、含杂、不完善粒、容重、脂肪酸值。
感观非常重要。
2、一般要求:水分≤15%,霉变粒≤1%(猪用),≤3%(禽用),杂质≤1%,不完善粒≤5%,容重≥660g/l,脂肪酸值≤70 mgKOH/100g(乳猪用玉米≤ 40mgKOH/100g)3、对霉变玉米进行检查区分:田间毒素:赤霉烯酮、呕吐毒素、T-2毒素、伏马毒素仓储毒素:黄曲霉毒素(AFB1)、赭曲霉毒素(OA) 03年河南赤霉病玉米的毒素情况: F-2:24000ppb DON:150ppm 畜禽耐受情况:F-2:猪:200-400ppb DON:猪:1ppm 禽类:5ppm4、要将赤霉病玉米单独算出控制目标:理想目标:2% , F-2 24000*2%=480ppb DON 120*2%=2.40ppm调控范围:1~2%应据市场及仓库存货而定。
乳猪料玉米:建议单独存放,赤霉籽应下图显示为各种玉米成色5、陈化玉米与脂肪酸值人们把玉米在自然条件下贮存过程中,营养成份自然的变质称为陈化,已经发生陈化的玉米,称之为陈化粮。
脂肪酸值反映出玉米陈化的程度脂肪酸值(mgKOH/100g) 3年差>100 很差,不能用于饲料6、烘干的程度对玉米的影响淀粉的糊化与老化单筒烘干与双筒烘干:单筒烘干温度高,质量差双筒烘干温度低,质量好7、玉米水分对价值的影响8、容重对价值的影响玉米容重的大小反映玉米子粒的饱满度、完整度、均匀度和籽粒的大小,容重越大子粒中含的营养物质也越多。
一般情况下玉米的价值判断:25克/升容重相当于1%水分a:水分15%容重710地产玉米=水分14%容重685玉米b:水分13%容重660东北玉米=水分14%容重685玉米这是操作东北玉米的理论依据,也是品管使用玉米的依据。
出现a b等值情况,选b不选a (干物质标准差)。
浅谈玉米贮藏技术

浅谈玉米贮藏技术浅谈玉米贮藏技术玉米是商水县的主要粮食作物,玉米贮藏不当极易发生霉变、虫害、酸变、低温冻害等不利现象,所以贮藏好玉米对粮食安全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玉米的贮藏特性1.玉米种胚较大,其体积几乎占整个子粒的1/3左右,由于胚中含有较多的亲水基,吸水性较强,且呼吸量较大,在贮藏期间稳定性差,容易引起种子堆发热,且当玉米水分适宜霉菌生长繁殖时,胚部会长出许多菌丝体和不同颜色的孢子,从而导致发热霉变。
2.因胚部水分高,可溶性物质多,营养丰富,所以易受玉米象、谷盗、粉斑螟等害虫的为害。
3.玉米种胚中含有大量脂肪,加上种胚吸湿性又较强,容易导致玉米种胚发生酸败,使种子生活力下降。
尤其是在高温、高湿条件下贮藏,种胚酸败现象更加明显。
4.玉米越冬贮藏时,在玉米水分高于17%时易受冻害,发芽率迅速下降。
5.玉米子粒和穗轴水分变化随着空气相对湿度的升降而增减。
玉米成熟时虽轴表面木质化变得坚硬,但轴心组织却非常松软,通透性较好,吸湿性较强。
玉米子粒着生在穗轴上,很容易吸收穗轴上的水分。
因此,穗贮藏要注意空气相对湿度有的变化。
空气相对湿度大的地方不易穗贮藏。
二、玉米贮藏技术(一)玉米贮藏的主攻目标1.降水分。
在我县玉米贮藏应把玉米的含水量降在13%以下。
2.防霉变、防虫害、防鼠害。
(二)玉米贮藏的技术、方法玉米贮藏主要分为穗贮和粒贮。
1.果穗贮藏:(1)果穗贮藏的优点:新收获的玉米,子粒可通过穗藏,吸收到穗轴内的营养物质,使玉米完成后熟;穗藏时,穗间孔隙度大,利于空气流通,较易散发水分;子粒紧密排列在穗轴上,种胚向内,果皮坚韧,能起到防虫、防霉的保护作用,使玉米商品性降低程度较小。
(2)果穗贮藏要求的水分:在我县果穗贮藏时水分高于17%,在-5℃时会度受冻害,水分高于20%,在-5℃的条件下会受冻害失去发芽率。
水分大于15%时,果穗易受霉菌危害,一般玉米水分应控制在14%以下为宜。
(3)果穗贮藏的方法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玉米储存品质控制指标
作者:何清革
来源:《现代食品·上》2017年第08期
摘要:我国是玉米生产大国,同时玉米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玉米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中具有重要作用。
玉米作为一种粮食,同其他粮食一样,在储存过程中会发生微弱的新陈代谢。
所以,研究玉米储存过程中的品质变化和控制指标,对于改善玉米储存条件和储存效果,提升玉米储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玉米;储存品质;控制指标
Abstract:China is a big producer of corn. At the same time, corn is rich in nutrients. As an important grain crop in China, maiz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maintenance of national food security. As a grain, corn, like other grains, produces a weak metabolism during storage.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quality changes and control indexes in the process of Maize Storage to improve the storage conditions and storage effects of maize and to enhance the storage methods of maize.
Key words:Corn; Storage quality; Control index
中图分类号:S513.093
粮食籽粒是一种具有生命力的生命体,在储存过程中,各种环境因素相互影响,都可能导致粮食籽粒产生变化。
与此同时,粮食籽粒在储存过程中不断进行新陈代谢,随着储存时间延长,其生命力和储存品质不断降低,影响粮食储存安全和日后的使用。
玉米是一种原始水分较高的粮食,储存中产生病虫和霉变的概率较大,且玉米胚芽部分较大,呼吸强度高,对储存条件的要求更高。
1 粮食储存品质控制指标
粮食储存品质控制指标是指判定在安全水分条件下正常储存的无污染粮油宜存、轻度不宜存、重度不宜存的品质指标。
现行粮油储存品质判定规则中规定,稻谷、玉米储存品质控制指标为色泽气味、脂肪酸值、品尝评分值;小麦储存品质控制指标为色泽气味、面筋吸水量、品尝评分值;大豆储存品质控制指标为色泽气味、粗脂肪酸价、蛋白质溶解比率;食用油脂储存品质控制指标为过氧化值和酸价。
2 玉米储存过程中品质变化影响因素
随着玉米储存时间延长,玉米籽粒中生物酶的活性降低,导致呼吸强度不断降低,玉米中的原生质发生改变,最终导致储存品质产生变化。
玉米籽粒中脂肪酸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变化的
影响,在氧化和水解反应共同作用下,产生大量的游离脂肪酸导致玉米酸败[1]。
根据玉米贮存国家标准,玉米中脂肪酸含量的高低是评判玉米是否容易储藏的重要条件。
玉米品质劣变程度随着脂肪酸含量的上升而降低。
2.1 玉米储藏品质变化的自身因素
影响玉米储藏品质最主要的因素是玉米本身的性质,包括玉米的水分、品种、结构、组成、生产年限等。
本研究仅从玉米自身的水分因素方面出发,对同一品种、同一产地、同一生产年度的玉米脂肪酸值变化情况进行分析。
高水分的脂肪酸值增加较快,低水分的变化较慢。
由于水分是粮食进行生化代谢的介质,低水分玉米脂肪酸变化缓慢,其生命活动的呼吸作用就减慢,氧化程度就减弱,脂肪酸值变化小,品质劣变程度小;高水分玉米脂肪酸变化较快,其生命活动的呼吸作用就加强,氧化速度就加快,水解程度也就加快,脂肪酸值相对较高,品质劣变程度相对较大。
同时,粮食的水分是影响储粮微生物活动的最基本因素,粮食分水越高,带菌量就越大,微生物孽生也就越严重,而且高水分粮食对温度的抵抗力较弱,当温度升高时,粮食代谢、呼吸作用加强;相反,玉米中水分含量较低是一种抑制微生物活动的有利条件,同时也能够提升玉米储存中高温因素的抵抗能力[2]。
综合来看,玉米中水分含量的高低是玉米储存的重要影响因素。
所以,在储存之前对玉米中水分的测定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操作。
2.2 玉米储藏品质变化的外界因素
玉米在储藏过程可以看作是一种复杂的群体籽粒生态系统,在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下不断进行着生命体化学反应。
大量储存实验表明,在经过外垛储存之后,玉米中脂肪酸含量相较于常规玉米有显著提升。
分析认为,引起该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外垛不具备密闭和隔热措施,长时间储存会导致温度急剧升高,从而导致脂肪酸含量发生变化。
在玉米主产地,收获季节的昼夜温差较大,外垛温度基本等于室温,七月份最高温度可以达到30 ℃以上,但是在实验室环境下,温度和湿度的变化相对恒定,玉米中脂肪酸含量变化幅度相对恒定。
从另一个角度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玉米及环境中的微生物都是有生命的物体,在自身有氧呼吸的同时,与外界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外垛储存不具备密闭环境条件,呼吸作用需要的氧气能够源源不断地补充。
旺盛的氧化和分解作用导致玉米中游离脂肪酸含量增加,最终导致玉米储存品质降低。
3 玉米储存品质变化敏感指标概述
3.1 玉米储存品质变化敏感指标
依据玉米储存国家标准,玉米储存中品质指标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品尝评分、脂肪酸值、发芽率、粗淀粉含量、过氧化氢酶活性和盐溶性物质浓度等。
在各项玉米储存品质指数和储藏时间相关性分析中,通过模拟人工仓库环境条件,测试12份玉米各项指标,并观察其与存藏
时间的关系。
分析得到,在玉米储存品质控制指标中,脂肪酸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呈现正相关变化趋势,相关系数在0.9以上,品尝评分、发芽率、粗淀粉含量、过氧化氢酶活性和盐溶性物质浓度等指标随着储存时间呈现负相关变化,相关系数在-0.7~-0.9,其中粗淀粉随着储存时间变化的负相关性最大[3]。
3.2 各项指标和品尝评分的相关性
将实验所得数据中各项品质控制指标和品尝评分值作图,可以得到发芽率、盐溶性物质浊度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和品尝评分值呈现正相关,相关系数在0.6~0.7,粗淀粉含量和品尝评分值的正相关系数最小,为0.09,只有脂肪酸值和平常评分值是负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66。
3.3 敏感指标筛选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粗淀粉含量和储存时间以及品尝评分值的相关性最差,这表明,随着玉米储存时间的延长,粗淀粉含量的变化并不明显,同时淀粉含量的变化对于使用者味觉的影响也相对较小。
这就排除了该项指标进一步分析的必要性。
通常情况下,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粮食的发芽率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在储存的初期,这种变化尤为明显,大量室内试验也证明了这一点。
我国大部分地区新收获的玉米含水量在20%~35%,只是通过简单的自然晾晒并不能使玉米中含水量降低到安全储存含水量以下,需要进行人工烘干,才能保证玉米的含水量在安全含水量以下。
但是,机器烘干的问题在于,烘干过程中温度较高,玉米种子在40 ℃条件下会丧失生物活性,种子的发芽率急剧降低。
同时,种子发芽率的测定耗时较长。
综合分析,该项指标作为玉米储存品质指标并不符合实际情况。
脂肪酸值与玉米储存时间和品尝评分值的相关性较好,是一项评价玉米储存品质的重要指标。
4 玉米储存过程中质量控制手段
现阶段采用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①玉米中水分控制方法是采用粮食干燥的技术,玉米储存温度控制采用低温储存的方式,玉米储存过程中空气成分控制采用空气调节控制技术。
研究发现,玉米干燥技术是一项较为经济适用的高含水玉米储存解决方案。
②采用良好的通风技术能够有效降低玉米储存过程中的温度升高问题。
③密闭储藏和膜下环流技术能有效保持玉米堆放中的低温环境并控制玉米堆中的空气。
5 结语
玉米是在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随着我国玉米产量的连年上升,玉米储存条件的优化势在必行。
关于玉米储存中品质控制指标的研究对于提升玉米储存效果有重要意义。
本
文从粮食储存品质控制指标分析入手,重点分析了玉米储存过程中品质变化影响因素及玉米储存品质变化敏感指标,最后总结了玉米储存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手段。
参考文献:
[1]罗秋影.食用玉米淀粉的低温回生特性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商业大学,2014.
[2]吴春平.南方高温高湿地区储存年限内玉米、稻谷、小麦主要储存品质指标变化规律的探讨[J].粮油仓储科技通讯,2013(6):49-50,53.
[3]郁伟.对《玉米储存品质判定规则》脂肪酸值指标修改的建议[J].粮油食品科技,2012(1):
39-40.
作者简介:何清革(1978—),男,助理工程师;专业方向为粮食保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