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油田地层水分析方法演变及分析数据对比研究—张宝收
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地层水赋存分布

2008年4月地 质 科 学CH I N ESE JOURNAL OF GE OLOGY 43(2):228—237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地层水赋存分布朱 蓉1 楼章华1 云 露2 李 梅1 金爱民1 张慧婷1(1.浙江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研究所杭州 310028;2.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乌鲁木齐 830011)摘 要 根据地层水赋存状态,在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地层水中区分出3种不同的类型:洞穴底部油气驱替残留水、洞穴周缘小缝洞系统驱替残留水和储层下部层间水,并分析了不同类型水体的化学—动力学特征。
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储层非均质性强,油水分布规律十分复杂。
背景储层缝洞发育程度不同,油气驱替程度不同,储集空间大小不同,其相应的油水分布规律、油藏开发动态及含水动态都不尽相同。
本文总结了这些不同点并探讨了其油气勘探意义。
关键词 地层水 油气驱替 油水分布 奥陶系油藏 塔河油田 塔里木盆地中图分类号:P64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63-5020(2008)02-228-10 朱 蓉,女,1974年9月生,讲师,水文水资源专业。
e 2mail:zhur ong@zju .edu .cn2007-01-09收稿,2007-07-02改回。
塔河油田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沙雅隆起南侧阿克库勒凸起的西南斜坡(罗静兰等,2006),发现于1990年,目前井控含油气面积约10800k m 2,已探明储量表明它是我国海相烃源超亿吨级的大油田,具有广阔的勘探开发前景(康玉柱,2004)。
然而自2002年开始,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见水井增多,地层水产出量(或含水率)升高加快,老井产量大幅度递减,严重影响了油田的采收率和经济效益,成为目前油田开发面临的主要难题。
据初步统计,塔河油田现有生产井中,产水井占7614%,单井平均日产水量近44m 3。
由于目前对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流体分布规律,尤其是地层水赋存状态及分布规律仍未获得清晰的认识,对不同类型的油井见水特征和含水上升规律缺乏系统的研究,直接影响了油井动态研究、井位部署、产能建设和开发方案编制等生产工作,成为油田开发生产与研究的瓶颈之一。
特高含水期油藏精细管理方法

质砂岩油田。
大庆油田历经60余年的开发,始终以高水平、高效益为目标;以解决“层间、层内、平面”问题为核心,在持续的实践与探索中,形成了完善的油田开采理论以及与之相匹配的开采技术。
特高含水期油田的储采严重失衡,剩余油严重分散,液油比迅速上升,挖潜难度极大。
因此,应以“控含水、控递减、提高采收率、提高难采储量动用程度”作为精细管理的最终目标。
以大庆长垣油田为例,储层的非均质特点对最终的油田开发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上世纪末,喇萨杏油田通过全面的地质调查,采用垂直上细分沉积单元、平面上细分沉积微相的方式,构建了大庆长远油田的砂体沉积模式,并创立了“模式绘图法”,得到了大范围的实践应用。
步入21世纪后,无论是三次采油力度还是综合调整的力度都有了显著提升,调整对象也从层间逐渐转向了层内,厚油层底部的低效、无效循环和顶部的剩余油共存[2]。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只认识到河道砂体的非均质特点已经无法满足开采需求,因此开始倾向于河道类型划分、层次划分等河道砂体的非均质性描述的研究。
比如,关于曲流河型砂体的研究,分别从复合河道砂体识别、单一河道的识别、单一点坝、点坝内侧积体与侧积夹层识别、内部构型的三维地质建模五个方面进行研究,加深了对曲流河型砂体平面和层内的非均质性特点的认知。
当油田的采收进入中后期,油水比会越来越高,粘结度也会发生很大变化,从而给注水开采带来困难。
该时期的油藏特点决定了无水采油的时间非常短,采收过程中几乎不可能是成片的油藏。
见水之后,油藏的含水率会迅速上升,然后便会呈现高含水、特高含水现象。
为了提高有产量,往往会采用强注强采的方法,从而在短时间内获得满意的采收率,而且并不会立刻产生其他不良影响。
但实际情况却是,地下油水的分布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水油比越来越大,给后期开发、开采造成很大阻碍。
如果仍然用早期的油藏来描述这一阶段的油藏特点,显然无法达到开采要求,所以要针对特高含水期油藏的具体特征来构建剩余油的预测模型,利用精细化系统模型分析剩0 引言我国的油藏管理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阎存章、杜志敏、张朝琛等学者先后在江苏、胜利、中原等老油田进行了实践调查与研究。
塔里木油田深井开采水合物防治技术研究_宋中华

前期生产数据
井号 LN422 3 29. 2 14. 3 3. 88 2. 01 21 40 023 5 180. 00 5 475. 3 LN4 —2C 4 26. 8 2. 6 5 0. 67 18 38 041 5 652. 74
[1 —4 ]
, 针对不同的油井
生产情况, 提出了不同的水合物防治技术, 通过对 水合物生成机理进行研究, 针对井下节流技术展开 分析。井下节流技术已经在新疆、 四川、 长庆等多 个气田应用, 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结合塔里木轮 南油田生产的实际, 开展井下节流技术的研究与应 用, 对油田的稳产具有重要作用。
-4
1
1
T1 γ g
)
1 4
(
k k -1
)
-4
1
[(
)
2 k -1
-
(
2 k +1
) ]
k +1 k -1
( 8)
4
4. 1
节流器投放深度设计和气嘴直径设计
井下节流下入深度设计 为了保证井下节流技术的有效性, 必须使得节
另外, 水合物的形成主要与压力、 温度有关, 而 温度又和气嘴下深有关。 从防止水合物角度出发, 由式( 6 ) 可得到井下节流器在井筒中的上限位置; 从井下节流器工作寿命考虑, 投放位置越深, 其工 作环境温度越高, 承受的压力也增大, 对井下节流 器工作寿命影响较大。 根据实际工艺需要, 并考虑 井下节流器的适用条件在 1 800 2 500 m。
H H
学抑制剂和安装井下节流器等方法来抑制天然气 水合物的生成
[8 ]
。
除水法即除去天然气中的水分防止水合物生 成; 加热法就是通过加热使天然气温度升高 , 高于 水合物生成的临界温度, 从而抑制水合物生成; 降 压控制法与加热法类似, 通过降压, 能够降低水合 物的生成温度, 当水合物的生成温度低于气流的温 度后, 就不能形成水合物。 加注化学抑制剂即向井 筒中注入甲醇、 乙二醇等能够抑制水合物生成的化 学药剂防止水合物生成。 井下节流方法是在井下 适当位置安装节流气嘴防止水合物生成 。 对于塔里木油田而言, 大多都是深井、 超深井, 除水、 加热、 降压均难以做到, 由于甲醇等化学抑制 剂价格昂贵, 且井越深, 所需注入的化学抑制剂越 多, 因此, 单独使用注入化学抑制剂方法也不具有 工业价值, 井下节流技术工艺简单、 易于实施, 能够 有效抑制水合物生成, 并提高气井携液能力, 可以 很好地用于超深井, 同时可辅以注入化学抑制剂, 效果更好。
塔里木盆地西南地区晚白垩世中晚期海相性南北分异研究

塔里木盆地西南地区晚白垩世中晚期海相性南北分异研究郭宪璞;丁孝忠;赵子然;李建锋【摘要】塔里木盆地西南地区早白垩世中期(巴列姆期)至晚白垩世早期(赛诺曼—土伦期)的海相性以东西分异为主导,西强东弱,表现为特提斯海水经西部阿莱依海向东扩展,东部处于海侵末端.笔者最近在该盆地南部的皮山地区钻井地层和阿克彻依剖面发现的有孔虫化石,揭示了晚白垩世中—晚期(赛诺—马斯特里赫特期)海水展布及海相性呈现了南北分异的格局,即南部昆仑山前的海相性强于北部天山前,南强北弱.在原来认为处于海水分布几近末端的皮山地区此时出现了以Dentalina、Dentalinoides、Lagena等钙质微孔壳类型为主的有孔虫化石,代表了有一定深度的正常浅海;在阿克彻依剖面则出现包括Hadbergella、Heterohelix、Guembelitria、Conoglobigerina等4属4种浮游有孔虫在内的以钙质微孔壳类型为主有孔虫化石,表明了正常浅海环境.上述化石属种丰富、保存良好,这些证据的发现为重新认识和揭示塔西南盆地这一时期的海相性、海水展布、海流通道等古地理、古构造格局乃至油气资源评价均提供了新材料.【期刊名称】《地质论评》【年(卷),期】2018(064)005【总页数】9页(P1078-1086)【关键词】海相性;南北分异;赛诺—马斯特里赫特期;有孔虫;塔西南盆地【作者】郭宪璞;丁孝忠;赵子然;李建锋【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6【正文语种】中文自晚二叠世结束海侵以来,经过近150 Ma陆相沉积漫长演化阶段之后,白垩纪特提斯海侵和海相沉积揭开了新的地质演化阶段,这是塔里木盆地地质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与全球地史上海侵最大高潮期和大西洋再次裂解密切相关(Watts and Steckler, 1979;Hancock and Kauffman, 1979;Seymour,1986;Barrera,1994;Barrera and Johnson,1999)。
塔里木油田录井历史数据治理技术

1塔里木油田录井数据治理工作的价值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应用需要高质量、全方位的数据支撑,数据治理工作变得至关重要。
其中录井专业历史数据对于油田各应用都是十分关键的数据。
其重要意义体现在:①有效的录井数据治理可以很好地支撑各应用项目的运行。
录井历史数据对于判断井下地质及含油气情况,分析判断井下钻探工程概况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绝大多数应用获取地下地质油气等信息都需要借助录井数据。
②有效的录井数据治理可以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
高质量的数据环境和高效的数据服务让各油田应用可以方便、及时地获取到所需的录井数据,并迅速展开工作,而无须在部门与部门之间进行协调、汇报等,从而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③有效的数据治理能够降低企业IT 和业务运营成本。
一致性的数据环境让系统应用集成、数据清理变得更加自动化,减少过程中的人工成本;标准化的数据定义让业务部门之间的沟通保持顺畅,降低由于数据不标准、定义不明确引发的各种沟通成本。
2数据治理原则2.1保护数据安全数据应是来源业务单位的真实信息,因此,在数据治理中应考虑到数据的保密性和安全性,全面考虑其对社会利益、国家安全影响。
收集开通数据库权限,要征求相关部门同意,获取非结构化文档要告知目的和用途,同时要避免误导一些行为。
对于收集数据后的储存、流通,也要采取相对严格的保护措施。
2.2数据治理应该由业务主导组织中的数据是由业务人员创建的,由业务人员管理,而糟糕的数据也主要影响业务人员。
数据支持业务决策。
如果这些决策出了问题,其影响将是企业,而不是IT 。
因此,业务应该领导数据治理,虽然IT 确实应该参与其中,但它们不应该处于主导地位。
2.3编写操作清单,记录过程记录数据间存在关联,把数据间的关联关系陈列清楚、注意事项标注清楚,操作前一一核对,小数据量验证无错后,大数据量执行。
2.4可持续发展治理程序不是一个项目作为终点,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需要把它作为整个组织的责任。
数据治理必须改变数据的应用和管理方式,但也不代表着组织要作巨大的更新和颠覆。
塔里木盆地巴楚及塔中地区二叠系层序地层学分析

塔里木盆地巴楚及塔中地区二叠系层序地层学分析3刘辰生,郭建华,张琳婷(中南大学地学与环境工程学院,长沙410083)摘 要:通过钻井、测井以及野外剖面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塔里木盆地巴楚及塔中地区二叠系可识别出6个层序边界。
除B4为Ⅱ型层序边界外,其他各层序边界均为Ⅰ型层序边界,并以侵蚀下切为特征。
根据6个层序边界可将二叠系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这些层序均符合Vail经典层序地层学模式。
SQ4层序可识别出湖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SQ1、SQ2、SQ3、SQ5层序可识别出低位体系域、海(湖)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
低位体系域为河流相性质的侵蚀沟谷充填沉积,海(湖)侵体系域为滨浅湖和半深湖沉积,高位体系域为半深湖-滨浅湖以及三角洲沉积,另外,SQ3层序高位体系域上部还发育火山岩。
河流相侵蚀沟谷充填沉积和三角洲沉积主要分布在塔东隆起西部斜坡上。
关键词:塔里木盆地;二叠系;层序地层学;侵蚀沟谷充填;三角洲沉积中图分类号:P534.46;TE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849(2009)0420028206 二叠纪是塔里木盆地由海相转变为陆相的重要时期,早二叠世早期盆地西部及西南部为海相碳酸盐岩台地沉积,早二叠世晚期以后盆地发生由东向西的海退[1],盆地开始进入克拉通内坳陷陆相沉积期。
中二叠世由于南天山洋的关闭以及甜水海地块(羌塘地块)与塔里木板块的碰撞作用,盆地内发育大量的火山岩。
晚二叠世盆地大部分地区隆升为陆地[2],仅在塔中和塔西南为弧后前陆盆地,发育河流-湖泊相沉积。
详细研究二叠系层序地层学特征有助于认识储层的类型及其分布特征。
1 沉积特征和层序边界识别塔里木盆地可划分为塔西南、柯坪、塔克拉玛干和南天山4个区域[3],巴楚及塔中地区位于塔克拉玛干分区,该区二叠系包括南闸组、下碎屑岩段、火山岩段和上碎屑岩段(图1)。
南闸组仅分布在巴楚及塔西南地区,主要为碳酸盐岩台地相沉积的泥晶灰岩和颗粒灰岩[4],厚度由塔西南向巴楚逐渐减薄,塔中地区无此层分布[5]。
叶城凹陷柯东1井凝析油及柯克亚原油的油源分析

WANG Qiang et al.: Oil source of condensates and crude oil from Yecheng depression
470
2014 年
why there is a 2‰–3‰ difference in stable carbon isotope ratio between condensates from Well Kedong 1 and soluble organic matters from Pusige formation 2-3 section’s underpart source rocks. Key words: condensate; biomarkers; stable carbon isotope; oil-source correlation; Tarim Basin
2.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Tarim Oilfied Company, Korla 841000, China
Abstract: Yecheng depression in Tarim Basin developed several layers of source rocks, including Carboniferous Kalawuyi formation, Permian Qipan formation and Pusige formation 2-3 parts, Jurassic Yarkant formation and coal measure strata. These source rocks may be the origin of condensates from Well Kedong 1 and crude oil from Kekeya Tertiary strata. The origin of crude oil in this area has been controversial for a long time. We selected 2 condensate samples from Well Kedong 1,7 Tertiary crude oil samples from Keliyang tectonic belt of Yecheng depression, 17 representative source rock samples, and finished a series of measuring-analysis work on geochemistry parameters of these samples, such as biomarkers and individual hydro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 ratio. Oil-oil correlation shows that condensates from Well Kedong 1 and Kekeya Tertiary strata have much in common in n-alkanes component, maturity and stable carbon isotope, indicating their same-origin characteristics. Oil-source correlation shows that source rocks from underpart of 2-3 sections of Pusige formation may be origin of crude oil in the research area. Pusige formation source rock strata and crude oil from Kekeya area have the same maturity and similar characteristic biomarkers, that is high content of C30 rearrangement hopane, Ts, C27–C29 diasteranes, etc, while other source rocks strata don’t have this feature. The crude oil’s high maturity may explain
注水压降试井结合吸水剖面测井精准识别大孔道

胡登强!等:注水压降试井结合吸水剖面测井精准识别大孔道
・25・
、
图对比
、
、油藏工
、水
等,并在国内各油
田实际
[18-9-。各
都有优缺点和适用范围,需要综合分析提升准确性。传统
通过渗
透率变化识别大孔道,
[20-等 出了
评价标准:
道形成后
率
加6倍以上,大孔
道厚度很小,占吸水层厚度的1%〜8% %
理明确可定量评价,但
率为储层厚度的
率, 表 际吸水厚度的 率,成功率低%吸水剖
61.7 mD,与2012年4月的12.8 mD相比增大5倍左右,与该区块平均水相渗透率30 mD相比大1倍,
随着储层物性变好表皮系数也逐渐 ,显示高渗、高 特征,综合
发育 道。
2・3 吸水剖面测井结果
示从2014年5月已经显现大孔道特征,但同期未测吸水剖面。该井投注后于2012年2
月$2015年11月测了两次吸水剖面(见图5 )。
ISSN 1008-446 CN13-1265/TE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 of Chengde Petroleum College
第23卷第3期,2021年6月 Vol. 23 ,No.3 , Jun. 2021
注水压降试井结合吸水剖面测井 精准识别大孔道
胡登强,周碧辉,张 博,黄时祯,陈元勇
从图5中看出,2012年吸水剖面测井显示实际吸水厚度7 m,单层相对吸水率100%,容易误判大孑L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锶钡离子含量变化
CBa2+(Ba2++Sr2+)(mmol/L)= C(Ba2++Sr2++Mg2++Ca2+)-C(Mg2++Ca2+) ρBa2+(mg/L)=CBa2+(mmol/L)×137.34
“后”阶段:
CBa2+(mmol/L)和CSr2+(mmol/L)单独测定
对比: 由于钡离子的分子量(137.34)比锶(87.62)离子的大, 因此,用络合滴定法计算锶+钡离子合量(以钡离子计)的质量 浓度偏大。 统计表明,塔里木台盆区计算的锶+钡离子合量(以钡离子 计)是单独测定的锶、钡离子含量之和的1.26~1.57倍,平均 1.50倍(质量浓度)。
钾)离子含量普遍比单独测定的钠、钾离子含量之和低,前 者是后者的0.61~1.44倍,平均0.93倍(摩尔含量)。 高矿化度的影响。 由于钠离子的分子量(22.9869)比钾(39.098)离子的 小,因此,在用计算法计算钠+钾离子合量(以钠离子计)
时,势必使计算的质量浓度偏小。
由于塔里木台盆区地层水中钠离子含量普遍高于钾离子 (钠/钾摩尔浓度比在6.94~166.44,平均63.13),因此偏
第八届全国石油地质实验技术学术交流会●江苏无锡
塔里木油田地层水
分析方法演变与数据对比研究
汇报人:张宝收
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
2012年4月18日
汇报提纲
一、塔里木油田地层水分析方法演变历史
二、不同分析方法条件下的数据对比
三、相关建议
一、分析方法演变历史
塔里木油田地层水分析阶段划分及对比
阶段 时间 分析项及分析方法 Mg、Ca Sr、Ba Ba(Ba+Sr) 络合滴定法 K、Na Na(Na+K) 计算法 依据 SY 5523-92 SY/T 5523-2000
“后”阶段:
Na+(mmol/L)和K+(mmol/L)单独测定
对比: 从理论上分析,计算法测定的钠(钠+钾)离子含量应该 比发射声谱法单独测定钠、钾离子之和高,因为计算出的
钠(钠+钾)离子含量实际上还包括了锂、铵等许多未被测
定的阳离子。
二、不同分析方法条件下的数据对比
2.钾钠离子含量变化
对比: 但统计表明,塔里木台盆区地层水计算法测定的钠(钠+
二、不同分析方法条件下的数据对比
4. γNa/γCl变化
γNa/γCl是地层水分析中一个很重要的参数。
钠、钾离子单独测定后,由于地层水高矿化度的影响,钠 离子含量测定值普遍偏高,相应的,γNa/γCl数值随之变大。 在和以前用计算法测定钠离子含量的地层水分析数据进行对 比时应加以注意。
二、不同分析方法条件下的数据对比
(Na -Cl )/2SO4 <0 <0 >1 <1
+
-
2-
(Cl -Na )/2Mg >1 <1 <0 <0
-
+
2+
请指正
小量不大。
偏小+偏小=偏小
二、不同分析方法条件下的数据对比
对比(“前/后”阶段): 钡+锶离子偏大 钠+钾离子偏小 钡+锶离子含量远小于钠+钾离子 总矿化度总体偏小
3.总矿化度变化
计算法测定总矿化度-单独测定法总矿化度 -------------------×100% 单独测定法总矿化度
=(-28.5~+11.0/-3.4)%
前 后
2009-7-1前 络合滴定法
2009-7-1后 发射光谱法 发射光谱法
发射光谱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SY/T 5523-2006 计算法
锶、钡、钠、钾离子单独测定后,为这四种离子在地层 水中的真实含量提供了科学依据,但也为前后数据的对比分 析带来了一些问题。
二、不同分析方法条件下的数据对比
“前”阶段:——据SY/T 5523-2000
5.水型变化
油田水水型(苏林分类)与原生水型特性系数关系表
水型苏林分类 氯化钙 氯化镁 碳酸氢钠 硫酸钠 原生水型特性系数 Na /Cl <1 <1 >1 >1
+ -
(Na -Cl )/2SO4 <0 <0 >1 <1
+
-
2-
(Cl -Na )/2Mg >1 <1 <0 <0
-
+
2+
之前,塔里木台盆区地层水均为氯化钙型 钠、钾离子单独测定后,由于高矿化度的影响,钠离子含量测 定值偏高,有3个水样由氯化钙型变为氯化镁型
非真实地层水样品的水型变化
三、相关建议
分地区对前后不同分析方法条件下的地层水数据关键参数的 计算及对比分析进行深入研究,探索相互之间的转换关系,对 地层水分析数据的历史对比和综合分析提供科学依据。
苏林分类水型计算参数的选择。
原生水型特性系数 Na /Cl <1 <1 >1 >1
+ -
水型苏林分类 氯化钙 氯化镁 碳酸氢钠 硫酸钠
二、不同分析方法条件下的数据对比
“前”阶段:——据SY/T 5523-2000
2.钾钠离子含量变化
Na+(Na++K+)(mmol/L)= (Cl-+2SO42-+HCO3-+2CO32-)(mmol/L) -2(Mg2++Ca2++Ba2+)(mmol/L) Na+(mg/L)=Na+(mmol/L)×22.9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