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陶渊明的文化与思想价值
试论陶渊明归隐思想价值及其影响

试论陶渊明归隐思想价值及其影响在中国古代的文人隐士中,陶渊明仅是其中之一,但其影响力却十分突出,原因是他所作流传甚广,且对归隐思想时有流露,人们可以从中进行探索、研究。
陶渊明追求隐逸的思想固然是受到了儒家“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隐逸观点,也受到了庄子出世哲学和当时江州地带隐逸风气的影响,但主要还是来自于诗人本身对混乱、黑暗、残酷、腐败的现实世界的认知,且这种归隐对后世也影响深远。
标签:陶渊明;归隐思想;儒家陶渊明一生曾经断断续续地做过江州祭酒、参军、彭泽令几种官衔。
这类官职,官小权微,自不必说树立什么微薄的功业了,就连踏足朝廷,瞻仰“天颜”,发一发政见牢骚的资格、机会都没有。
所以这位被誉作“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伟大人物在晋宋更替的大背景之下,有的只是平凡又普通的一生。
“归隐”两个字,几乎可以涵盖他的所有。
一、归隐思想的起源陶渊明之所以成为隐士,关键问题在于他的处世哲学,也就是他的与生俱来的恬淡的人生观。
其实,《归田园居其一》已经说得很清楚: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问。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
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他在青少年时代,这一种“爱丘山”的性格就已经形成了。
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俗韵”,俗韵更多的是指世俗,衣食住行,也是世俗,陶渊明当然也缺少不了最低限度的物质生活。
然而,对名、利的追逐,他毫无兴趣参加,封建社会普遍认为天经地义的“学而优则仕”,也很可能被他认为是一种“俗”,他也不想遵循。
至于“爱丘山”,不能把“丘山”具体化,这是和“朝廷”相对而言,意在强调无追求官职利禄之心。
稍后,南朝陶弘景名义上隐居茅山,实际上名利双收,所以被称为“山中宰相”也。
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中“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之句是最好的解释,即使在人群众多处居住,有一颗恬淡的心,仍旧可以少与富贵者接触。
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价值

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价值
陶渊明的田园诗构思内涵丰富,素以其中充满诗情画意的旷达,及其对自然的深沉感受表现精湛之外,也承载了诸多内在的思想价值。
一、坚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陶渊明的田园诗中充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他充分发挥了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主题,以乡土景物、流动山河、乡野山水、耕翁、文人客等意象抒发了对于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忧与革命理想之美的追求;他以愤懑书耕、厉行节俭、无私奉献、谦虚信任等理念来象征他远离政治无聊、务实从事的苍生情怀;他将社会改革的权利主义思潮反哺到田园诗中,表达了他崇尚自由民主与社会公平、正义等价值观。
二、推动伦理学和实践发展。
同时,陶渊明的田园诗也反映出他所推崇的合理安排、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等理念,唤起人们学习提高的伦理学和实践发展的意识。
他把坚守信用、爱惜家园、尊重劳动、勤俭持家、拥护社会正义等观念融入到诗歌情趣中,努力运用古老的文化符号以及富有当下意义的正面思想来满足人们的伦理学需求。
三、崇尚和谐社会。
陶渊明的田园诗多以乡村景物描写,丰富了他对于和谐社会相关理念的表达。
他用和煦婉转的语调来描述田园人家之间的友爱情谊,抒发了他关于家庭朋友忠孝情深、农家人安居乐业、民众和睦相处、公私交往团结同舟等理念,指明了他所期望实现的一个和谐社会。
总之,陶渊明的田园诗作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价值,不仅展现了他强
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超越了实用价值,推动伦理学和实践发展;同时也展现出他对于和谐社会的追求,推崇的理想状态。
试论陶渊明的儒家入世思想

试论陶渊明的儒家入世思想晋代的陶渊明作为田园诗的开创者和集大成者,其诗文中的道家出世思想占了主流,他向往淡泊无争的世事,憧憬心中的理想世界,并且开创了中国历代文人承载思想的港湾——“桃花源”,在仕途不如意时即心向往之。
其诗文中的这一思想已被历代评论家论述尽致,而其思想中蕴含的儒家入世思想却也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
一、家学渊源,少年时的读书经历决定了陶潜身上有浓重的儒家入世思想陶渊明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其曾祖父陶侃官至大司马,地位显赫,祖父和父亲都做过太守。
但是到陶渊明那儿,家运已经衰微,他九岁丧父,与母亲在外祖父——东晋名士孟嘉家里生活。
孟嘉“少以清操知名”,对陶渊明影响很大。
孟家藏书丰富,《庄》《老》和《六经》、神话之类图书一应俱全,为陶渊明从小接受儒道两种思想提供了可能。
而陶渊明从小就“好读书”,从书中获取了丰厚的滋养。
曾经显赫的家世,世代仕宦的家庭环境,奠定了他儒家积极入世思想的基础。
陶渊明的家世背景让他认同儒家思想,而他年少时的读书经历让这种认同更加稳固。
他在《饮酒》中说:“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可见,他年少时的兴趣爱好是儒家经典,而我们知道,一个人少年时的经历会影响他的一生。
何况,陶渊明读书非常刻苦,以至于废寝忘食:“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直至现在,这仍是一种读书的至高境界。
那么,陶渊明这么用功读书,有什么收获呢?他又在《杂诗》中说:“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还有“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志存高远、陶然自得而胸怀天下,这时的陶渊明,俨然是一个意气风发的有志青年。
二、陶渊明曾五次为官,又五仕五退,可见他想通过仕途实现他的理想既然胸中怀有如此志向,陶渊明在青年时期开始还是为实现这一理想做过努力的。
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二十九岁的陶渊明出任江州祭酒。
这是他第一次为官,在门阀制度森严的晋代,出身庶族的他很受轻视,于是他“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之后,直到公元400年,他才去桓玄手下当了个属吏。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隐逸派文学家,他的诗作中体现了浓厚的隐逸思想。
隐逸思想是指追求自然、回归真实生活的一种思想倾向,反对功利主义和权谋之道,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陶渊明的隐逸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陶渊明的隐逸思想体现在他对物质追求的抛弃和自然生活的追求上。
在他的诗作中,经常描绘自己过上了简朴的隐居生活,远离了纷繁的世俗和权力斗争。
比如他在《归园田居·其一》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里的“采菊东篱下”和“悠然见南山”都是在表达自己追求自然、远离功利世界的意愿。
他对于隐居生活的追求,成为了他理想人生的一部分。
陶渊明的隐逸思想体现在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弃和对清廉官员的崇敬上。
他对于官场生活和权谋之道深感厌倦和绝望。
他在《归园田居·其二》中写道:“深坐念陋巷,独往思童子。
取乐逐幽昧,何人不倦轻舞蹈?”这里的“深坐念陋巷”和“独往思童子”表达了他对官场的厌弃和对于清廉官员的向往。
陶渊明认为官场生活让人迷失了初心,使得真实的自我丧失,因此他选择了隐逸生活,远离了这个纷扰的社会。
陶渊明的隐逸思想体现在他对自然的崇拜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探索上。
在陶渊明的诗作中,自然界被描绘得非常详细和细腻,显示出他对自然的关注和热爱。
他用各种生动的描写手法来表达他与自然的亲密关系,追求与自然的和谐。
比如他在《归园田居·其五》中写道:“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里的“两岸青山相对出”和“孤帆一片日边来”都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景色和变化的关注和热爱。
陶渊明的隐逸思想在他的诗作中得以充分体现。
他抛弃了功利主义和权谋之道,追求自然和真实的生活。
他厌弃了官场生活,对清廉官员充满了崇敬。
他对自然的崇拜和与自然的关系的探索,使得他的诗作中充满着浓郁的自然氛围,让人感受到了他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
这些都是陶渊明隐逸思想的重要表现,也是他诗作中独特的思想价值所在。
分析陶渊明的诗歌思想总结

分析陶渊明的诗歌思想总结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是我国东晋时期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广泛涉猎经史子集,被誉为"博识多才、文思敏捷"的文化名人。
同时,他还以自然主义思想和清新淡泊的生活态度在文学领域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接下来我将从陶渊明的诗歌思想角度分析他的文学特色和思想主张。
首先,陶渊明的诗歌思想表现为隐逸意识和归隐之志。
他生活在动荡的时代,见证了东晋朝廷的衰败和社会的混乱。
在政治风波中,陶渊明决定隐居山林,远离世俗的纷扰,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他表现出了对尘世喧嚣的厌倦和对自然幽静的向往。
这种归隐之志在他的诗歌中表达地淋漓尽致,如《归园田居》中写道:“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旗。
”他将自己的理想境界与自然景观相融合,表现出内心深处对宁静、纯净生活的向往。
其次,陶渊明的诗歌思想体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崇拜。
他将自然景物描绘得生动而美丽,赞美大自然的真实与恢弘。
他的诗作中不仅有对山水的形象描绘,还包含了对自然界的各个方面的观察和感受。
例如,《采菊东篱下》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他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抒发了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向往。
陶渊明的自然主义思想使他的诗歌带有浓厚的田园风格,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另外,陶渊明的诗歌思想还体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
他在自己的诗作中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善恶。
在他的眼里,社会现实是污浊不堪的,人性深深受到世俗的腐化和功利的侵蚀。
他通过诗歌将这种现实揭露出来,同时呼吁人们要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追求心灵的清洁与高尚。
例如,《归去来兮辞》中写道:“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恒情悄然逝,以是不我忧。
”他以清新淡泊的态度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向人们传递了一种超越现实困境的力量。
最后,陶渊明的诗歌思想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隐士,其诗作中体现了浓郁的隐逸思想。
隐逸思想源于中国古代文化传统,是一种追求内心自由与宁静、远离尘世烦扰、追求自我完善与卓越、行持道德的人生哲学。
隐逸思想渗透在陶渊明的诗作中,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学风格,深受读者喜爱。
首先,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出隐逸的山水情怀。
山水自古以来就是士人们隐逸乐土,陶渊明的诗歌也是如此。
他的《桃花源记》就是一个隐逸的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隐居在深山中的理想之乡,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封建统治者的腐败。
他的诗歌中也融入了对山水的理解和热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其三》)“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桃花源记》)这些诗句抒发了他内心对山水的向往和追求,反映出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其次,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出对清静的渴求。
陶渊明对于清静的追求可以从其诗作中得到明显的体现,清静成为他思想和行为处处呈现的特色。
他在诗中表达了自己“羁旅深山,愁闻空蝉,徘徊榆关”(《归园田居·其二》)的无尽孤独,甚至可以感受到他的隽永清寂,“野望千里,烟光袅袅。
”(《饮酒·其七》)这些深情的句子表达了他对平静、清闲的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此外,陶渊明诗作中还往往流露出对世俗的蔑视和对道德的关注。
他在《桃花源记》中对当时封建社会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批判,表现出了对世人的不满和对清高高洁的向往:“闻道无妻先隐泪,有妻空更试比年。
”(《归去来兮辞》)这一句诗表现出了他对于世俗婚姻制度的蔑视与调侃。
而《杂诗·其二》“是以嘉乡者,游避胜于市,退身卫其真,得非相之事。
”则表明了他坚持道德清高的主张。
总之,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了浓郁的隐逸思想,他一方面具有对山水的爱好和崇尚清静的追求,另一方面对世俗的蔑视和对道德的关注,体现出一种深沉的隐逸情结。
这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文学创作,即便到现在,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思想和价值意义。
试论陶渊明的儒家入世思想

试论陶渊明的儒家入世思想晋代的陶渊明作为田园诗的开创者和集大成者,其诗文中的道家出世思想占了主流,他向往淡泊无争的世事,憧憬心中的理想世界,并且开创了中国历代文人承载思想的港湾——“桃花源”,在仕途不如意时即心向往之。
其诗文中的这一思想已被历代评论家论述尽致,而其思想中蕴含的儒家入世思想却也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
一、家学渊源,少年时的读书经历决定了陶潜身上有浓重的儒家入世思想陶渊明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其曾祖父陶侃官至大司马,地位显赫,祖父和父亲都做过太守。
但是到陶渊明那儿,家运已经衰微,他九岁丧父,与母亲在外祖父——东晋名士孟嘉家里生活。
孟嘉“少以清操知名”,对陶渊明影响很大。
孟家藏书丰富,《庄》《老》和《六经》、神话之类图书一应俱全,为陶渊明从小接受儒道两种思想提供了可能。
而陶渊明从小就“好读书”,从书中获取了丰厚的滋养。
曾经显赫的家世,世代仕宦的家庭环境,奠定了他儒家积极入世思想的基础。
陶渊明的家世背景让他认同儒家思想,而他年少时的读书经历让这种认同更加稳固。
他在《饮酒》中说:“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可见,他年少时的兴趣爱好是儒家经典,而我们知道,一个人少年时的经历会影响他的一生。
何况,陶渊明读书非常刻苦,以至于废寝忘食:“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直至现在,这仍是一种读书的至高境界。
那么,陶渊明这么用功读书,有什么收获呢?他又在《杂诗》中说:“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还有“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志存高远、陶然自得而胸怀天下,这时的陶渊明,俨然是一个意气风发的有志青年。
二、陶渊明曾五次为官,又五仕五退,可见他想通过仕途实现他的理想既然胸中怀有如此志向,陶渊明在青年时期开始还是为实现这一理想做过努力的。
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二十九岁的陶渊明出任江州祭酒。
这是他第一次为官,在门阀制度森严的晋代,出身庶族的他很受轻视,于是他“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之后,直到公元400年,他才去桓玄手下当了个属吏。
陶渊明精神品质评价

陶渊明精神品质评价
作为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代表人物之一,陶渊明的精神品质受到
广泛的认可和赞扬,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博爱精神。
陶渊明具有广阔的胸怀,不分贵贱、善恶,与人
为善,包容所有人,尤其是对穷人、苦难者,更具有同情心和帮助欲。
2. 精神自由。
陶渊明主张“逍遥自在”,不愿受制于官场、朝廷,不求名利,崇尚自由、自在的生活,实现自我价值。
他的思想被
后代奉为“陶庵先生”,成为以自由心境、自由生活为宗旨的文化传统。
3. 诗人的修养。
陶渊明的文学造诣深入人心,他的诗歌自然流畅,清新脱俗,具有浓郁的田园气息和主张人文的思想,表达了对人
生和宇宙自然的深沉感悟和体验。
他的精神品质与诗歌的风格相得益彰,成为一种文学、精神、文化的理想化样式。
4. 学问精湛。
陶渊明不仅是一位文学家、诗人,而且是一位思
想家,他的思想深受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的影响,既有哲
学的深邃,又有诗意的感觉,使得他的思想显得更加富有魅力和思考
价值。
5. 自然热爱。
陶渊明酷爱大自然,他坚信“天人合一”,崇尚
自然、真实、简朴的生活方式,倡导与自然和谐共处,认为自然是人
类的伟大资源,应该有所保护和珍爱。
总的来说,陶渊明的精神品质具有博爱、自由、修养、学问、自
然热爱等方面的特质,这些品质不仅对于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发展具
有重要影响,同时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深刻的意义和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陶渊明的文化与思想价值左河水【提要】陶渊明是我国田园诗的开山之祖,其文学的自然主义与屈原、李白的浪漫主义,杜甫、白居易的现实主义三足而立,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非凡的影响。
陶渊明日常生活诗化,情景事理浑融,平淡之中出警策,朴素之中见绮丽,其作品无矫情,不矫饰,不祈誉。
从而开创了田园之诗派,拓展了我国文学创作之题材,其平淡、自然、简妙、传神,不露雕琢之痕的语言为后人所摸拟,甚至其生活的嗜好与情趣也影响了千百年来的东方文化创意。
同时,陶渊明的思想精神也为怀才不遇的历史文人提供了生活的精神力量和思想路径,其个人的气节与傲骨及“固穷安贫”的人生态度还为当今官场提供了启示。
本文欲从陶渊明的社会背景、文化渊源与特征入手,就其多面的价值问题作些探究并谈点个人之管见。
【关键词】陶渊明文化思想价值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
浔阳柴桑人,即今XX市庐山南麓的星子县人,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
陶渊明一生安贫乐道,崇尚自然,是我国田园诗的开山之祖,其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我国文学史上,其与屈原、李白的浪漫主义,杜甫、白居易的现实主义三足而立,具非凡的影响。
笔者认为,学习和研究陶渊明不应局限在文学史的考究层面而裹脚不前,应挖掘其适应于时代那广泛而精深的多面价值;探究和评判其价值也不能仅追步在古人那单纯的文学艺术史料上,应从国学领域的广角立体视野上,将其思想价值、政治价值、人格魅力都展映在世人的面前。
一、坎坷人生路1、社会及家庭环境。
陶渊明出身于一个破落的仕宦家庭,生活在政治黑暗,贵族腐败,门阀制度森严,阶级矛盾十分尖锐的东晋后期。
八岁丧父,十二岁母逝,多在外祖父家生活。
曾祖父陶侃为东晋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
祖父、父亲均做过太守。
但到陶渊明出生时,家道已衰落:“少而贫病,居无仆妾,井臼弗任,藜菽不给。
”青年时期的陶渊明,也曾有“大济于苍生”的雄心壮志,吐露过建功立业之宏愿。
但是,因他所生活的东晋时代,“举贤不出士族,用法不及权贵”,门阀制度严酷,社会腐败动荡,使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与抱负。
2、仕途的进退。
陶渊明在29岁时,为谋出路开始踏上仕途。
先作江州祭酒,不久因“不堪吏职”便辞官而归,在家闲居了六、七年。
到三十六岁那年,才作了荆州刺史桓玄的僚佐,不久又辞归。
四十岁时,再出任镇军将军X裕的参军,后又作建威将军、江州刺史X敬宣的参军,一年后又辞归。
同年八月,有幸在亲友的劝说下,出任了彭泽县令。
但任职八十余天,却传来了妹妹死于武昌的噩耗。
这时,恰逢郡派督邮来县巡视,县吏告诉他“应束带见之”,陶渊明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小儿!”当天,便解绶辞官回乡。
他终于同黑暗的官场进行了彻底的决裂,从此,抛弃了功名利禄,归隐田园,彻底结束了13年的仕宦生活。
此前,陶渊明不断地在官僚与隐士这两种社会角色中做出比较和选择,隐居时想出仕,出仕时欲归隐。
在经历了一番仕与隐的亲身体验和贫与富的思想交战后,陶渊明最终深深地感到了世俗与自己那崇尚自然的本性是相违背的。
既然自己不能改变本性以适应于世俗,且只能坚决地辞官去追求自身的道德完善,求救于人性的复归了。
3、躬耕农桑与诗文。
辞彭泽令后的陶渊明,一直过着隐居躬耕的清苦生活,这期间也有过再度出仕的机会,但他都断然拒绝了。
晋朝末年一次征他为著作佐郎,他未就,直到晚年他贫病交加时仍坚持“固穷安贫”的品格红线。
一次“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
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
’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萧统《陶渊明传》)四十四岁时不幸的家中大火灾,使其生活的境况雪上加霜,以至于“夏日抱长饥,寒夜无被眠”之境。
但因为他力图永远摆脱腐败庸俗的官场那更大的痛苦,故仍能在精神上恬然自适地安于大自然的怀抱。
在退隐的田园,他躬耕陇亩,与乡亲们共话桑麻,同农民们保持着融洽亲切的关系,施展了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成为了一代杰出的文学家。
二、文化思想渊源陶渊明的思想渊源是多方面的,儒、释、道三家与其既相通又不同。
他的诗所体现的是一个上不能“兼济天下”,下不能“独善其身”的儒家仕子的无奈与无助之鸣,然而诉诸于牢骚的作品在表现道家思想所崇尚的自然方面亦不彻底,且带有佛教的某些因素,对劳动者的疾苦与社会的丑恶尚有强烈的思想表达。
由此,笔者认为,因陶渊明复杂的思想渊源所形成的独特价值观才孕育了其独特的文化与思想。
1、从儒家的思想中汲取了积极用世与不忧贫的双重观念。
青少年的陶渊明以儒家建功立业作为自己读书的目的及人生追求的目标,儒家给予他人格、性情的影响很深。
他的几次出仕,正是儒家积极用世、兼济天下的思想的体现。
但在当时的情势下,当他的济世之志无法实现时,便果敢地退隐而躬耕于田园,这在他看来正是顺应了儒家:”先师(孔子)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的思想。
陶渊明早年就有爱好自然的一面:“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退隐后,儒家的安贫乐道、君子固穷的思想,又成为了陶渊明的精神支柱和其浑然天成的文学艺术之本。
2、道家思想的渗入推进了陶诗自然浑成的意境。
对于陶渊明而言,道家的某些思想,尤其是老庄的消极避世、清静无为、顺适自然的思想,又给予了他以消极的影响。
他从自然主义出发,采取委运任化的人生态度,企图以此消解由黑暗现实激发的内心矛盾,显然具有其消极的一面。
但由这种超脱的思想与精神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胸怀与气质,并渗透到诗人的创作意识里之后,又对陶诗所形成的浑成意境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3、不经意地受慧远法师的佛教思想影响。
陶渊明与当时的文坛名流名士交往广泛并相互影响。
庐XX林寺的慧远是一代名僧,提出了影响深远的“儒佛合明论”,从而完成了佛教的中国本土化转变。
其博学和人格魅力吸引了大批隐士和社会名流,在陶渊明所结交的名士之中其影响力较大,使陶诗在经意不经意中渗入了一些佛教的思想。
如《归园田居五首》中说“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杂诗》中“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等,其表述与佛教“空幻世界”的缥缈情节相同。
但陶渊明认为形尽神灭,并怀疑善恶相报,明显不是弥陀净土式的极乐世界观。
4、魏晋淡然的哲学思潮影响。
在东晋,玄学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影响到了当时文人的价值观念和处世态度。
儒生的清高意识与道家尚“无”尚“自然”的精神相结合,以致发展成魏晋名士遗世脱俗的风气,对于功名利碌之事多采取淡泊的态度。
这种崇尚淡然的哲学思潮和价值观,便成了陶渊明由出仕到隐居的因素之一,也催熟了陶诗浑然天成的自然风格。
5、家族教育与遗风的影响。
陶渊明的祖辈及其近亲的长辈们都有广阔的胸怀、高尚的品格,他从小就受到要做一名儒家正人君子和一名高尚文人的严格教育。
自幼年起,受家族的遗风、家庭环境及长辈们的言传身教影响颇深,铸就了他固穷守志、为民立言的坚韧意志。
6、亲身的农事体验使思想得到了升华。
退隐的陶渊明除了结交知识层的素心人并与之谈文析义外,也与田父野老交往,饮酒谈农事:“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生活在一种人与人之间真诚笃厚的环境里。
正是有对这种生活的深入观察、体验和总结,不仅丰富自己的写作素材,而且使其更深入地了解到社会的黑暗、百姓的疾苦及广众的喜怒哀乐与诉求,进而让思想得到了升华,逐步形成了“桃花源”社会之理想。
三、文学艺术特色陶渊明的作品仅存世诗121首,赋、文、赞、述等12篇,据说另有一些作品的真伪还不能肯定。
陶诗的全部题材可分其为五大类,即: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役诗、赠答诗。
田园诗与山水诗是有区别的,从题材上讲,田园诗是写农村的风景,其主体为农村、农夫和农耕,即农村的生活。
而山水诗则主要是写自然风景,写诗人主体对山水客体的审美。
田园诗,则是陶渊明为中国文学殿堂所增添的一种新的题材,他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主题,真切地写出了躬耕之喜愁与甘苦,写出了中国文学的新境界。
陶渊明的艺术总体特征就是“自然”。
它不仅仅是大自然之意,更在于含有自然主义的内涵。
在他以前的屈原、曹操、曹植、阮籍、陆机等,都着重于写关乎国家政治的官方题材,而陶渊明则重在写普普通通的生活,用家常话,写家常事,却写得自然天成,诗意盎然。
1、日常生活诗化,情景事理浑融。
陶渊明描写景物时,并不追求其物象的形似,叙事也不太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透过人人可见之物,生活中普普通通之事,来表达出的高于世人之情,超越形似之神及他人的未悟出之理。
陶诗之特色重在写心、写情,写那种与景物融而为一的对人生了悟明彻的心境。
他无意于模山X水,也不在乎什么似与不似,只是写出他自己胸中的那片天地。
陶诗发乎事,源乎景,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比如暖风下破土的春苗,伴随劳作而归的月亮,村落轻轻升起的炊烟,寒舍重返旧巢的春燕,贮满清阴的堂前林,床上的清琴,壶中的浊酒,以及在他笔下常常出现的秋菊、青松、孤云、飞鸟等。
但这一切在陶渊明的诗文中都不再是寻常的事物,它们既是客观的现实,又是主观的情感;既是具象的,又是理念的。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其神情中偶举首,心与山悠然相会,自身仿佛与南山融为一体了。
2、平淡之中出警策,朴素之中见绮丽。
陶渊明的诗所描写的对象往往是生活中最平常的事物,包括村舍、鸡犬、秋菊、桑麻、穷巷等。
他一切徐徐如实道来,表面毫无奇特之处,然而,一经笔触,往往警策跃然纸上,给人以感悟。
陶诗很少采用华丽的辞藻和夸X的手法,只是用朴素的白描来表现。
如:“种豆南山下”,“今日天气佳”,“秋菊有佳色”,“悲风爱静夜”等,均是白言述说,然而在平淡之中却呈现出绮丽之彩。
关于陶诗的这个特点,苏轼曾概括为“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我们说陶诗的天然而成,并非说其语言未经锤炼,只是其不露痕迹,显得平淡自然罢了。
《论诗绝句》中所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正是如此。
3、无矫情,不矫饰,不祈誉。
陶渊明在作诗之时是不存祈誉之心的,他是在生活中有了感触就诉诸笔墨,既无矫情,也不矫饰。
陶诗的声吻和节奏舒缓而沉稳,能给人以和谐之感。
陶诗坦诚地记录着作者内心深处细微的波澜,却没有夺人的气势,没有雄辩的力度,也没有轩昂的气象,它犹如春雨一般慢慢渗透到了读者的心中。
他的诗不追求强烈的刺激,没有浓重的色彩,没有曲折的结构,而纯属于自然的流露。
这里很重要的一点是,陶渊明其人格清高超逸,生活体验真切深刻,所以,只要他原原本本地从笔端写出来的东西就有了感染力。
对此,宋人黄彻说:“渊明所以不可及者,盖无心于非誉、巧拙之间也。
”陶渊明的这一点正是当前我国诗坛所欠缺的。
四、文学艺术价值与影响1、开创了田园之诗派,拓展了文学创作之题材。
陶渊明通过自己田园生活的体验与认知,以田园生活为创作题材,拓展了诗歌描写的对象和表现的X围,把无数诗人引入了一个新的创作天地和新的境界,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创造了中国诗歌意境中一种崭新的、更美的类型,一种意韵极为醇厚而又学巨匠的思想和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