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章中华文化生成的背景
第二讲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历史地理环境

第二讲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历史地理环境中国历史悠久,自古以来便有着不同时期形成的各种传统文化,而这些文化孕育于一种特定的历史地理环境之中。
首先,中国文化建立在广阔的地域条件上。
作为一个巨大的半洲,中国拥有着多样的气候、地形及土地,其特殊的地形条件为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丰富和多样的历史资料。
一方面,中国多山、多陆、多水,其高原、丘陵、山地、内陆洼地、河流、海湾等地理景观非常丰富,因而使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另一方面,多种分布的陆地丰富了中国的草原、丛林、沼泽等地理景观,让中国的古代文化有机会发展至一定高度。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多种文化思想。
由于中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的文化思想不尽相同,这就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出博大精深、多元繁杂的文化样式。
从古代时期开始,不同地区产生了不少文化思想,比如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名家和历家等;此外,更丰富的地理环境也为中国传统文化引进了许多异域文化知识,而这些知识又在本土文化之上形成了新的文化思想,使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盛大。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受到社会历史背景的影响。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不同时期传统文化不断发生演变,而这恰恰是社会历史背景引起的,例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国王朝随着政治中心的迁移而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为中国文化带来了快速的发展;此外,宋元明清时期的两次大变革,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影响,将最终形成中国历史上具有历史意义的文化思想体系。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于广阔的地域条件、多种文化思想以及社会历史背景之中,各种丰富而博大精深的文化共同汇聚而成,使中国不仅成为世界上最悠久文明的国度,也使其独属於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至今,促使中华文化在世界影响力日益扩大。
传统文化的背景

国内传统文化发展背景:1.地理环境对传统文化的影响背景:每一种文化都有它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历史环境和地理环境,即历史地理环境,或者叫历史上的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的货物和人类文化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人文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的发展同样也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复杂的地形地势和气候使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
中国地域辽阔,存在着不同的地形地貌。
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高低相差很大。
不同的地形,构成了不同的经济区域,孕育了不同的人文,铸就了文化的多元性。
中国多山多水的地形地貌,既哺育了古代文人,也造就了富有特色的中国山水文化,主要表现在游览、文学、和绘画等方面。
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论语》以山比仁,以水喻智,以物比人的品性格调,屡见于中国的政论、品文和文学艺术中。
2.在遭遇国力丧失多年的传统文化教育,现如今的人们怎样?如今,高速发展的经济带来了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却也造成了人心散乱、伦理缺位,原有的意识形态面临难以收拾人心的困境。
近百年被主流激进思潮压制的传统文化,正在中国社会默默生长,重新塑造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与伦理世界。
谈传统文化,不是以过去为导向,提倡复古主义;而是以未来为方向,以现实问题为出发点。
在遭遇国力丧失之时,传统文化在中国的受关注度几乎为零,人们自身的问题以及国家政策,让他们忘记了本国的文化。
3.各地传统文化教育学校以及课程情况:个个地区的传统文化教育学校覆盖的范围还是挺多的,大部分的地区还总是有一小部分的传统学校教育,这些学校并不像其他学校那样平常,更多的他们是传授中国传统文化而不是像我们现在那些学校只是一味照本宣科,而忽略了某些外在和内在的因素。
对于传统文化教育学校,它们的课程是一定会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
培训内容类似于: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等经典读诵这些都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似乎我们现在的人已经很少在提及此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成背景-PPT模板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成背景
二、经济基础
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中国内地的自然 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从古至今的农耕经济。
中国农耕社会的多元化结构造成了中国社会经济既早熟又不 成熟的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成背景
一、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是指生物特别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 可以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对文化的延续 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作用,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非常大的影响。
地理环境促进了文化的延续。中国地理位置优越,为农业 发展提供了适宜条件。农业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和辽阔的地域。 自然条件的稳定,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提供了稳定的物质基 础。其他地方的文化影响了一些中国传统文化,对却无法动摇 中国传统文化的统治地位,这就促进了文化发展的延续性。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成背景
三、社会结构
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生离不开它所依存的社会结构。社会结构通 常用来表示社会组织形式。社会结构是某一社会中由政治结构、经 济结构、文化结构互相耦合而成的形态稳定的组织系统。
社会结构的停滞性和大一统王朝的周期性更替是中国封建社会 的最基本特点。原因在于中国古代社会的超稳定系统。这种社会结 构一方面具有巨大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则表现出周期性震荡。正是 这种超稳定系统,保持了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延续,使社会结 构呈现出巨大的稳定性,其浓厚的宗法型特征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 的伦理型范式,其典型的专制型特征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政治型 范式。宗法一体化则表现为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
中国农耕经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首先是 农耕经济的持续性造就了传统文化的持续性。其次农耕经济的多 元结构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格。再次农耕经济 的早熟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早熟性。再其次农耕经济弱化了理 论逻辑推理和实验性研究。最后农耕经济对古代中国人的哲学观 念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学习课件】第1、2章绪论和中国文化的生成背景

35
完整版ppt
36
完整版ppt
37
完整版ppt
38
完整版ppt
39
完整版ppt
40
完整版ppt
41
完整版ppt
42
完整版ppt
43
完整版ppt
44
完整版ppt
45
完整版ppt
46
完整版ppt
47
完整版ppt
48
完整版ppt
49
完整版ppt
50
完整版ppt
5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完整版ppt
52
完整版ppt
53
完整版ppt
54
完整版ppt
55
完整版ppt
56
完整版ppt
57
完整版ppt
58
完整版ppt
59
完整版ppt
60
完整版ppt
61
完整版ppt
62
完整版ppt
63
完整版ppt
64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18
完整版ppt
19
完整版ppt
20
完整版ppt
21
完整版ppt
22
完整版ppt
23
完整版ppt
24
完整版ppt
25
完整版ppt
26
完整版ppt
27
完整版ppt
28
完整版ppt
29
完整版ppt
30
完整版ppt
31
完整版ppt
32
完整版ppt
33
完整版ppt
第一讲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地理背景

第一讲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地理背景第一讲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地理背景一、典型的大河文明文化是人的社会属性,具有超自然的特征,人及其活动以外的自然界所发生的一切,都不属于人的文化。
但人类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的文化也就离不开自然,并以自然作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自然在提供人生存条件的同时,也在磨炼人的意志,给予人重重压力。
人类只有不断克服这些压力,才能繁衍生存和继续发展。
因此,在人类产生之初,认识自然、改造环境便成为人类生存的第一要义,并将成为终身使命。
改造环境的手段是劳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等等。
在劳动过程中,人创造了文化,并以文化观指导自己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
人类能够认识自然,必须对环境产生能动作用;相反,环境也通过自然法则的永恒作用,制约着人类。
主客二体,相参相依,共居于循环、变化的生存时态之中。
这就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动态关系。
在人类的原始阶段,生存动态的重心偏向自然环境一方,人只能被动地受制于环境,而无法自主地选择自然,人基本上是环境的奴隶。
当人类开始学会种植、蓄养家禽和建造房舍时,对自然环境的完全依赖开始有了改变,这意味着人类开始拥有生存的主动权。
从这一刻起,地球上相继出现人所创造的「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是相对于「自然景观」而言。
后者泛指地表的自然景色,可以按照地貌特征划分区域,如森林景观、草原景观等等。
前者则是人类有意识地利用自然创造出来的景观。
文化景观的出现对于人类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它可以使人迹罕至的地方充满生机,使人在原来无生存条件的地方落脚谋生,如在沙漠中开辟绿洲,在「旱魃为虐」之地修建灌溉网。
人类的生存空间得以大大地拓展,因此也有了较大的生存自由。
由于自然规律的制约作用,决定了创建文化景观的非随意性,其必须是在一定的自然基础上的创造。
一方面,自然界提供了有利于人类的优势条件,这些条件有时也许微不足道,人类便想办法扩大这种优势,直到可以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自然是一种异于意识的客观力量,有自己独行不改的天「道」地「理」,即便是相对独立于自然之外的文化景观,也仍然受制于自然界的生态规律,人类必须服从、遵循这种规律,否则将受到自然的无情报复。
第一章 中华文化的起源(发祥)2

2、社会结构
母系氏族公社时代的社会组织结构,是在一
个母系氏族公社下,包含了几个女儿氏族, 女儿氏族人口繁衍增加到一定数量,又会分 裂出几个孙女儿氏族。几个氏族构成一个胞 族,几个胞族又组成一个部落,或由几个氏 族直接结成部落。氏族部落都是以血缘关系 为纽带连结起来的。
父系氏族制度
在父系氏族社会里,若干人在家长父权下组成具有 独立性的经济单位——家长制家庭。 氏族组织和成员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组合起来,氏 族公社仍有同一父亲所生的几代人及其个体家庭, 几个氏族公社组成一个部落,后来又发展成部落联 盟。父系家族有族长,氏族有酋长,部落和部落联 盟有首领。(黄帝、颛顼zhuānxū、帝喾kù、唐尧、 虞舜五帝 )
祖先崇拜的一个重要产物,是关于英雄祖先
的神话的出现。如传说炎帝是古羌人氏族的 始祖先和崇神,首创农业,号神农氏。黄帝 是北方一些氏族的祖先,是华夏族的缔造者, 车、屋字、衣裳、医药等文明器物都是他发 明的。这类神话的共同点是:认为当时各氏 族都分别出自一个才智超群、贡献巨大的男 性神话式先祖。
二是纺织、缝纫业
衣着就是用兽皮、毛布、麻布等裁缝而成 , 骨针、骨锥、角锥、石纺轮、陶纺轮、麻布 印迹等衣饰工具和材料。传世的许多陶器上 有绳纹、布纹的印痕。粗的每平方厘米有经 纬线11根,细的几乎与现代麻布一样了。
三是建筑业-------房屋建筑是人类文明进步的
标志之一 人类居止经历了构木为巢、地穴、半地穴、 平地建筑、天然窑洞等,再到台基式居住环 境。
祖宗崇拜
祖宗崇拜与灵魂观念分不开。原始人对睡梦, 生死现象不能理解,误认为有梦乡——另一世界的 存在,并由此产生了灵魂观念。认为人有灵魂,在 人入睡或死后,它可以离开肉体,进入他乡,灵魂 是不会死的。先人和伟人的灵魂与生时一样具有高 超的本领。人们为了得到已死祖先灵魂的佑助,避 免受到危害,便产生了祖先信仰观念和各种崇拜, 主要是祭祀行为。
中国文化的形成背景

中国文化的形成背景一、中国文化的形成背景1、地理背景:大陆型国家●海洋城邦国家,国土狭小,以商业贸易立国,则具贸易的精神、商业的性格。
●领土国家,幅员辽阔,以农业立国,则具耕作的精神、农业的性格。
2、经济背景:以农为本孟子(儒家)重农思想核心3、政治背景:宗法制度+中央集权宗法血缘关系尊卑长幼权力和财产的分配与继承制度秦朝从中央到地方官僚机构:4、科技背景:实用科技+直觉思维宋应星天工开物徐光启农政全书黑火药--唐末印刷术--宋毕升造纸术--汉蔡伦司南--黄帝时期二、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1、大陆环境,决定了时空意识的封闭性;2、以农为本的经济基础,决定了变异观上的保守性3、“宗法”、“集权”政治,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倾向,也就是政法理念的伦理性4、实用性、技艺性的科技背景,决定了文化的“了悟”特色,也就是科技观或世界观上的直觉性。
三、多元文化与多重性格1、诸子百家儒家:文化人的学派。
道家: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
兵家:战争谋略研究。
墨家: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
法家: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
名家阴阳家2、孙老韩辩证法与国民理性趋利避害的“利害理性”第三讲中国传统哲学●五行说、八卦说、阴阳说,包含着最朴素的哲学思想。
“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概念。
古人用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是多样统一的●“五行生克”表示物质基本形态的变化及变化方式,即相生(促进)与相克(抑制)。
这是一对矛盾,矛盾任何一方又可分为两方面,于是有:“我生”、“生我”、“我克”和“克我”四种变化。
后天八卦的排列顺序及涵义●震巽离坤兑乾坎艮儒家和道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
●中国思想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资源是原始儒家、原始道家,以及后来的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
3、三教交融形成宋明理学●原始儒家、原始道家、中国佛学,三教交融,形成宋明理学。
●儒学——教化百姓;道学——修身养生,理学——规范天下;佛学——安抚民心。
仁的具体内容第一,孝悌为仁之本第二,忠恕为仁之道第三,“恭、宽、信、敏、惠”实现仁的五种品德。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背景

(一)封闭的内陆环境 (二)农耕的经济模式和农业型文化 (三)宗法家族主义的伦理社会
(一)、封闭的内陆环境
正如不同的气候、土质适宜不同的作物生长一 样,不同的文化土壤自然会有不同的文化生长 其上。
西方学者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近代法国启 蒙思想家孟德斯鸠都谈到气候影响民族精神、 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
人们之间的三种关系:
血缘
嫡长子继承制
地缘
分封制
业缘
宗庙祭司制
2、家族宗法制度的主要内容:
(1)、宗谱,家谱 (2)、宗祠 (3)、族田 (4)、族长 (5)、族规
对中国姓氏影响深远,中国13多亿人,常 用姓才几百个,《百家姓》收录462个,中 国人的姓不仅少,而且集中。
五大姓:李、王、张、刘、陈。李姓占总 人口的7.9%,王姓占7.4%,张姓占7.1%, 三大姓氏的总人口达2.7亿。 日本人口1.2亿,姓氏超过12万。在近代以 前,大多数日本人有名无姓,姓氏只有上 层贵族有。多数日本人的姓只有100多年 的历史,大多遵命仓促草率而取,随意性 很大。
(5)、务实、勤劳节俭和温顺的民族性格
(6)、平均主义思想、小农意识等落后观念
(三)、宗法家族制度的伦理社会
1、血缘宗法家族制度的演变
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的一 种制度。
所谓宗法,就是中国古代社会规定嫡庶 系统的法则。它源于氏族生活末期的家 长制,依血缘关系分和大宗和小宗,强 调前者对后者的支配以及后者对前者的 服从。
3、家族制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中国人重视家庭生活,家族本位家族利 益之上;
亲属称谓发达; 血缘观念强;人际关系泛血缘化;人情
风、裙带风盛行;亲属之间的连带责任 传统伦理道德以家庭伦理道德为主,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于长期生活在狭隘、封闭 者皆以天朝上国自诩,认为中国是世界的文明中心,并以 自我为圆心,将外部世界划分为两个同心圆:一个是朝鲜、 越南、尼泊尔等朝贡国家;一个是更为荒远难稽 、偏处化 外的夷狄。这种浅陋的地理知识,强化了“中国中心论” 的文化世界观,形成了民族畸形的对外心态。
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创造的影响是真实的。但究 竟影响到什么程度,则与作为文化载体的人密切相关。 人类对自然提供的可能性有自己的选择,而这种选择受 到诸多社会因素——经济形态、社会政治制度、人类本 身科技水平的高低等的影响和制约。在同样的地理环境 下, 今天,我们的民族却能以宽广博大的胸襟冲破封 闭的攀篱,致力于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