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汇学
现代汉语词汇学知识概要

现代汉语词汇学基础知识概括文字:1.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扩大语言的交际功能;有了文字,人类社会就有了用文字记载的历史,只是,经验,技术,并得以系统的流传下来,传播开去;有了文字才有了书面语,才可以更好地对文字进行加工)。
2.汉字: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
3.汉字特点:1)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2)是形体复杂的方块结构3)分化同音词能力强4)有超时空性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属于正式字体。
草书行书是辅助性字体。
①金文:(钟鼎文)主要指西周青铜器上的文字。
②篆书:(大篆、小篆)指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文字。
小篆是汉字第一次规范化字体。
③隶书:(秦隶、汉隶)是汉字演进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④楷书:(真书、正书)是通用时间最长的标准字体。
草书:(章草,今草,狂草)行书: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字体。
汉字的结构:汉字结构包括笔画和部件。
汉字的造字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象形:用描绘事物形状的方法来表示字义。
如:月、口、雨。
指事:用象征性的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号来表示字义。
如:上、下、甘、本、末。
会意(异体会意字、同体会意字):用两个或以上部件合成一个字,把部件的意义合成新字的意义。
如:森、休、涉。
形声:由表示字义类属的部件和表示字音的部件组成新字。
如:洋、湖。
其中,象形和指事字是独体字,会意和形声字是合体字。
形旁的作用和局限:主要作用是表示字的意义类属,帮助了解和区别字的意义。
社会发展,有些形旁的意义不好理解。
声旁的作用和局限:古今字的演变等原因,很多形声字的声旁和整个字的读音不完全相同;还有的声旁在不同的形声字中表示多种读音,不易掌握;有的声旁不易分辨出来。
汉字的标准化:定量、定形、定音、定序(义序、音序、形序)。
词汇一、词汇又称语汇,是一种语言里所有的(或特定范围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
二、几种词汇单位:1.语素:语素是最小的有音有义的语言单位。
现代汉语词汇学

三、概念义的分析 特征。 (一)表名物的词(名词)意义(指概念义)的分析:类别+特征。 表名物的词(名词)意义(指概念义)的分析:类别 特征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词(动词)的意义的分析。 表示动作行为的词(动词)的意义的分析。 1. 包含有特定的行为主体。 包含有特定的行为主体。 2. 包含有特定的行为关系对象。 包含有特定的行为关系对象。 3. 包含有对 动作行为的各种限制。 动作行为的各种限制。 4. 包含有多个动作行为。 包含有多个动作行为。 (三)表性状的词(形容词)意义的分析。 表性状的词(形容词)意义的分析。 从“适应对象”看: 适应对象” 1. 适应对象只是一种或一类事物; 适应对象只是一种或一类事物; 2. 适应对象是多个或多种事物; 适应对象是多个或多种事物; 3. 适应对象广泛。 适应对象广泛。 从“性状特征”看: 性状特征” 1. 性状特征为一项; 性状特征为一项; 2. 性状特征为多项; 性状特征为多项; 3. 用主谓结构说明性状特征。 用主谓结构说明性状特征。
第二章 词的构造
• 一、单纯词的音节特征(单音节、双音节、 单纯词的音节特征(单音节、双音节、 三音节、四音节以上)。 三音节、四音节以上)。
二、合成词的构成 (一)合成词结构的分析 附加式合成词、 附加式合成词、派生式合成词 (二)疑难问题 1. 合成词中存在意义模糊、没有意义的成分; 合成词中存在意义模糊、没有意义的成分; 2. 虚词充当词根的合成词; 虚词充当词根的合成词; 3. 合成词构词成分之间的关系不明确; 合成词构词成分之间的关系不明确; 4. 带字母的词语结构。 带字母的词语结构。
概念内容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概念内容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1)反映事物、性质、行为 )反映事物、性质、 (2)反映事物现象的各种关系联系。 )反映事物现象的各种关系联系。 (3)曲折、歪曲反映。 )曲折、歪曲反映。
第一讲__汉语词汇学

3.因声求义
• • • • • • • (1)寻求词的声音与物的声音直接对应。 知了、布谷;当啷、滴答;叽里咕噜、噼里啪啦;呸、哼 (2)寻找非原始词及其赖以产生的原始词之间的语音联系。 韭,《说文》:“韭,菜名,一种而久者,故谓之韭。” 仲:《白虎通》:“仲,中也”。仲裁,即位于中间者裁决。 ◆音义关系 东汉刘熙的《释名》中,就注意到从字的语音形式角度来解释字义。 如: 刀末曰锋,言若蜂刺之毒利也。 北宋,王圣美发明“右文说”,认为:“凡字,其类在左,其义在右。 如木类,其左皆从木。所谓右文者,如戔,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 之小者曰钱,歹而小者曰残,贝之小者曰贱。诸如此类,皆以戔为义 也。” 到了清代,段玉裁提出“凡同声多同义”,王念孙提出“声同字异, 声近义同”,提炼出了“因声求义”的理论。 杨树达《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形声字声中有义略证》:燕声、宴声 字多含“白”义。鸟之白颈者谓之燕;马之白窍者为之驠;马尾本白 者谓之騴;白鱼谓之鰋。
第一讲 汉语词汇学绪论
• 一 词汇学:一门年轻而又古老的科学 • 语义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又称词汇语义学。在语文学 时期,词汇学是语言学的组成部分,曾经与语音学、 语法学并列;在现代语言学里,一般认为音系学、 句法学、语义学是语言学的三个组成部分。 • 二 词汇学类别 • 1.普通词汇学、个别词汇学 • 前者指的是研究语言中的词汇的一般规律的词汇学 子学科。如张永言《词汇学简论》;后者是研究某 种具体语言的词汇的独特规律的词汇学子学科,如 陆国强的《现代英语词汇学》。
• 印泥:秦汉之际,秘密的信息书于竹简木牍上,书毕把竹 简木牍合严,再用绳子捆捆扎,在绳子结扣处用粘泥封住, 然后加盖印章,作为信验,以防私拆。这个粘泥块称为封 泥。因而后世红印色称为印泥。
(四)词的理据的分析法、探求法
现代汉语讲义-词汇-词汇概说

现代汉语讲义-词汇-词汇概说目的要求1、掌握语素的含义及其分类2、掌握语素与汉字、语素与词的关系3、掌握词与词组、词与词汇的区别一、词汇学的分科与研究对象(一)词汇学的分科词汇学是以词和词汇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语言学科。
可分为普通词汇学与具体语言词汇学两大类。
1、普通词汇学又称一般词汇学,是普通语言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以多种语言中的词汇现象为研究对象,从而总结出一般性的规律。
2、具体语言词汇学又称个别语言词汇学,以一种语言中的词汇现象为研究对象。
从历时与共时角度划分,又分为历史词汇学、历史比较词汇学与描写词汇学等。
(1)历时词汇学主要研究词汇在语言发展过程中的的演变规律。
比如汉语词汇史主要研究汉语词汇在上古、中古、近古不同历史阶段中的发展情况。
而上古词汇史则研究汉语词汇在殷商、先秦、两汉时期的演变规律,一般以文献记载的材料或所发掘的相关出土文物为研究对象。
(2)历史比较词汇学主要是运用历史比较方法,研究有亲属关系的多种语言中的词汇问题。
比如汉藏词汇比较研究,则侧重于考察不同词汇词语间的共源关系以及各自不同的演变规律。
(3)描写词汇学是研究语言词汇在一定阶段,一般指现阶段的特点。
(二)现代汉语描写词汇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词的性质,词的造词与构词,词义的类型,词义的特征,词义的类聚,词义的发展,词汇的构成与演变等。
二、语素、词、词汇(一)语素(morepheme)1.什么是语素1.1定义: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
1.2特点:(1)有声音:好/人(2)有意义:蝴蝶玻璃新加坡麦当劳(3)最小:桌子(2个语素)巧克力(1个语素)(4)功能是构词:好:好看/好吃;人:人民/人情2.语素的分类2.1按语音形式划分(1)单音语素:手灯/走观/红绿/男女/一千/条个/吗的(2)多音语素:乌鲁木齐新加坡香港(源自莞香装运地/源自海盗香姑的名字)2.2按语言功能划分(1)成词语素指可以独立成词的语素,也叫自由语素。
古代汉语词汇学

这些词汇通常具有深厚的哲学思想和宗教内涵,反映了古代社会的 宗教观念和价值取向。
宗教文化词汇的意义
通过研究这些词汇,可以深入了解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哲学思想 和价值观念。
古代汉语词汇中的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词汇
古代汉语中有很多词汇与政治文化相关,如“皇帝”、“臣子”、“官职”等,这些词 汇体现了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权力结构。
01
文化词汇是反映古代社会文化、历史、风俗、习惯等
方面的词汇,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特点
02 文化词汇具有特殊性和地域性,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文
化词汇也有所不同,是语言中文化信息的载体。
举例
03
如“礼”、“乐”、“仁”、“义”、“忠”、“孝
”等。
行业词汇
定义
行业词汇是古代各行各业使用的专门术语和词 汇,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军事等领域。
代词
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等, 如“之”、“何”、“若”等 。
词的搭配与组合
动词与名词搭配
如“吃苹果”、“骑马”等。
形容词与名词搭配
如“大房子”、“美丽的花朵”等。
副词与动词搭配
如“快速地跑”、“慢慢地走”等。
代词与动词、名词搭配
如“他来了”、“这是什么”等。
词序与句法结构
主语+谓语:如“我爱吃 苹果”。
同义词与反义词
要点一
同义词
意义相近的词,如“高”和“上”,都表示位置较高的意思。
要点二
反义词
意义相反的词,如“大”和“小”,表示大小相对的概念。
词义的演变与转移
词义的演变
随着社会和语言的发展,词义可能会发生变 化,如“妻子”在古代指妻子和儿女,现代 仅指妻子。
古代汉语词汇学

• 2.词义的扩大: • 词义的缩小的特点是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古义一般包
括在今义之中。例如: • “色”表示脸色,现在是表示颜色、色彩。 • “河”表示黄河,现在是表示河流。 • “江”表示长江,现在是表示河流。 • “响”表示回声,现在是表示响声、声音。 • “裁”表示裁衣,现在是表示裁断、裁削。 • 3.词义的转移: • “走”表示跑,现在是表示行走。 • “脚”表示小腿,现在是表示足掌。 • “狱”表示案件、官司,现在是表示监狱。
• 例如 • 1)甲事物对乙事物具有标志作用,使甲代替乙,例如"齿"、"年"、"
兵"等。 • 2)借动作行为指代动作行为的主体或者客体。例如"将"、"薪"等。 • 3)借形状特点指代事物或者人,例如"刚"、"的"、"姝"等。 • 4)借方位处所指代事物或者人。例如"陵"、"室"、"宗"等。 • (3)相因:引申义和本义之间具有因果、条件等逻辑关系,通过推
• (2)辐射式引申:指由本义直接派生出来引申 义,它是以本义作为起点,向着不同的方向派 生出来几个直接引申义的词义引申脉络。
• 3、引申义的读音和书写形式:
•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常常是用同一个字来表示的,读 音也绝大多数是一样的。但是有一些词,在词义引申 之后改变了读音,有的还另外造了字。例如:
• 二、古代汉语词汇复音化 • 1、同义词连用 • 2、经常连用的两个意义不同的单音词逐渐凝固 • 3、双音节单纯词的连用 • (1)叠音词 • (2)联绵词 • 1)双声 • 2)叠韵 • 3)非双声、叠韵 • 4、偏义复词的运用
汉语词汇学

第二节 一般词汇
②利用古语词作为构成新词的材料 古代汉语里的基本词,有很多到现代汉语里不是独立运 用的词,而只作为构成新词的语素,例如“砍伐、伐木”中 的‚伐‛,在古代汉语里是独立的词,在现代汉语里只是作 为构词成分。又如古汉语的‚民、首、目、非、无‛等,到了现 代汉语里,都不是独立运用的词,而只作为语素来构成一些 新词,如‚民主、公民、首先、首都、目录、目标、非常、非法、非 卖品、无故、无效‛等等。有些词,甚至构词能力还比相应的 现代语词强,如‚观‛和‚看‛,前者构造的词远比后者丰富。 这样利用古语成分来作为构词的材料,也是继承古代语言的 一种重要方式。 古语词中的历史词有时意义翻新,重新成为现代汉语的 常用词。如‚述职‛,春秋时指诸侯朝见天子,现常用来指 一定时间内的工作总结了。‚巨无霸‛为汉王莽时一巨人的名 字,古本写作“巨毋霸”。《后汉书· 光武帝本纪》中说: “时有长人巨毋霸,长一丈,大十围,以为垒尉;又驱诸猛 兽虎钓犀象之属,以助威武。”后来用“巨无霸”来比喻具 体的庞然大物。
第二节 一般词汇
文言词是现代汉语词取代了的古语词,它所表示的 事物、现象或概念在现实生活中还存在,但已为新产生 的词所取代,如“目、耳、首、足、木、石、禽、兽、 饮、食、视、睹、眠、卧、言、翔、危、卓、虚、洁、 毋、再、遂、亟、吾、尔、汝、之、乎、矣、哉”等等。 文言词在今天一般只在文言风格的语体中使用,或作为 构词的语素使用。 历史词是表示历史上曾经存在过,而如今已经消亡 了的事物的词。一般没有相应的现代词,但在反映历史 事件时还要使用。如“皇上、朝廷、大内、宰相、诸侯、 举人、朝见、稽首、进谏、御览、圣谕、中举”等等。 有些词语产生的历史不长,但同样是反映历史上曾经存 在、现在已经消亡了的事物现象的,也属历史语汇。如 “烟馆、白区、解放区、土改、合作化、大跃进、红卫 兵、造反派、革委会、批斗、游斗”等等。
(完整版)现代汉语词汇学

葛本仪的《现代汉语词汇学》第一章对词汇的再认识第一节词汇的内容一、词汇的界定及其性质词汇是一种语言中所有的词和所有的相当于词的作用的固定结构的总汇。
二、词汇的内容和范围(一)词的总汇1.基本词汇特点:①普遍性②稳固性③产生新词的基础基本词成为产生新词的基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构成单纯基本词的词素,如“人”作为词素构成了“人”这一基本词,同时“人”作为词素又可以参与构成许多其他的合成词,从而形成它的能产性;另一方面是由合成词充当的基本词,当它被社会广泛使用并具有一定的稳固性之后,它就会以整体的形式转化成为合成词素,并参与创制新词。
稳固性不能和历史悠久完全等同起来,因为许多非基本词也同样可以具有历史悠久的特点。
但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词如果没有普遍性仍不可能成为基本词,同样一个并非具有悠久历史的词,但它某个历史发展阶段内具有普遍性,并进而形成了它的稳固性,那么它也有可能进入到基本词汇中来。
2.一般词汇①历史上承传下来的固有词②适应社会需要而产生的新词③因特殊需要而加以运用的古语词④从方言中吸收来的方言词⑤受外族语影响而产生的外来词(1)音译词——直接模仿外语词的语音形式,再用汉语语音加以改造,使它符合汉语语音的特点和规则,从而产生新词。
(2)形兼音译词——书面上直接借用外语字母的形式,再将其读音用汉语语音加以改造,使其符合汉语语音的特点和规则,从而形成为汉语的外来词。
(3)音加意译词——把已经汉化了的音译成分和原外语词的意义有关的汉语词素相组合,从而形成新的外来词。
(4)形加意译词——把直接借用的代表汉语词的字母形式,用汉语语音加以汉化后,再和有关的汉语词素相组合,从而产生新的外来词。
(5)音意兼译词——在外语词汉语语音化的基础上,巧妙地把一个音节用汉语的与之语音相近意义相关的汉字来表示,这些汉字从形式上看很像组成该词的汉语词素。
(6)意译词——在外语词的基础上,借鉴其意义,然后用汉语的词素和组词规则形成新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壹.概论 贰.称谓语 叁.称呼语 肆.称谓语和称呼语的缺位与困境
壹概
论
1.概念
称谓语 ,简单地说 ,就是人们用来表示彼此间的各种社 会关系以及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等所使用的名称。
称呼语 ,指的是人们彼此间当面招呼所使用的名称。
2.称谓语和称呼语的界定(有四种说法)
称谓语和称呼语一体说
称谓就是称呼,就是人们在交际中怎么称呼别人和自己。
1.亲属称谓语
亲属称谓(只用在亲属之间)
拟亲属称谓(用在社会上成员之间) 就是 把所有的社会成员都看成亲属, 用亲属称谓去称呼他们。 EX:人们 有的时候直接用亲属称谓来称呼,如: 叔叔、伯伯、姐姐、哥哥等,但更多 的时候把亲属称谓和词缀相结合来称 呼别人,如:老大姐、大侄子等。
二、称谓语的类别
2. 社会称谓语:按照它们的交际功能又可以分为六个层次:社交称 谓、关系称谓、职衔称谓、谦敬称谓、亲昵称谓和戏谑称谓。
如 , 张处长 ,李经理 , 叔叔 , 伯伯等 。
.有些则不能表示社会关系及其社会角色 , 也就是说交际者所使用的称呼用语不能
作为判断交际双方关系的根据 。
如 ,一位年长的老教授可以称呼一位刚刚被提拔为教务处处长的年轻教授张贺强 为 “处长 ”,“张处长 ”, “张老师 ”, “张教授 ”, “小张 ”, “贺强 ”, “张贺强 ”, 等等 。
在言语交际中,处在一个言语事件两端的讲话者和受 话者,通过一定的渠道(口头、书面或电讯)交际时直接称呼 对方所使用的名称。
3.称谓语和称呼语在语义和语用上的联系与区别
(1)称谓语和称呼语都具有指称功能
称谓语的指称功能是称谓语词汇与现实世界中非具体的人之间 的抽象的指称关系。(如 “校长 ”可以指成千上万个 “一所 学校里行政 、业务方面的最高领导人 ”)。
二、称谓语的类别
关于亲属称谓语
红玉道:“平姐姐说:我们奶奶问这里奶奶好。原是我们二爷不在 家,虽然迟了两天,只管请奶奶放心.等五奶奶好些,我们奶奶还会 了五奶奶来瞧奶奶呢.五奶奶前儿打发了人来说,舅奶奶带了信来 了,问奶奶好,还要和这里的姑奶奶寻两丸延年神验万全丹。若有 了,奶奶打发人来,只管送在我们奶奶这里.明儿有人去,就顺路给 那边舅奶奶带去的.”话未说完,李氏道:“嗳哟哟!这些话我就不 懂了。什么`奶奶'`爷爷,的一大堆.”凤姐笑道:“怨不得你不懂, 这是四五门子的话呢。”
二、称谓语的类别
1.亲属称谓语 人们的社会关系主要指的是亲缘关系,属于亲缘关系的 称谓语叫作亲属称谓语。 2. 社会称谓语 人们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主要涉及人们的身份、地位、 职业等,表示人们所扮演的各种社会角色的称谓语叫作 社会称谓语。属于人们的社会关系的友邻关系称谓语 一般也归作社会称谓语。
二、称谓语的类别
称呼语是人们彼此间当面招呼所使用的名称。称谓语是人们 用来表示彼此间的各种社会关系以及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等所使 用的名称。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根据称谓语的实质及其系统性把 称谓语界定为:
表示人们相互间的各种社会关系以及所扮演的社会角 色等的一套名称系统。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根据言语事件的语境变量把称呼语 界定为:
广义狭义说
称谓语被认为是广义用法,包含所有人和事物的名称。 称呼语被认为是狭义用法,是当面招呼用的表示彼此关系的名称。
2.称谓语和称呼语的界定(有四种说法)
包社会关系及身份、职业 等的名称,称呼语是称谓语中那部分可以用来当面招呼用的表示 彼此关系的名称。
差异说
(1)社交称谓又称礼貌称谓,主要用于社交场合或者有特殊 身份和地位的人,如:先生、女士、小姐、太太、夫人、阁下、 陛下、殿下、总统等。 (2)关系称谓是反映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如:老师、朋 友、同志、师傅、老板等。 (3)职衔称谓则是一种非常普及的称谓方式头衔称谓有的可 以在前边冠以姓氏,如官衔、学衔和职衔,但遇到是副职时, 出于礼貌,我们习惯把“副”省略,但军衔我们则不加姓氏。 (4)谦敬称谓包括两种:一是谦称,也叫贱称,另一种是敬 称。 (5)亲昵称谓 (6)戏谑称谓也是一种特殊的称谓形式,常用于亲近关系间 的玩笑中。
4.称谓语和称呼语的交叉和重叠
称谓语系统中有些成员可 以直接用于称呼对方 ,这时 说话人和受话人处于言语 事件的两端 ,
有些成员不能直接用于称 呼对方 ,是处于言语事件两 端的说话人和受话人指称 第三方的间接称呼用语 ( 间 接指称第三方 ) ,
有些称谓语成员既可以直 接称呼对方 ,也可以间接称 呼第三方 ,
“处长 ”和 “张处长 ”表示上下级关系 ;
“张老师 ”和 “张教授 ”表示一定的社会角色 ;
“小张 ”, “贺强 ”和 “张贺强 ”,仅仅凭着这几个称呼语 ,语境之外的第三方是 不能判断双方的社会关系及其被称呼方的社会角色的 。
贰
称谓语
一、称谓语的概念
所谓称谓语,简单地说,就是人们用来表示彼此间的 各种社会关系以及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等所使用的名 称。 ——《现代汉语中的称谓语和称呼语》曹炜
称呼语指称功能是称呼语和现实世界中具体的人之间的指称关 系 , 而非抽象的指称关系 。
3.称谓语和称呼语在语义和语用上的联系与区别
(2)称谓语属于语义范畴 ,称呼语属于语用范畴
称谓语是一个言语社群所储藏的表示人们相互之间的社会关系 以及社会角色等的一套名称系统 ,它远离语境 ,处于相对静止状 态 ,是语义单位 。 称呼语处于动态的语境中 , 是语用单位 。
如爸爸 、妈妈 、校长 、 经理等 ;
如丈夫 、妻子 、女婿 、大 舅子 、小舅子 、工人 、雇 员 、倒爷 、国嘴 、国脚 、 歌星等 ;
如刚刚提到的爸爸 、妈妈 、 校长 、经理 ,还有舅舅 、 哥哥 、医生 、教授等 。
4.称谓语和称呼语的交叉和重叠
.称呼语 ,有些称呼语可以表示社会关系及其社会角色 ,
3.称谓语和称呼语在语义和语用上的联系与区别
(3)称谓语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稳定性 ,称呼语具有一定 的灵活性 、特殊性
系统性 汉语称谓语系统由两个子系统 : 亲属称谓系统和社会称谓 系统组成 。
稳定性 现代汉语称谓系统尽管和古代汉语称谓系统分属两个不同 的平面 ,但是他们之间拥有一定的继承性 、传承性 ,这在亲属称谓 系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另外 , 处于同一系统的称谓语 ,其内部成 员间相互制约 , 保持一定的平衡性和稳定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