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物物理学最终版

合集下载

北京大学医学部生物物理学系(精)

北京大学医学部生物物理学系(精)

生化定位

形态学定位





4.2 功能筏的分子组成


信使
PKC SHC Sos Grb2 MAP激酶 腺苷酸环化酶 SYP PI3激酶 Raf1 CaM 磷脂酸肌醇磷脂酶
生化定位


填补鞘脂脂双层的空隙 调节脂双层的物理状态

脂双层处于流体有序状态
4.1.2 功能筏的结构
4.1.2.2 功能筏形成的物理化学基础 1. 鞘脂类的相性质 鞘脂类含饱和长链脂肪酸 极性头部之间可形成分子间氢键 分子间可形成紧密的排列 鞘磷脂的相变温度Tt一般在37-41 C, 在生理 条件处于凝胶相L 生物膜中甘油磷脂的Tt一般小于 0 C, 在生理 条件处于液晶相L 鞘磷脂在生物膜中可与其他脂类分离形成微畴 结构
4.4.3 膜穴的产生和维持




胆固醇在内质网和膜穴 之间的双向运输涉及到 caveolin caveolin-1可与胆固醇 结合并在内膜和膜穴之 间移动 caveolin-1水平降低时, 膜穴形成受抑制 caveolin-1水平升高时, 膜穴生成增加
4.4.3 膜穴的产生和维持
4.2 功能筏的分子组成


糖蛋白
G-蛋白(G,G) Src,fyn,hck eNOS CD-36 caveolin
生化定位 形态学定位



4.2 功能筏的分子组成

脂锚定蛋白 GPI锚蛋白

生化定位



在腔侧表面形成含蛋 白质的囊泡 囊泡穿越细胞 与基底膜融合,释放 所含物质

医学生物物理学知识点

医学生物物理学知识点

医学生物物理学知识点医学生物物理学是研究生物体及其生理过程的物理学基础,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掌握一定的生物物理学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为您介绍医学生物物理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生物物理学概述生物物理学是生物学和物理学的交叉学科,研究生物体的结构、功能和生理过程。

生物物理学涉及的内容包括细胞生物物理学、生物分子物理学、生物膜物理学、生物电和生物光学等。

二、细胞生物物理学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细胞生物物理学研究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膜是细胞的外界环境与内部环境之间的界面,其主要功能包括物质的传递、电信号传导等。

在细胞内部,细胞器的形成与维持与细胞骨架有关,细胞骨架的主要组成是微丝、中间丝和微管等。

三、生物分子物理学生物分子物理学研究生物体内各种分子的结构和功能。

蛋白质是生物体内最重要的功能分子之一,其结构与功能密切相关。

生物分子的结构可以通过X射线衍射等技术进行研究。

四、生物膜物理学生物膜是细胞的外界环境与内部环境之间的界面,它对细胞的生存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生物膜的主要组成是脂质双分子层,其结构和功能与生物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密切相关。

五、生物电生物电现象是生物体内存在的电信号现象。

例如,心脏产生的电信号可以通过心电图进行监测和诊断,脑部神经元之间的电信号传递则与思维和感觉等高级生理过程密切相关。

六、生物光学生物光学研究生物体内光的产生、传播和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例如,眼睛是感光器官,光经过眼睛的屈光系统后形成视网膜上的图像,经过视神经传递到大脑后产生视觉感知。

七、医学应用医学生物物理学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医学临床实践中。

例如,通过生物物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医生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此外,生物物理学的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影像学、医学检测等领域。

结语医学生物物理学是医学专业学生必备的知识点之一,掌握医学生物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对于理解和应用医学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医学物理学》(2024)

《医学物理学》(2024)

现状
目前,医学物理学已经成为一个相对成熟的学科领域,涵盖了医学影像技术、放射治疗技术、生物医学光子学、 生物力学等多个研究方向。同时,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医学物理学在医学领 域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2024/1/29
6
02
医学物理学基础知识
2024/1/29
7
力学基础
神经科学应用
光遗传学技术可用于研究学习、记忆 、情感等认知过程,以及神经退行性 疾病、精神疾病等的发生机制。
28
生物光子学在诊断和治疗中应用
生物光子学技术
利用光与生物组织的相互作用,发展出一系列诊断和治疗技术,如光动力疗法、光热疗法等。
诊断和治疗应用
生物光子学技术可用于癌症、心血管疾病、眼科疾病等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非侵入性、高灵敏度等优 点。
分子影像学
利用物理学原理和技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体内的生理 和病理过程,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手段。
2024/1/29
纳米医学物理学
将纳米技术应用于医学领域,通过设计和制造纳米级的药物 、诊断和治疗设备,实现对疾病的精准治疗。
27
光遗传学在神经科学中应用
2024/1/29
光遗传学技术
利用光敏蛋白和基因工程技术,实现 对神经元活动的精确控制,为研究神 经回路和功能提供了有力工具。
放射治疗发展历史
自19世纪末发现X射线和放射性元素以来,放射治 疗逐渐成为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
放射治疗适应症
适用于多种肿瘤,如头颈部肿瘤、肺癌、乳腺癌 等。
2024/1/29
22
放射治疗设备与方法
放射治疗设备
包括医用直线加速器、钴-60治疗机、后装治疗机等。

生物物理学(1)

生物物理学(1)
生物阻抗和生物机体或组织体积的变化有关。
生物物理学(1)
3.1.6 中心导体模型
ro
ro
ro
rm
rm
rm
rm
Cm
Cm
Cm
Cm
ri
ri
ri
长柱形细胞,如神经轴突和肌纤维细胞,其长度远大于细胞 直径,可用电缆模型描述,用电缆方程表示。
生物物理学(1)
3.1.7 生物组织的介电性质
电介质在电场中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介质的极化现象。 生物组织中含有大量带电荷的离子及各种极性分子,外电场会导
影响磁场作用的生物因素有:生物材料、生物体的磁性、组成、部位、 种属、机能状态及敏感性等。
根据磁场的强度,将磁场的生物效应分为:强磁场效应,地磁场效应 和极弱磁场效应;
>10-2T的属于强磁场; <10-7T的属于极弱磁场或近零磁场;
生物物理学(1)
3.6.2 磁场对生物体内水的作用
经磁场处理的水称为磁水。 外加磁场对水作用,可使水的比重、沸点、表面张力等特性发生变化。 磁场能使水聚体的偶极矩取向发生变化,改变原子核外电子的激发程
电渗:细胞悬液中带有正电荷的分散介质则向电场负极方向移动,称 为电渗。
细胞电泳率:细胞在单位电场强度、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
生物物理学(1)
3.2.2 电热作用
l 当电流通过人体时,电流经过的路径如图:
生物物理学(1)
3.2.3 电化作用
l 将不易起化学反应的直流电极直接作用于机体时,电极附近将发 生电化反应。
细胞内
细胞外
K+
Na+
Cl-
K+ Na+ Cl-
人红细胞 136 13

医学生物物理学最终版

医学生物物理学最终版

1、一级结构(Primary Structure):多聚体中组成单位的顺序排列。

含义主要包括 1、链的数目;2、每条链的起始和末端组分;3、每条链中组分的数目、种类及其顺序;4、链内或链间相互作用的性质、位置和数目。

测定方法:1、生化方法:肽链的拆开、末段分析、氨基酸组成分析、多肽链降解、肽顺序分析 2、质谱技术(Mass Spectrometer)和色谱层析分析技术。

2、二级结构(Secondary Structure)是指多聚体分子主链(骨架)空间排布的规律性。

测定方法:1、圆二色技术(Circular dichroism CD)、红外光谱(Infrared spectrum)和拉曼光谱(Raman spectrum )技术。

3、水化作用 (Hydration):离子或其他分子在水中将在其周围形成一个水层。

笼形结构(cage structure):疏水物质进入水后水分子将其包围同时外围水分子之间较容易互相以氢键结合而形成笼形结构。

4、能量共振转移(energy resonance transfer): 将分子视为一个正负电荷分离的偶极子,受激发后将以一定的频率振动,如果其附近有一个振动频率相同的另一分子存在,则通过这两个分子间的偶极-偶极相互作用,能量以非辐射的方式从前者转移给后者,这一现象称为~。

5、脂多形性(lipid polymorphism):不同的磷脂分子可形成不同的聚集态或不同的结构,称为“相”,同一磷脂分子在不同的条件下也可以形成不同的聚集态,这一性质称为脂多形性。

6、相分离(phase separation):由两种磷脂组成的脂质体,当温度在两种磷脂的相变温度之间时,一种磷脂已经发生相变处于液晶态,另一种磷脂仍处于凝胶态,这种两相共存的现象称为相分离。

7、相变:(phase transition):是指加热到一定稳定时脂双层结构突然发生变化,而脂双层仍然保留的现象。

这一温度成为相变温度,温度以上成为液晶相,相变温度以下称为凝胶相。

《医学生物力学课件》

《医学生物力学课件》
生物物理学研究人体结构和功能之间的相 互作用,揭示了生命现象背后的基本原理。
力学和运动学
力学和运动学原理提供了研究人体运动和 力学特性的工具,加深我们对人体行为的 理解。
体液和生物力学
体液和生物力学的研究帮助我们了解人体内部和外部的力学变化,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 重要依据。
生物物理学在医学中的应用
医学影像学
生物物理学技术在医学影像学中 的应用,如CT扫描和MRI,提供 了非侵入性的内部结构图像,帮 助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
假肢和义肢
生物物理学的原理用于设计和开 发假肢和义肢,使残障人士能够 恢复或改善生活功能。
康复运动
通过生物物理学的研究,开发了 一系列针对不同疾病和损伤的康 复运动,帮助患者恢复功能和提 高生活质量。
2 个体差异
3 数据获取
每个人的生物力学特征都 是独一无二的,因此需要 个性化的研究和治疗方法。
获取准确、可靠的生物力 学数据需要精密的设备和 先进的测量技术。
医学生物力学的未来发展
先进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如虚拟 现实和人工智能,医学生物力 学将有更多会创新和应用。
定制治疗
个体化医学的发展将推动医学 生物力学的研究,实现定制化 的治疗方案。
医学生物力学课件
本课件将介绍医学生物力学的基本原理、应用和未来发展,以及它在医学中 的重要作用。让我们一起探索这一令人着迷的领域。
医学生物力学概述
医学生物力学研究人体力学、运动和运动疾病的科学。它结合了生物力学、医学和工程学的知识,旨在改善医 学和康复领域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生物物理学的基本原理
结构与功能关系
跨学科合作
医学生物力学需要工程学、医 药学、生物力学等多个学科的 合作,将在未来取得更大的突 破。

医学生物物理学课程教学设计

医学生物物理学课程教学设计

细胞膜与物质运输机制
细胞膜结构与功能
01
介绍细胞膜的基本结构、组成和功能,包括细胞膜的流动性、
选择透过性等。
物质跨膜运输方式
02
阐述物质跨膜运输的主要方式,如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
运输等,以及不同运输方式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细胞膜与细胞信号传导
03
探讨细胞膜在细胞信号传导中的作用,如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
突触传递与中枢兴奋传播
阐述化学性突触和电突触的传递过程,中枢兴奋传播的特 征,如兴奋和抑制的扩散、后放、后作用等现象。
神经元网络模型构建和仿真分析
01
神经元模型与特性
介绍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模型,包括MP模型、HH模型等,以及神经元
的输入-输出特性、阈值特性、适应性等。
02
神经网络模型与算法
阐述神经网络的基本结构和算法,如前馈神经网络、反馈神经网络、自
医学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 方法
实验设计原则及实施步骤
随机化原则
确保实验对象和实验处理的随机分配,减少系统误差。
重复原则
通过增加实验次数和样本量,提高实验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实验设计原则及实施步骤
• 对照原则:设立对照组,消除非处理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 响。
实验设计原则及实施步骤
明确实验目的和假设
确定研究目标,提出科学假设。
选择实验对象和分组
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合适的实验对象和分组方法。
确定实验处理和观察指标
选择适当的实验处理方法和观察指标,确保实验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
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方法
制定数据采集计划
明确采集的数据类型、采集时间和采 集方式。
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根据观察指标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医用物理学(第一章)PDF

医用物理学(第一章)PDF
叉乘
r r r C = A × B = AB sin θ
结果是矢量,方向由右旋螺旋法则确定
7
8
力学(Mechanics) : 研究机械运动的规律及其应 用的学科。 生物力学(Biomechanics) : 研究活体系统,即 有生命物体的机械运动的科学。
9
1-1 刚体的定轴转动
10
一、角量和线量关系
i
i = 1
i

n
=
I ⋅ β
i = 1
刚体的角加速度与作用的力矩成正比,与刚体的转动惯 量成反比,方向与合外力矩的方向相同;
20
四、刚体的角动量
1. 角动量(angular momentum)或动量矩(moment of momentum) 单位: (kg ·m2·s-2)
L = ∑ mi vi ri = (∑ mi ri 2 ) ⋅ ω =Iω
若物体两端受到压力作用而 长度缩短,此时的应变为压 应变(compressive strain).
27
一、应变(strain)
(2)剪应变 (切应变)(shearing strain)
∆x γ= = tgϕ d
(3)体应变(volume strain)
∆V θ= V0
28
二、应力(stress)
1. 骨骼的应力与应变的关系
36
一、骨的力学性质
2. 骨骼具有各向异性的力学性质 3. 人体骨骼受力的形式 ① 拉伸
② 压缩 ③ 弯曲 ④ 剪切 ⑤ 扭转
37
弯曲形变
中间层以下的各层被拉 伸.出现张应变,越下层 张应变越大; 中间层以上的各层被压 缩,出现压应变。越上层 压应变越大。 中间层附近各层的应力 和应变都比较小,它们对 弯曲所起的作用不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一级结构(Primary Structure):多聚体中组成单位的顺序排列。

含义主要包括 1、链的数目;2、每条链的起始和末端组分;3、每条链中组分的数目、种类及其顺序;4、链内或链间相互作用的性质、位置和数目。

测定方法:1、生化方法:肽链的拆开、末段分析、氨基酸组成分析、多肽链降解、肽顺序分析 2、质谱技术(Mass Spectrometer)和色谱层析分析技术。

2、二级结构(Secondary Structure)是指多聚体分子主链(骨架)空间排布的规律性。

测定方法:1、圆二色技术(Circular dichroism CD)、红外光谱(Infrared spectrum)和拉曼光谱(Raman spectrum )技术。

3、水化作用 (Hydration):离子或其他分子在水中将在其周围形成一个水层。

笼形结构(cage structure):疏水物质进入水后水分子将其包围同时外围水分子之间较容易互相以氢键结合而形成笼形结构。

4、能量共振转移(energy resonance transfer): 将分子视为一个正负电荷分离的偶极子,受激发后将以一定的频率振动,如果其附近有一个振动频率相同的另一分子存在,则通过这两个分子间的偶极-偶极相互作用,能量以非辐射的方式从前者转移给后者,这一现象称为~。

5、脂多形性(lipid polymorphism):不同的磷脂分子可形成不同的聚集态或不同的结构,称为“相”,同一磷脂分子在不同的条件下也可以形成不同的聚集态,这一性质称为脂多形性。

6、相分离(phase separation):由两种磷脂组成的脂质体,当温度在两种磷脂的相变温度之间时,一种磷脂已经发生相变处于液晶态,另一种磷脂仍处于凝胶态,这种两相共存的现象称为相分离。

7、相变:(phase transition):是指加热到一定稳定时脂双层结构突然发生变化,而脂双层仍然保留的现象。

这一温度成为相变温度,温度以上成为液晶相,相变温度以下称为凝胶相。

8、协同运输(cotransport):细胞利用离子顺其跨膜浓度梯度运输时释放的能:量同时使另一分子逆其跨膜浓度梯度运输。

9、被动运输(passive transport):是指溶质从高浓度区域移动到一低浓度区域,最后消除两区域的浓度差,是以熵增加驱动的放能过程。

这种转运方式称为被动运输。

10、主动运输(active transport):主动运输是指物质逆浓度梯度,在载体的协助下,在能量的作用下运进或运出细胞膜的过程。

Na+、K+和Ca2+等离子,都不能自由地通过磷脂双分子层,它们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

11、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在双层脂分子上存在一些特殊蛋白质能够大大增加融资的通透性,溶质也是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运输,这种运输方式被称为易化扩散。

这些蛋白质被称为运输蛋白。

12、离子通道(ion channel):是细胞膜的脂双层中的一些特殊大分子蛋白质,其中央形成能通过离子的亲水性孔道,允许适当大小和适当电荷的离子通过。

13、长孔效应(longpore effect):当一个离子从膜外进入孔道,要与孔道内的几个离子发生碰撞后才能通过孔道,这种现象称为长孔效应。

14、双电层(electrical double layer ):细胞表面的固定电荷与吸附层电荷的净电荷总量与扩散层电荷的性质相反,数值相等,形成一个双电层。

15、自由基( free radical FR ):能独立存在的、具有不配对电子的原子、原子团、离子或分子。

16、基团频率( group frequency ):一些化学基团(官能团)的吸收总在一个较狭窄的特定频率范围内,是红外光谱的特征性。

在红外光谱中该频率表现基团频率位移,即特征吸收峰。

17、infrared spectroscopy(红外光谱):以波长或波数为横坐标,以强度或其他随波长变化的性质为纵坐标所得到的反映红外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谱图。

18、圆二色谱(circular dichroism spectrum, CD):记录的是物质对紫外光与可见光波段左圆偏振光和右圆偏振光的吸收存在的差别与波长的关系,是分子中的吸收基团吸收电磁波能量引起物质电子能级跃迁,其波长范围包括近紫外区、远紫外区和真空紫外区。

19、圆二色性(activity of circular dichroism):手性物质对左右圆偏振光的吸收度不同,导致出射时左右圆偏振光电场矢量的振幅不同,通过样品后的左右圆偏振光再次合成的光是椭圆偏振光,而不再是线性偏振光,这种现象称为~。

20、旋光性(activity of optical ratation):左右圆偏振光在手性物中行进(旋转)速度不同,导致出射时的左右圆偏振光相对于入射光的偏振面旋转的角度不同,通过样品后的左右圆偏振光再次合成的光相对于入射光的偏振面旋转了一定的角度,称为~。

21、荧光(fluorescence):受光激发的分子从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回到基态所发出的辐射。

寿命为10-8~ 10 -11s。

由于是相同多重态之间的跃迁,几率较大,速度大,速率常数kf为106~109s-1。

分子产生荧光必须具备的条件(1)具有合适的结构(2)具有一定的荧光量子产率。

22、sensitized fluorescence敏化荧光:原子荧光的一种类型。

气态自由原子吸收光源的特征辐射后,原子的外层电子跃迁到较高能级,形成激发态原子。

当它与另一种原子碰撞时,把激发能传递给另一个原子使其激发,后者再以辐射形式去激而发射荧光,即敏化荧光。

23、fluorescence probe(荧光探针):在紫外-可见-近红外区有特征荧光,并且其荧光性质(激发和发射波长、强度、寿命、偏振等)可随所处环境的性质,如极性、折射率、黏度等改变而灵敏地改变的一类荧光性分子,包括有机试剂或金属螯合物。

24、荧光偏振(fluorescence polarization):荧光物质发出的荧光,其电场矢量的方向不像自然光那样各个方向都存在,也不像偏振光只在一个平面内振动,而是介于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偏振性,是部分偏振光,这一现象称为荧光偏振。

由于测量荧光偏振时,用偏振光激发样品,而发射的荧光为部分偏振光,所以又称为荧光去偏振(depolarization),荧光偏振的程度用荧光偏振度P或各向异性)来衡量.25、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是指原子核在外加恒定磁场的作用下产生能级分裂,对特定频率的电磁波发生共振吸收的现象。

26、驰豫( relaxation):实际上处于高能态的核会通过向其他核的转移而丢失能量并回到低能态,这一现象称为驰豫。

27、化学位移(chemical shift):同一种核在分子中因所处的化学环境不同,使共振频率发生位移的现象。

28、自由基捕获技术( spin trapping ):利用具有抗磁性的自旋捕获剂与活性自由基反应产生较稳定的长寿命自由基加合物,使自由基加合物的浓度累积到能被ESR检测到的水平29、自旋标记技术(Spin labeling):将某些含孤电子的物质——自旋标记物(spin labels)连接或掺入到那些本身不具有不成对电子的物质体系中,所纪录到的自旋标记物的ESR谱能反映与其连接或临近的本身不具有不成对电子的物质体系的某些性质,使得本身不具有不成对电子的物质体系也可用顺磁共振技术研究现象,此即为自旋标记技术。

30、自由基成像技术(free radical imaging):能够实时监控自由基在机体内的分布情况,能够区别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的生理活动.其成像原理与二维NMR的原理相同。

31、闸门电流(gate current):钠通道的激活和失活取决于膜内的一些被称为闸门粒子在膜电位改变下的移动模式(门控过程),所产生的电流称为闸门电流.32、cell recognition(细胞识别):细胞识别是指细胞对同种或异种细胞、同源或异源细胞的认识33、活性氧:ROS:H2O2虽不是自由基,但有氧化活性,又是`OH的前体,因此将自由基与H2O2总称为活性氧。

34、呼吸爆发( respiratory burst):白细胞产生的氧化剂和蛋白酶构成机体抗病原体的一道重要防线,白细胞接受刺激或吞噬病原体后,氧消耗忽然增加,这一现象称呼吸爆发( respiratory burst)35、氧化应激( oxidative stress/active oxygen ):由于内源性或外源性因素刺激,使机体内(或局部)自由基生成过多并超过抗氧化系统的清除能力,或抗氧化系统受损伤使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减弱,或外源性氧化剂的过量摄入,导致机体(局部)氧化抗氧化之间的平衡被破坏,倾向于氧化增强的方面,使自由基(或局部)堆积,出现了细胞毒性过程,称为氧化应激。

36、电子自旋技术(Electron Spin Resonance,ESR):使含有孤电子的顺磁物质处于外加磁场中,一半以上的孤电子会顺磁场排列,另外少于一半的孤电子则会逆磁场排列。

37、系间交联(intersystem cressing):激发态分子的电子自旋发生倒转而使分子的多重态发生变化的过程38、patch clamp 膜片钳:是在电压钳的基础上发展来的一种新技术,将一根尖端经过热处理过的玻璃微吸管电极吸附到仅几个平方微米的细胞膜表面上,这一莫表面区域内仅含一个或几个离子通道39、流动性(fluidity)和微粘度( microviscosity)是脂质体和生物膜最基本的物理性质,与脂质成分、脂质分子和蛋白质分子的相互作用和环境因素有关。

是描述脂质分子无序性时间平均值的物理量。

无序性越大,脂质分子排列越不整齐,分子运动越容易,微粘度越小,流动性越大。

40、膜片钳技术(patch clamp recording technique):是在电压钳的基础上发展来的一种新技术,将一根尖端经过热处理过的玻璃微吸管电极吸附到仅几个平方微米的细胞膜表面上,这一莫表面区域内仅含一个或几个离子通道,封接区的阻抗高达GΩ以保证来源于微小膜片的大多数电流进入微电极和测量电路,测量到的电流也就是单通道的离子电流。

1、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又称作光谱尺。

产生FRET需满足几个条件:a. 两种荧光蛋白的激发光谱需分开,易于选择性激发 b. 供体荧光蛋白的发射光谱与受体荧光蛋白的激发光谱有重叠 c. 两种荧光蛋白的发射光谱需分开,易于区分鉴定 d. 两个荧光发色基团之间的距离要小于100埃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1、检测抗体分子重链和轻链间距离2、检测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