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物物理学最终版

医学生物物理学最终版
医学生物物理学最终版

1、一级结构(Primary Structure):多聚体中组成单位的顺序排列。含义主要包括 1、链的数目;

2、每条链的起始和末端组分;

3、每条链中组分的数目、种类及其顺序;

4、链内或链间相互作用的性质、位置和数目。测定方法:1、生化方法:肽链的拆开、末段分析、氨基酸组成分析、多肽链降解、肽顺序分析 2、质谱技术(Mass Spectrometer)和色谱层析分析技术。

2、二级结构(Secondary Structure)是指多聚体分子主链(骨架)空间排布的规律性。测定方法:1、圆二色技术(Circular dichroism CD)、红外光谱(Infrared spectrum)和拉曼光谱(Raman spectrum )技术。

3、水化作用 (Hydration):离子或其他分子在水中将在其周围形成一个水层。

笼形结构(cage structure):疏水物质进入水后水分子将其包围同时外围水分子之间较容易互相以氢键结合而形成笼形结构。

4、能量共振转移(energy resonance transfer): 将分子视为一个正负电荷分离的偶极子,受激发后将以一定的频率振动,如果其附近有一个振动频率相同的另一分子存在,则通过这两个分子间的偶极-偶极相互作用,能量以非辐射的方式从前者转移给后者,这一现象称为~。

5、脂多形性(lipid polymorphism):不同的磷脂分子可形成不同的聚集态或不同的结构,称为“相”,同一磷脂分子在不同的条件下也可以形成不同的聚集态,这一性质称为脂多形性。

6、相分离(phase separation):由两种磷脂组成的脂质体,当温度在两种磷脂的相变温度之间时,一种磷脂已经发生相变处于液晶态,另一种磷脂仍处于凝胶态,这种两相共存的现象称为相分离。

7、相变:(phase transition):是指加热到一定稳定时脂双层结构突然发生变化,而脂双层仍然保留的现象。这一温度成为相变温度,温度以上成为液晶相,相变温度以下称为凝胶相。

8、协同运输(cotransport):细胞利用离子顺其跨膜浓度梯度运输时释放的能:量同时使另一分子逆其跨膜浓度梯度运输。

9、被动运输(passive transport):是指溶质从高浓度区域移动到一低浓度区域,最后消除两区域的浓度差,是以熵增加驱动的放能过程。这种转运方式称为被动运输。

10、主动运输(active transport):主动运输是指物质逆浓度梯度,在载体的协助下,在能量的作用下运进或运出细胞膜的过程。Na+、K+和Ca2+等离子,都不能自由地通过磷脂双分子层,它们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

11、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在双层脂分子上存在一些特殊蛋白质能够大大增加融资的通透性,溶质也是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运输,这种运输方式被称为易化扩散。这些蛋白质被称为运输蛋白。

12、离子通道(ion channel):是细胞膜的脂双层中的一些特殊大分子蛋白质,其中央形成能通过离子的亲水性孔道,允许适当大小和适当电荷的离子通过。

13、长孔效应(longpore effect):当一个离子从膜外进入孔道,要与孔道内的几个离子发生碰撞后才能通过孔道,这种现象称为长孔效应。

14、双电层(electrical double layer ):细胞表面的固定电荷与吸附层电荷的净电荷总量与扩散层电荷的性质相反,数值相等,形成一个双电层。

15、自由基( free radical FR ):能独立存在的、具有不配对电子的原子、原子团、离子或分子。

16、基团频率( group frequency ):一些化学基团(官能团)的吸收总在一个较狭窄的特定频率范围内,是红外光谱的特征性。在红外光谱中该频率表现基团频率位移,即特征吸收峰。

17、infrared spectroscopy(红外光谱):以波长或波数为横坐标,以强度或其他随波长变化的性质为纵坐标所得到的反映红外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谱图。

18、圆二色谱(circular dichroism spectrum, CD):记录的是物质对紫外光与可见光波段左圆偏振光和右圆偏振光的吸收存在的差别与波长的关系,是分子中的吸收基团吸收电磁波能量引起物质电子能级跃迁,其波长范围包括近紫外区、远紫外区和真空紫外区。

19、圆二色性(activity of circular dichroism):手性物质对左右圆偏振光的吸收度不同,导致出射时左右圆偏振光电场矢量的振幅不同,通过样品后的左右圆偏振光再次合成的光是椭圆偏振光,而不再是线性偏振光,这种现象称为~。

20、旋光性(activity of optical ratation):左右圆偏振光在手性物中行进(旋转)速度不同,导致出射时的左右圆偏振光相对于入射光的偏振面旋转的角度不同,通过样品后的左右圆偏振光再次合成的光相对于入射光的偏振面旋转了一定的角度,称为~。

21、荧光(fluorescence):受光激发的分子从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回到基态所发出的辐射。寿命为10-8~ 10 -11s。由于是相同多重态之间的跃迁,几率较大,速度大,速率常数kf为106~109s-1。分子产生荧光必须具备的条件(1)具有合适的结构(2)具有一定的荧光量子产率。

22、sensitized fluorescence敏化荧光:原子荧光的一种类型。气态自由原子吸收光源的特征辐射后,原子的外层电子跃迁到较高能级,形成激发态原子。当它与另一种原子碰撞时,把激发能传递给另一个原子使其激发,后者再以辐射形式去激而发射荧光,即敏化荧光。

23、fluorescence probe(荧光探针):在紫外-可见-近红外区有特征荧光,并且其荧光性质(激发和发射波长、强度、寿命、偏振等)可随所处环境的性质,如极性、折射率、黏度等改变而灵敏地改变的一类荧光性分子,包括有机试剂或金属螯合物。

24、荧光偏振(fluorescence polarization):荧光物质发出的荧光,其电场矢量的方向不像自然光那样各个方向都存在,也不像偏振光只在一个平面内振动,而是介于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偏振性,是部分偏振光,这一现象称为荧光偏振。由于测量荧光偏振时,用偏振光激发样品,而发射的荧光为部分偏振光,所以又称为荧光去偏振(depolarization),荧光偏振的程度用荧光偏振度P或各向异性)来衡量.

25、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是指原子核在外加恒定磁场的作用下产生能级分裂,对特定频率的电磁波发生共振吸收的现象。

26、驰豫( relaxation):实际上处于高能态的核会通过向其他核的转移而丢失能量并回到低能态,这一现象称为驰豫。

27、化学位移(chemical shift):同一种核在分子中因所处的化学环境不同,使共振频率发生位移的现象。

28、自由基捕获技术( spin trapping ):利用具有抗磁性的自旋捕获剂与活性自由基反应产生较稳定的长寿命自由基加合物,使自由基加合物的浓度累积到能被ESR检测到的水平

29、自旋标记技术(Spin labeling):将某些含孤电子的物质——自旋标记物(spin labels)连接或掺入到那些本身不具有不成对电子的物质体系中,所纪录到的自旋标记物的ESR谱能反映与其连接或临近的本身不具有不成对电子的物质体系的某些性质,使得本身不具有不成对电子的物质体系也可用顺磁共振技术研究现象,此即为自旋标记技术。

30、自由基成像技术(free radical imaging):能够实时监控自由基在机体内的分布情况,能够区别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的生理活动.其成像原理与二维NMR的原理相同。

31、闸门电流(gate current):钠通道的激活和失活取决于膜内的一些被称为闸门粒子在膜电位改变下的移动模式(门控过程),所产生的电流称为闸门电流.

32、cell recognition(细胞识别):细胞识别是指细胞对同种或异种细胞、同源或异源细胞的认识

33、活性氧:ROS:H2O2虽不是自由基,但有氧化活性,又是`OH的前体,因此将自由基与H2O2总称为活性氧。

34、呼吸爆发( respiratory burst):白细胞产生的氧化剂和蛋白酶构成机体抗病原体的一道重要防线,白细胞接受刺激或吞噬病原体后,氧消耗忽然增加,这一现象称呼吸爆发( respiratory burst)

35、氧化应激( oxidative stress/active oxygen ):由于内源性或外源性因素刺激,使机体内(或局部)自由基生成过多并超过抗氧化系统的清除能力,或抗氧化系统受损伤使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减弱,或外源性氧化剂的过量摄入,导致机体(局部)氧化抗氧化之间的平衡被破坏,倾向于氧化增强的方面,使自由基(或局部)堆积,出现了细胞毒性过程,称为氧化应激。

36、电子自旋技术(Electron Spin Resonance,ESR):使含有孤电子的顺磁物质处于外加磁场中,一半以上的孤电子会顺磁场排列,另外少于一半的孤电子则会逆磁场排列。

37、系间交联(intersystem cressing):激发态分子的电子自旋发生倒转而使分子的多重态发生变化的过程

38、patch clamp 膜片钳:是在电压钳的基础上发展来的一种新技术,将一根尖端经过热处理过的玻璃微吸管电极吸附到仅几个平方微米的细胞膜表面上,这一莫表面区域内仅含一个或几个离子通道

39、流动性(fluidity)和微粘度( microviscosity)是脂质体和生物膜最基本的物理性质,与脂质成分、脂质分子和蛋白质分子的相互作用和环境因素有关。是描述脂质分子无序性时间平均值的物理量。无序性越大,脂质分子排列越不整齐,分子运动越容易,微粘度越小,流动性越大。

40、膜片钳技术(patch clamp recording technique):是在电压钳的基础上发展来的一种新技术,将一根尖端经过热处理过的玻璃微吸管电极吸附到仅几个平方微米的细胞膜表面上,这一莫表面区域内仅含一个或几个离子通道,封接区的阻抗高达GΩ以保证来源于微小膜片的大多数电流进入微电极和测量电路,测量到的电流也就是单通道的离子电流。

1、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又称作光谱尺。产生FRET需满足几个条件:a. 两种荧光蛋白的激发光谱需分开,易于选择性激发 b. 供体荧光蛋白的发射光谱与受体荧光蛋白的激发光谱有重叠 c. 两种荧光蛋白的发射光谱需分开,易于区分鉴定 d. 两个荧光发色基团之间的距离要小于100埃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1、检测抗体分子重链和轻链间距离

2、检测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

2、为什么离子通道具有离子选择性?

从能量和结构生物学的角度来看,该通道之所以对钾离子有较好的选择性取决于α螺旋上甘氨酸残基上的羧基氧骨架,甘氨酸则定位于有含有Gly-Tyr-Gly序列的位置上,甘氨酸残基上的羧基和环上的络氨酸可突入到通道最狭窄部分。当脱水钾离子进入选择性滤器时可直接与四个骨架羧基氧结合,导致钾离子同时时所需要的激活能较低,而脱水钠离子比脱水钾离子小,只能同时和通道壁的四个氧原子中的两个结合,所以钾离子通道中的钠离子所需的激活能较高。

3、K+ Channel的选择性-为什么Na+不能通过?

离子进入选择性孔道时,必须脱水对K+而言,选择性孔道的大小合适 K+与羰基作用,形成配位复合物释放的自由能补偿了脱水消耗的能量反应向脱水方向进行对Na Na+ 而言,选择性孔道比 Na Na+ 大 Na Na+不能有效的与羰基作用反应不利于向脱水方向进行Na Na+不能有效脱水,无法通过滤器.

4、膜片钳技术(patch clamp recording technique):是在电压钳的基础上发展来的一种新技术,将一根尖端经过热处理过的玻璃微吸管电极吸附到仅几个平方微米的细胞膜表面上,这一莫表面区域内仅含一个或几个离子通道,封接区的阻抗高达GΩ以保证来源于微小膜片的大多数电流进入微电极和测量电路,测量到的电流也就是单通道的离子电流。

5、膜片钳技术优点:(1)直接测量生物膜的单通道电流,观察通道开启和关闭的过程,了解通道开启和关闭的动力学模型。(2)非常容易对小细胞作电压钳位。(3)实现对膜片的物理分离,可任意改变膜片内、外面溶液的成分和浓度,以研究各种药物和化学物质对离子通道的影响。(4)空间分辨率较高,在中枢神经研究中可实现分离胞体与轴突和树突的离子电流。在外周神经的研究中,还可深入分子受体的分布。

应用:膜片钳技术是研究离子通道的“金标准”,应用该技术可以证实细胞膜上离子通道的存在,并能对其电生理特性、分子结构、药物作用机制等进行深入的研究,可检测膜通透性与膜电位。应用学科, 应用于各种标本,从对离子通道的研究发展到对离子泵、交换体以及可兴奋细胞的胞吞、胞吐机制的研究等。

6、举出一种方法说明细胞膜的有序性?

用电子自旋共振(ESR)法可以研究膜的有序性。用自旋探针标记膜,得到ESR谱,通过谱线分裂情况计算有序参数S(S值介于0--1之间)。S值越大,说明有序性越高,流动性越低,S值越小,有序性越低,流动性越大。ESR的应用:1、直接检测生物自由基 2、利用自旋捕获技术检测生物自由基 3、使用自旋标记技术将合适的自由基物质引入生物体,通过标记物的ESR信号研究无顺磁中心的生物体系。

7、为什么采用X射线,X射线中为什么采用晶体?

如果我们要测定一个物体的结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看”这个物体。如果这个物体太小,我们须借助于显微镜将其放大。但在一个显微镜下,我们能看到的物体的大小是有限制的,这个限制就是用于观察的光的波长应与所希望的分辨率的大小相当。X射线恰好满足这个要求。

由单个分子散射的X射线极其微弱,根本无法将其从由空气和水散射的噪音背景中检测出来。在晶体中,大量分子以同样的方式排列,所以由其散射的电磁波可叠加而增强信号到可检测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说,晶体实际上其着信号放大器的作用。

8、扼要说明红外光谱在研究生物大分子结构中的应用?

红外光谱主要作为定量分析蛋白质的二级结构。生物大分子具有大量的简正振动数,因此,要研究每一个振动吸收峰的归属是不太可能的。另外,如前面所描述,红外光谱有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基团频率”,通过对大量标准样品的分析测试,得到各类基团频率及其位移规律的数据,而用于分子的结构分析。

9、脂双层相变的分子机理是什么?

脂双层相变时,许多性质如形状、体积、密度、散射均发生变化。X射线研究的结果表明,相变前脂双层厚度为4.5nm,相变后减小至3.9nm。两个相邻磷脂基团之间的距离,相变前为0.42nm,相变后为0.46nm。这些变化实际是磷脂的脂肪酰链构象发生了变化。相变前为完全伸展的全反构象,链与链之间紧密堆积,相变后歪扭构象增多,链间紧密堆积遭到破坏,密度降低,体积增大,脂双层厚度降低,相邻磷脂头部基团之间距离加大。

10.机体抗自由基防御系统?

机体内清除自由基的系统有抗自由基酶系统和抗氧化低分子物质2类:抗自由基酶系统:SOD,过氧化氢酶,GSH-Px,GSH-R ,低分子抗氧化物质:维生素E,维生素C,泛醌,尿酸E,硫醇。构件模型(frame work model)认为:先形成的二级结构通过疏水作用驱散疏水残基远离水,形成的中间阶段称为熔球态,在经过一定的限速步骤使内部侧链结构达到精确组装的天然状态。

11、细胞粘附的过程?影响因素是什么?

答:细胞的粘附过程:A 细胞之间互相靠近。细胞之间要发生粘附必须先靠近,细胞靠液流的驱动或自身的主动运动而彼此靠近 B 克服细胞间的初始斥力。当细胞靠近到一定的程度时将会互相排斥。克服这些斥力是细胞发生粘附的前提 . C 在接触区第一个键的形成。细胞间最初的接触部位是斥力最小的或者该部位能够产生一种足以克服细胞之间的相互排斥作用。 D 接触区的结构变化及其扩展。由于第一个键(或键簇)的形成将会触发膜下细胞骨架结构的变化,引起膜分子的侧向扩散运动,使接触区进一步扩大,同时互相排斥的分子将会被挤出接触区。影响细胞粘附的因素: 1、细胞代谢 2、细胞间的接触时间 3、疏水性 4、细胞表面电荷 5、膜分子侧向运动和细胞表面的粘弹性。

12、细胞内钙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细胞内Ca2+浓度升高,主要由于Ca2+按浓度梯度通过Ca2+通道进入细胞的结果。膜系统上的Ca2+通道可以是电压依赖的,也可以是激动剂依赖的,前者主要在肌肉和神经细胞中起作用。电压依赖的钙通道常有三种类型:

L-型,长程型:需要较强的去激化刺激才能开放,失活也慢;

T-型,瞬时型:较弱的去激化电压即能使通道开放,但失活也快;

N-型,需要较强的去激化电压,失活快。

此外,神经元细胞上还存在一种P-型钙通道,需要较强电压激活,失活也慢。激动剂依赖型的钙通道,也称受体操纵性钙通道,主要通过激动剂与质膜上特点受体结合后,启动通道开放,使细胞外钙进入细胞内,或使细胞器钙库释放,使细胞内游离Ca2+上升。

13、说明维持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力的特点

氢键是维持蛋白质二级结构的主要作用力,在α螺旋中,每个螺旋周期包含 3.6 个氨基酸残基,残基侧链伸向外侧,同一肽链上的每个残基的酰胺氢原子和位于它后面的第4个残基上的羰基氧原子之间形成氢键。在β-折叠中,肽主链沿纸条形成锯齿状,处于最伸展的构象,氢键主要在股间而不是股内。在β-转角中第一个残基的C=O与第四个残基的N-H氢键键合形成一个紧密的环,使β-转角成为比较稳定的结构。

14、维持生物大分子一级、二级、三级结构的力是什么,并说明其特点。

一级结构是由共价键形成的,如肽键和二硫键都属于共价键。二硫键的形成要求肽链的两个区相互靠近,而且由于C1-S-S-C2系统的非线性而产生的非平面构象,二平面之间有特定的角度,从而对这一范围的空间结构造成很强的限制作用,使这种结构较难破坏。

三级结构主要是靠氨基酸侧链之间的疏水相互作用,氢键,范德华力和静电作用维持的。

15、何谓易化扩散?简述其动力学特点,能量来源何结构基础。

在双层脂分子膜上存在一些特殊蛋白质能大大增加溶质的通透性,溶质也是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运输,这种运输方式被称为易化扩散(facilitaed diffusion)。易化扩散的特点是:物质分子或离子移动的动力仍同单纯扩散时一样,来自物质自身的热运动,所以易化扩散时物质的净移动只能是由它们的高浓度区移向低浓度区,但特点是它们不是通过膜的脂质分子间的间隙通过膜屏障,而是依靠膜上一些具有特殊结构的蛋白质分子的功能活动,完成它们的跨膜转运。由于蛋白质分子结构上的易变性和随之出现的蛋白质功能的改变,因而使易化扩散得以进行,并使它处于细胞各种环境因素改变的调控之下。

16、膜脂质过氧化的基本过程是什么?它对膜的损伤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脂质过氧化过程中发生的ROS氧化生物膜的过程,即ROS与生物膜的磷脂、酶和膜受体相关的多不饱和脂肪酸的侧链及核酸等大分子物质起脂质过氧化反应形成脂质过氧化产物如丙二醛和4-羟基壬烯酸,从而使细胞膜的流动性和通透性发生改变,最终导致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损伤:由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两个双键之间的亚甲基抽提氢开始。使PUFA碳原子出现一个不配对电子,双键与氧反应后,形成以氧为中心的自由基,后者可氧化蛋白或脂质,或再抽提氢,形成R-OOH,若有过度金属,则被氧化分解。反应后形成的醛可与蛋白、脂质上的-SH、-NH2交联,破坏膜的结构。

17、简述生物大分子相关的集中相互作用?

(1)强相互作用:是使分子中的原子结合在一起的主要作用力,包括共价键、离子键和配位键等。

①离子键(ionic bondionic bond):两个原子外层的相互作用电子偏向某一个原子,这时两个原子转变为离子,两个离子间的相互作用,称为离子键,其强度取决于离子间的距离。

②配位键(coordinative bond):多价金属与过渡族元素能使许多重要生物分子稳定,这类分子常由一个中心带电离子与周围几个配体原子形成配位键。

③共价键:原子通过共有电子对而结合的化学键。

(2)弱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都和偶极子有关。电荷-偶极,偶极-偶极,电荷-诱导偶极,偶极-诱导偶极,瞬时偶极-诱导偶极相互作用。

18、简述膜脂分子的运动模式?

1)侧向扩散(lateral diffusion):膜脂分子在膜平面内的扩散或同一平面上相邻的脂分子交换位置。2)旋转运动(rotation motion):由于脂双层成分所处的环境,磷脂分子只能绕膜平面的轴快速转动,并保持极性区在水相,非极性区在脂双层内部。

3)摆动运动(segmental motion):膜脂分子围绕与膜平面垂直的轴进行左右摆动。

4)伸缩震荡(extension surge):脂肪酸链沿着与纵轴进行伸缩震荡运动

5)翻转运动(retroflexionmotion):膜脂分子从脂双层的一侧翻转到另一侧。极性头部基团必须经过非极性的疏水区,而疏水区的脂肪酰链必须经过极性区,需要的能量较大,运动速度慢,在翻转酶的催化下完成。

6)旋转异构(rorationisomerousmotion):脂肪酸链围绕C-C键旋转,导致异构化运动,即全反构象和歪扭构象的相互转变。

19、脂双层的结构和化学基础?

磷脂分子中的-NH3和-OH等为极性基团,碳烃链为非极性基团,这两种一般分布于磷脂分子的两端,使其具有两性--亲水性和疏水性, 磷脂分子既能和极性分子亲和,又能和非极性分子亲和,时形成脂双层的结构和化学基础。

20、细胞膜流动性的测量方法?

1)荧光偏振法。用DPH标记细胞膜后,测量细胞膜的荧光偏振度 P(可描述细胞膜的有序程度)

2)电子自旋共振 ESR。用自旋标记物 TEMPO 标记细胞膜后,测量电子自旋共振谱的序参数 S(可描述细胞膜的无序程度)

21、形成红外吸收的条件?

1)来源于分子对入射光子能量的吸收而产生的振动能级的跃迁。

2)当红外区辐射光子所具有的能量与分子振动跃迁所需的能量相当时,分子振动从基态跃迁至高能态。3)在振动时伴随有偶极矩的改变者就吸收红外光子,形成红外吸收光谱。

21、三种物质运输方式的比较:

项目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

运输方向顺浓度梯度顺浓度梯度逆浓度梯度

是否需要载体蛋白不需要需要需要

是否需要消耗细胞内的能量不消耗不消耗消耗

代表例子氧气、水、二氧化

碳、苯、甘油、乙醇

等跨细胞膜葡萄糖跨红细胞膜葡萄糖、氨基酸跨小肠上

皮细胞膜、离子跨细胞膜

1、生物物理学:是应用物理学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术研究生命物质的物理性质、生命过程的物理和物理化学规律及物理因素对生物系统作用机制的科学。学科跨度大、交叉型强。

2、生物大分子以几种不同的形式组合在一起形成有规则的、空间上易于分辨的组合体,成为超二级结构(Super secondary structure)或特征序列(Motif)。多肽链在超二级结构的基础上盘绕折叠成为近似于球状的结构,称为结构域(Domain)。

3、三级结构(Tertiary structure)是指一个不可分单元(分子)的完整的三维空间结构。测定方法:1、X射线衍射(X-ray crystallography)2、多维核磁共振(Multi--dimensional NMR)3、三维电子显微镜技术(3D electrical microscopy)

4、扫描探针显微技术(Scanning Probe Microscopy, SPM)

4、独立的三级结构之间的非共价缔合称为四级结构(Quarternary structure),这些独立的三级结构称为亚基或亚单位(subunit)四级结构的内容包括亚基数目、类型、立体排布以及亚基间的相互作用与接触部位的布局。dichroic ratio(二向色性比):

5、科顿效应(cotton effect):CD谱和分子中吸收基团(生色团)的电子能级跃迁有关,且CD谱能显示正负,这种现象称为cotton effect。

6、磷光(phosphorescence):从第一激发三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回到基态所发出的辐射。由于磷光的产生伴随自旋多重态的改变,辐射速度远小于荧光,磷光寿命为10-4~10s。

7、电泳光散射法(electrophoretic light scattering):又称为激光多普勒电泳(laser Doppler electrophoresis), 当光作用与于移动颗粒时会发生散射,散射光的频率对入射光而言有一个频移, 这种现象称为多普勒效应,频移的大小取决于产生散射的移动颗粒的速度和散色角。

8、electrophotetic mobility(电泳迁移率)

9、X-ray microanalysisX射线微区分析:用聚焦极细的电子束轰击固体的表面,并根据微区内所发射出X 射线的波长( 或能量)和强度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

10、cybernetics控制论:为了“改善”某个或某些受控对象的功能或发展,需要获得并使用信息,以这种信息为基础而选出的、于该对象上的作用,就叫作控制。

11、fluorescence anisotropy荧光各向异性

12、cell adhesion细胞粘合

13、biocybernetics生物控制论

14、谱带强度:谱带强度是谱带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可以作为判断基团存在的另一个佐证。许多不同的基团可能在相同的频率区域产生吸收,但它们的谱带强度可能不同,谱带可以分为“强吸收、中等吸收、弱和可变”三种类型。需要指出的是,以谱带强度作为谱带位置判断基团存在佐证时,这些基团应是样品中的主要结构。

15、两个原子外层的相互作用电子偏向某一个原子,这时两个原子转变为离子,两个离子间的相互作用,称为离子键(ionic bond),其强度取决于离子间的距离。

16、当几个原子互相连接而又具有连续的π轨道时, π电子云在更大的范围内互相重叠,使π电子能在更大的范围内活动,称为电子的非定域化作用(electron delocalization)。

17、一个正电荷和等量的负电荷相距一定距离所组成的系统称为一个偶极子(dipole)。

18、氢键(Hydrogen bond):在H和其他原子形成键后又受到附近带负电性的另一原子的吸引而形成的一种弱得多的键。

19、能量转移(energy transfer):能量从分子的一个部位向另一个部位传递(内传递),或能量从一个分子向另一个分子传递(分子间转移)。是一种非辐射转移,又称能量迁移(energy migration)。

20、多价金属与过渡族元素能使许多重要生物分子稳定,这类分子常由一个中心带电离子与周围几个配体原子形成配位键(coordinative bond)。

1、膜脂的组成:生物膜中的脂类:1、游离脂肪酸

2、胆固醇

3、磷脂

磷脂分子中的-NH3 和-OH等为极性基团,碳烃链为非极性基团,这两种一般分布于磷脂分子的两端,使其具有两性(amphipathick)--亲水性和疏水性

2、细胞膜流动性的测量方法:1、荧光偏振法。用DPH标记细胞膜后,测量细胞膜的荧光偏振度 P(可描述细胞膜的有序程度)2、电子自旋共振 ESR,用自旋标记物 TEMPO 标记细胞膜后,测量电子自旋共振谱的序参数 S(可描述细胞膜的无序程度)见课本55页,课件上不详细.

3、辐射灭活分析(analysis of radiation inactivation)本方法适用于研究受体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对于一个受体来说,其必须具备配体特异性结合和信号转导的功能

4、G蛋白相关受体(G protein associatied receptor)根据G蛋白跨膜信号转导的具体方式不同,有4种可能作用方式 A、通过 G蛋白直接与离子通道偶联 B、通过 Gi 蛋白抑制腺苷酸环化酶的激活 C、通过蛋白激活磷脂酶催化的肌醇分解过程,IP3作用于内质网,导致钙离子释放,从而开启钙离子依赖的离子通道 D、肌醇磷脂分解的另一种产物DG激活钙离子活化磷脂依赖的蛋白酶(PKC),导致离子通道或与其相关的蛋白质磷酸化

5、研究受体与配体结合引起的细胞膜变化的技术:1、圆二色谱(可反映生物样品中大分子二级结构的特点)的研究发现:当受体和配体结合后,可导致膜蛋白中的螺旋含量减少,这与跨膜的信号转导密切相关.2、荧光分光光度计检测固有荧光:在蛋白质分子中含有色氨酸、络氨酸和苯丙氨酸等可发光的氨基酸,这些氨基酸在紫外线的激发下可发出荧光(蛋白质的固有荧光)。每种氨基酸发出荧光都有各自固定的波长。受配体结构后,蛋白质分子的四级结构的任何变化都可能表现为所发荧光强度的变化.3、荧光偏振法检测细胞膜流动性的变化:受配体结合后可影响膜脂分子的运动,表现为膜脂流动性的变化。检测肾上腺素对大鼠网织红细胞、ConA对淋巴细胞以及缓激肽对成纤维细胞的影响,结果发现受配体结合后均可使膜流动性增加,且细胞膜中的甲基参入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与膜流动性的变化规律非常吻合。

6、红外光谱的基本原理:分子能态取决于其价电子的运动、分子绕其重心的转动、分子内原子在平衡位置附近的振动状态等,各种运动状态的改变将引起分子所处相应能级的变化。当某一物质(分子)吸收了某一个或某几个频率的红外光波后,将导致分子振动状态的改变,得到该物质的红外吸收光谱。

7、影响基团频率位移的因素:分子中的化学基团除了具有特定的基团频率外,还具有其结构因素相关的位移现象。外部和内部因素可以引起基团的频率位移.外部因素有:样品状态、测定条件、溶剂极性等. 内部因素有:氢键效应、振动耦合效应、费米共振效应、立体障碍效应、电诱导效应、共轭效应和偶极场效应等。

8、谱带形状:谱带的半峰宽相关,即谱带的宽窄:可以鉴定特殊基团的存在。例如酰胺基团的羰基伸缩振动(mC=O)和烯类的双键伸缩振动(mC=C)均在1650cm-1附近产生吸收,但酰胺基团的羰基大都形成氢键,其谱带较宽,很容易和烯类的谱带区别。谱带的形状也包括谱带是否有分裂,可用以研究分子内是否存在缔合以及分子的对称性、旋转异构、互变异构等。

9、、形成红外吸收的条件:1、来源于分子对入射光子能量的吸收而产生的振动能级的跃迁。2、当红外区辐射光子所具有的能量与分子振动跃迁所需的能量相当时,分子振动从基态跃迁至高能态。3、在振动时伴随有偶极矩的改变者就吸收红外光子,形成红外吸收光谱。

生物学研究中,红外光谱主要用来分析蛋白质(多肽)的二级结构。也可用来检测DNA、RNA等构象的变化。还可用来判断细胞的状态。

10、旋光性和圆二色性差别:一个孤立的生色团在所有波长均有旋光性。圆二色性只在发生吸收的那些波长才能观测到。联系:都是由光学活性分子的不对称性引起的二者之间相互联系,由其一可推知其二。

荧光探针的应用分类:1、测定细胞活性的荧光探针 2、膜荧光探针 3、细胞器荧光探针 4、 Ca2+、Mg 2+、Zn 2+、Na+、K+、Cl-等离子荧光探针 5、pH 荧光探针 6、活性氧和一氧化氮探针 7、信号转导探针 8、入胞作用、受体和离子通道探针pH 9、细胞形态和流体测量的荧光示踪剂 10、细胞骨架蛋白荧光探针。

11、ESR谱的各向异性(anisotropy):ESR谱线的位置(g值)和分裂(分裂常数(分裂常数A)与外加磁场和分子轴的取向有关,即具有各向异性。

12、ESR的应用:1、直接检测生物自由基 2、利用自旋捕获技术检测生物自由基 3、使用自旋标记技术将合适的自由基物质引入生物体,通过标记物的ESR信号研究无顺磁中心的生物体系

12、膜脂与膜蛋白的相互作用:1、外周蛋白主要通过静电相互作用或范德瓦尔斯力结合 2、内在蛋白主要通过与脂的疏水相互作用嵌入膜中,在膜外的部分同时也存在亲水相互作用而发挥功能 3、蛋白质和脂质的相互作用使膜形成一定的“区域”,其膜流动性因蛋白质的存在而下降。

13、膜片钳技术检测膜通透性与膜电位:受配体结合后可导致离子跨膜转运并导致膜通透性和膜电位的变化,①受体本身就是离子通道;②受体本身不是通道,但受配体结合后会通过酶或其他蛋白调节离子通道开关,从而影响膜的通透性。

14、水结构的形成:O原子的第二壳层有2个2s电子,4个2p电子。在与其他元素相互作用时,2s与2p 电子通过杂化形成sp3杂化轨道,其中2个与H形成氢键。每个水分子中的氧原子还可以通过氢键和另外2个水分子结合。

15、生物膜的特性:钙通道有复杂的机制导致其对钙离子有高度的选择性和通透性,Tsien “两个势井和三个能障”假说( hypothesis of 2 energy wells and 3 energy barrier)可以对此作出合理的解释。通道的跨膜亲水孔道中存在2个相同的钙离子高亲和位点,每一个亲和位点与钙离子单独结合后都能导致其自由能降低。2个势井中的能障来自通道壁和离子的相互作用,由于该能障较低,使得钙离子很容易从一个亲和位点移动到另一个位点。通道内外两侧的能障来源于钙离子扩散受到的阻力。通道亲和位点与钙离子结合程度和胞外的钙离子浓度密切相关.当胞外的钙离子浓度极低时,亲和位点不结合钙离子;随着浓度的升高,通道中有一个位点与钙离子紧密结合,且容易在两亲和位点间移动,但钙离子的通过速率很低,钙电流几乎为零;当钙离子浓度进一步升高时,通道中的2个亲和位点都被钙离子结合,且由于2个亲和位点距离很近,钙离子又带二价正电荷,导致较强的静电斥力,使其中一个钙离子迅速解离。由于钙离子解离后进入胞内有较大的自由能下降,其进入细胞的几率远远大于回到胞外的几率,即钙离子的迅速离开亲和位点是钙电流形成的主要原因。另外,通道的钙离子选择性还因表面所带负电荷而加强。

16、钙通道的激活和失活:激活是指去极化引起的通道开放,且通道的开放几率随着去极化的增加而增加;失活是指钙通道在保持去极化时钙电导的下降。钙通道激活过程很慢,失活过程也很慢,且不完全,目前还没有发现 .一般认为钙通道失活与两个机制有关:①与膜去极化有关;②与胞内钙离子浓度有关。钙通道的动力学模型:静息状态下,通道大多数都处于关闭状态,胞外钙离子几乎不能进入细胞;通道开放后,胞外钙离子就顺着浓度差大量进入胞内。钠通道的激活和失活取决于膜内的一些被称为闸门粒子在膜电位改变下的移动模式(门控过程),所产生的电流称为闸门电流(gate current)。

17、与细胞粘附有关的作用力有:因立体结构稳定性而产生的斥力。细胞表面所覆盖的一层糖链具有一定的柔韧性,每条糖链可视为由 1个刚性的小段组成,每小段均可绕临近的其他片段旋转,从而形成了糖链的不同构型,当两细胞彼此靠近时,如果细胞表面的糖萼厚度为 L,细胞间距为D,则有:1、当D>2L 时,即细胞间的距离较大时,不存在细胞间的相互作用,细胞表面糖链的构型也不会发生变化 2、当L<D>2L 时,两细胞表面的糖链部分重叠,导致糖链局部浓度增加,导致在重叠区糖链构型的可能类型减少,每种构型的自由能因某些溶剂 -聚合物相互作用代之以聚合物 -聚合物相互作用而发生变化,总自由能为正,由于该过程不能自动发生,所以产生细胞间的互相排斥作用 3、当D

18、体内稳态系统主要是靠什么控制环节来保持系统稳态特征的?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新陈代谢中的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都包含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19、简述用二色技术(CD)检测蛋白分子中各种二级结构百分含量的基本原理。

20、举出一种方法证明生物膜上磷脂或蛋白分子存在侧向扩散运动,简要地说明其原理。

荧光漂白恢复法,其原理是将一束细而强的激光射到标记有荧光的膜脂探剂分子上,探剂分子的荧光遭到漂白。但随着附近荧光分子的侧向扩散,漂白区域荧光逐渐恢复,根据荧光恢复曲线可以计算出侧向扩散系数DL。

21、水结构的形成:O原子的第二壳层有2个2s电子,4个2p电子。在与其他元素相互作用时,2s与2p 电子通过杂化形成sp3杂化轨道,其中2个与H形成氢键。每个水分子中的氧原子还可以通过氢键和另外2个水分子结合。

医学影像学重要资料名词解释填空大题

X线的特性:穿透性、荧光效应、感光效应、电离效应。荧光效应是透视检查的基础:感光效应是X线摄影的基础;电离效应是进行放射治疗的基础也是注意防护的原因。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通过计算机处理数字影像信息,消除骨骼和软组织影像,使血管清晰显影的成像技术。 CT值:CT图像中规定水的CT值为0HU:骨皮质CT为+1000lHU:软组织CT值为+20-50HU:脂肪CT值为-90—-70HU;空气CT值为-1000HU。 超声是指振动频率每秒20000次以上,其单位为赫兹。 流空效应:,流动的液体,例如心血管内快速流动的血液,在成像过程中采集不到信号而成无信号的黑影,即流空效应。 骨龄:在骨的发育过程中,骨的原始骨化中心和继发骨化中心的出现时间,骨骺与干骨端骨性愈合的时间及其形态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性,这种规律以时间(年和月)来表示即骨龄。 骨质破坏:局部骨质为病理组织所代替而造成骨组织的消失,可以有病理组织本身或由它引起破骨细胞增强所致。骨松质和骨皮质均可发生破坏。 骨膜三角:又称Codman三角。增生的骨膜被肿破坏,而于边缘部分残留。常见于恶性骨瘤 骨折线:骨的断端多形成不整齐的断端,X线片上断端间呈现不规则的透明线。于骨皮质显示清楚整齐,在骨松质中则表现为骨小梁中断、扭曲、错位。 骺离骨折:骨折发生在儿童长骨,由于骨骺未与干骺端端结合,外力可以经过骺板达干骺端而引起骨骺分离,X线片上只显示为能线增宽或与干骺端对位移位。青枝骨折:在儿童,骨骼柔韧性较大。外力不易造成骨骼完全断裂,仅表现为局部骨皮质和骨小梁扭曲,而看不见骨折线或只引起骨成质发生皱折、凹陷或隆突。Colles骨折:又称为伸展型烧骨远浩骨折。核骨远端2~3cm以内横行或粉碎性骨折,远端向背侧移位,断端向掌侧成角畸形,可件有尺骨茎突骨折。 背挫伤;是指外力作用引起的骨小梁断裂和骨髓水肿、出血,在X线平片上和CT上多阴性,在MRI上表现为长Tl长T2现象。 Schmorl结节椎间盘突出以下段腰椎常见。髓核向推体突出于椎体上缘或下缘形成圆形或半圆形骨质凹陷区,边缘有硬化 山骨囊样结核、骨“气鼓”干骨结核侵犯短骨者多发生于5岁儿童掌骨、指骨、趾骨。初期改变为骨质疏松,继而在骨内形成囊性破坏,骨质变薄,骨干膨胀关节间隙;X线表现为两个骨性关节面之间的透亮间隙,包括关节软骨、潜在的关节腔及少量滑液的投影。 胸膜腔:两层胸膜之间潜在的腔隙。 肺野:充满气体的两肺在胸片上表现为均匀一致较为透明的区域称为肺野。 肺门:由肺动脉、肺叶动脉、伴行支气管及肺静脉构成。正位片位于两肺中野内带,左肺门比右肺门高1-2cm。 肺纹理:在充满气体的肺野,自肺门向外呈放射状分布的树枝状影,称为肺纹理。由肺动、静脉组成,主要由肺动脉分支构成。 同病异影,异病同影:一种疾病在发展的不同时期可以出现不同的异常影像表现,而不同病变又可以发生相同或类似的异常影像表现。 肺气肿:是指终末细支气管以远的含气腔隙过渡充气、异常扩大,可伴有不可逆性肺泡壁的破坏。分局限性与弥漫性肺气肿。 纵隔摆动:支气管异物引起者透视下可并有纵隔摆动,即呼气时纵隔移向健侧,

医学影像学试题 (答案)

医学影像学试卷 适用范围: _____出题教师: _____ 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书写要工整、清楚、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题型 得分填空题单选题名词解释简答题总分 一、填空题,根据题意,将正确答案补充完整(本大题满分10分,每小题2分) 1.在CT纵隔窗图象上主肺动脉窗平面,显示的主要大血管有: ()、()、()。 2.骨膜增生又称骨膜反应,是因骨膜受到刺激,其内层的()活动增加而产生的()。X线上常表现为与骨皮质平行的线状、层状或()状,已形成的骨膜新生骨可重新被破坏,破坏区两端残留骨膜反应呈三角形或袖口状,称为()。 3.输尿管结石的好发部位()、()和()。 4.胃溃疡之龛影在切线位X线片上的特征是(),边缘光整,形状较规则,(),可有()、狭颈征、项圈征出现。 第1页(共10页) 5. MRI对()、()的显示不如X线和CT。 二、单选题,以下各题有多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选择正确答案(本大题满分30分,每小题 1.5分)

1.下列哪种方法为颅脑疾病诊断的基本方法:( ) A.脑室造影 B.计算机体层 C.头颅平片 D.磁共振成像 E.脑血管造影 2.形成正位肺门阴影最重要的的解剖结构是:( ) A.淋巴组织 B.支气管动脉 C.支气管 D.肺动脉 E.肺静脉 3.下列哪项不是逆行肾盂造影的优点:( ) 第2页(共10页) A.不通过血液循环,全身反应少 B.禁忌症少 C.造影剂量少,显影清楚 D.能同时了解肾功能情况

E.碘过敏者同样可以运用 4.下列那项不是成骨肉瘤的X线表现: ( ) A.死骨形成 B.骨膜反应 C.软组织肿块 D.溶骨性骨破坏 E.瘤骨形成 5.对冠心病室壁瘤诊断最可靠的方法是: ( ) A.透视 B.冠状动脉造影 C.左心室造影 D.右心室造影 E.摄片 6.用X线证实少量胸水时,以下哪种摄影方法最好: A.健侧向下侧卧侧位 第3页(共10页)( ) B.患侧向下侧卧侧位 C.患侧向下侧卧后前位 D.健侧向下侧卧后前位

生物物理学发展史

生物物理学的发展史 从16世纪末开始,人们就开展了生物物理现象的研究,直到20世纪40年代薛定谔(Schr?dinger)在都柏林大学关于“生命是什么”的讲演之前,可以 算是生物物理学发展的早期。19世纪末叶,生理学家开始用物理概念如力学、流体力学、光学、电学及热力学的知识深入到生理学领域,这样就逐渐形成一个新的分支学科,许多人认为这就是最初的生物物理学。实际上物理学与生物学的结合很早以前就已经开始。例如克尔肖(Kircher)在17世纪描述过生物发光的现象;波莱利(Borrelli)在其所著《动物的运动》一书中利用力学原理分析了血液循环和鸟的飞行问题。18世纪伽伐尼(Galvani)通过青蛙神经由于接触两种金属引起肌肉收缩,从而发现了生物电现象。19世纪,梅那(Mayer)通过热、功和生理过程关系的研究建立了能量守恒定律。 20世纪40年代,《医学物理》介绍生物物理内容时,涉及面已相当广泛,包括听觉、色觉、肌肉、神经、皮肤等的结构与功能(电镜、荧光、X射线衍射、电、光电、电位、温度调节等技术),并报道了应用电子回旋加速器研究生物对象。著名的量子物理学家薛定谔专门作了“生命是什么”的报告中提出的几个观点,如负熵与生命现象的有序性、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生命现象与量子论的协调性等,以后陆续都被证明是极有预见性的观点,而且均得到证实。这有力地说明了近代物理学在推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20世纪50年代,物理学在各方面取得重大成就之后,物理学实验和理论的发展为生物物理学的诞生提供了实验技术和理论方法。例如,用X射线晶体衍射技术对核酸和蛋白质空间结构的研究开创了分子生物学的新纪元,将生命科学的许多分支都推进到分子水平,同时也把这些成就逐步扩大到细胞、组织、器官等,

医学影像学试题附答案

医学影像学试卷 适用范围:__________ 出题教师:__________ 试卷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60 分钟;书写要工整、清楚、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一、填空题,根据题意,将正确答案补充完整(本大题满分10分,每小题2 分) 1. 在CT纵隔窗图象上主肺动脉窗平面,显示的主要大血管有:(上腔静脉),(升主动脉),(降主动脉) 2. 骨膜增生又称骨膜反应,是因骨膜受到刺激,其内层的(成骨细胞)活动增加而产生的(骨膜新生骨)。X线上常表现为与骨皮质平行的线状、层状或(花边)状,已形成的骨膜新生骨可重新被破坏,破坏区两端残留骨膜反应呈三角形或袖口状,称为(骨膜三角或Codman三角)。 3. 输尿管结石的好发部位(肾盂输尿管移行部),(骨盆入口处)和(膀胱入口处)。 4. 胃溃疡之龛影在切线位X线片上的特征是(突出于轮廓线外),边缘光整,形状较规则,(多呈乳头状),可有(粘膜线)、狭颈征、项圈征出现。 5. MRI对(钙化),(细小骨化)的显示不如X线和CT。 二、单选题,以下各题有多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选择 正确答案(本大题满分30分,每小题分) 1. 下列哪种方法为颅脑疾病诊断的基本方法:( ) A. 脑室造影 B. 计算机体层

C. 头颅平片 D. 磁共振成像 E. 脑血管造影 2. 形成正位肺门阴影最重要的的解剖结构是:( ) A. 淋巴组织 B. 支气管动脉 C. 支气管 D. 肺动脉 E. 肺静脉 3. 下列哪项不是逆行肾盂造影的优点:( ) A. 不通过血液循环,全身反应少 B. 禁忌症少 C. 造影剂量少,显影清楚 D. 能同时了解肾功能情况 E. 碘过敏者同样可以运用 4. 下列那项不是成骨肉瘤的X线表现:( ) A. 死骨形成 B. 骨膜反应 C. 软组织肿块 D. 溶骨性骨破坏 E. 瘤骨形成 5. 对冠心病室壁瘤诊断最可靠的方法是:( )

医学生物物理学最终版

1、一级结构(Primary Structure):多聚体中组成单位的顺序排列。含义主要包括 1、链的数目; 2、每条链的起始和末端组分; 3、每条链中组分的数目、种类及其顺序; 4、链内或链间相互作用的性质、位置和数目。测定方法:1、生化方法:肽链的拆开、末段分析、氨基酸组成分析、多肽链降解、肽顺序分析 2、质谱技术(Mass Spectrometer)和色谱层析分析技术。 2、二级结构(Secondary Structure)是指多聚体分子主链(骨架)空间排布的规律性。测定方法:1、圆二色技术(Circular dichroism CD)、红外光谱(Infrared spectrum)和拉曼光谱(Raman spectrum )技术。 3、水化作用 (Hydration):离子或其他分子在水中将在其周围形成一个水层。 笼形结构(cage structure):疏水物质进入水后水分子将其包围同时外围水分子之间较容易互相以氢键结合而形成笼形结构。 4、能量共振转移(energy resonance transfer): 将分子视为一个正负电荷分离的偶极子,受激发后将以一定的频率振动,如果其附近有一个振动频率相同的另一分子存在,则通过这两个分子间的偶极-偶极相互作用,能量以非辐射的方式从前者转移给后者,这一现象称为~。 5、脂多形性(lipid polymorphism):不同的磷脂分子可形成不同的聚集态或不同的结构,称为“相”,同一磷脂分子在不同的条件下也可以形成不同的聚集态,这一性质称为脂多形性。 6、相分离(phase separation):由两种磷脂组成的脂质体,当温度在两种磷脂的相变温度之间时,一种磷脂已经发生相变处于液晶态,另一种磷脂仍处于凝胶态,这种两相共存的现象称为相分离。 7、相变:(phase transition):是指加热到一定稳定时脂双层结构突然发生变化,而脂双层仍然保留的现象。这一温度成为相变温度,温度以上成为液晶相,相变温度以下称为凝胶相。 8、协同运输(cotransport):细胞利用离子顺其跨膜浓度梯度运输时释放的能:量同时使另一分子逆其跨膜浓度梯度运输。 9、被动运输(passive transport):是指溶质从高浓度区域移动到一低浓度区域,最后消除两区域的浓度差,是以熵增加驱动的放能过程。这种转运方式称为被动运输。 10、主动运输(active transport):主动运输是指物质逆浓度梯度,在载体的协助下,在能量的作用下运进或运出细胞膜的过程。Na+、K+和Ca2+等离子,都不能自由地通过磷脂双分子层,它们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 11、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在双层脂分子上存在一些特殊蛋白质能够大大增加融资的通透性,溶质也是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运输,这种运输方式被称为易化扩散。这些蛋白质被称为运输蛋白。 12、离子通道(ion channel):是细胞膜的脂双层中的一些特殊大分子蛋白质,其中央形成能通过离子的亲水性孔道,允许适当大小和适当电荷的离子通过。 13、长孔效应(longpore effect):当一个离子从膜外进入孔道,要与孔道内的几个离子发生碰撞后才能通过孔道,这种现象称为长孔效应。 14、双电层(electrical double layer ):细胞表面的固定电荷与吸附层电荷的净电荷总量与扩散层电荷的性质相反,数值相等,形成一个双电层。 15、自由基( free radical FR ):能独立存在的、具有不配对电子的原子、原子团、离子或分子。 16、基团频率( group frequency ):一些化学基团(官能团)的吸收总在一个较狭窄的特定频率范围内,是红外光谱的特征性。在红外光谱中该频率表现基团频率位移,即特征吸收峰。 17、infrared spectroscopy(红外光谱):以波长或波数为横坐标,以强度或其他随波长变化的性质为纵坐标所得到的反映红外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谱图。 18、圆二色谱(circular dichroism spectrum, CD):记录的是物质对紫外光与可见光波段左圆偏振光和右圆偏振光的吸收存在的差别与波长的关系,是分子中的吸收基团吸收电磁波能量引起物质电子能级跃迁,其波长范围包括近紫外区、远紫外区和真空紫外区。 19、圆二色性(activity of circular dichroism):手性物质对左右圆偏振光的吸收度不同,导致出射时左右圆偏振光电场矢量的振幅不同,通过样品后的左右圆偏振光再次合成的光是椭圆偏振光,而不再是线性偏振光,这种现象称为~。 20、旋光性(activity of optical ratation):左右圆偏振光在手性物中行进(旋转)速度不同,导致出射时的左右圆偏振光相对于入射光的偏振面旋转的角度不同,通过样品后的左右圆偏振光再次合成的光相对于入射光的偏振面旋转了一定的角度,称为~。 21、荧光(fluorescence):受光激发的分子从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回到基态所发出的辐射。寿命为10-8~ 10 -11s。由于是相同多重态之间的跃迁,几率较大,速度大,速率常数kf为106~109s-1。分子产生荧光必须具备的条件(1)具有合适的结构(2)具有一定的荧光量子产率。

医学影像学题库及答案

医学影像学题库及答案 第一章总论 一、填空题 1、医学影像学包括、、、和等项内容。 2、X线具有穿透性、、和、和电离效应等特性,它们分别 是、、和基础。 X线穿透性 受、和的影响。 3、在阅片时, 应分析病变的要点是、、 、、、和等。 4、人体组织器官有不同的和差,使透过人体后的剩余X线量不均匀。 5、人为引入一种物质到人体器官或间隙使其产生密度差异而形成的对比称对比。引入的这种物质称引入这种物质的方法称。 6、X线图像特点包括、、和等。 7、数字X线成像包括、和。 8、水的CT值为 HU,骨皮质的CT值约为 HU,空气的CT值约为 HU 9、在T1加权像上水和大部病变(如肿瘤.炎症.变性.坏死.液化.水肿)为即长T1信号。T1加权像上的即短T1信号通常为脂肪和亚急性血肿。在T2加权像上,水和大部分病变呈高信号即信号。

二、名词解释 人工对比自然对比 CT MRI PACS 介入放射学 CR DDR CT值 T1 T2 MRA T1WI T2WI

三、选择题(可单选或多选) 1、摄胸部平片显示心肺等结构属于()。 A、人工对比 B、天然对比 C、造影检查 D、特殊检查 2、最适合心血管造影的造影剂()。 A、硫酸钡 B、泛影葡胺 C、欧乃派克 D、碘化油 3、X线图像显示的不同灰度与X线透过的物质密度的关系是()。 A、物质密度高,吸收X线量多,显白影 B、物质密度低,吸收X线量少,显黑影 C、物质密度高,吸收X线量少,显黑影 D、物质密度低,吸收X线量多,显白影 4、CT值为负值可能为() A、脂肪 B、气体 C、肌肉组织 D、血液 5、数字X线成像特点是() A、数字化图像,清晰度、分辨率高,对比好。 B、曝光宽容度大: C、X线剂量低: D、多种后处理功能:调整窗位窗宽、图像放大等。 6、骨皮质在MRI图像上的表现正确的是() A、长T2信号 B、长T1信号 C、短T2信号 D、短T1信号 7、MRI在哪些方面优于CT() A、脑垂体病变 B、脊髓病变 C、肺内病变 D、关节积液 8、有关磁共振成像特点正确的是() A、磁共振信号高低与密度无关。 B、无骨伪影干扰 C、体内顺磁性金属异物不影响图像失真 D、自旋回波序列血管内流动的血液无信号

生物物理学课后习题及答案详解-袁观宇编著

第一章 1为何蛋白质的含氮量能表示蛋白质相对量?实验中又是如何依此原理计算蛋白质含量的? 答:因为蛋白质中氮的含量一般比较恒定,平均为16%。这是蛋白质元素组成的一个特点,也是凯氏定氮测定蛋白质含量的计算基础。蛋白质的含量计算为:每克样品中含氮克数×6.25×100即为100克样品中蛋白质含量(g%)。(P1) 2.蛋白质有哪些重要的生物学功能?蛋白质元素组成有何特点? 答: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新陈代谢的所有化学反应,几乎都在蛋白质酶的催化下进行的,生命的运动以及生命活动所需物质的运输等都需要蛋白质来完成。蛋白质一般含有碳、氢、氧、氮、硫等元素,有些蛋白质还含有微量的磷、铁、铜、碘、锌和钼等元素。氮的含量一般比较恒定,平均为16%。这是蛋白质元素组成的一个特点。(P1) 3.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多少种?如何分类? 答: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0种。根据R的结构不同,氨基酸可分为四类,即脂肪族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杂环族氨基酸、杂环亚氨基酸。根据侧链R的极性不同分为非极性和极性氨基酸,极性氨基酸又可分为极性不带电荷氨基酸、极性带负电荷氨基酸、极性带正电荷氨基酸。(P5) 4.举例说明蛋白质的四级结构。 答:蛋白质的四级结构含有两条或更多的肽链,这些肽链都成折叠的α-螺旋。它们相互挤在一起,并以弱键互相连接,形成一定的构象。四级结构的蛋白质中每个球状蛋白质称为亚基。亚基通常由一条多肽链组成,有时含有两条以上的多肽链,单独存在时一般没有生物活性。以血红蛋白为例:P11-12。 5、举例说明蛋白质的变构效应。 蛋白质的变构效应:当某种小分子物质特异地与某种蛋白质结合后,能够引起该蛋白质的构象发生微妙而有规律的变化,从而使其活性发生变化,P13。 血红蛋白(Hb)就是一种最早发现的具有别构效应的蛋白质,它的功能是运输氧和二氧化碳,运输氧的作用是通过它对O2的结合与脱结合来实现。Hb有两种能够互变的天然构象,一种为紧密型T,一种为松弛型R。T型对氧气亲和力低,不易于O2结合;R型则相反,它与O2的亲和力高,易于结合O2。 T型Hb分子的第一个亚基与O2结合后,即引起其构象开始变化,将构象变化的“信息”传递至第二个亚基,使第二、第三和第四个亚基与O2的亲和力依次增高,Hb分子的构象由T型转变成R型…这就微妙的完成了运送O2的功能。书P13最后两段,P14第一段 6.常用的蛋白质分离纯化方法有哪几种?各自的原理是什么? 1、沉淀:向蛋白质水溶液中加入浓的无机盐溶液,可使蛋白质的溶解度降低,而从溶液中析出。 2、电泳:蛋白质在高于或低于其等电点的溶液中是带电的,在电场中能向电场的正极或负极移动。根据支撑物不同,有薄膜电泳、凝胶电泳等。 3、透析:利用透析袋把大分子蛋白质与小分子化合物分开的方法。 4、层析:a.离子交换层析,利用蛋白质的两性游离性质,在某一特定pH时,各蛋白质的电荷量及性质不同,故可以通过离子交换层析得以分离。如阴离子交换层析,含负电量小的蛋白质首先被洗脱下来。 b.分子筛,又称凝胶过滤。小分子蛋白质进入孔内,滞留时间长,大分子蛋白质不能进入孔内而径直流出。5、超速离心:既可以用来分离纯化蛋白质,也可以用作测定蛋白质的分子量。不同蛋白质因其密度与形态各不相同而分开。 7.什么是核酸?怎样分类?各类中包括哪些类型? 核酸是生物体内极其重要的生物大分子,是生命的最基本的物质之一。(P15第一段) 核酸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P15第一段)

医学影像学填空题精选

医学影像学填空题精选 ★★★★★★★★ 1、骨质疏松最常见的并发症为骨折。 2、判断长骨骨折断端移位时,以骨折近端为准,判断骨折远端移位方向和程度。 3、儿童最常见的两种骨折类型为青枝骨折和骺离骨折。 4、腕关节Colles骨折是指位于腕关节面上方2-3 cm处的骨折。 5、老年人骨盆区最常见的骨折是股骨颈骨折,骨折后容易并发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6、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的典型X线表现是病灶内出现死骨。 7、化脓性关节炎好发于关节承重(或中心)部位,关节结核好发于关节边缘部位。 8、骨肿瘤的基本X线表现有:骨质破坏、成骨反应、骨皮质缺损、骨膜反应、肿瘤骨、软组织肿块。 9、骨巨细胞瘤好发于长骨骨端,骨肉瘤好发于长骨干骺端。 10、椎体转移瘤在X光片的正位像上典型改变为椎弓根破坏,边缘不规则、不完整。 11、X线成像基本原理:穿透性、荧光效应、感光效应、电离效应,还基于人体结构密度与厚度差别。 12、X线检查的方法:普通检查(荧光透视、X线摄影);特殊检查(软线检查、体层摄影、荧光摄影等);造影检查。 13、含水囊肿在T1WI上为均匀低信号,而在T2WI上为均匀高信号。 14、脂肪组织在T1WI上为高信号,T2WI上为较高信号。 15、钙化或骨骼在T1WI及T2WI上均为低信号 16、小儿长骨的主要特点是有骺软骨,且完全骨化,而分为骨干、干骺端和骺等部分。 17、长骨骨折依靠对位和对线来判断骨折断端关系,确定骨折移位以近端为准,借以判断骨折远端的移位方向和程度。 18、骨折愈合不良表现:骨痂出现延迟,稀少或不出现,骨折线消失延缓或长期存在。 19、骨折不愈合表现:断端为密质骨封闭,致密光整,或断端吸收变尖,断端间有明显裂隙,有时可有假关节形成。 20、间质性肺水肿:出线间隔线(kerley氏线)以B线最常见。 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的特征:又称急性粟粒型肺结核,表现两肺弥漫性粟粒状阴影。粟粒大小为 1-2mm。粟粒影像特点主要为三均匀,即分布,大小和密度均匀。 21、胃肠道穿孔的X线表现:膈下游离气体,气腹、腹液腹脂线异常和麻痹性肠胀气等征象 ★★★★★★★★ 1.食管胸段三个生理性压迹从上至下分别是:主动脉弓压迹,做主支气管压迹,左心房压迹。 2.胃体部粘膜皱襞,胃小弓,侧呈纵行,胃大弯,侧横行,致使该侧胃壁呈锯齿状。 3.输尿管结石多由肾结石脱入所致,易发生在: 肾盂相连接处,通过骨盆缘处,进入膀胱处。 4.食管下端胃食管前庭段,是贲门上方3-4cm长的一段食管,其具有防止胃内容物反流的重要作用。 5.在溃疡型肠结核中,当钡剂到达病变区时,不能正常停留,而迅速被驱向远侧肠管,这种现象称为:跳跃征。 6.肝细胞癌在CT增强多期扫描中:动脉期呈斑片状、结节状强化,门脉期肿瘤密度下降,整个过程为:快进快出征象。

生物物理学发展史与分支

生物物理学的发展史17世纪A.考伯提到发光生物荧火虫。 1786年L.伽伐尼研究了肌肉的静电性质。 1796年T.扬利用光的波动学说、色觉理论研究了眼的几何光学性质及心脏的液体动力学作用。 H.von亥姆霍兹将能量守恒定律应用于生物系统,认为物质世界包括生命在内都可以归结为运动。他研究了肌肉收缩时热量的产生和神经脉冲的传导速度E.H.杜布瓦-雷蒙德第一个制造出电流表并用以研究肌肉神经,1848年发现了休止电位及动作电位。 1895年W.C.伦琴发现了 X射线后,几乎立即应用到医学实践。 1899年K.皮尔逊在他写的《科学的文法》一书中首次提到:“作为物理定律的特异事例来研究生物现象的生物物理和生物物理学……”,并列举了当时研究的血液流体动力学、神经传导的电现象、表面张力和膜电位、发光与生物功能、以及机械应激、弹性、粘度、硬度与生物结构的关系等问题。 1910年A.V.希尔把电技术应用于神经生物学,并显示了神经纤维传递信息的特征是一连串匀速的电脉冲,脉冲是由膜内外电位差引起的。 19世纪显微镜的应用导致细胞学说的创立。以后从简单显微镜发展出紫外、暗视野、荧光等多种特殊用途的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的发展则提供了生物超微结构的更多信息。 早在1920年 X射线衍射技术就已列入蛋白质结构研究。W.T.阿斯特伯里用 X射线衍射技术研究毛发、丝和羊毛纤维结构、α-角蛋白的结构等,发现了由氨基酸残基链形成的蛋白质主链构象的α-螺旋空间结构;20世纪50年代J.D.沃森及F.H.C.克里克提出了遗传物质 DNA双螺旋互补的结构模型。1944年的《医学物理》介绍生物物理内容时,涉及面已相当广泛,包括听觉、色觉、肌肉、神经、皮肤等的结构与功能(电镜、荧光、X射线衍射、电、光电、电位、温度调节等技术),并报道了应用电子回旋加速器研究生物对象。物理概念对生物物理发展影响较大的则是1943年E.薛定谔的讲演:“生命是什么”和N.威纳关于生物控制论的论点;前者用热力学和量子力学理论解释生命的本质引进了“负熵”概念,试图从一些新的途径来说明有机体的物质结构、生命活动的维持和延续、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等问题(见耗散结构和生物有序)。后者认为生物的控制过程,包含着信息的接收、变换、贮存和处理。他们论述了生命物质同样是物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既有它的特殊运动规律,也应该遵循物质运动的共同的一般规律。这就沟通了生物学和物理学两个领域。现已在生物的各个层次,以量子力学和统计力学的概念和方法进行微观和宏观的系统分析。 生物物理学的分支生物物理学研究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的问题则几乎包括生物学的所有基本问题。由于生物物理学是一门正在成长着的边缘学科,其具体内容和发展方向也在不断变化和完善,它和一些关系特别密切的学科(生化、生理等)的界限也不是很明确。现阶段,生物物理的研究领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分子生物物理。分子生物物理是本学科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个分支。它运用物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技术研究生物大分子、小分子及分子聚集体的结构、动力学,相互作用和其生物学性质在功能过程中的变化,目的在于从分子水平阐述生命的基本过程,进而通过修饰、重建和改造生物分子,为实践服务。 生物大分子及其复合物的空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是分子生物物理的核心问题。自从50

医学影像学考试试题及答案大全(一)

医学影像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X射线管的负极,包括灯丝和聚焦罩两部分。 2、想获得大的管电流需要选取大的管电压和灯丝的温度。 3、在普通X射线摄影中,用钨作为阳极靶。 4、高速运动的电子与靶物质相互作用时,其能量损失分为__碰撞损失__和__辐射损失__. 5、X射线在空间某一点的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X射线传播方向上的单位面积上的光子数量与能量乘积的总和。 6、在医学应用中,常用X射线的量和质来表示X射线的强度,量是质是光子数。 7、在X射线野中靠近阳极侧的有效焦点比靠近阴极侧的要小。 8、光电质量衰减系数与原子序数、光子能量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_ μτ/ρ Z3/(hυ)3_____。 9、康普顿质量衰减系数与入射光子能量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_ μc/ρ 1/(hυ)3____。 10、康普顿效应发生的概率与原子序数Z无关,仅与物质的___每克电子数___有关。 11、电子对质量衰减系数与原子序数的光子能量的关系可表示为__ 当hυ>2m e c2_时,__μp/ρ Z hυ 当hυ>>2m e c2 _时,μp/ρ Zln(hυ)________________。 12、在X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时,整个诊断X射线的能量范围内

都有__ 10keV-100keV __产生,所占比例很小,对辐射屏蔽的影响不大。 13、在X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时,总的衰减系数μ/ρ=_μτ/ρ+μc/ρ+μp/ρ+μcoh/ρ____。 14、在X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时,在10keV~100MeV能量范围的低能端部分_____光电__效应占优势,中间部分____康普顿___效应占优势,高能端部分___电子对___效应占优势。 15、宽束X射线是指含有____散射____的X射线束。 16、滤过是把X射线束中的____低能成分___吸收掉。 17、滤过分为___固有滤过___和___附加滤过___。 18、X射线传播过程中的强度减弱,包括距离所致的____扩散___衰减和物质所致的_____吸收____衰减. 19、X射线影像是人体的不同组织对射线____衰减___的结果。 20、增感屏—胶片组合体在应用时,胶片的光密度直接取自X射线的能量不足___10%__,其余的光密度都是靠___增感屏受激后发出的可见光获得的。 21、量化后的___整数灰度值__又称为灰度级或灰阶,灰度级之间的最小变化称为____灰度分辨率___。 22、每个单独像素的大小决定图像的____细节可见度____. 23、CR系统X射线照射量与发射的荧光强度呈___五位数___的直线相关。 24、X-CT的本质是___衰减系数___成像.

生物物理学概述

生物物理学( Biological Physics)是物理学与生物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是生命科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和领域之一。生物物理学是应用物理学的概念和方法研究生物各层次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生命活动的物理、物理化学过程和物质在生命活动过程中表现的物理特性的生物学分支学科。生物物理学旨在阐明生物在一定的空间、时间内有关物质、能量与信息的运动规律。 17世纪A.考伯提到发光生物荧火虫。 1786年L.伽伐尼研究了肌肉的静电性质。 1796年T.扬利用光的波动学说、色觉理论研究了眼的几何光学性质及心脏的液体动力学作用。H.von亥姆霍兹将能量守恒定律应用于生物系统,认为物质世界包括生命在内都可以归结为运动。他研究了肌肉收缩时热量的产生和神经脉冲的传导速度 E.H.杜布瓦-雷蒙德第一个制造出电流表并用以研究肌肉神经,1848年发现了休止电位及动作电位。 1895年W.C.伦琴发现了 X射线后,几乎立即应用到医学实践。 1899年K.皮尔逊在他写的《科学的文法》一书中首次提到:“作为物理定律的特异事例来研究生物现象的生物物理和生物物理学……”,并列举了当时研究的血液流体动力学、神经传导的电现象、表面张力和膜电位、发光与生物功能、以及机械应激、弹性、粘度、硬度与生物结构的关系等问题。 1910年A.V.希尔把电技术应用于神经生物学,并显示了神经纤维传递信息的特征是一连串匀速的电脉冲,脉冲是由膜内外电位差引起

的。 19世纪显微镜的应用导致细胞学说的创立。以后从简单显微镜发展出紫外、暗视野、荧光等多种特殊用途的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的发展则提供了生物超微结构的更多信息。 应用 早在1920年 X射线衍射技术就已列入蛋白质结构研究。W.T.阿斯特伯里用 X射线衍射技术研究毛发、丝和羊毛纤维结构、α-角蛋白的结构等,发现了由氨基酸残基链形成的蛋白质主链构象的α-螺旋空间结构;20世纪50年代J.D.沃森及F.H.C.克里克提出了遗传物质 DNA双螺旋互补的结构模型。 1944年的《医学物理》介绍生物物理内容时,涉及面已相当广泛,包括听觉、色觉、肌肉、神经、皮肤等的结构与功能(电镜、荧光、X 射线衍射、电、光电、电位、温度调节等技术),并报道了应用电子回旋加速器研究生物对象。物理概念对生物物理发展影响较大的则是1943年E.薛定谔的讲演:“生命是什么”和N.威纳关于生物控制论的论点;前者用热力学和量子力学理论解释生命的本质引进了“负熵”概念,试图从一些新的途径来说明有机体的物质结构、生命活动的维持和延续、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等问题(见耗散结构和生物有序)。后者认为生物的控制过程,包含着信息的接收、变换、贮存和处理。他们论述了生命物质同样是物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既有它的特殊运动规律,也应该遵循物质运动的共同的一般规律。这就沟通了生物学和物理学两个领域。现已在生物的各个层次,以量子力学和统计力学

生物物理学

生物技术学院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大学物理 学号:222012********* 姓名:马平凡 专业班级:明珠班 成绩: 教师签名:

物理学在生物上的应用——生物物理学 摘要:生物物理学( Biological Physics)是物理学与生物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是生命科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和领域之一。生物物理学是应用物理学的概念和方法研究生物各层次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生命活动的物理、物理化学过程和物质在生命活动过程中表现的物理特性的生物学分支学科。生物物理学旨在阐明生物在一定的空间、时间内有关物质、能量与信息的运动规律。 关键词:物理学生物学交叉学科分支规律 物理学和生物学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物理学和生物学在两方面有联系:一方面,生物为物理提供了具有物理性质的生物系统,另一方面,物理为生物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工具。生命科学是系统地阐述与生命特性有关的重大课题的科学。支配着无生命世界的物理定律同样也适用于生命世界,无须赋予生活物质一种神秘的活力。 发展简史: 17世纪A.考伯提到发光生物萤火虫。 1786年L.伽伐尼研究了肌肉的静电性质。 1796年T.扬利用光的波动学说、色觉理论研究了眼的几何光学性质及心脏的液体动力学作用。 H.von亥姆霍兹将能量守恒定律应用于生物系统,认为物质世界包括生命在内都可以归结为运动。他研究了肌肉收缩时热量的产生和神经脉冲的传导速度E.H.杜布瓦-雷蒙德第一个制造出电流表并用以研究肌肉神经,1848年发现了休止电位及动作电位。 1895年W.C.伦琴发现了 X射线后,几乎立即应用到医学实践。 1899年K.皮尔逊在他写的《科学的文法》一书中首次提到:“作为物理定律的特异事例来研究生物现象的生物物理和生物物理学……”,并列举了当时研究的血液流体动力学、神经传导的电现象、表面张力和膜电位、发光与生物功能、以及机械应激、弹性、粘度、硬度与生物结构的关系等问题。

《生物物理学》考试大纲.doc

《生物物理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的 本考试是全日制生命信息物理学研究生的入学资格考试之专业基础课,各考生统一用汉语答题。根据考生参加本门考试的成绩和其他三门考试的成绩总分来选择参加第二轮,即复试的考生。 二、考试的性质与范围 本考试是测试考生的生物物理学基础理论知识的水平考试。考试范围包括本大纲规定的生物物理学基础知识以及生物物理实验方法。 三、考试基本要求 1. 具备一定的生物物理方面基础知识。 2. 对研究生物系统的物理方法有较强的基本功。 3. 具备综合能力。 四、考试形式 本考试采取主观试题的形式,对于各部分内容分别出题考试,强调考生的生物物理基础知识以及运用物理方法与生物问题结合的能力。 五、考试内容 本考试包括两个部分:生物物理学基础知识以及生物物理实验方法。总分150分。 I. 生物物理学基础知识 1. 考试要求 要求考生能够陈述与各种典型细胞活动(例如兴奋、吞噬、分泌、变形、粘附、迁移等)有关的生命过程,过程的特征,相关机制和分子基础。包括:蛋

白、核酸、脂等生物大分子及其组装的细胞膜、典型的离子通道、蛋白质机器等的模型、结构特征、能量特征和相互作用特征;物质的输运、信号的传导等细胞生理活动,以及过程中相关物理指标发生的变化,细胞局部微环境物理因素的影响等。 2. 题型 5~6道主观题,对生物物理学基础重点内容进行描述,耗时约120分钟。 II. 生物物理实验方法 1. 考试要求 重点考察考生对目前比较重要的几种生物物理实验方法的物理原理、方法、特点、实验技术、应用的掌握程度。 2. 题型 3道主观题,对生物物理学实验方法的重点内容进行说明,耗时约60分钟。 参考书目 《生物物理学》,赵南明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07月。 答题和计分 要求考生用钢笔或圆珠笔做在答题卷上。 《生物物理学》考试内容一览表

医学影像学填空题

填空题 1、X线特性:穿透性强、荧光效应、感光效应、电离效应。 2、人体组织结构依密度不同大致分为三类:高密度的有骨和钙化灶等;中等密度的有软骨、肌肉、神经、实质器官、结缔组织及体液等;低密度有脂肪组织及有气体的肺组织、胃肠道、鼻窦和乳突气房等。 3、高密度组织对X线吸收多,透过的X线少,呈白影;低密度组织透过的X线多,吸收多,呈白影;中等密度组织介于二者之间,呈灰影。 4、X线图像特点:图像上的灰白灰度反映的是组织结构的密度,即灰阶图像;X线图像是组织结构影像的叠加图像;X线束是锥形投射的,使被照物体的形状有失真。MRI图像特点:多参数,灰阶图像;多方位断层图像:流空效应:MRI对比增强效应。 5、超声成像的物理现象:指向性;反射、折射与散射;衰减与吸收;多普勒效应。 6、超声成像的类型:二维超声(B型超声)、M型超声、D型超声。 7、超声设备主要由换能器、主机、信息处理系统、显示和记录系统组成。 8、影像诊断原则:熟悉正常影像表现、辨认异常影像表现、分析异常影像表现、结合临床、做出诊断。 9、肿瘤按细胞分化程度不同分为四级:I级分化良好,属低恶度;III、IV级分化不良,属高恶度;II级介于其间。 10、肿瘤特点:I级肿瘤的边缘较清楚,部分I、II级肿瘤易发生囊变,肿瘤血管较成熟;III、IV级肿瘤呈弥漫浸润生长,肿瘤轮廓不规则,分界不清,易发生坏死、出血,肿瘤血管丰富且形成不良。 11、脑肿瘤CT增强检查,多呈不规则花环样强化或附壁结节强化,有的则呈不均匀强化,也可无明显强化。 12、脑膜瘤CT增强检查,病变大多呈均匀性显著强化;MRI增强T1WI,肿块呈均已明显强化,邻近脑膜增厚并强化称“脑膜尾征”。 13、直径10mm以下者为微腺瘤,大于10mm者为大腺瘤。 14、垂体微腺瘤CT影像学表现:平扫,不易显示;冠状面薄层增强检查,表现为强化垂体内的低、等或稍高密度结节;间接征象包括垂体高度≥8mm、垂体上缘隆突、垂体柄偏移和鞍低下陷。 15、垂体大腺瘤CT影像学表现:平扫,表现蝶鞍扩大,鞍内肿块向上突入鞍上池,可侵犯一侧或两侧海绵窦;肿块呈等或略高密度,内常有低密度灶;增强检查,呈均匀、不均匀或环形强化。 16、听神经瘤:常见的后颅窝肿瘤;CT骨窗观察,内耳道呈锥形扩大;增强CT检查,肿块呈均匀、不均匀或环形强化。 17、脑转移瘤多自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肾癌和绒癌等原发灶,经血行转移而来。顶枕区常见;常多发,易出血、坏死、囊变;瘤周水肿明显;临床主要有头痛、恶心、呕吐、共济失调、视神经乳头水肿等表现。 18、脑出血属于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多发于中老年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患者。自发性脑内出血多继发于高血压、动脉瘤、血管畸形、血液病和脑肿瘤等,以高血压性脑出血常见,出血好发于基底节、丘脑、脑桥和小脑,易破入脑室。血肿演变分为急性期、吸收期和囊变期。 19、缺血性梗死,CT检查,24小时后表现为低密度灶,部位和范围与闭塞血管供血区一致,皮髓质同时受累,多呈扇形;可有占位效应,但相对较轻。增强扫描,发病当天,病变区脑血流量明显降低,其后普遍增强,可见脑回状强化。1—2月后不再强化。 20、腔隙性梗死,缺血灶为10—15mm大小,好发于基底节、丘脑、小脑和脑干,中老年人常见。 21、颅内动脉瘤好发于脑底动脉环及附近分支,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原因,多呈囊状,大小不一,瘤腔内可有血栓形成。 22、颅内血管畸形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男性多于女性。分为动脉畸形(A VM)、静脉畸形、毛细血管畸形、大脑大静脉瘤和海绵状血管瘤。以A VM最常见,好发于大脑前、中动脉供血区,有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团和引流静脉构成。 23、肺门位于两肺中野内带,左侧比右侧高1—2cm,;两侧肺门可分上下两部分,右肺门上下部相交形成一钝角,称肺门角。

医学影像学试题(有选择题名解填空题还有大题)

医学影像学 一、单选择题(每题一分) 1、装有心脏起博器的病人不能进行下列哪种检查( A ) A、MRI B、CT C、X线平片 D、SPECT E、PET 2、以下CT优于MRI检查的是( B ) A、软组织分辨率高 B、显示钙化灶 C、多参数成像 D、多切层成像 E.无需血管造影剂即可显示血管 3、哪项不是肺结核性空洞的特征?(A ) A、洞壁厚度多≥5mm B、洞壁厚度≤3mm C、无壁性空洞 D、空洞内多无液平面 E、空洞周围可见卫星病灶 4、指出测量后前位心胸比值划线的叙述,哪一项不正确?(C ) A、胸廓最大横径是右膈顶平面,两侧肋骨内缘之间的最大距离 B、心右侧横径是右心缘最突出点至胸廓中线的垂直距离 C、胸廓最大横径是胸廓内缘最宽处的最大距离 D、心左侧横径是左心缘最突出点至胸廓中线的垂直距离 E、左右侧心横径相加为心横径,除以胸廓最大横径,其比值为心胸比值 5、胃肠道穿孔的最典型X线征象为( C ) A、咖啡豆征 B、阶梯状液平 C、膈下新月状气体影 D、结肠积气 E、肠腔扩张 6、慢性胆囊炎的CT特征性表现是(C ) A、胆囊大,囊壁水肿,密度低 B、胆囊正常大小,肝内胆管扩张 C、胆囊小,囊壁增厚 D、胆囊大,胆总管扩张 E、以上都不是 7、男性患儿,9岁,X线示右肱骨近侧干骺端有椭圆形骨破坏区,边界清晰,透过度较大,骨皮质轻度膨胀.应诊断为 ( C ) A、骨巨细胞瘤 B、溶骨型骨肉瘤 C、单纯性骨囊肿 D、尤文肉瘤 E、骨髓瘤 8、脊椎骨折X线表现,哪一项叙述错误? ( D ) A、好发于下胸及上腰段 B、单发性较多 C、椎体呈楔状变形或\和骨碎片 D、椎间隙变窄 E、脊柱常有后突及侧突畸形等 9、急性化脓性骨髓炎,X线片上出现骨质破坏,一般是在发病后( C ) A、三天内 B、一周内 C、二周后 D、二月后 E、六月后 10、脊柱结核与脊柱骨折的区别点,哪一项错误?( D ) A、结核常侵犯多个椎体 B、结核椎间隙多数狭窄或消失 C、结核有冷脓肿 D、结核常见于颈椎 E、结核椎体可见骨质破坏 11、单纯性小肠梗阻最典型的X线表现为( B ) A、膈下新月状气体影 B、阶梯状液平 C、小肠胀气扩张 D、咖啡豆征 E、足球征 12、正常胆总管内径宽度为( C )书上为0.6~0.8cm

《医学影像学》期末考试试题

2004级《医学影像学》期末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10分) 1、肺血重新分布 2、充盈缺损 3、肺沟癌 4、人工对比 5、骨龄 二、填空题:(20分) 1、中央型肺癌腔内生长引起的间接征象(平片)()、 ()、()。 2、肺部出现()、()、()X现表现, 三者结合起来称为原发综合征。 3、在心脏左前斜位片上,心前缘与前胸壁间的透明带称为()。 4、脑穿支小动脉闭塞引起的深部脑组织较小面积的缺血性梗塞,直徑10~15mm, 称为()。 5、急性期高血压性脑出血典型的CT表现是 ()。 6、消化道钡剂造影中粘膜异常的X线表现包括()、 ()、()。 7、正常肾盂形态有()、()、()。

8、X线成像与组织的()和()有关。 9、佝偻病的早期X线改变出现在长骨生长最活跃的()。 10、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常见的X线征象有()、骨质破坏和死骨形成。 三、单选题:(30分) 1、与X线成像相比,CT最大的优点是: A、很高的密度分辨力 B、很高的空间分辨力 C、数字化成像 D、横断层影像 2、X线摄影具有X线哪些特性() A.穿透性B.穿透性、荧光效应 C.感光作用、荧光效应 D.穿透性、感光作用3、成人和儿童长骨的X线表现最大区别是: A、长骨大小不同 B、长骨xx不同 C、骨皮和骨髓腔质厚度不同 D、骨骺愈合不同4、以下属于骨密度降低的基本病变是: A、骨质破坏、骨质疏松、骨膜反应 B、骨质破坏、骨质疏松、骨质坏死、死骨 C、骨质破坏、骨质疏松、死骨 D、骨质破坏、骨质疏松、骨质软化 5、骨性关节强直与纤维关节强直的X线鉴别诊断要点主要观察: A、关节间隙是否狭窄 B、关节骨质是否破坏 C、关节间隙是否有骨性连接 D、关节骨质是否有骨质增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