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全册

合集下载

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1亚洲概述精品教案

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1亚洲概述精品教案

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1亚洲概述精品教案第一节“日出之地”――亚细亚洲(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2 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范围。

3 了解亚洲的主要气候类型能力目标1 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解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2 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2 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辩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 亚洲的位置特点;2 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教学难点:亚洲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特征教学过程:导入:在上学期从全球角度,按照地理要素来研究问题。

这个学期将以大洲为研究对象,去研究某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状况。

通过一系列提问,让学生回答,引出亚洲。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复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师:要认识一个大洲,首先要明确它的位置。

观察一下亚洲位于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中的哪个半球?小结:亚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这是它的纬度位置。

引导:了解一个地区的位置还要了解其海陆位置。

观察亚洲周围的大洋,各位于亚洲的方位。

亚洲周围的大洲,各位于亚洲的方位。

学生看图回答。

小结:这样我们就明确了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完成P3活动一1题(展示“亚洲的范围图”)引导:亚洲和其他大洲之间,有些是以海洋作为天然洲界,有些大陆相连的地方则是人为划定的洲界线。

如亚洲与非洲,亚洲与欧洲之间。

提问:参照地图能描述出亚洲与周围其他大洲的界线吗?学生读图讨论回答: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分界;西南临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为洲界;东北隔着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与大洋州隔海相望。

过渡:让学生大致读出亚洲所跨的纬度位置,与其他大洲比较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七年级地理下册 第十一章《极地地区》教案 粤教版

七年级地理下册 第十一章《极地地区》教案 粤教版

第十一章极地地区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认识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条件、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2、会用地图、景观图片和相关资料,总结归纳出两极地区的环境特点。

3、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4、培养从图片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二)能力目标1、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位置特点的方法。

2、掌握使用两极地形图和景观图片,总结归纳两极地区气候特点的方法。

3、使用两极地区气温图表区分两极气候的特点。

4、掌握利用经纬网在以两极地区为中心的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强他们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两极地区的位置、气候、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二)教学难点1、判断两极地区的方向,辨别周围环境。

2、读图理解、区分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差异。

3、读图分析能力与技巧的培养。

三、教学突破1、分别用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地图,说明两极地区的位置。

2、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用经纬网辨别方向和周围的环境3、利用两极地区气温图,区分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4.利用图片等相关资料,总结、归纳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四、教学准备北极地区图、南极地区图、两极地区气温比较图、有关阅读资料、图片、课件等。

五、教学步骤(一)冰雪覆盖的地区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请大家看一段录像,猜一猜片中展现的是哪儿的景象?(播放极地区的景象录像)总结:这就是神秘的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今天我们进入到这两个特殊地区,去解开它们神秘的面纱。

板书:两极地区。

2、两极地区都是被冰雪覆盖的地区,为什么呢?我们来揭示这一问题。

板书:冰雪覆盖的地区。

展示北极地区图和南极地区图。

请同学们从图中查出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和周围的大洲或大洋。

(北极地区:位于北纬66.5º以北,中心位置是北冰洋,周围被亚洲、欧洲、北美洲环绕。

粤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精品教案全册

粤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精品教案全册
6、人口众多加剧了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压力,成为亚洲部分国家沉重的社会和经济负担。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是亚洲很多国家都必须关注的问题。
第二节
1、东南亚的复杂地形:东南亚主要由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组成。
2、马来群岛火山、地震活动相当频繁。印度尼西亚欧大陆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有“火山国”之称。
粤教版七年级下册全套教案
第七章知识要点
第一节
1、亚洲地理位置:
(1)亚洲位于东半球,东临太平洋,南面印度洋,北接北冰洋,西濒地中海。亚洲所跨的纬度约90度,经度约164度。
(2)亚洲西部以乌拉尔山脉、土耳其海峡与欧洲为界,西南部隔苏伊士运河与非洲相连,东部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3)亚洲的面积为440万平方千米,是大洋洲面积的4.8倍,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洲。
学生看图回答。
小结:这样我们就明确了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完成P3活动一1题
(展示“亚洲的范围图”)
引导:亚洲和其他大洲之间,有些是以海洋作为天然洲界,有些大陆相连的地方则是人为划定的洲界线。如亚洲与非洲,亚洲与欧洲之间。
通过一系列提问,让学生回答,引出亚洲。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
复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师:要认识一个大洲,首先要明确它的位置。观察一下亚洲位于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中的哪个半球?
小结:亚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这是它的纬度位置。
引导:了解一个地区的位置还要了解其海陆位置。观察亚洲周围的大洋,各位于亚洲的方位。亚洲周围的大洲,各位于亚洲的方位。
2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辩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1亚洲的位置特点;
2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粤教版七年级地理教案

粤教版七年级地理教案

粤教版七年级地理教案海阔凭你跃,天高任你飞。

愿你信心满满,尽展聪明才智;妙笔生花,谱下锦绣第几篇。

自学的敌人是自己的知足,要使自己自学一点东西,必需从不自满开始。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带来的粤教版七年级地理提供更多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粤教版七年级地理教案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人文环境、范围和主要国家。

2.本区是黑色人种的故乡,了解非洲黑人的原始拉丁美洲居住地分布与自然地理环境、外来移民的关系。

3.运用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获取基础知识的能力。

4.知道本区主要的地形、气候分布特征,掌握分析某地气候特征的方法,理解本乡以初级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为主的单一商品经济及面临的人口、粮食、干旱和荒漠化难题。

(二)能力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读图,找出撒哈拉以南的西非的位置、范围,统计分析总结该地区的地理位置的特点。

2.讨论会利用各方面的资料经过小组讨论、分析,综合评价撒哈拉对的非洲以南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自然资源,说出其分布、生产、出口的情况危急情况以及对本国经济的影响。

3.在收集、运用资料描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富有特色非洲大陆的文化的过程中,学会尊重不尽相同地区的现代文化和传统。

4.分析非洲人口增长过快与粮食的增长不相适应,而引致人们的乱砍乱垦,造成环境恶化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养成发展观念。

(三)德育目标1.通过对非洲黑人的了解,进行种族平等,维护世界和平繁荣的教育。

2.通过本地区单一的商品交换的分析,对学生进行平等互利、相互合作、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教育。

3.通过对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在撒哈拉西岸的环境非洲的具体表现和内在成因的分析,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全球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1.本区的自然景观民族风格和居民状况。

2.主要的地形、气候原产及特征与农业的关系。

3.以初级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为主的单一商品经济。

4.本区面临的人口、粮食、干旱和荒漠化环境问题。

(二)教学难点1.非洲黑人的原始居住地分布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2.单一商品经济对本区约束经济的制约作用。

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3《南亚》教学设计2

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3《南亚》教学设计2

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3《南亚》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3《南亚》主要介绍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经济发展、人口分布、主要国家、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南亚的基本概况,提高学生对南亚地区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东南亚的相关知识,对地理区域和地理特征有一定的认识。

但南亚地区与东南亚地区有许多不同之处,学生需要进一步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南亚的宗教文化可能较为陌生,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经济发展、人口分布、主要国家、宗教文化等基本概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观察、资料查询、小组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对南亚地区的认识和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南亚地区的兴趣,提高学生关爱地球、关注全球发展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经济发展、人口分布、主要国家、宗教文化等基本概况。

2.难点:南亚地区的宗教文化特点及其对当地社会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地图观察:让学生通过观察南亚地图,了解南亚的地理位置和主要国家。

2.资料查询:引导学生利用图书、网络等资源,搜集南亚地区的相关资料。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搜集到的资料,提高学生对南亚地区的认识。

4.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南亚地区的典型案例,使学生了解南亚的经济发展和宗教文化特点。

5.互动提问: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的思考,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南亚地图、资料卡片、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源。

2.提前布置学生搜集南亚地区的相关资料,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南亚地图,引导学生关注南亚的地理位置和主要国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经济发展、人口分布等基本概况,为学生提供直观的认识。

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1《亚洲概述》教学设计1

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1《亚洲概述》教学设计1

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1《亚洲概述》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1《亚洲概述》是学生在学习了世界地理基础知识后,对亚洲地区的进一步了解。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亚洲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对亚洲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为后续学习亚洲各国地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世界地理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他们对亚洲地区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对本节课的内容充满好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把握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提高他们对地理知识的运用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亚洲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了解亚洲的主要国家及其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提高他们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他们对亚洲地区文化的认同感,提高他们的国际视野。

四. 教学重难点1.亚洲的地理位置2.亚洲的自然环境特点3.亚洲的人文环境特点4.亚洲主要国家及其特点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讨论、交流,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亚洲国家,让学生分析其地理特点。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料。

2.设计好针对本节课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3.准备好亚洲主要国家的案例,用于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地图,引导学生回顾世界地理知识,提问:“谁能说出亚洲在世界地图上的位置?”、“亚洲有哪些著名的地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亚洲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通过展示地图、图片等资料,让学生对亚洲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地理七年级下册教案粤教版

地理七年级下册教案粤教版

地理七年级下册教案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教案粤教版1《日本》教学目标1.在地图上找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日本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并能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了解日本的抗震防灾意识。

3.运用地图资料,说明日本海洋性季风气候的分布、特点。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研究国家地理自然地理的方法2.教学难点: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日本的气候为什么呈现“海洋性”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激活思维观看多媒体课件中的一组图片,回答一个问题:这些图片来自于哪个国家?(二)展示目标学生集体诵读学习目标一遍,初步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三)自主学习1.日本的地理位置①半球位置②纬度位置③海陆位置2. 日本的领土范围①日本的陆地是由什么组成的?(提示:陆地一般由大陆、半岛、岛屿等组成)②自北向南分别是什么?③日本周围的邻国有哪些?在地图上找到日本的首都3. 日本的地形读地图册32页:日本群岛地势及日本地形面积比较①描述日本的地形特点②日本第一高峰在哪里?③日本的平原是什么?4. 日本的气候读图课本第10页:亚洲气候类型分布①日本的主要气候类型是什么?②日本的气候有什么特点?5.日本的资源尝试描述日本的森林资源、水资源、渔业资源及矿产资源(提示:是丰富还是不足)(四)合作探究要求:以小组形式进行合作探究;将探究结果写在老师发的纸上面;时间5分钟。

1. 阅读课本55页图8-1-3、地图册32页日本在地震带中的位置,尝试分析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2. 展示材料,日本2011年的3.11地震与中国2008年的5.12汶川地震相比,损失要小很多,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日本的哪些抗震、防震措施值得我们学习?3.东京和济南都位于36°N附近,下表为两个城市的气象数据。

①完成表格②对比济南的气象数据,描述东京的气候特点? 造成此气候特点的原因是什么?(五)风采展示将合作探究的结果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展示。

粤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

粤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下学期教学计划一、基本情况:今学期我继续担任七年地理教学,通过七年级上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具备了初步的读图、识图以及分析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世界概况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也有一少部分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不够重视,知识还没有形成系统,读图、识图的能力欠缺,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

我将本着认真,严谨的教学态度开展本学期教学工作,在新的学期里希望扬长避短,深入学生,力争取得更有效的教学效果。

二、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尽快适应“五步四环节”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

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

三、教学目标:教完粤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识,让学生具备必要的基本技能,对我们所处的世界有一个明晰的了解。

使学生知道世界主要国家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地图,了解世界各地地理事物的分布,初步学会分析区域地理特征和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从而发展地理思维能力。

学会阅读地理景观图和地理统计图表。

使学生懂得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必须共同保护地球。

初步知道世界一些国家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方面的经验和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以及对外开放意识,培养全球观念。

四、本册教材分析:本学期教学内容主要是了解地球五大洲的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特点,人文环境特点等。

共计五章,第七章亚洲。

第八章欧洲;第九章美洲。

第十章非洲与大洋洲,第十一章极地地区,本章主要是学习并掌握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资源气候等。

五、教学措施:1、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学会读图、填图、绘图,从客观上了解地理单元的知识。

充分利用地图册来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2、进行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数据的强化记忆,对地理知识进行必要的储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