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雨霖铃》教学设计
柳永《雨霖铃》使用教案

柳永《雨霖铃》使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柳永的生平及其在宋词中的地位。
分析《雨霖铃》的词牌特点和结构。
解读《雨霖铃》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学习《雨霖铃》的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运用诗词鉴赏的方法,品味《雨霖铃》的意境和风格。
开展小组讨论,分享对《雨霖铃》的理解和感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柳永的词风,欣赏《雨霖铃》的美感。
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理解并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2.1 词牌特点讲解《雨霖铃》的词牌起源和结构特点。
分析词牌对词作情感表达的影响。
2.2 意象和修辞解读《雨霖铃》中的主要意象及其寓意。
分析词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三、教学难点3.1 情感内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雨霖铃》中的情感变化。
探讨词作背后的心情和时代背景。
3.2 文化背景解释词中涉及的古代文化和习俗。
联系柳永的生平,理解其创作动机和心态。
四、教学准备4.1 教学材料准备《雨霖铃》全文及相关注释版本。
搜集柳永的生平资料和宋词鉴赏相关书籍。
4.2 教学工具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演示。
准备白板和书写工具,以便于板书和讲解。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通过简介柳永的生平,引入《雨霖铃》的学习。
提问学生对宋词的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5.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雨霖铃》,理解词意。
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知识点。
5.3 课堂讲解讲解《雨霖铃》的词牌特点和结构。
分析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解读其深层含义。
5.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雨霖铃》的理解和感悟。
每组选取代表进行汇报,互相交流学习。
5.5 总结拓展总结《雨霖铃》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引导学生思考宋词的价值和影响,进行文化拓展。
5.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点。
鼓励学生进行诗词创作,提高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估6.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提问、讨论和分享。
柳永《雨霖铃》教案8篇

柳永《雨霖铃》教案柳永《雨霖铃》教案8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柳永《雨霖铃》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柳永《雨霖铃》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风格;2、了解词牌“雨霖铃”;3、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4、深刻体会《雨霖铃》“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读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清赵翼有诗:“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唐诗过后是宋词,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于是宋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于完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宋词的风格比较豪放派: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象宏大意境雄浑,抒发豪情壮志。
(苏轼辛弃疾)婉约派:题材狭窄,多抒情,婉约缠绵细腻,语言含蓄,多写个人遭遇或者男女恋情。
(柳永李清照)二、作者简介:柳永(约980——约1053年),福建崇安人,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狂放不羁,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经常流连于秦楼楚馆,为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
柳永因了这举第不进倍受打击,之后在汴京、苏州、杭州一带过着流浪的生活。
54岁方考取进士,做过几任小官。
晚年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妓合金葬之南门外。
高中语文柳永《雨霖铃》教案

高中语文柳永《雨霖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雨霖铃》的诗意和背景。
(2)能够分析并欣赏柳永的词风和艺术特色。
(3)能够解读并运用古典诗词表达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通过诗词分析,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编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文人的生活情境,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3)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好,用诗词表达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雨霖铃》的诗意和背景。
(2)分析柳永的词风和艺术特色。
(3)掌握古典诗词的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2)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
(3)运用古典诗词表达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古代诗词的学习,分享学习心得。
(2)介绍柳永及《雨霖铃》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雨霖铃》,理解诗意。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3. 课堂讲解:(1)分析柳永的词风和艺术特色。
(2)解读诗人的情感变化,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情感。
4. 课堂实践:(1)学生朗读《雨霖铃》,体会诗词的韵律美。
(2)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
5. 总结提升:(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展示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四、课后作业1. 背诵《雨霖铃》。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尝试创作一首古典诗词。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回答问题的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雨霖铃》的情况以及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3. 学生自评: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鼓励他们积极改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雨霖铃》教学设计模板(通用5篇)

《雨霖铃》教学设计模板(通用5篇)《雨霖铃》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并分析词的意境美;2、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诗歌的诵读技巧,积累诗歌鉴赏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词的魅力,体会词人别离时凄凉、哀伤的感情。
【学情分析】本课是《柳永词两首》中的第二首,通过上节课对《望海潮》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了解了柳永以及他的个人经历,对词的相关知识有了充分的认识。
授课班级是普通校文科平行班,成绩在年级平行班中较好,但学生学习基础一般,学习方法死板。
【学法指导】预设学法: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创作背景。
2、把握全词感情基调,有感情的诵读课文。
3、品读课文,仔细品味语言。
即时学法:加强教师引导【课情前置】(1)学案批改评分小组苹果组安卓组联想组百度组捷径组荏苒组得分(2)作业批改评分小组苹果组安卓组联想组百度组捷径组荏苒组得分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情景设置】介绍“雨霖铃”这个词牌,渲染氛围。
学习目标:1、通过诵读感受本词的所传递的情感和情境,进而提高自身审美能力。
2、了解词的语言特点。
3、学习分析词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1、体会本词的意境和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体会本词所运用的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把握婉约词的特点。
二、阅读教材、自主习标(A级)问题一反复朗读,把握全词的感情基调,熟读成诵。
拓展:本词的感情基调。
(A级)问题二词中哪句话是反映中心的主旨句?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多情”是指多情的人。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都是感伤离别的,更何况是在凄清冷落的秋天时节。
三、问题探究、重点讲解(B级)问题一中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这首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语,哪些句子是情语?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入景?(B级)问题二作者选取的这些意象具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凄凉、沉寂。
在作者哀婉伤感心情的笼罩下,“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
柳永《雨霖铃》教案

柳永《雨霖铃》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柳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分析《雨霖铃》的词牌特点和词风。
解读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和对比分析,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运用意象分析法,解读词中的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柳永词的婉约美和真挚的情感表达。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2.1 词牌特点:《雨霖铃》的词牌结构和韵律特点。
2.2 意象分析:词中的关键意象和其寓意。
2.3 情感解读:柳永在词中表达的情感和心境。
三、教学难点3.1 词中修辞手法的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分析。
3.2 词的背景和文化内涵:柳永的生活背景和词的社会文化内涵。
四、教学准备4.1 教材:《雨霖铃》全文及其注释。
4.2 参考资料:柳永的生平介绍、词的背景资料、相关的研究论文。
4.3 教学工具:多媒体播放设备、投影仪、白板等。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通过播放柳永的其他著名词作品,引发学生对柳永词的兴趣。
简介柳永的生平背景和《雨霖铃》的创作背景。
5.2 新课内容展示:朗读《雨霖铃》全文,让学生感受词的音韵美。
分析词牌特点,讲解词的结构和韵律。
5.3 意象分析:引导学生关注词中的关键意象,如“寒蝉凄切”、“长亭外”等。
分组讨论意象的寓意和作用,进行分享和讨论。
5.4 情感解读:分析词中的情感变化,从“留恋处,兰舟催发”到“何事苦淹留”。
引导学生体验词人的情感,感受其真挚和婉约。
5.5 修辞手法讲解:讲解词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举例分析并让学生进行练习和创作。
5.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词牌特点、意象分析和情感解读的重要性。
强调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5.7 作业布置:让学生选择一首柳永的其他词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
六、教学拓展6.1 比较学习:选取其他婉约派词人的作品,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晏殊的《浣溪沙》等,与柳永的《雨霖铃》进行比较。
柳永雨霖铃的优秀教案

柳永《雨霖铃》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柳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雨霖铃》的词牌特点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品味词句,感受词人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词牌特点:《雨霖铃》的词牌结构、韵律和节奏。
2. 词句赏析:分析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词中意象的丰富内涵和寓意。
2. 词人情感的细腻表达和变化。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柳永《雨霖铃》全文及相关资料,如词牌介绍、词人生平、注释等。
2. 学生准备:预习《雨霖铃》,了解词牌知识,搜集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柳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雨霖铃》的创作背景。
2. 朗读词曲:让学生朗读《雨霖铃》,感受词牌的韵律美。
3. 分析词牌特点:讲解《雨霖铃》的词牌结构、韵律和节奏,引导学生认识词牌的特点。
4. 词句赏析:分析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如“寒蝉凄切”、“骤雨初歇”等句。
5. 探讨词人情感:引导学生体会词人细腻的情感表达,如离别的伤感、思念的痛苦等。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词中意象和情感的理解。
7.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词牌特点和词人情感的表达。
9.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让学生选取其他同题材的词作,如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等,与《雨霖铃》进行比较,分析各自的情感表达和词牌特点。
2. 创作实践:邀请学生尝试创作一首以离别为主题的词,要求运用恰当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体现词牌的韵律美。
七、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柳永的《雨霖铃》,通过对词牌特点和词句赏析的解读,深入感受到了词人的离别之苦和思念之情。
高中语文柳永《雨霖铃》教案

高中语文柳永《雨霖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雨霖铃》的背景知识,把握词牌的特点,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柳永的词风,理解其对爱情的执着和无奈,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感情。
二、教学重点1. 《雨霖铃》的背景知识和词牌特点。
2. 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词中意象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
2. 对柳永词风的鉴赏。
四、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语文》相关章节。
2. 《雨霖铃》原文及其注释。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柳永的背景和词牌的特点,引起学生对《雨霖铃》的兴趣。
2. 朗读:学生朗读《雨霖铃》,感受词的韵律和情感。
3. 讲解: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情感,解释难点词汇和句子。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词的理解和感受,进行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5. 总结:总结《雨霖铃》的特点和柳永的词风,强调正确对待感情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学生书写《雨霖铃》的读后感或对词中某一意象的解析。
六、教学拓展1. 比较柳永的其他词作,如《夜雪临砌》、《八声甘州》等,分析其词风的共同特点和变化。
2. 引导学生了解宋代词的发展背景,了解柳永在词坛上的地位和影响。
七、课堂互动1. 设计问答环节,让学生回答关于《雨霖铃》和柳永词作的问题,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2. 组织小组竞赛,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对《雨霖铃》中某一意象的解析,增强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
八、情感教育1. 通过解读《雨霖铃》中的情感,引导学生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2.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讨论正确处理感情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价值观。
九、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作业质量和思考深度,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雨霖铃》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雨霖铃》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雨霖铃》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雨霖铃》是唐代诗人柳永的一篇山水词,这篇词通过对雨霖铃声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沉沦、流离失所的忧伤与深情。
这篇词语言简洁,寓意深刻,是一篇经典的唐词代表之作。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授《雨霖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唐诗的了解和理解,还可以帮助学生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文献分析能力和感悟能力。
一、教学目标1. 了解《雨霖铃》背景、名家评价和主题内容。
2. 学习《雨霖铃》词的形式和语言特点,掌握词的基本结构和辞藻。
3. 通过分析词的语言、情感和意境,深入理解柳永的创作思想和精神面貌。
4. 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和鉴赏古典文学的习惯,开拓文学视野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介绍《雨霖铃》的创作背景和评价。
针对学生对唐代文学的陌生和不熟悉,教师可以通过彩色图片、小故事、名句摘抄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唐代文化、社会风貌、文学思潮。
2. 介绍《雨霖铃》的基本形式和语言特点。
通过分析词牌的构成和发展、词牌的音节和格律、词的修辞和表现等角度,帮助学生理解古代诗词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语言特色。
3. 逐段分析《雨霖铃》的情感和意境。
通过一段段分析词的情感转折、意境反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中表现出的思想、情感和精神追求。
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唱、背、解释、写作等方式,加深对词的理解和感悟。
4. 阅读如何应该鉴赏《雨霖铃》的文学价值。
通过探究词的意义、文学价值、出版影响等多方面,帮助学生明白《雨铃霖》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份杰出的艺术精品5. 进行文献研究和创新写作。
通过学习《雨霖铃》的研究方法和细节、培养学生的文献阅读和写作能力,在创新写作上启发学生跨越历史的限制,将古代文学与现代社会联系起来。
三、教学策略1. 交互式课堂互动。
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通过师生互动、学生讨论、小组合作、PPT汇报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柳永《雨霖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教学难点)(2)鉴赏意象和意境,掌握婉约派词的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3)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2、能力目标: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以真情品读作品,培养学习诗歌的兴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方法1.诵读法。
2.问答法。
3.讨论法。
4.点拔法。
三、教学过程(一)导语有关离别的诗词名句: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3、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4、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5、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6、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7、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8、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蝶恋花》在现实生活中,离别是一种常事。
江淹曾经写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写离别的名篇柳永的《雨霖铃》。
[板书课题](二)柳永简介(略)(三)创作背景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是跟歌伎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斟低唱的生活。
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
柳永原名柳三变,大约在38岁时进京参加科举考试。
以自己的才华,柳三变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
谁知第一次考试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
等了5 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其中有“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和“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柳三变这首牢骚歌被广为传唱,竟传到了皇宫里,宋仁宗一听大为恼火,并记在心里。
三年后,他再次参加科举考试,这次好不容易通过了,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又把他给勾掉了。
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柳三变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写他的歌词,并且不无解嘲地说:“我是奉旨填词。
”之后柳永流落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每到一地都流连于秦楼楚馆,为歌伎填词作曲。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之后,“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才改名为柳永,54岁时才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
柳永最终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南门外。
在柳永的作品中,很多反映了他和歌伎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雨霖铃》便是其中最为世人传诵的一首。
这首词写的是他不得不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四)整体感知:1.听录音,注意正音和节奏2。
指读,注意诗歌基调。
本词是词人与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离别场景,因此与“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诀别的悲壮不同,是“凄苦”。
3。
结合注释理解词意,描述诗意:《雨霖铃》秋蝉的鸣叫凄凉急切,面对着暮色中的长亭,一阵暴雨刚刚停歇。
在京城门外设帐饮酒饯别,却没有好心情,正当难舍难分之时,行船的人催着要出发。
手拉着手泪眼相望,哽咽着竟然说不出一句话来。
想到我这次要一程又一程的离别远去,舟行千里,水上雾霭朦胧,夜晚浓云笼罩着的南方天空是多么深远辽阔。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无不悲伤地离别,偏偏又在这冷落凄清的深秋时节,叫人怎能承受?今晚酒醒我身在何处呢?也许是泊舟杨柳岸边,晨风习习,天空挂着一钩残月。
这一去经年累月,就算遇到美好的日子、美好的景物,也形同虚设。
即使有千般情意,又能跟谁诉说! 4。
整体把握:1)全诗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什么情感?“多情自古伤离别”,词以“伤离别”为主线。
写离别,抒“伤”情。
2)锤炼诗眼: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可结合背景,知人论世)该句在诗中为“过片”,承上启下,并表明诗歌主旨情感,为全词“诗眼”。
而且本句由伤离别——自古伤(见下)——多情更伤——秋更伤(见下)——清秋更伤——冷落更伤来层层突出“那堪”“伤离别”的情感,表达细腻,情感凄苦,感人至深!自古:离别在古代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所谓“生离死别”主要原因是交通的不发达,远行多半走水路,行程往往成年累月,以及诸多难以预见的阻隔因素,从而让分别之人产生前路迢迢、山重水复、归期难料的纷繁情绪。
加上离人多半因为被贬、流放,或为生活所迫,或因战争离乱或男女情缘,这就特别惹起人的万端感慨。
清秋:秋天本来是草枯叶落,百花凋零的季节,人在秋中往往会有一种凄清冷落之感,所以古人在描写秋天的时候,经常与“愁苦悲凉”的感情联系在一起。
先秦的宋玉在《九辨》中说:“悲哉,秋之为气也!”南宋吴文英在《唐多令》中说:“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而曹雪芹在《秋窗风雨夕》中则说:“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这些诗句都写出了怀有特定情感的人在秋天中的特定感受。
词人把离别之事与清秋之气叠加悲苦再加凄凉,情感的表达更加沉重。
抒情手法:直抒胸臆。
3。
围绕诗眼,体会全诗的基本结构:上片:别时(实写)晚(黄昏)长亭(饯别——催发——执手——念)下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别后(虚写)今宵杨柳岸经年未卜(五)合作探究赏析(理解文句,具体赏析意象和意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分析角度提示: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注意抓首句的作用以及本句的意象特色来分析)开首三句道出时间、地点、景物。
以凄清景色揭开了离别的序曲:元代的卢挚在《沉醉东风》:“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
”宋代词人晏几道在《采桑子》:“一寸愁心,日日寒蝉夜夜砧。
”长亭:早在秦汉时便开始在道旁设亭,供旅客停息休憩或送别饯行之用。
当时是十里置亭,也叫“十里长亭”五里一短亭。
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骤雨初歇,凉意彻骨,暮色苍茫,云低风冷的环境中,人将别、日已晚、雨乍停、蝉声切。
惜别的长亭,凄凉的深秋,让人黯然销魂!首句借景抒情,营造了凄清惨淡的画面,奠定全诗低沉伤感的情感基调。
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注意从离人心理的矛盾现实的无情入手)3。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注意抓离人的动作分析人物的心理)4。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注意从该句的空间感、色彩感入手体会“念”而难舍的情感)5。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注意从白描手法、想象虚写、景语皆情语、意象的特征等等的特色体会)明确:杨柳离,晓风冷,残月缺,更酒醒。
6.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注意抓想象、反问、虚词等体会情感中的无限怅恨!)(六)朗诵,总结柳永多作慢词,长于铺叙。
此词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亭送别的情景。
上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
下片述怀,承“念”字而来,设想别后情景。
‘多情自古伤离别,那堪冷落清秋节。
念宵酒酲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
“今宵酒醒何处”,遥接上片“帐饮”,足见虽然“无绪”却仍借酒浇愁以致沉醉;“杨柳岸、晓风残月”,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
“此去”以下,以情会景,放笔直写,不嫌重拙,由“今宵”想到“经年”,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回环往复又一气贯注地抒写了“相见时难别亦难”的不尽愁思。
以“离情”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七)作业布置1、背诵全词。
2、查找有关描写离别的诗词或文章,比较鉴赏。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柳永其人及其词作风格;2、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3、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二、能力目标: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1、诵读法;2、讨论法;3、点拨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雨霖铃》MTV;朗读flash。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在讲宋词简介的时候说过,宋词可以分为几个流派?(生:两派。
豪放派和婉约派。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传说苏轼曾问一个善于唱歌的幕士:“我词何如柳七(柳永)?”这个人回答:“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由此大家可知这两个流派的不同特点。
能让苏轼与之一争高下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出自哪首词?(生:《雨霖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雨霖铃》(板书)二、关于柳永: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
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
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即开封),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的生活。
大约在少年时的“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在浙江的桐庐、定海等处做过几任小官。
晚年死于润州(江苏镇江县)。
死时家无余财,群伎和金葬之于南门。
他精通音律,变旧声为新声,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这首词调名《雨霖铃》,就是取唐时旧曲翻制。
据《明皇杂录》云,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