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小说欣赏话题之三:人物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专题复习之人物

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专题复习之人物

外国小说专题复习-人物重点一:如何概括、分析(赏析)和评价人物形象?①概括人物形象。

思路:找细节描写(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提炼概括性格特点....、精神品...质.等。

表述:找形容词性短语、动词性短语来陈述。

格式:娜塔莎(素芭)是一个的人物形象。

注意:不需用材料来分析,只需得出自己的结论。

②分析(赏析)人物形象。

先概括:如“贝尔曼是一个的人物形象”。

再证明:用文本中的事实说明。

精表述:可用分说模式,也可用“总—分—总”说模式。

分说模式,如:贝尔曼抑郁不得志,他在艺术界是个失意的人,耍了四十年的画笔,仍同艺术女神隔有相当距离。

贝尔曼助人为乐,认为自己是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家恶狗。

……总分总说模式贝尔曼是一个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抑郁不得志,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爱心和自我牺牲精神的人物形象。

他……他………………综上所述,贝尔曼是一个……的人物形象。

③评价人物形象。

先概括形象:如“贝尔曼是一个的人物形象”。

再挖掘意义:联系现实,挖掘人物形象的现实意义。

表述有先后:如:如此处境的贝尔曼在别人生命垂危之际尚且能够不顾个人安危给别人生的希望,是在沉重叩问物质丰裕时代的“我们”的心灵,应该引起“我们”的深刻反省:我们是应该舍人为己,是应该明哲保身,是应该全己全人,还是应该舍己为人?重点二:如何确定作品的主人公?1.根据情节安排来确定2.根据主题揭示来确定3.根据文章标题来确定4.根据隐喻意义来确定5.根据时代背景来确定…………阅读下文,完成第12~16题。

母亲的来信[苏联]克拉夫琴科⑴母亲来信了。

⑵在初来城里的日子里,文卡总是焦急地等待着母亲的信,一收到信,便急不可待地拆开,贪婪地读着。

半年以后,他已是没精打采地拆信了,脸上露出讥诮的冷笑——信中那老一套的内容,不消看他也早知道了。

⑶母亲每周都寄来一封信,开头总是千篇一律:“我亲爱的宝贝小文卡,早上(或晚上)好!这是妈妈在给你写信,向你亲切问好,带给你我最良好的祝愿,祝你健康幸福。

外国文学作品人物形象总结

外国文学作品人物形象总结

外国文学作品人物形象总结1.阿喀琉斯形象:阿喀琉斯,是神人结合而生,其母是海神的女儿忒蒂斯,他的母亲得到神谕说阿喀琉斯有两种命运:一是在战场上争得荣誉而死,一是在和平的生活而获得长寿。

然而在他的身上,体现出的是一种积极入世,重视现实,不怕死亡的英雄主义精神,他宁愿在战场上争得荣誉而早死,也不愿意过着和平生活而长寿。

这就是他固执的性格,为了头上的光环而在所不惜,在民众的威望是他心目中最大祈求,他绝不会想到在平凡中老死,只有荣誉和尊严的依托,他必须战斗,在战斗中才会获得他追求的荣誉和声望,以及得到的尊严。

阿喀琉斯性格特征多方面,他孔武有力,而又常如孩子般在母亲面前哭泣,但他珍惜友谊与帕特克洛斯亲如手足,当得知帕特克洛斯被赫克托耳杀死后,他为失去他的至交好友而痛不欲生,阿喀琉斯愤怒地叫:“如果命运女神不让我保护我的被杀的朋友,我宁愿死去!他远在异乡丧命,我没有援救他,现在我的短促生命对于阿耳戈斯人还有什么用呢?让宙斯和神祗们所规定的命运降临到我头上来吧!”正是这个亲如手足的情感,使得阿喀琉斯在战场上把杀敌报仇,作为对朋友的爱的体现和对敌人的恨,,使他成为嗜杀的恶魔,见到特洛伊人,不分男女老少都杀,使他们的尸体堵塞了克珊托斯河的河道。

河神出面阻止,他竟然同河神厮杀起来。

仇恨在他心中燃烧,发誓把赫克托耳杀死来祭奠好友的亡灵。

在同赫克托耳决战时,赫克托耳曾哀求说:当决战一方死后,不要凌辱他的尸体。

而阿喀琉斯根本就没有理睬,残暴地把赫克托耳的尸体拴在马后倒拖着围绕自己的挚友的灵柩跑了三圈,并以十二个被俘的特洛伊青年为帕特洛克斯陪葬,可见阿喀琉斯手段的残忍,这都是他把爱完全建立在对朋友的爱的基础之上,但这残忍的手段却令赫克托耳的父亲普里阿摩斯心伤透彻。

在另一方面,他出于对朋友的挚爱,珍视友谊,对朋友承担义务看得高于一切,反映了他善良温厚的一面。

特洛伊老国王普里阿摩斯前来恳求阿喀琉斯赐还儿子赫克托耳的尸体,此时的阿喀琉斯刚刚亲手杀死了帕特罗克洛斯的仇人赫克托耳,失去挚爱的悲痛和手刃仇人的快意,以及被普里阿摩斯的请求带来的矛盾心理,正反复在他心头交织。

外国小说欣赏——主题

外国小说欣赏——主题

2、以故事为目的的小说
既有故事又有主题的小说更有持久A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
16
主题的实现
• 议论文和抒情文:不回避主题的 鲜明,特别是议论文,追求主题的确 切。
• 叙事文尤其小说:反对主题鲜明, 也不回避主题的多义性。也就是把主 题藏在叙述和描写之中,藏在人物和 情节里面,让读者去“猜”。
A
17
主题的实现
A
8
从1924年他25岁时发表的最早的短篇小说集 《在我们这个时代》,到他死亡之前发表的,为他赢 得了最高荣誉的《老人与海》,对死亡问题的探讨一 直贯穿于海明威的创作之中,美国学者罗伯特·斯比 勒评价说:“他只写一个主题:在一个失去所有价值, 只剩下强烈情感的世界上人类会如何面对死亡。”海 明威的小说常常让人们遭遇死亡,通过死亡来完成对 生命个体的思考,在一个现实的人们必须面对的环境 里来塑造他理想的“硬汉形象”,最终实现对现实社 会的批评和对人生意义的探索。
外国小说欣赏话题之三:主题
A
1
母题与主题

母题: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有些生活哲理、
思想情感是能跨越时空而存在的,这些反复在作品
中出现的人类的精神现象和基本行为,即是母题。

生死、爱恨、美丑、善恶等,无论古今,不管
中外,在作品中都反复出现。

主题:是作者对母题的个人阐述与发挥。

比如生死,王羲之否定“一死生”“齐彭殇”,
而同时代的很多人都与之相反,这就是对生死这一
母题的个人理解。再如,《柳毅传》写了一个英雄
救美女的神话故事,最终美人嫁英雄大团圆,这是
中国人对爱情的理解与向往。又如,莎士比亚在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写了一出爱情悲剧,把“美

人物:小说的核心

人物:小说的核心
林冲在公众场合是威风凛凛的八十万禁军 教头;在高衙内面前是他父亲手下的一个 高级奴隶;在妻子面前,是情意绵绵的丈 夫。不同角色塑造了他烈性如火、柔肠似 水而又忍辱负重的复杂性格。因此当高衙 内调戏他妻子时,不同的角色促使他作出 不同的反应。
练习
下列小说人物是圆形人物还是扁平人物?说说理 由。
娜塔莎 丹柯 孙悟空 桥边的老人 葛朗台
②刘姥姥不敢过去,掸掸衣服,又教了板儿几 句话,然后溜到角门前,只见几个挺胸叠肚、 指手画脚的人坐在大门上,说东谈西的。刘 姥姥只得蹭上来问:“太爷们纳福。” (《红楼梦》)
③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这样描写严监生的: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 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 伸着两个指头。……“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 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 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 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出挑掉一茎。众 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 没了气。
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以反映比较复杂 的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小说的成败,在某种 意义上说,就是人物形象塑造得成功与否。因 此,小说作者都调动了各种各样的艺术手段以 图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
我的人物,非等到脑子里已经有 了性格的主要特征,同时搜集足了每 天在人物周围旋转地所有零碎,直到 最小的胸针,一句话,非等我从大到 小,毫无遗漏地把一切都想像好了之 后,才能完全形成,他们的性格才能 完全丰满。
其他角度描写
1、对人物的概括介绍文字 《素芭》第一部分就是对素芭的总体介绍。让我
们了解到素芭是一个恬美多情、让父母焦苦而自己内 心既孤苦又渴望的哑女,也预示着将来的生活遭遇。
2、对人物肖像的刻画 《素芭》中,哑女素芭虽不能用语言来说话,我

外国小说第四单元-----人物

外国小说第四单元-----人物

• 4.心理描写。 • 间接心理描写----言行揭示心理, • 景物烘托心理 。 • 直接心理描写----内心独白、梦境描绘、 • 潜意识、日记书信。 心理描写作用:揭示人物的内心世 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刻画人物性 格;深化作品主题。
• 《少年维特之烦恼》
就在他自杀当晚,他穿着整洁, 像个绅士。这身衣服绿蒂“触摸过 它们,使它们带上了仙气”,口袋 里还放着第一次见到绿蒂,带在她 胸前的玫瑰色蝴蝶结。他还给他深 爱的绿蒂写了好多好多的信,向绿 蒂宣示着他的爱以及对社会不公的 反抗—— “到时候了,绿蒂!我握 住这冰冷、可怕的死亡之杯,心里 毫无畏惧,我即将喝下这死亡的佳 酿!你把它递给了我,我绝不犹豫。 一切,我生活中的一切心愿和希望 就此圆满实现!我十分冷静、十分 坚定地去叩开冥界的铁门。”枪里 装上了子弹。——时钟敲响了十二 点。——就这样吧!绿蒂!绿蒂! 永别了!永别了!”
“人物形象分析”高考题型:
1、小说中某某片断对刻画某某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2、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某某人物形象(或性格特 征)。 3、探究赏析某一人物形象在文中的作用。
考查形式以主观分析题为主,以五选二的客观选择 题为辅。
“人物形象分析”应考策略:
1、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入手。 2、借助情节、环境分析人物形象。 3、联系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 4、借助作者倾向分析人物形象。 • 四步分析法概述: • 通过描写分析人物性格——通过情节、环境补充人物 性格——通过人物性格及社会环境分析人物形象——通过 人物形象分析主题思想。
2.动作描写:动作是显示人物思想和个性最有力的手段。 如果没有“大闹天宫”,没有“景阳岗打虎”,没 有“三拳打死镇关西”,孙悟空、武松、鲁智深的形象恐 怕要大为逊色。 同样是跟拿钱有关的动作: 《一件小事》 “我”是“从外套袋里抓出一大把铜 元”。 孔乙己买酒是“排出九文大钱”。 华老栓在慌忙中是“摸出洋钱”。 而那“黑的人”是“一手抓过洋钱”。 守财奴葛朗台为了讨好太太和女儿,是拿了一把金 路易“摔在床上,随后又“把钱拈着玩”。 这每一个动作都是个性化的。茅盾说:“人物的性 格必须通过行动来表现。” 动作描写作用:行动背后就是人物的思想、个性。

外国文学作品人物形象总结

外国文学作品人物形象总结

外国文学作品人物形象总结1.阿喀琉斯形象:阿喀琉斯,是神人结合而生,其母是海神的女儿忒蒂斯,他的母亲得到神谕说阿喀琉斯有两种命运:一是在战场上争得荣誉而死,一是在和平的生活而获得长寿。

然而在他的身上,体现出的是一种积极入世,重视现实,不怕死亡的英雄主义精神,他宁愿在战场上争得荣誉而早死,也不愿意过着和平生活而长寿。

这就是他固执的性格,为了头上的光环而在所不惜,在民众的威望是他心目中最大祈求,他绝不会想到在平凡中老死,只有荣誉和尊严的依托,他必须战斗,在战斗中才会获得他追求的荣誉和声望,以及得到的尊严。

阿喀琉斯性格特征多方面,他孔武有力,而又常如孩子般在母亲面前哭泣,但他珍惜友谊与帕特克洛斯亲如手足,当得知帕特克洛斯被赫克托耳杀死后,他为失去他的至交好友而痛不欲生,阿喀琉斯愤怒地叫:“如果命运女神不让我保护我的被杀的朋友,我宁愿死去!他远在异乡丧命,我没有援救他,现在我的短促生命对于阿耳戈斯人还有什么用呢?让宙斯和神祗们所规定的命运降临到我头上来吧!”正是这个亲如手足的情感,使得阿喀琉斯在战场上把杀敌报仇,作为对朋友的爱的体现和对敌人的恨,,使他成为嗜杀的恶魔,见到特洛伊人,不分男女老少都杀,使他们的尸体堵塞了克珊托斯河的河道。

河神出面阻止,他竟然同河神厮杀起来。

仇恨在他心中燃烧,发誓把赫克托耳杀死来祭奠好友的亡灵。

在同赫克托耳决战时,赫克托耳曾哀求说:当决战一方死后,不要凌辱他的尸体。

而阿喀琉斯根本就没有理睬,残暴地把赫克托耳的尸体拴在马后倒拖着围绕自己的挚友的灵柩跑了三圈,并以十二个被俘的特洛伊青年为帕特洛克斯陪葬,可见阿喀琉斯手段的残忍,这都是他把爱完全建立在对朋友的爱的基础之上,但这残忍的手段却令赫克托耳的父亲普里阿摩斯心伤透彻。

在另一方面,他出于对朋友的挚爱,珍视友谊,对朋友承担义务看得高于一切,反映了他善良温厚的一面。

特洛伊老国王普里阿摩斯前来恳求阿喀琉斯赐还儿子赫克托耳的尸体,此时的阿喀琉斯刚刚亲手杀死了帕特罗克洛斯的仇人赫克托耳,失去挚爱的悲痛和手刃仇人的快意,以及被普里阿摩斯的请求带来的矛盾心理,正反复在他心头交织。

外国文学作品人物形象总结

外国文学作品人物形象总结

外国文学作品人物形象总结1.阿喀琉斯形象:阿喀琉斯,是神人结合而生,其母是海神的女儿忒蒂斯,他的母亲得到神谕说阿喀琉斯有两种命运:一是在战场上争得荣誉而死,一是在和平的生活而获得长寿。

然而在他的身上,体现出的是一种积极入世,重视现实,不怕死亡的英雄主义精神,他宁愿在战场上争得荣誉而早死,也不愿意过着和平生活而长寿。

这就是他固执的性格,为了头上的光环而在所不惜,在民众的威望是他心目中最大祈求,他绝不会想到在平凡中老死,只有荣誉和尊严的依托,他必须战斗,在战斗中才会获得他追求的荣誉和声望,以及得到的尊严。

阿喀琉斯性格特征多方面,他孔武有力,而又常如孩子般在母亲面前哭泣,但他珍惜友谊与帕特克洛斯亲如手足,当得知帕特克洛斯被赫克托耳杀死后,他为失去他的至交好友而痛不欲生,阿喀琉斯愤怒地叫:“如果命运女神不让我保护我的被杀的朋友,我宁愿死去!他远在异乡丧命,我没有援救他,现在我的短促生命对于阿耳戈斯人还有什么用呢?让宙斯和神祗们所规定的命运降临到我头上来吧!”正是这个亲如手足的情感,使得阿喀琉斯在战场上把杀敌报仇,作为对朋友的爱的体现和对敌人的恨,,使他成为嗜杀的恶魔,见到特洛伊人,不分男女老少都杀,使他们的尸体堵塞了克珊托斯河的河道。

河神出面阻止,他竟然同河神厮杀起来。

仇恨在他心中燃烧,发誓把赫克托耳杀死来祭奠好友的亡灵。

在同赫克托耳决战时,赫克托耳曾哀求说:当决战一方死后,不要凌辱他的尸体。

而阿喀琉斯根本就没有理睬,残暴地把赫克托耳的尸体拴在马后倒拖着围绕自己的挚友的灵柩跑了三圈,并以十二个被俘的特洛伊青年为帕特洛克斯陪葬,可见阿喀琉斯手段的残忍,这都是他把爱完全建立在对朋友的爱的基础之上,但这残忍的手段却令赫克托耳的父亲普里阿摩斯心伤透彻。

在另一方面,他出于对朋友的挚爱,珍视友谊,对朋友承担义务看得高于一切,反映了他善良温厚的一面。

特洛伊老国王普里阿摩斯前来恳求阿喀琉斯赐还儿子赫克托耳的尸体,此时的阿喀琉斯刚刚亲手杀死了帕特罗克洛斯的仇人赫克托耳,失去挚爱的悲痛和手刃仇人的快意,以及被普里阿摩斯的请求带来的矛盾心理,正反复在他心头交织。

高二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课文整理

高二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课文整理
斯特林堡(瑞典)
《梦的戏剧》(欧洲表现主义的先锋)《红房间》《朱丽小姐》
以独特的表现方式,表达深刻的内涵,给人耳目一新之感。用平实的语言写生动的人和事。本文:理解半张纸的意义;理解小说的主题。
山羊兹拉特
通过卖羊未成的经历的叙述,不仅将悲悯的目光投向困难中的人,更把关怀的温情给了绝境中依然忠心耿耿的纯洁的山羊,体现作者对社会现实的高度关注和精炼概述。
娜塔莎——《战争与和平》
通过描写娜塔莎在参加舞会前的兴奋、激动与焦急的心情,舞会上相遇安德来公爵并双双埋下爱情的种子以及已经许配给安德来的娜塔莎因为孤独与寂寞受美男子阿那拖尔的诱惑而背叛安德来的心理状况,塑造了一位纯真善良、渴望爱情与幸福,但又过于轻信、充满浪漫与幻想的贵族女孩形象。
列夫·托尔斯泰(俄国19世纪最伟大的作家)
继承俄国古典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其小说不太重视情节与结构的安排,而专注于人物性格的刻画和环境气氛的渲染。(以课文为例展开分析)
丹柯——《伊则吉尔老婆子》
用浪漫主义手法,刻画丹柯这一光辉形象。为了让族人走出黑暗,他献出自己的心,用那颗燃烧的心照亮了人们的前程,带领人们走出黑暗。高度赞扬了丹柯勇敢、坚定、无私无畏、敢为理想献身的精神。借丹柯这一形象表达了俄罗斯人民渴望自由,追求光明的理想。
《与一位女士的合影》《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以时代广阔的视野和敏锐的典型化的技巧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逼真细腻地人物塑造。本文:抓住情节的运行和细腻的心理描写。
高二(下)《外国小说欣赏》课文整理(二)
课文(出处)
中心思想
作者(流派、国籍)
代表作品
作品特色及课文重点
牲畜林——《卡尔维诺文集》
以平实但又调侃幽默的语言描写了意大利农民同入侵的德国纳粹士兵抗争的心态,表现了人们战胜法西斯的乐观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描写人物的肖像以描写人物的眼睛最为重要, 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最富于表情,最能传达一 个人内心的秘密。上面的引文也注意了对眼睛的描 写。鲁迅说“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 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 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这确是 经验之谈。但是也并非一定得描写眼睛的。 如果说,上面讲的描写是静的肖像,好像一幅 画。那么也有的描写则是动的肖像,好像一部电影。 例如鲁迅在《祝福》中对祥林嫂的几次描写:

二、揣摩小说作者对人物眼睛的刻画。
《素芭》中,哑女素芭虽不能用语言来说话,我 们仍然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形象和一颗晶莹剔透的 心。作者用饱满的诗意的笔墨去描绘素芭的眼睛: “一双又大又黑的眼睛,任何时候都不需要翻译, 心灵自个儿会映照在这双黑眸里。心灵的感触在这 黑眼睛的阴影里,时而伸展,时而蜷缩;这双黑眼 睛时而炯炯有神,燃烧着;时而灰心丧气,熄灭了; 时而犹同静悬的落月,目不转睛,不知凝视着什么; 时而若同急疾的闪电,飞速地向四周放射光芒。” 从这双眼睛里,我们看出了那掩饰不住的热情和 渴望、忧郁和伤感。 可见,“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怎样欣赏 小说中的人文字
这就是作者站在第三人称的地位,对人物的经历、性格、习惯以及 他对别人的关系,做一个扼要的、概括的说明和分析。这种概括描写的 好处,是把有关人物的大小事件集中起来,撮要地描叙,给读者一个总 的印象;同时,更由于这种描写是比较扼要的,所以故事展开的速度比 较快。这介绍,有的放在文章开头,有的放在新人物快要露面或刚刚露 面的当儿。例如:
《素芭》的第一部分就是对素芭的总体介绍。让我们了解 到素芭是一个恬美多情、让父母焦苦而自己内心既孤苦又渴 望的哑女,也预示着将来的生活遭遇。 《小二黑结婚》一开头就介绍了刘家峧的两个神仙: “刘 家峧有两个神仙,邻近各村无人不晓:一个是前庄上的二诸 葛,一个是后庄的三仙姑。二诸葛原来叫刘修德,当年做过 生意,抬脚动手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三 仙姑是后庄于福的老婆,每月初一、十五都要顶着红布摇摇 摆摆装扮天神。”接着介绍了二诸葛的“不宜栽种”,三仙 姑的“米烂了”,使这两个滑稽人物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三、揣摩小说作者对人物的肖像描写 小说刻划人物,绝大多数都有肖像描写, 尽管描写的方法各不相同——有的浓浓地写, 有的淡淡地写;有的写得比较长,有的只是 寥寥几笔;有的从正面写,有的从侧面写; 有的单独地描写,也有的对比地描写。但是 不管采用什么手法,目的都在于塑造性格鲜 明的人物形象。 成功的肖像描写一定是重点突出那种最 最能透露出人物主要性格的方面,充分地表 现人物的主要精神的。它使读者读了,不仅 忘记不了这种肖像,同时也忘记不了肖像所 透露的人物性格。
(祥林嫂第一次死了丈夫,来到鲁镇。)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 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 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 (祥林嫂第二次死了丈夫,再到鲁镇。) “她仍然头上扎上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 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 前那样精神了。” (祥林嫂被赶出鲁镇,论为乞丐后。) “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 上消瘦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 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 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柱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杆,下端开了裂:她分 明已经纯乎一个乞丐了。” 小说通过对祥林嫂肖像的一系列变化的描写,揭示了祥林嫂处境的 改变和性格的变化,一个善良无辜的、在封建社会魔掌下挣扎的女人, 心灵的重压和创伤就是这样一天一天地深化,她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被 黑暗社会吞噬的。 我们知道,人物和世界上的一切客观事物一样,无时无刻不在变化 发展,而这一切变化不能不表现在人物的肖像上。因此高明的作者不但 善于抓住不同人的特点进行肖像描写,而且善于根据人物的发展变化, 写出肖像的发展变化。
话题(四)
小说的眼睛
浙江苍南求知中学
李凌宇

高尔基说过“文学是人学”。文学作品要塑造有血,有肉, 有喜、怒、哀、乐的人物形象。一个作品好不好,重要的是看它 是否成功地塑造了典型形象。古今中外的成功作品,无不成功地 创造了艺术典型。例如:林黛玉、阿Q、加西莫多、阿巴贡、严 监生、葛朗台、堂· 吉诃德等等。 小说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 它是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以反映比较复杂的社会 生活的文学样式。小说的成败,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人物形象 塑造得成功与否。因此,小说作者都调动了各种各样的艺术手段 以图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 这里谈谈怎样欣赏小说中的人物。 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刻画了许多人物,组成了一个宏大 的人物长廊,但所有这些人物,都是有依据有逻辑的,合乎情理 的他仔细揣摩了这些人物的家庭出身、阶层、教养、职业、经历, 再仔细揣摩了他们的品性、性格以及人物当时所在的具体环境, 然后一笔一画、沉稳不乱地将这些人物刻画出来。 我们欣赏小说中的人物也应从这些方面去揣摩。

《死魂灵》描写泼留希金,这样写道: 从他的脸上,看不出一点特色来。和普通瘦削的老头子,是 不大有什么两样的,不过下巴凸出些,并且常常掩着手帕,免得 被唾沫所沾湿。那小小的眼睛还没有呆滞,在浓眉底下转来转去, 恰如两匹小老鼠,把它的尖嘴钻出暗洞来,立起耳朵,动着胡须, 看看是否藏着猫儿或顽皮孩子,猜疑地嗅着空气,那衣服可更加 有意思。要知道他的睡衣究竟是什么底子,只好白费力;袖子和 领头都非常龌龊,发着光,好像做长靴的郁赫皮;背后并非拖着 两片的衣裙,倒是有四片,上面还露着一些棉花团。颈子上也围 着一种莫明其妙的东西,是旧袜子,是腰带,还是绷带呢,不能 断定。但决不是围巾。一句话,如果在那里的教堂前面,乞乞科 夫遇见了这么模样的他,他一定会布施他两戈贝克。 泼留希金是一个极度贪婪和吝啬的农奴主,他家财万贯,但 却时时瞪着一双尖利的老鼠眼四处窥探,寻找钱财和物品,就连 掉在地上的一块硬币也不放过(就像杨二嫂所说的“愈是有钱愈 是一毫不放松,愈是一毫不放松便愈是有钱)”,他高级衣服满 箱,但却用捡来的破烂衣服把自己装扮成男不男女不女的乞丐相。 作者通过他的外貌和衣着的夸张的描绘,突出了他的贪婪和吝啬 的性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