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五年级礼仪和经典诵读“送别组诗”和“增广贤文”教案

合集下载

《送别组诗》教案

《送别组诗》教案

《送别组诗》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送别组诗》中的五首诗歌;(2)了解唐代诗人王维、李白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3)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友谊、离别的情感;(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背诵《送别组诗》中的五首诗歌;(2)了解诗人王维、李白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的把握;(2)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诗人王维、李白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2)提问: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经历过离别?离别时的心情是怎样的?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送别组诗》中的五首诗歌,理解诗歌内容;(2)让学生结合注释,了解诗歌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3)让学生思考:每首诗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诗人是如何表达离别的情感的?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3)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欣赏:(1)让学生反复朗读《送别组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中的优美句子和片段;(3)让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诗句及其原因。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友谊和离别的感悟;(2)教师引导学生珍惜友谊,学会面对离别。

四、课后作业1. 背诵《送别组诗》中的五首诗歌;2. 写一篇关于《送别组诗》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典诗歌,进行鉴赏分析,写出鉴赏心得。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传统文化《增广贤文》教案

传统文化《增广贤文》教案

《增广贤文》(节选二)教学设计主备人:张文明 高莎莎教材分析本课内容节选自《增广贤文》 。

以有韵的谚语和文献佳句选编而成,其内容十分广泛,从礼仪道德、典章制度到风物典故、天文地理,几乎无所不含,而又语句通顺,易懂。

本文从尊敬长辈,孝敬父母,以及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两个角度选取了两部分内容。

本课主要包括四部分活动内容,分别是“经典回放”“温馨点击”“活动广角”“成长袋”。

学情分析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礼仪之邦,由于独生子女家庭的特殊性,使我们的家庭传统美德在某种程度上缺失。

多年来,我们德育的内容更多的触及了社会和学校,而家庭传统美德的教育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选文,并能背诵选文。

2.在搜集古今孝亲故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态度和搜集、整理、运用资料的能力。

3.体验感悟父母及他人的关爱,懂得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重点与难点在选文诵读中感悟父母及他人的关爱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在活动体验中懂得尊敬长辈,孝敬父母,是中华传统美德之一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法与学法1.努力体现“以读为本”“以读促悟”的教学策略,实现学生、教师、选文之间的有效对话,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感知尊老孝亲是中华传统美德。

2.积极实施“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情景再现”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敬学生的个性探究,在亲历再现亲恩的过程中懂得并做到孝敬父母。

集体备课修改稿自主探究——主要体现学生自主读文理解、自主背诵、自主收集整理有关古代中国孝亲故事或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孝敬长辈的典型事例。

合作交流——主要体现小组内合作读文、解文、背文;小组内交流汇报收集的古代中国孝亲故事相关资料。

情景再现——主要体现小组内合作表演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孝敬长辈的典型事例。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1.导入谈话:请同学们一起认真看一组生活图片,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谈感受)2.指导感知:其实,我们在座谈的每一位同学都和他们一样,时时刻刻生活在父母的关爱中,只不过这份爱是那么平常,常常被我们视而不见,甚至认为是理所当然。

经典诵读课 《“送别”组诗》教学设计

经典诵读课 《“送别”组诗》教学设计

《“送别”组诗》教学设计《“送别”组诗》教学设计设计理念1、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中自悟自得。

2、领会诗歌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关键。

教学中,采用想象、画图、音乐等方法激发情感,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诗人进行感情的交流。

3、以“送别”为迁移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重点导读《赠汪伦》,讲一首,联一组;《赠汪伦》以歌送别,《别董大》以话送别,《送元二使安西》以酒送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以目送别。

学生在这种“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迁移性拓展中,既开阔了视野,又强化了语文实践。

教学目标1、学习《赠汪伦》,反复诵读感受诗中所表达的朋友情深。

2、拓展学习。

创设情境,学习《送孟浩然之广陵》,感受朋友情,离别愁。

3、以诗引诗,激发学生的情感,诵读送别的诗,感受友情的可贵,知音难遇,展示学生积累的诗篇。

教学重点、难点感受诗中描述的意境“美”,朋友情,知音难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课外收集积累有关送别的诗。

教学过程师:同学们,从上个学期起,我们就开始诵读古诗,到现在,你们脑中一定积累了不少的古诗,今天,老师将继续带你们去畅游古诗王国,在其中尽情领略古诗的魅力。

看谁的收获最大!经典诵读第一幕:引前几节的经典诵读课,我们一起背诵了有关春夏秋冬的四组古诗。

来,挑战一下,看你们还记得多少。

(课件出示)经典诵读第二幕:习一、出示“送别”,揭示主题1、今天要背诵的一组诗,与这个词有关。

(板书:送别)读一读。

2、你的爸爸妈妈和你,怎么送来你家的客人呢?听了你们的话,我很感动,这是我们现代人送别我们亲友的,但是我们的古代人,唐朝人是怎么送别呢?二、学习《赠汪伦》1、引出典故。

(课件呈现古诗《赠汪伦》)。

生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指名读,正音。

师随机指导:舒缓一点读。

齐读。

2、品诗情(1)师读: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国学经典《增广贤文》诵读教学设计(大全五篇)

国学经典《增广贤文》诵读教学设计(大全五篇)

国学经典《增广贤文》诵读教学设计(大全五篇)第一篇:国学经典《增广贤文》诵读教学设计国学经典《增广贤文》诵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经典语句,熟读成诵;2、学生能品味经典语句,并用自己的话说出经典语句的意思;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使学生通过学习经典语句懂得孝顺的重要性,并指导自己的行动;4、逐步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熟读成诵;2.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使学生通过学习经典语句懂得孝顺的重要性,并指导自己的行动;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古典音乐)简单介绍《增广贤文》:是由谚语和文献佳句选编而成,其内容十分广泛,从礼仪道德。

典章制度到风物典故、天文地理,几乎无所不含,而又语句通顺,易懂。

但中心讲的是人生哲学、处世之道。

其中一些谚语、俗语反映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勤劳朴实、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如“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许多关于社会、人生方面的内容,经过人世沧桑的千锤百炼,成为警世喻人的格言。

二、授新课1、出示原文。

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1)学生自由试读。

(2)个别试读。

(3)小小火车开起来,开到我们小组来。

(4)按节拍读。

请同学们伸出你的双手。

为你的诵读配上合适的节拍,先试一试。

2、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同学们充满韵味的朗读让我感受到了韵律之美,它的内在之美你们领会到了吗?学生分组合作讨论谁来说说。

(引导学生说完整话)指名反馈,师生补充。

3、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意思都明白了,谁现在能够试着来背一背?没事的,通过一些小游戏我们很快就会背过的!高低音(师生、同桌互背)找个别背计时背(4人一组)三、理解思考:1、在这四句话中哪句话留给你的印象最深刻?2、通过故事让学生深入思考。

播放视频故事《负米孝亲》四、融汇贯通:1、我们的父母对我们的爱很深很深,他们为我们付出了很多很多,请同学们静下心来,仔细回忆一下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说一说父母平时是怎样关心照顾我们的?(学生自由发言)2、可我们平时是怎样来做的呢?做个家务活给父母要钱,一说就是我替你干了什么什么。

《送别》教学设计(精选9篇)

《送别》教学设计(精选9篇)

《送别》教学设计(精选9篇)《送别》篇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会生字新词,比较“仰望”、“远眺”、“凝视”的差别,积累表示“看”的词语。

3.由文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孟浩然的深厚友谊及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过程:示: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杜甫《饮中八仙歌》“你知道杜甫的这两句诗写的谁吗?从这两句你又读出了李白的什么特点?”“李白”“清高;孤傲;仙人;好酒;豪放;狂放不羁……”“李白身上由内而外、骨子里面有一股气。

你感受到是什么气?”“豪气,傲气,仙气,骨气,有超脱世俗欲望的清气,有生命力量的生气……”“李白斗洒诗百篇。

他被尊称为中国历史上的‘诗仙’。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写他的课文——黄鹤楼送别。

”“黄鹤楼在今天湖北省武汉市内。

知道为什么叫黄鹤楼吗?”(示书上黄鹤楼图)示: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崔颢《黄鹤楼》“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书上怎样写黄鹤楼。

”翻开书,谁读出来。

示: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

“从这句你读到了黄鹤楼的什么特点?”“从‘俯’读到它的高;从‘临’读到它在长江边上;从‘飞檐凌空’读到它的高、美。

”“一个词——壮观。

黄鹤楼的神奇壮观吸引了文人墨客在此题诗作画。

李白当然不能错过这样的地方。

再读——”“黄鹤楼送别”“课题只交待了地点、事情。

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对题目作了具体的叙述。

谁来读——”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迷蒙是什么意思?”“因烟、雾而看不清楚。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这就叫‘烟花三月’。

现在的‘烟花三月’去扬州看的是琼花、芍药、牡丹,且有一个‘万花园’。

”“从这段你还读到了——”先自由发言,后出现以下提纲。

时间:暮春三月地点:黄鹤楼人物:李白、孟浩然“李白当时30岁,孟浩然42岁。

所以说是——年轻的李白、大诗人孟浩然。

《送别组诗》教案

《送别组诗》教案

《送别组诗》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送别组诗》中的五首诗歌;(2)能够分析每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技巧;(3)了解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送别组诗》;(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友谊、离别的情感;(2)领悟真善美的人生价值观;(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送别组诗》的历史背景。

2. 诗歌内容学习:(1)学习《登鹳雀楼》:理解诗歌意境,分析“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哲理;(2)学习《凉州词》:感受边塞风光,体会“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的悲壮;(3)学习《送别》:解读“离别家乡岁月多,魂销日月凄风雨”的情感;(4)学习《登飞来峰》:领略“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的壮志;(5)学习《凉州词二首·其一》:感受“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的豪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背诵《送别组诗》中的五首诗歌;(2)分析每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哲理;(2)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技巧;3. 利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给予相应的评价;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诗歌背诵和课后作业,对完成情况进行评价;3.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检验学生对《送别组诗》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唐诗三百首》中《送别组诗》相关内容;2. 参考资料:关于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资料;3. 多媒体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诗歌内容、意境和哲理;4. 音频资料:播放古典诗词朗诵,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美。

五年级增广贤文教案

五年级增广贤文教案

五年级国学课教案《增广贤文》第1课时教学内容:两人一条心,有钱堪比金,一人一条心,无钱难买针。

莺花犹怕春光老,岂可教人枉度春。

黄金无假,阿魏无真。

教学目标:1、理解几句话蕴含的深刻含义。

2、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积累语言,弘扬国学。

教学重难点:理解句子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增广贤文》里的内容。

二、新课:1、师范读。

2、学生练读,读准字音。

3、指名读。

4、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理解解释句子意思。

5、师讲析句子含义:(一)、“两人一条心,有钱堪比金,一人一条心,无钱难买针。

”师:“堪”怎么解释?(能够、可以)意思是两个人一条心,日子越过越好;反之则越过越穷,一事无成。

(二)、莺花犹怕春光老,岂可教人枉度春。

师:“犹”、“岂”、“枉”的意思?(怎么、白白地、度过)意思是莺花最怕春光逝流过,我们怎么可以让人白白度过大好时间呢?(三)、黄金无假,阿魏无真。

师:阿魏指的是什么?(一种药用植物。

)意思是黄金没有(不容易)造假,阿魏无真(容易造假)。

喻义常见的东西不容易作假,人们易被不熟悉的东西欺骗。

黄金虽然贵重,但分布广泛,且特征明显(比一般金属软,且重得多,不生锈)很容易与其它物质区分,几乎人人都认识,很难作假。

阿魏是稀有药材,过去靠从西亚进口,一般人根本不知道"阿魏"是什么,见过真阿魏的人更少。

阿魏呈胶质,用动物皮和树胶可以做出与真阿胶演色、比重、形态完全一样的假阿胶。

三、交流:1、组织讨论交流,你有那些感悟?(团结、珍惜时间)2、老师讲小故事,学生再深入理解。

(故事一、某落头首领有三个儿子,都十分勇敢彪悍,彼此之间谁也不服谁。

首领老了,担心自己死后三个儿子争位而导致部落分裂。

有一天,首领把三个儿子叫来,表示准备传位给他们三个中的力气最大的一个。

测试的方法是放一堆羽箭,让三个儿子同时测试,看谁折断的多。

折断一根箭时,三个儿子都能很轻易做到。

折断五根箭时,三个儿子用用力也都能做到。

(完整版)《增广贤文》教案

(完整版)《增广贤文》教案

《增广贤文》诵读教案邵莹莹教学目标:1、能熟读成诵,从而正确认读汉字。

2、运用多种方法诵读,训练学生朗读古文的韵律感,从而达到熟读成诵。

3、读懂文意,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基本方法。

4、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意,从而熏陶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疏通文意,熟读成诵。

教学策略:1、朗读教学法,以读促学,以读带学。

2、合作探究法,学习小组相互讨论,相互启发,合作探究领会文章。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增广贤文》的前六章,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的第七章:人情世故篇。

二、学习:人情世故篇。

下面我们来学习《增广贤文》人情世故篇这一部分,请同学们先打开课30页默读一遍。

好,学习这一部分,我们还是分三步来学习。

(课件展示)(一)字正腔圆知读音,字正,就是发音一定要正确;腔圆,就是字要发的圆润,宏亮。

1、学生自由朗读文章,当遇到难读的或者不会读的字,动动笔圈起来。

2、请学生代表试读文章,其他同学听读注意生字的读音。

3、教师强调重要字词的读音,然后学生齐读文章。

(二)二读贤文知其意1、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路途遥远才知道马的力气,相处长了才了解人心。

简评:此句是讲的人心的好坏需要时间来检验,就像马的优劣需要遥远的路途来检验一样。

2、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

用远水救火是难办到的,再好的亲戚也不如近处的邻居有3、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

对故乡的东西倍感美好;对同乡的人倍感亲切。

4、千经万典,孝悌为先。

千万种经典讲的道理,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最应该先做到的。

5、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幼羊跪着吃奶,小乌鸦会衔食哺母,只禽与兽都知报恩,而人更应知父母恩,刻尽孝道。

6、渴时一滴如甘露,醉后添杯不如无。

人最渴是送一滴水就像送甘露一样,人酒醉后再添酒就不应该了。

三、再读贤文1、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2、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

3、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

4、千经万典,孝悌为先。

5、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庭待客礼仪一、教学目标:认知:知道待客、做客的礼仪常识,增长学生的社会生活知识与经验,学会用恰当的方式待人接物,增进主客间的友谊,能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成果,生活中遇到问题能想办法解决。

情感:在做客、待客的表演活动中,充分体现互相交流、互相沟通、友好相处的美好情感。

行为:通过活动,融知识于行为之中,让学生学习待客的礼节,养成基本的文明习惯。

使学生学会怎样做个文明有礼的小主人。

二、教学重点:要把课内、课外联系起来,让学生真正学会礼貌待客。

理论知识与行为实践相结合,导言、导行,让学生在日后的生活中人人都能做个热情的小主人,文明的小客人。

三、活动过程1.导入:(1)我们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

(2)回忆1:你做过客吗?别人怎样接待你的?你的心情怎样?(4)回忆2:你家经常有客人来吗?你喜欢他们吗?你是如何接待他们的?(5)揭示主题:家庭待客礼仪。

2.学一学,知道待客的礼仪常识。

(见礼仪教材)3.演一演,模拟待客情景(1)假如今天是你的生日,同学们来到你家祝贺,你怎么接待他们呢?(2)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一些特殊的客人,如老师来家访了,如妈妈的朋友来了,如陌生人来访家人却不在家。

如果他们来了,我们会怎么做呢?选择你们最喜欢的一个问题,分角色,分小组演一演。

大家想一想,在别人表演时,你应该做什么?(3)对表演好的小组或同学发给文明礼仪之星。

4.评一评,明辨是非:(故事启迪)小明的奶奶过生日,在家里大摆宴席招呼客人,做了很多好吃的菜,小明一回到家里看见好吃的菜,二话没说,提起筷子猛吃,妈妈看见了,狠狠地把小明骂了一顿,还要拿起竿子打他。

小明非常生气,后来饭也不吃了,客人走的时候一个人躲在房里,也不出来送客。

妈妈更恨了,觉得孩子在客人面前丢尽了脸。

评一评:小明哪些行为不符合礼仪要求?5.比一比、争当文明星小组评价:你是否能热情主动地招待小伙伴?6.记一记、礼仪名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孔子7.总结。

谈谈这节课你的收获?谁愿意说一说。

8.课后延伸利用休息日去同学家做客或者邀请同学到自己家做客,然后在全班交流自己做客或待客的感受。

板书设计家庭待客礼仪迎客:请进请坐请喝茶待客:糖果茶水送客:再见欢迎有空再来做客礼仪教学内容:礼仪教材第四节《做客礼仪》教学目标:认知目标:知道做客礼仪常识,教育学生做客要有礼貌。

情感目标:在做客表演活动中,充分体现互相交流、互相沟通、友好相处的情感。

行为目标:使学生会做一个有礼貌小客人,会用礼貌用语进行交往。

教学重点:使学生懂得一些做客的简单礼仪,会说一些礼貌用语。

教学准备:1.情景剧表演。

2.道具一批。

(茶具一套,纸杯几个,玩具手机两个,水果,书籍)教学过程:一、导入师:今天是星期六,小明和小东准备去同学家作客,请同学们看看会发生什么事情?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开始表演情景剧:(场景一,小明在下午3时,打电话和同学预约,然后衣着整洁来到主人家,主动与主人打招呼……)(场景二,小东不打电话预约,中午吃完饭就去同学家玩,原来他的同学正准备睡午觉,结果小东去做了不速之客,影响了主人休息。

小东还在同学家大声说话,…….)老师问:“两位同学都去拜访同学,可谁会受到主人的欢迎?”同学们展开讨论,点名回答。

板书课题二、新课开始1. 学习有礼貌地问候主人。

(老师边说边用肢体表演教育学生)到了主人家轻轻地敲门,见了主人会礼貌地问候,学说“你好”。

见了不同的人会使用合适的称谓。

2. 学习有礼貌地与人交往。

(1)对于主人的招待,如请客人坐,请客人喝茶,请客人吃东西,客人都要有礼貌地说“谢谢”。

(2)在别人家不随便翻看,拿走别人的东西。

在别人谈话时,不随便插嘴。

当别人提出问题时,要大方地回答。

说话时,声音轻一些,不大声喧哗。

(3)与主人要友爱相处。

(4)学习有礼貌地与主人告别。

(5)临走时,向主人说“再见”,还可以客气地邀请别人去自己家做客。

老师把同学们的意见归纳总结:3.教师读礼仪教材中的待客礼仪,学生边听边与同伴合作表演。

4.分组学习,相互再介绍一些做客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三、名言熏陶高雅的风度得靠经常的细微的奉献去养成(爱迪生)四、活动延伸:通过角色扮演和行为辨析的方式加强学生进行拜访做客的教育。

场景一小红敲门时很用力,她这样做好吗?应该怎样做?场景二小客人进门时没问好,这样做对吗?应该怎样做?场景三乱翻主人东西好不好?应该怎样做?场景四做客时,水果皮乱扔乱放,这样做对吗?应该怎样做?五、自我评价说说自己去主人家做客的时候,自己做到了什么,哪些地方还做得不好。

六、老师小结:只要我们做客时,能按照以上做客礼仪去做,就是一个文明的小客人,一定能受到主人的欢迎,主人一定会对你说:“欢迎你下次再来”七、巩固练习请你回答下列问题:(1)到别人家做客时,敲门时。

(2)在别人家做客时,我要坐得。

(请学生上来做示范)(3)主人给我吃水果,我会。

(4)主人家要开饭了,我该,因为。

(5)平时不是节假日,下列时间哪个时间做客最合适?因为。

①中午;②吃饭时;③晚上10点;④晚上八时八、课后作业:学了《做客礼仪》,你也实践一下,是否也能做个受主人欢迎的客人。

九、板书设计:做客礼仪恭候光临指教打扰留步家庭用餐礼仪教学目标1.学会文明用餐的一些基本规范,养成文明用餐的好习惯。

2.让学生懂得应孝敬父母,回报亲情,把对父母的爱付诸实际行动,在家做个好孩子。

3.懂得节约粮食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知道怎样才能做到文明用餐,把学到的用餐礼仪运用到生活实际中。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问大家一个非常非常难的问题,有信心回答吗?请听题:你会吃饭吗?师:先别说所有人都会吃饭,有人就不会吃饭。

不信你听:(讲述)内容大意:吃饭不文明的行为师:听到这些情景,你又想说些什么?(学生结合所听及自己实际的生活把家庭中的不良行为交流感受。

)2.情感共鸣,导入新课二、谈身边故事,树立正确形象。

1.引导学生发现身边亮点(1)小品表演(一)《吃饭》内容大意:一家人在餐桌吃饭的情景问:大家观看了小品表演,你认为他在餐桌上有哪些不文明的举止呢?(2)出示用筷八字歌小朋友要记牢,用筷子学问高。

一忌半途筷,夹了这菜夹那菜。

二忌游动筷,拨遍盘子乱翻菜。

三忌窥伺筷,瞄来瞄去不动筷。

四忌嘴撕筷,筷头夹菜牙来拽。

五忌刺菜筷,以筷当叉嘴里塞。

六忌牙签筷,以筷剔牙样子怪。

七忌眼泪筷,菜卤滴滴一路来。

八忌吮吸筷,边夹边吮去夹菜。

(3)小品表演(二)与小品表演(一)比较:他在餐桌上有哪些文明举止?(4)在交流中,引导学生通过身边实例,明确生活中应做些什么,怎么去做。

师:中华饮食源远流长。

在这自古为礼仪之邦,讲究民以食为天的国度里,饮食礼仪自然成为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

(5)出示餐饮礼仪歌谣就餐前,按序坐;上坐席,当让长。

盛饭菜,摆碗筷;扶桌椅,我来帮。

食不言,嚼勿响;若咳嗽,当避让。

遇美食,先敬长;能谦让,会分享。

说饱后,说慢尝;洗碗筷,我帮忙。

2.故事启迪师:我们小学生正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阶段,文明就餐也是体现我们文明素养的一个方面,我们的《文明礼仪读本》介绍了正确的就餐方式,请听老师介绍《家庭用餐礼仪》三、回报恩亲1.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出现许多的孝子,流传了许多故事,在孝敬父母方面,你做过什么?2.在我们身边、甚至在我们班也有很多孝敬父母的小天使。

四、辩一辩,明是非。

1.吃饭的礼仪除了表现在尊敬父母的文明举止外,还应该表现在节约美德上。

2.辩一辩:出示故事情景。

(内容大意)学生挑食、浪费粮食……3.你能给他们提提意见吗?4.同学们曾经学了一首说农民伯伯种田辛苦的古诗,你知道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师生一起背古诗《锄禾》。

五、总结激励1.在这节课中,大家交流了许多家庭餐饮的礼仪,这多么令人欣喜!现在,在我们身边,就有许许多多在家庭中懂得礼仪的好孩子。

表彰礼仪之星。

2.就餐是生命活动的必须行为,但也是我们享受生活的一种方式。

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或饭厅,我们都要做到文明礼让,让美食美味使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3.相信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共同努力,让我们和父母之间和谐相处,相亲相爱,那么我们的家庭一定会时时刻刻充满阳光。

4.最后向学生展示《相亲相爱》是一家这首歌曲,大家拍手一起唱中结束。

板书设计:家庭用餐饮礼仪尊敬长辈学会礼让主动分担家务不挑食、不浪费共创和谐家庭上课礼仪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在上课期间应该注意的礼仪要求。

2.让学生通过实践体验,掌握上课礼仪要点,并把礼仪贯彻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重点:1.能在日常实践中运用。

2.课前培训礼仪表演。

教学过程:一、导入二、师生问好。

三、故事引入:听《孔融让梨》的故事,看后说说孔融是个怎样的孩子?四、复习校园礼仪的内容师:谁能说说在校园里什么时候要讲到礼仪?(集会、集队、课间、上课、走路、上下楼梯、与同学老师交往)师:是呀,人人讲文明,个个都开心。

五、学习上课礼仪师:在校园礼仪中,上课礼仪也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上课礼仪包括课前、课中、下课时的一切礼仪。

(一)课前礼仪1.提问:上课铃一响,大家应该怎么做?指名回答。

师:我们来看看这两个同学是怎么样做的?2.看情景表演剧。

课间学生玩游戏。

(铃铃铃,上课了)一男生捅前面的女生:上什么课呀?女生:我也不知道呀。

两个人东张西望,不知准备什么书好。

班长带领读歌诀。

老师来了,叫上课后,告诉同学们本节是语文课,请翻开第5页。

两名同学忙低头找书包,找来找去找半天。

表演结束。

情景剧2(铃铃铃,下课了。

两位同学去看课程表,准备好课本再玩游戏)(铃铃铃,上课了,两位同学马上回座位把语文书放到桌角,并坐端正等老师来上课)3.评价两个小品中的两组同学,哪组做得对,第一个小品中的同学这样做有什么不好?师小结:有些同学下课忘记准备下一节课用的学习用品,上课时找来找去,手忙脚乱,影响上课。

正确的应该像第二个小品中的同学那样,下课准备好下一节课的学习用品才去玩。

(二)坐姿,读书写字姿势。

把一张课桌侧放,让示范的学生侧对全班学生。

1.坐的姿势我们在上课的时候,坐的姿势是怎样的?指名说一说。

讲解:坐的时候,头要直,身要正,两臂自然,平放在课桌上,上身与课桌保持10厘米左右的距离,不能仰靠在后边的课桌上。

下肢自然弯曲,两脚平放地上,腿不要乱摇。

(教师一边讲解,一边以讲台上示范的学生作示意)检查全班同学坐的姿势。

2.读书姿势教师讲解:读书的时候两手拿着书的两侧,把书立起,向外45度倾斜,两手自然绮靠在桌上。

身体保持正直,眼睛与书本保持一尺以上的距离。

教师检查了示范同学后检查全班学生的读书姿势。

3.写字姿势教师讲解:写字时,保持坐的正确姿势,头正身不歪,手离笔尖一寸远,胸离桌子一拳远,眼离书本一尺远。

全班用正确的写字姿势,在本子上写三个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