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由于《史记》的写法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式的历史写作手法,故将和《史记》一样用纪传体写作的史书称"正史"。
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约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
【无以待之,则十百而乱;有以待之,则千万若一】出处:宋·苏辙《类篇叙》
释义:没有正确处理事情的方法,即使事情很少也会显得混乱难理;有正确的处理事情的方法,即使事情很多也会做得有条不紊。
待:对待、处理事情的方法。
十百:表示数量少。
乱:混乱难理。
千万:表示数量多。
若一:如同只有一件事。
二十四史的名词解释

二十四史的名词解释二十四史,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文献体系,记录了从公元前1046年至明朝末年的历史全貌。
它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对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都有着重要意义。
二十四史可以分为正史和别史两类。
正史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北史》、《新唐书》、《旧唐书》、《新五代史》、《旧五代史》、《新宋史》、《旧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别史则包括《东汉纪》、《后汉纪》、《宋纪》等。
正史是较为完整的历史记载,而别史则是正史的补充和续编,其中《史记》被认为是二十四史之鼻祖,它是司马迁创作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每一部《二十四史》都以纪传体形式书写,其中“纪”即编年史,“传”即贵族、政治家、军事家个人的传记。
纪传体的写作形式丰满多样,既能生动地描绘历史事件的发生和推移,又能生动地展示历史人物的个性和命运。
它们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写,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历史脉络,同时也能体会到历史中的英雄豪杰和辛酸悲壮。
二十四史中的名词解释涉及到历史、政治、官制、文化等多个方面。
比如,《史记》中有“始皇”的解释,它指的是中国历史上统一全国的第一位皇帝嬴政,他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又如,《汉书》中的“献帝”,指的是东汉末年的皇帝刘协,他是东汉王朝的最后一位君主,成为了董卓和吕布等军阀的傀儡。
这些名词解释的出现,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历史上的各个重要角色和事件。
除了名词解释,二十四史也记录了众多名人事迹和著名文化现象。
比如,《史记》中包含了岳飞的故事,他是南宋著名的抗金名将,他的忠诚和勇敢令人钦佩。
《宋史》中记载了文天祥的忠臣事迹,他在元朝的统治下不屈不挠地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
这些名人事迹不仅展示了个体的英勇和智慧,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特点和问题。
24史在线阅读及译文

24史在线阅读及译文介绍史书是记录一个国家或民族历史的重要资料,对于了解历史、研究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中国的史书也不例外,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二十四史》。
本文将介绍《二十四史》,并提供相应的在线阅读和译文资源。
什么是《二十四史》?《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编纂的一部宏大的史书体系,共收录了中国历代的正史,覆盖了从夏朝到明朝的历史时期。
它们以不同的形式和体例记载了历史事件、人物事迹以及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为什么要在线阅读?在线阅读《二十四史》有许多好处。
首先,它方便读者随时随地阅读,无需纸质书籍。
另外,在线阅读还提供了搜索功能和便于查找的目录,使得读者能够更轻松地找到所需信息。
同时,还可以通过在线阅读与其他读者交流和分享读书心得。
24史在线阅读及译文资源古籍库•[国学经典网](•[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中华学术网](专业网站•[中国史学网](•[史学网](免费电子书资源•[豆瓣读书](•[书生中文网](如何使用在线阅读资源?1.打开任意一个链接2.在网站的搜索框中输入《二十四史》或具体的史书名称3.选择你想阅读的版本,可以是原文或者译文4.开始阅读《二十四史》的翻译问题尽管《二十四史》已经在中国广泛传播,但是英文译本相对较少。
因此,如果你想阅读英文版本的《二十四史》,可能需要借助翻译工具或自行翻译。
结语通过在线阅读《二十四史》,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无论是对于历史学研究者,还是对于广大的读者群体,这些资源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希望通过本文提供的在线阅读和译文资源,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探索《二十四史》。
在二十四史中,有( )部正史是在唐初修成

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是我国历史上各朝代由官方编撰或认可的史书,内容多采用正史资料,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开始,到明朝崇祯皇帝为止,共计二十四部,故称“二十四史”。
1921年,时任中华民国总统的徐世昌将《新元史》列为国学正史,从此二十四史变成二十五史,但这一做法并没有得到全国人的认可,于是有人把《清史稿》作为第二十五史。
但也有史学家编纂史书的时候将《新元史》和《清史稿》都列入了国学正史,故而又有二十六史的说法。
下面是这些史书的介绍。
《史记》作者是西汉时的司马迁,其内容涉及我国远古到汉武帝元年的历史,时间范围约在三千年上下,现存《史记》为残卷。
司马迁继承父亲遗志编成此书,开始将书命名为《太史公记》或《太史公书》。
《史记》一名起源于三国时期,一直沿用至今。
《汉书》作者是东汉时的班固。
《汉书》涉及历史时间从汉高祖刘邦元年到王莽的新朝结束,原型是班固之父班彪所著的《史记》后传六十五篇。
后来,班固入罪,死于狱中,《汉书》并没有完成。
当时的汉和帝令班固的妹妹班昭续补《汉书》,她就成了《汉书》中“天文志”的作者,而班昭也因此成为二十四史作者中唯一的女性。
《后汉书》作者为南朝宋的范晔,其所涉及的历史时间从汉光帝刘秀建立东汉开始,到汉献帝禅位于曹丕,前后共一百九十五年。
《后汉书》内容为本纪和列传。
后来范晔又与谢严合著《礼乐志》《舆服志》《五行志》《天文志》《州郡志》。
可惜后来范晔被控谋反,谢严害怕受到牵连,将五志手稿全部烧毁,现存《后汉书》也就只有本纪和列传部分。
《三国志》作者陈寿(三国时蜀国人,蜀亡入西晋),其内容主要为三国时期的历史。
《三国志》包括魏、蜀、吴三国,其中魏国和吴国已经有一些史料可供陈寿参考,但蜀汉政权没有设置史官一职,因此蜀国部分的内容由陈寿亲自采集编写而成。
夏侯湛欲编写《魏书》,看到陈寿的《三国志》后,自愧不如,将稿件全部销毁,同时代史学家受其影响,将《三国志》推为正史,流传至今。
《晋书》由唐朝的房玄龄主持编纂,内容从司马懿开始,一直记录到晋恭帝,涉及整个晋朝,包括西晋和东晋的历史过程。
二十四史全译txt

二十四史全译txt一、引言《二十四史全译txt》是一部涵盖中国历史上从古代到近代的二十四部史书的全译版本,以txt格式方便读者在各种设备上阅读。
二十四史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史书集合,记录了中国自公元前3000多年至清朝末年的历史文化,被誉为中国史学瑰宝,对于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档将介绍《二十四史全译txt》的组成、特点以及相关使用注意事项。
二、组成《二十四史全译txt》由以下二十四部史书构成:1.《史记》2.《汉书》3.《后汉书》4.《三国志》5.《魏书》6.《晋书》7.《宋书》8.《南齐书》9.《梁书》10.《陈书》11.《齐书》12.《周书》13.《隋书》14.《北齐书》15.《南史》16.《北史》17.《旧唐书》18.《新唐书》19.《旧五代史》20.《新五代史》21.《旧宋史》22.《新宋史》23.《元史》24.《明史》每一本史书都经过精心翻译,以确保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
三、特点1.全面性:《二十四史全译txt》覆盖了中国自古代到近代的历史事件,呈现了中国历史的全貌。
2.语言简洁明了: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翻译时尽可能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避免复杂的古文表达方式,提高阅读体验。
3.格式规范:《二十四史全译txt》以Markdown格式输出,可以方便地在各种平台上使用和传播,同时也支持灵活的排版和格式调整。
4.易于阅读:txt格式的文档可以在各种设备上进行阅读,包括电脑、平板电脑和手机等,方便读者随时随地学习和研究。
四、使用注意事项1.请注意保存文件的格式为txt,确保能够正常打开和阅读。
2.由于修订版本可能会有所不同,请尽量使用最新的版本,以确保准确的翻译和内容。
3.本文档仅为翻译版的文件,如需更多详细的注释和解释,请参考原版史书。
4.对于有特定需求的读者,可以根据个人需求自行调整格式和排版,包括字体、字号和行距等。
五、结语《二十四史全译txt》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部集中了中国历史的重要文献资源。
二十四史简单介绍

二十四史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
即:《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晋书》(唐·房玄龄等)、《宋书》(南朝梁·沈约)、《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书》(唐·姚思廉)、《陈书》(唐·姚思廉)、《魏书》(北齐·魏收)、《北齐书》(唐·李百药)、《周书》(唐·令狐德棻等)、《隋书》(唐·魏征等)、《南史》(唐·李延寿)、《北史》(唐·李延寿)、《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欧阳修)、《宋史》(元·脱脱等)、《辽史》(元·脱脱等)、《金史》(元·脱脱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张廷玉等)。
编年体——史书编著的一种体裁。
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是编写历史最早用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
其优点是给人以明确的时间观念,比较容易反映出史事发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其缺点是不易集中反映同一历史事件前后的联系。
弥补方法是,在记载史事时,有时要追叙往事,有时也附带记述后事。
国别体:以国(诸候国)为主体记载,比如《国语》即是。
纪传体——史书的一种形式,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
例如《三国志》《史记》等都是纪传体。
断代史体例——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
此体裁创始于东汉史学家班固,他所著的《汉书》,写高祖元年(前206年)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西汉王朝230年的历史。
二十五史中除《史记》为通史外,其余的二十四史都属此体。
其中《南史》、《北史》、《五代史》包举数朝,仍然属于断代史的范围。
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的史书,以朝代为断限的也属于断代史。
历史趣闻什么是“二十四史”?二十四史记录了哪些历史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什么是“二十四史”?二十四史记录了哪些历史导语:所谓“二十四史”,是指中国历史是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的统称,起于汉武帝时诞生的《史记》,终于清乾隆时刊行的《明史》,前后相隔一千八百所谓“二十四史”,是指中国历史是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的统称,起于汉武帝时诞生的《史记》,终于清乾隆时刊行的《明史》,前后相隔一千八百多年。
“二十四史”的概念亦是逐步形成的。
唐以前往往将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合称为“三史”。
后来又加入了陈寿的《三国志》,称为“四史”或“前四史”。
到北宋,又加入《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十三部书,合称“十七史”。
明代又增入《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合称“二十一史”。
清乾隆时再增入《明史》,合称“二十二史”。
不久又增入《旧唐书》、《旧五代史》,经乾隆皇帝钦定为“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不含清代历史,近人赵尔巽主编的《清史稿》书成后,并入“二十四史”,合称“二十五史”。
其后又添入近人柯劭忞撰写的《新元史》,终成“二十六史”。
“二十四史”被尊为“正史”。
《隋书·经籍志》曰:“自是世有著述,皆拟班(班固)、马(司马迁),以为‘正史’。
”遂有“正史”之说。
“二十四史”皆属纪传体史书,即以人物为中心,着重记述有关人物的生平事迹,历史事件附见于人物纪传中。
纪传体主要有纪、表、志、传四种体例:“纪”(或曰“本纪”)逐年记载帝王在位的国家大事;“表”扼要胪列纷纭复杂的的大小史实;“志”(或曰“书”、“考”)专项记录各项典章制度;“传”(或曰“列传”)集中描摹历史人物生平;生活常识分享。
二十四史名词解释

二十四史名词解释《二十四史》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包罗万象的史书,史学家们用来记录和研究中国大历史。
二十四史即四库全书,是两千多年来中国古代史书文献中最重要的一部。
其篇幅长,几乎包含了中国历史上的大多内容。
《二十四史》共包含了中国古代历史上24部史书,分别是《史记》、《世说新语》、《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唐书》、《五代史》、《宋书》、《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稿》、《资治通鉴》、《古今外典》、《汉籍志》、《宋籍志》、《元籍志》、《明籍志》、《清人传记》、《古今文选》、《新唐书》、《新五代史》、《新编五代史》。
《史记》是中国古代历史文献中最早的史书,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书中最重要的一部作品,其报告了近两千多年来,从中国战国到汉朝历史事件,以及当时政治、社会经济等各种情况。
它也记录了那个时代著名的人物,将其作为历史学家研究我国历史精华之一。
《世说新语》是中国古代历史文献中另一重要的史书,其内容虽不及《史记》,但自成一体,是研究古代中国社会生活的重要参考资料。
《世说新语》的作者陆九渊,以记录汉魏两朝时期的故事为主,以及记载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重要事件等。
《汉书》是西汉时期司马迁所编写的历史文献,它报道了汉朝从西汉至秦汉之间的历史,其中包括西汉各朝的社会、政治、经济等情况。
《汉书》最大的特点是史实的客观性,正叙的廖编仿照列国志的形式,对西汉帝王和世家的统治进行正史的记载,给予了当时史学家一致认可的史实观点。
《后汉书》是公元3世纪的司马续编写的历史文献,主要记载了汉室以及各代汉室统治者的统治情况,以及他们在治理国家上的做法。
《后汉书》比《史记》更加细致,记载了更多的细节,对研究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有着重要的价值。
《三国志》是公元三世纪的司马光编写的历史文献,主要记载的是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的事迹,包括三国建立的背景和发展,以及三国鼎立时期各个势力在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四史》里的人生智慧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是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统的史书,故又称“正史”。
它的内容非常丰富,记载了历代经济、政治、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事迹,其中包含了许多经典的人生智慧。
1.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旧唐书·魏征传》
译文:用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服和帽子;以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兴衰和更替;以人作镜子,可以明白得失。
2.居高而必危,每处满而防溢。
《北史·后妃列传》
译文:居高位一定要有危险意识,东西满了就要防止它溢出来。
3.为国之道,食不如信。
立人之要,先质后文。
《宋书·江夷传》
译文:治理国家的道理是给民以食物不如给民以信义,做人首先要讲诚信,才可以饰之以文。
4.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淮阴侯列传》
译文: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
5.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史记·滑稽列传》
译文:鸟将要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将要死的时候,他的话也是善良的。
6.浊其源而望其流,曲其形而欲其直,不可得也。
《后汉书·刘般传》
译文:希望从浑浊的源头流出清澈的泉水,希望扭曲的形体有笔直的影子,这都是不可能的。
7.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后汉书·杨震传》
译文: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
8.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汉书·董仲舒传》
译文:站在深潭边,希望得到里面的鱼,还不如回家去结网。
9.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战战栗栗,日慎一日。
《后汉书·光武帝纪上》
译文:应该像面临着深渊和在薄冰上行走一样提心吊胆,害怕得发抖,一天比一天更加谨慎。
10.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史记·货殖列传》
译文:(人生一世,无非是在追求名利),天下熙熙,都是为利而来;天下攘攘,都是为利而往。
11.顺德者昌,逆德者亡。
《汉书·高帝纪上》
译文:顺应道德的人才会昌盛,不遵从道德的人必然灭亡。
12.农,天下之大本,民所恃以生也。
《汉书·文帝纪》
译文: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是百姓赖以生存的衣食来源。
1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汉书·成帝纪》
译文:有了过错,而不悔改,这才叫过错。
14.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
《汉书·食货志》
译文:在寒冷的天气,人们不会去等待狐裘或丝绵做的轻暖的冬衣(寒不择衣);人在饥饿的时候,不会去等待甜美的食物(饥不择食);人在饥寒交迫之时,也就不会考虑到廉耻之心了。
15.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汉书·项籍传》
译文:先出击就能制服敌人,随后应战只会被控制
16.明者见危于无形,智者见祸于未萌。
《三国志·魏书二十八·钟会传》
译文:明智的人在危险还没形成时就能预见到,智慧的人在灾祸还未发生时就会有所觉察。
17.患人知进而不知退,知欲而不知足,故有困辱之累,悔吝之咎。
《三国志·魏书二十七·王昶传》
译文:担心的是人们知道前进却不知道后退,知道索取却不知道满足,所以才会有受困窘侮辱的过错,才会有产生悔恨的过失。
18.书籍之事,患人不好,好之无伤也。
《三国志》《吴书三·三嗣主传》
译文:对于读书这件事,担心的是人们不喜欢它,喜欢它是没有什么伤害的。
19.成败相因,理不常泰。
《南史·宋本纪》
译文:成功与失败互为因果关系,世事不会永远太平安宁。
20.以清白遗子孙,不亦厚乎。
《南史·徐勉传》
译文:把清清白白做人的品质留给后代子孙,不也是很厚重的一笔财富吗?
21.负薪救火,扬汤止沸,以暴易暴,与乱同道,莫可测也,后嗣何观!《旧唐书·魏征传》
译文:背着木柴去救火,扬起沸水来止沸,用残暴来代替残暴,与原来的混乱同出一辙,其后果之严重是很难测的,这样下去,继前朝而为君的,给后代还有什么可显示的呢?
22.居官当廉正自守,毋黩货以丧身败家。
《元史·刘斌传》
译文:当官的人应该廉洁公正,坚持自己的操守,不要因为贪财而丧身败家。
23.成远算者不恤近怨,任大事者不顾细谨。
《明史·汤和传》
译文:有长远打算的人不应为眼前的一点怨言而担忧,做大事的人不必顾及一些细微琐事。
24.聚如丘山,散如风雨,迅如雷电,捷如鹰鹘。
《元史·郝经传》
译文:(用兵之道在出奇制胜):聚集在一起的时候如同山丘一样不可震撼,分散的时候又如风雨一样无处不在,行动可以像闪电一样迅速,动作可以像鹰鹘一样凶猛。
25.朝廷行事苟不自正,何以正天下?《金史·世宗上》
译文:朝廷里的人自己行事都不正,怎么要求天下的人行为端正呢?
26.馨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旧唐书·李密传》
译文:用完南山的竹子(做笔)也写不完罪恶;放尽东海之水也无法流完恶行!(罪大恶极)
27.义感君子,利动小人。
《晋书·符登传》
译文:道义可以感动君子,利益可以打动小人。
28.太刚则折,至察无徒。
《晋书·周岂页》
译文:过于刚直就会折断,极其明察就没有门徒。
29.智者弃短取长,以致其功。
《后汉书·王符传》
译文:聪明人舍弃短处,发挥长处,以此来取得成功。
30.君子立身,虽云百行,唯诚与孝,最为其首。
《隋书·文帝纪》
译文:君子在社会上立足成名,尽管需要修养的品行有很多方面,但只有诚和孝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