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梳理:《爱莲说》
中考总复习爱莲说知识梳理

中考总复习爱莲说知识梳理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爱莲说》知识梳理一、文学常识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人,人称濂溪先生,是北宋时着名的哲学家,“元公”是他的谥号。
2、其它作品:《太极图说》、《通书》。
3、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也称杂说,这种文体一般讲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给人某种启示或给自己明志。
二、解释加点字的含义【1】蕃(fán):多。
【2】染:沾染(污秽)。
【3】濯:洗涤。
【4】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5】涟:微波。
【6】妖:美丽而不端庄。
【7】通:贯通。
【8】直:挺直。
【9】不蔓(màn)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10】蔓:牵牵连连。
【11】枝:枝枝节节。
【12】香远益清:益:更,更加。
【13】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14】亭亭:耸立的样子。
【15】植:立。
【16】亵(xiè)玩:玩弄。
【17】亵:亲近而不庄重。
【18】隐逸:隐居的人,隐士。
【19】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20】噫(yī):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唉”。
【21】菊之爱:对菊花的喜爱。
【22】鲜(xiǎn)有闻:很少听到。
鲜:少。
【23】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24】宜乎:宜:应当,这里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25】众:多。
【26】宜乎众矣:当然人很多了。
宜:当;当然。
三、理解性默写1、《爱莲说》中咏莲名句(予独爱莲的原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陶渊明独爱菊的原因的句子是:菊,花之隐逸者也。
3、世人甚爱牡丹的原因的句子是: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4、《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爱莲说》知识点归纳

《爱莲说》知识点归纳1.文学常识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
他用故乡营道濂溪给自己的书堂命名为“濂溪书堂”,世称“濂溪先生”。
与李宽、韩愈、张栻、黄干、朱熹、李士真,并称为“石鼓七贤”。
著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等。
《爱莲说》选自《周敦颐集》。
2.文体知识“说”的文体特点。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
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3.主体思想本文通过对莲可贵品格的赞美,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而是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
4.重点音义甚蕃(fán)淤泥(yū)濯(zhuó)清涟(lián)蔓(màn)亵玩(m àn)噫(yī)颐(yí)鲜有闻(xiǎn)隐逸(yì)5.重点问题(1)作者喜欢莲花的什么?(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答: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而不可亵玩焉。
(2)这几句话从哪几个方面说莲花的品格?答: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
(3)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为了写对莲花的喜爱吗?这是一种什么写法?答:作者写莲花是为了写人,用莲花的高洁品质来象征君子高尚的品质。
托物言志的写法。
(4)作者写莲花,可是文章开头并没有从莲花写起,在写莲花之前,作者写了什么?人们对这些花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答: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菊(陶渊明独爱)、牡丹(世人甚爱)。
(5)“菊”和“牡丹”分别有什么特征?作者在这里为什么先写它们?答:菊:迎寒斗霜,清高避世,品格高洁,超凡脱俗;牡丹:花色艳丽,雍容华贵,贪慕富贵,追逐名利。
用牡丹反衬莲,以菊花正衬,突出莲的高贵品质。
(6)作者把“莲”比作君子,而将“菊”和“牡丹”分别比作什么人呢?作者对它们的感情态度又是怎样呢?答:菊——隐逸者——惜;牡丹——富贵者——厌。
初中七年级必考文言文《爱莲说》知识点归纳

初中七年级必考文言文《爱莲说》知识点归纳一、文学常识⑴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世称“濂溪先生”,北宋朝哲学家、理学家。
谥号“元公”,有《太极图说》、《通书》、《周元公集》。
《爱莲说》是他托物言志的一篇名文。
他被公认为理学的重要创始人,他提出的“太极”和“无极”等哲学范畴和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⑵本文体裁是“说”,说,是一种文体。
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用来抒发感情,还可以叙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⑶骈句,相接的两句话,字数相同,意思相对,叫做骈句。
骈句和排比句以外,统称散句。
⑷《爱莲说》的写作特点是:托物言志,立意高远,巧妙运用衬托和比喻;骈散相间⑸《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富贵者君子⑹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思想感情。
二、重点字词读音注音甚蕃(fán) 淤泥(yū) 濯(zhuó) 清涟(lián) 枝蔓(màn)亵玩(xiè) 隐逸(yì) 颐(yí)噫(yī)三、解释重点实词甚蕃 (很多) 陶渊明独爱菊 (惟独) 世人盛爱牡丹(非常)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惟独)( 表示转折)( 沾染污秽)濯清涟而不妖(洗涤)( 清水) (美丽而不庄重)不蔓不枝(蔓延)( 分枝)香远益清(更加)( 清香)亭亭净植(耸立的样子)( 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观赏) (亲近而不庄重)余谓菊(我)(认为)花之君子者也(品德高尚的人)陶后鲜有闻(少) 宜乎众矣(应当)(多)中通外直 (畅通挺直)四、成语与名句。
①出淤泥而不染:从污泥中生出来,却不沾染污泥。
比喻在污泥的环境里能保持纯洁,不受影响。
《爱莲说》文言文知识点

《爱莲说》文言文知识点《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下面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这篇文言文的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1、作者周敦颐(1017 年 6 月 1 日—1073 年 7 月 14 日),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号元公,道州营道楼田保(今湖南省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
他是北宋五子之一,是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
2、文体“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二、重点字词1、蕃:多。
2、独:只,唯独。
3、予:我。
4、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5、染:沾染(污秽)。
6、濯:洗涤。
7、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8、妖:美丽而不端庄。
9、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10、不蔓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11、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芬。
12、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植”通“直”,立。
1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亵,亲近而不庄重。
14、予谓菊:我认为菊花。
15、花之隐逸者也:是花中的隐士。
16、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17、噫:叹词,表示感慨。
18、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
19、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20、宜乎众矣:(喜爱牡丹的)人应该是很多了。
宜,应当。
三、通假字1、“植”通“直”,立。
四、词类活用1、不蔓不枝蔓、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长枝节。
2、香远益清远:形容词作动词,远播。
五、特殊句式1、判断句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者也”表判断)2、省略句濯清涟而不妖(“濯”后省略介词“于”,应为“濯于清涟而不妖”)六、重点语句翻译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7课《短文两篇——爱莲说》知识梳理

《爱莲说》重点知识一、重要字词1.可爱者【甚】【蕃】甚:很,十分蕃:fán,多2.陶渊明【独】爱菊只3.出淤泥而不【染】沾染(污秽)4.【濯】清【涟】而不【妖】濯:洗涟:水波妖:过分艳丽5.香远【益】清更加6.【亭亭】净【植】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竖立7.【亵玩】靠近玩弄。
亵:亲近而不庄重8.【予】谓菊…… yú,我9.【隐逸】隐居避世10.【噫】叹词,表示感慨11.陶后【鲜】有闻 xiǎn,少12.【宜】乎众矣应当13.焉(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语气词(2)必有我师【焉】兼词,=于此(在其中)14.之(1)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2)水陆草木【之】花的(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友人惭,下车【引】之代词,代元方(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代词,代知识二、词类活用不【蔓】不【枝】名词用作动词不横生枝蔓,不旁生枝茎三、理解性背诵及翻译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译】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爱的很多。
2.莲的形象具有象征意义:(1)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的语句是:出淤泥而不染。
【译】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
(2)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众取宠,不炫耀自己的语句是:濯清涟而不妖。
【译】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3)象征君子的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的语句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译】(它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
(4)象征君子美好姿态气质的语句是: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译】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芬,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
3.高度总结莲的气质品格的语句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它)(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玩弄啊。
4.作者对三种花象征的不同品性进行比较和品评(莲花近于菊,却不像菊那样逃避现实,更不像牡丹,以富贵媚人,从俗从众,莲花出于污浊的现实而不受沾染,受清水洗濯而不显妖冶,实为百花丛中的君子)的语句是: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知识点归纳

爱莲说知识点归纳一、文学常识⑴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世称“濂溪先生”,北宋朝哲学家、理学家。
谥号“元公”,有《太极图说》、《通书》、《周元公集》。
《爱莲说》是他托物言志的一篇名文。
他被公认为理学的重要创始人,他提出的“太极”和“无极”等哲学范畴和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⑵本文体裁是“说”,说,是一种文体。
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用来抒发感情,还可以叙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⑶骈句,相接的两句话,字数相同,意思相对,叫做骈句。
骈句和排比句以外,统称散句。
⑷《爱莲说》的写作特点是:托物言志,立意高远,巧妙运用衬托和比喻;骈散相间⑸《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富贵者君子⑹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思想感情。
二、重点字词读音注音甚蕃(fán) 淤泥(yū) 濯(zhuó) 清涟(lián) 枝蔓(màn)亵玩(xiè) 隐逸(yì) 颐(yí) 噫(yī)三、解释重点实词甚蕃 (很多) 陶渊明独爱菊 (惟独) 世人盛爱牡丹(非常)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惟独)( 表示转折)( 沾染污秽)濯清涟而不妖(洗涤)( 清水) (美丽而不庄重)不蔓不枝(蔓延)( 分枝)香远益清(更加)( 清香)亭亭净植(耸立的样子)( 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观赏) (亲近而不庄重)余谓菊(我)(认为)花之君子者也(品德高尚的人)陶后鲜有闻(少) 宜乎众矣(应当)(多)中通外直 (畅通挺直)四、成语与名句。
①出淤泥而不染:从污泥中生出来,却不沾染污泥。
比喻在污泥的环境里能保持纯洁,不受影响。
②不蔓不枝:比喻言谈或文章简洁明快,不拖泥带水。
文言文重点词句释义《爱莲说》

文言文重点词句释义《爱莲说》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翻译:(莲)出自淤泥却不受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并不显得妖媚。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翻译:(莲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蔓延,不生枝节,芬芳远播,更显清香,高高地洁净地直立在水面。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翻译: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可以轻慢地玩弄它。
4、菊,花之隐逸者也。
翻译:菊花,花中的隐士。
5、可爱者甚蕃。
解词:蕃:多。
6、陶后鲜有闻。
解词:鲜:少。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翻译:爱莲花的人,像我的还有谁呢?。
中考总复习爱莲说知识梳理

中考总复习爱莲说知识梳理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爱莲说》知识梳理一、文学常识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人,人称濂溪先生,是北宋时着名的哲学家,“元公”是他的谥号。
2、其它作品:《太极图说》、《通书》。
3、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也称杂说,这种文体一般讲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给人某种启示或给自己明志。
二、解释加点字的含义【1】蕃(fán):多。
【2】染:沾染(污秽)。
【3】濯:洗涤。
【4】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5】涟:微波。
【6】妖:美丽而不端庄。
【7】通:贯通。
【8】直:挺直。
【9】不蔓(màn)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10】蔓:牵牵连连。
【11】枝:枝枝节节。
【12】香远益清:益:更,更加。
【13】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14】亭亭:耸立的样子。
【15】植:立。
【16】亵(xiè)玩:玩弄。
【17】亵:亲近而不庄重。
【18】隐逸:隐居的人,隐士。
【19】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20】噫(yī):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唉”。
【21】菊之爱:对菊花的喜爱。
【22】鲜(xiǎn)有闻:很少听到。
鲜:少。
【23】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24】宜乎:宜:应当,这里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25】众:多。
【26】宜乎众矣:当然人很多了。
宜:当;当然。
三、理解性默写1、《爱莲说》中咏莲名句(予独爱莲的原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陶渊明独爱菊的原因的句子是:菊,花之隐逸者也。
3、世人甚爱牡丹的原因的句子是: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4、《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梳理:《爱莲说》
一、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可爱者甚蕃:多。
2、益:副词,更。
3 、植:立。
4、鲜:少。
5、亵:亲近而不庄重。
6、宜:应当独:7、只,仅 8、濯清涟而不妖:濯:洗涤。
妖:美丽而不端庄。
9、不蔓不枝:蔓:长枝蔓。
枝:长枝节。
二、翻译: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出于污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芬芳远播。
(就)更显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它。
4、噫 !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唉!爱菊花(的人),(从)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过。
5、莲,花之君子者也。
莲是花中的君子。
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对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对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喜爱牡丹的人该是很多了。
三、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
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
四.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1) 牡丹: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2) 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
(3) 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思想感情)答: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