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力学论文

合集下载

土木工程材料力学论文

土木工程材料力学论文

滠水一桥总结报告1工程概况滠水一桥主桥采用变截面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跨布置为30+50+50+30=160m,采用R=5000米的竖曲线。

城关侧一桥为(3+4+4)×20m 预应力混凝土先简支后结构连续空心板+1×40m预应力混凝土简支T梁+3×30m预应力混凝土先简支后结构连续T梁,鲁台侧引桥为3×30m预应力混凝土先简支后结构连续T梁,总长600m。

跨河段:0.25m(栏杆)+2.25m(人行道)+19m(行车道)+2.25m(人行道)+0.25m(栏杆),全宽24m;城关引桥段:0.5m (栏杆)+19m(行车道)+0.5m(栏杆),全宽20m。

(照片)2先简支后连续梁桥国内外发展状况及优缺点2.1先简支后连续梁桥国内外发展状况为了解决城市桥梁建设速度问题,并保证其良好的力学性能,出现了“先简支后连续”施工法,由此形成先简支后连续梁桥结构体系。

国内约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建造该类结构体系桥梁,90年代以后广为采用[5~6]。

国外具有代表性的先简支后连续梁桥是美国的内布拉斯加州林肯市第十街的人行天桥及第V号街天桥。

国内外对这种桥梁结构体系的理论、试验研究有以下几个阶段[7~10]:20世纪60年代的研究以波特兰混凝土协会(简称PCA)为代表。

他们对预制梁通过现浇桥面板和连续横隔板连续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并考虑不同的钢筋连接方式。

20世纪70年代,哥伦比亚大学研究了将钢绞线延伸到连接横隔板内部以形成正弯矩连接的可行性, 并进行了三种钢绞线配置的足尺模型试验。

20世纪80年代,美国施工技术试验室(简称为CTL)对此类先简支后连续梁桥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开发了程序(BridgeRM)以预测与时间相关的限制矩。

20世纪90年代早期,美国学者Rabbad和Aswad回顾了在田纳西州和其它地方采用的连续横隔板的一些标准细节(在PCA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AlanR.Phipps和Q.DSpruilJr.(1990年)强调了后连续施工方法的特点。

材料力学小论文 竹竿性能分析

材料力学小论文 竹竿性能分析

竹子外形和截面性能的力学分析选课序号100 姓名杨建成学号2220133836摘要:略约200字一引言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竹子,竹竿可视为上细下粗、横截面为空心圆形的杆件。

这样的形状赋予了竹子很强的抗弯强度。

二力学分析材料力学的任务是在满足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要求下,以最经济的代价为构件确定合理的形状和尺寸,选择适宜的材料,为构件设计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的计算方法。

换句话说,材料力学是解决构件的安全与经济问题。

所谓安全是指构件在外力作用下要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即构件要满足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要求。

所谓经济是指节省材料,节约资金,降低成本。

当然构件安全是第一位的,降低经济成本是在构件安全的前提下而言的。

实际工程问题中,构件都应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

本文以竹子为研究对象,其简化力学模型如下图所示。

竹子体轻,质地却非常坚硬,强度比较高,竹子的顺纹抗拉强度170Pa,顺纹抗压强度达80Pa 单位质量的抗拉强度大概是普通钢材的两倍。

根据材料力学,弯曲正应力是控制强度的主要因素,自然界的竹子经常受到来自风的力,主要是弯矩,主要是弯曲正应力。

从公式可以看出,当弯矩一定的时候,正应力与惯性矩正反比。

截面为实心圆的对中性轴的惯性矩,大部分树木都是这种结构。

(假设实心和空心竹子的横截面)2.1 竹子的弯曲强度分析根据材料力学的弯曲强度理论, 弯曲正应力是控制强度的主要因素, 弯曲强度条件为maxmax []zM W σσ=≤ (1)横截面如上图所示。

实心圆截面和空心圆截面的抗弯截面模量分别为:332W d π=实 (2)341132()()D W D Dπαα=-=空 (3) 式中,d 是实心杆横截面直径,D 和D 1分别是空心杆横截面外径和内径,1D Dα=为空心杆内外径之比。

当空心杆和实心杆的两横截面的面积相同时222144(=)D d D ππ- (4)可得 2222211((=))D D d D α-=- (5)2=1-d D α(6)把上式代入式(2),得34232322(1-11-W 321W 11-)32空实()D D απααπ==> (7)空心圆截面的抗弯截面模量比等截面积的实心圆截面的抗弯截面模量大,并且空心圆截面杆的内、外直径的比值α越大,其抗弯截面模量越大,杆的抗弯强度越高。

复合材料力学论文

复合材料力学论文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研究现状文献综述鹏中北大学理学院工程力学学科部030051中国摘要: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iber Reinforced Plastic,简称FRP)是由增强纤维材料,如玻璃纤维,碳纤维,芳纶纤维等,与基体材料经过缠绕,模压或拉挤等成型工艺而形成的复合材料。

根据增强材料的不同,常见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分为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GFRP),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以与芳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AFRP)。

由于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材料特性,因此它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各种民用建筑、桥梁、公路、海洋、水工结构以与地下结构等领域中。

本文将综述近年来国外的学者对它的力学性能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材料特性;应用Composite Research Status literature review of fiber reinforce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materialsCUI PengCollege of Engineering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Discipline North University ofChinaTaiyuan, China 030051Abstract:Fiber-reinforced composite material (Fiber Reinforced Plastic, referred FRP) is a reinforcing fiber material, such as glass fiber, carbon fiber, aramid fiber, and composite matrix material after winding, pultrusion molded or formed by molding process. Depending on the reinforcing material, a common fiber-reinforced composite material into glass fiber reinforced Plastic (GFRP),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lastic (CFRP) and aramid fiber reinforced Plastic (AFRP). Since the material properties of the fiber-reinforced composite materials, so it is increasingly widely used in various areas of civil construction, bridges, highways, marine, hydraulic structures and underground structures like. This paper will present research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in recent years, its mechanical properties. Keywords:Fiber reinforced; Composites;Mechanical Properties;Material properties;application1.引言复合材料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品质的材料通过专门的成型工艺和制造方法复合而成的一种高性能新材料,按使用要求可分为结构复合材料和功能复合材料到目前为止,主要的发展方向是结构复合材料,但现在也正在发展集结构和功能一体化的复合材料。

材料力学专业相关毕业论文范文

材料力学专业相关毕业论文范文

材料力学专业相关毕业论文范文材料力学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力学基础课,学习好材料力学能更进一步打好工程专业的基础。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材料力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材料力学论文篇文一:《浅谈土木工程专业材料力学改革》【摘要】结合土木工程专业材料力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出发,把CDIO教学理念引入到材料力学教学体系中,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考核评价等方面提出来了有效的教学改革措施,建立了基于CDIO理念的材料力学教学模式。

该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和创新能力有积极意义,是解决目前土木工程专业在力学教学中遇到问题的一个很好的借鉴途径。

【关键词】CDIO教育理念;材料力学;教学改革;课程考核体系0引言材料力学是土木工程专业的技术基础课,是研究各类工程结构中普遍存在的受力和变形现象的学科,着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一直以来,我国大学中所讲授的力学课程内容大多由前苏联引进的内容,内容陈旧、枯燥、抽象、重理论轻实践。

教学方法多采用灌输式教学,造成课堂气氛死板,有时甚至枯燥无味,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这些问题不但加剧了学生的学习惰性,也影响到其它课程的学习状况。

针对以上问题,如何为实际工程提供合格的力学人才;如何在材料力学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目前有限的课时下,如何对旧有材料力学课程体系进行合并、筛选等工作已经成为教学改革工作不可回避的事实。

CDIO工程教育理念提倡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这为该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思路。

1CDIO工程教育模式CDIO模式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

CDIO模式强调与社会大环境相协调的综合的创新能力,同时更关注工程实践,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和动手能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以及加强学生参与交流与合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新型材料力学性能论文

新型材料力学性能论文

新型材料力学性能研究摘要:构件的强度、刚度与稳定性,不仅与构件的形状、尺寸及所受外力有关,而且与材料的力学性能有关,本文先简要介绍了材料的结构,主要研究新型材料的力学性能,并重点研究了多晶体材料力学性能特点。

关键词:材料力学性能刚度强度1 材料的结构材料的结构指的是材料的组成单元(原子或分子)之间互相吸引和互相排斥作用达到平衡时的空间分布,从宏观到微观可分为不同的层次,即宏观组织结构、显微组织结构、微观结构。

宏观组织结构是用肉眼或放大镜观察到的晶粒、相的集合状态。

显微组织结构或称为亚微观结构是借助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可观察到的晶粒、相的集合状态或材料内部的微区结构,其尺寸约为10-7~10-4m。

比显微组织结构更细的一层结构即微观结构包括原子及分子结构以及原子和分子的排列结构。

因为一般的分子尺寸很小,故把分子结构排列列为微观结构。

但对于高分子化合物,大分子本身的尺寸可达到亚微观的范围。

金属材料也可以看作是由晶体的聚集体构成的。

对纯金属一般认为是微细晶粒的聚集体;对合金可看作母相金属原子的晶体与加入的合金晶体等聚合而成的聚集体。

晶粒间的结合力要比晶粒内部的结合力要小。

软钢、铜、金、铝等之所以能够承受较大的塑性变形,是由于在发生滑移变形的同时,原子相互间的位置依次错开又形成了新的键,从整体看,是由于原子间的键难于断开的缘故。

晶粒晶界上的结合是机械结合,即金属由高温熔体凝固析晶时,相互啮合牢固地结合在一起。

晶粒间的接触面越大,结合力也越大。

2 材料的力学性能2.1 材料受牵伸时的力学性能材料断裂时均具有较大的残余变形,即均属于塑性材料。

不同的是,有些材料不存在明显的屈服阶段。

对于不存在明显屈服阶段的塑性材料,工程中通常以卸载后产生数值为0.2%的残余应变的应力作为屈服应力,称为屈服强度。

至于脆性材料,例如灰口铸铁与陶瓷等,从开始受力直至断裂,变形始终很小,既不存在屈服阶段,也无缩颈现象。

2.2 材料受压缩时的力学性能材料受压时的力学性能由压缩试验测定,一般细长试样压缩时容易失稳,因此在金属压缩试验中,通常采用短粗圆柱形试样。

材料力学论文

材料力学论文

如何理解生物软组织力学特性中的滞后环,应力松弛以及蠕变现象摘要:软组织主要有皮肤、浅层与深层筋膜、韧带、滑膜、软骨盘和关节软骨,以及肌肉肌腱。

滑膜、软骨盘和关节软骨在关节生物力学中已经提及,这里主要讨论韧带和肌腱的生物力学特性。

生物软组织受力,产生脱离虎克定律的应力一应变曲线,即具有非线性变形。

在非线性变形中,又分为材料非线性与几何形状非线性两类。

形状、尺寸有显著变化时,是形状非线性。

在固体力学中,弹性板和弹性壳的大挠度及屈曲后的变形在解析上只考虑形状非线性即可。

然而对生物软组织的变形,在许多情况下,必需考虑两者。

皮肤覆盖于体表,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其中许多功能的实现有赖于其生物力学特性,如粘弹性、张力、抗压力等,因此人体皮肤生物力学特性的研究有其重要意义。

皮肤是软组织,与其它生物软组织在力学特性上是相似的,如动脉、血管、心脏瓣膜和肌肉等,它们都有应力-应变关系、应力松弛、蠕变、滞后、各向异性等性质,以及需要预调。

关键字:软组织,应力一应变曲线,特性,性质软组织的主要特点是具有大量结缔组织纤维,结缔组织起源于胚胎时期的间充质,具有连接、支持、养、保护等功能。

其细胞少而排列稀疏,细胞间质非常发达。

与人体运动有关的致密结缔组织多为规则结缔组织与不规则结缔组织。

软组织的基质具有支持和固着细胞的功能,营养物质及代谢产物可自由地通过这层基质在毛细血管和细胞之间进行交换,基质的主要成分是纤维性细胞间质,间质中的纤维是由成纤维细胞合成的,它们对组织能起到支持和加固的作用,包括胶原纤维、弹性纤维。

一、软组织的滞后环:应力-应变曲线滞后:应力-应变曲线滞后指对物体作周期性加载和卸载,加载和卸载时的应力-应变曲线不重合的特性。

在同样负载下,卸载曲线的拉长比值(受载下的长度与原来长度的比值)要比加载过程中的大,只有在卸载较多负荷情况下才能恢复到原有载荷状态下的变形。

即应力-应变曲线的上升曲线与下降曲线不相重合。

材料力学论文

材料力学论文

吊车梁强度和梁的立柱偏心压缩的研究姓名:白志同学号:201031020指导教师:王博摘要:吊车系统是工业厂房和实验室中重要的受力结构,其中包含大量的弯曲强度和稳定性的问题,我通过对吊车梁主要部位(连接部位和焊接部位等)的应力和对厂房中支撑梁的立柱偏心压缩的研究来研究吊车梁的安全性问题,并以此应用来解决提高吊车梁的强度问题,提出了几个方案。

关键词:弯曲强度,偏心压缩,连接部,截面核心,解决方案。

一、前言举一个实例,某实验室为跨长24米的工字型截面简支梁,材料为Q235钢,翼缘由多层钢板叠置组合而成,腹板为单层钢板,连接方式为铆钉连接和焊接,如果将将吊车的吨位从250t 升级至350t。

则需要对此实验室的吊车系统重新进行研究并提出提高吊车梁强度的方案。

经过资料搜集发现吊车梁的破坏有以下几个方面1、连接破坏。

2、疲劳破坏。

3、强度破坏。

4、梁的立柱的破坏。

由于本人目前为止知识水平的限制,许多方面可能会忽略掉。

如在网上搜集到吊车梁的受力特点有:①承受的吊车荷载是重复荷载,吊车荷载具有冲击和振动作用,要考虑荷载的动力特性。

②吊车荷载的偏心影响产生扭矩,要考虑扭矩的影响,制动系统与柱的连续破坏(包括制动梁与柱连接焊缝开裂,制动梁与柱连接的预埋件与柱剪切破坏等)以及制动系统本身杆件破坏。

这些方面我可能会忽略掉,在此做出提示。

二、简要分析1、本人先从简单方面入手,先进行对吊车梁的立柱强度进行计算,看是否满足其强度要求。

这里有一张实验室吊车系统图。

可以看见这个吊车系统的柱子,在材料力学书偏心拉压的课中也有此力学模型,如图(a)可看出一般力作用于F1所指的位置。

整体力学模型如图:我们知道吊车荷载是通过吊车桥架两侧的轮子分别传递到两边的吊车梁上。

在满负荷条件下,吊车的最大轮压取决于吊车主钩的位置,一般为了能简单计算我以主钩在中间位置进行计算。

并且补充一下通过原先知识了解:在工程中,对于偏心拉压问题,有时要求截面上只有一种应力,如建筑中的砖柱和石柱,要求截面上不出现拉应力。

工程材料力学性能论文毕业论文

工程材料力学性能论文毕业论文
工 程 材 料 力 学 性 能 论 文
11042102 2014
化学与化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工程系 2011 级金属材料工程 1 班
焦通
年 06 月 18 日
材料力学在非工程方面的应用
一、材料力学知识简介 材料力学是研究材料在各种外力作用下产生的应变、应力、强度、刚度、稳
定和导致各种材料破坏的极限。材料力学与理论力学、结构力学并称三大力学。 1. 研究材料在外力作用下破坏的规律; 2. 为受力构件提供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计算的理论基础条件; 3. 解决结构设计安全可靠与经济合理的材料力学基本假设; a) 连续性假设——组成固体的物质内毫无空隙地充满了固体的体积 b) 均匀性假设——在固体内任何部分力学性能完全一样 c) 各向同性假设——材料沿各个不同方向力学性能均相同 d) 小变形假设——变形远小于构件尺寸, 便于用变形前的尺寸和几何形状进
就要发生振动; 若传动轴的弯曲变形过大, 不仅会使齿轮很好地啮合, 还会使轴 颈与轴承产生不均匀的磨损; 输送管道的弯曲变形过大, 会影响管道内物料的正 常输送,还会出现积液、沉淀和法兰结合不密等现象;造纸机的轧辊,若弯曲变 形过大, 会生产出来的纸张薄厚不均匀, 称为废品。 另一类是要求构件能产生足 够大的变形。 例如车辆钢板弹簧, 变形大可减缓车辆所受到的冲击; 又如继电器 中的簧片, 为了有效地接通和断开电源, 在电磁力作用下必须保证触电处有足够 大的位移。 三、材料力学在生活建筑学的运用
随着高层建筑在我国的迅速发展 , 建筑高度的不断增加 , 建筑类型与功能愈 来愈复杂 , 结构体系更加多样化 ,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也越来越成为结构工程师设 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之所在。 多层和高层建筑结构都要抵抗竖向及水平荷载作用 , 但是在高层建筑中 , 要使用更多的材料来抵抗水平作用 , 抗侧力成为高层建筑结 构设计的主要问题。 在地震区 , 地震作用对高层建筑的威胁更大 , 地震灾害将会给 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 所以抗震设计必须更加重视。在高层建筑结构抗 震理论和设计方法的发展过程中 , 存在着结构刚与柔的争议 , 有的认为结构柔性 一些好 , 因为场地确定后 , 结构愈柔性 , 自振周期愈长 , 地震影响系数越小 , 结构所 受到的地震作用就愈小 , 因此在结构抗震设计时 , 可将结构设计得柔性一些 , 以减 小作用于结构上的地震力 , 从而可以用较少的材料 , 抗御较强的地震 , 既合理又经 济。但有的则认为地震区的高层建筑结构应该刚性一些 , 使结构具有较大的承载 能力 , 可以抵抗较强的地震 , 而且非结构部件的连接构造简单 , 又不易破坏。从过 去的地震经验也可以看出 , 对于一般构造的高层建筑结构 , 刚性比柔性好 , 刚性结 构破坏较轻 , 而且由于地震时的结构变形小 , 隔墙、围护墙及装饰等非结构部件将 得到保护 , 破坏也会减轻。对于柔性结构 , 由于地震时将产生较大的层间侧移 , 不 但主体结构破坏较重 , 非结构部件也将大量遭到破坏 , 造成很大经济损失 , 甚至有 时还会危及人身安全 , 所以高层建筑结构应采用刚度较大的。 四、材料力学在生活桥梁学的运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的材料与结构一、前言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的国家。

经历了绵绵五千年的历史沉积,中国文化在中华民族的传承中不断得到发展。

而文化的沉淀,不仅仅凝聚在优雅的诗词和动人心弦的历史故事中,更多的是以建筑的物质形象存在于我们身边,以具体的技术体现在我们使用的工具中。

中国古代没有现在高端的技术与高效精密的工具设备,使用的材料也都是通过粗制加工后得到,然而中国古代的许多建筑在经历了几千年的风吹雨打后仍屹立于世,备受世人感叹。

它们不仅是前人的智慧的结晶,更是世界的瑰宝。

二、中国古代建筑的材料与结构放眼中国古代的建筑,可谓是丰富多彩。

其中最常见的有木结构、石木结构,如布达拉宫等藏式古建筑;有石结构,如石牌楼、石桥及部分地区的长城等;有土结构,如秦汉时期的长城、延安陕北地区的窑洞等;有砖结构,如影壁、围墙等;还有竹建筑,如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竹楼等。

而根据不同建筑的结构特点,中国古建筑所用的建筑材料主要有:木材、砖瓦、石材、土、竹子等。

(一)中国古建筑的发展历史1.原始雏形早在五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国原始人就已经知道利用天然的洞穴作为栖身之所,北京、广东、湖北、浙江等地均发现有原始人居住过的崖洞。

到了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利用黄土层为墙壁,用木构架、草泥建造半穴居住所,进而发展为地面上的建筑,并形成聚落。

长江流域,因潮湿多雨,常有水患兽害,因而发展为干栏式建筑。

据考古发掘,约在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国古代人已知使用榫卯构筑木架房屋,如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木构架的形制已经出现,房屋平面形式也因功用不同而有圆形、方形、吕字形等。

这是中国古建筑的草创阶段。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大地上先后营建了许多都邑,夯土技术已广泛使用于筑墙造台。

此时木构技术较之原始社会已有很大提高。

春秋、战国的各诸侯国均各自营造了以宫室为中心的都城。

这些都城均为夯土版筑,墙外周以城濠,辟有高大的城门。

宫殿布置在城内,建在夯土台之上,木构架已成为主要的结构方式,屋顶已开始使用陶瓦。

这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具备了雏形,不论是夯土技术、木构技术还是建筑的平面布局、以及建筑材料的制造与运用,都达到了雏形阶段。

2.第一个高潮西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动用全国的人力、物力在咸阳修筑都城、宫殿、陵墓。

此外,又修筑通达全国的驰道,筑长城以防匈奴南下,凿灵渠以通水运。

汉代继秦,也进入大规模营造建筑时期。

汉武帝刘彻先后五次大规模修筑长城,又兴建长安城内的桂宫和西南郊的上林苑。

总秦、汉五百年间,中国古建筑在自己的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发展高潮。

其结构主体的木构架已趋于成熟,重要建筑物上普遍使用斗栱。

屋顶形式多样化,庑殿、歇山、悬山、攒尖、囤顶均已出现,有的被广泛采用。

制砖及砖石结构和拱券结构有了新的发展。

3.第二个高潮隋朝虽然是一个不足四十年的短命王朝,但在建筑上颇有作为。

它修建了都城大兴城,营造了东都洛阳,开凿了南起余杭(杭州),北达涿郡(北京),东始江都,西抵长安(西安),长约2500公里的大运河。

炀帝大业年间,名匠李春在现今河北赵县修建了一座世界上最早的敞肩券大石桥安济桥。

赵州桥唐代在都城和地方城镇兴建了大量寺塔、道观,并继承前代续凿石窟佛寺、西安慈恩寺大雁塔、荐福寺小雁塔、兴教寺玄奘塔等。

此期间,建筑技术更有新的发展,木构架已能正确地运用材料性能,建筑设计中已知运用以「材」为木构架设计的标准。

(二)中国古建筑的材料使用与建筑结构1.以木材为主的木结构中国古代建筑惯用木构架作房屋的承重结构。

木构结构大体可分为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以抬梁式采用最为普遍。

抬梁式结构是沿房屋进深在柱础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重叠数层瓜柱和梁,再于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组成一组屋架。

平行的两组构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联结于柱的上端,在各层梁头与脊瓜柱上安置檩,以联系构架与承载屋面。

檩间架椽子,构成屋顶的骨架。

这样,由两组构架可以构成一间。

斗栱是中国木构架建筑中最特殊的构件。

斗是斗形垫木块,栱是弓形短木,它们逐层纵横交错叠加成一组上大下小的托架,安置在柱头上用以承托梁架的荷载和向外挑出的屋檐。

到了唐、宋,斗栱发展到高峰,从简单的垫托和挑檐构件发展成为联系梁枋置于柱网之上的一圈「井」字格形复合梁。

它除了向外挑檐,向内承托天花板以外,主要功能是保持木构架的整体性,成为大型建筑不可缺的部份。

宋以后木构架开间加大,柱身加高,木构架结点上所用的斗栱逐渐减少。

到了元、明、清,柱头间使用了额枋和随梁枋等,构架整体性加强,斗栱的形体变小,不再起结构作用了,排列也较唐宋更为丛密,装饰性作用越发加强了,形成为显示等级差别的饰物。

木构架的优点是:承重结构与维护结构分开,建筑物的重量全由木构架承托,墙壁只起维护和分隔空间的作用;便于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可以因地区寒暖之不同,随宜处理房屋的高度、墙壁的厚薄、选取何种材料,以及确定门窗的位置和大小;由于木材的特有性质与构造节点有伸缩余地,即使墙倒而屋不塌,有利于减少地震损害;便于就地取材和加工制做。

2.以石料为主的石结构、木石结构中国古代很少见到以石材为主的石结构、木石结构的房屋建筑,而石结构大多会用于建筑桥梁、陵墓、城墙等。

石结构大体上可分为板式、梁柱式、隧洞式、拱券式、筒体式等。

2.1.板式石结构较具有代表性的石板结构,是分布在今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一带的巨石建筑。

这种建筑全部由巨大的石板块组成,平面呈矩形,下部由三块竖放的石板作为支承屋盖的构件,上部覆盖一块大石板,四周外伸作屋檐状悬挑。

据考证这种结构可能是坟墓的一种,因为外形很象一个巨大的石桌,所以也称石桌坟。

2.2.梁柱式石结构这种结构主要见于汉朝晚期的一些石墓和宋朝初期的石桥、石祠及石牌坊中。

梁柱式石墓多在山东、江苏、辽宁等地,其中山东沂南汉画像石墓可作为代表。

这座墓全部用加工规整的石材砌成,分前、后、中室及左、右侧室,内外墙体均用竖放的石板构成,墓正中立石柱一排,柱顶上置石斗栱,上部架设石梁,梁上再覆以石板。

泉州万安桥很著名,桥建于宋嘉祐四年,全长834米,共47跨(孔),桥墩由规整条石砌筑而成。

墩上密排石梁,石梁最长达11米,截面一般宽厚各约0.6~0.9米。

2.3.隧洞式石结构中国古代开凿的石隧洞主要用作崖墓和石窟寺。

自东汉至南北朝时期,四川一带盛行崖墓葬。

乐山地区的白崖汉墓,在长约1公里的山崖上,开凿有大小不等的56座墓窟,其中较大者深达数十米,由亭堂,壁龛,前室、后室以及棺室、灶室等组成,凿有柱、阙、藻井等,并雕刻有精细的花纹。

石窟寺是在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盛行于南北朝时期的隧洞式宗教建筑。

石窟寺与崖墓都是依山开凿的隧洞,除用途不同外,结构上的不同在于崖墓一般开凿得深远狭长,而石窟寺一般开凿得比较浅近宽敞。

石窟寺2.4.拱券式石结构最常见的是石拱桥,其次是陵墓。

河北赵县赵州桥,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石拱桥,主拱的两端之上各建两个小拱,可以减少洪水期水流的阻力,也可减轻结构自重,也使桥面平缓,便于通行。

为了加强桥的整体性,除在并列的28条纵拱肋间嵌装银锭形铁榫外,并于拱券上加伏一层石板,横向埋入五根铸铁拉条,拱顶处桥宽略窄于拱脚,使并列的纵拱肋均向内稍倾,以防止外闪。

石拱桥由于比较理想地发挥了石材性能,在相同跨度的结构中较梁柱式石结构能承受较大的荷载,用料也较小较少。

除单孔桥外,也常有多孔石拱桥,如江苏省的宝带桥,由53个连续石拱券组成。

陵墓中采用拱券式石结构,已发现较早的实物是四川成都前蜀建造的永陵,分前、中、后三个墓室,墓室结构由两侧壁柱间建起的石拱券构成,中室石拱券净跨近6米,室中设棺床,并饰以精美生动的雕刻。

明清两代帝王陵寝中的地下墓室,也采用拱券式石结构建筑,如北京市已发掘的明神宗墓──定陵,有地下宫殿之称:整座石墓规模宏伟,构建精良,在已发掘的拱券式石墓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5.筒体式石结构中国现存较早的大型石塔──山东省历城县柳埠镇神通寺四门塔,为筒体石结构。

该塔高约15米,平面呈正方形,每边长约7.4米;由大块青石砌筑的筒壁构成一个正方形筒体,壁厚约0.7米;每面正中开一个小型拱门。

塔内正中有方形石塔心柱,顶部用石板搭叠覆盖,逐层收进,构成四角攒尖式顶,檐口用五层迭涩出檐。

多层筒体式石塔以福建泉州开元寺双塔为代表。

塔身五层,平面为八角形,高40米余;外圈用大石块砌筑成筒体,中间为石块砌筑的塔心柱;塔身外壁每层设置四个壶门,上下层错开布置,以更好地保证塔身的整体性;塔心柱与外筒壁逐层以条石拉结,以保证塔体的稳定性。

3.独特的土结构中国古代人类最早应用的居住结构类型就是土结构。

原始人类以石器、棍棒等简单工具掏挖洞穴作为栖身之所。

随着工具与技术的改进,出现了夯筑、制墼等技术,推动了中国古代以土结构为主房屋建筑的发展。

中国古代建筑的土结构可以分为掏挖式土结构、夯筑式土结构与砌筑式土结构这三种类型。

3.1.掏挖式土结构通过掏挖而成的各种洞穴。

其形式主要有横穴与竖穴两种。

横穴一般就土崖开挖,洞穴的上部挖成半圆拱形,拱上土重和其他荷载沿拱趾传递于基土。

这种土窑洞适用于中国西北地区的黄土地带,在今河南、山西、陕西、甘肃等省,土窑洞仍然是民居形式之一。

小洞穴只有几平方米,大洞穴可达几十平方米。

其规模大小,主要取决于土质和使用要求,即拱的跨度大小随土的性质而不同。

竖穴是由地面向下开挖而成,口小下大,截面呈“墴”状,穴边土的侧压力沿环状穴壁分布于周围土层。

在使用中穴口覆以遮盖物,以防雨雪侵入。

竖穴在使用中逐步演变成半穴,继而成浅穴,最后完全上升到地面,形成了各种地上建筑的原型。

但用作贮藏物品的竖穴,现今在中国北方农村中仍在使用。

3.2.夯筑式土结构使用夯杵,将土捣筑坚固,加大密实度,改善土的结构,以提高其承载能力,可作为房屋的承重结构,也可作为围护结构。

原始夯土都是无模夯筑,工具也无定型。

氏族社会晚期至奴隶社会早期的夯土城垣,采用先将土分层夯筑后再将两侧面加以整削成型。

所谓版筑,即在夯土墙的两侧及两端以木板或圆木为模、并将两端锁紧,然后填土夯实;根据夯筑体需要的长度,将模板水平移动;夯实一层后,再将模板提升,夯筑另一层;直至需要的夯筑高度为止。

由无模夯土发展到版筑,是夯土结构的一个演变过程。

3.3.砌筑式土结构土砌体所用的砌块分为“土墼”和“土坯”两种。

土墼是用最佳含水量的潮湿土,放入木模中经夯筑形成。

土坯则是用水和好的湿泥,放入木模中经抹平形成;在制作中也往往有加入草筋者;它们经自然干燥后即可用来砌筑。

墼或坯的规格虽然因时代、地区之不同而有所不同,但一般都是以便于制作、搬运和砌筑决定其尺度。

墼或坯一般多以立砌为主,间以平卧的砌筑方法,这是因为墼或坯平卧砌筑较易折断;立砌时仅在上下两端用泥浆粘结,砌块的吸水面小,不致因吸水过多而软化降低结构的承载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