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炮儿》之语用分析
[转载]《老炮儿》京味儿有点野,《茶馆》京味儿更正宗
![[转载]《老炮儿》京味儿有点野,《茶馆》京味儿更正宗](https://img.taocdn.com/s3/m/43bc00cd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95.png)
[转载]《⽼炮⼉》京味⼉有点野,《茶馆》京味⼉更正宗原⽂地址:《⽼炮⼉》京味⼉有点野,《茶馆》京味⼉更正宗作者:⾦汕博客上⼀篇博客就提到很多北京年轻⼈乃⾄北京以外的⼈以为,《⽼炮⼉》让⼈们实实在在地欣赏了纯正的京味⼉,是京味⼉的⼤展⽰。
其实《⽼炮⼉》的京味⼉真是边缘京味⼉,更多的是⼀个群体的京味⼉,⼀些游⾛在法律边缘⼜维护⾃⼰尊严的⽼北京的京味⼉。
我们没有理由要求他们有带普遍意义的京味⼉,因为影视作品说话要因⼈⽽异。
都承认北京话是优美的语⾔(⼀定马上有跟帖,北京话难听死了,是太监后代的语⾔,您可劲⼉说,我不删,给您说话的地⽅⼉)。
⽂学⼤师林语堂在⼀篇《⽼北京的精神》中所说:“宽厚作为北京的品格,深存于其建筑风格及北京⼈的性情之中。
⼈们⽣活简朴,⽆奢求,易满⾜——⼤约在⼏百年前就是如此。
这种朴素的品质源于北⽅⼈快乐的天性和粗犷的品格,快乐的天性⼜源于对⽣命所持的根本且较现实的认识,即⽣命是美好⽽⼜短暂的,⼈们应尽情享受它。
现代商业活动的喧嚣吵嚷在北京却鲜为⼈知。
在这种简朴的⽣活与朴素的思想的熏陶下,⼈们给精神以⾃由,创造出了伟⼤的艺术……”说话热情礼貌⽆疑也是北京⼈创造的地域艺术。
《⽼炮⼉》的北京话有礼貌的地⽅,也有狂野得不够⽂明的地⽅,如果要听更代表京味⼉的影剧,⼀定去看《茶馆》。
上⽂说到过“您”,谁都知道“您”是北京⼈礼貌语⾔的集中体现,对“你”的称谓充满着敬意,这⼤概是地⽅语⾔中最有⼈情味⼉的“你”。
所以“您”已经被各地语⾔所吸收和利⽤。
北京⼈随便的甚⾄有点例⾏公事的⼀句“吃了吗”“您遛弯⼉呢”,包含着对对⽅的⼀种关⼼。
前些年北京流⾏的“没事⼉”已经风靡全国,在“没事⼉”之前肯定有句“对不起”,这六个字就把潜藏的⽭盾化解了。
外地⼈学北京话,感到最难学的是“⼉”话⾳,本来卷⾆头就不⼤擅长,还要与前后浑然⼀体,东北⼈⾆头平直,很讨厌说话卷曲⾆头;上海⼈说起“⼉”来常常是“哥—们—⼉”、“板—⼉—爷”,引⼈发笑。
北京俚语老炮儿

北京俚语老炮儿有一部电影叫做《老炮儿》,大家知道老炮儿是什么意思吗?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北京俚语老炮儿的意思,一起来看看吧。
老炮儿的意思原为老泡儿,北京俚语,在北京话中专指提笼遛鸟、无所事事、不务正业的老混混儿。
涵义老炮儿,原为老泡儿,北京俚语,意指在监狱中不停进出、当成日常生活的一类社会阶层,过去老百姓口中的老泡儿,常指性格暴烈、行为混蛋的混混,微含贬义!北京原先的看守所在炮局胡同,经常惹事生非进看守所的人会说自己是“炮所”里出来的,因此得名“老炮儿”。
今天引伸的老炮儿,更多的指向是在某一行业曾经辉煌过的中老年人,至今仍然保持着自尊和技艺,受人尊重,为褒义词!老炮儿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类人,是那些仗义、耿直、执着、有阅历、真性情、讲规矩的人。
他们年轻时不是大哥,而是忠诚地跟随大哥的英勇的“战士”,老去之后,依然有着很好的声望,保持着人脉的资源。
他们的生活状态是:提笼遛鸟,生活在低处,是行业资深人士,有手艺有尊严;老辣劲道,行侠仗义敢担当。
同时,老炮儿是文化,是精神,是一种原本拥有却被高速发展的社会环境逼退蚕食的人性本真,是一副支撑着这个世界豪迈前行的侠义钢骨。
引申电影《非诚勿扰2》张涵予说秦奋的台词里,有北京话“苍孙”,“苍孙”和老炮儿在作为年长男性的称呼上用法近似,但并不侧重强调专业能力。
“老炮儿”一词是地道的北京方言,冯小刚认为所谓“老炮儿”总是跟打架有些关系;管虎则认为现在“老炮儿”一词已有新意:“指的是行业精英、专业人士。
用广东人的粤语来解释,“老炮儿”被戏称是老的古惑仔。
来源老炮儿在北京方言中指年轻时调皮过的老人(专指男性),另有一个义项而今已不再使用。
老炮儿用作称呼,原本略微有些不雅,不过随着语言的发展变迁,如今已淡化了其贬义的一面。
老炮儿专指在某个行业浸淫日久,经验丰富,年长而有实力的资深人士。
北京俚语菜了:完了。
“死菜了”慈悲心地善良搓火儿:生气、憋气。
例:“今儿这事儿,真让人搓火儿。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中国电影“走出去”字幕翻译研究——以《老炮儿》为例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中国电影“走出去”字幕翻译研究——以《老炮儿》为例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中国电影“走出去”字幕翻译研究——以《老炮儿》为例导论随着中国电影的崛起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加,“走出去”已成为中国电影行业重要的发展方向。
而作为跨语言跨文化传播的重要环节,字幕翻译在电影“走出去”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以中国电影《老炮儿》为例,探讨字幕翻译在电影国际传播中的问题与挑战。
一、生态翻译学的概念与涵义生态翻译学是翻译与环境研究的交叉学科,旨在探究翻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并倡导翻译实践中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翻译学强调翻译的社会责任,追求翻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提倡以生态智慧指导翻译实践。
二、中国电影“走出去”与字幕翻译中国电影“走出去”是指中国电影进军国际市场,争取更广泛的国际传播与认可。
而字幕翻译作为中国电影进军国际市场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着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效果。
提升字幕翻译质量,符合生态翻译学的理念,对于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三、《老炮儿》的字幕翻译研究1. 语言与文化的转换《老炮儿》以北京方言作为其主要对话语言,这对于国际观众来说是一个挑战。
字幕翻译应考虑如何在保留原汁原味的同时,进行语言与文化的转换,使得国际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剧情与背景。
2. 黑色幽默的跨文化传播《老炮儿》中运用了大量的黑色幽默元素,这是中国电影独特的文化特点。
字幕翻译应将这种黑色幽默传递给观众,同时又要考虑国际观众对黑色幽默的接受度,并进行适当的调整。
3. 乡土文化的表达《老炮儿》通过展现老北京的街道、建筑等元素,体现了中国的乡土文化。
字幕翻译应准确传达这些乡土文化的细节和特点,使得国际观众能够更好地体会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四、生态翻译学的意义与应用生态翻译学的目标是实现翻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为翻译实践指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在字幕翻译中,生态翻译学的原则与理念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使用生态智慧,字幕翻译可以更好地实现语言与文化的转换,提升国际观众的审美体验,并推动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
从《老炮儿》中粗俗语英译再看生态翻译三维转换

解 读 和 进 一 步 发 展 ,先 后 出 版 发 表 了 大 量 的 专 著 和 学 术 论 文 ,其 中 包 括 2 0 0 4 年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翻译适应选择 论 》、2 0 0 8 年《中国翻译》上 发 表 的 《生 态 翻 译 学 解 读 》、2011
一 、生态翻译学研究综述
生态翻译学(Eco-tmn— gy) 是涉及生态学和翻译学
的一项跨学科的交叉研究。它 是 2 0 0 1 年由中国本土学者胡
庚 申 教 授 首 次 提 出 ,结 合 生 态 学 中 有 关 自 然 选 择 的 法 则 ,“运 用生态理性,从 生 态 学 视 角 对 翻 译 进 行 综 观 的 整 体 性 研 究 , 是 一 个 翻 译 即 适 应 与 选 择 的 生 态 范 式 和 研 究 领 域 。”[2]11_ 14 生态翻译学的提出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2 0 世 纪 6 0 年 代 , 世界开始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1995年 ,美国生态哲
其 中 大 量 出 现 的 粗 俗 语 ,做 出 了 整 合 适 应 选 择 度 较 高 的 翻 译 ,向 国 外 的 电 影 受 众 准 确 地 传 递 了 影 片 的 语 言 风 格 和 文
化内涵等信息。
关 键 词 :生态翻译;三维转换;适应;选择;粗俗语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7)12412145
年在《与 理 论 视 角》等 。近年来,国内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呈显著增长的
趋 势 ,笔 者 在 CN K I上 以 生 态 翻 译 学 为 检 索 词 、以题名方式
检 索 出 学 术 期 刊 文 章 5 1 6 篇 ,其 中 2 0 1 2 年以后发表的就占 4 4 3 篇 ,这些研究既包括理论性的解读和综述,对翻译过程、
老炮儿,时代文化符号消散的一声叹息

老炮儿,时代文化符号消散的一声叹息老炮儿,时代文化符号消散的一声叹息在今年的国产电影当中,《老炮儿》是值得观众废上几句口舌去表达观影感受的作品。
不过,它的价值也仅仅值得上几句口舌而已。
这样说的意思是,《老炮儿》归根到底只是一部具有人文气息的商业片,电影的重点其实并不在于对于探究现代都市文化与传统社会道德之间的冲突,也不在关注个体生命体验方面进行更深度的挖掘,因而不具备过多探讨的价值和意义。
这部作品本身不过是通过一开始就让主人公占据道德制高点的方式,通过悲情渲染塑造出的一个迟暮英雄的形象,而影片中对于社会道德伦理的模糊与消散,似乎并不太关心。
这部作品主打苦情牌,利用各种道德上的闪光点来对主人公进行形象上的拔高,再利用新、老及强、弱势力的碰撞绑架观众的情绪,再辅之以北京特色地域文化包装,也可以算是满足了大多数观众审美上的新鲜感。
在影片中,老炮儿作为一种方言词汇,本身就和胡同一样,是一种北京传统文化符号的代表。
再看号称“老炮儿”的这帮人,他们也可以被看作是北京传统文化的生物符号。
在他们的身上,存在这鲜明的地方烙印和时代特征。
比如说,代表人物六哥,有北京老胡同里旧邻里之间古道热肠的老北京人的影子,同时也有由于时代原因所造成的京城特色历史群体——顽主的影子,同时也是旧时代比较传统的伦理道德(主人公口中的规矩、理)捍卫者的影子。
他们的玩世不恭,他们的江湖义气,他们的处世准则,就像那些狭长幽暗的胡同一样,成为一种具备辨识度的文化符号。
这种文化符号所具备的地域特色(皇城、首都)和时代特色(顽主),又具备了吸引观众眼球的特质。
这也意味这影片的第一步,主人公的选取是成功的。
《老炮儿》电影本身的意图并不在于对现代都市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冲突做过多的着墨和描述。
六哥和儿子的感情症结不在于二人的道德观念冲突,而在于人事所造成的情感缺失。
六哥与小飞一伙人存在着处世方式上的冲突,不过影片中仅用小飞伙伴对于六哥古板与落伍的举动的哄笑与嘲讽还有鄙夷,来凸显这种冲突,显得有些单薄无力。
《老炮儿》:高涨的激情与失调的故事伦理

《老炮儿》:高涨的激情与失调的故事伦理《老炮儿》这部光听名字就足够让人兴奋的电影,不仅一扫中国电影之前的靡靡之风,让中国电影重获阳刚,有了血性,更重要的是它替第五代与第六代导演们挣回了“尊严”。
冯小刚凭此霸气外露、浑不吝的六爷形象拿到金马影帝,管虎则创造了目前为止第六代导演最好的电影票房。
《老炮儿》的成功让第五代、第六代导演在当前一众青年导演面前刷了一把存在感。
然而,如果我们跳出当下中国电影这个场域,跳出与那些拉低观众趣味的青年作品的比较,将《老炮儿》放在一个更大的场域中,那么《老炮儿》还能算作是一部好电影吗?抛开一切外在的话题,回到电影的艺术处理,《老炮儿》无论是在人物塑造、主题处理、叙事编织还是思想走向上都存在着非常严重的缺陷。
一、断裂、主观的人物处理方式就影片而言,管虎给老炮儿的解释“就是一个人和一个时代斗争的故事”{1},而冯小刚给出的解释是:“有情有义有血性,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同时又是不合时宜的人。
”{2}非常明显,主创们想要给中国电影留下一个悲壮的时代英雄形象。
然后,观影过后,笔者却发现影片中存在众多与这一人物形象塑造相龃龉的地方,人物形象前后断裂。
从剧作的角度来说,“六爷”这一人物形象塑造犯了一个大忌,即人物的行动不符合人物的性格,肆意地进行主观上的拔高,极大地损害了人物的可信度。
首先,老炮儿“六爷”身上的“戾气”破坏了这一人物的“正义性”。
但这个“戾气”绝不仅只是清华大学教授肖鹰所指出的语言的粗鄙化。
《老炮儿》里面的脏话以及俚语某种程度上的确是塑造六爷这样一个混不吝的人物形象的必要包装。
“六爷”身上的“戾气”表现在人物的行为习性上。
影片开头上来用了三场戏来形塑六爷的性格,第一场是六爷收拾小偷,第二场是六爷收拾没有礼貌的路人,第三场是六爷收拾警察。
三场戏下来,一个隐匿于胡同之中守“礼”而富于正义感的江湖大哥形象赫然于银幕之上。
然而,三场戏里不易察觉的行为细节却大大破坏了这一形象。
电影《老炮儿》的叙事艺术解读

电影《老炮儿》的叙事艺术解读作者:谢茜茜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6年第08期摘要:《老炮儿》作为近年来少有的关于北京题材的电影,可以称得上是2015年华语电影的良心之作,无论是在口碑上还是在票房上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老炮儿》是一部具有“北京情怀”与“大众记忆”的影片。
试图回归电影本身,从电影的影片结构以及电影叙事学中的叙事时间与叙事空间对其进行解读。
关键词:情节点电影叙事叙事时间叙事空间北京题材的电影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电影史上一个特殊的标识,从《茶馆》到《阳光灿烂的日子》再到《老炮儿》,时代在更迭,人物在成长,故事在发展,导演的视角在丰富,唯一不变的便是影片中浓浓的北京情怀。
管虎导演的《老炮儿》正是以这种不变的北京情怀投射出在时代的变革中对于北京、对于北京人的一种思考。
一、影片结构“一部电影从叙事的角度讲,首先,它是由许多情节点组成的。
然后,数个情节点组成一个情节段落。
最后,数个情节段落组成一部完整的电影。
”[1]也就是说,一部电影的起承转合是由具有因果关系的情节所串联起来的,从根本上是由无数具有相关联性质的“情节点”构成的。
而在这些情节点中,有三个情节点最应该引起关注,即“情节点Ⅰ”“情节点Ⅱ”“情节点Ⅲ”。
这三个情节点分别是电影叙事的开头、高潮与结尾的标志。
更为详细地对其进行阐释:情节点Ⅰ表明了故事中的社会环境、叙事时间以及人物关系基本交代清楚、故事的基本矛盾基本确定并奠定了电影的语言风格与叙事风格。
与此同时,足以紧密地引起影片故事的发展。
情节点Ⅱ是一部电影中仅次于情节点Ⅲ的存在,它的出现表明了人物的性格、成长,已经有了明显的成长轨迹,故事的基本矛盾已经按照艺术的发展规律逐步推向高潮。
情节点Ⅲ对一部影片至关重要,它是决定影片艺术质量高低的决定性因素。
它的出现则表明电影叙事高潮的出现,影片由此走向结束。
至此,电影开头所营造的一系列问题得以解决,人物性格的塑造得以完成,主题在此得以升华。
电影_老炮儿_的叙事艺术解读_谢茜茜

odern chinese M87XIANDAI YUWEN2016.08视与舞台艺术影电影《老炮儿》的叙事艺术解读○谢茜茜摘 要:《老炮儿》作为近年来少有的关于北京题材的电影,可以称得上是2015年华语电影的良心之作,无论是在口碑上还是在票房上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老炮儿》是一部具有“北京情怀”与“大众记忆”的影片。
试图回归电影本身,从电影的影片结构以及电影叙事学中的叙事时间与叙事空间对其进行解读。
关键词:情节点 电影叙事 叙事时间 叙事空间北京题材的电影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电影史上一个特殊的标识,从《茶馆》到《阳光灿烂的日子》再到《老炮儿》,时代在更迭,人物在成长,故事在发展,导演的视角在丰富,唯一不变的便是影片中浓浓的北京情怀。
管虎导演的《老炮儿》正是以这种不变的北京情怀投射出在时代的变革中对于北京、对于北京人的一种思考。
一、影片结构“一部电影从叙事的角度讲,首先,它是由许多情节点组成的。
然后,数个情节点组成一个情节段落。
最后,数个情节段落组成一部完整的电影。
”[1]也就是说,一部电影的起承转合是由具有因果关系的情节所串联起来的,从根本上是由无数具有相关联性质的“情节点”构成的。
而在这些情节点中,有三个情节点最应该引起关注,即“情节点Ⅰ”“情节点Ⅱ”“情节点Ⅲ”。
这三个情节点分别是电影叙事的开头、高潮与结尾的标志。
更为详细地对其进行阐释:情节点Ⅰ表明了故事中的社会环境、叙事时间三、叙事的戏剧化马走日的独白给影片开头,也给影片结尾,这其中的寓意也很明显:银幕上的两个多小时,都是马走日的临终回忆。
这也许是导演在告诉大家:这不是真的,只是一场梦罢了,或者更是一场游戏。
其实,《一步之遥》的叙事并非那般破碎:马走日帮武七洗钱,举办花域评选;完颜英逼婚马走日,马走日带着完颜英赏月;之后完颜英死,而嫌疑人马走日寻求开脱;武六逐步接触马走日,产生爱慕;武大帅为保声誉,决定处决马走日;武六助马走日逃亡,最终马走日独自面对现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本文使用语用学中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分析电影《老炮儿》中的一段对白,借用语言学的独特视角对人物性格和剧情进行独特的解读。
关键词:合作原则礼貌原则《老炮儿》一、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由grice提出的合作原则(cooperation principle)是语用学中的重要准则。
其主要内容是,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必须根据目前交际的目的或方向,使谈话始终符合交际的需要(何自然,陈新仁,2004:32)。
其包括的四条准则(九条次准则)如下:(1)质的准则(maxim of quality):努力使所说的话真实。
①不说认为是假的话。
②不说认为缺少足够证据的话。
(2)量的准则(maxim of quality):①话语应包含有满足交际所需的信息。
②话语不应包含超过交际所需的信息。
(3)关系准则(maxim of relation):要有关联。
(4)方式准则(maxim of manner):说话要清楚明白。
①避免晦涩;②避免歧义;③要简练;④要有条理。
然而,在日常交际中,说话人常常并不完全遵循这四条准则,却仍可以顺利地完成交际的任务,这是因为人们在违反合作原则时遵循了另一种原则,即leech提出的礼貌原则。
礼貌原则是对合作原则的补充,是增加和维护交际双方和睦关系的一种原则。
其主要内容包括:(1)得体准则:①尽量少让别人吃亏。
②尽量多使别人受益;(2)慷慨准则:①尽量少让自己收益,②尽量多使自己吃亏;(3)赞誉准则:①尽量少贬低别人,②尽量多赞誉别人。
(4)谦逊准则:①尽量少赞誉自己,②尽量多贬低自己;(5)一致准则:①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②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6)同情准则:①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②尽量增加双方的同情。
礼貌原则是对合作原则的进一步的补充和发展,能够充分解释合作原则无法解释的语言现象。
对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的遵守,能体现说话人人际沟通的技巧,有助于达到交流沟通的目的,同时也能彰显说话人的个性。
下面我们以2016年比较受关注的一部电影《老炮儿》为例,看一看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在其中的应用。
二、语料背景以下截取的这一幕简介如下:京城胡同口儿,城管执法人员张队气焰嚣张。
煎饼摊主“灯罩儿”失手将张队乘坐的执法车车灯打碎,张队不依不饶要扣留“灯罩儿”的煎饼车,“灯罩儿”上前阻拦,被张队打了一个大耳光。
撕扯中,张队要将灯罩儿带走,此时,“老炮儿”六爷行侠仗义,挺身而出,巧妙地与张队对质,最终成功地为“灯罩儿”解了围。
我们挑选了其中两部分语料进行解析。
语料1:(张队与“灯罩儿”混战中,六爷上前来。
)六爷:怎么茬儿(怎么回事儿)这是?张队:执法呢。
六爷:这位上有老,下有小。
都不容易。
差不多得了。
张队:是,六爷您说得有道理,这事儿我们也都理解,是吧。
但是,他无照经营,就得没收。
这事儿合理合法。
您再往下听啊,不但不配合我们工作,六爷您瞧上一眼,面包车尾灯,砸了,他干的。
这事儿总说不过去了吧。
肯定得把他连人带车,都给带队里去。
您要插手,这事儿得讲理,对吧。
语料2:六爷:等会儿。
我这儿还有句话呢。
你这事儿清了,他那事儿还没清呢。
你这抽他一大嘴巴这事儿,怎么说啊?一大老爷们儿,一出门儿让人来一大耳贴子。
灯罩儿,你也抽他一个。
这合理合法。
(灯罩儿呆立。
围观群众:抽他,抽他。
他刚才怎么打你,你怎么打他)张队:跟着起什么哄啊。
得了,你看,是吧。
六爷:灯罩儿,你都多大岁数了。
怎么还这么怂啊。
起小儿就这样,特仁义。
要不咱换一人?弹球儿:六爷,我来吧。
六爷:他仁义啊,归他仁义。
但是呢,话说回来了,下回咱再遇着这种事儿啊,能不动手,也忍忍。
老实人,给挤兑急了,也不定怎么着呢(抬手做挥拳状,在张队脸上晃了下)张队:(悻悻地)走了,六爷。
六爷:散了,散了,起什么哄啊。
三、语用分析语料一开始,老炮儿对正在执法办案的张队发问“怎么茬儿(怎么回事儿)这是?”一句简单的询问,体现了老炮儿为人的直接不拖沓,而张队的一句回复“执法呢”足够简洁,反映张队面对老炮儿这位“老江湖”,也表现出街坊式的口吻,表明两人彼此并非陌生。
这两句对白均简练有条理,符合合作原则中的量的准则和方式准则。
老炮儿接下来的一句“这位上有老,下有小。
都不容易。
差不多得了”,试欲借此向张队求情。
此处,老炮儿对张队表现出基本的尊重,有理有据,符合合作原则中的质的准则、量的准则和方式准则,向张队打人情牌,则符合礼貌原则中的一致准则和同情准则。
张队接下来的一段回复:“是,六爷您说的有道理,这事儿我们也都理解,是吧。
”首先用非常客气的口气表达对六爷言论的赞同,符合礼貌原则中的得体准则和一致准则。
接下来:“但是,他无照经营,就得没收。
这事儿合理合法。
”张队摆出事实和法律依据,试图向老炮儿解释自己行为的合理合法之处,语言清晰明了、简洁有力,符合质的准则、量的准则和方式准则。
张队接下来的一段:“您再往下听啊,不但不配合我们工作,六爷您瞧上一眼,面包车尾灯,砸了,他干的。
这事儿总说不过去了吧。
”继续一环扣一环,向老炮儿摆事实讲道理,语言中肯,试图勾起老炮儿对其工作不易的认同,除了符合合作原则的四项全部原则外,也符合礼貌原则中的一致准则、得体准则和同情准则。
“肯定得把他连人带车,都给带队里去。
您要插手,这事儿得讲理,对吧。
”此处张队并未咄咄逼人,反而用商量的口吻,尽可能唤起老炮儿对此事处理方法的认同,是礼貌原则中的一致准则、得体准则和同情准则的体现。
反映张队自认为占理在先,对处理灯罩儿一事志在必得,同时对老炮儿权威的些许忌惮,不得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语料截取的第二段中,老炮儿替灯罩儿掏钱,补偿张队车灯被砸的损失,张队本想离开,没想到老炮儿接下来要替挨了一巴掌的灯罩儿讨回公道。
本段一开始,六爷对张队说:“等会儿。
我这儿还有句话呢。
”又是一句符合合作原则中方式准则和关系准则的开场白,开门见山地重新把张队的注意力拉回来。
“你这事儿清了,他那事儿还没清呢。
”此句简洁有力,没有废话且不容置疑,又是量的准则和方式准则的体现,反映了老炮儿开始向张队“算账”时所抱持的自信和把握。
有点戏剧性的是,这句话带有的“志在必得”,恰恰是老炮儿对刚刚张队满满自信的有力反击。
“你这抽他一大嘴巴这事儿,怎么说啊?”此处轻描淡写的语气,直白不拐弯的质问,也是老炮儿擅长的不含混、不晦涩的表达方式,除了量的准则和质的准则的一致体现外,也符合合作原则中的方式准则,但更重要的是违反礼貌原则中的赞誉准则,表现老炮儿直言不讳、爱打抱不平的天性。
“一大老爷们儿,一出门儿让人来一大耳贴子。
”老炮儿进一步用让人同情的表述,描述了灯罩儿的遭遇,试图引起听者的共鸣,是礼貌原则中一致原则和同情原则的体现。
这一步肯定是奏效的,周围人也一定都很有共鸣。
老炮儿乘胜追击:“灯罩儿,你也抽他一个。
这合理合法。
”此句接着张队的论调,摆事实讲道理,严格遵守了质的准则,反映了老炮儿意欲继续为灯罩儿打抱不平,同时也是对张队“合理合法”之说的有力讽刺。
剧情到了这里,似乎有了戏剧性的转变。
张队骑虎难下,面对老炮儿的“挑衅”,只好无力地回击:“跟着起什么哄啊。
”这句对对方的轻微指责,是张队与老炮儿交谈中第一次违反礼貌原则中的赞誉准则,表现出张队在老炮儿有理有实的进攻下无比尴尬的心境。
接下来这句“得了,你看,是吧”更是在用礼貌原则中的一致准则和同情准则为自己求情,企图打消老炮儿的念头。
老炮儿继续对灯罩儿说:“灯罩儿,你都多大岁数了。
怎么还这么怂啊。
”这句看似一句轻微的指责,违背礼貌原则中的赞誉准则,实则略带“娇嗔”,反映老炮儿跟灯罩儿熟稔的关系。
接下来这句则是对张队说的:“起小儿就这样,特仁义。
要不咱换一人?”此处看似是与张队商量,符合礼貌原则中的得体准则和一致准则,实则“咄咄逼人”,且暗含讽刺,意欲逼张队为自己的不恰当的行为买单,反映老炮儿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老顽固”本色。
接下来,面对围观的街坊里蛋球儿的一句:“六爷,我来吧”,老炮儿继续对张队做工作:“他仁义啊,归他仁义。
但是呢,话说回来了,下回咱再遇着这种事儿啊,能不动手,也忍忍。
老实人,给挤兑急了,也不定怎么着呢。
”此句看似语重心长地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符合老炮儿一贯的得体准则、一致准则,实则暗含一定的警告,配合他的动作(抬手做挥拳状,在张队脸上晃了下),对张队的威慑作用,一定是不小的。
张队确实受到震撼,只好悻悻地来了句:“走了,六爷”,一如一开始的礼貌、得体,不见半点倨傲。
为灯罩儿成功解围的六爷向围观群众道:“散了,散了,起什么哄啊?”又一句略带“娇嗔”的责备,不符合礼貌原则的同时,也体现了六爷轻描淡写、四两拨千斤的气度。
四、结语在张队和老炮儿的这段对峙中,两人自始至终比较遵守合作原则中的质的原则、量的原则和方式准则,反映了两人都比较干脆利落、直言不讳的个性。
张队由一开始的较客气和严格遵守礼貌原则,到后来渐渐无法顾及礼貌准则,反映了其由从容到局促的心态变化。
而老炮儿对张队的“先礼后兵”及对街坊邻居的“不拘小节”,则反映了其爱为街坊邻居伸张正义的热血性格。
使用语用学的理论对两人对白的分析,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物的个性,给这部作品的解读增强趣味性。
参考文献:[1]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4.[2]闫萌萌.用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分析《士兵突击》选段[j].考试周刊,2014(68).本文受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号:16cx02009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