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测量方法演示文稿

合集下载

演示文稿1

演示文稿1
解:(1)粉刷的面积为: )粉刷的面积为:
8×6+8×3.5+6×3.5) 2-8×6- (8×6+8×3.5+6×3.5)×2-8×6-22 =(48+28+21)×2-48-22 + + ) - - =97×2-48-22 × - - =194-48-22 - - (2)需要涂料的重量为: )需要涂料的重量为: =124(平方米) (平方米) 0.25×124=31(千克) × = (千克) 千克。 答:粉刷这个教室共需要涂料31千克。 粉刷这个教室共需要涂料 千克
3dm 5dm 4dm 5dm 3dm 4dm
重合的是:上下面
3dm 4dm 5dm
长:( 宽:(
5 )dm
4 )dm 高:(5dm 6 )dm
3dm 4dm
表面积是:
(5×4+5×6+4×6)×2 =(20+30+24)×2 =74×2 =144(平方分米)

重合的是:左右面
3dm 4dm 5dm
返回
贴商标
需要求4 需要求4个面的练习
(2) 把木箱外面四周都刷 上油漆(底面不刷),刷 油漆的面积一共有多少平 1.2米 方米? 又需要求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又需要求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1.2×0.8×2+0.6× 0.8× 2 1.2×0.8× 0.6× 0.8×
0.6米
前后面
= 1.92+0.96
长方体和正方体
表 贴瓷砖 水池 面 积 贴商标 食品盒
刮涂料 柱子
刷表面 刷漆
切或拼
刷表面
需要求6个面的练习
求表面积练习
要给一个木箱刷油漆, 1.2米 例1、要给一个木箱刷油漆,长1.2米,宽 0.6米 0.8米 每平方米需油漆0.5 0.5千克 0.6米,高0.8米。每平方米需油漆0.5千克, 至少要用多少油漆? 至少要用多少油漆?

效率的测量 演示文稿

效率的测量 演示文稿

F
F
G
G G
设计表格
钩码重 G/N 钩码上升 高度h/m 弹簧测力计 绳端移动 有用功 示数F/N 距离s/m W有/J 总功 机械效 W总/J 率η
实验数据:
拉力
F(N S(m) )
0.5 0.3
拉力移 总功 动距离
W

鈎码重 鈎码上 有用功 机械效 升高度 率
G(N)
J
h(m)
W有用
(J)
有用功 总功 机械 W有/J W总/J 效率η
4.0 0.1 0.4 1.5 0.3 0.45 88.9%
4.0 0.1 0.4 1.2 0.5 0.60 66.7%
两个结构不同的滑轮组都挂相同的钩码时, 机械效率是否相同? 不相同。动滑轮越多,机械效率越低
结论: 结构不同的滑轮组,提升相同重物, 动滑轮数量少的机械效率越高。
实验序号 1 2 3 拉力F(N) 1.25 1.25 2 钩码重G(N) 机械效 率 3 80% 3 6 60% 75%
甲 乙
在做“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 小强和同学们组装了如图所示的甲、乙两个滑轮组 (每只滑轮重都相同,不计摩擦和绳重) (1)对于甲图中所示的滑轮组,如果没有刻度尺, 只要测出钩码重G,然后竖直向上匀速拉动弹簧测力 计使钩码升高,从弹簧测力计上读出拉力值F;即可算 G 出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_____

3F
(2)比较甲、乙两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可知η甲 _______η 乙。(填“>””<“或”=“)
>

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高低的因素
小明在“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 用如图甲所示的滑轮组进行了三次试验, 试验数据如下表:

非等精度测量演示文稿

非等精度测量演示文稿

求各测量结果的权。 解:由式(2-42)得
p1 : p2 : p3 = 1
σ
2 x1
:
1
σ
2 x2
:
1
2 σx3
1 1 1 = : : =16:1: 4 2 2 2 (0.05) (0.20) (0.10)
因此各组的权可取为
p1 =16, p2 =1 p3 = 4 ,
第一节
随机误差
(三)加权算术平均值 若对同一被测量进行m组不等精度测量,得到 m个测量结果为: x1, x2,⋯, xm 设相应的测量次数为n1,n2,…, nm,即:
第一节
七、不等精度测量
随机误差
① 在实际测量过程中,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测量条 件是变动的,得到了不等精度测量。 ② 对于精密科学实验而言,为了得到极其准确的测量 结果,需要在不同的实验室,用不同的测量方法和测量仪器, 由不同的人进行测量。如果这些测量结果是相互一致的。那 么测量结果就是真正可以信赖的。这是人为地改变测量条件 而进行的不等精度测量。 ③ 对于某一个未知量,历史上或近年来有许多人进行 精心研究和精密测量,得到了不同的测量结果。我们就需要 将这些测量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和综合,以便得到一个最为满 意的准确的测量结果。这也是不等精度测量。
当各组的权相等,即 p1 = p2 =⋯= pm = p 时,加权算术平均值可简化为:
m m
x=
p∑xi
i= 1
mp
=
∑x
i= 1
i
(2-45)
m
第一节
随机误差
由上式求得得结果即为等精度的算术平均值,由此 可见等精度测量是不等精度测量得特殊情况。为简 化计算,加权算术平均值可表示为:
x = xo +

测量长度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测量长度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尺面要与被测物体平行
1、测量 腰围

2、 测身高

3、 测课本

4、测操场

用身体侧长度



现代测量工具
课后小结
基本的测量: 长度测量最 长度测量的工具是: 刻度尺
使用刻度尺应先:1、零刻度线的位置
2、最大量程 3、最小刻度值
如何使用刻度尺: 1、直尺零刻度线与被测物体的一端对齐
2、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3、记录结果时要写清刻度值 指:最小的一个小格 是多少
量程: 30厘米

最小刻度值:1毫。米
量程:

最小刻度值:

量程:

最小刻度值:

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
1、直尺零刻度线与被测物体 的一端对齐
2、读书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3、记录结果时要写清数值 和单位
*尺面要与被测物体平行
如何针对需要选择正确选用刻度尺
测量长度
亮甲台镇爱心小学 刘贺清
课前复习
长度的常用单位是:
厘米 毫米 分米 千米
国际单位也叫主单位是: 米
1千米=1000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0厘米
1米=10分米 1 厘米=10毫米
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 长度基本工具是:刻度尺
使用刻度尺之前应该注意观察什么
1、零刻度线的位置
2、最大量程

第一节人体体格测量演示文稿

第一节人体体格测量演示文稿
② 测量者位于婴幼儿右侧或前方,用
左手拇指将软尺零点固定于头部右侧
眉弓上缘处,软尺经后脑勺枕骨粗 隆及左侧眉弓上缘回至零点;
③读取软尺与零点重合处的读数,
以cm为记录单位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 测量时婴幼儿需脱帽,软尺紧贴皮肤,不能打折;
➢ 长发或梳辫 者应先将头发在软尺经过处向上、下分开,使软 尺紧贴头皮。
(4)肱三头肌 大臂后部肌肉
第二十页,共29页。
第一节 人体体格测量
2、测量上臂围和皮褶厚度的意义 (1)上臂围可反映营养状况,与体重密切相关 ➢一般量取上臂自肩峰至鹰嘴连线中点的臂围长。
➢5岁以内变化不大。 ➢我国1-5岁儿童的上臂围13.5cm以上为营养良好,12.5-
13.5cm为中等,12.5cm以下为营养不良。
第四页,共29页。
第一节 人体体格测量
➢身高和体重综合反映了蛋白质和能量以及其他一些营养素 的摄入、利用和储备情况。反映了机体、肌肉、内脏的发 育和潜在能力。能量和宏量营养素供应不足时体重的变化 更灵敏.
第五页,共29页。
第一节 人体体格测量
单元二、婴幼儿体格指标的测量
❖婴幼儿:0~3岁
❖对婴幼儿进行身长、顶—臀长(3岁以上儿童测坐高)、
位,用软尺测量并用油笔标记处左臂后面从肩峰到尺骨 鹰嘴连线中点处(操作熟练后可直接定位肩峰到尺骨鹰嘴
连线中点)。
(3)用软尺起始端下缘压在标记的肩峰与尺骨鹰嘴连
线中点,水平围绕一周,测量并读取周长至0.1 cm。
第二十六页,共29页。
第一节 人体体格测量
上臂紧张围和松弛围测量
(1)紧张围是肱二头肌最大限度收缩时的围度。 ❖被测者上臂斜平举约45°,手掌向上握拳并用力屈肘。测

道岔护轨各部尺寸及测量方法演示文稿

道岔护轨各部尺寸及测量方法演示文稿

3、50kg/m9#单开道岔图号 CZ2209
说明:CZ2209 50kg/m9#单开道岔,道岔护轨采 用H型道岔护轨,由43kg/m钢轨制造。
(1)、护轨长度及各部尺寸量取方法
说明:该护轨轨头宽70mm,为6孔护轨,护轨全长 3600mm,叉心前开口端为80mm,150mm后为缓冲段起点 轮缘槽宽度为65mm,有990mm的均匀刨切段,刨切段终 点为平直段起点,平直段长度为1320mm轮缘槽宽度为 42mm,后半部分与前半部分对称。
(2)、曲护轨长度及各部尺寸量取方法
说明:该曲护轨轨头宽80mm,为6孔护轨,护轨全长 3800mm,叉心前开口端为80mm,150mm后为缓冲段起点 轮缘槽宽度为65mm,有1200mm的均匀刨切段,刨切段 终点为平直段起点,平直段长度为1100mm轮缘槽宽度 为42mm,后半部分与前半部分对称51-Ⅰ
说明:专线(02)4151-Ⅰ ,50kg/m9#单开道 岔道岔护轨采用H型道岔护轨,由43kg/m钢轨制 造。
(1)、护轨长度及各部尺寸量取方法
说明:该护轨轨头宽70mm,为6孔护轨,护轨全长 3600mm,叉心前开口端为80mm,150mm后为缓冲段起点 轮缘槽宽度为65mm,有988mm的均匀刨切段,刨切段终 点为平直段起点,平直段长度为1324mm轮缘槽宽度为 42mm,后半部分与前半部分对称。
一、单开道岔
1、43kg/m9#单开道岔图号 TB399-75
说明:TB399-75 43kg/m9#道岔护轨采用钢轨间 隔铁型护轨,由43kg/m钢轨制造。(50kg/m9# 单开道岔同43kg/m9#单开道岔各部尺寸相同, 由50kg钢轨制造)
(1)、护轨长度及各部尺寸量取方法
说明:该护轨轨头宽70mm,为10孔护轨,护轨全长 3900mm,叉心前开口端为90mm,149mm后为缓冲段起点 轮缘槽宽度为68mm,有993mm的均匀刨切段,刨切段终 点为平直段起点,平直段长度为1616mm轮缘槽宽度为 42mm,后半部分与前半部分对称。

模拟测速方法

模拟测速方法

模拟测速方法
模拟测速方法主要有两种:模拟测速法和数字测速法。

模拟测速法通常使用测速发电机,其输出电压表示了转速的大小和方向。

这种方法存在一些问题,如空气间隙和干摩擦导致的“迟滞现象”,以及在高速时测速电机的输出会有脉动的现象。

数字测速法则采用由光栅尺、光栅盘或光电编码器及检测装置组成的数字测速元件,其中增量式光电编码器是最常用的。

它通过计算采样时间内输出的反馈脉冲个数,得到在此期间被测轴转过的角度,并根据采样时间进行计算,处理后可得到速度值。

数字测速方法没有空气间隙、温度变化和电刷磨损的影响,没有干摩擦带来的影响,不会产生“迟滞现象”,并且高速区没有非线性带来的影响。

其测速精度取决于编码器的刻线数和所采用的测速方法。

在硬件电路设计中,模拟测速法利用FV电路,基于频率电压转换的基本原理,用电压信号反映转速信号,主要是通过硬件电路实现。

而数字测速法则直接利用得到的数字脉冲信号来反映转速信号。

请注意,测速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和需求来确定。

2014,10.3杨氏模量 演示文稿 (2) (1)资料

2014,10.3杨氏模量 演示文稿 (2) (1)资料
上课前交预习册
物理实验教学中心
拉伸法测杨氏模量
物理实验教学中心
实验背景
杨氏模量是工程材料重要的物理性能参数,也是
选择工程材料的一个重要依据,故其测量具有重要意
义。 杨氏模量——描述材料抵抗弹性形变能力的物理量。
测量方法:如静态拉伸法、共振法、简支梁法、悬
臂梁法、脉冲波传输法等。
本实验—拉伸法,涉及长度微小变化测量。
数分钟后,再依次减载1kg,分别记录读数
,n3 ,n2 ,n1 ,n0 ...., n4 n9
——每减少1kg载荷的标尺读数 注意:实验中不能再调望远镜,保证实验桌不震 动,施力螺母不要回旋。金属丝最大拉力不超过12公 斤。 (2)其他量测量 卷尺测金属丝长 L
L、d、D、b
。卷尺始端于金属丝上夹
(2)加卸载荷标尺读数记录表格;
(3)D、L、b测量记录表格 二、用逐差法处理N数据
为什么要用逐差 法处理数据? (绪论)
三、计算杨氏模量平均值、不确定度,表达测量 结果。 8MgLD 如何计算不确定度? Y 2 d bN (间接测量)
物理实验教学中心
8MgLD Y d 2bN
各 直 接 测 量 量 不 确 定 度 计 算
P
法 码
物理实验教学中心
n2
2 1
tg 2 2

b
L

n1
D

令N n2 n1
n2 n1 N = 根据反射定律及几何关系得: tg 2 2 D D bN L 2D
L b
物理实验教学中心
n2
2 1
tg 2 2

b
L

n1
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误差分析 三次谐波产生的波形误差(P69)
16
12
20% D2=30%
8
4
10%
0
-4
-8 0 40 80 120 160 200 240 280 320 360 400
3.2.1 交流电压的表征(续)
常见波形的KF 与KP(P67)
波形
KF
KP
U

正弦波 1.11
方波
1
三角波 1.15 锯齿波
1.414
1 1.73
UP 2
UP
UP 3
2
U
P
UP
UP 2
3.2.2 交流电压的测量方法
• 直流电压表—分压电阻+直流表头
R
A
• 交流电压表—整流+直流表头 交流 AC—DC 直流 A
3.3.3平均值电压的测量
一、组成(视频毫伏表)
交流
分压器 放大器
平均值检波器直流 A
二、均值检波器
保护二极管
滤除交流,避 免指针抖动
全波整流
_
1
I
T
| ui (t ) | dt
ui (t)
U
T 0 2Rd rm
2Rd rm 2Rd rm
半波整流
3.3.3平均值电压的测量(续)
三、刻度特性—以正弦波的有效值为刻度
4、高输入阻抗 —— k - M
5、高抗干扰能力
3.1 电压测量概述
3、准确度的表示
• β%Um——满度值的百分数
– 常用于线性刻度的模拟电压表中
• α%Ux——读数值的百分数
– 多用于对数刻度的电压表中 • β%Um+α%Ux
– 用在具有线性刻度电压表的一种较严格的精确 度表征,数字电压表都用这种方式。
U 1.11U
非正弦波换算—“示值同则均值同”
U 0.9KFU
3.3.3平均值电压的测量(续)
例1:用均值表分别测方波、三角波、正弦波,电压表
读数均为10V,问被测电压的有效值分别为多少?
①平均值: U U 10 9V 1.11 1.11
②有效值:
U三 KF U=1.159 10.35V U方 KF U=19 9V
整流
3.2.2 交流电压的测量方法(续)
• 整流方式——按灵敏度和频带分:
①放大-检波式
整流
交流
放大器
检波器 直流 A
特点:
A、灵敏度受放大器内部噪声限制,mV级
B、频率受放大器带宽限制,20~10MHz
3.2.2 交流电压的测量方法(续)
• 整流方式——按灵敏度和频带分:
②检波-放大式
整流
交流
3.3.3平均值电压的测量(续)
例:接上例 波形误差:
U三 1-0.9KF 1-0.91.15 3.5%
U方 1 0.9KF 1 0.91 10%
3.3.3平均值电压的测量(续)
四、误差分析
3、失真正弦波的波形误差 设测一个包含二次或三次谐波失真的正弦波电压:
ux (t) UP sint Kn sin(nt n )
3.1 电压测量概述(续)
三、电压测量仪器的分类 1、按显示方式分:数模字拟式式电电压压表表DVM
2、按功能分:直流电压表 低频电压表 f 1MHz
交流电压表 高频电压表
超高频电压表 f 300MHz 峰值电压表
3、按检波器分:均值电压表
有效值电压表
3.2 交流电压的测量
• 3.2.1 交流电压的表征 • 3.2.2 交流电压的测量方法 • 3.2.3 平均值电压的测量 • 3.2.4 有效值电压的测量 • 3.2.5 峰值电压的测量
T0
-Note:
①各类电压表都是按正弦波有效值定度的; ②若被测电压都是正弦波,且角频率成倍数关系, 则有效值满足叠加性:
u(t ) u1(t ) u2(t ) un(t )
U2
U12
U
2 2
U
2 n
3.2.1 交流电压的表征(续)
• 4、波形系数KF
U
KF
U
• 5、波峰系数KP
KP
UP U
模拟测量方法演示文稿
优选模拟测量方法
第3章 模拟测量方法
• 重点:
– 交流电压的测量方法
• 均值电压表 • 有效值电压表 • 峰值电压表 • 其读数原理
– 噪声电压的测量
• 难点:
– 交流电压的测量方法及其读数原理
3.1 电压测量概述
一、电压测量的重要性
• 电压测量是电测量与非电测量的基础
– 电测量中,电量的测量可以转化为电压测量
3.2.1 交流电压的表征
• 1、峰值UP—波形正方向或负方向的最高点
– 从参考0电平开始算起
峰值 平均值
u(t)
Vp Um
U
振幅
0
t
T
• 2、平均值
– 数学上:
1T
U T 0 u(t)dt
– 电压测量—全波整流
U 1
T
u(t) dt
T0
3.2.1 交流电压的表征(续)
• 3、有效值U
– 定义: U 1 T u2(t)dt
• 电流、功率
电压
• 饱和与截止,线性度、失真度
电压
– 非电测量中,先转化为电压信号,再进行测量
• 如:温度、压力、振动、(加)速度
3.1 电压测量概述
二、电压测量的基本要求
1、宽频率
——从直流到数百兆赫兹
2、宽量程 —— V - kV
3、高准确度
直流—10-7级 —— 交流—10-4∽10-2级
平均值: U x n次T1基谐0波T波u的幅x百(度t )分相d数t对于
初相角
指示值: U 1.11U x
3.3.3平均值电压的测量(续)
四、误差分析
3、失真正弦波的波形误差
ux (t) UP sint Kn sin(nt n )
n次谐波的非
真正的有效值:
线性失真系数
1 K2
U xd
U2 U2
1
n
2 n UP
波形误差: U
U U
U U xd U
1 D2
2
U n P
3.3.3平均值电压的测量(续)
四、误差分析 二次谐波产生的波形误差
5
4
D2=30%
3
20% 2
1
10%
0 40 80 120 160 200 240 280 320 360 400
2 ()
3.3.3平均值电压的测量(续)
检波器
放大器 直流 A
特点:
A、灵敏度低(几十mV)
B、频率取决于检波二极管的高频特性,
20Hz ∽ 3续)
• 整流方式——按灵敏度和频带分:
③外差式 fm f fC 固定 交流f
混频器 放大器 检波器
直流 A
特点: 本振 fc可调
A、灵敏度高
B、测高频(20Hz ∽ 300MHz)
U正 KF U=1.119 10V
正弦波不 用换算
3.3.3平均值电压的测量(续)
四、误差分析
1、可能引起的误差 指示微安表自身误差、检波二极管性能参数变化、 被测电压超过频率范围、波形不同都会带来误差。
2、非正弦波的波形误差
绝对误差: U 1 0.9KF U
相对误差:
U
U U
1 0.9KF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