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技术的本质和结构

合集下载

第九章技术的本质和结构ppt课件

第九章技术的本质和结构ppt课件
技术作为表现人对自然能动作用的关系范畴, 具有其独特的本质特征:
编辑版pppt
7
编辑版pppt
8
技术本质的不同认识.doc
❖ 第二节 技术的构成要素和技术体系 ❖ 1.技术构成的基本要素
❖ 一、技术的构成
编辑版pppt
9
编辑版pppt
10
❖ 经验形态的技术要素:经验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的
体验, 主要是对生产方式及方法等直觉体验的积累
❖ 技术作为合目的手段和人的行动,它表征了 人类改变或者控制客观环境的手段或活动;
❖ 技术作为人体器官的延长,它表征了生命的 存在之一的人的特征,并构成了人类进化的 现实;
❖ 技术作为文化,它表征了技术在社会实践中 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及技术在 整个文化中的中心地位;
编辑版pppt
4
❖ 技术作为知识和知识体系,它表征了技术是 关于做什么和怎样做的知识,是设计、制造、 调整、运作各种人工事物和人工过程的知识、 方法与技能的体系;
编辑版pppt
29
❖ 未来技术体系中的主导技术一般会认为是生 物技术。
❖ 生物技术就是利用生物学过程、生物因素或 生物的特殊功能来实现物质生产的一门新兴 技术。内容包括: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细 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四大体系。技术 要素:生物材料技术、生物能源技术和生物 信息控制技术。未来的主导技术就是材料技 术、能源技术和信息控制技术在生物工程上 达到内在的综合统一。
编辑版pppt
1
第九章 技术的本质和结构
❖ 第一节 技术的本质和特征
编辑版pppt
2
一、技术的本质
❖ 技术是什么?
❖ 技术是人对自然界的能动的改造关系或实践 关系的思想。

(自然辩证法)9第九章 技术的本质和结构

(自然辩证法)9第九章 技术的本质和结构

第三篇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技术观是关于技术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理论体系。

技术方法论则是关于技术方法及其相互联系的一般规律的理论体系。

本篇以技术的本质和结构为逻辑起点,重点阐述技术认识论和技术方法论,分析技术价值和技术伦理问题,落脚于技术创新与高技术产业化的过程和机制的探讨。

第九章技术的本质和结构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章着重探讨技术的本质与技术的结构问题。

【案例与讨论】1O种新技术将改变世界美国《技术评论》认为,有十种新兴技术在不远的将来会产生巨大影响。

这些技术是全新的,很快就可以改变计算、医疗、制造、运输和能源基础设施。

1.无线传唤器网络。

2002年夏季,研究人员把许多被称为“尘埃”的很小的监控装置装到了有海燕巢的洞穴中。

这些装置的尺寸只有一对1号电池那么大,并且装备了一个处理器,一个小量计算机存储器和监控光、湿度、压力和热量的传感器。

这些“尘埃”还预示着一个到处是以电池为电源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未来,这些传感器可监控环境、机器甚至人类自己。

2.可注入组织工程。

在美国,每年有7O万患者要做关节替换手术。

这些用人造关节来取代膝关节或髋关节的手术是高度入侵性的,因此很多患者尽可能地推迟手术。

霍普金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师埃利西芙开发了一种方法来注射关节,用的是特殊设计的聚合物、细胞和生长刺激剂的混合物,这些混合物可以凝固并形成健康组织。

尽管大部分可注入系统的研究都集中在软骨和骨上,但观察家们认为,这项技术应该可扩展到如肝脏和心脏的组织。

这种方法可以用来替代一个器官的致病部分或增强其功能。

在出现心力衰竭时,不是打开胸腔植入一个人造瓣膜或肌肉组织,而是简单地注入合适的细胞和作为生长信号的物质的混合物就可以了。

3.纳米太阳能电池。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家阿利维萨特斯制造的原型太阳能电池由厚度仅为200纳米的纳米棒聚合物复合材料薄片组成。

当阳光照到这些薄片时,它们就吸收光子,激发在复合材料中占90%的聚合物和纳米棒中的电子,结果在电极产生了有用的电流。

技术的本质和认识的方法

技术的本质和认识的方法

技术的本质和认识的方法郝栋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讲师课程前言今天给大家讲一下技术的本质及认识方法,我们来讨论一下技术这个存在于日常生活当中,我们赖以生存的,我们天天都要用,天天都要见的东西的本质是什么。

对于技术,我们怎么样来认识它。

好多人说,技术是什么?技术存在于科学家的实验室里,是一些专门从事技术创造的人或专门从事技术发明的人所研究的东西,他们离得我很远,我对技术的认识肤浅也好,不自然地去认识也好。

其实我们仔细来看看我们的周围,我们其实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技术的时代,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前两天iPhone6发售,世界各地排起了长队,都去抢购iPhone6,可以从图片上看到,大家疯狂地去排长龙。

一方面对于高科技产品所引发的社会效应我们作一个清晰的认识。

另一方面,技术怎么样来改变我们的生活。

现在大家去坐地铁,坐公交也好,或是在等电梯的时候也好,发现所有的人都在低着头,我们在通过手机阅读、娱乐、学习,技术在不自然地改变着我们,我们从猿转变成人,靠的是技术,靠的是劳动工具和劳动,随着技术在不断地发展,又对我们造成了一些新的束缚,又对我们进行的一些新的改变。

因此,我们讨论技术,我们就要秉承着一个这样的观念,我们需要一种科学的技术观,所谓科学技术观是要讨论科学技术的本质,要讨论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要讨论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我们还要不断地认识科学技术与人类价值,这是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着技术的社会当中,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到底是技术统治了我们?还是我们利用了技术?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科技观,只有树立了正确的科技观才能够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我们只有有正确的科技观,才能够正确制定和执行科技政策,才有助于我们进行科技管理,从而能够促进科技和社会、政治、经济之间的健康发展。

因此,科技观,我们对于技术的认识,我们对于科学和技术之间的关系的认识,要涵盖三个方面,首先,我们要认识科学技术的本质,我们站在一个哲学的角度去来观察、去来分析、去来概括、去来提炼什么叫做科学技术?第二,掌握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

自然辩证法第九章技术的本质和结构

自然辩证法第九章技术的本质和结构

WENKU DESIGN
技术定义及内涵
技术是实现人类目的的手段
技术是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并在生产劳动中体现出来的经验和知识,是构成 社会生产力的重要部分。
技术与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的关系
技术是劳动工具的延伸,是提高劳动对象利用率的手段,也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途径 。
技术的内涵包括
技术自身发展规律
技术自身存在着由低级向高级 、由简单向复杂的发展规律。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其结构 和功能不断完善和优化,推动 着技术的不断进步。
科学理论对技术发展的指 导作用
科学理论为技术的发展提供理 论支持和方向引导。随着科学 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对 技术发展的指导作用也不断加 强。
技术创新对技术发展的推 动作用
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的关系
科学革命是技术革命的基础和前提,技术革命则是科学革命的延伸和拓展。科学革命为技术革命提供理 论支持和方向引导,技术革命则为科学革命的验证和应用提供物质手段和实现途径。
技术发展动力机制
社会需求对技术发展的推 动作用
社会需求是推动技术发展的根 本动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生产、生活等领域的 需求不断提高,推动着技术不 断发展和进步。
循环经济模式促进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通过废弃物分类、回收再利用等技术,实现资源高效利用。
生态修复技术保护自然环境
采用生物治理、生态工程等措施,恢复受损生态系统功能。
PART 06
总结:自然辩证法视角下 技术本质与结构认识
REPORTING
WENKU DESIGN
回顾本次课程重点内容
技术本质
技术结构
技术发展
促进技术创新
了解技术的本质和结构有助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技术问题,提 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推动技术进步和创新发展。

第九章 技术的本质与结构PPT教学课件

第九章 技术的本质与结构PPT教学课件
1、技术是人类社会的需要与自然物质运动规律相 结合的产物。
2、技术是主体知识、经验、技能与客体要素(工 具、机器设备等)的统一。
3、技术自身有一个从潜在形态到现实形态的发展 过程;
4、技术是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是生产力性质和水 平的标志。
2020/12/10
7
技术具有二重性: 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一是技术活动,狭义的技术活动是指人类在 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方法和 手段;广义的技术活动是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 会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方法和手段。
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术工艺与 技术产品(物质设备)。
2020/12/10
6
二、技术的特征
技术作为表现人对自然能动作用的关系范畴,其 特征显现出独特的辩证性质。
实体形态的技术要素:主要是指以生产工具为主 要标志的客观性技术要素。分为“活技术”和 “死技术”。
知识形态的技术要素:主要是指以科学为基础的 技术知识,它是现代技术构成中的主导要素。
2020/12/10
11
不同形态技术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特点
相关性与独立性 互补性与主导性 自稳性与变异性
2020/12/10
技术的自然属性是指人们在运用技术变 革和利用自然过程中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技术的社会属性是指人们在运用技术变 革天然自然以及实现对社会的调控过程 中,要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
2020/12/10
8
三、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科学回答“是什么’’、“为什么”,而技术回答“做什 么"、“怎么做”。
科学的目的是认识客观世界,提供改造客观世界的可能, 而技术的目的是改造客观世界,即把可能变成现实。
2020/12/10

第九章技术的本质和结构

第九章技术的本质和结构

第九章技术的本质和结构第九章技术的本质和结构第一节技术的本质和特征一、技术的本质“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考工记》狄德罗认为,技术是为了同一目的而共同协作完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的体系。

美国学者R·B·费希尔认为:“人们使用各种手段来为人类的生存和舒适提供物质对象,这些手段的总和就叫技术。

”认为技术是“满足整个公共需要的物质工具、知识和技能的集合。

”“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

”(一)、技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

(二)、技术与科学的区别1、与自然的关系不同2、目的不同科学:属于认识范畴,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建立相应的知识体系技术:实践范畴,回答“做什么”、“如何做”,建立相应的操作体系3、可预见性程度不同科学不可预见,技术可以预见4、评价标准不同科学:能否完善科学理论,扩大科学知识的储备技术:能否生产出新的和更好的产品(三)、技术的本质是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改造作用1、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即人利用和改造自然,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而技术就是人的实践活动所不能缺少的工具、手段和方法。

2、人能动地作用于自然的实践活动,是在理性的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是在改造客观世界中实现主观的目的。

“理性何等强大,就何等狡猾。

理性的狡猾总是在于它的间接活动,这种间接活动让对象按照它们本身的性质相互影响,互相作用,它自己并不直接参与这个过程,而只是实现自己的目的。

”3、技术作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推动着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演化,并改变着人自身的自然。

“手的专业化意味着工具的出现,而工具意味着人所特有的活动,意味着人对自然界的具有改造作用的反作用,意味着生产。

《自然辩证法概论》高教-黄顺基-目录标题页码-详细

《自然辩证法概论》高教-黄顺基-目录标题页码-详细

绪论 1 第一节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 1一、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与范围 1二、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哲学 4三、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与社会 5第二节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 6一、19世纪到20世纪中叶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 6【(一)创立时期(马恩劳动工具、生产力)(二)发展时期(物质消失说、唯能论、科学社会学、科学学、技术文化学)】二、20世纪中叶以来自然辩证法的新发展12【自然观(系统、生态)、科学观和科学方法论、技术观和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和社会】第三节自然辩证法和中国现代化20一、建国初期20二、工业化时期20三、改革开放期21 第一编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第一章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25 第一节古代自然科学和朴素辩证法自然观25一、古代科学的萌芽及其自然哲学形式25二、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思想【1.万物的本源 2.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3.“自然”的涵义】三、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特点和历史地位27【1.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 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历史渊源】第二节 16世纪、17世纪自然科学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29一、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29【1.近代科学的诞生:哥白尼革命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牛顿力学】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及其形成31【1.机器的自然图景 2.严格的机械决定论:拉普拉斯决定论】三、机械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的重大贡献和局限性33【1.重大贡献 2.性质与局限性(机械性、形而上学、不彻底性)】第三节 19世纪自然科学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35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确立的自然科学基础35【1.生产方式的发展与理论自然科学的产生 2.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理论自然科学的主要成就:(1)星云说(2)地质“渐变论”(3)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4)尿素的人工合成(5)细胞学说(6)生物进化论(7)电磁场理论(8)元素周期表】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哲学思想渊源37【 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直接先驱:德国古典自然哲学(康德、黑格尔)、2.马恩对德国古典自然哲学的批判和继承】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思想、特征和重大意义39【1.基本思想和特征 2.重大意义】第二章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系统自然观44 第一节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和系统自然观的产生44一、系统自然观产生的现在自然科学基础44【1.现代自然科学革命概况 2.相对论、量子力学和分子生物学 3.系统科学】二、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涵和思想47【1.从存在到演化 2.确定性和随机性的统一 3.简单性和复杂性的统一】三、系统自然观确立的重大意义49【1.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2.提供了系统的思维方式】第二节自然界的系统存在方式51一、系统: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形式51【1.何为“系统” 2.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形式】二、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基本特点53【1.开放性 2.动态性 3.整体性 4.层次性】三、自然界物质系统的结构层次57【1.自然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无穷嵌套的立体网络结构的自然图景】第三节自然界的演化59一、自然演化的不可逆性和自然的进化59【 1.“演化”和“进化”2.自然演化的不可逆性(1)可逆和不可逆(2)时间之矢(3)现实的自然过程是不可逆的3.自然界的进化:有序化和对称性破缺(1)序、有序和无序(2)对称和破缺】二、自然系统演化的基本方式62【1.分叉:稳定性和不稳定性 2.突现:突发性、间接性和不可预测性 3.“内在随机性”:确定性和随机性】三、自然演化的自组织机制65【 1.开放性、远离平衡态 2.非线性相互作用 3.涨落:“生序原理”】四、自然界循环发展的无限性67【 1.恩格斯关于物质永恒循环的思想 2.自组织理论与混沌理论:进化和退化的交替3.现代宇宙学对于未来演化趋势的推断】第三章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生态自然观70 第一节马恩的生态思想70一、马恩的生态思想的基本观点70【 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2.环境创造人类,人类也创造环境3.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4.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5.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二、马恩生态思想的基本特征73【 1.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统一 2.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3.人的内在尺度和自然的外在尺度的统一4.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的统一】第二节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和科学基础76一、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生态危机”76【 1.“生态危机”的概念2.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1)人口激增(2)自然资源消耗、短缺(3)环境污染】3.对于“生态危机”的反思】二、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科学基础:“生态科学”80【 1.作为人类“生存之科学”的生态学 2.生态理念和生态规律】三、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82【1.生命系统、2.整体性、3.自组织的开放系统、4.动态平衡系统、5.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第三节生态自然观和可持续发展83一、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战略的提出83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84【1.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原则、2.发展的可持续性——可持续性原则、3.人类根本利益和行动的共同性——共同性原则、4.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公平性原则】三、生态文明:可持续性发展的必然途径86【三个层面:物质生产层面、社会制度层面、思想观念层面】第二篇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第四章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知识的构成91 第一节科学的本质91一、科学的涵义及性质91【 1.科学的涵义(本质) 2.科学作为社会意识形式的性质】二、科学的本质属性94【 1.客观真理性 2.可检验性 3.系统性 4.主体际性】三、关于科学划界的标准95【逻辑经验主义、批判理性主义(波普尔)、科学历史主义(库恩)、科学实在论(邦格)】第二节科学知识的构成97一、科学事实97【 1.科学事实及其类型 2.科学事实的特点及作用】二、科学定律99【 1.科学定律及其特征 2.科学定律及其作用】三、科学假说100【 1.科学假说及其特点 2.科学假说的作用】四、科学理论101【 1.科学理论及其构成 2.科学理论的特征】科学事实、定律、假说、理论的辩证关系103 第三节科学价值103一、科学价值103【 1.价值与科学价值 2.科学的内在价值 3.科学的社会价值4.西方的科学价值观【(1)科学价值中立说、(2)科学负荷价值说】二、科学精神107 第五章科学认识的形成109 第一节科学问题的提出109一、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109【 1.科学研究从科学问题的提出开始 2.科学问题的主要来源】二、科学问题的选择111【 1.选题的重要意义 2.选题的基本原则(创新性、科学性、可行性、社会需求)】三、科学问题的条件和转换113【 1.科学问题的条件 2.科学问题的转换】第二节科学事实的获取114一、观察与实验是获取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114【 1.科学观察的特点和功能 2.科学观察的基本原则 3.科学实验的特点和功能】二、模拟实验中模型方法的应用116【 1.模拟方法的重要意义 2.模拟实验中的实物模型 3.模拟实验中的数学模型4.计算机仿真模型】三、观察实验中重要的认识论问题118【 1.观察与理论的关系 2.微观领域中仪器的影响问题 3.观察实验中的偶然性】第三节科学假说的形成120一、假说的形成与科学问题的解答120【 1.分析科学问题的方法 2.假说形成的基本条件(一致对应性、可解释性、可预测性)】二、经验定律型假说的形成方法121【 1.经验定律假说的特点及类型 2.经验定律型假说是概括的成果 3.数理统计方法在概括中的应用】三、原理定律假说的形成——溯因方法(猜想、试错)123【 1.原理定律型假说的特点 2.溯因方法与科学猜想 3.理论模型的应用】第六章科学理论的创立128 第一节创立理论的思维过程【准备->酝酿->豁朗->验证】128 第二节创立理论的语言132一、科学理论与科学语言132【 1.记录科学事实的语言 2.表达科学概念的术语 3.确立科学定律命题】二、科学语言与科学理论的创立134三、科学与性的形式化——人工语言135第三节创立理论的思维方法136一、演绎方法136二、非演绎方法137【 1.分析与综合 2.归纳与概括 3.类比与联想 4.思想模型方法的广泛应用】第四节创立理论的思维形态141一、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141二、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143三、顿悟——直觉与灵感143四、创新思维145第七章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148 第一节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148一、相容性评价149二、自洽性评价151三、简单性评价152第二节科学理论的实验检验154一、对应规则与检验蕴涵155二、确证156三、否证158四、判决性检验160五、科学理论的评价与检验的复杂性162第八章科学理论的发展164 第一节科学理论的积累是发展观164一、古典归纳主义的积累发展观165二、逻辑实证主义的积累发展观166三、理论的应用、调整和修改168第二节科学理论的否证式发展观171一、理论的可否证式172二、科学发展的否证模式173三、科学的成长与进步174第三节科学理论发展的社会历史观175一、范式与共同体176二、常规科学及其危机177三、科学革命与理论更替177第三编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第九章技术的本质和结构184 第一节技术的本质和特征184一、技术的本质184二、技术的特征186【 1.自然性和社会性 2.物质性与精神性 3.中立性与价值性 4.主体性与客体性 5.跃迁性和积累性】第二节技术的构成和分类188一、技术的构成188【 1.基本要素2.不同形态技术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特点(相关性与独立性、互补性与主导性、稳定性与变异性)】二、技术的分类191【 1.按人类实践活动的领域进行技术分类 2.自然技术分类3.按照基本运动形式进行分类4.生产技术分类(改造对象、生产技术)】第三节技术的体系和结构195一、技术的体系195【 1.技术体系及其特征 2.技术体系的演化与变迁】二、技术的结构197【 1.技术结构及其类型(古代单相、近代双相、现代三相的技术结构模式) 2.技术结构的演化机理】第十章技术认识和技术方法第一节现代技术认识的特点一、科学研究与技术发展过程和科学、技术、工程的融合201【科学理论、应用科学、技术开发三个阶段p203 】二、技术认识与科学认识的区别203【目的、对象、过程、解决问题】三、技术认识的基本程序204【课题规划、方案的构思与设计、实验与实施】四、技术方法的特点205【目的性与客观性、功利性与折中性、多样性与专用性、社会性与综合性】第二节技术的预测与评估207一、技术预测207【 1.技术预测及其基本步骤 2.技术预测的基本方法】二、技术评估的特点和程序208【 1.技术评估的特点(内容的系统性、主体的对学科性、对象的广泛性、方案的可操作性、过程的动态持续性、视野的开阔性)2.技术评估的过程(调查研究、寻找影响、影响分析、排除非容忍性影响、制定改良方案、综合评价)3.技术评估的常用方法(矩阵技术法、效果分析法、多目标评价法、技术在评估法)】第三节技术方案的构思和设计211一、技术方案的构思方法212【原理推演法、实验提升法、智力激励法、移植综合法、检验表法】二、技术方案的设计和其它法213【 1.技术方案设计的分类 2.技术方案设计的主要方法(系统设计法、可靠性设计方法、最优化设计法)】第四节技术方案的试验和实施215一、技术试验的特点和类型215【析因试验、对照试验、模拟试验、中间试验】二、实施技术方案的方法与程序216【 1.技术方案的实施遵循的程序 2.技术的实施阶段在技术活动中的作用】第十一章技术价值和技术社会观219 第一节技术价值219一、技术价值的概念及特点219二、技术价值的主要内容【自然价值、社会价值】222三、技术价值的观点及评述223第二节技术伦理224一、技术伦理的概念与形成224二、技术发展中的伦理问题225【 1.技术发展的目的性问题 2.对待技术负面效应的认识问题3.技术追求的最高伦理问题4.高技术与传统伦理的相互冲突问题】三、技术发展的伦理建设227第三节技术社会观228一、马恩的技术社会观228【 1.技术对社会的作用与影响 2.社会对技术的促动和观控】二、技术决定论231三、社会决定论233 第十二章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235 第一节技术创新的概念和特点235一、技术创新的由来235二、技术创新的本质236三、技术创新的分类及特点239第二节技术创新的过程和机制240一、技术创新的过程240【技术创新过程的划分】二、技术创新的机制242第三节高技术及其产业化245一、高技术及其产业化的概念245二、高技术产业化的过程247三、高技术产业化的机制248 第四编科学技术与社会第十三章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255 第一节科学技术的社会化体制255一、作为社会建制的科学技术体制255二、科学技术社会化的进程256【 1.古代:科学技术社会化体制前史 2.近代:科学技术社会化体制的肇始3.现代:科学技术社会化体制的确立】三、科学技术体制化的内涵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259【 1.科学技术投入体制 2.科技研究的结构比例3.科学技术的法律调整4.科技研究的管理体制】第二节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262一、科学技术界的社会分层和互动262【 1.科学技术界的社会分层 2.科学技术界的互动】二、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264【 1.科学技术的社团组织 2.科学技术的学术阵地3.科学技术的教育机构4.现代社会的科学技术研究组织】三、科学共同体与技术共同体266【 1.科学共同体与“无形学院” 2.技术共同体与“创新者网络”】第三节科学技术的体制目标和社会规范269一、科学技术的体制目标269二、科学技术的社会规范270【 1.科学的社会规范(公有主义、普遍主义、无私利性、独创性、有条理的怀疑主义)2.技术的社会规范】第十四章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273 第一节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特点273一、科学技术与生产的一体化273【 1.科学的技术化和技术的科学化 2.“科学-技术-生产”的体系结构】二、科学技术社会化275【 1.从小科学到大科学 2.工业研究实验室和研发中心的兴起】三、科学技术成为国家的战略产业277【 1.高技术是科学技术的制高点 2.国家创新系统是科学技术的新体制】第二节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不平衡性279一、区域(空间)运行不平衡性279二、过程(时间)运行不平衡性281三、科学发展的不平衡性282四、技术发展的不平衡性283【技术引进、技术转移、技术贸易、境外技术开发、技术联盟合作开发】第三节技术科学社会运行保障284一、建立保障研发活动的社会运行的机制284二、建立保障科学技术发展的决策机构285【战略方针制定、政策法规引导、产业升级调整、研究开发投入、区域示范探索】三、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科学技术体制287【科学奖励制度、技术专利制度、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第十五章科技技术和社会发展291 第一节科学技术革命和社会发展新阶段291一、高技术产业群的兴起291【1.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社会革命 2.现代科技革命与高技术产业群的兴起】二、新的社会思潮292【 1.“知识产业” 2.“后工业社会” 3.“第三次浪潮” 4.“大趋势论”】三、走向知识社会295【 1.知识经济概念的形成 2.作为经济资源的知识】第二节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和经济增长方式297一、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297【 1.科学技术、知识成为经济增长中的最重要因素 2.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的理论剖析】二、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299【 1.生产要素构成的变化 2.产业结构的变化 3.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三、全球化问题301【 1.一个客观世界的历史进程 2.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第三节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和发展模式的选择303一、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发展模式303【 1.科学技术与发展 2.发展模式的新变化】二、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竞争力305【 1.关于国家竞争力研究 2.国家竞争力的新变化】三、科学技术、知识和创新发展307【 1.科学技术、知识与发展 2.知识促进发展战略】第十六章科学技术和中国现代化309 第一节科学技术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关键309一、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前进的革命力量309二、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310【 1.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 2.新中国成立后】三、中国现代化的关键是发展科学技术311第二节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和中国发展道路312一、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改变了传统的工业化道路312【两个新情况: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 1.新技术革命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2.可持续发展成为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二、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条件下中国发展的新道路315第三节科学技术现代化的战略选择317一、科技发展战略317【目前的基本情况、三个层次、重大意义】二、国家创新体制319【 1.迎接知识经济时代2.我国的知识创新系统(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应用系统、知识传播系统)】第四节科学技术进步和中国现代化建设320一、建立信息技术体系及相应的信息产业结构,加速信息化建设320【 1. 建立信息技术体系及相应的信息产业结构,加速信息化建设 2.用信息化技术改造传统工业】二、开展生命科学技术、尤其是农业科学技术研究322【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建立生态产业 2.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建立现代化农业】三、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增强国家民族的创造力与凝聚力324【1.大力发展先进的科学文化2.坚持创新精神、开展创造学的研究与开发3.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深化教育改革】。

《自然辩证法概论》第九章:技术的本质和结构

《自然辩证法概论》第九章:技术的本质和结构

1、近代第一次技术革命以前
在18世纪中叶以前,科学与技术的关系,从总体上说, 主要表现为技术对科学的推动,其模式是“技术 科学” 在这个时期中,技术的发展主要依赖与生产经验的总 结,而不是科学的应用。相反,科学的发展,则是对技术 的总结。
2、近代第一次技术革命以后到20世纪初
近代自然科学成为真正的科学之后,技术与科学的关系发 生了变化。在技术推动科学发展因而仍然表现为“技术 科学”的模式的同时,科学逐渐发挥了对技术的推动作用, 呈现出“科学 技术”的特点。科学与技术关系的这种 变化,是从18世纪中叶瓦特发明蒸汽机开始的。 蒸汽机 发电机 电动机 无线电 这一时期的科学已经开始跑到了技术的前面,它的突 破往往成为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先导。
(3)、科学与技术“一体化”,形成了现代科学技 )、科学与技术“一体化” 科学与技术 术的完整体系 现代科学与技术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 加强,一方面使自然科学在学科门类上发展得更为 齐全,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另一方面使生产技 术发展得越来越复杂,为了直接研究生产中的实际 问题,研究新产品,创造新工艺等,在原来应用科 学的基础上,形成了工程技术这一学科门类。随着 工程技术的发展,单靠自然科学理论成果直接应用 到工程技术中去就不够了,这样使得解决工程技术 内部的理论问题日益迫切,于是在自然科学与工程 技术之间涌现出了大量的“中介”学科,即技术科 学。
第九章 技术的本质和结构
第一节 技术的本质和特征
一、技术的本质
技术一词出自希腊文téchnē(工艺、技能)与 lgos(词、讲话)的组合,意思是对造型艺术和应 用技术进行论述。当它在17世纪首次出现时,仅指 各种应用技艺。产业革命后,技术涉及工具、机器 及使用方法和过程,其含义远比古希腊多。 狄德罗在其主编的《百科全书》中,对技术的定义 为“为了完成某种特定的目标而协调动作的方法、 手段和规则的完整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技术的本质和结构
第一节技术的本质和特征
一、技术的本质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考工记》狄德罗认为,技术是为了同一目的而共同协作完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的体系。

美国学者R·B·费希尔认为:“人们使用各种手段来为人类的生存和舒适提供物质对象,这些手段的总和就叫技术。


认为技术是“满足整个公共需要的物质工具、知识和技能的集合。


“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


(一)、技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
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

(二)、技术与科学的区别
1、与自然的关系不同
2、目的不同
科学:属于认识范畴,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建立相应的知识体系
技术:实践范畴,回答“做什么”、“如何做”,建立相应的操作体系
3、可预见性程度不同
科学不可预见,技术可以预见
4、评价标准不同
科学:能否完善科学理论,扩大科学知识的储备
技术:能否生产出新的和更好的产品
(三)、技术的本质是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改造作用
1、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即人利用和改造自然,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而技术就是人的实践活动所不能缺少的工具、手段和方法。

2、人能动地作用于自然的实践活动,是在理性的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是在改造客观世界中实现主观的目的。

“理性何等强大,就何等狡猾。

理性的狡猾总是在于它的间接活动,这种间接活动让对象按照它们本身的性质相互影响,互相作用,它自己并不直接参与这个过程,而只是实现自己的目的。


3、技术作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推动着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演化,并改变着人自身的自然。

“手的专业化意味着工具的出现,而工具意味着人所特有的活动,意味着人对自然界的具有改造作用的反作用,意味着生产。

”“自然科学和哲学一样,直到今天还完全
忽视了人的活动对他的思维的影响;它们一个只知道自然界,另一个又只知道思想。

但是人的思维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

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随着手的发展,头脑也一步一步地发展起来,首先产生了对影响某些个别的实际效益的条件的意识,而后来在处境较好的民族中间,则产生了对制约着这些条件的自然规律的理解。

随着自然规律知识的迅速增加,人对自然界起反作用的手段也增加了;如果人脑不随着手、不和手一起、不是部分地借助于手而相应地发展起来,那么单靠手是永远造不出蒸汽机来的。


4、技术作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不仅存在于物质生产过程中,还表现在社会生活条件方面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与过程之中。

“各个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


“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


二、技术的特征
(一)、自然性与社会性
(二)、物质性和精神性
延长了人的劳动器官、感觉器官、思维器官(三)、中立性与价值性
技术中立论
技术价值论
(四)、主体性和客体性
技术=主体要素(知识、经验、技能、诀窍)+客体要素(工具、机器设备)
技术=软件(方法、程序、规则)+硬件(物质手段)
(五)、跃进性和累积性
古代:材料加工技术
近代:能源动力技术
20世纪中叶:信息通讯技术
21世纪:生物学
第二节技术的构成和分类
一、技术的构成
(一)、技术构成的基本要素
1、经验形态的技术要素
古代以手工操作为主——近代以机械操作为主——现代以技术知识为主
2、实体形态的技术要素
手工工具——机械装置——自控机床
3、知识形态的技术要素
经验知识:关于生产过程和操作方法规范化的描述或记载
理论知识:关于生产过程和操作方法的机制或规律性的阐述
(二)、不同形态技术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特点
1、相关性与独立性
2、互补性与主导性
3、自稳性与变异性
二、技术的分类
(一)、按照人类实践活动的领域进行分类
1、自然技术
2、社会技术
3、人类自身的技术
(二)、自然技术分类
1、实验技术
2、专业技术
3、工程技术
4、生产技术
(三)、按照基本运动形式分类
1、机械技术
2、物理技术
3、化学技术
4、生物技术
(四)、生产技术分类
1、根据生产中改造对象的不同,分为:
物质材料技术
动力能源技术
信息通讯技术
2、根据生产过程进行分类:
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
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
信息产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
3、根据各个生产要素在生产部门集中的程度进行分类:
劳动密集型技术
资本密集型技术
知识密集型技术
第三节技术的体系和结构
一、技术的体系
(一)技术体系——各项技术之间根据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社会条件,以一定的方式相互联接而组成的系统,它是由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各项技术组成的。

(二)技术体系的特征:
1、功能的整体性
2、目的的社会学
3、构成的层次性
4、环境的制约性
(三)技术体系的演化与变迁
星野芳郎提出三次技术体系更迭:
1、18世纪末到19世纪末
2、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上半叶
3、20世纪40年代开始
二、技术的结构
(一)技术结构及其类型
1、古代单相的技术结构模式
2、近代双相的技术结构模式
3、现代三相的技术结构模式
(二)技术结构的演化机理
1、技术活动要素与技术结构之间的矛盾,决定了技术结构的转变
2、技术结构与社会的物质技术基础之间的矛盾,决定了主体技术结构的异位
3、社会的物质技术基础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影响到主体技术结构异位的时机和速度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