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美学对审美无利害的批判
浅谈康德审美判断的四个契机

浅析康德审美判断的四个契机(一)审美判断第一契机:审美无利害审美无利害或称审美无功利,是指主体以一种放弃功利知觉方式对对象的表象之观赏。
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主体放弃同对象的利害关系,也就是对所关照对象的实存失去兴趣。
我们欣赏一个人.一件事物的美,当目光与事物蜻蜓点水一触碰,美的信号被接收,随即审美主体在大脑中给对象贴上美的标签,审美主体需要保持心灵的纯净,美的就是美的,审美鉴赏是不带任何利害的愉悦或不悦的,人具有这种独特的评判能力,假设我和某人是仇敌,我对其进行美的评判是无功利的,无利害性的,我会站在公正的立场来评判,保持内心的纯客观,带有杂质的审美是违心的。
(二)审美判断第二契机:审美无概念的主观普遍性康德认为:“凡是那没有概念而普遍令人喜欢的东西就是美的。
审美所要求的普遍有效性是将个人独特的单一判断量化为众人普遍的审美判断,但这种普遍的审美判断不是客观的,是一种假定的普遍赞同。
人往往在看到自己认为美的东西时发出感叹,希望同行的人赞同自己的观点,目的是想达到普遍的审美判断。
美无处不在,它本身是客观存在的,但需要人在接触到它而满足感官,心理享受时,人以一种主观看法去定义一事物是美的,这才达到美的实质。
建筑物,人体,色彩,线条等等往往得到人的喜爱,它们都是不同形状,不同构造的,人们在评判什么是美时是无完整的,无具体的概念与定义的,美的东西能引起人普遍的心理契合。
换句话,虽说人对美的东西的判断无概念性,但却存在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就是所谓的主观普遍性,使人们对美的东西有认同感,以此达成对美看法的一致。
(三)审美判断第三契机:审美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美的无目的”即不涉及其他逻辑性概念,也不以外在的有用性或道德的完善性为目的。
美与主体的实用性目的也无关,主体不应因对象的属性、质料而认为对象是美的。
人的大脑在对一件东西进行美的认识时,肯定不是以那东西的原材料,使用价值等为美的依据,这一切与美无直接的,无间接的关系,从前面分析知,美与人的主观意向很亲密。
《当代西方美学》读后感

当代西方美学呈现出一个总体倾向——舍弃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思辨方法,而采取“自下而上”的经验主义方法。
书中提到20世纪以来,随着二战的爆发,欧洲大陆哲学在英美等国家的“水土不服”,美学中出现了经验主义抬头和理性主义式微的现象。
如果说康德、黑格尔思辨的美学体系遵循的是一种理性原则的话,那么当代西方美学思想更多遵循的是一种经验原则。
作者还认为,美学按可划分为“科学美学”和“分析美学”。
并以此将本书第一章中分述的10种美学流派一分为二。
科学美学阿恩海姆、弗洛伊德与荣格的美学论证本身便是科学的一个分支,他们通过采用实验现象和临床经验等论证来研究美学问题,对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的动力作出心理学上的分析,成为了心理美学的代表。
阿恩海姆的美学思想是建立在完形心理学上的,他认为知觉是艺术思维的基础,并且用“方向性的张力”去解释似动现象。
弗洛伊德则以精神分析学说解释艺术创造的原动力、艺术的功用等问题。
他认为艺术家是受到过剩本能欲望的推动而从事艺术创造以在幻想的世界中满足自己。
同时提出“诱惑的奖赏”这一概念,将艺术作品形式的美视为对诱惑的奖赏。
荣格他提出集体无意识及其原型是人类艺术创造的动力,反对文化起源于精力过剩的说法。
自然主义美学的乔治·桑塔耶那,对“美”和“表现”两种审美现象作出心理学上的解释。
他认为美是客观化了的快感,将美的产生归功于人的情感。
实用主义美学的约翰·杜威认为艺术就是经验,审美经验不可与日常生活经验分离。
佩珀同样推崇认识源于经验的观点,认为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要在对艺术作品的实际感受和评价中方能实现。
新自然主义美学流派的托马斯·芒罗不赞同将美学局限抽象定义和概念分析上,主张从艺术的具体现象,以类似自然科学研究的实验方法来研究美。
表现论美学的科林·伍德认为再现艺术是伪艺术,只有表现情感的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
强调情感与想象活动对艺术创造的作用。
阿诺里德同样主张知觉的对象必须被表现才可构成审美对象,只有完美地被表现了才可达到美。
1西方美学对于美的本质的争论有哪些代表性的看法,请举三种,简要评述,并说明你的个人看法.

1西方美学对于美的本质的争论有哪些代表性的看法,请举三种,简要评述,并说明你的个人看法.第一篇:1西方美学对于美的本质的争论有哪些代表性的看法,请举三种,简要评述,并说明你的个人看法.西方美学对于美的本质的争论有哪些代表性的看法,请举三种,简要评述,并说明你的个人看法.答:一:从精神上探索美得根源举例:康德认为美“只能是主观的”,他提出审美是一种趣味判断或鉴赏判断。
他认为趣味判断以情感为内容的,它不同于单纯的快感。
逻辑判断涉及概念,而趣味只涉及对象形式引起的快感。
所以趣味判断是一种情感的判断。
在趣味判断中,美具有没有目的而又合目的性的形式:无目的性:1.无客观目的性:所谓没有目的,既没有客观的目的,支部考虑对象的性质和用途,与概念、利害无关。
2.无主观目的:如果审美判断若带有主管的意图和要求,就会导致利害感,就不是审美判断。
3.合目的性:康德认为,在趣味判断中,即感知美时所呈现的形式,符合主观的两种功能,即想象力与理解力,并引发起它们的和谐的自由的活动。
因之,美就是那种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没有概念的纯形式,而又必然为一切人所喜爱。
我的看法:“美只能是主观”说是从主观意思的角度出发探讨美得本质,我认为这一学说是在说美的本质是人们的一种感觉,即美完全是依据人的主观意识,就如人们因为癞蛤蟆的皮肤粗糙,以及那可怕的毒腺,所以人们认为他丑,但这只是人们单纯的从自己的主观意识角度出发,并没有客观的考虑。
由此看出“美在主观”涉及审美心理问题,并揭示美的的社会性能方面有合理之处,但这一观点并没有看到主观意识是客观反映,并不能充分的反应美。
得本质二:从客观现实、物质属性上探索没得根源举例:狄德罗提出“美是关系”,他说:“就哲学观点来说,一切能在我们心里引起对关系的知觉的,就是美的。
”也就是说美的事物的客观关系。
他把美分为实在美和相对美,属于客观事物本身形式方面的秩序、对称、安排的关系称为“实在美”;属于对象与其他事物相比较的联系,狄德罗称为“相对美”。
美是非功利性的

美是非功利性的摘要:美是非功利性的,它存在人的意识之间,只有以非功利的目的和心态去看待,才能发现美、欣赏美、领略美,如果是以一种目的性去看待美,得到的是欲望的满足,而并非美,关于美的非功利性,自古中外伟大的美学家都有其阐释,说明美是非功利性的观点。
关键词:美学非功利性美学家美是非功利性的,本文以美是非功利性的观点阐释、历代美学家的观点和个人对美是非功利性的感悟两方面来说明美是非功利性。
对于美是非功利性这一观点,现在仍然存在着一些争议,有些人认为美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和情绪上的放松,所以美是功力的。
这种观点注重了美的结果,而不是从目的上考虑,从结果上来说,美是能给人带来某些效用,但是这些结果是由于非功利的欣赏发现美而得到的,也就是说,只有非功利性的去看待才能欣赏到美,而在欣赏到美的同时,自身有也得到了一些功利的效用。
非功利性是动机,并非结果。
关于美的非功利性,历代美学研究者都有其阐述。
非功利性,有些文章或者翻译中有叫做超功利性,在康德的《判断力批判》里,康德把审美无利害性作为审美的第一个契机提出了:“美是无一切利害关系的愉快的对象”。
他认为,审美活动是超越一切利害关系之上的纯粹的精神活动。
鉴赏是凭借完全无利害观念的快感或不快感对艺术对象和其表现方法的一种判断力;一个美的判断只要夹杂少许的利害感在里而,就会发生偏爱而不是纯粹的鉴赏判断。
这里的“鉴赏”就是指审美。
只有当人自觉到能以一种无功利的态度去看待一个对象时,他所得到的愉快才是审美的愉快。
这种愉快与主体任何经过考虑的功利感无关,因此主体在感到愉快时,感到自己是自由的。
康德认为,从质上看美,是主观的,它不取决于对象的感性存在,只与对象的感性形式相关;审美是无功利的静观,这就是主体的态度。
他还从“第三个契机”即关系上对审美态度的无功利特征展开了详细论证。
审美判断不涉及对象的目的,与标明“事物应成为什么”、“对象的可能性”的概念,如“有用性”、“完满性”无关,所以是无客观的目的的。
西方当代美术批评当下状况

谢谢大家来听这个讲座,我先说明一下,今天晚上我讲的是西方当代美术批评的一些情况。
这个题目相对来说专业性比较强,所有我只能说我尽量讲得通俗一些,同时我也不知道听众的学术背景如何,对西方当代美术评论有没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所以我只有尽我的能力来讲。
要把西方当代美术批评整理出一个完整的线索很不容易,比如说我们要谈美术史研究的方法,就可以举出一些重要的流派以及重要的代表人物,欧美几个主要的西方国家的学派。
在美术评论上当然都有各自的代表人物,但是我们很难找到一本书概括西方当代美术批评的情况,我在电脑网络上查了西方当代美术评论的书目,找到了300多本,但是没有一本是对西方当代美术评论作全面概述的,所以我也很难作全面的概括,只能把其中一些比较重要的、影响比较大的,和当代美术前沿的情况联系比较密切的美术评论的情况向大家介绍一下。
西方的艺术从1960年代以来可以说是发生了非常重要的变化。
我们平时非常熟悉的,可以说是延续了几百年甚至是上千年的主要的艺术形态,像绘画、雕塑,包括一部分工艺美术,都退居到二线;反映高科技时代、信息时代的艺术形态则走向前台,我们用“观念艺术”来概括这些艺术,其中包括行为艺术、装置艺术、环境艺术、表演艺术等等,还有一些附加的名词,比如说偶发艺术、光效应艺术、摄影艺术,等等,这样一些艺术形态成为了主流,这种情况一直延续至今。
80年代有一个短暂的回潮,也就是绘画的复兴,新表现主义的绘画在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兴起了一阵,当时一些乐观的、保守的评论家认为绘画会回归,会重新成为主流的艺术形态,但是这种情况后来没有出现。
90年代继续往观念艺术发展,电脑艺术、计算机版画、多媒体艺术,还在不断充实观念艺术的内容,而且传统的观念艺术,比如说装置艺术、表演艺术等则越来越大众化、风格化、样式化。
我们看欧美国家的一些大型的活动,比如说世界杯足球赛的开幕式、奥运会的开幕式、冬运会的开幕式,都很典型地具有观念艺术色彩,把本来和人民群众没关系的或者是人民群众很难接受的艺术形式,转换成一种娱乐性的、通俗的艺术形式。
论西方环境美学对康德美学的批判与误读

论西方环境美学对康德美学的批判与误读 ◎徐思雨 胡友峰内容提要 从理论缘起来说,自然审美地位的确立首要归功于康德美学对“审美无利害”命题的推进,但理论发展上,环境美学极具代表性的“如其本然地欣赏自然”以及“环境整体主义”观却对康德美学持有鲜明的批判立场。
其中部分批判实则源于环境美学对康德美学的误读:将康德的“经验”与“先验”混淆,“审美层面”与“目的论层面”混淆;环境美学过度强调自然地位而割裂人与自然的联系。
这些误读造成了环境美学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困境。
回到康德美学,发掘其中被忽视的生态之维,正是解决环境美学双重困境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 康德 自然美 环境美学 生态美学〔中图分类号〕B8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1)08-0070-10 20世纪兴起的环境美学与18世纪的康德美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缘起上,正是康德美学对“自然美”的确立,为环境美学的产生做出了铺垫。
在环境美学的发展中,康德美学的一些重要命题也不断地被环境美学家拿来推敲并加以生发。
但由于后者在对前者观点的吸收、借用、批判和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理论误区,环境美学的部分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出了理论的偏颇和实践的困境。
解决这些困境至关重要的一环便是重回对康德美学的理解。
康德哲学美学作为时代语境的产物,确实高扬了人之理性,但并不能因此就断言它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始作俑者。
实际上,在康德对自然的态度和自然美的理论中,蕴含了一个自然审美的“生态线索”,这一线索不仅对当今环境美学的理论发展和实践困境伸出了橄榄枝,更为美学学科的生态整体建构提供了合题。
一、环境美学的确立及其对“审美无利害”的批判环境美学的兴起并非偶然。
20世纪,随着现代艺术体系的瓦解和自律性美学的终结,日常生活美学兴起,美学研究对象开始从黑格尔所宣称的典型的艺术美向其他方向转移和扩容;现实中,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人们逐渐认识到对自然的态度和审美直接影响着环境保护和管理措施,环境美学开始兴起。
浅谈康德审美判断的四个契机

.;. 浅析康德审美判断的四个契机(一)审美判断第一契机:审美无利害审美无利害或称审美无功利,是指主体以一种放弃功利知觉方式对对象的表象之观赏。
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主体放弃同对象的利害关系,也就是对所关照对象的实存失去兴趣。
我们欣赏一个人.一件事物的美,当目光与事物蜻蜓点水一触碰,美的信号被接收,随即审美主体在大脑中给对象贴上美的标签,审美主体需要保持心灵的纯净,美的就是美的,审美鉴赏是不带任何利害的愉悦或不悦的,人具有这种独特的评判能力,假设我和某人是仇敌,我对其进行美的评判是无功利的,无利害性的,我会站在公正的立场来评判,保持内心的纯客观,带有杂质的审美是违心的。
(二)审美判断第二契机:审美无概念的主观普遍性康德认为:“凡是那没有概念而普遍令人喜欢的东西就是美的。
审美所要求的普遍有效性是将个人独特的单一判断量化为众人普遍的审美判断,但这种普遍的审美判断不是客观的,是一种假定的普遍赞同。
人往往在看到自己认为美的东西时发出感叹,希望同行的人赞同自己的观点,目的是想达到普遍的审美判断。
美无处不在,它本身是客观存在的,但需要人在接触到它而满足感官,心理享受时,人以一种主观看法去定义一事物是美的,这才达到美的实质。
建筑物,人体,色彩,线条等等往往得到人的喜爱,它们都是不同形状,不同构造的,人们在评判什么是美时是无完整的,无具体的概念与定义的,美的东西能引起人普遍的心理契合。
换句话,虽说人对美的东西的判断无概念性,但却存在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就是所谓的主观普遍性,使人们对美的东西有认同感,以此达成对美看法的一致。
(三)审美判断第三契机:审美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美的无目的”即不涉及其他逻辑性概念,也不以外在的有用性或道德的完善性为目的。
美与主体的实用性目的也无关,主体不应因对象的属性、质料而认为对象是美的。
人的大脑在对一件东西进行美的认识时,肯定不是以那东西的原材料,使用价值等为美的依据,这一切与美无直接的,无间接的关系,从前面分析知,美与人的主观意向很亲密。
当代西方美学思潮

艺术论
• 艺术的价值就是通过改变物质世界而实现人自身
的意愿,结论是艺术具有功利实效性。他反驳康 德以来的艺术“无功利说”,认为“把事物的审 美功能与事物的实用和道德的功能分离开来,在 艺术史上是不可能的,在对艺术价值的合理判断 中也是不可能的。 ” 艺术的价值在于使人愉快。艺术的功能只有通过 满足人的追求愉快的本能和需要才能实现,也就 是要满足人的自然本性。 艺术能表达思想,并需要得到理性活动的滋养。 他指出,“凡是一切体现了理性的艺术,都是最 壮丽和圆满的”
•
•
美学学科的三分法
• 审美形态学主要研究艺术的形式; • 审美心理学主要研究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
的心理状态; • 审美价值学主要是研究审美活动本身以及 审美活动对人所造成的影响。
贝尔的“有意昧的形式”
• Clive Bell (1881—1964 ),英国形式主
义美学家,当代西方形式主义艺术的理论 代言人 ; • 主要著作有:《艺术》、《自塞尚以来的 绘画》、《法国绘画简介》、《19世纪绘 画的里程碑》、《欣赏绘画》等 ; • 美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美学研究对象
• 美本身:美学要讨论的问题不是具体的美
的事物,而是所有美的事物所共同具有的 那个美本身,那个使一切美的事物之所以 美的根本原因; • 艺术:美学是艺术的哲学,在西方美学史 上得到了相当一批美学家的认同; • 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心理学兴起之后, 主张用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解释和研究 一切审美现象,把审美心理和审美经验置 于美学研究的中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西方美学对审美无利害的批判刘艳梅[摘要]/审美无利害0作为现代美学的奠基性概念,倍受尊崇也屡遭质疑。
西方当代美学家舒斯特曼、伊格尔顿、福柯分别从各自的立场、观点出发,对/审美无利害0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批判。
这为我们思考/审美无利害0以及美学学科的问题提供借鉴。
[关键词]当代西方美学;审美无利害;批判中图分类号:B83-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26(2009)06)0250)04作者简介:刘艳梅(1975-),讲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06级文艺学博士。
四川成都610064/审美无利害0是现代美学的奠基性概念,也是现代美学与古代美学的分水岭。
康德认为审美是所有愉快中唯一超功利的,并以此赋予审美以自律性。
/除非我们能理解-无利害.这个概念,否则我们无法理解现代美学理论。
0[1](P117)作为美学学科知识合法性的依据,/审美无利害0受到历代美学家的关注:或在赞同的基础上加以继承发挥;或质疑其合法性和有效性;或采取一种价值中立的立场,从学理的角度进行反思,,不同的阐释汇成/审美无利害0概念的问题史。
本文主要探讨舒斯特曼、伊格尔顿、福柯等当代西方美学家对审美无利害的反思和批判。
一、舒斯特曼:以实用主义立场质疑/审美无利害0舒斯特曼5实用美学6一书在对杜威实用主义美学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挑战实用-审美的对立,企图将审美从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意识形态和文化经济赋予它的狭隘领域和角色中解放出来,处理当下活的美学问题。
舒斯特曼将批判的重心集中在康德关于/审美无利害0的观念上。
在舒斯特曼看来,审美无利害观念试图将审美、艺术从任何功能中纯净出来,把它的价值置于工具价值之外或之上。
这种策略,为的是将审美从手段)目的理性中区分开来,让审美成为自由的代表,以保护人类的精神领域。
但是,康德假定手段)目的的二分本身就是一个错误,它僵硬和严格地将审美辩护为一种纯粹的内在价值而忽视了审美的工具价值。
舒斯特曼因此主张更多地把事物联系起来,从整体、多元的角度,考察人的审美愉悦。
舒斯特曼详细研究了康德的审美判断,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审美无利害0提出质疑:首先,舒斯特曼对静观的主体发出质问:谁负担得起无利害呢?谁可以不怕费时和费事去特别就事物的形式去细读它们,且忽视它们在满足一个人的要求和需要上的工具性?显然,只是那些拥有安逸、闲暇和财富去这样做的人,那些其根本需要得到满足的人)))一句话,在社会-经济上和文化上享有特权的人。
由此,舒斯特曼认为,所谓审美无利害是一个区分性的概念,它将审美主体进行了阶级划分,并且肯定了其特权地位。
因而,康德对审美判断的说明是/以特殊的文化训练和等级特权为条件0[2]的。
其次,舒斯特曼认为,康德为了替审美无利害观念的普遍有效性找到根基而最终求助于人的本性,但康德认为只有那种从认识能力生出,仅仅由形式满足而来的快感才是恰当的审美,源于感官愉快的自然满足,由于涉及利害和欲望而被排除在审美趣味之外。
因而,审美判断在康德那里实际上成为一种超越自然领域之上的东西,其形而上学特点虽然使审美从其他领域中纯净出来,但却因此而割断了审美同丰富多彩的人性以及社会生活的联系。
第三,审美无利害假定了审美/实践的对立,试图引导审美经验去增进合理性和精神性,这是一种审美的/空灵化0的做法。
它建立在将手段和目的的功能区分看作二者之间根本对立的区分的误解之上。
舒斯特曼举例说,绘画的颜色、线条不仅仅是实现审美欣赏的外在原因,它们是绘画构成整体所需要的部分。
美的艺术从作为技艺的艺术中的分离,本身就犯了不断狭窄和不断排除的专门化错误,艺术从此远离多数人的审美经验,成为专业领域内的言说,/高高在上的无利害性的严厉姿态,反映出一种狭隘和专业化的哲学的保守主义,,,更危险的是,对无利害中立的盲目崇拜掩盖了这样的事实:哲学的最终目的是有益于人的生活,而不是为它自己的原因而服务于纯粹的真理。
0[2](P170)第四,舒斯特曼重申审美和艺术并不具有普遍永恒的本质,只要做详细的社会-历史的调查研究,我们就不难发现,它们是由社会和历史条件决定的文化产品。
在雅典时代,艺术栖息于日常生活世界和功用之中,服务于一定的宗教、社会和政治目的,但这些并不剥夺希腊艺术的审美力量。
德国古典美学阶段,为了更深刻的物质利益和隐蔽的社会利益,审美被改造为/无利害的0、/纯粹的0审美。
审美通过与实际功用的分离,来确定和证明了自身的正当性。
但是,绝对的独立往往又会走向孤立,艺术和审美退缩到美的艺术的领域,失去了生命力。
进入后现代社会,审美无利害的观念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审美突破了形式的阈限向所有生活领域突进,艺术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舒斯特曼强调审美的社会-历史之维,关注审美与日常生活的连续性,反对将审美无利害作为艺术合法性的根据。
第五,通过对拉谱音乐5侃侃爵士6的文本分析,舒斯特曼进而指出,审美判断并不像它被标准地认为的那样,是对形式的纯粹的、超越的和无利害的沉思,在审美的背后有着深层的权力关系, /它是深深地被社会-政治(种族)的偏见和利益所制约和支配的。
0[2](P1299)黑人音乐之所以遭受排斥,不是因为缺乏审美优点,而是与种族歧视联系在一起的。
最后,舒斯特曼倡导/身体美学0,拓展了传统美学的研究范围。
他认为,/审美无利害0把审美愉快限制在理智性的愉快上,这种限制太过狭隘,无视身体经验在审美活动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其实,身体不仅是审美价值和审美创造的对象,还是愉快的场所和媒介,即使所谓纯粹思想的快乐,也受到身体条件的影响。
身体的修炼和完善,能够使我们的行为变得更加高雅,使我们的意识变得更加愉快和敏锐。
因而,现代美学以/审美无利害0为准则,将身体从感知心灵中分割出去,无视人的感性认识对身体的依赖,犯了形而上学的毛病,美学也从生活的艺术收缩为狭小、专门的大学学科。
舒斯特曼极力反对以审美无利害为核心概念的现代美学将审美从实际生活中隔离出来,使之成为纯粹的精神游戏的做法,转而主张审美应该涉及具体生活,尤其应该包含鲜活的身体经验。
二、伊格尔顿:以审美意识形态批判/审美无利害0与舒斯特曼对身体经验的重视相似,伊格尔顿在其著作中5审美意识形态6中,借鉴现象学的研究方法,回到审美本身思考美学问题,指出作为理论话语的美学必然具有意识形态的语境和深层指向,以审美意识形态来批判/审美无利害0。
在具体分析过程中,伊格尔顿指出/美学是作为有关肉体的话语而诞生的,,这个术语首先指的不是艺术,而是,,指与更加崇高的概念思想领域相比照的人类的全部知觉和感觉领域。
0[3](P11)所谓/肉体话语0是指美学关注的是感性领域,/审美是朴素唯物主义的首次冲动)))这种冲动是肉体对理论专制的长期而无言的反叛的结果。
0[3](P14)伊格尔顿坦言5审美意识形态6意在为肉体主题进行辩护。
他认为,只有从肉体出发才能真正理解审美。
审美与思想或概念不同,/既涉及理性又涉及现实0[3](P14),审美须向身体体验回归,进而打破了将审美视作纯精神性存在的看法。
伊格尔顿在5审美意识形态6一书的导言中开宗明义就指出:/在本书中,我试图通过美学这个中介范畴把肉体的观念与国家、阶级矛盾和生产方式这样一些更为传统的政治主题重新联系起来。
0/在写本书时,我确实想驳斥这样一些批评家,他们认为,美学与政治意识形态的任何联系都必定是令人厌恶、反感的或是让人无所适从的。
,,正如我所希望证明的那样,从百分之百的历史意义上说,美学的确是个资产阶级的概念0。
[3](P18)他以美学在德国的兴起源于对政治专制问题的回应为例,认为美学话语可解读为/专制主义统治内在的意识形态困境的预兆0,[3](P13)伊格尔顿认为资产阶级统治秩序得以稳固的最有效方式就是将理性原则镌刻在被统治者的身心之上,从而真正实现阶级主体的塑造。
这种主体塑造方式并非强制性的,而是基于主体在审美状态中对权力本身的认同。
审美调和了感性和理性的矛盾,以/和解之梦0介入了资产阶级主体的建构过程。
资产阶级正是通过利用审美对人心的作用,诱使人们沉迷于审美自由的幻想之中,忘却反抗,自动服从资产阶级主体建构的需要。
因而,审美不可避免的带上了意识形态的烙印。
所以,在伊格尔顿看来,虽然康德所建立的现代美学体系以审美/无利害0作为核心范畴,但是,从激进的政治观点来看,这种无利害的观念是含混的,它既为资产阶级提供了一种主体性的意识形态,又通过强调自我决定的特征,为革命性地反对资产阶级的功利主义提供了人类学基础。
这样伊格尔顿就以身体话语为基础,努力挖掘和阐发了审美的意识形态内涵,并以此对/审美无利害0形成了强有力的批判。
三、福柯:以对主体性的批判解构/审美无利害0真正对/审美无利害0原则进行彻底清理,包括清理它隐含人文主体性内容的是福柯。
福柯对康德的/审美无利害0持一种怀疑和否定的态度,这种否定与福柯对主体性的批判密切相关。
福柯认为,自笛卡尔以来,主体主义哲学家们无一例外地给予主体以优先性:人成为认识论的起点,一切问题都是有关人的问题。
世界成了摆在主体面前的世界,人取代神成为世界的中心。
福柯并不否认主体哲学在反对先验神学思想上所起的积极作用,但他认为这种哲学以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为指导,实际上抹杀了人以外的世界。
福柯对400年的西方思想史进行考察,认为主体是一种历史性观念。
古希腊、中世纪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主体,主体是在19世纪初才诞生的,康德哲学是主体诞生的标志,从此普遍化的主体)))人)))成为知识的对象。
按照福柯的说法,康德哲学归根结底就是解决/人是什么0的问题。
康德一方面通过先验统觉排除了主体中实体性的内容,另一方面又通过三大批判解决了人能够认识什么、能够做些什么、能够期望些什么,最终得出/人是目的0这一结论。
但是,康德哲学中的人并不是单个的具体的个人,而是一种/先验自我0,一种类的人。
福柯明确反对这一普遍化的主体,认为人的主体性的体现只能是在特定时期,不存在独立自主、无处不在的普遍形式的主体性。
他说: /我不相信存在一种独立、无所不在的普遍化的主体,我十分怀疑和反对这种主体观。
相反,我相信主体是在被奴役和支配中构建起来的,或者像在古代那样,以一种更主动的方式,通过解放和自由的实践构建起来。
0[4](P150)福柯致力于揭示主体的真相:不存在所谓的先验的自我,主体实际上是在现代性进程中的构成物)))知识主体是通过遮蔽个体的身体经验而得以诞生的。
福柯进而以自我身体的体验为基础,提出/生存美学0。
把/关怀自身0作为核心内容,将自我及自我的生活作为审美的着眼点,注重人的感性存在和身体体验,在美学实践中实现主体的自我塑造,把美学对自我的关心真正地落实到了生活之中,使美学走出/审美无利害0的自我封闭的逻辑思辨的魔圈,还原为一种开放性的生成性美学。
对福柯来说,/美学首先是自身的生存实践,一种贯穿于身体与思想精神两方面的生活风格,一种以-关怀自身.为中心的生活态度和生活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