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受教育者需要角度解读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受教育者需要角度解读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依据这一基本概念,受教育者需要从本质来说是其社会存在与发展需要,体现着对于社会、社会群体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的根本遵守,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是受教育者需要的共同性、根本性总和,基本规范着受教育者需要的实现。

关键词:社会群体;受教育者;需要;社会性;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4-0334-02

马克思从人性的角度提出了需要的理论,他认为:“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2]他还认为,人性不是抽象的,既体现着一定的社会关系,也是发展变化的。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还描述了需要实现的基本过程,并以实践的观点考察需要。“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的工具引起新的需要。”[3]79受教育者需要的满足、实现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它要指向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也是需要现实来印证的。从受教育者需要角度解读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能够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理论体系,现实中提供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有效实现的选择。

一、受教育者需要的基本特征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体现着社会、社会群体与其成员之间的双向互动。社会、社会群体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相对于其成员的外因体现,从受教育者需要的角度来解读,不仅有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理论体系,还能够在实践过程中使这些外因体现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内因需要。“如果从生理上讲需要就是欲望,那么反应在心理上,需要就是希望、愿望和要求,这是生命体为了进行自我保存和自我更新而进行的各种积极活动的客观依据和内在动因。”[4]相对于社会或社会群体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来说,其成员即受教育者。社会或社会群体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总体上来说体现着共同性、根本性。必须看到,就单独的受教育者个体来说,社会或社会群体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不会被每个人都认可。

因此,受教育者的需要特征不仅要符合社会要求的基本底线,还体现出个体的差异性,这也决定了受教育者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观需要,主观需要的关注点往往体现在个人的生存、爱好和心理,也会因为受教育者个体社会地位、文化素养等方面在个人素质中差异构成而产生的对于经济、政治、文化的不同需要。

这种个人需要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决定了个人需要的层次性,马克思将人类历史活动分为三个层次:生产物质生活本身、满足物质生活本身后新的需要、人类生命的增长。他认为,人类的这三个层次需要基本上同时存在,“从历史的最初时期开始,从第一批人出现时,三者就同时存在。”[3]213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他也指出,这五个需要并不按照固定的模式发展,它们的次序会因为不同情况而变化。受教育者的需要在现代社会,即便是生理需要,也要合乎社会规范的基本要求,这表明受教育者需要的除了表现出多样性和不同层次性以外,还表现出它要受到社会的制约,它的实现不能完全是个人行为。在实现个人需要的过程中,实现的目标要体现着社会或社会群体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根本要求,实现的方法和手段也要符合上述的根本要求。可以这样说,受教育者需要它的表现形式上是个体的主观愿望,它的实现要在社会的环境里,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以社会的标准最终考量。

二、实现受教育者需要的基本途径

实现受教育者需要大致过程包括这样几个步骤,受教育者在参照社会或社会群体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前提下,明确自身的需要。实现受教育者需要过程,也是社会或社会群体通过其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来与其成员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社会或社会群体也要认识到受教育者个体的差异性,以及对于共同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认知和践行上的差异性。在尊重这些差异性的同时,寻求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来与受教育者需要的最大公约数,促使受教育者自觉接受。这个过程也是以共同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受教育者为中心的互动过程。这一过程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以受教育者为中心满足其需要同时,使受教育者自觉认可共同的思

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接受社会或社会群体的基本原则、立场,从而实现受教育者的个人需要与社会或社会群体的基本原则、立场紧密结合。

社会或社会群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特征,增强对受教育者需要的关注,不应该将受教育者道德人格形成与道德行为的确立流于空泛、局限于口号。在与受教育者互动的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应该有平等的对话机会,真诚对话的渠道。一定要摒弃单纯的说教,赋予富有时代特色的人文教育,建立培养健全人格的教育体系。“君子之学,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此之谓不器。”[5]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摆脱工具性的特点,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发挥其特有的优势和作用,不断推进受教育者自我认同。使受教育者不仅能够正确评价自己,还能够正确评价社会与他人。促进受教育者自觉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正确认识自身的权利,尊重他人的权利与义务,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和谐。

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受教育者实际情况做出准确判断,沿着知、情、信、义、行路径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引导,增强受教育者对于社会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的认知,情感方面的认同,意志能力的增强,最后形成有力的道德行为。解决受教育者的实际需要、实际问题是促进其形成有力的道德行为的关键环节,在现实中,我们会看到,有些思想问题的解决,往往是从实际问题的解决实现的。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实践性和摆脱思想政治教育

的工具性不能混为一谈,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道德行为的衡量标准绝不能以经济的行为或者手段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

满足受教育者需要的过程,也是受教育者自我实现的过程,对于自我实现的考察,不应局限于阶段性的成果,应该更多关注其实现的过程。必须尊重每个受教育者正确的自我实现意识、追求美好未来的愿望和独具其个性特点的情感表达,在此基础上,社会或社会群体要不断激发受教育者对于社会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的道德践行能力。“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实际就是被受教育者接受内化并外显的过程。”[6]由此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效果不一定会按照社会或社会群体主观掌控的,社会或社会群体应该充分了解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做出的反应和评价,这也是面对新形势下,构建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寻求新方法的重要环境因素。了解、重视教育者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做出的反应和评价,必须构建有效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信息沟通渠道,从而使社会或社会群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决策之初,能够从受教育者真实需要出发。在决策执行的过程中,与受教育者需要之间相互作用的考察,以及具体措施的变化,有效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信息沟通渠道不可或缺。有效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信息沟通渠道还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正确评价的要素,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正确评价要有社会或社会群体的评价,还要有受教育者自身的评价。评价的过程中,评价主体不仅要依据自身的原则进行评价,还要充分考虑另一方的原则和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