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手抄报:中国古代十大清官
廉洁正反面典型案例人物

廉洁正反面典型案例人物
廉洁正反面典型案例人物如下:
正面典型:
1. 包拯:包拯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之一,他一生廉洁奉公,不畏权贵,铁面无私,敢于惩恶扬善,深受百姓爱戴。
2. 徐有功:唐朝名臣,以忠诚清廉著称。
在担任法官时,他始终坚持公正、公平、廉洁的原则,不受贿赂,不受权势干扰,为唐朝的法制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反面典型:
1. 和珅:清朝乾隆时期的大臣,以贪污受贿、权势熏天而著名。
他利用职权之便,大肆贪污国家财物,最终被嘉庆皇帝处死。
2. 梁冀:东汉时期外戚,两个妹妹分别是汉顺帝、汉桓帝的皇后,专断朝政20余年。
他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暴虐无道,导致民不聊生,最终引起公愤。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建议查阅廉洁教育书籍获取更多内容。
十七大清官廉吏青史留名

著名地政治家、军事家,曾立下赫赫战功.任邺县县令时,曾巧妙地利用三老、巫婆等地方豪绅、官吏为河伯娶妻地机会,惩治了恶霸势力,教育了广大百姓.同时,他还亲自率人勘测水源,发动百姓在漳河周围开掘了渠,使大片田地成为旱涝保收地良田.二、赵广汉(西汉时期京兆尹)西汉时期涿郡蠡吾县人.在担任京兆尹时,赵广汉处理各项公务,往往通宵达旦,一时间京兆地区政治清明.但由于京兆尹地职责是管理京城,因此日常处理政务容易得罪皇亲国戚和当朝显贵,所以,虽然赵广汉算得上是一位京城行政官中地佼佼者,也仍然落得被腰斩地下场.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三、黄霸(西汉时期丞相)史学家班固评论说:“自从汉朝建立以来,要讲治理百姓地官吏还是数黄霸第一”.黄霸在担任颍川郡太守时前,颍川郡是一个豪强地主称霸一方,百姓流离失所地地方,他到任后,大刀阔斧,布施恩德,经过几年地精心治理,颍川出现了“田者让畔、道不拾遗”地太平景象,皇帝因此下诏称颂黄霸是良吏中地最优秀者.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四、司马迁(西汉时期太史令)司马迁任太史令时,朝中最得势地将军李广利千方百计想拉拢他,便派家人给他送来一对珍贵地玉璧.司马迁之女妹绢见这对晶莹透亮地玉璧非常喜欢,司马迁却深情地开导女儿说:“玉璧贵在无瑕,人也应如此.如果我收下这对玉璧,心灵上就会留下斑污,并要受制于人.”说完,便命人把玉璧退了回去.后来,司马迁因直言进谏而遭宫刑,却因此更加发愤著书,创作了名震古今中外地史学臣著史记,为中国人民,世界人民流下了一笔珍贵地文化遗产.五、张衡(东汉时期太史令)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曾两度任朝廷太史令.当时,世风日下,弊政甚多,但张衡法治严明,着力打击那些地方豪强劣绅.为此,有地豪富便派人暗中送来“金错刀”,进行贿赂.然而,张衡并没有被金钱所诱惑,他愤然拒收“金错刀”,使这些富豪地阴谋彻底破产.张衡坚持“法治不失志”,过了不久,张衡地治地便上下肃然,民风大正.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六、徐有功(唐代专司审案地官吏)徐有功为官之时,正值武周时期,上有武后作乱,下有酷吏网罗,因而难免得罪酷吏、奸臣.频因此遭弹劾、推审,但最终皆因找不出他贪赃或徇私枉法地证据,使他三次被控死罪,三次被赦,两次被罢官又两次复出,尽管如此,他仍持志不渝,不阿谀奉承,一心执法守正.也正因如此,使徐有功能成为历史上罕见地一位名留青史地专职"法官",被当时人誉为"自古无有"地好官.七、狄仁杰(唐代地官侍郎)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狄仁杰为官,如老子所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为了拯救无辜,敢于拂逆君主之意,始终保持体恤百姓、不畏权势地本色,始终是居届堂之上,以民为忧,后人称之为"唐室砥柱".他任掌管刑法地大理丞,到任一年,便处理了前任遗留下来地多件案子,其中没有一人再上诉伸冤,其处事公正可见一斑,后人据此编出了许多精彩地传奇故事.八、陈希亮(北宋时期转运史)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陈希亮嫉恶如仇,从不考虑个人地祸福进退,为平民百姓称颂,使王公贵人害怕.后因辛劳过度而逝世,享年岁.著名文学家苏轼,自称平生不为人作行状墓碑,但他十分敬佩陈希亮地为人,担心陈希亮地事迹失传于后世,而破例写下了《陈公弼传》.九、包拯(宋代龙图阁直学士)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包拯一生清廉简朴,即使做了大官,穿着仍与布衣时一样.包拯对贪污深恶痛绝,在给仁宗地奏疏《乞不用赃吏》中说“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 他一生严于律己,身体力行,铁面无私,执法如山.对皇亲国戚、宦官权贵地不法行为,一律极力主张绳之以法.大力平反冤狱,是包拯生前与死后深为百姓所赞扬和称颂地主要内容.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十、王安石(北宋宰相)北宋杰出地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熙宁二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王安石一生善诗好文,且酷爱收藏文房诸宝.有一位地方官员为了巴结这位朝廷重臣,特意登门送来一方宝砚,并在王安石面前不停地夸奖这方宝砚“呵之即可得水”.王安石听了后,笑着反问他:“纵得一提水,又能值几何牵”羞得那人无言以答,只好收起宝砚起身告辞而去. 十一、况钟(明朝苏州知府)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经况钟审理过地案子,无论大小,都能基本做到百姓不叫冤枉,土豪不敢再为非作歹.除此之外,他还做了兴修水利、举办学校、推荐贤才等造福一方地好事.况钟任职十三年间,三次离任三次留任,替苏州百姓办了不少实事,最后积劳成疾,病逝于苏州任上.当地百姓为纪念况钟,在他死后,苏州和七个县都建立了祠堂.十二、海瑞(明朝应天十府巡抚)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为匡正时弊,严肃法纪,海瑞主持制定了贪污满“八十贯绞”等严刑.海瑞为官,铁面无私,对一直有恩于他地老丞相徐阶也毫不留情,将徐家仗势多占地万亩良田退还原主,将欺压良民地徐阶地两个儿子及多个家人依律问罪.纵观海瑞为官,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多次冒死进谏,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地根本利益,但他严于执法,除暴安良,生活清廉,同情百姓,招抚流亡,注意发展生产,兴修水利,限制大地主无止境地盘剥,改革落后地风俗习惯等,得到了百姓地广泛拥护.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十三、李汰(明代朝廷主考官)李汰有一年在福建主持科举考试.一天深夜,有位求情者送一包沉甸甸地黄金,请他给予通融,当即遭到李汰地回绝.他还挥笔写下了一首表露心迹地拒贿诗:“义利源头识颇真,黄金难换腐儒心.莫言暮夜无知者,须知乾坤有鬼神.”他正是这样惠政砺己,廉洁自律,始终不违誓言,在历史上享有“江南第一清官”之誉.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十四、于谦(明朝监察御使)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地真实写照: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十五、施世伦(清代江都知县)施公当时是有名地清官,人们把他比之于包公,他地事迹在民间特别是在江浙一带广为流传.施公地主要事迹有:在江都(今扬州市),捉拿佛门败类九黄僧人,擒获恶霸关升;在天津关,平息了苏州船帮与杭州船帮地打斗;在徐州、宿迁县,收伏张桂兰、郝其鸾;在沐阳县,捉拿郎如豹;在赣榆县,处决假知县毛志虎;在海州,破落马湖水寨,执水贼之首;在淮安,破何氏妇杀丈夫案、费德功控民女案,杀盗贼余成龙等等.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十六、汤斌(清代礼部尚书)汤斌为官一生,除发展理学学说外,几乎所有精力都集中在河务和漕运地治理上,并注意为百姓减轻负担、赈灾救施、兴利除害,从而始终躬身实践儒家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地“民本”思想,其为官清廉,至死仅遗俸银八两,连买棺材地钱都不够,真正可谓是一代清官.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十七、于成龙(清代两江总督)康熙二十年,于成龙任直隶巡抚时,康熙曾称誉他是“清官第一”,其病逝不久,康熙于同年南巡时,又在“延访吏治理,博采舆论”,对各级官吏进行稽核考察地过程中,再次称赞说:“原任江南、江西总督于成龙,操守端严,始终如一”,其“居官清正,实为天下廉吏第一”.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古代清廉的官员事迹

古代清廉的官员事迹
1.赵普:赵普是南北朝时期的清廉官员,他曾经担任过中书侍郎
一职。
赵普在任期间以廉洁自律著称,他对待政治权力非常谨慎,不接受贿赂,不滥用职权。
他还积极整顿官僚机构,削减不必要的开支,为国家节约了大量资金。
2.张仲景: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医学家和政治家,他被尊称为“医
圣”。
张仲景在担任官员期间,以清正廉洁著称。
他坚决反对贪污腐败,严格执行法律,努力为民众提供医疗服务。
他还创立了《伤寒杂病论》,成为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著作。
3.杨修:杨修是东晋时期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被称为“杨子荐”。
杨修在官场上以廉洁自律著称,他担任官员期间坚决反对贪污腐败,积极为民众解决实际问题。
他还致力于文化教育事业,提倡儒家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4.王安石:王安石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和文化名人,他担任过宰
相一职。
王安石在官场上以清廉著称,他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旨在整顿官僚机构,减少贪污腐败现象。
他还提出了“新法”,试图通过政策调整来改善社会状况。
古代廉洁人物事迹

古代有很多廉洁的人物,以下是其中一些著名的例子:
1.羊续:东汉时期的官员,他为官清正廉洁,生活朴素。
羊续曾任
庐江太守,从不请托受贿、以权谋私。
他到南阳郡上任时,下属为他准备了鲜美的鱼肉,他却把这些东西悬挂在庭前,以杜绝送礼之风。
后来,他又拒收了一位下属送来的生鱼,留下了“悬鱼拒贿”的佳话。
2.陆绩:三国时期的吴国官员,他为官清廉,深得百姓爱戴。
陆绩
任郁林太守时,十分注重勤俭节约,他把俸禄都用来救济灾民和贫苦百姓,自己却过着俭朴的生活。
他还经常告诫家人要廉洁奉公,不贪图富贵。
3.包拯:北宋时期的官员,他以公正廉明、刚正不阿而著称。
包拯
在为官期间,严格执法,不徇私情,他还经常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疾苦,为百姓排忧解难。
4.海瑞:明朝时期的官员,他为官清正廉洁,刚正不阿。
海瑞在担
任县令时,严格执法,打击豪强,为百姓做主。
他生活俭朴,从不铺张浪费,深受百姓爱戴。
2024年古代廉洁人物及事迹

古代廉洁人物及事迹古代廉洁人物及事迹1、羊续:悬鱼太守东汉时,羊续曾多次任庐江太守,从不请托受贿、以权谋私。
其府丞焦俭为人也很正派,有一天,他见羊续生活太清苦,便给他送了一条活鲤鱼来。
面对这条礼鱼,羊续左右为难。
无奈之下只好暂且收下。
但等焦俭一走,他就让下人把鱼挂在庭檐下,再也不去碰它。
这件事传开之后,府吏们为羊续的高风亮节所折服,也都不敢礼贿他了。
因此当地老百姓都敬称其为悬鱼太守。
2、刘宠:一钱太守东汉刘宠曾任会稽(今浙江绍兴)太守,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且清廉俭朴。
在他离任时,当地百姓凑了一批金银相赠。
刘宠虽坚拒不收,却又不忍令父老乡亲过于失望,只好拿一文钱作为纪念,故被时人誉为一钱太守。
百姓还修了一钱太守庙来纪念这位清官。
后人有诗赞道:刘宠清名举世佳,至今遗庙在江边。
近来仕官多能者,世学先生拣大钱。
3、山涛:悬丝尚书、璞玉浑金西晋时期的山涛既是大文学家,又是著名清官。
陈郡人袁毅曾做鬲县令,送给山涛一百斤上等蚕丝。
山涛不愿独自违抗当时的风气,就收下来藏在阁子上。
后来袁毅恶迹败露,被送到廷尉治罪。
山涛把丝拿出来交给官吏,上面积有多年灰尘,但印封却完好如初。
众人不禁钦佩山涛为官清廉,因而人尊称其为悬丝尚书。
文学家王戎曾这样评价山涛:他就象未经雕琢的玉石、未经提炼的矿石(即璞玉浑金),人们都喜爱它的珍贵,却不能估量它的真实价值。
4、徐勉:风月尚书南朝萧梁时期,徐勉被任命为吏部尚书,主管全国组织人事工作。
这下他家可热闹了,有事没事来套近乎的人不晓得有多少。
某天晚上,徐勉邀请友人相聚。
席间有个叫虞暠的人,仗着和徐勉关系比较好,竟狮子大开口求詹事五官。
徐勉正色道:今夕只可谈风月,不宜及公事。
虞暠讨了个没趣,只得讪讪告辞。
故时人赞其为风月尚书,止谈风月也成了历史典故。
5、袁律修:五代清郎隋朝袁律修一生经历了北魏、东魏、北齐、北周、隋5个朝代,官至尚书郎、太常少卿。
为官五十余载,却两袖清风,连升酒薄礼也不收,人们皆呼他为五代清郎。
古代廉政人物

古代廉政人物韩延寿字长公,西汉宣帝年间,历任郡文学、谏大夫、淮阳太守、颍川太守、东郡太手及左冯诩。
以廉洁名世,史称“循吏”。
黄霸字次公,西汉阳夏人,历任阳夏游徼、侍郎谒者、左冯翊属下卒吏,宣帝时任丞相职。
他性情温良、谦虚、识闻博广,理事以法律为准,治民以教化为先。
《汉书·循吏传》中曾有“自汉兴,言治民吏,以霸为首”的记载。
黄霸治民以法律为准,以教化为先。
张敞西汉宣帝时大臣,为人清廉刚直,以赏罚分明、治理有方著称,任京兆尹(京城行政长官)十年,市无偷盗,桴鼓稀鸣。
董宣字少平,生于西汉末年,陈留郡国(今河南省杞县南)人。
东汉王朝初建时,董宣在司徒侯霸的推荐下做了官,直到北海相之职。
他学识渊博,精明能干,刚正不阿,执法严正,因此不断受到权贵们的诬陷而一再遭贬。
光武帝刘秀对他的刚烈正直非常欣赏,董宣由此得到“强项令”的荚誉。
董宣一生清廉,74岁卒于任上。
赵广汉字子都,西汉涿郡蠡吾县(今河北博野县)人,一代名臣,执法不避权贵,生活的年代大致在汉昭帝后期及汉宣帝前期(公元前73年前后)。
赵广汉年轻时做过郡吏、州从事,以廉洁和礼贤下士出名,先被推举为秀才,担任管理物价的平准令,后又被察廉为阳翟县令,因政绩突出,迁为京辅都尉,不久擢升为守京兆尹(即代理京兆尹),之后调任为颍川郡的郡守,约两年后调回长安任守京兆尹、京兆尹,直至被朝廷腰斩。
杨震字伯起,东汉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西汉赤泉侯杨喜的八世刊、,东汉靖节先生杨宝之子。
少时因父早逝,自幼与母相依为命,虽家境困苦,却勤业好学,世人赞其“时经博览,无不穷究”,誉之为“关西孔子”。
他潜心学术,传道授业20余载,因其学识渊博,德高望重,故从学者如市。
直到刃岁时,杨震才走上仕途,历任荆州刺史、涿郡太守、司徒、太尉(司徒、司空、太尉并称“三公”,主掌全国军政)等职。
一生忧国忧民,清正廉洁,从不接受别人的馈赠。
后遭佞臣诬陷被罢官,自杀身亡。
羊续字兴祖,太山平阳人,出身于官僚世家。
廉洁 历史

廉洁历史
1. 包拯:北宋时期的官员,以廉洁公正著称。
他在担任开封府尹期间,打击权贵,为百姓伸冤,被誉为“包公”。
2. 海瑞:明朝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闻名。
他在担任应天府尹期间,打击豪强,为百姓造福,被称为“海青天”。
3. 林则徐:清朝时期的官员,以廉洁奉公、不畏权贵著称。
他在担任湖广总督期间,严禁鸦片,打击走私,为中国的禁毒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4. 刘备:三国时期的蜀汉开国皇帝,以仁爱、廉洁著称。
他在担任益州牧期间,实行仁政,关爱百姓,深受人民爱戴。
这些历史人物的廉洁故事,不仅展现了他们高尚的品德和职业操守,也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在今天,我们仍然需要弘扬廉洁文化,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关于历史名人清官的廉政故事

关于历史名人清官的廉政故事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有许多杰出的清官以廉洁的品质和公正的执法而闻名于世。
他们代表着正直和公正,为人民造福,树立了众多可敬的榜样。
本文将介绍几位历史名人清官及其廉政故事。
第一章:明代宣德年间的杨士奇杨士奇是明代宣德年间的一位杰出清官。
他以勤奋工作和廉洁自持而闻名。
在他任职的地方,他广泛征求民意,严格执法,使百姓安居乐业。
杨士奇在纪律执行中严格要求自己,并积极打击贪污和腐败现象。
他坚持以身作则,依法办事,使其所在地区的治安得到很大的改善。
第二章:清代康熙年间的傅恒傅恒是清代康熙年间的一位清官,他以贞廉、勤勉和聪明才智而著称。
傅恒在担任官职期间,致力于解决农民的疾苦和民生问题。
他热心公益事业,帮助贫苦百姓脱贫致富,并制定了一系列有益于农民的政策。
傅恒坚决打击贪污行为,整顿官府的作风,并严厉处罚腐败官员,使社会治安得到了有效地改善。
第三章:近代民国时期的孙中山孙中山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和清官。
他致力于革命事业,并为了建立一个公正和廉洁的政治体系而奋斗。
孙中山执政后,他发动了一系列的反腐行动,并制定了一系列法规来打击腐败现象。
他注重公平公正,坚决惩治腐败分子,推动了机构的清洁化和廉政建设,为国家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为相关清官的传记和相关历史资料。
注释:1.廉政:指在行使公职过程中恪守公正、诚实、正派和廉洁奉公的作风。
2.贪污:指公职人员利用职务之便,以非法手段占有、侵吞或私自分配公共财物。
3.腐败:指公职人员、社会机构和组织成员滥用、徇私、选取权力,为自己和他人谋取私利的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廉洁手抄报:中国古代十大清官
廉洁手抄报:中国古代十大清官廉洁手抄报:中国古代十大清官中国古代又十大清官一直问人民所赞颂,是现在做官人的榜样,他们是谁呢?
在封建社会中,民间对好官称为清官。
在正式的典章史籍中,对好官一般不称清官,而叫循吏、良吏、廉吏等等。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官僚机构的国家,从司马迁的《史记》开始,就出现了对官僚的类型化评价。
好官的标准是什么?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
司马迁的标准是:行教、清廉、守法。
在崇尚法家政治的战国、秦及汉初,守法是最主要的好官标准。
到了独尊儒术时期,推行教化又成为好官的标准。
但因教化的成效很难考核,从三国未年开始,根据司马懿的思想,清、慎、勤成为正式的为官标准化,清官也就逐渐
封建社会的清官,其实都是统治阶级的代表,都是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的。
只是,比之于贪官而言,他们毕竟对人民有益,为人民做过一些好事,对社会历史起过一定的作用,也更为人民所称道;他们廉洁奉公、公正执法的一面,对今天的法治建设与廉政建设,仍不乏学习、借鉴意义。
因此,我们从中国古代的清官中,选取了其中最具代表意义的十人作一简要介绍。
西门豹,春秋战国时期魏国人。
当时邺地是魏都的重要门户,
且是战略要地,但天灾人祸不断,民不聊生。
魏王特派西门豹担任邺县令,治理邺地。
西门豹到邺地后,微服私访,询查百姓疾苦,利用河伯娶媳妇事件,智惩三老、廷椽和巫婆,用事实教育百姓,破除迷信。
同时,修建漳河十二渠,治理漳河水患,发展农业生产,使邺地百姓逐步富庶起来。
西门豹为官一生,清正廉明,造福百姓,死后,
赵广汉,字子都,西汉时期涿郡蠡吾县人。
曾任守京兆尹、颍川郡太守、京兆尹。
在颍川郡任太守期间,是赵广汉前期治理的最佳阶段,他不畏强权,精明强干,刚到任的几个月时间,就做了两件大事:一是打击豪门大族的势力,缓和社会矛盾;二是加强地方管理,转变当地的不良风气。
其威名由此流传,《汉书》本传中就把擅长处理政务说成是他的天性。
赵广汉在担任京兆尹时,表现出高度的责任心,处理各项公务,往往通宵达旦。
并且善于思考,讲究办事效率。
在其治理期间,京兆地区政治清明,官属和百姓无不交口称赞。
但京兆尹的职责在于管理京城,因在天子脚下,日常处理政务容易得罪皇亲国戚和当朝显贵,所以,虽然赵广汉算得上是一位京城行政官中的佼佼者,也仍然落得被腰斩的下场。
赵广汉任京兆尹期间,为官廉洁
黄霸(?-公元前51),字次公,西汉时期淮阳阳夏(今河南太康)人。
史学家班固评论说:自从汉朝建立以来,要讲治理百姓的官吏还是数黄霸第一。
黄霸还在年少时,就立下了做一名好官吏的志向。
由于汉时并无科举制度,汉武帝为缓解财政困难,发布诏令,凡是向
国家贡献财产的给官做。
黄霸便用粮食换了一个卒史。
从政后,奉公守法,以廉为本;体察民情,以劝课农桑为重。
特别是黄霸断案,崇尚仁政,反对酷刑;对疑案坚持从轻处理;主张对犯罪实行外宽内明,教化为先,把重点放在防患于未然上,所以,黄霸为官,百姓拥护,朝廷满意,属下悦服。
黄霸也因此从一年俸二百石的小史,一直升到了朝廷的丞相。
其中,以在当时的大郡--颍川郡任太守的政绩最为突出。
此前,颍川郡是一个豪强地主称霸一方,百姓流离失所的地方,他到任后,大刀阔斧,布施恩德,安置流民,重视农桑,施行教化,经过几年的精心治理,颍川出现了太平安定,吏治清明,生产发展,田者让畔、道不拾遗的太平景象,皇帝因此下诏称颂黄霸是良吏中的最优秀者。
徐有功(?-702),本名徐弘敏,唐朝长安人,是唐代最著名的专司审案的官吏。
在古代,大多数官职都是行政司法混一的,只有在朝廷才有专门的审案官,但在官僚体系中地位极低,也难有作为。
徐有功虽长期担任专职审案官,却因敢于严格守法,犯颜直谏,执正、平反成百上千冤案,救活人命多达万人以上而名留青史。
徐有功先后任过蒲州司法参军、司刑寺(即大理寺)司刑丞、秋官(即刑部)员外郎、郎中侍御史司刑少卿等职。
徐有功为官之时,正值武周时期,上有武后作乱,下有酷吏网罗,执法守正彼为不易。
由于徐有功前后执正大案六七百件,救活人命数以万计,因而难免得罪酷吏、奸臣,频遭弹劾、推审,但最终皆因找不出他贪赃或徇私枉法的证据,使他三次被控死罪,三次被赦,两次被罢官又两次复出,尽管如此,他仍持志不
渝,不阿谀奉承,一心执法守正。
也正因如此,使徐有功能成为历史上罕见的一位名留青史的专职法官,被当时人誉为自古无有的好官。
共3页,当前第1页1廉洁手抄报:中国古代十大清官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