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的历史文化

合集下载

吕梁地区历史人文简述

吕梁地区历史人文简述

第三单元 面塑
面塑被称为“面花”、”花馍”、” 花馍头”,是吕梁民间在探亲、贺喜、祭 扫节日中,寄予某种特定意愿的传统工艺 食品。 面塑,大都出自农村、乡镇、城市的 家庭妇女之手。尤其是农历七月十五的 “中元节”,几乎家家都要用面粉塑制诸 如人物、动物、花卉、翎毛、瓜果等花样 繁多、技艺精湛的面塑。 山区花馍,中间往往插以红枣,既有 装饰性,又是营养品、调味品,很受欢迎。 当地还有一种大型供品名为“枣山”。这 种枣山以面卷红枣,拼成等腰三角形,角 顶往往塑一层如意形图案,在上面再加上 面塑的“小元宝”三至五个,同时,还塑 上一个供咬铜钱的“钱龙”。“枣山”蒸 出后,可以颜色点染,成为一种鲜艳的民 间艺术品。
LOREM IPSUM
明末清初,陕西华县、华阴县的影戏就传到了晋南,顺山西从南 到北,由运城地区(新绛县为代表,并周围各县),到临汾地区(曲沃 县为代表,并周围各县),再到晋中地区(以孝义为中心,并周围各 县)。 纸窗皮影戏,以孝义为中心传播、辐射在周围各县。流传在吕梁的 孝义、汾阳、交城、交口、中阳等地和晋中的平遥、介休、祁县、太谷 以及晋东南的沁源等地。
汾州府城城门名称及城楼匾额:
东门 景和门 城楼匾额 汾水环流
西门 静宁门 城楼匾额 盘峰耸翠
北门 永泰门 城楼匾额 锁钥雄镇
南门 来薰门 城楼匾额 秦晋通衢
第二单元 文化遗产
汾阳是文物大市,截至2014 年6月,汾阳市有各级重点文物保 护单位113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 保护单位6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 方面,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LOREM IPSUM
吕梁还有一种油花,常见的有蝴蝶、秋蝉、河鲤、花篮等动植物形状。 制作时,先将生面切成大小不等的几何图形面块,再按特定的设计粘连, 呈粗劣的平面雕接形态,生观呆板虚弱,油炸后变形,其线条之丰满,

吕梁碛口古镇导游词

吕梁碛口古镇导游词

吕梁碛口古镇导游词尊敬的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吕梁碛口古镇。

在这美丽而古老的小镇,你将会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底蕴。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介绍这座具有深深历史底蕴的吕梁碛口古镇。

一、碛口古镇的历史渊源吕梁碛口古镇位于中国山西省吕梁市,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明代。

在古代的长城沿线,碛口古镇一直是重要的商贸和军事通道。

这里也是黄河与晋绥交界的要冲,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在多个朝代,这里都是军事要塞,被赞誉为“边塞屏障”。

二、碛口古镇的文化景观碛口古镇保存有许多古老建筑和文化遗迹,是一座伫立在历史长河中的活化石。

(一)碛口学派碛口学派,是吕梁碛口古镇的重要文化象征。

这是一种古代经院文化的代表,在古代乡村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碛口学派以全心全意为民众服务的教育理念,在当时起到了重要的社会作用。

(二)玉泉寺玉泉寺是碛口古镇的一处著名的佛教寺庙,建于唐代,历史悠久。

这座寺庙依山而建,飞檐翘角,充满了古老的气息。

寺内保存了许多明清时期的文物和壁画,让人们领略到了那个时代的艺术风格和精湛技艺。

(三)碛口古街碛口古街是碛口古镇最具代表性的景观之一。

这条古老的街道上,可以看到许多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的建筑,如民居、店铺等。

漫步在古街上,仿佛回到了百年前的碛口古镇,感受到古代的繁华和喧嚣。

三、碛口古镇的特色活动除了文化古迹,碛口古镇还有许多传统的特色活动,给游客们带来更多的乐趣和体验。

(一)碛口灯会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碛口古镇都会举办盛大的灯会活动。

各种花灯、彩灯,以及灯笼的灯光将整个古镇装点得如诗如画,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赏和体验传统文化。

(二)碛口赛马碛口古镇以马文化而闻名,每年都会举办盛大的马文化节,其中最受瞩目的活动之一就是赛马。

赛马场上,优秀的骑师们在鞭策马匹之间展开激烈的比拼,给人们带来了视觉与听觉的双重享受。

四、碛口古镇的美食来到碛口古镇,您一定不能错过当地的美食,这里有许多独特的特色小吃和传统的山西菜。

吕梁的名胜古迹

吕梁的名胜古迹

吕梁的名胜古迹吕梁位于山西省的中部西侧,境内有诸多的古建筑、古遗址、古窟寺等。

吕梁内的碛口古镇还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建筑,有“活着的古镇”之称。

李家山村隐藏大山深处,相对于封闭,但景色秀丽,像与世隔绝的桃花源。

1、碛口古镇碛口古为兵事要冲,在明清至民国年间凭黄河水运一跃成为我国北方著名商贸重镇,西接陕、甘、宁、蒙,东连太原、京、津,为东西经济、文化之枢纽,享有“九曲黄河第一镇”之美誉。

现镇内有数量丰富且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建筑,主要有货栈、票号、当铺等各类商业性建筑和庙宇、民居、码头等,几乎包括了封建制度下民间典型的漕运商贸集镇的全部类型。

由于古镇至今还是原始质朴的居民生活形态,所以又有“活着的古镇”之称。

2、李家山村李家山民居位于碛口镇黄河岸边向南五公里,隐于大山深处,空灵幽雅。

著名画家吴冠中1989年10月到李家山采风时惊呼这里像“汉墓”,他说:从外部看像一座荒凉的汉墓,一进去是很古老讲究的窑洞,古村相对封闭,像与世隔绝的桃花源,山体与建筑结合之完美,人居环境自然之美,窑洞层层叠置错落之美,尽在这里得到了完美体现。

、西湾村西湾村距碛口古镇仅一公里之遥,以独具特色的民居建筑闻名于世,这处完整的居民建筑群,是依靠黄河船运发迹的陈氏家族历经明末到民国300年历史逐步修建而成的,占地三万多平方米,依山面水、背风向阳,随势而上,如波涌浪卷,层次感极强,村内有两横五纵七条小巷均匀地把各处院落串联起来,现保存完好的有四十多处院落,院院相通、户户相连,楼房院墙不拘一格,样式多变,不同地势随行程序、错落有致,与周边环境十分和谐,防盗、防火、排水、泄洪的各种设施配置十分精妙,这里的一砖一石一木都洋溢着浓浓的传统文化气息,各种雕刻构思精巧,刻画细腻。

2003年西湾村被评为"全国历史文化名村"。

4、北武当山北武当山,又名真武山,古称龙王山,座落在吕梁山脉中段,山西省方山县北武当镇东北侧,这里群峰耸峙、怪石嵯峨,松奇林幽,溪水绵延,共由72峰、36岩、24涧组成,景区规划总面积80平方公里,已开发开放的景区约20平方公里。

吕梁地理知识点

吕梁地理知识点

吕梁地理知识点1. 吕梁的位置和地理特点吕梁地理位于中国山西省西部,东临太原市,西临陕西省,北濒内蒙古自治区。

吕梁境内地势起伏,山峦连绵,河流纵横交错,形成了独特的地理景观。

2. 吕梁的地貌特征吕梁地区主要由山地和丘陵组成。

山地起伏,峰峦叠翠,其中以岚山、五台山、雁门山等著名。

丘陵地带则呈现出起伏不平的特点,地貌多种多样,如削壁、悬崖、沟壑等。

3. 吕梁的气候特点吕梁地区属于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春季和秋季气候宜人,是吕梁地区旅游的最佳季节。

4. 吕梁的水系吕梁地区有众多河流,其中最重要的是黄河。

黄河从吕梁地区穿过,给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带来了丰富的资源。

此外,还有晋中河、漳河等支流与黄河汇合。

5. 吕梁的动植物资源吕梁地区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山区常见的植物有松树、柏树、山楂树等,动物有野猪、鹿、黄羊等。

这些资源为当地的农业、林业和旅游业提供了宝贵的支持。

6. 吕梁的经济发展吕梁地区经济以农业为主,以小麦、玉米、苹果等农作物为主要种植品种。

此外,该地区还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是中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之一。

近年来,吕梁地区积极发展旅游业,通过开发山水资源和红色旅游资源,推动当地经济结构的转型。

7. 吕梁的文化遗产吕梁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五台山是佛教文化和艺术的重要圣地,吸引着大量的信徒和游客前来朝拜和观光。

此外,吕梁还有许多古建筑、古村落和传统手工艺品,如木雕、窑洞等,展现了独特的吕梁文化魅力。

8. 吕梁的旅游景点吕梁地区有许多著名的旅游景点,如五台山、岚山、雁门关等。

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以其雄伟的山势和古老的寺庙而闻名于世。

岚山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胜地,有着秀丽的自然风景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雁门关是中国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上重要的军事要塞。

9. 吕梁的民俗风情吕梁地区有着独特的民俗风情。

当地人民保留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和习俗,如山阳木偶戏、晋西北皮影戏等。

论吕梁精神的形成与发展

论吕梁精神的形成与发展

〔摘要〕艰苦奋斗、顾全大局、协作克艰、无私奉献、自强不息、勇于创新是吕梁精神的基本内涵。

吕梁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积淀以及红色革命文化背景是吕梁精神形成的基础,使得吕梁精神表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

具体而言,吕梁精神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用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浇灌而成的,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吕梁精神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继承、传播和发扬吕梁精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吕梁的发展谱写新的篇章。

〔关键词〕吕梁精神;形成;发展〔中图分类号〕D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20)04-0116-05赵丽媛(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山西汾阳032200)〔收稿日期〕2020-06-26〔作者简介〕赵丽媛(1992-),女,山西汾阳人,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助教,法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

吕梁①地形复杂多样,分为吕梁山地、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和平川区三部分,其地势崎岖,煤炭资源丰富,战略位置重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吕梁作为我国革命老区之一,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战略作用。

在这块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土地上,孕育出了催人奋进的吕梁精神。

一、吕梁精神的基本内涵“艰苦奋斗、顾全大局、自强不息、勇于创新”是目前较为常见的对吕梁精神内涵的概括,实际上吕梁精神一直尚未有比较权威且为学界所公认的概括。

吕梁精神展现了吕梁人民在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复杂的斗争环境和各种困难时所展现出的顽强意志、英雄气概和强大魄力,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吕梁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的升华。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为了克服当时面临的严重困难,吕梁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很早就开办合作社,通过合作生产,无私地保障了晋绥边区(解放区)的人民军队的后勤补给,还有力地支援了陕甘宁边区(陕北解放区),成为其主要屏障和保障基地。

因此,笔者认为对吕梁精神内涵的概括,除了上述十六字外,还应该在“顾全大局”后加上“协作克艰”和“无私奉献”的内容。

吕梁市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调查研究

吕梁市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调查研究

第10卷第5期 吕梁学院学报2020年10月Vol.10No.5 Journal of Lüliang University Oct.2020·历史学研究·收稿日期:2020⁃06⁃18基金项目: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9B532);吕梁市软科学研究项目(2018RKX -58-6-1)。

作者简介:赵琪(1987-),女,山西太谷人,助教,研究方向为红色文化、文化遗产。

吕梁市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调查研究赵 琪(吕梁学院历史文化系,山西离石033001)摘 要:近年来吕梁市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走上了新的发展阶段。

但仍面临着红色资源重复性高、吸引力不足、遗址保存不佳、原真性受损、农村管理难度大、经济基础薄弱、配套设施不足等困难。

发展红色旅游是红色文化遗产开发的重要选择,要挖掘晋绥边区文化特色,坚持保护为先、合理规划,创新红色旅游形式,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红色文化遗产融入日常生活,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关键词:吕梁市;红色文化遗产;红色旅游中图分类号:K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85X(2020)05-0031-03 一、吕梁市红色文化遗产的内涵关于红色文化遗产概念的界定目前还未形成统一的定论,但它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共同创造。

红色文化遗产是由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各界人民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及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共同创造的一种文化遗产,既包括革命、建设以来的遗物、遗址、遗迹、纪念碑、纪念地等物质性遗产;也包括在这一过程中所形成的信仰、知识、精神、价值、道德等精神(非物质)遗产[1]。

这一定义包括了过去常常使用的革命文物、革命旧址及革命精神等概念,内涵更丰富。

吕梁市红色文化遗产的内涵需回溯革命历史,从红军东征到晋绥抗日根据地的成立再到解放战争,吕梁大地上保留了大量的红色文化遗产,可分为以下三个层面:①革命遗址,主要类型有主要革命人物的旧居或活动场所、主要革命机构所在地、重要战役遗址、烈士墓等,它们散布在吕梁全境,目前有迹可查、有案可稽的革命遗址有265个[2]。

体验吕梁临县的风俗和文化的感受

体验吕梁临县的风俗和文化的感受

体验吕梁临县的风俗和文化的感受
英雄吕梁,山河壮美,人文荟萃。

历史的长河给我们这块黄土地留下了丰厚的文化积淀和人文遗存,形成了独特魅力的民俗文化,展示着吕梁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优秀品质。

今天我们相聚在酒都汾阳,我想尝试和大家用汾酒来品味一下吕梁的民俗文化。

总的感知是:历史悠久、味美醇厚、文化独特。

所谓历史悠久,是指吕梁民俗文化源远流长。

吕梁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这里有旧石器时代人类繁衍生息的遗迹,有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石楼仰韶文化、兴县龙山文化。

石楼殷商青铜器享誉世界。

离石弹唱、临县道情、方山道教音乐原始古老。

一批原生态的文化遗产流传至今。

中阳剪纸反映了远古人类图腾崇拜的文化现象,吕梁汉画像石粗犷豪迈的黄河文明印记,道情弹唱表现了古代人民的心声,这些都展现出吕梁人民特有的精神风貌和质朴的理想追求。

所谓味美醇厚,是指吕梁民俗文化美好厚重。

吕梁黄河沿岸独具特色的晋西民居、晋商文化、民俗文化,成为山西黄河文化的代表性地区。

曾经商贾云集的碛口古镇,至今古风扑面而来,被称为”物阜民熙小都会”。

临县伞头秧歌、汾孝地秧歌、孝义碗碗腔、文水鈲子、岚县八音会等民间音乐古风悠扬,韵味醇厚。

各地衣食住行、岁时年俗、婚丧嫁娶等礼仪习俗,蕴含着深厚的中华传统文明,丰富着人们的美好生活,让我体会到了吕梁临县的风俗和文化的魅力。

红色吕梁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红色吕梁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红色吕梁社会实践心得体会首先,我深刻认识到了红色吕梁的历史价值。

作为中国共产党革命老区的重要代表,吕梁承载着丰富的革命历史文化。

在实地参观中,我亲眼目睹了红色革命的遗址和纪念馆,了解了许多革命先烈的感人故事。

他们不畏强暴,浴血奋战,最终为中国革命胜利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这让我更加珍视和敬仰他们,也激发了我更加努力学习和工作的决心。

其次,通过实践活动,我体会到了吕梁地区的现代发展与建设。

吕梁地处黄土高原,资源匮乏,城市基础设施也相对滞后。

但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吕梁正在进行着一场巨大的改革和发展。

在参观了当地的工厂、农村和学校后,我看到了许多脱贫致富的典型案例,也见证了许多农民工人努力拼搏的生活状态。

这让我理解到了发展的重要性,也激励了我对未来的探索和奋斗。

再次,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我深感吕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量。

在吕梁,我看到了许多关爱他人的公益活动,也体验了当地人民的热情和淳朴。

这些都让我感受到了吕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继续关注并积极践行这些价值观,为社会和他人做出更多的贡献。

最后,通过社会实践的经历,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作为当代青年,我们承载着祖国的希望和未来的发展。

我们应该增强党性观念,提高政治觉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同时,我们也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关爱他人,热爱家乡,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综上所述,吕梁社会实践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吕梁的历史文化和现代发展状况,也培养了我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我将永远珍惜这段宝贵的经历,不断努力学习和成长,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愿我们共同努力,共铸中国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吕梁的历史文化
吕梁历史悠久,人文荟萃。

春秋属晋,战国归赵,汉代设西河郡。

一代女皇武则天,一代诗人宋之问,一代廉吏于成龙,一代直臣孙家滏,一代名将狄青都是吕梁历史人物的杰出代表。

吕梁因境内的吕梁山而得名。

《文物掌故集》载“吕梁山,即谷积山,亦书为骨脊山,骨脊之义,与吕梁相通命,吕,骨脊也。

吕字是象形文字,古代写作“吕”它的上下两个口字象征着根根相承的脊骨,中间一小撇象征着脊骨之间的联系。

吕梁的“梁”在这里被当作阻水的山石。

吕梁山雄居于群山之中,由北而南横亘八百里,构成了晋西高原的主干。

晋西高原呈穹窿形状。

整个地形以东北至西南为中轴,中间一线突起,两侧逐渐降低,吕梁山脉正处于这一条中轴线上,宛如一条脊梁,因而被称为吕梁。

吕梁的建置,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代,当时吕梁有屈邑、平陵邑、中阳邑及瓜衍县等。

公元前376年,韩、赵、魏“三家分晋”以后,吕梁为赵国境域。

秦庄襄王四年(前246)设太原郡后,吕梁遂为太原郡境域。

汉初,吕梁仍为太原郡境域。

汉武帝元朔四年(前125年)分设西河郡后,吕梁分属西河、太原、平阳三郡。

东汉初,吕梁属于西河、太原、河东三郡。

永和五年(公元140年)九月“因匈奴寇掠,西河郡治南徙五百九十里”迁至离
石县,为吕梁境内最早的郡级建置。

三国初分,吕梁为魏国境域。

黄初二年(公元221年)设置西河郡。

西晋,吕梁境内各县分属于西河国和太原国。

东晋十六国时期,吕梁境内较为混乱。

后赵石勒元年(公元319年)“以离石县境荒废”设置永石郡,寻改西河,后燕置离石护军。

永兴后西河郡并入太原郡。

北魏初立,吕梁为太原郡境域,设置有大陵、平陶、兹氏等县。

天兴初增设离石镇,延和三年(公元434年)设吐京镇,太和十年(公元486年)吐京镇改吐京郡,同年,设汾州,吐京、西河等五郡为其辖郡。

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设永安县,太和二十一年(公元497年)岭东县改新城,岭西县改吐京。

东魏,吕梁仍为汾州和太原郡境域,汾州辖西河、吐京等郡。

北齐、北周之际,吕梁当两政权纷争之地,北齐斛律金所筑长城的起点——金锁关即在区内黄芦岭上,今遗址尚存。

当时吕梁境内设有西汾州怀政郡、南朔州西河郡、吐京郡神武郡和并州太原郡。

北周建德年间,西汾州改称石州;大象年间,南朔州改称介州;并增设定胡、窟胡、乌突三县及同名郡。

隋,吕梁分属于离石郡、西河郡、太原郡、楼烦郡、龙泉郡。

唐代,吕梁分属于石州、汾州、隰州、岚州、并州(后
改太原府)。

宋代,吕梁分属于石州、汾州、岚卅、隰州,晋宁军、太原府。

元代,吕梁大部属于太原路(后改冀宁路)管辖,境内设置有交城县、文水县、兴州、岚州、临州、石州(辖离石县、宁乡县)、汾州(辖县有西河县、孝义县)。

明初,吕梁除石楼县属隰州外,境内州县均属太原府。

县有兴县、岚县、临县、交城、文水,州有石州(辖宁乡县〕、汾州(辖孝义县)。

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五月,汾州升为府,并倚郭设汾阳县,原太原府所辖州县、临县、永宁州及辖县宁乡县和原汾州辖县改属汾州府,府治设汾阳县城。

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石楼县改属汾州府,清代沿用朝制,建置未变。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取消汾州府建置,永宁州废州改县。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吕梁各县均属晋绥边区(先称晋西北)行政公署。

1949年9月,山西省人民政府成立以后,吕梁境内设兴县专区和汾阳专区。

2004年7月,吕梁撤地设市。

至此为止,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吕梁市正式成为山西省的一个地级市。

下辖13个县。

古老的文明,贫脊的黄土,高寒的山地,频繁的战争。

吕梁人民在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一代一代生存繁衍,这儿素有炎稷之业舜之风。

勤劳俭朴与心灵手巧,艰苦生活与乐观品格,使吕梁人民利用大自然的五谷创造出了丰
富多彩的面食制作工艺和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吕梁面食不仅是吕梁人的家常便饭,也是节日喜庆,婚丧礼俗,拜神驱鬼等特殊节日不可缺少的食物之一,更是吕梁地方风味小吃的重头戏。

日常饮食中的面食根据面食加工方法的不同,它大致有四类:蒸制食品、煮制面食、烤和烙的饼类、炸类食品。

吕梁的面食闻名天下。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

山西面食在人民生活中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而吕梁面食在山西面食中更以其丰富的口味和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而独树一帜。

吕梁的伞头秧歌。

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各个一班秧歌包括四方面的成员:一是仪仗队。

包括一对大红灯笼、门旗和彩旗若干面,旗上标明“某某秧歌队”。

二是乐队。

由锣鼓和大唢呐组成。

三是伞头,他是秧歌队的指挥者,通常一队中只有一人,后来增加至四或六人。

四是“打鼓子”与“拉花子”的。

一队秧歌,人数多少不限,视鼓子多少而定,多者一二百,少则三五十人。

“打鼓子”的由男角扮演,额前用白毛巾扎一英雄结,身穿汉民族彩服,斜挎腰鼓,双手拿鼓槌。

“打鼓子”的分为文武两种。

武派鼓子过街时排在秧歌队的最前面,边击腰鼓边前进,舞蹈动作粗矿、洒脱显得威武英俊。

文派鼓子不系腰鼓,主要用以“掏场子”,其动作幅度较小.显得活泼轻松。

“拉花子”也叫“包头”的,多穿大襟彩衣,腰系红绸左手提绸,右手耍扇,动
作秧歌舞相仿,扇子在身体的上、下、左右不停地挽绕,给人以活泼花俏协调优美之感。

吕梁的剪纸,由于出自劳动人民之手,内容大都反映劳动人民的生产与生活习俗,深受群众喜爱。

这种源于民间,服务于民间,在民间生根开花的艺术,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民间剪纸不仅历史悠久、且和其它民间艺术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石楼柳林等地出土的大量殷商青铜器和离石、中阳、柳林三川河流域发掘的汉代墓葬、画像石刻艺术来看,足以证实这一点。

离石市马茂庄发掘的汉墓壁画,其艺术特点同民间剪纸的风格极为相似,豪放粗扩,纯朴浑厚生活气息浓厚,故事情事情节完善。

说明它们在发展过程中互为影响、形成了不同的姊妹艺术。

剪纸工具简易于传授,在传授与使用过程中,又经历了艺术与内容的自然发展,使剪纸艺术始终充满旺盛的活力,经久不衰。

在民间剪纸中的有一类岁时节令的民间剪纸,这一类民间剪纸相伴相随于一年的岁时节令活动中,表达了劳动群众追求美好生活与理想的喜庆意识或避土驱灾的观念。

如春节时,家家户户都要剪门神、窗花、挂笺、吊帘、灶台花、中堂花、顶棚花和炕围花等,把整个宅院庭堂装点一新,以示除旧布新、增添红火热闹的气氛。

综观吕梁的民间剪纸艺术,它不仅有悠久的历史、深厚
的文化底蕴。

广泛的群众性,表现的内容几乎涉及劳动群众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它表现的手法丰富多彩,形成了雄浑、质朴和强健的艺术风格,充满原始的野味。

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启迪。

民间剪纸这种于民俗活动中产主并发展的艺术,不仅在几千年中靠传承保留下来,而且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他们在自娱自乐的活动中自由地表达和抒发了自己的所爱与所求。

同时这种艺术形式又美化了他们的生活环境,渲染了他们的生活气息,陶冶了他们的心灵和性情。

吕梁还是一个物产丰富,风景优美的地区。

吕梁是全国著名的红枣、核桃、沙棘生产基地,被誉为“红枣之都”、“核桃之乡”“沙棘之府”。

吕梁山川钟秀,风景怡人。

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庞泉沟,有集雄、奇、险、秀为一体的北武当山,有日本佛教净土宗发祥地玄中寺,有一望无际的天然草场西华镇草原,有北宋名将狄青之家祠狄青庙,吕梁山上最大的森林公园神龙沟,全国十大历史文化名镇镇碛口、全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村西湾等风景名胜、文物古迹。

吕梁的历史悠久,文化深远,作为吕梁人我感到自豪和骄傲,同时我也深深地感到我有责任将吕梁的历史文化传承下去,让吕梁的历史文化发扬光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