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单体抗心律失常研究现状和思考

合集下载

2024年抗心律失常药物市场分析现状

2024年抗心律失常药物市场分析现状

2024年抗心律失常药物市场分析现状简介心律失常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药物治疗是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本文将对当前抗心律失常药物市场进行分析,包括市场规模、主要产品和竞争状况等方面。

市场规模根据市场调研数据显示,全球抗心律失常药物市场规模在过去几年稳步增长。

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X亿美元。

尽管抗心律失常药物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但增长速度正在逐渐放缓。

原因之一是市场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新药研发和上市时间较长,市场增速相对较低。

此外,全球老龄化人口的增加也是市场规模扩大的重要推动力。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心律失常患者数量也在逐渐增加,进一步推动了抗心律失常药物市场的需求。

主要产品目前,市场上存在数十种不同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这些药物可根据其作用机制分为多种类型,包括钠通道阻滞剂、胆碱能拮抗剂和β受体阻滞剂等。

钠通道阻滞剂类药物是抗心律失常药物市场中最常见的类型。

其中包括了奎尼丁、普罗帕酮和胺碘酮等常用药物。

这些药物通过抑制心脏细胞内的钠通道,减慢心脏传导速度,从而恢复正常的心律。

同时,胆碱能拮抗剂和β受体阻滞剂也是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类型。

胆碱能拮抗剂如托吡酯和阿托品等通过阻断心脏神经冲动传导,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

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和阿替洛尔等则通过阻断肾上腺素对心脏的作用,减少心脏的负荷和收缩力,达到治疗心律失常的效果。

竞争状况抗心律失常药物市场具有较高的竞争度。

目前市场上存在多个主要厂商,包括辉瑞、葛兰素史克和诺华等。

厂商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研发创新和市场份额等方面。

研发创新是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

厂商需要不断投入资金和人力资源,寻求新的药物研发和创新,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同时,获得市场份额也是厂商竞争的焦点,通过市场推广和营销策略,争夺更多的市场份额。

此外,政府法规和审批程序也对市场竞争产生重要影响。

各国政府对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审批要求和监管标准不尽相同,这给不同厂商带来了不同的挑战和机遇。

中药抗心律失常的现状及展望

中药抗心律失常的现状及展望

子 通 道 , 过 改 变 离 子 流 而影 响 细 胞 的 电 生 理 特 性 , 变 传 导 通 改
速 度 , 除 折 返 , 制 自律 性 和 触 发 活 动 , 而 抑 制 心 律 失 常 消 抑 从
从 而具 有 虚 实 夹 杂 、 程较 长 、 绵 难 愈 等 特 点 。 病 缠 2 抗 心 律 失 常药 物 的 基 本 作 用 心 肌 细 胞 膜 上 存 在 多 种 离 子 通 道 , 钙 通 道 、 通 道 和 钾 如 钠
[ 键词 】 中药; 律失常 ; 关 心 离子 通 道 ; 心颗 粒 稳
[ 图分 类 号 ] R 4 . 中 5 17
[ 献标识 码] A 文
[ 章 编 号 ] 10 文 0 8—84 ( 0 1 2 8 9 2 1 )5—34 26一O 3 还 与天 时不 正 、 受 六 淫 病 邪 有 关 】 心 律 失 常 的 主 要 发 病 感 。
用 。抗 心 律 失 常 西 药 的 基 本 生 理 作 用 是 影 响 心 肌 细 胞 膜 的 离
机制有 虚实两型 , 虚证 多气 阴两虚 、 阳气 虚衰 、 阴血不 足等 , 实
证 多 为 气滞 血 瘀 、 湿 阻 滞 、 经 郁 火 等 。实 证 心 神 扰 乱 而 痰 肝
动 , 证 心 失 所 养 而 悸 。虚 实 二 者 又 可 相 互 影 响 , 为 因 果 , 虚 互

34 2 6・
现 代 中西 医结 合 杂 志 Mo enJ un l f ne rt rdt n l hn s n s r dc e2 e , 0 2 ) d r o ra o It a dT a io a C i ea d Wet nMe ii 0 S p 2 ( 5 ' g e i e e n 1 1

中药抗心律失常作用研究进展

中药抗心律失常作用研究进展

展2023-11-02•中药抗心律失常研究概述•中药抗心律失常的物质基础研究•中药抗心律失常的动物模型研究•中药抗心律失常的临床试验研究•中药抗心律失常与其他治疗方法联合应用的研目究•中药抗心律失常研究的展望与挑战录01中药抗心律失常研究概述中药抗心律失常研究背景心血管疾病是全球公认的最主要死因之一,而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尽管目前存在一些西药可用于治疗心律失常,但这些药物往往存在副作用和依赖性。

中药作为一种天然药物,具有多靶点、多途径的治疗特点,且副作用较小,因此具有较大的研究潜力。

中药抗心律失常研究现状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手段的提高和中药研究的深入,中药抗心律失常作用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通过对单味中药、中药有效成分及复方制剂的研究,学者们发现了一些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的中药。

同时,研究还发现,中药抗心律失常作用机制多样,包括调节神经内分泌、改善心肌缺血、减轻氧化应激等。

中药抗心律失常研究问题与展望展望未来,随着中药研究的深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中药抗心律失常作用的研究将会有更大的突破。

最后,中药的剂量和给药途径尚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确定最佳的给药方案。

其次,目前的研究多局限于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缺乏大规模的临床试验来验证中药抗心律失常作用的疗效和安全性。

尽管中药抗心律失常作用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中药抗心律失常作用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以明确其作用机制。

02中药抗心律失常的物质基础研究总结词中药抗心律失常作用的有效成分种类繁多,通过分离和鉴定技术可以明确其主要活性成分,为后续的药理和机制研究提供基础。

详细描述中药的有效成分通常包括生物碱、黄酮类化合物、挥发油、有机酸等多种物质,这些成分在抗心律失常方面具有显著的药理作用。

分离与鉴定技术包括色谱法、光谱法、质谱法等,可以精确地分析鉴定中药中的有效成分。

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与鉴定中药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总结词中药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是阐明其抗心律失常机制的关键环节,通过药理学实验可以揭示其作用靶点、效果及副作用等。

心律失常中医治疗的现状与展望

心律失常中医治疗的现状与展望

心律失常中医治疗的现状与展望在我国,心血管疾病的病死率始终居于居民死因的前列,而心律失常是最常见和多发的心血管疾病之一。

近年来,社会结构变革和自然环境恶化对居民健康的影响,使得心律失常的发病率急剧攀升。

现代医学对心律失常的治疗经过不断探索与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难以克服的使用局限性和患者难以耐受的不良反应。

随着医学人性化的发展和新的治疗理念的出现,对疾病的治疗已不仅仅在于疾病本身,而是更强调和注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这一点则恰恰与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不谋而合。

在心律失常治疗的临床实践和研究中,如何验证中医治疗的疗效,如何体现中医治疗的优势,如何在治疗中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可能是目前中医治疗心律失常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在此,就中医治疗心律失常的现状简要概述,对进一步的临床实践和研究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同行参考。

1 心律失常治疗的现状现代医学对心律失常的治疗,不仅仅依据症状,更取决于对病因的判断。

目前针对心律失常病因的治疗有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为化学药物,如抗凝剂的应用、β受体阻滞剂、胺碘酮等。

非药物治疗主要有射频消融术和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术,它作为器械辅助治疗,是药物治疗的重要补充。

但无论是药物还是器械辅助治疗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良反应。

射频消融术虽然是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特发性室速和心房扑动的有效方法,但近年来有关其术中引起的并发症也屡见报道;ICD的应用是预防室性心律失常猝死的重要武器,但因医疗条件的限制、价格昂贵等,并非每个患者都能适用。

因而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治疗心律失常的最好方式仍然是抗心律失常药物,但人们也认识到,所有的抗心律失常药物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包括引起用药前没有的新的心律失常和使原有的心律失常恶化加重,抗心律失常药物大多有负性变力性作用。

抗心律失常药物容易产生耐药性,不能有效地防止心律失常复发和病情进展,甚至导致尖端扭转型室速而致使患者死亡率增高。

心律失常的中医治疗现状与反思

心律失常的中医治疗现状与反思

心律失常的中医治疗现状与反思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律失常的发病率也不断攀升,成为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西医学在治疗心律失常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其治疗的缺陷和不良反应也日益明显。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人性化的治疗理念得到广泛的倡导,这就需要在传统医学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的指导下进行。

近年来,中医在治疗心律失常方面的成就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其疗效也得到了肯定,本文从心律失常的治疗现状,中医如何认识心律失常,心律失常的中医疗效评价及临床治疗反思四个方面进行简要阐述,以供参考。

标签:心律失常;中医;治疗现状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心血管疾病已成为致死率较高的疾病之一,现代医学通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在心律失常的治疗方面得到了长足发展,然目前已陷入僵局。

而中医在此方面的相关记载有几千年历史,其疗效也得到了肯定。

在此,本文以心律失常的治疗的现状为切入点,提出一些观点,以供参考。

1 心律失常的治疗现状西医学在治疗心律失常方面,遵循对症和病因进行治疗[1],主要以β-受体阻滞剂、胺碘酮、抗凝剂等化学药物治疗为主,器械(如射频消融术)为辅助治疗,疗效显著,但所存在的不良反应[2]却无法避免。

中医学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采用一证一方和多证多方辩证治疗。

穆氏等[3]从辨疾病论治、辨单药论治、中药制剂静滴、辨证型论治、辨古方论治、辨体穴论治和辨耳穴论治综述心律失常的治疗现状,治疗方法各有千秋。

杨氏[4]从不同体质患者产生的征象,采用不同经验复方进行辅助治疗心律失常,观察组患者心悸、口干、心烦、胸闷等症状改善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白氏[5]运用饮食疗法治疗心律失常患者。

梁氏[6]将心律失常患者120例,按照自愿原则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选用谷维素和维生素B1片配合注射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心律失常,体现了中西医结合,集西药的强针对性和中医的整体调节的优点,既避免了抗心律失常药的不良反应,又顺应了现代医学发展和人们追求更高生活质量的要求。

中药抗心律失常作用研究进展

中药抗心律失常作用研究进展

xx年xx月xx日
《中药抗心律失常作用研究进展》
CATALOGUE
目录
引言中药抗心律失常基础研究中药抗心律失常临床研究中药抗心律失常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中药抗心律失常研究展望中药抗心律失常研究对公众的影响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01
近年来,中药抗心律失常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和医生开始关注和研究中药在心律失常治疗中的应用。
症状评价
通过生存分析方法,评估中药对心律失常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
生存分析
临床应用案例及效果分析
某医院采用中药干预治疗心律失常患者,通过心电图和症状评价,证实中药能够有效地控制心律失常,改善患者症状。
案例1
某研究机构开展了一项中药抗心律失常临床试验,通过随机对照试验和盲法试验,证实中药能够显著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毒理学研究
毒理学研究主要探讨中药的毒性成分、毒性作用和安全范围,为临床用药提供安全性依据
临床试验
中药抗心律失常作用研究还需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试验,以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
中药药理作用及毒理学研究
03
中药抗心律失常临床研究
临床试验设计与实施
要点三
随机对照试验
通过设立试验组和对照组,比较中药干预和对照干预的效果,以评估中药的抗心律失常作用。
运用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等技术,深入研究中药抗心律失常的基因及代谢基础,寻找相关生物标志物及疗效评估指标。
创新实验方法,开展中药抗心律失常的体内外实验研究,为中药抗心律失常提供科学依据。
创新性研究方向
发掘新的中药资源
深入发掘祖国传统医学宝库中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的中药资源,如开展对中草药、民族药及民间验方的收集整理及筛选工作。

中药的抗心律失常作用与机制研究

中药的抗心律失常作用与机制研究

中药的抗心律失常作用与机制研究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在正常情况下的节律紊乱,包括心跳过速、心动过缓、心动过速等病症。

心律失常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因此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和药物是医学界一直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药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并且其作用机制也逐渐被揭示。

一、中药在抗心律失常方面的应用1. 华法林华法林是一种常用的中药,广泛用于治疗心房颤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心律失常等病症。

该药物能抑制凝血功能,减少血栓的生成,从而预防和治疗心律失常。

2. 丹参丹参是一种中草药,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心脏病和心脑血管疾病。

丹参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具有抗心律失常、抗缺血、抗凝血等作用。

研究表明,丹参可以通过抑制心肌细胞间的传导紊乱,改善心脏功能,从而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

3. 复方丹参片复方丹参片是一种中药制剂,由丹参等多种中草药混合而成。

该药物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抗心律失常等作用。

临床研究发现,复方丹参片在治疗室性心律失常方面具有显著效果,可以有效地改善心脏的电生理功能。

二、中药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1. 抗炎作用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心脏组织的炎症反应有关,中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减轻心脏组织的损伤,从而起到抗心律失常的作用。

例如,丹参含有多种抗炎成分,可以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保护心脏组织。

2. 抗氧化作用氧化应激是心律失常的重要原因之一,中药通过提高心脏组织的抗氧化能力,减少自由基的产生,从而减轻心脏的损伤,达到抗心律失常的作用。

例如,复方丹参片中的丹参酮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可以减轻心脏组织的氧化损伤。

3. 调节离子通道心肌细胞的电生理功能紊乱是心律失常的主要原因之一,中药可以通过调节心肌细胞的离子通道功能,恢复心脏的正常节律。

例如,丹参中的丹参酮可以抑制钠通道电流的活化,减少室颤的发生。

4. 调节心肌细胞的钙离子内流心肌细胞内的钙离子浓度与心肌收缩密切相关,中药可以通过调节心肌细胞的钙离子内流,调整心脏收缩节律,达到抗心律失常的作用。

中医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观察心律失常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心脏节律异常,表现为心跳加速、减慢、突然跳动或不规则跳动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可导致晕厥、心源性猝死等危急状况。

目前,针对心律失常的治疗方法较多,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心脏起搏器等。

然而,传统中医在治疗心律失常方面也有一定的疗效,本文就中医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和探讨。

一、病例资料本次观察病例共选取50位患有心律失常的患者,其中男性27名,女性23名,年龄范围为45岁-75岁。

心律失常类型包括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房颤、室性心动过速等。

治疗期为3个月,治疗前后均进行心电图检查,并记录患者的临床症状。

二、治疗方案中医治疗心律失常是一种综合性疗法,常采用针灸、中药、艾灸、拔罐等方法进行综合治疗。

本组病例治疗方案如下:1、中药汤剂配方:生脉饮(桂枝10克、生姜6克、大枣10克、炙甘草3克、生地黄15克、枸杞子10克、山药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薏苡仁10克、丹参15克),每日1剂。

2、针灸治疗:选择心包经、手太阴肺经、足厥阴肝经等穴位进行针灸治疗,每周2次,每次30分钟,治疗期为3个月。

3、推拿疗法:每周进行1次推拿治疗,结合针灸治疗进行。

三、治疗结果观察治疗后,本组病例的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如心悸、胸闷、气促等症状明显减轻。

治疗前后心电图检查结果如下:治疗前:窦性心动过速31名,窦性心动过缓4名,房颤10名,室性心动过速5名。

四、讨论在本次观察中,中医治疗心律失常的总有效率为70%,疗效较为显著。

中医治疗心律失常的主要思路是调节人体阴阳平衡,改善心脏气血运行状况,促进心脏功能恢复。

针灸治疗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心脏节律,改善微循环,从而起到治疗心律失常的作用。

中药汤剂则根据患者病情、体质等个体化调配,主要通过补肾壮阳、益气养心、活血化瘀等作用,改善心脏气血状态,提高心脏抗病能力。

此外,推拿、艾灸、拔罐等中医物理疗法也能够改善心脏功能,促进身体康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单体抗心律失常研究现状和思考抗心律失常西药的基本生理作用是影响心肌细胞膜的离子通道,通过改变离子流而影响细胞的电生理特性,改变传导速度、消除折返、抑制自律性和触发活动,从而抑制心律失常的发生;但同时又可能制造新的触发活动、新的折返而产生心律失常。

近几年来,随着新的研究技术方法的出现和中医理论体系的完善,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有了新的发展。

该文总结了近年来有明确抗心律失常作用的中药单体,及其作用机制和有效部位、成分等。

并进一步分析说明中药在抗心律失常方面的優势及目前中药单体在抗心律失常研究及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标签:中药单体;抗心律失常心律失常(arrhythmia)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主要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与激动次序的异常。

心律失常相当于中医学上“怔忡”、“心悸”和“晕厥”范畴,属于临床常见病症,各种心血管疾病均可发生,重者易致心衰、休克及阿一斯综合征而危及生命。

因此,早发现、早治疗至关重要。

近几年来,随着抗心律失常西药在临床应用的安全性上不断被人们质疑,纯天然、毒副作用小的中医药在治疗心律失常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越来越被人们重视。

在长期的临床及实验研究中人们发现了许多中药都含有抗心律失常作用的有效成分,实践证明,选用这些中药药物进行临床抗心律失常治疗,不仅符合中医的理法方药,而且得到现代药理的科学验证。

在以西药治疗心律失常为主的同时,辅以适当的中药,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中药单体抗心律失常的研究现状1.1 人参皂苷现代药理研究证明,人参皂苷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皮质对心肌传导功能的制约和调节而抗心律失常,使异位心律复常;有研究[1]用膜片钳方法证明人参皂苷RC对大鼠钙离子通道有阻滞作用,并可以证明人参皂苷Rh1显著抑制L-T型钙通道的活动,使其开放概率减少与开放时间缩短,对通过信道的离子流幅度无明显影响。

苗维纳实验研究发现[2],人参三醇皂苷Rg1可对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所致的心律失常,降低室颤发生率;应用电生理学单相动作电位(MAP)记录技术研究其抗心律失常的机制发现,人参三醇皂苷Rg1可延长窦房结J恢复时间19.1%,延长房室传导文氏阻滞周长7.1%,延长心室有效不应期7.9%,延长心室MAP时程(MAPD);其中MAPD30延长25.5%,MAPD50延长24.2%;MAPD90延长13.5%,提高室颤阈值(VFT)19.2%,提示人参三醇皂苷Rg1的作用与1类抗心律失常药胺碘酮的作用相似;进一步应用细胞膜片钳技术对其抗心律失常的分子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发现,人参三醇皂苷对培养的乳鼠心肌细胞膜上B一型Ca+通道有阻滞作用,使Ca+通道的开放时间缩短与开放概率减少,在羊心浦氏纤维标本证明人参三醇皂苷对快内向电流(Ina)无明显作用,而对慢内向电流(Iis)有抑制,对延迟整流K+电流(Ik)的峰值也有抑制,提示人参三醇皂苷抗心律失常的分子机制是抑制了Ca+和K+通道[3]。

1.2 丹参酮ⅡA 杨萍等人在进行丹参酮ⅡA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律失常的相关研究中发现经丹参酮ⅡA高剂量干预后的缺血再灌注的大鼠后,其心肌细胞结构损伤明显减轻,心律失常显著改善,提示丹参酮ⅡA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心律失常具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并且丹参酮ⅡA在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同时,可显著改善心肌组织中IMA和H-FABP的含量。

通过防止细胞内尤其是线粒体内的钙超载[4],可用于心肌缺血再灌注性损伤和心律失常的防治。

研究表明丹参酮ⅡA通过抑制SRF而影响miR-1上调,发挥其治疗心律失常及预防碎死的作用[5]。

1.3 黄连素(小檗碱)通过应用心肌细胞内的微电极技术对其研究已发现:黄连素能延长动物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时程(APD)和有效不应期(ERF ),而ERP/APD的比值无明显增大。

各浓度均不影响静息电位(RP),超射(OS),动作电位时相上升幅度(APA)和最大速率(dv/dtmax)。

同时黄连素可提高室激阈值(VFT);近来,通过电压钳制术进一步观察到了黄连素对延迟启动钾离子流(Ik)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对钠流无影响。

这是延长心肌细胞APD及发挥抗心律失常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

根据Vaughanwilliams的分类方法,黄连素是具有Ⅱ类抗心律失常作用的药物[6-8]。

1.4 葛根素葛根素是从中药葛根中分离出的一种异黄酮单体,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葛根素具有抗心律失常的作用。

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可知葛根素以电压依赖性方式抑制心肌细胞膜上的钙离子通道电流,使钙离子电流内流减少,起到抗心律失常的作用。

苗维纳等[9]采用内而向外膜片钳单通道记录技术研究表明,葛根素对分离的豚鼠单个心室肌细胞的K+,L型Ca+通道及Na+均有阻滞作用[10]。

1.5 关附甲素关附甲素能直接作用于窦房结,浓度依赖性地减慢窦性心律,对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有一定疗效。

其作用机制在于可以使L型钙通道I-V关系曲线上移,但不改变其激活、峰值和反转电位。

裴德安最近报道[11],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法研究关附甲素对分离的单个豚鼠心室肌细胞的钠通道电流(Ina)和L-型钙通道电流(ICa-L)的影响的研究中,说明了关附甲素对Ina和ICa-L 具有濃度依赖性阻滞作用。

从而从分子水平证实了关附甲素降低快反应动作电位的APA和Vmax是通过抑制Lna内流实现的,关附甲素降低窦房结MRD,RDP,MRR均与阻滞了ICa-L内流有关[12]。

1.6 白花前胡甲素白花前胡甲素(pd-IA)是从中药白花前胡提取的有效成分,Kozawat报道指出pd-IA是3’-当归酞氧基-4-乙酞氧基-3′,4-双氢邪篙内酯的消旋体,具有明显的钙拮抗作用,而Ca+通道的抑制将会影响动作电位的时程,因此推测pd-IA缩短豚鼠心肌细胞APD及慢反应动作电位时程以及降低慢反应动作电位的振幅(APA)可能与Ca+通道阻断有关,进一步利用细胞膜片钳(patch clamp)技术,在分子水平证实了这一推测。

李金鸣等[13]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观察到pd-Ial,10,100 μmol·L-1可使ICa的峰值变小,并具有剂最依赖性和频率依赖性。

此外,王丽娟等[14]利用细胞膜片钳方法还发现pd-IA对豚鼠心室肌单细胞延发性外向钾电流以剂最依赖的方式增加,实验结果表明pd-IA 能促进K+通道的开放,是一个作用较强的钾通道开放剂。

pd-IA抗心律失常的分子机制可能是抑制Ca+内流促进K+外流的结果[15]。

1.7 红花黄素红花黄素是从红花中提出的查尔酮类化合物,单宏丽等报道红花黄素3.3 μmol·L-1能延长单个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提示红花黄素还可能具有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药理作用。

在进一步应用细胞膜片钳技术,采用全细胞记录法观察了红花黄素对豚鼠单个心室肌细胞膜上Ca2+离子通道的影响时,实验结果表明红花黄素增加L-型内向Ca2+电流,该电流是维持动作电位平台期的主要内向电流;该实验[16]证实了红花黄素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在分子水平是激活了L-型钙通道,增加了L-型内向钙电流的结果,表明其抗心律失常作用是通过作用于离子通道来实现的。

1.8 丹皮酚应用电生理技术对丹皮酚进行深入的研究,发现其能抑制心肌细胞自律性、延迟后除极及触发活动,阻断钙离子通道电流,而达到抗心律失常的作用。

王滕等[17]利用膜片钳全细胞技术也证实了丹皮酚抗心律失常作用与其对钙通道阻滞具有重要内在联系,并得出结论,丹皮酚对IcA2+的阻滞作用为其抗心律失常作用的主要机制之一[18]。

1.9 莲心碱莲心碱是从莲子芯中提取的一种双苄基异喹啉生物碱活性单体。

王嘉凌等研究表明,莲心碱能抗多种实验性心律失常,降低快及慢反应动作电位的动作幅度和最大0相上升速率、延长动作电位时程,也延长窦房结细胞的窦性周长,阻滞犬浦肯野纤维慢内向电流。

膜片钳研究发现,莲心碱对大鼠单个心肌细胞的钠电流、L型钙电流及稳态外向钾电流均有阻滞作用[19]。

2 中药单体抗心律失常研究的思考从目前来看,中药单体在抗心律失常方面,更多的还是停留在实验研究方面,鲜有被开发应用于临床上的相关产品,这主要是由于中药再用于临床治疗心律失常时存在着如下一些问题:①由于技术工艺的原因,一些单体药物本身进行大量提取时难度很大,很难进行临床实验研究或者临床实验研究样本数量较少,没有明确的纳入与排除标准,且多以心电图为评价依据,说服力不强。

②目前对中药的电生理学研究主要集中在钙离子通道方面,由于一种通道过度阻断的药物会有相对较人的不良反应,寻找一种具有多通道协同作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是一件非常艰巨工作。

③中药的作用靶点多,作用机制相对复杂,而在进行相关研究的时候,往往只取其中的一两类成分,因此,许多抗心律失常中药的作用机制研究存在很多盲点。

④心律失常的疗效判定缺乏统一标准,不利于药品的筛选和疗效评价。

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制定统一完善的中药研究的方法及标准,改善工艺方法,以利于中药相关成分的提取制备,对相关药物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明确每种单体的作用,以更好的指导临床,发挥中药的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1] 刘宗起.常用抗心律失常中药的临床疗效评析[J].黑龙江中医药,2006(4):53.[2] 孙成义,赵春燕,钟国赣,等.人参二醇单体对人鼠心肌作用的单钙通道分析及ESR谱研究[J].基础医学与临床,1994(4):46.[3] 苗维纳.抗心律失常中药的电生理学研究近况[J].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2001(3):5.[4] Shan H,Li X,Pan Z,et al.Fanshinoue ⅡA protects against sudden cardiac death induced by lethal arrhvthmias via repression ofmicroRNA-1[J].Br J Pharmacol,2009,158 (5):1227.[5] 于海波.徐长庆.单宏丽.丹参酮ⅡA对大鼠心室肌细胞膜钾电流的影响[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02,36(2):112.[6] 方达超.小檗碱的抗心室纤颤作用[J].中国药理学报,1988(7):321.[7] 黄伟民.黄连素抗心律失常机制——电压钳制术观察延迟启动钾离子流的变化[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2(20):310.[8] 徐尚忠,张翼,任建英,等.小檗碱对豚鼠心室肌细胞L-型及T-型钙离子通道的影响[J].中国药理学报,1997,18(6):515.[9] 郭晓纲,陈君柱,张雄,等.葛根素对大鼠心肌细胞L型钙离子通道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04,29(3):248.[10] 李延斌.膜片钳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与中药抗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报,2004,6(2):124.[11] 苏定冯.心血管药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2] 裴德安.关附甲素对单个心肌细胞钠、钙通道的阻断作用[J].心功能杂志,1998,10(4):225.[13] 冯婉玉,李金鸣,张克义,等.白花前胡甲素对豚鼠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的影响[J].中国药学杂志,1998,3(11):660.[14] 郝丽英,李金鸣,常天辉,等.白花前胡甲素对豚鼠单一心室肌细胞钙电流的频率依赖性阻断作用[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1996,10(1):17.[15] 张沈丽,王丽娟,肖庆恒,等.羧甲基壳聚糖对豚鼠单一心室肌细胞延迟外向钾电流的作用[J].中国海洋药物,2000,73(1):11.[16] 单宏丽,徐长庆,刘凤芝,等.红花黄素对豚鼠单个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和钙电流的影响[J].中国药理学通报,1999,15 (4):351.[17] 吕成明,刘海燕.丹皮酚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医药导报,2005,24(2):142.[18] 王滕,唐其柱,江洪,等.丹皮酚对豚鼠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及钙通道电流的影响[J].武汉大学学报,2001,22(4):3314.[19] 王嘉陵,农艺,姚伟星,等.莲心碱对豚鼠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及钠与钙电流的影响[J].中草药,2000,31(3):193.Anti-arrhythmic research situation and thinking of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onomerDAI Jian-yu,WANG Yong-xia(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e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Zhengzhou 450003,China)[Abstract] The basic physiological function of anti-arrhythmic drugs is affects myocardial cell membrane ion channels. Change the ion flow and affect cell electrophysiological properties,change the conduction velocity,eliminate retrace,inhibit autorhythmicity and trigger events,inhibit the occurrence of arrhythmia,but will trigger a new activities,new retrace,produce new arrhythmia. In recent years,with the improvement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the production of new research methods,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f arrhythmia has a new development . This article summarized the recent decades of which Chinese medicine monomer anti-arrhythmic drugs that had been proved by the influence of monomer anti-arrhythmic drugs,lists the different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which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the effective of the anti-arrhythmic effects,shows the unique advantages of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aspect of anti-arrhythmic,and points out that the current Chinese medicine in anti-arrhythmic (monomer)existing problems and solutions.[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onomer;anti-arrhythmicdoi:10.4268/cjcmm2014083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