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欣赏结课论文格尔尼卡

合集下载

毕加索《格尔尼卡》鉴赏

毕加索《格尔尼卡》鉴赏

毕加索《格尔尼卡》鉴赏《格尔尼卡》是西班牙艺术家毕加索创作的一幅巨大壁画,以其强烈的表现力和象征意义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对这幅作品进行鉴赏,从巨画的整体构图、色彩运用和象征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格尔尼卡》是一幅巨大的壁画,它长约7.76米,高约3.49米,占据了整面墙壁。

这种大尺寸的画面使得观众完全沉浸在毕加索所创造的世界之中。

画面中央是一只受伤的牛和一匹受伤的马,它们被扭曲和变形的线条包围着,整个画面散发出一种压抑的氛围。

这种构图方式给人一种压迫感和不安的感觉,让观众能够深刻地感受到毕加索对于战争的深沉思考和强烈谴责。

色彩运用也是《格尔尼卡》的一大特点。

整幅画面以黑、白、灰为主色调,没有明亮的颜色,使得整个画面显得更加冷酷和无生命力。

毕加索通过简化形态和色彩的运用,强调对于死亡和痛苦的描绘,使得观众在欣赏作品时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对于战争的痛心和悲痛。

《格尔尼卡》通过象征手法,传达出一种对于战争的深刻思考和谴责。

画面中牛和马的描绘被认为代表了无辜的受害者和底层劳动者,它们的受伤和死亡象征着无辜人民在战争中所遭受的苦难。

画面中的其他形象也具有象征意义,如头部被火焰吞噬的人、拿着武器的战士以及崩塌的建筑物等,都代表了战争的毁灭力量和人类的痛苦。

值得一提的是,《格尔尼卡》是毕加索为纪念1937年德国纳粹空军轰炸西班牙北部城市格尔尼卡而创作的。

毕加索通过这幅作品表达了对于战争的愤怒和悲痛,以及对于无辜人民遭受苦难的深深同情。

这幅作品的诞生不仅仅是为了艺术创作,更是为了唤起世人对于战争的反思和警醒。

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以其独特的构图、鲜明的色彩和强烈的象征意义,深深地震撼着观众的内心。

通过这幅作品,毕加索呈现了对于战争的深沉思考和强烈的谴责,也唤起了人们对于和平的渴望和对于战争的警醒。

《格尔尼卡》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一份反战的呼声和对于人类尊严的哀悼。

美术鉴赏结课作业《格尔尼卡》

美术鉴赏结课作业《格尔尼卡》

我与美术一直认为,我与美术有着奇妙的缘分。

刚入小学时,我在众多兴趣班中唯独选择了感兴趣的美术课,并坚持学习了六年水粉画和素描,梦想着进入中央美院或是中国美院。

体验过用沾满铅的黑乎乎的手擦汗弄脏脸被人嘲笑时的尴尬,体验过老师将我的素描作品带入杭州被专业老师夸奖时的骄傲,体验过上台领奖的喜悦,也体验过一次次修改作品的灰心失落……我不敢说这六年的边玩边学带给了我多大美术水平的提高,但我始终认为,美术思维的影响深远持久,包括现在画工图时的空间想象能力。

尽管初中高中因为学业繁忙将美术搁置在了一旁,但心中始终埋藏着一颗炽热的种子。

大学第一次选文化素质课,就有幸选中了美术鉴赏。

课上所讲的古希腊神话,西方美术雕塑与作品,中世纪美术发展史,仿佛唤醒了我心中埋藏着的种子。

我希望自己能够在大学的空闲时间,重拾画笔,在画卷上肆意表达,将绘画这个兴趣继续下去。

曾有一幅画作令我印象极其深刻,当初不知道它叫什么,不知道是谁画的,全篇只有黑白灰三种色调和抽象的图形,但就是瞬间觉得无比恐惧,毛骨悚然。

后来得知它是毕加索的画作——《格尔尼卡》。

在画面中间,躺在地上的战士手握短剑,一只受伤的马在惊吓中转身践踏在他身上。

右边的三位女人正从一个着火的房子里求生。

左边的画面上,一个女人抱着死去的孩子仰天哀号,在她上方,一个牛头怪兽正在冷冷地观察这一切,仿佛古代克里特传说中的牛星怪兽。

真实地表现了格尔尼卡遭受轰炸后支离破碎的惨状。

有力揭露了侵略战争的罪恶和法西斯的暴行。

难怪这幅画给人以低沉阴暗的感觉。

我个人来说,喜欢这幅画的两处细节。

第一处,是左上角的灯造型。

这个造型其实非常违和,而且突兀。

可是在整幅画里,它居然没法儿改变,拿掉,就缺了,肯定不行。

我想象了其他的各种造型,都不如这个灯在这儿恰当,这大概就是天赋的美感吧。

第二处,右方黑暗中呼救的人,这个人引发了我情感上的共鸣。

这个人和那盏灯仿佛是呼应的,方才没有注意到在这片黑暗的区域中,上方那几块小小的三角碎片,它们和灯的三角光芒,一明一暗的呼应着,难怪方才怎么想都觉得灯没法儿换掉,而且怎么会这么突兀又那么和谐呢。

浅谈毕加索的艺术创作——以《格尔尼卡》为例

浅谈毕加索的艺术创作——以《格尔尼卡》为例

2020-08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浅谈毕加索的艺术创作———以《格尔尼卡》为例孙梓钧(中国美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02)摘要:在艺术史中,以战争为主题的绘画作品其实并不少见,但《格尔尼卡》却因为它密码般的抽象形象和极具张力的画面情绪深深的吸引着观众。

作为一幅著名的超现实主义作品,《格尔尼卡》一直被评论为历史上最活跃和最有力的反战绘画之一。

本文将《格尔尼卡》与格吕内瓦尔德的《伊森海姆多面折叠祭坛画》以及鲁本斯《战争的恐怖》进行对比,试分析毕加索《格尔尼卡》构图的灵感来源。

关键词:毕加索;格尔尼卡;灵感来源中图分类号:J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3-0071-01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3.049格尔尼卡本是西班牙中北部的一个小镇,在1937年4月的西班牙内战中,纳粹德国空军轰炸了该镇,这个事件激发毕加索创作了其最负盛名的作品———《格尔尼卡》。

其实早在着手创作《格尔尼卡》之前,画家就已经接受了西班牙政府的委托,为当年巴黎世界博览会中的西班牙馆创作一幅大型壁画。

格尔尼卡事件的爆发令毕加索非常愤慨,于是他停下了早先构思的讲述其画室中往来艺术家的主题,决定就此次战争为题进行创作。

《格尔尼卡》是毕加索创作生涯中体量最大的一幅作品,虽然在画面中并未出现战争轰炸的具体场景,但站在作品前扑面而来的属于战争的恐怖气息却强烈的感染着观看者。

我们可以看到,整个画面呈现着恐慌与动乱,即使从未受到过艺术训练的观众也能清晰感知到《格尔尼卡》传达出的紧张情绪。

这并不是偶然成之,而是来自于作者巧妙的画面经营。

画面中共出现了9个形象,每个角色表面上毫似乎无关联,类似拼贴画的风格手法,看似混乱且难以理解,但似曾相识的观赏感受却隐隐透露了一些神秘的线索。

我们可以看到在宗教题材的祭坛画中,出于实用目的,两翼木板可以向中间折叠,便于保存和使用。

毕加索《格尔尼卡》鉴赏

毕加索《格尔尼卡》鉴赏

毕加索《格尔尼卡》鉴赏1. 引言1.1 毕加索《格尔尼卡》鉴赏介绍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是一幅具有深刻历史意义和强烈情感的艺术作品,它描绘了西班牙内战期间德国空军轰炸巴斯克地区小镇格尔尼卡的悲惨场景。

这幅作品展示了人类在战争中所遭受的痛苦和破坏,以及对暴力和压迫的强烈谴责。

毕加索通过他独特的艺术手法,将这些残酷的景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感受到战争带来的恐惧和绝望。

《格尔尼卡》被认为是毕加索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也是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之一。

它的艺术风格独特,充满了象征主义和抽象表现主义的元素,展示了毕加索在艺术上的创新和大胆尝试。

这幅作品不仅仅是一幅画,更是一种艺术与历史的结合,同时也是毕加索对于人类苦难的深刻思考和呼吁。

通过对《格尔尼卡》的深入鉴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毕加索的艺术理念和对于战争的反思,同时也能够感受到这幅作品所蕴含的强烈情感和力量。

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欣赏,因为它不仅仅是一幅画,更是一部关于人类苦难和希望的丰碑。

2. 正文2.1 格尔尼卡背景介绍《格尔尼卡》是西班牙艺术家毕加索于1937年创作的一幅油画作品,描绘了1937年4月26日德国纳粹飞机轰炸西班牙北部小镇格尔尼卡的悲惨情景。

这次轰炸是在西班牙内战中进行的,造成大量无辜平民死伤,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震惊和谴责。

在画面中,可以看到受伤的人们在惊恐和痛苦中呼喊和哭泣,房屋被炸毁,火焰熊熊燃烧,整幅画面充满了恐怖和悲伤的气氛。

毕加索运用了黑白灰三色作为主色调,强调了画面的压抑和沉重感。

这幅作品不仅仅是对当时战争的描绘,更是艺术家对于战争和人类苦难的深刻思考。

毕加索通过这幅作品表达了对战争的憎恶和对人类痛苦的同情,呼吁人们停止战争,珍爱和平。

《格尔尼卡》至今仍然被认为是毕加索最具观赏性和艺术性的代表作之一,是对人类战争罪恶的最有力控诉之一。

2.2 毕加索的创作背景毕加索在创作《格尔尼卡》时正值西班牙内战期间,这场内战让他深受影响。

毕加索《格尔尼卡》鉴赏

毕加索《格尔尼卡》鉴赏

毕加索《格尔尼卡》鉴赏毕加索《格尔尼卡》是20世纪最重要的艺术作品之一,它被认为是毕加索最伟大的杰作之一,也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至关重要的作品之一。

这幅油画是毕加索在1937年为纪念西班牙内战中一场惨烈的空袭而创作的,它是一幅具有政治和社会意义的艺术作品,展现出了人类在战争和暴力中所遭受的痛苦和恐惧。

下面我们将对《格尔尼卡》进行详细的鉴赏和解析。

从艺术形式上看,毕加索的《格尔尼卡》采用了立体派的画法,这是他在二十世纪初所创立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绘画风格。

这种风格以将物体拆分成几何形状、多角度的展现和重叠等特征而闻名,它打破了传统的透视法和色彩法则,使画面更具有凝练而又有力度的表现形式。

在《格尔尼卡》中,毕加索运用了这种立体派的画法,将惨烈的空袭场景呈现出来,画面上出现了一幅骑在马上的士兵、哭泣的母亲、受伤的儿童和惨白的死者等元素,这些元素被刻意的零散摆放在画面上,形成了一种混乱和痛苦的氛围。

通过这种立体派的手法,毕加索成功地表现出了战争所带来的无序和破坏。

从符号和象征意义上看,《格尔尼卡》中的每个元素都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这些元素不仅仅是一种形式的表达,更是对于战争和暴力的深刻思考。

首先是中间的哭泣的母亲,她代表了母亲、家庭和爱的象征,她的哀伤和无奈也代表了整个国家和人民在战争中所面临的痛苦和绝望。

其次是骑马的士兵,他代表了暴力和战争,他的凶狠和威胁充分地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毁灭。

最后是受伤的儿童和惨白的死者,他们代表了无辜的生命和战争的受害者,他们的悲惨和悲伤使整幅画充满了悲悯和忧伤。

通过对这些符号和象征的运用,毕加索成功地传达了他对于战争和暴力的深刻反思和批判。

从整体氛围和情绪上看,《格尔尼卡》充满了悲悯和忧伤的情感,它通过画面上的混乱和痛苦的元素来表现出战争所带来的痛苦和破坏。

整幅画面的色调以黑、白、灰为主,这种冷色调不仅加强了画面的压抑和沉重感,更使画面中的痛苦和绝望更加突出。

毕加索还在画面的左上角加入了一盏明亮的灯,它代表了希望和光明,是对于战争和暴力的一种抗争和宣示。

《格尔尼卡》作品解读_艺术理论论文

《格尔尼卡》作品解读_艺术理论论文

《格尔尼卡》作品解读_艺术理论论文摘要:根据毕加索《格尔尼卡》作品引出对绘画唯美、唯真、唯善的解析,分为美、真、善三个方面,最后结论为绘画的本质是求美、求真、求善。

关键词:唯美;唯真;唯善;生命;呐喊一毕加索的油画作品《格尔尼卡》349.3×776.6厘米,1937年5月1日到6月4日完成,是举世瞩目的杰作。

我一直想亲眼看一下此作终未实现,读一些毕加索的画册,从中也能了解到《格尔尼卡》作品,大师创作时的心路历程。

那就是唯美、唯真、唯善,向世人树起了《格尔尼卡》就是战争的警世碑。

“1937年1月,毕加索本来接受哪年夏天万国博览会的一幅壁画,但却迟迟无法动笔,只到4月26日那天,西班牙古城格尔尼卡遭受到空袭消息传来后,毕加索迅速地完成了这件著名的作品草图”(《毕加索》西洋美术家画廊·6)。

毕加索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从作品及风格上分析,就是绘画的观念,绘画本质的创新。

是他立体主义结合浪漫主义以及现实主义一次综合性实验,把绘画的综合手法发展到唯美、唯善、唯真境地,这正是他伟大之处。

二当我们面对毕加索作品《格尔尼卡》时,情不自禁地受到生命的振憾,心中只能说毕加索就是毕加索。

从唯美上说他树立的丰碑只能仰望,连他的影子就不能有欲念占有,一旦有他作品风格的影子,那就成了他的重影,你永远生活在他的阴影下。

人们不得不说毕加索是现代艺术的代名词。

他创立的立体主义给绘画带来了新的观念,以致这种观念就像一卵石投进水中所波及整个艺术的海洋。

这种唯美观念至今影响着当代艺术。

我曾假定用“滤色法”去过滤他立体主义作品,其结果是,剩下的近似素描的构架图形,与西方传统绘画背道而驰,建立了新的绘画唯美视觉效果。

他在立体主义1907年《亚威龙少女》开始到1937年有30多年了,这个时期属于立体主义成熟阶段。

他创作《格尔尼卡》在唯美上也历经图志,苦心经营,从1937年5月1日到6月4日,一共改变他的创作形式共计7次,最后追求的形式美是我们目前看到的附图,即1937年6月4日完成的《格尔尼卡》。

毕加索《格尔尼卡》鉴赏

毕加索《格尔尼卡》鉴赏

毕加索《格尔尼卡》鉴赏毕加索《格尔尼卡》是一幅以西班牙内战悲剧为题材的油画作品,也是毕加索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这幅作品诞生于1937年,当时的西班牙处于内战的动荡时期,毕加索受到了这场战争的深刻影响,因此创作了这幅反映战争悲惨景象的作品。

《格尔尼卡》以其震撼人心的画面和深刻的象征意义成为了毕加索的代表作之一,也成为了战争艺术的经典之作。

《格尔尼卡》的画面呈现了一个充满悲伤和凄凉气氛的场景,画中的人物和动物都被描绘成了扭曲变形的状态,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绝望和痛苦。

画面中央的母亲抱着死去的孩子,她的眼睛中充满了无尽的哀伤,而她的手向着上天,仿佛在呼唤着神的庇护。

在母亲的下方是一个房屋的残骸,比邻着的是一头流着眼泪的牛和一匹被箭射中的马,它们的痛苦也成为了画面的一部分。

整幅画面中都弥漫着一种凄凉和无助的气氛,这正是毕加索想要表达的战争悲剧的真实写照。

这幅作品充满了象征意义,画中的每一个元素都代表着对战争和暴力的抨击。

母亲抱着死去的孩子,象征着无辜生命在战争中的惨死,而画中的牛和马也代表着生命在战争中的牺牲。

整幅画面中用到的黑白和灰色调,更加突出了画面中的恐怖和绝望,让观者感受到了战争带来的苦难和痛楚。

毕加索用简约的线条和颜色,勾勒出了一幅充满力量和情感的作品,而这种力量和情感正是对战争的无声呐喊。

《格尔尼卡》不仅仅是一幅反映战争悲剧的作品,它还是一幅具有政治意义的作品。

毕加索在这幅作品中明确地表达了他对法西斯主义的憎恨和对战争的反对。

他将整幅画面都布置在黑白和灰色调中,这不仅是为了突出作品中的恐怖和绝望,更是为了象征着法西斯主义的黑暗和残酷。

而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显示出了对法西斯主义的愤怒和憎恨,正是这种力量让《格尔尼卡》成为了对战争的有力控诉,也成为了抗议战争的标志。

除了政治意义外,《格尔尼卡》还有着深刻的艺术意义。

毕加索在这幅作品中将立体派和表现主义的风格融为一体,使得画面既有着对形式的扭曲和变形,又充满着对情感的表达和对现实的描绘。

毕加索《格尔尼卡》作文

毕加索《格尔尼卡》作文

毕加索《格尔尼卡》作文当提到毕加索的,那幅画就像一个神秘的漩涡,把我深深地吸了进去。

这不是一幅普通的画,它没有常规意义上的美,没有娇艳的色彩,没有优美的线条,却有着一种让人无法抗拒的力量。

第一次在画册上看到它的时候,我被那混乱的画面弄得有点懵。

画面里,有各种扭曲的形象。

一匹痛苦嘶鸣的马,占据了画面很重要的位置。

那马的身体像是被狂风扭折的树枝,眼神里透露出无尽的恐惧和痛苦。

马的嘴巴张得大大的,仿佛在向世界呼喊着什么。

它的身上扎满了尖锐的东西,像是被无数的箭射中,每一根线条都在诉说着疼痛。

还有一个牛头,看起来特别怪异。

那眼睛瞪得圆圆的,冷漠又无情,就那么直勾勾地看着前方,好像对周围的惨状无动于衷。

可仔细瞧瞧,又能感觉到它的无奈和悲哀。

再看那个抱着死去孩子的母亲,她的身体扭曲着,脸上的表情已经不能用悲伤来形容。

那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绝望,她的眼睛空洞无神,似乎整个世界都在那一瞬间崩塌了。

孩子软塌塌地躺在她怀里,小小的身体已经没有了生机。

画面中的每一个元素,都像是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撕扯着、扭曲着。

那不是画家随意的涂鸦,而是一种深深的控诉,一种对战争的愤怒呐喊。

我想起有一次去参观一个画展,展厅里人来人往,大家都在安静地欣赏着一幅幅作品。

当我走到的复制品前时,周围的嘈杂声仿佛一下子消失了。

我就那么呆呆地站在那里,眼睛紧紧地盯着画面,心里头有一种说不出的难受。

旁边有个小朋友拉着妈妈的手,问:“妈妈,这画怎么这么乱呀?”那位妈妈轻声说:“宝贝,这画里藏着很多悲伤的故事呢。

”是啊,这画里藏着的故事,太沉重了。

格尔尼卡,那个曾经平静的小镇,在战争的炮火下变得面目全非。

毕加索用他的画笔,把那一幕幕的惨状定格在了画布上。

他不是在画画,而是在哭泣,在愤怒,在抗争。

那些扭曲的形象,就像是战争中被摧残的灵魂。

他们原本有着正常的生活,有着欢笑和希望,可战争来了,一切都变得支离破碎。

这幅画让我想到了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

虽然现在没有大规模的战争在我们身边爆发,但依然有很多地方充满了冲突和苦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白灰的别样色彩,绝望中孕育着希望
——《格尔尼卡》
《格尔尼卡》,毕加索作,1937年,布面油画,305.5×782.3厘米,西班牙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藏。

《格尔尼卡》的作者是西班牙画家毕加索,他
是立体派绘画的旗手,是欧洲现代美术的大师。


画《格尔尼卡》,是毕加索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
件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

此画受西班牙
政府委托,为1937年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博览会西班
牙馆而创作。

画中表现的是德国法西斯空军为试验
炸弹的威力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

他仅用了几个星期便完成这幅巨作,作为对法西斯兽行的谴责和抗议。

毕加索自己曾解释此画图像的象征含义,称公公牛象征强暴,受伤的马象征受难的西班牙,闪亮的灯火象征光明与希望……画里没有飞机炸弹,却充满了恐怖、死亡和呐喊。

整幅画用黑白灰三色绘成,错综复杂的黑白灰色块造成画面阴郁、恐怖。

不规则的线条形成的角和弧的交错,给人一种支离破碎和动乱的感觉,画面沉重又压抑,充满了悲剧色彩。

它控诉了法西斯的罪恶,对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表示了悲哀和同情。

第一次见到《格尔尼卡》这幅画是在初中的美术课本上,我想几乎所有人看到这幅作品的第一反应就是——杂乱、破碎、堆砌,从内心深处涌起一种压抑、郁闷的感觉,仿佛患有胃病的人在劳动之后又吞下整碗的半熟的凉米饭。

尽管当时还不能理解那满纸的怪诞、稀奇的形状所蕴含的内容,但是《格尔尼卡》这幅画却因此留在了记忆中。

《格尔尼卡》这幅画反映了毕加索对待战争的态度及向往和平的精神,画中出现的母与子、牛与马、脸与四肢,均扭曲着、嗥号着、割离着,这一切均混在似版画笔触般的线条,极富表现力的几何构图间,烘托出战争的感觉,而非直接表现某战役的场面,这就是毕加索与以往描绘战争的大师的不同之处。

之前看到这幅画的难受感,可能只是出于本能的对战争的反感,而了解到这幅画的历史背景后真的觉得很愤怒,对这幅画有了些了解虽然可能并没有多深刻。

画面中所表现的残暴、恐怖、痛苦、绝望、死亡和呐喊可以让人想起战争,想起
南京大屠杀,想起奥斯维辛,甚至恍惚间能听到男人们的愤怒的低吼,女人和孩子的尖叫……其实想想,为什么《格尔尼卡》为什么能名扬世界,为什么能被后世所崇拜?它的整个画面采用象征性的手法,以支离破碎的形象,黑白灰的悲壮效果,以及动荡不安的构图,传达着画家要传达给全世界人的信息,对法西斯残暴手段的愤恨,和对镇上居民的同情。

独特的艺术语言深深地打动着每个人的心。

但是,从绝望中,又似乎能看到希望。

画面的左侧一头象征法西斯的牛,它高傲的摇着
尾巴,露出一副不屑一顾的表情。

而在它的身下是一
位抱着已故孩子失声痛哭的母亲,她的脸向上仰着,
仿佛在向上帝哭诉这一切。

右边是一匹代表着西班牙
的马,它多处受伤,正无助地那头凶暴的牛。

在马的
下方是一位拿着半截刀的战士,显然他是在战斗中牺
牲的。

就在他握着刀的手边,毕加索特地画了一朵小
花,以示对他的悼念和崇敬之情。

在他的右上方是一
个从窗内探出头的女人,她将一盏灯努力的向外伸着,
希望看到外头发生了什么事。

但当她看到眼前的一切
她很是惊愕。

她的下面也是一个女人,她试图从黑暗
危险走向光明安全,可当她第一眼看到这种情景她就
失望了。

最右边是一个因为爆炸而坠楼的女人,她的
手向上伸着,呼喊着,希望得到一丝的帮助。

这幅画
运用立体主义的绘画形式,以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
法描绘了在法西斯的恶行下,人们惊恐、痛苦和死亡
的悲剧情景。

这幅画不知道让多少人明白了战争的残酷,放眼
我们现在的世界,有多少人生活在这种水深火热之中呢?各国之间的争端不断,恐怖事件不断升级,无论出于何种目的受伤害的最终还是老百姓。

生命在我们每个人的面前都是平等的,为什么要把不必要的痛苦强加到别人的身上呢?这只是战乱的一个很小的缩影,每次战争都会让多少孩子失去父母,多少父母失去孩子。

我们所在的世界不就是一个大家庭么,只有我们互助互爱,和平相处,才能进步的更快。

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千万人的努力汇集在一起就能够改变这个冰冷的世界,和平需要所有人的努力。

毕加索用自己的画笔同法西斯势力进行了最坚决的斗争,他鼓舞了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也应该给我们以鼓舞,为我们的生活环境做努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