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急诊重症肺炎临床实践专家共识123

中国急诊重症肺炎临床实践专家共识123
中国急诊重症肺炎临床实践专家共识123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重症肺炎

重症肺炎—1 考试时间:20分钟 总分:70分 一.单选题(共10题,每题1分) 1.6岁女孩,发热、咳嗽1周,体温39℃,近3天加重,剧烈咳嗽,曾用头孢菌素、新青Ⅱ号治疗4天无效。查体:一般状况好,双肺呼吸音粗糙,未闻及啰音。胸片右下肺片状云絮状阴影,最可能的诊断是( D ) A.大叶性肺炎B.腺病毒肺炎 C.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D.肺炎支原体肺炎 E.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 2.男孩,1岁,发热、咳嗽5天,呼吸困难2天,体温39℃,口周发绀,气管向左侧移位,右侧肺部呼吸运动减弱,叩诊实音,听诊呼吸音减弱,左侧可闻及中细湿啰音,白细胞19.7×109/L。诊断应考虑为( D ) A.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胸腔积液B.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合并胸腔积液 C.腺病毒肺炎合并胸腔积液D.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合并胸腔积液 E.衣原体肺炎合并胸腔积液 3.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表现高峰期在呼吸困难发生后( C ) A.24小时B.48小时 C.48~72小时D.4天 E.5天 4.以下哪项属于哮喘的本质( D ) A.气道高反应性B.气道重塑 C.气道气流受限D.气道慢性炎症 E.气道黏液栓形成 5.毛细支气管炎的病原体主要是( E ) A.副流感病毒B.腺病毒 C.支原体D.鼻病毒 E.呼吸道合胞病毒 6.女婴,9个月,高热、咳嗽4天,体温39℃~40℃,面色苍白、发灰,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啰音,白细胞5.1×109/L,胸部X线右下肺可见大小不等的片状阴影,若作病原学检查,首选下列哪项:( B ) A.病毒分离B.双份血清抗体检测 C.细菌对流免疫电泳D.免疫荧光法检测病毒 E.鲎珠溶解试验

重症肺炎的诊断规范标准及治疗

重症肺炎 【概述】肺炎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疾病,占感染性疾病中死亡率之首,在人类总死亡率中排第5~6位。重症肺炎除具有肺炎常见呼吸系统症状外, 尚有呼吸衰竭和其他系统明显受累的表现, 既可发生于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 CAP),亦可发生于医院获得性肺炎(hospital acquired pneumonia, HAP)。在HAP中以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ICU)内获得的肺炎、呼吸机相关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 ,VAP)和健康护理( 医疗) 相关性肺炎(health care–associated pneumonia ,HCAP)更为常见。免疫抑制宿主发生的肺炎亦常包括其中。重症肺炎死亡率高,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已成为一个独立的临床综合征,在流行病学、风险因素和结局方面有其独特的特征,需要一个独特的临床处理路径和初始的抗生素治疗。重症肺炎患者可从ICU综合治疗中获益。临床各科都可能会遇到重症肺炎患者。在急诊科门诊最常遇到的是社区获得性重症肺炎。本章重点介绍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对重症院内获得性肺炎只做简要介绍。 【诊断】首先需明确肺炎的诊断。CAP 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含肺泡壁即广义上的肺间质) 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简单地讲,是住院48 小时以内及住院前出现的肺部炎症。CAP 临床诊断依据包括: ①新近出现的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并出现脓性痰; 伴或不伴胸痛。②发热。③肺实变体征和(或) 湿性啰音。④WBC > 10 ×109 / L 或< 4 ×109 / L ,伴或不伴核左移。⑤胸部X 线检查示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间质性改变,伴或不伴胸腔积液。以上1~4 项中任何一项加第5 项,并除外肺结核、肺部肿瘤、非感染性肺间质性疾病、肺水肿、肺不张、肺栓塞、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肺血管炎等,可建立临床诊断。 重症肺炎通常被认为是需要收入ICU的肺炎。关于重症肺炎尚未有公认的定义。在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公布的CAP 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将下列症征列为重症肺炎 的表现: ①意识障碍; ②呼吸频率>30次/min ③PaO 2<60mmHg, 氧合指数( PaO 2 /FiO 2 ) <300, 需行机械通气治疗; ④血压<90/60mmHg;⑤胸片显示双侧或多肺叶受累, 或入院48h内病变扩大≥50%; ⑥少尿: 尿量<20mL/h, 或<80mL/4h,或急性肾功能衰竭需要透析治疗。HAP 中晚发性发病( 入院>5d、机械通气>4d) 和存在高危因素者, 即使不完全符合重症肺炎规定标准, 亦视为重症。 美国胸科学会(ATS) 2001年对重症肺炎的诊断标准:主要诊断标准①需要机械通气; ②入院48h 内肺部病变扩大≥50%; ③少尿( 每日<400mL) 或非慢性肾衰患者血清肌酐>177μmol/L( 2mg/dl) 。次要标准: ①呼吸频率>30 次/min;② PaO2/FiO2<250 ③病变累及双肺或多肺叶;④收缩压<12kPa( 90mmHg) ; ⑤舒张压<8kPa( 60mmHg) , 符合1 条主要标准或2 条次要标准即可诊断为重症肺炎。 2007年ATS 和美国感染病学会( IDSA) 制订了新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治疗指南》,对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诊断标准进行了新的修正。主要标准:①需要创伤性机械通气②需要应用升压药物的脓毒性血症休克。次要标准包括:①呼吸频

急诊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的护理措施及救治成功率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d4795198.html, 急诊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的护理措施及救治成功率分析 作者:陈锡平 来源:《健康必读(上旬刊)》2018年第02期 摘要:目的分析急诊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的护理措施及救治成功率,为以后相关临 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98例急诊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实施加强护理干预之前进行常规护理措施,分析急诊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的护理措施及救治成功率。结果加强护理干预后的抢救结果在统计学上明显优于 常规护理结果,差异有分析价值(χ2=14.6667,P=0.0001)。结论对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患者采用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提升护理质量以及救治成功率。 关键词: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护理措施;救治成功率 中图分类号:R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2-0098-02 护理工作是临床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有效的护理工作不仅能够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甚至可以在关键的时候提升患者的生存率[1]。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我院收治的98例急诊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患者,临床分析急诊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护理措施与抢救成功率的关系。最终护理效果确切,现将临床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98例急诊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58例,女性患者40例,最大年龄82岁,最小年龄60岁,平均年龄 (71.25±5.64)岁。按症状对所有患者进行区分,发热患者23(23.45%)例,咳嗽40 (40.82%)例、胸痛35(35.71%)例,且部分患者均有腹瀉、头晕等症状,所有患者均符合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临床诊断标准[2]。 1.2 方法 1.2.1 常规护理措施: 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其中包括:体温、神志、脉搏等,一旦发现患者出现异常情况,需要随时报告医生。 1.2.2 加强护理干预:

重症肺炎

肺炎是肺实质的急性炎症,引起肺炎的原因很多,最常见的包括感染、化学、物理和免疫原性损伤。肺炎的分类方法很多,在临床上为了便于治疗,一般都按病因分类,包括细菌性、肺炎支原体性、立克次体性、衣原体性、病毒性、真菌性、过敏性、放射性和化学性肺炎等。目前,肺炎居死亡原因的第五位。病原以细菌所占比例最高。造成重症肺炎日益增多的原因是: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病原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还经常并发败血症、脓胸、心包炎、呼吸窘迫综合征等,使得治疗更加困难。 本病属于祖国医学“咳嗽”、“喘证”、“肺痈”等范畴。 1 诊断标准: 症状:病初期可有发热,咳嗽,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也可突发寒战、高热可达39~40℃,咳、喘症状加重,早期咳白色泡沫痰,可带少量血丝,典型者1~2天后出现铁锈色痰,以后痰液增多而呈粘液脓性或纯脓性(黄痰)。同时,胸部往往有剧烈的刀割样锐痛或针刺佯疼痛,随呼吸和咳嗽而加重,严重者有呼吸困难和口唇紫绀,部分病人有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重症肺炎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心慌、呼吸困难和紫绀加重;严重者出现嗜睡和烦躁,亦可发生昏迷,通常提示由于严重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及毒素作用,引起脑水肿及中毒性脑病、心功能不全。 体征:早期体征不明显,呼吸浅、快、严重时出现呼吸急促,三凹征,鼻翼扇动,口唇青紫,早期肺部仅闻呼吸音变粗,以后可闻到中、小湿罗音,后期可闻细小湿罗音或捻发音。当肺炎病灶融合扩大时,肺部叩浊,并听到管状呼吸音。胸部一侧明显叩浊和呼吸音降低,应考虑有无合并胸腔积液。严重者气急、紫绀、嗜睡、血压偏低。败血症者,皮肤粘膜可有出血点、神志恍惚等。心率突然增快、肝脏进行性增大,提示心功能不全。 实验室检查: 特异检查:(1)血常规:细菌性肺炎白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增高。年老体弱者,白细胞计数可不增加,但中性粒细胞增高。(2)痰液检查:痰直接涂片以及痰培养上,有助于明确病原体。(3)胸部X线检查显示两肺有小斑片状浸润阴影,

重症肺炎最新版本

小儿重症肺炎 一、概论 重症肺炎是指在肺炎病程中,除具有常见呼吸系统症状外,尚有呼吸衰竭和其他系统明显受累表现的危重阶段。 肺炎是小儿的一种主要常见病,尤多见于婴幼儿。据国内各地统计,肺炎病儿占小儿内科住院人数的24%~56%。小儿肺炎死亡占整个儿童死亡的五分之一以上,重症肺炎是致死的主要原因,目前仍占小儿死亡率的首位。鉴于重症肺炎的预后差,严重威胁儿童生命及健康成长,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小儿肺炎列为三种重要儿科疾病之一,我国亦将其列为儿科重点防治的四种疾病之一。 二、发病因素 1.感染 小儿童症肺炎以感染性占绝大多数。 (1)病毒感染 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病毒性肺炎发病率逐渐增加,而细菌性肺炎相对减少。其中以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为主。 (2)细菌感染 主要由肺炎球菌、流感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引起。 2.年龄因素 婴幼儿容易发生重症肺炎,1岁以下婴幼儿免疫力很差,肺炎易于扩散,可迅速恶化。 3.机体状态早产儿、佝偻病、先天性心脏病、营养不良患儿及有呼吸系统外并发症者易于发生重症肺炎。患重症感冒、麻疹、百日咳后患肺炎的,亦较易转

变为重症肺炎。 三、临床表现 1.重症肺炎的一般症状 初有发热、咳嗽、流涕等,然后迅速出现严重的中毒症状,如精神萎靡,面色苍白、灰暗,拒食,呕吐,腹胀。 2.呼吸系统表现 咳嗽、气喘最为突出,可咳出白色粘痰(病毒性)、脓性痰(细菌性)甚至粉红色泡沫痰(肺水肿时)。体检可见呼吸表浅、频速、鼻扇、吸气三凹征、唇周及四肢末端紫绀。听诊闻中、小水泡音或有喘鸣音。 3.肺炎并呼吸衰竭表现 呼吸困难加重,呼吸浅快,重者转为浅慢,节律改变。三凹征明显或反而不明显,口唇发绀,烦躁或嗜睡、昏迷、惊厥,后期可出现脑水肿、脑疝表现。PaCO2≥6.67kPa(50mmHg)。 4.心血管系统表现及心衰表现 重症肺炎往往出现循环系统受累,表现为脉搏微弱、心率加快、心音低钝呈奔马律、紫绀加重、肺部罗音增多等。严重者可有肝脏肿大、静脉充盈、四肢水肿等心衰表现。出现休克和周围循环衰竭时可见面色苍白、皮肤灰暗湿冷,出现花斑、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血压下降、尿量减少,甚至可有DIC合并出现。 5.神经系统症状精神萎靡、嗜睡或烦躁、重者意识障碍、视神经乳头水肿、昏迷、惊厥、进而可出现脑疝,患儿因中枢性呼吸衰竭而死亡。并发中毒性脑病时可见高热头痛、呕吐、烦躁或嗜睡、惊厥和昏迷。脑脊液压力明显增高而不伴其他变化。

急诊重症肺炎患者感染性休克的临床分析

急诊重症肺炎患者感染性休克的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7-02-06T15:49:46.543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1月第01期作者:胡建良[导读] 针对急诊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致死率高、病情迅猛以及发病过程短等特征,临床诊断应尽早医治。 (杭州市西溪医院浙江杭州 310000) 【摘要】目的:探讨急诊重症肺炎患者感染性休克的临床特点,并根据临床特点制定相对应的干预对策。方法:将我院2013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60例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对提升抢救成功率的因素以及干预对策。结果: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的患者因消化道出血的死亡率为10例(16.67%);营养状况不良死亡率为15例(25%);机械通气为1例(1.67%)。结论:针对急诊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致死率高、病情迅猛以及发病过程短等特征,临床诊断应尽早医治,同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护理和治 疗,可有效的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关键词】急诊;重症肺炎;感染性休克【中图分类号】R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1-0109-02 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是医院内科较为常见的一种急性症状,其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是肺炎双球菌。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常见于各个年龄段,由于老年患者自身器官功能减弱,同时有诸多的慢性疾病,因此发病率占较大比例[1]。在早期给予患者有效的治疗手段及正确的护理方式能有效的提高其生存质量。本文通过对我院收治的100例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提升抢救成功率的因素以及干预对策。现将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3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60例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的患者作为调查对象,其中男40例,女20例,年龄在50~6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0.17±3.58)岁,发病时间≤3个月的患者21例(35%);≤6个月的为39例(65%)。其中具有发热症状的31例(51.7%);胸痛51例(85%);咳嗽55例(91.67%)。所有患者均由不同程度的腹痛、腹泻、烦躁以及脸色苍白等症状。经诊断,所有患者的白细胞为(15~30)×10°/L;中性粒细胞为75%~90%,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所有患者行影像学检查,49例(81.7%)患者表现为大片状阴影。 1.2 方法 1. 2.1诊断方法患者的发病时间多为冬春季,及年龄>40岁的患者要慎重对待,高几率为休克性肺炎。休克性肺炎患者通常具有以下症状:高热、体温下降明显;情感烦躁、冷漠;面色苍白、出汗、四肢阙冷以及心率每分钟在120次以上,经过多次测量血压偏低和白细胞明显升高等,对于出现这种症状的患者一定要进行影像学检查,且约早约好,方便确诊。 1.2.2治疗方法医护人员对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患者,通常要建立两条静脉通道,先注入平衡盐溶液,再注入葡萄糖。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患者由于具有发病急,病情重等特点,前期只能根据其临床表现进行辅助检查,并给予其相应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对部分肾功能受到影响的患者,可联合第3带孢类抗菌药物和青霉素进行治疗,待其稳定后,将治疗方案进行适当的调整[2]。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n)或率(%)表示,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表可以看出,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的患者因消化道出血的死亡率为10例(16.67%);营养状况不良死亡率为15例(25%);机械通气为1例(1.67%)。 3.讨论 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作为一种中毒性肺炎,常见于各个年龄层,相对来说,老年人群由于自身的身体机制较弱,抵抗能力较差,因此较为危险[3]。对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患者在早期的护理中一定要体现快、稳、准三大特点,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要对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进行密切的关注,随时补充患者的血容量以及补液。医护人员要对患者使用抗感染类的药物,随时观察患者的尿量,如患者的尿量每小时<30ml,则对起采取补液的措施;如果患者的尿量每小时>30ml,则表示其血容量依然充足。在观察患者尿量的同时也要对其心率、血压等情况进行监测,如血压<50/40mmHg,心率每分钟>120次,且血容量充足的患者,要对其进行脉搏和皮肤温度检测,当其出现血管陷闭、尿量少的情况就应对其进行血管扩张药物治疗。如果患者出现血压难以测量或心率不齐的情况,医护人员就应对其进行激素治疗,以达到控制感染的目的[4]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由于该病发病短、病情迅猛,因此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和临床表现进行辅助治疗。 综上所述,针对急诊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致死率高、病情迅猛以及发病过程短等特征,临床诊断应尽早医治,同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护理和治疗,可有效的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1]周艳,金丽萍,范萍,袁奕琳.急诊重症肺炎患者感染性休克的临床分析及干预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23:5851-5853.

急诊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的治疗体会

急诊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的治疗体会 发表时间:2017-04-19T15:41:57.580Z 来源:《航空军医》2017年第4期作者:张院1 李菲2 [导读] 诸多因素均会决定急诊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治疗效果。 1江西省万年县中医院急诊科;2鹰潭市解放军第184医院肾内科 【摘要】目的:分析急诊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的治疗体会。方法:收集我院自2015年10月-2016年11月收治的急诊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患者80例作为观察对象,均实施相应治疗,分析治疗效果及引发死亡的相关单因素。结果:80例患者中,治疗成功者54例,成功率为67.50%;病死者26例,病死率为32.50%。其中,器官受累数量为1~2个与≧3个对比、肺叶受累数量为1~2个与≧3个对比、合并COPD 与未合并对比、有合并消化道出血与未合并对比、营养状况一般与良好对比在对病情的影响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有无机械通气对病情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诸多因素均会决定急诊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治疗效果,在实际临床处理过程中因加强相关因素的干预,以提升治疗成功率,减少死亡的风险。 【关键词】急诊重症肺炎;感染性休克;治疗体会 重症肺炎虽然在临床中的发病率较低,但部分患者会由于周围循环衰竭而诱发感染性休克的症状[1]。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往往好发于器官组织功能减退,同时又伴发多种慢性疾病的老年患者中,具有发病急、病情危重、预后差以及死亡率高等诸多特点,早期及时进行准确确诊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治疗对挽救患者的生命具有重大价值[2]。为此,我院对2015年10月-2016年11月期间收治的急诊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患者80例的治疗情况进行了分析与总结,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80例均为我院自2015年10月-2016年11月期间收治的急诊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患者,其中男51例,女29例;年龄61~78岁,平均年龄(61.25±2.64)岁。全部患者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对本次药物过敏者、合并严重脏器功能障碍者以及血液系统疾病者。 1.2方法 对全部患者常规建立2条静脉通路,并常规给予葡萄糖平衡以及盐溶液平衡治疗。一旦患者有以下症状需立即实施相应处理,具体如下:①若发现患者的血压低于50/40mm Hg,心率超过120次/min、表浅血管陷闭、脉搏细弱、皮肤湿冷、尿量减少,甚至无尿,同时伴有情绪躁动或者处于晕迷状态时,应考虑为冷型休克,需立即给予补液治疗,随后采用血管扩张药物治疗,并给予吸氧,纠正酸碱平衡治疗,必要情况下可实施强心剂或者肝素进行治疗;②若发生患者的血压低于80/50mm Hg、心率超过100次/min、表情淡漠,且皮肤温暖时,应考虑为温型休克,应立即给予补液治疗,随后根据患者的病情情况给予缩血管药物治疗;③若发现患者的血压及心率均难以检测,同时无尿,皮肤冰冷,处于深度昏迷状态时,应立即补充血容量治疗,随后实施激素以及山莨菪碱治疗。本病具有病情急重的特点,早期只能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既往病史等情况采取相关辅助检查,并判断致病菌情况,随后结合临床经验实施个性化的抗菌药物治疗。此外,针对部分休克并发肾功能损伤的患者,可采用青霉素以及第3代头孢类抗菌药物治疗,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及时结合细菌培养结果情况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 1.3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数资料对比行χ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80例患者中,治疗成功者54例,成功率为67.50%;病死者26例,病死率为32.50%。器官受累数量为1~2个与≧3个对比、肺叶受累数量为1~2个与≧3个对比、合并COPD与未合并对比、有合并消化道出血与未合并对比、营养状况一般与良好对比在对病情的影响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有无机械通气对病情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临床上,急诊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属于一种危重的内科急症,大部分均因感染肺炎双球菌而引发,其主要的临床症状表现为心动过速、发热、寒战以及神智改变等[3]。本病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生,但老年患者因身体素质差,机体抵抗力低,在细菌侵袭下极易影响血液循环,致使小动脉以及微循环由于麻痹而出现扩张的症状,诱发有效血容量显著降低,引发休克[4]。因本病具有起病急、病情发展快且危重的特点,严重的威胁了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积极的实施抗感染治疗,及时补充血容量对抢救患者的生命安全具有重大价值。 本研究中,患者的治疗成功率为67.50%,病死率为32.50%。器官受累数量为1~2个与≧3个对比、肺叶受累数量为1~2个与≧3个对比、合并COPD与未合并对比、合并消化道出血与未合并对比、营养状况一般与良好对比在对病情的影响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重症肺炎指南考题

肺炎指南2015年度考试试题姓名:得分: 1.VAP指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患者在接受机械通气( )h后发生的肺炎。 A 12 B 24 C 48 2、撤机、拔管( )h内出现的肺炎仍属VAPE。 A 12 B 24 C 48 3. 根据VAP发病时间,可将VAP分为早发VAP和晚发VAP。早发VAP发生在机械通气≤()d。 A 10 B 4 C 7 4. 晚发VAP发生在机械通气>15d,主要由多重耐药菌或泛耐药菌()引起。 A铜绿假单胞菌B鲍曼不动杆菌C甲氧西林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5.()是目前协助临床诊断侵袭性曲霉菌感染常用的生物标志物。 A 3-Β—D葡聚糖(BG) B半乳甘露聚糖(GM) C PCT 6. 血清PCT<()μg/L时可不使用或停止使用抗菌药物。 A 0.25 B 0.5 C 1.0 7. 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MDRO),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大于等于()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 A 2 B 3 C 4 8. 产ESBLs菌株,则对以下哪种抗生素耐药()。

A第三代头孢菌素B对单环酰胺类抗生素(氨曲南)C 碳青霉烯类 D 替加环素 9.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标本≥()cfu/ml确定为病原菌。 A 104 B 105 C 103 10. 2007年ATS和美国感染病学会(IDSA)制订了新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治疗指南》,对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诊断标准进行了新的修正。主要标准为() A需要创伤性机械通气B需要应用升压药物的脓毒性血症休克C 血压需要液体复苏

肺炎指南2017年度考试试题 姓名:得分: 1. 根据VAP发病时间,可将VAP分为早发VAP和晚发VAP。早发VAP发生在机械通气≤()d。 A 10 B 4 C 7 2. 2007年ATS和美国感染病学会(IDSA)制订了新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治疗指南》,对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诊断标准进行了新的修正。主要标准为() A需要创伤性机械通气B需要应用升压药物的脓毒性血症休克C 血压需要液体复苏 3. 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MDRO),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大于等于()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 A 2 B 3 C 4 4. 晚发VAP发生在机械通气>15d,主要由多重耐药菌或泛耐药菌()引起。 A铜绿假单胞菌B鲍曼不动杆菌C甲氧西林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5.VAP指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患者在接受机械通气( )h后发生的肺炎。 A 12 B 24 C 48 6.撤机、拔管( )h内出现的肺炎仍属VAPE。 A 12 B 24 C 48 7.()是目前协助临床诊断侵袭性曲霉菌感染常用的生物标志

重症肺炎并发症及处理原则

重症肺炎的并发症及处理原则 一、重症肺炎的高危因素 年龄、基础疾病(先天性心脏病合并严重心功能不全者;Ⅱ度以上营养不良者;严重佝偻病者;免疫功能缺陷者)[3] 二、重症肺炎病原学的特点 (一)耐药菌株增加; (二)不典型菌感染增加; (三)二重感染菌种增加; (四)混合感染增加。 三、重症肺炎并发症原因: 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酸中毒,细菌、毒素、炎症介质、细胞因子等作用引起全身炎症反应,进而发生全身微循环障碍。 四,全身并发症 (一)SIRS 1.概念: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是指机体在遭受各种感染性炎症(infection)或非感染性炎症打击后所产生的失控的全身炎症(inflammation)反应。是由炎症介质增多引发的介质病。重症肺炎的SIRS是由于感染所导致的全身炎症(inflammation)反应。 2.临床表现:在原发病症状基础上,可概括为:二个加快,二个异常,与二高一低一过度。二个加快:即呼吸频率与心率加快;二个异常:体温与外周白细胞总数或分类异常(WBC>12.0×109/L或<4.0×109/L,或杆状核细胞>0.10);二高:机体呈高代谢状态:高耗氧量,通气量增加(PaCO2<32mmHg),高血糖,蛋白质分解增加,呈负氮平衡;②高动力循环状态:高心输出量和低外周阻力;一低一过度:一低:脏器低灌注,患者出现低氧血症、急性神志改变如兴奋、烦躁不安或嗜睡,少尿、高乳酸血症;一过度:血中多种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如TNF-a、IL-1、IL-6、IL-8的含量及内源性NO浓度与C反应蛋白的测定数值明显高于正常。 3.处理原则 病因治疗、拮抗炎症介质、对症处理为主,目的:阻止SIRS的继续发展。 (1)加强监护 监测项目中以血压及尿量最重要;可反映是否到达休克期及可能出现了MODS。 (2)抗感染:一般主张联合2种以上抗生素通过静脉应用。 (3)抑制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

重症肺炎患者血浆纤溶酶原活化剂、纤溶酶原活化抑制剂1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研究

?论著? (OSID码) 重症肺炎患者血浆纤溶酶原活化剂、纤溶酶原活化抑制剂1 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研究 许倩1,常兴芳1,吴文锋2,路康1 【摘要】 背景 重症肺炎是临床常见危重症,患者常伴有严重低血压、低氧血症等症状。凝血功能在疾病的发 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但传统凝血功能检测难以全面评估患者机体凝血状态,而纤溶酶原活化剂(PA)、纤溶酶 原活化抑制剂1(PAI-1)较传统凝血功能检测更便捷、更准确,可为临床评估重症肺炎患者凝血状态提供更全面的信 息。目的 分析重症肺炎患者血浆PA、PAI-1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6年10月—2019年4月河北 省老年病医院收治的重症肺炎患者122例为研究组,其中中青年(20~59岁)47例,老年(≥60岁)75例。另选取 本院同期体检健康人群122例为对照组。分别比较两组受试者及研究组不同年龄患者血浆u-PA、t-PA、PAI-1、C反 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重症肺炎患者血浆u-PA、t-PA、PAI-1水平与CRP、PCT水平的相关性。随访1个月,比较不同预后老年重症肺炎患者血浆u-PA、t-PA、PAI-1、CPR、PCT水平。 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以评估血浆u-PA、t-PA、PAI-1水平及其联合对老年重症肺炎患者预后的预 测价值。结果 研究组血浆u-PA、t-PA、PAI-1、CRP、PCT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老年重症肺炎患者血浆u-PA、t-PA、PAI-1、CRP、PCT水平高于中青年重症肺炎患者(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重症肺炎患者血浆u-PA、t-PA、PAI-1水平与CRP、PCT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随访1个月,老年重症肺炎患者死亡23例,生存52例。老年 重症肺炎死亡患者血浆u-PA、t-PA、PAI-1、CRP、PCT水平高于生存患者(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 浆u-PA、t-PA、PAI-1水平联合预测老年重症肺炎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均大于单一指标对应的AUC(P<0.05)。 结论 血浆u-PA、t-PA、PAI-1水平随重症肺炎患者年龄的增加及病情严重程度的加重而升高,可提示机体凝血、 纤溶功能紊乱及感染程度,而三者联合对老年重症肺炎患者预后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关键词】 肺炎;纤溶酶原活化剂;纤溶酶原活化抑制剂1;年龄;预后 【中图分类号】 R 563.1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008-5971.2020.10.014 许倩,常兴芳,吴文锋,等.重症肺炎患者血浆纤溶酶原活化剂、纤溶酶原活化抑制剂1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研究[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20,28(10):79-83.[https://www.360docs.net/doc/1d4795198.html,] XU Q,CHANG X F,WU W F,et al.Changes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plasma plasminogen activator and plasminogen activation inhibitor-1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pneumonia[J].Practical Journal of Cardiac Cerebral Pneumal and Vascular Disease,2020,28(10):79-83. Changes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Plasma Plasminogen Activator and Plasminogen Activation Inhibitor-1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Pneumonia XU Qian1,CHANG Xingfang1,WU Wenfeng2,LU Kang1 1.Department of Clinical Laboratory,Hebei Geriatric Hospital,Shijiazhuang 050000,China 2.Department of Clinical Laboratory,the Second Outpatient Department of Directly under the Authority in Hebei Province,Shijiazhuang 050000,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LU Kang,E-mail:lukang098@https://www.360docs.net/doc/1d4795198.html, 【Abstract】 Background Severe pneumonia is a common clinical disease,patients often accompanied by severe hypotension and hypoxemia,and coagul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diseases.However, the traditional coagulation function test is difficult to comprehensively evaluate the coagulation state of the body, plasminogen activator (PA) and plasminogen activation inhibitor-1(PAI-1) are more convenient and accurate than traditional coagulation function test,and can provide more comprehensive information for clinical evaluation of coagulation status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pneumonia.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PA and PAI-1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pneumonia.Methods 122 patients with severe pneumonia in Hebei Geriatric Hospital from October 2016 to April 2019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group,of which 47 cases were young and middle-aged (20-59 years old) patients,75 cases were elderly (≥60 基金项目:河北省2020年度医学科学研究课题计划项目(20200702) 1.050000河北省石家庄市,河北省老年病医院检验科 2.050000河北省石家庄市,河北省直属机关第二门诊部检验科 通信作者:路康,E-mail:lukang098@https://www.360docs.net/doc/1d4795198.html,

重症肺炎健康教育

重症肺炎健康知识 肺炎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的感染性疾病,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烧、咳嗽、多痰、胸痛等,重症者喘气急促、呼吸困难,可危及生命。重症肺炎除具有肺炎常见呼吸系统症状外, 尚有呼吸衰竭和其他系统明显受累的表现, 既可发生于社区获得性肺炎,亦可发生于医院获得性肺炎。重症肺炎死亡率高,患者可从ICU综合治疗中获益。 【临床表现】重症肺炎可急性起病,部分病人除了发热、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呼吸系统症状外,可在短时间内出现意识障碍、休克、肾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等其他系统表现。也可起病时较轻,病情逐步恶化,最终达到重症肺炎的标准。 【辅助检查】检查X线,CT等影像学检查,血常规和痰液检查.血气分析,各类肝肾功能检查。 【治疗】重症肺炎的治疗包括抗菌药物治疗、呼吸支持、营养支持、加强痰液引流、以及免疫调节、防治多器官系统功能衰竭等。重症肺炎易出现多器官系统功能衰竭,有效的抗生素初始治疗是治疗的核心,可预防出现多器官系统功能衰竭。【健康教育】 1 肺炎的常见原因是急性肺炎治疗不彻底或不注意恢复期护理、调养,反复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及鼻窦炎、支气管炎等因素导致的,要注意预防。 2休息:重病肺炎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病室空气新鲜,避免对流凤,温、湿度适宜,避免探视,保持室内外安静,这样町以减少机体内能量消耗,减轻缺氧症状,禁止吸烟,避免各种突发性噪音,病情缓解后恢复期可适当运动。 3饮食:根据患者病情给予清淡、易消化、高营养,高维生素的流质、半流食或普食,如鸡蛋羹、青菜汤、鱼汤等,少食多餐,尽量给患者提供良好的进餐环境并鼓励患者进食,以补充营养,增强抵抗力,改善病人营养状态。有心力衰竭时,应给予低盐饮食。 4及时清除痰液、改善肺泡通气功能:对合并多种基础疾病,体弱卧床、痰多而粘的患者,宜每2~3小时帮助翻身1次,同时鼓励患者咳嗽、并在呼气期给予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对神志不清者,可进行机械吸痰。 5出院后适当地坚持锻炼。行有氧运动及以腹式呼吸为主的吐纳锻炼。并接种肺

急诊治疗重症肺炎的策略

急诊治疗重症肺炎的策略 发表时间:2017-07-17T15:28:01.330Z 来源:《中国蒙医药》2017年第6期作者:涂绍桂 [导读] 重症肺炎是一种严重疾病,具有发病急、并发症多等特点,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较大威胁[1]。 铜仁市人民医院贵州铜仁 554300 【摘要】目的:探讨急诊治疗重症肺炎的策略。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84例重症肺炎患者,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成常规组与急诊组和42例,常规组给予常规治疗,急诊组给予急诊治疗,对比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常规组的总有效率为78.6%,急诊组的总有效率为95.2%,急诊组明显高于常规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CRP、WBC、PO2、SatO2、O2/FiO2水平,急诊组均优于常规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急诊治疗重症肺炎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血气指标,值得应用。 【关键词】急诊;治疗;重症肺炎;策略 重症肺炎是一种严重疾病,具有发病急、并发症多等特点,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较大威胁[1]。统计数据显示,30%以上的重症肺炎患者会因抢救不及时导致病情恶化,进而死亡[2]。本研究为了进一步探讨急诊治疗重症肺炎的策略,选取我院2016年3月到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8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比常规治疗与急诊治疗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84例重症肺炎患者,所有患者均经临床症状、肺部CT与X线胸片等检查确诊,符合1995年美国呼吸病学会制定的重症肺炎标准[3]。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将患者分成常规组与急诊组和42例。常规组:男23例,女19例;年龄35~78岁,平均(53.0±4.5)岁。急诊组:男24例,女18例;年龄36~78岁,平均(53.3±4.6)岁。对比常规组与急诊组的基本情况,差异不显著(P>0.05),可进行临床数据比较。 1.2 方法 常规组给予常规治疗:患者接诊即刻进行未吸氧状态下的指脉氧饱和度检测,同时进行常规抗炎与对症治疗。 急诊组给予急诊治疗:根据患者肺功能、血气分析、电解质、心肝肾功能等检查结果快速评估病情,保持呼吸道顺畅,合理氧疗,给予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积极排痰,改善通气功能,合理使用抗生素。同时应用纤维支气管镜灌洗治疗,具体步骤为:气管插管,进行心电监护,每次操作时间控制在15s内,连接三通管,于呼吸机机械通气辅助下行纤维支气管镜灌洗,氧饱和度<80%时结束治疗。吸除气道内分泌物与痰痂,对分泌物进行培养与药敏试验,用10ml 37℃的生理盐水多次灌洗,总量控制在150ml以下,75mmHg 负压吸引,直到管腔清晰可见。肺叶、肺段感染严重者,用10ml生理盐水+8U庆大霉素灌洗,负压吸出,回收40%以上的灌洗液。 1.3 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评估标准为①显效:痰量减少,肺啰音基本消失,X线胸片提示炎症吸收>50%,痰液培养呈阴性;②有效:痰量减少,肺啰音减少,X线胸片提示炎症吸收<50%;③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或病情恶化。总有效率=(显效+有效)/N×100%。(2)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气指标,包括血清CRP、外周血白细胞总数(WBC)、氧分压(PO2)、氧饱和度(SatO2)、氧合指数(PO2/FiO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PS18.0软件整理数据,计量数据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数据以%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对比 常规组的总有效率为78.6%,急诊组的总有效率为95.2%,急诊组明显高于常规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1。 2.2 血气指标对比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的CRP、WBC、PO2、SatO2、O2/FiO2水平,差异均不显著(P>0.05)。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CRP、WBC、PO2、SatO2、O2/FiO2水平,急诊组均优于常规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2。 3 讨论 重症肺炎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病症,病变部位处于肺部,若不及时进行有效治疗,病情极易进展为呼吸衰竭,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全身

急诊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的临床救治经验总结

论著·临床论坛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 中国社区医师2019年第35卷第8期重症肺炎属于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可在各个年龄段发生,发病迅速,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情绪烦躁、面色苍白,甚至出现感染性休克,给患者生命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1]。鉴于此,本研究对急诊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临床救治经验进行总结,旨在为临床抢救治疗提供参考。具体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2017年1月-2018年10月收治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患者83例,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痰液为铁锈色、咳嗽、发热、胸痛等。其中男52例,女31例;年龄24~73岁,平均(48.5±24.5)岁。纳入标准:①经病理实验检查,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升高,且经影像学检查可见大片状阴影;②无本次试验药物过敏现象者;③无其他功能性合并症者;④同意且自愿参加本次研究者。方法:⑴基础治疗:①为患者做好保暖措施,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对其脉搏、体温、血压、意识、尿量、呼吸频率等进行详细观察和记录。②患者采取头高足低的体位,通常将头部抬高30°左右,对于昏迷患者则要将头偏向一侧,避免呕吐物等堵塞呼吸道,引起患者发生窒息的危险,并协助患者翻身、叩背,帮助其排出痰液。③对患者进行痰液细菌培养、心电图、影像学、气血分析等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给予对应的治疗。④对于呼吸困难的患者立即给予低流量吸氧,促进其血氧饱和度的提升,减轻其心脏负担,同时保持引流管畅通,加强对患者痰液颜色、量等进行观察。⑵抗感染治疗:根据痰液细菌培养分析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对应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坚持“足量、早期、联合”的原则,选择2~3种长效广谱类抗生素进行治疗。⑶补充血容量治疗:迅速扩容和纠正酸碱平衡是抗休克治疗的关键环节,能够及时改善患者微循环灌注,为患者建立≥2条静脉通道作为输 液、输血使用,静脉滴注复方乳酸钠、碳酸氢钠林格液等进行补容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要确保患者中心静脉压维持在4.4~7.4mmHg 范围内,同时加强患者心率、血压、尿量等观察。观察指标:观察患者死亡因素及治疗情况。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1.0统计与分析导致患者死亡的因素情况,采用χ2检验,若P <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给予相应治疗后,83例患者中,抢救成功66例(79.52%),治疗无效死亡17例(20.48%)。其中肺叶受累数≤2个死亡率8.11%(3/37),肺叶受累数>2个死亡率30.43%(14/46),χ2=16.011,P =0.000;器官受累数≤2个死亡率6.25%(4/64),器官受累数>2个死亡率68.42%(13/19),χ2=82.602,P =0.000;营养状况良好患 者死亡率1.79%(1/56),营养缺失患者死亡率59.26%(16/27),χ2=77.869,P =0.000;消化道未出血患者死亡率14.29%(9/63),消化道出血患者死亡率40.00%(8/20),χ2=16.711,P =0.000;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死亡率20.83%(10/68),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死亡率46.67%(7/15),χ2=14.931,P =0.000。由此可见,肺叶受累数≤2个、器官受累数≤2个、营养状况良好、消化道未出血且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死亡率显著低于肺叶受累数>2个、器官受累数>2个、营养缺失、消化道出血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组间比较,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讨论 杨存岳等人在研究中对急诊重症肺 炎并发感染性休克干预措施进行总结和分析[2],发现营养不充分和器官受累数量≥3个是导致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对急诊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患者临床救治经验进行了总结,发现器官受累数>2个、营养缺失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及时给予对症治疗、干预和预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临床治疗成功率[3]。 综上所述,器官受累数>2个、营养缺失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导致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在急诊抢救过程中及时对患者采取相应的治疗,对危险因素进行早期干预和预防是降低临床死亡率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郇延磊.急诊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的治疗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27):105-106. [2]杨存岳,魏明龙.急诊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的临床分析与探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24):4778-4778.急诊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的临床救治经验总结 李楠 471003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八九医院,河南省洛阳市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9.08.030 摘要目的:总结急诊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的临床救治经验。方法:2017年1月-2018年10月收治重症肺炎并 发感染性休克患者83例,观察患者死亡因素及治疗情况,并总结临床救治经验。结果:经过对症治疗后,治疗成功 66例,成功率79.52%。其中器官受累数>2个、营养缺失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结论:重 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是死亡率较高的疾病,对患者及时给予对症治疗和处理,可通过早期诊断、治疗和预防来降低 该病的死亡率。 关键词急诊;重症肺炎;感染性休克;死亡因素 5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