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等教育《马哲》试卷(A)及答案

合集下载

马哲试题及答案(全套)

马哲试题及答案(全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配套复习题及(绪论部分)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C)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A)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4、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B)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B、英国宪章运动C、芝加哥工人起义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C)A、工业革命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D、阶级斗争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B)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C、工人罢工和起义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7、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C)A、辩证法B、历史观C、劳动价值论D、剩余价值论8、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A)A、合理内核B、基本内核C、精髓D、核心9、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D)A、德国B、奥地利C、中国D、俄国10、“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A)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11、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B、与时俱进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D、科学性12、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C)A、辩证唯物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唯物主义1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D)A、吐故纳新B、科学严谨C、博大精深D、与时俱进1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A)A、实现共产主义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D、实现人权15、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C)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B、一切从实际出发C、理论联系实际D、实事求是【单项选择题答案】1.C 2 .A 3.A 4.B 5.C 6.B 7.C 8.A 9.D 10.A 11.A 12.C 13.D 14.A 15.C二、多项选择题1、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BCD)A、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哲学2、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BCD)A、巴黎公社B、 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C、 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D、 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ABC)A、德国古典哲学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D、法国启蒙思想4、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性人物是(BC)A、康德B、黑格尔C、费尔巴哈D、笛卡尔5.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AB)A、亚当•斯密B、大卫•李嘉图C、马尔萨斯D、西斯蒙6.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ABC)A、昂利•圣西门B、沙尔•傅立叶C、罗伯特•欧文D、托马斯•莫尔7.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CD)A、辩证法B、劳动价值论C、唯物史观D、剩余价值学说8、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AB)A、阶级性B、实践性C、客观性D、人民性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BCD)A、李大钊的理论B、毛泽东思想C、邓小平理论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0、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要分清(ABCD)A、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B、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C、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D、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多项选择题答案】1.BCD2.BCD3.ABC4.BC5.AB6.ABC7.CD8.AB9.BCD 10.ABCD三、辨析题1.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

马哲考试试题和答案

马哲考试试题和答案

马哲考试试题和答案试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意识?答: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物质”概念指的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物质”概念指的是客观实在性,即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3、什么是唯物辩证法?答:唯物辩证法是一种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科学方法,它强调事物的内部矛盾和斗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4、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意识”概念指的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意识”概念指的是人的主观性,即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认识。

5、什么是唯心主义?答:唯心主义是一种认为精神或思想是第一性的哲学观点,它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精神或思想是世界的本原。

6、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形而上学有什么区别?答: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形而上学有本质区别。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是客观存在的,而形而上学则认为世界是精神的或者是思想的。

7、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实践”概念。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实践”概念指的是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实践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也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基础。

8、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发展”概念。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发展”概念指的是事物的前进性和上升性,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发展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马哲期末考试试题答案一、简答题1、请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物质的概念,并举例说明。

答案: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物质概念既不同于唯心主义把精神看作是世界的本原,也不同于旧唯物主义用纯粹的自然科学来代替哲学上讲的物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包括自然界的万事万物,而且包括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

2、请简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并举例说明。

成人教育试卷(A)答案期末考试复习题

成人教育试卷(A)答案期末考试复习题

济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卷(A)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5小题,共计15分)1、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

2、物质:就是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3、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4、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5、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5小题,共计10分;只判断,不需说明理由)1、×2、√3、×4、×5、√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小题,共计20分;多选、少选均不得分)1、D2、B3、D4、A5、A6、BCD7、ACD8、C9、AB 10、D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5小题,共计40分)1、简述意识能动作用的主要表现。

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2、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主要表现。

第一,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和不平衡性。

第二,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的历史继承性。

第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3、简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质变向量变的转化。

4、简述实现由理论到实践的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当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间环节;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5、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答案

北京交通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考试试卷(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课考试题(A)考试方式:(开卷)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40分)1、哲学是:()A.包罗万象的“科学之科学” B。

世界观的理论体系C.人人都有的世界观 D。

终极真理的理论体系2.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是()A.阶级性B.革命性C.实践性D.科学性3.下列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是()A.理在气中,理随事变B.心无外物,心外无理C.理在事先,事随理变D.生死有命,富贵在天4、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或几种集体物质形态的哲学流派()A.辩证唯物主义B.朴素唯物主义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D.庸俗唯物主义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A.动者恒动,静者恒静B.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C.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D.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6、人类意识的能动性是指()A.能动的反映和改造世界B.能动的改造客观规律C.自由的创造宇宙万物D.自由的改造社会规律7、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B.实践第一的观点C.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D.对立统一的观点8、真像和假象的区别A.真像是客观的,假象不表现本质B.真像表现本质,假象不表现本质C.真像深藏于事务的内部,假象外露于事务外部D.真像从正面直接的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9、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A.抓住事务主要矛盾B.确定事务的质C.认定事务的量D.把握事务的度10、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

这体现了()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11、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B.运动和静止的关系C.抽象和具体的关系D.共性和个性的关系12、事物的本质是()A.构成事物诸要素的总和B.事物诸矛盾的总和C.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D.事物内部的主要矛盾1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A.反映的观点B.客观实在性的观点C.主体能动性的观点D.实践的观点14、实践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于它是()A.具有普遍性的活动B.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活动C.具有自觉能动性的活动D.具有社会历史性的活动15、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A.实践-认识-实践B.个别-一般-个别C.群众-领导-群众D.民主-集中-民主16、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而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卷A答案精选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卷A答案精选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卷A答案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卷(A)班级_____学号_____姓名_____得分____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A,P3)A、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2.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C,P12)A、辩证唯物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唯物主义3.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A,P14)A、科学性B、革命性C、实践性D、与时俱进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C,P25)A、人和自然的关系B、主体和客体的关系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D、物质和运动的关系5、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指(C,P25)A、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6.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C,P28)A、实践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客观性7.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是(A,P37)A、对立统一规律B、否定之否定规律C、质量互变规律D、普遍联系规律8.“沉舟侧半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D,P41)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的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9.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A,P42)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C,P61)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1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D,P61)A、客观世界B、感觉C、思维D、实践12.“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A,P44)A、归纳与演绎B、分析与综合C、抽象到具体D、实践到认识13.实践的主体是(B,P56)A、绝对精神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C、所有的人D、人的意识14 、实践的客体是(D,P56)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D、进入人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15、真理与谬误的根本区别是(C,P67)A、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愿望B、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C、是否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相一致D、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接受16.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志是(C,P92)A、公有制还是私有制B、公有制水平的高低C、是否适合生产力的状况D、劳动产品分配是否公平17、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A,P86)A、生产方式B、地理条件C、社会意识D、人口因素18、上层建筑是指(D,P93)A、社会的经济制度B、科学技术C、社会生产关系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19、社会形态是(B,P97)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20、社会革命根源于(D,P106)A、人口太多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21、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D,P134)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C、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22、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B,P140)A、资本各部分有不同的实物形式B、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增殖过程中起不同的作用C、资本各部分的价值转移方式不同D、资本各部分的价值量不同2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C,P151)A、生产过剩的危机B、生产不足的危机C、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D、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24、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C,P147)A、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B、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生产资本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D、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动资本25、美国采取权力制衡的组织形式,其中立法权属于(A,P154)A、国会B、总统C、最高法院D、最高检察院26、科学社会主义问世的标志是(A,P191)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B、“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C、空想社会主义理想的破灭D、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27、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实质上又是一个(B,P103)A、思想范畴B、经济范畴C、政治范畴D、文化范畴28、“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D,P228)A、原始社会的分配方式B、阶级社会的分配方式C、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D、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29、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终目标是(D,P235)A、夺取政权,消灭资产阶级B、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C、按劳分配D、实现共产主义30、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A,P207)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B、进行阶级斗争C、进行经济体制改革D、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包括(ABC,P8)A、德国古典哲学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D、美国实用主义2.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BCD,P3)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哲学3、联系的基本特点有(BCD,P35-36)A、必然性B、客观性C、普遍性D、多样性4、价值的特性包括(ABCD,P71-72)A、客观性B、主体性C、社会历史性D、多维性5、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BCD,P89)A、生产资料所有制B、劳动资料C、劳动对象D、劳动者6、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ACD,P40-41)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B、质变是量变的必要准备C、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D、量变和质变互相渗透7、感性认识包括的三种基本形式有(ACD,P61)A、感觉B、判断C、知觉D、表象8、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ABC,P86)A、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B、地理环境C、人口因素D、人的社会思想9、商品的二因素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关系是(CD,P129)A、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B、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C、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D、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10.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中(AD,P91/92)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也决定生产力D、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18分)1、简答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主要表现(P49-50)【答案要点】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马克思哲学试卷A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马克思哲学试卷A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成人高等教育课程考核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考试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学年学期:2007-2008学年第1学期试卷类型:A考试用时:120分钟适用专业:经济法学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6级层次:本科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B2、A3、C4、C5、D6、C7、C8、A9、D 10、B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1-20 CD AC CD AB BCD ABCD AD ABCD ACD ABD三、判断说明题(每小题6分,共30分)21.答: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2)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虽然都是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但它们也是有区别的。

其区别在于: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万事万物不过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而客观唯心主义则认为在人的主观意识和物质世界之外,还存在一种客观的精神,世界一切事物,包括人的意识,都是这种精神的产物。

(4分)22.答: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2)真理是有用的,但有用的不一定是真理。

(2)这是因为:所谓“有用”是带有主观成分的,对你有用的,对我不一定有用。

把是否“有用”作为衡量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就没有一个统一的、客观的标准,就会弄成“公说共有婆说婆有理”。

(2)23、这个观点是正确的。

(2)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条件;一事物与他事物之间的联系,也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

(2)任何事物都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在一定条件下发展、在一定条件下趋于灭亡。

随着条件改变,事物的性质和存在方式也要发生变化。

我们观察事物,就要观察事物间联系的条件做到一切以条件、时间、地点为转移。

(2)24、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2)人是社会的人,人的价值主要看其对社会贡献的大小,而不是看他挣钱的多少。

人的价值包含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

社会价值就是个人对社会的贡献,(2分)自我价值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及自己对自己的尊重。

衡量人的价值的尺度是看他对社会有无贡献及贡献的大小。

挣钱多的人如果只是为自己享受,他对社会没什么贡献,就不能认为他的人生价值大。

马哲期末考试试题

马哲期末考试试题

马哲期末考试试题期末考试试题(时间:120分钟共100分)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类别:A一、单项选择题:1~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

请将答案填入试卷第二页末的答题卡内。

1.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D )A.实事求是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2. 就理想的内容来划分,有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等。

其中全部理想的核心是( A )A.社会理想 B.道德理想 C.生活理想D.职业理想3.马克思主义革命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基础是( C )A.战斗性B.理论性C.实践性 D.逻辑性4.两大哲学基本派别是( A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C.思维和存在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5.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 B )A. 不可逆性B. 客观现实性 C. 可知性 D. 伸张性6.空间是物质运动的 ( A )A.广延性和伸张性B.持续性和顺序性C. 绝对性和无限性D.有限性和特殊性7. 实践的最基本形式是( B )A.处理人和人之间关系的活动 B.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C.推动历史进步的活动 D.一切创造性活动*8.“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

”这是一种( B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C.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9.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 C )A.人可以创造规律B. 人可以改变规律C.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D.人可以消灭规律1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D)A. 对立统一的观点B.绝对和相对的观点C.共性和个性的观点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11.医学科学证明,如果人的大脑皮层受损,就会丧失思维能力,没有意识,这说明(B)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C.人脑健康自然会有正确的意识 D.意识是对外接事物的正确反映1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B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实践的观点C.普遍联系的观点 D.矛盾的观点13. 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 A )A.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B.从判断到推理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D. 从知觉到表象14.“有用即真理”,这种说法是主张 C A.真理的相对性B.真理的绝对性C.主观真理论D.客观真理论15.科学家洛伦兹提出“蝴蝶效应”理论,他说:“可预言,一只蝴蝶在巴西振动翅膀会在德克萨斯州引起龙卷风”,这个说法( A )A.说明一种事物和现象可以通过一系列中间环节和另一事物、现象发生联系B.片面夸大了联系的普遍性C. 把联系理解为主观随意的,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D.否认了联系的多样性16.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 B )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把握事物的度C.确定事物的质 D.认识事物的量*17. 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 C )A.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关系B.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D.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18. 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是( C )A.风来雨至 B.冬去春来C.摩擦生热D.电闪雷鸣19. 实践和认识的客体是( D )A.由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B.外部自然界C.客观存在的事物D.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20.把科学的实践观第一次引入认识论是( B )A.费尔巴哈哲学的功绩B.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绩C.黑格尔哲学的功绩D.康德哲学的功绩21. 概念、判断、推理是( B )A.感性认识的三种基本形式B.理性认识的三种基本形式C.社会意识的三种基本形式D.社会心理的三种基本形式22“肯定和否定相互渗透,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

马哲试题及答案(全套)

马哲试题及答案(全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配套复习题及(绪论部分)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C)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A)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4、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B)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B、英国宪章运动C、芝加哥工人起义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C)A、工业革命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D、阶级斗争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B)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C、工人罢工和起义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7、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C)A、辩证法B、历史观C、劳动价值论D、剩余价值论8、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A)A、合理内核B、基本内核C、精髓D、核心9、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D)A、德国B、奥地利C、中国D、俄国10、“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A)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11、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B、与时俱进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D、科学性12、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C)A、辩证唯物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唯物主义1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D)A、吐故纳新B、科学严谨C、博大精深D、与时俱进1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A)A、实现共产主义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D、实现人权15、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C)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B、一切从实际出发C、理论联系实际D、实事求是【单项选择题答案】1.C 2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生 答题不得过 此线密封 线系班级姓名学号__________成人高等教育20____-20____学年第___学期《马克思主义哲学》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 A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B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C 、主管和客观的关系D 、物质和精神的关系2、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最显著标志在于它具胡C A. 客观性 B. 矛盾性C. 实践性D. 社会性3.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B A. 对世界是否具有统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B. 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C. 对世界万物是否运动发展问题的不同回答D. 对世界是否可以认识问题的不同回答 4、一切唯心主义者都主张C A. 事物是感觉的集合 B. 事物是“理念”的影子 C. 世界统一于精神D. 世界是不可认识的5. 规律是指事物和现象之间C A. 普遍的、永恒的联系 B. 间接的、短暂的联系 C. 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D. 相对的、偶然的联系6. 意识的本质是BA. 各种感觉的综合B. 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C. 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D .“绝对精神”的体现7. 辨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和空间是DA. 物质的两种基本属性B. 人类感性直观的先天形式C.“绝对观念”的外在表现形式D. 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8. 科学证明,人脑是C A 、思维的源泉 B 、思维的产物 C 、思维的器官 D 、思维的对象9.“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这句话强调的是B A. 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B. 外部条件对事物发展有重要影响C.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D. 内因和外因共同推动事物发展10. 揭示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析性统一的规律是D A. 联系和发展的规律 B. 对立统一规律 C. 质量互变规律D. 否定之否定规律11.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 A. 联系和发展 B. 发展和变化 C. 对立和统一 D. 联系和矛盾12.“或然率”这个概念是对B A. 相对性在量上的说明 B. 可能性在量上的说明 C. 必然性在量上的说明 D. 偶然性在量上的说明13. 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A A. 农民播种小麦B. 医生给病人做手术C. 法官审理案件D. 科学家进行化学实验考生 答题不得过 此线密封 线系班级姓名学号14.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B A. 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B. 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C. 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则来源于抽象思维D. 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15. 任何科学理论都不是终极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

这说明C A. 真理具有客观性 B. 真理具有绝对性 C. 真理具有相对性D. 真理具有全面性16.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A A.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B.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C.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D.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17. 把人与自然联结起来的中介是C A. 政治制度 B. 经济制度 C. 生产劳动 D. 社会意识18. 社会关系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其中最基础的关系是B A. 政治关系 B. 生产关系 C. 阶级关系 D. 思想关系19.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B A. 有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 B.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C. 有意识和抽象思维能力 D. 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20. 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A A. 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B. 人与社会制度之间的关系 C.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D. 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21. 下列科学发现中,不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的有C A.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B.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C.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D. 细胞学说22. 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先进还是落后的根本标志是D A. 看它是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 B. 看它是否实现了社会公平和社会平等C. 看它是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D. 看它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3. 国家的政体是AA. 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B. 国家政权的政治性质和组织原则C. 社会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D. 国家政权参与经济活动的形式24. 地理环境对生产发展的影响体现在AA. 它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制约生产部门的分布B. 它决定一个国家生产关系的性质C. 它决定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的特点D. 它决定着一个国家生产发展的潜力和前景25.在个人还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问题上,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在于C A. 承认伟大人物的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B. 承认政治权力和暴力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C. 承认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分,共10分)1、哲学答: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

2、物质答:物质:是标志非生命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它是生命和人类存在的基础,遵循机械的、物理的和化学的运动规律,运动的根本原因是能量转化和物质交换,具有反应特性而没有刺激感应性、感觉和意识。

3、真理考生 答 题不得 过 此 线密封 线系班级姓名学号答:真理:通常被定义为与事实或实在相一致。

但并无任何一个真理的定义被学者普遍接受。

主要的实质理论或强理论将真理视为具有本性的某种东西、现象、事物或一种人类经验。

4、生产力答:生产力是人类认识社会的一种认识工具,是人类认识社会必需的。

生产力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5、实践答:实践是人类自觉自我的一切行为。

内在意识本体与生命本体的矛盾是推动人类自我解放的根本矛盾,其外在化为人类个体及组织、阶级通过生产关系联系的整体对于自然及个体间或者集体关系、阶级关系形成的解放活动。

实践只有在自觉的意识下才是人性的、人格的。

30分)1、简述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唯心主义的基本基本形式。

答:(1)、唯物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心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

基本形式就是认为世界按其本原来说是物质的,是脱离人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精神或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物质是第一性,精神、意识是第二性。

(2)、唯心主义基本形式就是认为精神或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世界是精神、意识的产物,精神、意识是第一性,物质是第二性。

2、简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

答:(1)群众观点: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其基本内容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2)、群众路线: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一方面要求在一切工作或斗争中,必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并组织群众用自己的力量去解决自己的问题。

另一方面要求领导贯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即在集中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方针、政策,交给群众讨论、执行,并在讨论、执行过程中,不断根据群众意见进行修改,使之逐渐完善。

3、简述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作用的表现。

答: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每斤人都在一定裎庋上参与了历史的创造,但人们在历史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和大小是不同的.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出发,强调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广大劳动群众作为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创造了人们吃,穿,住,用,行等必须的生活资料.他们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3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4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4、简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答: 唯物辩证法是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又是认识的规律,也是思维辩证发展的规律。

客观事物的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是支配着外部世界的辩证发展的规律,而认识规律、思维规律的辩证法则是主观辩证法,是对前者的反映,即辩证的思维规律。

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正确认识了客观规律,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正确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卓有成效地改造世界,实现人们预期的目的。

如不顾规律,或违背规律,盲目蛮干,必然受到客观规律的无情惩罚。

如违背规律,越是发挥主观能动性,遭受的挫折和失败就越严重。

第二,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的,但规律不会自动反映到人脑中来,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反复实践,深入研究,才能把隐藏在事物内部的必然规律揭示出来,才能认识规律。

利用规律是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要经过许多中间环节,克服各方面的困难和阻力才能实现,更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考生 答题不得过 此线密封 线系班级姓名学号5、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答:(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2)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及其性质;其二,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原改变。

(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集中表现为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起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当上层建筑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起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

试论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其理论意义答:(1)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思维与存在何者第一性,即何者为本原,何者为派生的问题。

对此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哲学基本派别。

第二方面是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此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两个哲学重要派别。

上述两个方面同为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不可分割,但其中的第一方面,即何者第一性的问题,是更为根本的内容,规定着有无同一性的问题以及所有其他哲学问题的解决原则和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