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性诗歌作文审题[1]
诗歌材料作文的审题和立意(整理)

当梦想照进现实,幸福便开始蔓 延……
诗歌类作文审题
你知道, 你爱惜, 太阳天天升起;
你不知, 你厌恶, 太阳天天升起。
审题立意
• “太阳天天升起”是一种客观存在,而 “你知道,你爱惜”“你不知,你厌恶” 只是一种主观情感。主观情感是难以左右 客观存在的。
秋日,阳光一般的午后,我常常喜欢趴在窗台 上,一层一层地剥开文字背后的秘密。我陶醉于文 字本身带来的美感与充实,但我更沉醉于思索这些 符号所传达的“大智慧”。最初的思考,是唐诗带 给我的。
初读《枫桥夜泊》,只触摸到一位失意才子无 法排解的愁绪。所以之后读这类诗,我的注解大抵 不过“怀才不遇”“抑郁苦闷”之类。但后来见得 多了,也就再难依葫芦画瓢了。于是开始重新打探 它,这首诗便也在我心头隐现,由一鳞半爪逐渐变 得清晰起来:这首诗最令人无奈的,就是在于借寒 山寺的钟声敲醒人的梦境以后,把人搁在这荒寒中 没有着落,并让人用一生的经历来消解这梦后的凄 苦。
• 这则小诗的内涵要深刻理解。这则小诗的 诗题是“错觉”,查阅《现代汉语词典》 知道其意思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反应。 这个解释很好理解。
• 再看诗歌的内容,这首小诗运用拟人手法 写出了河的“此岸”与“彼岸”的“叹息” 或“长叹”。它们为什么“叹息”“长叹” 呢?原来,一个说:“我相信,一切欢乐 都在对岸。”一个说:“也许,幸福尽在 对岸。”也就是说,它们都没有看到自己 的优势,都处在自怨自艾之中。这是做这 道题审题的关键。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土
附着在大地上 你是土壤
沉浮在空间里 你是尘埃
土壤的功用是无比崇高的。而尘埃, 却只能污染空气。两者都由土而来,价值 却全然不同。生活中,你见过这样的现象 吗?你思考过它们的原因吗?请以“土壤 和尘埃”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所写内容须 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 [注意](1)立意自定;(2)文体自选; (3)不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
哲理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我贴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
材料再现
西哲维特根斯坦曾说:“我贴在地面步 行,不在云端跳舞。”这句名言诗意形象, 寓意深刻,它会引发读者诸多的联想或感 悟。 请结合这句名言,选择一个角度,自定 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 于800字的文章。
“我贴在地面步行”可以理解为对事业,对人 生要沉稳务实,一步一个脚印。 “云端跳舞”可以理解为对事业,对人生浮躁 轻率,虚无缥缈,毫无依托。 两个分句连在一起可以看出哲学家的观点:赞 同沉稳务实的人生追求,鄙弃浮躁轻率的人生选 择。 立意:其一,沉稳务实的人生最美。 其二,虚无缥缈的“舞蹈”最可怕。 其三,没有脚踏实地,何来人生成功? 其四,务“虚”注定人生一场空。
化实为虚, 化虚为实
——作文审题立意
化实为虚的过程就是类比的过程。就是由“物” 到“人”的过程。 所谓“化虚为实”就是指我们把“化实为 虚”得到的象征意义再放入到社会生活中去。
[审题思路 • • • • • • 命题作文:“活在春天里” 隐喻点:“春天” “化实为虚”: (1)“春天”的特点:温暖、温馨、和煦、 明净、灿烂、生命萌动 (2)“春天”的寓意:充满希望、理想、 梦想,体现乐观、积极的心态。 (3)带入原句:“活在春天里”就是“活在希 望里,活得乐观,活得自信,活得快乐。”
这些作文题有一个共同特点:题目中 有一个或几个形象的﹑具体可感的事 物,这些事物的存在使作文题显得含 蓄而朦胧,难以把握。我们只有弄清 楚这些事物的寓意后才能准确把握题 意。我们把这种以形象的﹑具体可感 的事物作为题目的作文统称为隐喻性 作文
寓言和名言型材料,其含义常常含而不
露,具有很强的隐喻性或象征性。如果就 事论事,就只能触及皮毛,得到一个肤浅 的认识。想要参透其中深层的哲理,就要 善于类比,巧抓“事”与“意”的相似点, 深入挖掘内在涵义
高考作文指导:如何写好哲理诗意性作文题(推荐5篇)

高考作文指导:如何写好哲理诗意性作文题〔推荐5篇〕篇1:高考作文指导:如何写好哲理诗意性作文题哲理诗意性文题,有的概念抽象,表意含蓄;有的字眼形象,含义模糊,两者都给人“雾里看花”之感。
这类命题一般采用双关或比喻修辞格。
审题时,同学们要试着将诗意的字眼直观化,把哲理的字眼通俗化,即要化虚为实,并尽力拓展其引申义或比喻义。
如“路”“桥”“春风”等一语双关:“路”既指行走的大道或小径,也可喻为“成长的历程”“人生之路”;“桥”还可以是“心灵之桥”“情感的沟通”;而“春风”不仅仅是“吹面不寒”的季节之风,更多喻“轻言细语的教导”“无声的帮助”等。
再如“又见枝头吐新芽”,“新芽”喻指新气象、新风气、新思想……而“送你一轮明月”的“明月”是指人生在“失意、伤痛、迷茫”时候,“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理解、支持和包容”。
可以说,挖掘出引申义或比喻义,就翻开了思维的大门。
当然,要准确理解题目的含义,还应该充分重视、巧妙利用提示语。
如“为别人开一朵绚丽的花”有这样的提示语:“让生命为别人开一朵花。
一次送茶送水是一朵花,一次无偿献血是一朵花,一次受伤后的救助是一朵花,一次好心的批评是一朵花,一次碰撞后的忍让是一朵花,一次大度的让贤荐能是一朵花……能为别人开花的心是仁慈的心。
”提示语对“一朵花”的含义一一拓展,降低了审题难度,拓展了思维空间,激发了考生写作激情。
篇2:高考作文指导:如何写好哲理诗意性作文题要写好哲理诗意性文题,思绪有时要在现实与回忆中自由穿梭,还要注意把握好线索,有时需要一明一暗两条叙事线索穿插进展……这无疑需要同学们有更娴熟的驾驭技巧,需要对行文中的人、事、物、景做艺术化的处理。
哲理诗意性文题,更合适写记人叙事文章。
无论是人物的出场,故事情节的展开,还是人物形象的塑造,文章主旨的彰显,都需要特定场景的设定,都需要灵敏的艺术加工。
如,“送你一轮明月”,不少考生巧妙地将故事场景设置在月夜里,借用月夜这个独特的场景,借用景物描写,引出人物,推动故事情节开展;行文中,灵敏巧妙地将天空中的“明月”自然转化为“鼓励”“微笑”“提醒”等虚化的“明月”,从而巧妙自然地实现了虚实转换,实现了现实与想象、与回忆的更替。
1诗歌材料作文的审题和立意

• • • • • • • Nhomakorabea垫,着重论述后者。 2、 以人为镜,看清自己 3、 诤友——生活中的明镜 4、 知音——人生的一面镜子 5、 要利用好对手这面镜子,看清自己 6、 以史为镜,看清自己 7、 反观自省,吾当三省其身,开展批评 与自我批评 8、 要认清自己,着重强调认清自己的意 义
1、 知人更要知己。辩证地谈,前者作铺
•
诗歌解读
• 首先,通过关键语句,把握材料的感情倾 向。 “照了一辈子人”“没有照见自 己”“看见自己的真面目”单看前两个短 语,似乎还有赞镜子无私奉献之意,如红 烛如春蚕,但后一句最关键,定基调,结 合三句, • 诗歌意在批评镜子只能鉴人,不能鉴己;
只能明察秋毫别人的得失,却看不到自己 的庐山真面;只能知人,不能知己。
• 2、透过现象看本质。晶莹、透亮、没有纤 瑕,这是星星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现象,它 的本质呢?正如诗人所说,是和地球一样 复杂。这是在写星星,又何尝不是在写现 实生活呢?遗憾的是,我们常常被一些纷 纭的现象所迷惑,把现象当作了本质。 • 3、理想和现实。诗歌第一小节写的是理想 中的星星,第二小节写的是现实生活中的 星星。我们不是常常把现实理想化吗?正 因为把我们尚为涉足的现实理想化了,所 以当我们步入现实开始新生活后感到的常 常是失望。这时,就需要我们用一段时间 来调整心态了。
诗歌类作文审题
你知道, 你爱惜, 太阳天天升起; 你不知, 你厌恶, 太阳天天升起。
审题立意
• “太阳天天升起”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你 知道,你爱惜”“你不知,你厌恶”只是 一种主观情感。主观情感是难以左右客观 存在的。因此,尊重客观存在是这首诗所 要思考的核心。比如我们要尊重自然,尊 重事物的发展规律等。当然,这样思考过 后,还可引申为我们要“适应”客观规律。 • 所以,这首诗的最佳立意是“尊重与适 应”,按照这个方向构思,文章是不会走 题的。
诗歌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修订

审题思路:
1、鉴赏诗歌 理解内涵 2、体悟哲理 注意导引 3、联系生活 全面把握 4、归纳立意 准确鲜明
巩固练习
【练习一】 阅读下面一首小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 文章。
在枫叶上 露珠红红地闪烁,
在荷花上 露珠有着泪滴似苍白的透明。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 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 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星星 雷诗雁
仰望星空的人 总以为星星就是宝石, 晶莹,透亮,没有纤瑕。
飞上星星的人知道, 那儿有灰尘、石渍, 和地球上一样复杂。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 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
立意提示
1、距离产生美 2、 透过现象看本质 3、理想与现实
由此可以拟题为“请给‘露珠’一片火红的‘枫 叶’” “环境与人”
【练习二】
阅读下面的短诗,根据诗的意境,发散自己的思 维,大胆联想与想象,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沙 世上好像—— 只有沙最不值钱 然而,最宝贵的东西——金, 就在它的里面。
【审题指导】
首先应该读懂诗意。这首以《沙》为题的小诗寓意 丰富,哲理深刻。“世上好像——只有沙最不值钱” 这是说“沙”在这个世界上最普通、最平凡的东西。 “普通”“平凡”应该是我们从这两句诗中提炼的 内涵。“然而,最宝贵的东西——金,就在它的里 面”是说金子就蕴藏在“沙”里面。“金”代表的 是伟大,代表的是富贵。整个小诗内涵就是:伟大 寓于平凡;富贵蕴藏于普通。这样一分析,我们就 可以把握本题写作的方向。
1、从露珠角度立意 ①露珠的悲伤是因为找没找对适合自己的环境导 致的――找准实现自我价值的位置(或:人要善于在 不同的环境中,发挥自己的闪光点,张扬个性, 在不同的岗位做出不同的贡献。) 以此定位,可以拟题为“生命闪光的位置”“位 置与价值” ②露珠自豪是因为借助了枫叶显现出自身价值— —借助外物(他人),成就自己。 ③露珠何故有喜有悲?因为没有自己,完全信赖 他人——坚持自己的个性,保持本色,不要受环 境的影响(从反面立意)
诗歌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精心整理“诗歌类”资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题目及范文一.依据以下资料选用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有一首诗写道:有朝一日我们会在密密的树林里在黄叶底下拾起自己的脚迹好像当年捡拾野果街市华灯明灭长桥人头攒动我们在密密的人流中寻找只为捡拾以前留下的脚迹一如当年捡起挤掉的鞋子。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许多于800 字【审题点津】这则资料是一首现代散文诗,读起来简单易懂,但其意象却颇具象征性“脚迹”并不是不过指脚在地上践踏出的印迹,更是指人生历程“在密密的树林里,在黄叶底下拾起自己的脚迹,好像当年捡拾野果”,是用童年时代“捡拾野果”这个拥有代表性的事件指代整个的青少年时代,这句诗的意思是回顾青少年时代的人生历程;与此相对应,下一句“街市华灯明灭,长桥人头攒动,我们在密密的人流中寻找,只为捡拾以前留下的脚迹,一如当年捡起挤掉的鞋子”,意思是回顾中老年时代为生活为事业而忙繁忙碌的人生历程“有朝一日”说的是未来,即等到总有一天我们老了的时候。
整首诗的字面意思是:当我们老了的时候,总有一天会回顾自己的人生历程假如认识到这一层,还只能算是看懂了一半,因为它留给我们考虑的话中有话还没有挖掘出来:我们应当掌握今日,掌握人生中的每天,让生命实现价值,让人生充分而存心义,这样,我们才不会“老大徒伤悲”。
写这篇作文,最简单出现的问题是审题失误有的同学没有理解“脚迹”的象征意义,以留在沙岸或荒漠上的脚迹为线索编一个故事;有的同学没有注意到“有朝一日”,此刻就开始回顾自己走过的坎崎岖坷,表达一种怨恨或遗憾;有的同学则没有注意“我们”,不写自己却写“母亲”或其余人。
【佳作展现】 ???????????????????????? 生命之痕火山喷发过,熔岩才会定格为坚硬的岩石;流星飞奔过,天空才会闪烁出漂亮的弧线;人生奋斗过,生命才会烙下坚固的脚迹。
似淅淅沥沥的春雨,如树林里沙沙而过的秋风,若悄无声气的冬雪,日子一页页静静地翻过有的早已与枯败的草木一起腐化,有的刚填涂好模糊的色彩凌乱在心头蓦地回顾,欲将以前大意的往昔拾起,却只捡得几个缺角少字的片段,彰显着岁月的不行复制生命之旅的脚迹那样模糊,我们回头观望着,考虑着,理解了付出与收获的关系。
诗歌类材料作文的审题

参考立意:伟大寓于平凡; 价值蕴藏于普通。
如何审题?
诗歌类材料作文审题方法步骤
1.抓意象 2.抓关键 3.辨倾向 4.理关系 5.查原因 6. 联生活
作文作业
喜爱并走进阳光的人 阴影会更引人注目 但他朝阳的一面 总在反射着亮光 害怕并躲避阳光的人 阴影会躲过人的眼睛 但他本人的整个存在 也裹在一片灰黑色之中 这些诗行引发了你哪些遐想?请你体会其中
参考立意: 对待传统、经典的东西,我
们既要尊重继承,又要在此基 础上勇于创新,不断超越。
审题出了什么问题?
1.朦胧感知,悟不出真意 2.抓“一鳞”而弃“全鱼”
3.抓现象而弃本质,就“诗”论“诗”
诗歌材料作文审题方法步骤
1.读懂诗歌,分析意象的深层意义(如比喻、 象征的本体),依据标题分析意象的主次,选 准角度。
诗歌类材料作文审题
诗歌类材料作文
这一类型的作文,有赖 于对诗歌材料本身的解读。 冷静品读,仔细体味,悟出 诗的意蕴,把握住诗的主旨, 才能确定写作的重心。
训练题:
唐韩愈有诗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 量。……” 清赵翼也有诗云:“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 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请你从这两首貌似语意相反的诗中提取观点, 自主命题,写一篇文章,其他要求如故。
3. 适应、顺应环境,不同的环境都能焕发自己 的光彩。
例3.阅读下面一首小诗,写下自己的立意。
错 觉
泰戈尔
河的此岸暗自叹息——
“我相信,一切欢乐都在对岸。”
河的彼岸一声长叹:
“唉,也许,幸福尽在对岸。”
“此岸”和“彼岸”错 在什么地方?为什么 会有这样的错觉?
哲理诗审题、选材

哲理诗审题、选材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我贴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
”请结合这句名言,选择一个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自的文章。
★“我贴在地面步行”可以理解为对事业,对人生要沉稳务实,一步一个脚印。
★“云端跳舞”可以理解为对事业,对人生浮躁轻率,显得虚无缥缈,毫无依托。
观点:1、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稳步走向成功。
2、拒绝浮躁轻率,追求沉稳务实的人生。
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土附着在大地上你是土壤沉浮在空间里你是尘埃请结合这句名言,选择一个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自的文章。
附在地——土壤——位置最卑下,但它却有着最大最高的功用和价值。
浮在空——尘埃——位置比较高,但它的功用是负作用,它的价值是负价值。
观点:要做一个脚踏实地的,不要做一个轻浮的人;人要找准自己的位置,绽放自己的光彩;在不同位置展现不同的价值。
例子:做人要脚踏实地1袁隆平脚踏实地钻研,培养了“杂交水稻”;2牛顿脚踏实地钻研,发现“万有引力定律”;3爱迪生脚踏实地探索,成为“发明大王”;4李阳脚踏实地训练,开创“疯狂英语”;5徐霞客脚踏实地实地访游,著成《徐霞客游记》;6李时珍脚踏实地研究,写出《本草纲目》;7居里夫人脚踏实地钻研,研究放射性现象,发现镭和钋;8蒲松龄脚踏实地收集素材,著成《聊斋志异》;9勾践脚踏实地蓄势,卧薪尝胆,复国雪耻;10王羲之脚踏实地练字,终成一代“书圣”;11邓稼先脚踏实地探索,研制出“两弹一星”;12马克思脚踏实地创作,写成《资本论》;13白居易脚踏实地创作,成为“诗圣”;14画鸡蛋的达芬奇脚踏实地画画,成为著名画家;15卡梅隆脚踏实地工作,拍摄出《阿凡达》。
16.明代医药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与阿基米德、高斯并称为世界三大数学家的莱昂哈德·欧拉,他们都是从小立志、仰望星空,把实现事业的梦想高悬在心灵的天空,在黑暗的夜空里仰望光明的星光、在绝望的深渊里寻找希望的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理性诗歌审题一、(2006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星星雷诗雁仰望星空的人总以为星星就是宝石,晶莹,透亮,没有所取。
飞上星星的人知道,那儿有灰尘、石渍,和地球上一样复杂。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
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联想与感悟要与整首诗的寓意有关。
②立意自定。
题目自拟。
③不少于800字。
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审题立意解析:这首诗说的是什么呢?1、距离产生美。
总以为星星是宝石,是因为在仰望它,和它有一段距离;没有距离了,飞上了星星,自然也就没有美可言了,看到的当然是灰尘、石渣。
对人也是这样啊,在对一个人还不怎么了解的时候(特别是恋人),总觉得他什么都是好的;可我们对他熟悉了,他对我们再没有什么秘密的时候,美便不存在了。
实际上,不是美不存在了,而是因为他的缺点挡住了我们的视线,使得我们看不见他的优点罢了。
2、透过现象看本质。
晶莹、透亮、没有纤瑕,这是星星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现象,它的本质呢?正如诗人所说,是和地球一样复杂。
这是在写星星,又何尝不是在写现实生活呢?遗憾的是,我们常常被一些纷纭的现象所迷惑,把现象当作了本质。
3、理想和现实。
诗歌第一小节写的是理想中的星星,第二小节写的是现实生活中的星星。
我们不是常常把现实理想化吗?正因为把我们尚为涉足的现实理想化了,所以当我们步入现实开始新生活后感到的常常是失望。
这时,就需要我们用一段时间来调整心态了满分作文例文1 距离的眼睛我没有去过太空,但我听说,从太空遥望地球,那是一颗美丽的天蓝色的星球,像一颗宝石,在摇曳着光辉,但从小就生活在地球的我,每天看看脚下的土地,工厂不停地排出的废气、污水,一切似乎没有了那份祥和和宁静。
于是,我理解了距离产生美的意义。
一直不相信完美而又一直在追求完美的我们,有时太过于接近目标,以至于它那微小的裂痕都被我们一览无余,尽收眼底。
于是我们厌倦了这些不完美而去追求别的完美,人生也在这一次次放弃和追求中充实。
之后,我明白了,真正的完美需要距离的修饰。
有一个画家,在他作画的时候,总是不时地后退几步来观察自己的作品。
因好奇心的驱使,问他后退的原因,他的回答是为了更好地看清自己的作品。
哦!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所以,我猛醒:作为人,了解不需要形影不离,喜爱需要有一定空间来彼此放松。
距离的存在使我大悟,原本优雅的山峰,欣赏其优雅,无需身临其境;原本汹涌的大海,要领略它的波涛,也不必登上海轮,你只要站在高高的岩石上,任海风吹乱发丝,任骄阳晒黑皮肤,任潮水拍打脚下的巨石。
如果你还觉得不够,那么,让自己飞翔,化作一只苍鹰,你会看到蓝天、白浪、金色的沙滩、暗红的礁石。
这时,你说你找到了通向美的道路,我衷心向你祝贺。
其实每个人都能看到美,感受美,只是有人太急于求成,把一切都抓取到眼前,以致无美可言,于是抱怨这个世界太不美。
想一想吧,不是吗?有的人或抱得太紧,或看得太清,而世间本就没有完人,所以他们的一生充斥着孤独和失落。
人与人就像两个运动的分子,只有拉开了距离才会相互吸引,只有距离才会使本就不完美的人看上去完美。
于是距离成了一双眼睛,她明亮、她迷离,她使世界因她而充满了美。
彼此不要如此紧密,世界就会因充满了距离而美丽。
[名师点评]运用了比喻手法的标题《距离的眼睛》,很是引人注目,会吸引我们带着悬念去读文章。
这样,作者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读完文章,我们知道作者说的是距离产生美。
作者时时处处紧扣这一点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来谈,谈充分了,谈透彻了,便水到渠成地引出了结尾段中的“于是距离成了一双眼睛,她明亮、她迷离,她使世界因她而充满了美”,我们读到这里也就能够知道标题原来是来自这里,我们也就知道标题是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想一想,整条龙都已经画好,再给其点上眼睛,焉有不飞之理?例文2 梦想在现实中起舞仰望星空,那似乎没有纤瑕的星辰在银河中闪耀,而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
那不染纤尘的星空里,放飞了多少人美丽的梦想。
飞上星星的人知道,那里像地球一样,也有灰尘和石渣,于是他们失去了幻想的自由和权利。
我们不能一味沉溺于自己的幻想之中,却也不能让自由飞翔的思想湮没在无情的现实里。
阮籍目睹世间的浑噩不堪和好友的身首异处,借醉酒逃避现实。
他的一生一直在逃避、逃避、逃避,却终因一篇《为郑冲对晋王笺》被人唾弃。
嵇康则完全生活在现实之中,不肯向生活做出任何妥协,最终一曲《广陵散》成为绝响。
其实人生由阮籍的醉酒向前一步便是嵇康的《广陵散》,人生由嵇康的《广陵散》向后退一步便是阮籍的醉酒,殊途同归的境遇竟是如此迥异。
若是两人各向中间迈出一步,将幻想与现实稍加中和,也许就不会落得生者隐入迷幻,死者融入苍穹,只留给后人无尽的怅惘。
我们如何才能让仰望星空的人了解现实,又如何才能让飞上星星的人保留梦想呢?在那个人人埋怨的时代,沈从文先生目瞩现实的残酷却依然将那个江南小城写成了山美、水美、人美的世外桃源。
现实没有湮没他对人生的希望,他用一份最原始的情感和一颗赤子之心看待这个社会,看待自己的人生。
他没有沉醉于自己的幻想亦没有让现实麻木自己的心灵。
张允和先生亦是一位智慧的老人,她一生经历了大富大贵,也经历了战火纷飞、十年浩劫,而她却永远保有一副悲天悯人的情怀、一颗永不衰老的童心。
她那悲天悯人的情怀使她正视现实并战胜现实,而她那颗永不衰老的童心则使她在任何艰难的情况下都不放弃幻想和权利。
川端康成浅浅的一句“凌晨四点钟,看到海棠花未眠”瞬间感动了多少心灵。
这是梦和现实完美的结合,让那些世俗之物顷刻间土崩瓦解,让多少在现实中日渐麻木的心灵得到了温暖。
正视现实,但不委身于现实;保持幻想,但不沉溺于幻想。
让梦想在现实中跳一曲酣畅淋漓的舞蹈吧!二、(2007年广州一模作文)阅读下面一首小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在枫叶上露珠红红地闪烁,在荷花上,露珠有着泪滴似苍白透明。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阅读下面一首小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注:本诗原题《境遇》,命题人将其删除。
一、审题这是首哲理诗,借助露珠在枫叶上“红红地闪烁”,在荷花上“泪珠似苍白的透明”这两种直观的形象,展现在不同的情况下露珠有不同的形态,省略号表明还有很多情况没有列出。
所有立意,应该紧扣露珠的在不同环境下的结果来确定。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表明是材料作文。
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表明重在把握材料的主题、含意,材料不一定要引在文中。
立意过程呈现:第一种:同样是露珠,在枫叶上红红地闪烁,在荷花上泪滴似苍白透明从露珠角度:人在不同的环境(位置、岗位、角色、生活)表现出不同的结果(价值、际遇、成绩、风采),看作对比:立意1:要选择能让自己闪光的人生环境,而不要最后留下遗憾、伤感不看作对比:立意2:不同的环境(位置、岗位、角色、生活)中表现出不同的人生结果(价值、际遇、成绩、风采),都能焕发光彩从枫叶荷花角度看作对比:立意3:好的环境(位置、岗位、角色、生活)能让人有好的结果(价值、际遇、成绩、风采)不看作对比:立意4:不同的环境(位置、岗位、角色、生活)造就不同的人(价值、际遇、成绩、风采)第二种:同样是露珠,在枫叶上红红地闪烁,在荷花上泪滴似苍白的透明,都很美丽;借助了枫叶、荷花,露珠显现出不同的色彩;同时枫叶、荷花也更美丽更有风韵,可以推出:立意5:借助外物(他人),成就自己立意6:善借,成就自己,也成就他人第三种露珠真实地呈现了枫叶、荷花的颜色;而枫叶、荷花也并未因露珠而变色,可以推出:立意7:坚持自己的个性,保持本色,不要受环境的影响立意8:要真实地反映客观现实世界立意9:只有自身心灵纯洁,才能真实地反映世界第三种露珠真实地呈现了枫叶、荷花的颜色;而枫叶、荷花也并未因露珠而变色,可以推出:第四种露珠、枫叶、荷花一起构成非常美丽和谐的画面,是由于二者自然地融合,没有冲突反作用可以立意:立意10:谈融入之美(和谐之美)判断立意对否关键是看能否基于三者之间关系(露珠在两种情况下的结果)来立意,抓住了就切合,未抓住,就偏离。
立意上的主要问题:1.没有全面理解材料的含意,仅从诗句里摘取“露珠”“红红的枫叶”“苍白的荷花”这些意象,或歌颂像露珠般平凡而伟大的人物,或谈论世界是丰富多彩的话题,或赞扬枫叶经霜更显品质、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或谈及如何保护水资源……2.得出的观点与材料缺乏内在的联系,仅凭主观臆断,生硬地套上材料:如由露珠衬出枫叶、荷花的美,进而赞颂露珠的奉献精神;由露珠在枫叶上、在荷花上,推测露珠一会在枫叶一会在荷花上,进而想到人们要勇于探索,不怕失败;由露珠停与枫叶、露珠与荷花,推理出不同的事物相结合,会有不同的意境、感受等等……3.立意自相矛盾。
对露珠的看法不鲜明,如先说露珠晶莹透明,所以才能呈现各种光彩,后面又说做人不要像露珠这样随着不同的环境表现出不同的情形。
4.不能理解这是一首哲理诗,没有提炼观点。
如:写自己散步发现露珠在枫叶上如何如何,在莲花上如何如何,在小草上如何如何;或编写一个故事,主人公就叫“露珠”,而故事与材料全然无关。
5.生搬硬套曾经写过的观点。
如:和谐,创新,美,平凡,奉献等。
立意要注意什么:1、一定要真正全面理解材料,抓住材料的主旨、核心读懂材料的以下方面:(1)人:有哪些人,主要人物,次要人物(2)物:哪些物,重要的物,次要的物(3)事:主要事件,起因、经过、发展、结果(4)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人与物之间的关系(5)中心:想反映的中心是什么(6)作者的议论:看作者的议论提示,看材料有无倾向性2、立意时可以选取一个侧面,一个角度,但不可断章取义,“一个侧面,一个角度”不等于“一个字一个词”。
3、注意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区别。
话题作文的要求是“不脱离话题的范围”,材料作文的要求是“不脱离(材料)及材料的含义”,两者差别相当大。
二、表达上的主要问题:1. 不善于处理命题人提供的材料。
命题者的要求是“不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那么行文应该紧紧围绕此来写作。
阅卷时发现许多同学撇开材料,一上来就提出如“和谐,创新,美,平凡”等立意,行文时也不提及材料,更不用说在结尾时点题、扣题了,结果导致完全偏离题意。
2. 不善于分析。
罗列事例,所列举的事例之间没有相应的过渡语句,“材料+观点”现象严重。
列举的事例不典型,常常是张三、李四、某某人、我自己。
引述事例方法不当,叙述过于详尽。
3. 套作严重。
一种情形:很多文章几乎是以前高考作文“位置与价值”“乌鸦与老鹰”“材与非材”的翻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