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5课《离骚》课件(37张PPT)

( 6) 鹰和凡鸟不能同处一群啊,从远古以来就是 这样。 分析:用大鸟和小鸟不合群来比喻说明自己绝不随 波逐流 哪有方枘和圆凿能够相合的啊?哪有道不同 能够相安? 分析:用方圆不相合说明自己和世俗小人不相容 小结:以上四句写自己和群臣的矛盾是不可 调和的。
2017/12/6
( 7) 。 我受着委屈而压抑着意志啊,我忍受着责骂 和侮辱。 分析:表现诗人忍受委屈压抑意志,忍受责骂和 侮辱。
我忽然回头来放眼远眺啊,将去看看四 方广大的土地。 分析:写诗人放眼眺望四方大地
佩戴着缤纷多彩的服饰啊,浓郁的花香 会更加芬芳。 分析:写诗人佩戴上多种服饰,使自己 更加光彩照人,暗指自我陶醉。
2017/12/6
世上的人们各有各的乐趣啊,而我独独 爱美并且习以为常。 分析:屈原表明人各有各的乐趣,而他穷其一 生只想追求美政,加强品格修养 。 即使把我肢解了我还是不会改变啊,难 道我的志向还会因受挫折而改变? 分析:用反问句表明屈原即使受挫也不会 改变自己志向。
2017/12/6
(2)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 替。 我只是崇尚美德并约束自己啊,可早 上刚进谏而晚上就遭贬黜。 析:写自己虽崇尚美德约束自己,多少年 仍然遭到贬黜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既因为我用香蕙作佩带而贬黜我啊, 又因为我采集白芷而给我加上罪名。 分析:用香草做比喻说明自己遭贬 黜是因为德行高尚
(五)、浪漫的精神 义无反顾的人生之路 “亦余心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诵读指导
《楚辞》以六、七言为主,兼及四、 五、八、九言,并多用楚地口语“兮”字。 朗读时,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好它的 节奏特点。以第一节为例: 长太息 / 以 / 掩涕兮,——哀 / 民生/ 之/多艰。余 / 虽好修姱/以/鞿羁兮,—— 謇/ 朝谇/而/夕替。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语文

16、如
17、举
沛公起如厕(动词 到,往)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副词 像,好像,像是) 如人离违,宜别图之(连词 如果,假如) 弟子不必不如师(动词 比得上) 公屡促之,必如约(动词 按照……办) 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连词 而)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动词 举起) 中江举帆(动词 挂起,拉起)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动词 发动)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动词 攻克,攻占) 众议举宠为督(动词 推举)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介词 拿) 杀人如不能举(形容词 全,尽) 范进中举(名词 科举考试,举人)
四、古今异义
1、敢以烦执事 古义:办、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处境艰难 今义:物质上不富有 5、可以解国之患 古义:可以用(它)来 今义:可能,能够 6、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古义:袒露一只臂膀 今义:袒护
14、谢
15、胜
哙拜谢(动词,感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动词,道歉、谢罪) 乃令张良留谢(动词,辞别) 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动词,问)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动词,告诫) 乃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凋谢) 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经得起,能承受) 刑人如恐不胜(尽,完)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胜过,占上风)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胜利,战胜) 予观夫巴胜状,在洞庭一湖(优美的)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有才智的,高明的)
二、识记通假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 3、秦伯说,与郑人盟(悦) 4、失其所与,不知(智) 5、今日往而不反者(返) 6、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震) 7、卒起不意,尽失其度(猝) 8、距关,毋内诸侯(纳) 9、张良出,要项伯(邀) 10、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背) 1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早) 12、令将军与臣有郤(隙)
4.《氓》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 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 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5)“静言思之,躬自悼矣。”静心反思,感慨万
千,情绪由激动转为平静,“矣”字语气趋为平缓、低沉。
诵读的节奏: “二、二”节拍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 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 愆期,子无/良媒。
师生交流
主消谓句(中之子m读间的é作n(的独gm结 立)á,n构 性(嗤说g民助 。c”是)。h,忠词不,现ī笑 诚流,译c代嘻的氓h取。汉布嘻样。ī)语币的子,。样。古系通子义连买“;:词,交嗤一交换直。易。通到,“不;非是今。”义走,:近,递靠进近关。
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介词,用。 已经。
财物,指嫁妆。
译文:我登上那倒塌的墙壁,来远望青年所住的复关。 看不见青年的到来,惹得我眼泪涟涟。见到了青年的到 来,喜得我有说有笑,你用龟甲和著草占卜,结果很吉 利。你用车子来接我,我把我的嫁妆搬到你家。
动词,吃。它还可表“吃
润若的谓泽,用“的形法之样容同”子 词“。,词是氓比尾放之喻,在蚩女相主蚩子当”年于词轻“物,貌然它主美”的代。。。
总之,这里女子是 多情的,也没多考 虑,知人知面不知 心啊,这就为悲何
表现不咋的,挺好发脾气。 姑娘嫁人时,千万要注意!
思考?
1.试概括第二章的情节与情感。 2.这章着重写谁? 姑娘 咋样? 多情
待嫁时,真着急!
登破墙,望情郎; 看不着,泪涛涛; 看得见,脸灿烂;
语文必修二 第二单元

必修二第二单元相关知识●作品赏析涉江采芙蓉有许多动人的抒情诗,初读时总感到它异常单纯。
待到再三涵泳,才发现这“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之中。
《涉江采芙蓉》就属于这一类。
初看起来,似乎无须多加解说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现远方游子的思乡之情。
诗中的“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不正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婉么?那么,开篇之“涉江采芙蓉”者,也当是离乡游子无疑了。
不过,游子之求宦京师,是在洛阳一带,又怎么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芙蓉?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往往又暗指着“夫容”,明是女子思夫口吻,岂可径指为“游子”?连主人公的身份都在两可之间,可见此诗并不单纯。
我们不妨先从女子口吻,体味一下它的妙处。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
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谊的表露。
何况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搁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岂不要教人心醉?——这就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吟叹所展示的如画之境。
倘若倾耳细听,你想必还能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戏谑、欢笑之声哩!但这欢乐美好的情景,刹那间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
镜头迅速摇近,你才发现,这叹息来自一位怅立船头的女子。
与众姑娘的嬉笑打诨不同,她却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
此刻,“芙蓉”在她眼中幻出了一张亲切微笑的面容——他就是这位女子苦苦思念的丈夫。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长长的吁叹,点明了这女子全部忧思之所由来;当姑娘们竞相采摘着荷花,声言要送给“心上”人时,女主人公思念的丈夫,却正远在天涯!她徒然采摘了美好的“芙蓉”,此刻又能遗送给谁?接着两句空间突然转换,出现在画面上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远道”的丈夫了;“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仿佛是心灵感应似的,正当女主人公苦苦思念丈夫的时候,她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忧愁,回望着妻子所在的故乡。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离骚》.

诗人面对所遭遇的忧愁,是怎么 面对的呢?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 主人公形象?
深入思考: 第一段中诗人是 “九死未悔”,第二 段中诗人“悔相道之 不察”, “悔”与 “不悔”是否矛盾?
百家争鸣 你如何看待屈 原抱石投江、以身 殉国的行为?
情感升华 我们也有我们的人生经历、思想见 解,读了《离骚》后,同学们如何看待 屈原的呢?请联系个人经历,以“屈原, 我想对你说”开头,写一段两分钟的演 讲词。
侘(
) )
)傺( )
)
延伫(
) 文中“浩荡”一词的含
初读课文,感受诗歌语言特点。
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 纪楚地,故可谓之楚辞 —— 黄伯斯《翼骚序》
再读课文,理 解诗人遭遇的忧愁 有那些。 请同学们试从 诗歌中总结诗人所 处时代的特点。
三读课文,感受诗歌中诗人的形 象 。 请找出诗歌中描述诗人外部形象 的语句,并分析其作用。
离 骚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酌酒花间,磨针石上;
倚剑天外,挂弓扶桑。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知识小卡片
姓名:屈原(名平,字原)
籍贯:战国楚国丹阳(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 的后代)。 政治成就: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 闾大夫之职,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 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 文学成就:《离骚》、《九章》《九歌》 《天问》等,他创作的《楚辞》是中国浪漫 主义文学的源头,与《诗经》并称“风骚”, 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离骚》是 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屈原,我想对你说。虽九死,你不 悔;虽体解,你不悔。千年时光飘然而 去,你在世人淡漠的目光里沉默。我迷 惘时点一盏烛火,借文字的温暖,细数 你的灵魂,任你那芰荷的芬芳,洒满我 生命的罅隙。2000多年后的今天,在这 个平静的早晨,把你一生的故事讲给我 听。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离骚》教学课件

伏清白以死直兮,
固前圣之所厚。
(刚正不阿,一身
正气)
宁溘死以流亡兮,
余不忍为此态也!
(疾恶如仇,不同
讨论题
流合污) 民生各有所乐兮,
4、诗中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品格? (使用原文诗 余独好修以为常。
句填空)
,
。 (刚正不阿,一 (洁身自好,自我
身正气) 同流合污) 自我完善) 献身理想)
, , ,
(疾恶如仇,不 完善)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离 骚》教 学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离 骚》教 学课件
(1)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2)“兮”字 是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3)注意处理声音的高低、疾缓、强弱变 化,体会其节奏、韵律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对特别难懂的句子,可 参照注释,在初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诵读。
释,即
的意思。10.《楚辞》是由
__________(朝代)代__________(姓名)所
辑录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后人仿
写的作品,因这些诗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名为“楚辞”。
三、选择题11.注音,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太息:叹息。 謇:jiǎn 谇:suì,
艺术价值。
03. 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离 骚》教 学课件
【学法指导】
01. 借 助 课 文 注 释 和 古 汉 语 字 典 自 主 理 解 诗 的 大 意 ,
掌握重点诗句的翻译及重点字词的含义。
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屈原生平事迹及其对后世国民
02. 精神的影响;了解楚辞的特点及其对后世文学的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二单元 5.《离骚 》课件(22张PPT)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宁死不屈)
5.课文中大量运用语气助词“兮”,其作用是什么?
“兮”是具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的语气词,它在诗句中的位 置不同,作用也不尽相同。
用在上下句中:表语音的延长; 用在上下句间:表语意未竟,待下句补充; 用在句尾:表感叹意味。 本篇课文的“兮”均用在上下句间,表示语意未完,等待下句 补充。
6.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手段来增强韵律感、音乐性?
制芰荷以为衣兮, 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 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 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 唯昭质其犹未亏。
悔恨选择道路没看清楚啊, 我久久伫立准备往回返。 掉转我的马头把车赶上原路啊, 趁在迷途上还没走出太远。
让马儿在长满兰草的水边漫步啊, 再奔向椒丘暂且在那儿休息。 入仕为官不被接纳反遭指责啊, 只好退身重整我当年的旧衣。
《离骚》是《楚辞》中的名篇,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中 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关于《离骚》篇名的含义,古今各家说 法不一。有的说是“离愁”,有的说是“遭忧”,还有的说是 楚地的古乐曲名。
离忧也。离,犹罹也。
骚,忧愁也。离骚者,乃言遭遇忧愁,陷入困境(班固) 离,犹畔也,别也。骚,忧愁也。离骚者,乃言摆脱忧愁。
(1)押韵。隔句用韵。 (2)在句中普遍使用“兮”字。 (3)大量使用对偶句。 (4)多用双声叠韵联绵词及叠音词。如“革几羁”“郁邑”“ 侘傺”“陆离”等是双声词,“岌岌”“菲菲”等是叠音词。
人教版 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涉江采芙蓉》课件 (41张PPT)

西北有高楼
•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 此诗借不遇佳人“知音”之悲,抒写了自 身政治上的失意之情,反映了一种带有广 泛社会性的被压抑的苦闷、悲伤与期待, 表现了东汉末年大动乱时期一部分在政治 上找不到出路、生活中彷徨的知识分子的 悲凉和迷茫。全诗融情于景,语言形象生 动,风格朴素浑厚,运用典故以及比喻、 寄托等手法,从高楼写起,以高飞作结, 当中交错描画弦歌之声及听者感受,写得 缥缈空灵。
1、失志伤时、人生无常的感慨。如《今日良宴 会》、《生年不满百》(”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年 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 待来兹?“)、《驱车上东门行》(“人生忽如寄, 寿无金石固。……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 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2、世态的炎凉与人情的冷暖。如《西北有高 楼》感叹知音难逢。《明月皎夜光》写朋友离我而 去。
感情的纯洁、美好。
表相思之情之物: 红豆;明月和酒在传统文化中也经常用来作相 思的事物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额,此物最相思。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这一问一答中,抒情主人公的 情感是否有变化?
轻松欢快
黯然销魂
这两句的语气如何? 你从“远道”一词品出 什么?
采花折柳赠亲朋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 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 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还顾望旧乡, 长路漫浩浩。
诗歌第三句运用什么描写手法刻画人物? 其中“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 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诗歌(全卷共100分,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30分,每小题3分)1.选出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2.选出错别字最多的一项()A.深邃褒扬重头越挥斥方虬B.饥瑾暴戾万户侯浪遏飞舟C.肿涨峭壁双桅船彳亍而行D.沧茫迷惘竟自由风华正冒3.选出依次填入下列横线最恰当的一项()①巴金的性格几十年都是这样,内向,忧郁,但心里有团火,有时出极大的热情,敢讲真话。
②我们相信,学贯中西,可立一家之说;融会古今,或成经国之才;集中西哲学、古今之说可出大智慧。
③在看完了《富爸爸•穷爸爸》之后,我感觉该书充斥着的观点,跟着富爸爸去追求财务自由,非但无法实现真正的自由,反而有可能会断送掉我们的幸福。
A.爆发沉淀虚妄B.爆发沉沦虚幻C.暴发沉淀虚妄D.暴发沉沦虚幻4.选出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A.他考试的时候总是粗心大意,没有认真审题,看漏要求,这种目无全牛....的习惯真让人头疼。
B.通往山里的路非常颠簸,车上的志愿者都前仰后合....,有的甚至晕车呕吐。
C.由于时间较紧,这次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会同学们还未能做好充分的准备,但大家整体的表现还是差强人意....的。
D.有人认为,只有下里巴人....才用自行车代步,殊不知,很多城市新贵都青睐自行车,既环保又健身。
5.选出没有语病的一项()A.真正的成功,不在于有多高的地位,也不在于赚很多的钱,而在于是否能用自己的所长服务于社会并获得快乐。
B.我仿佛又看到故乡那有着鬈曲飘拂长须的老榕树和时时出现在梦中的潺潺溪水流声。
C.这幅图片再现了身穿节日盛装的姑娘们围绕着篝火,载歌载舞,脸上写满喜悦。
D.《建国大业》汇聚了众多明星,塑造了一个个个性鲜明、血肉丰满的历史人物形象,成为主流电影中的优秀代表作。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如果说毛泽东是文韬武略,那么他是文大于武,。
文化的博大精深,使他在20世纪风云际会的中国政治舞台上鹤立鸡群。
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就是他最大的底气和本钱,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综合素质。
因为这个,。
①以文安天下②以文立身③以文胜出④他才能鉴往知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⑤他才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⑥他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胸中自有雄兵百万”A.①②③④⑥⑤B.②③①④⑥⑤C.②③①⑥⑤④D.③②①⑥⑤④7.选出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A.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死水》)B.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再别康桥》)C.饥馑的大地/朝向阴暗的天/伸出乞援的/颤抖着的双臂(《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D.最后一次了,我听着你的/喧声呼唤,你的沉郁的吐诉(《致大海》)8.选出诗句的节奏、重读标注完全正确的一项()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B.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C.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D.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9.选出对本单元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A.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中“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这几句既是写景,写行军的肃穆,也从侧面写出战争的惨烈。
B.闻一多的《死水》把一沟死水描写得很美,是一种反讽的写法,充分表达出作者对丧失生命力的社会的无情嘲讽。
C.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以画入诗,加之一些动词的运用,使每一幅画面都给人以流动的感觉,充分体现了新月派诗歌的建筑美。
D.泰戈尔的《我一无所求》写爱也写自然,爱与自然融为一体,人成为自然的一种景观,表达作者对人生、对自然、对爱的颖悟。
10.选出对下列诗句所咏之物判断正确的一项()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碧叶喜翻风,红英宜照日。
A.竹、梅、松、兰B.柳、梅、松、莲C.柳、梅、竹、兰D.竹、菊、松、莲二、文言文阅读(21分)放鹤亭记(宋)苏轼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
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
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
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
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
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
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
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
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
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
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11.选出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3分)A.春夏之交,草木际.天:接近B.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减少C.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北面D.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亲自12.选出加点的字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3分)A.隐然如.大环纵其所如.B.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超然于尘埃之.外C.故《易》《诗》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D.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13.“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中的“其”指代的是什么?选出理解最恰当的一项()(3分)A.南面之君和山林遁世之士B.周公、卫武公和刘伶、阮籍C.放鹤和饮酒D.我和山人14.选出对上文理解有误的一项()(3分)A.文章记亭述鹤,借酒发感,叙议结合,亦文亦歌,抒发了个人清闲放旷、超脱尘俗的隐居之乐。
B.“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
”寥寥十字,勾勒出了仙鹤的清新俊美、飘逸脱俗。
同时,作者借鹤写人,描绘了一种如鹤独立、如鹤高飞的自由人格。
C.古人都把鹤比作贤人君子,好鹤应该有助于修身养性,但南面之君却不能享受这种乐趣,“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
可见,南面为君之乐不及隐遁山林之乐。
D.作者与山人饮酒赏景,谈酒议鹤,体悟人生,运用了对比、引用、排比等方法列举史实时,论证了南面之君不能得隐士好鹤之乐,从而心仪隐逸。
15.断句(3分)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16.翻译(6分)(1)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诗歌鉴赏(10分)沁园春长沙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17.这首词上阕描写景物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做简要分析。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这首词上阕和下阕各用一个问号收结,请问这两个问句有何区别和联系。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现代文阅读(33分)诗歌是对符号的消费,是对物化的反抗说穿了,文学艺术都是对于符号的消费,是一种不为实而为名的努力(或称徒劳)。
在现实社会中那些功利原则比较强的人们看来,对于文学艺术的创造与欣赏,是非常悖理的因而也就是十分愚蠢的选择,但是在功利原则比较淡漠的艺术的审美的眼光看来,诗人们却正是在对于符号的消费里得到快乐。
有一个人在一个村子里开了一家鱼店,并在店门口挂了块招牌:新鲜的鱼在此出售。
一个人走进来说,难道有人会卖不新鲜的鱼么?店主人觉得有理,就将‚新鲜的‛几个字取掉了。
又一个人来到店中,说,难道你还在别的地方卖鱼么?主人也觉得有理,于是就把‚在此‛二字取掉了。
第三个人走了进来,说,难道你是在免费赠鱼么?于是主人又把‚出售‛二字取掉了。
第四个人走了进来,说,你卖的难道不是鱼么?再说,这么浓的鱼味儿,人们老远闻都闻到了,于是主人就拿走了招牌,什么都没有了,只有一片空白。
有人说这一片空白好,因为它最接近事实的真相——人和鱼之间什么障碍也都不见了。
持这种看法的人难以消费符号,或者说实在并不理解艺术的追求。
因为他所渴望的这一片‚空白‛,正是艺术的大敌,它几乎就是艺术的对立面。
试想一下,哪一个艺术不是对于空白的破坏?石头上的雕刻、纸上的书法与画、空气里的音乐、天空中的云、草原上的马、大海里的船、生命当中的故事……鱼就是鱼的真相么?不!我的这样子就是我的真相么?好像也不!什么是真相?比如一个空空的圆下边一条辫子,就是阿Q的真相,也就是中国人的真相!真正的中国人,哪怕是一个保存得极完整的人体标本,也绝对不会是中国人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