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细读_从文学批评到翻译研究_刘桂兰

合集下载

论“新批评”文本细读

论“新批评”文本细读

摘 要文本细读是一种细致的阅读文本的一种文学研究方法。

本文意在强调,新批评的文本细读是从文学自身研究文学的文学研究方式,在各种文学批评理论纷呈眼前时,我们应该认识到,文学研究应该拥有自己的范畴和方法;在文学研究之中,学习并应用某种其他学科的理论时,不应该放弃了文学研究的独立性。

除前言部分,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阐明新批评文本细读的理论基础,交待了文本细读的根据。

第一节分析了新批评的以文本为中心文本中心主义,梳理了新批评否定了其它文学批评流派把现实,作家和读者的感受作为批评文学作品的依据;第二节指出新批评派试图建立一种专业的文学批评,这种专业的文学批评就是他们奉行的文本细读。

第二部分指出新批评的文本细读所关注的因素。

动机和目的决定了方法和价值标准,他们所关注的就成为了文学批评预设的价值标准。

第三部分分析了文本细读的实践。

因为新批评主要是对诗歌进行细读,所以这部分主要考察了燕卜荪和布鲁克斯的关于诗歌的文本细读,而简单的总结了布鲁克斯和华伦的小说阅读。

第四个部分讨论了新批评与中国文学的联系,以及从文学的发展和文艺学本身的发展出发,提出当下的文学批评要借鉴学习新批评的文本细读。

关键字:新批评;文本细读;文本AbstractClose reading is a technique which is used for full reading literature text. In this paper, it is emphasized that close reading is a technique of studying works in the own way of literature, and that we should know that the literature studies should have its own category and method when other literary criticism theories appear in our literature criticism. During the literature researches,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independence should not be given up when we study and apply some other disciplines on works. Except the foreword part, this article altogether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foreword limits the new criticism and the close reading. The first part mainly expounded the rationale of the new criticism for close reading, and transferred the basis for close reading. It is analysed that the new criticism take the text as the central, and described that New Criticism rejected the other schools of literary criticismes which take the reality, the feelings of writers and readers as the foundation for literature criticism in the first section.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New Criticism trying to set up a professional literary criticism,close reading, which they pursued in the second section. In the second part, the factors are pointed that the close reading concerns. Because motive and purpose determines the methods and values, the factors become default values for the literary criticism. The practice of close reading is analysed in the third part. Since the main criticism of the New Criticism is on poetry, it is investigated in the most part that Empson and Brooks' poetry reading, and their story reading is mentioned slightly. It is discussed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ew Criticism and Chinese literature. It is initiated that the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criticism should learn from close reading.Key words:the New Criticism; close reading; text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1、坚持以“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文本细读的含义与方法

文本细读的含义与方法

文本细读的含义与方法作者:王元华来源:《语文建设·上旬》2018年第08期文本细读已经再度觉醒,成为一种语文教育现象。

然而,其中幽暗和误区也不少。

本文试着一一解析。

一、不同含义的文本细读文本细读不是什么新理念,然而它难以验明正身。

传统语言学有一门训诂学,所做工作就是文本细读。

唐代训诂学家孔颖达说:“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

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

”“训诂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

”概括起来,训诂学深入文本,从历时语言变化和生活世界万物形态差异进行解释,让人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

从训诂的实践看,训诂学包括的内容甚为广泛。

“训诂都包含哪些内容呢?首先,训诂是以解释词义为基础工作的。

除此之外,它还从分析句读、阐述语法这两个方面,对虚词和句子结构进行分析,实际上为后来的语法学提供了素材。

在释词、释句的过程中,他承担着说明修辞手法和研究特殊的表达方式的任务,以后的修辞学即从中取材。

同时,它还串讲大意和分析篇章结构,就整段或全篇文章进行分析解释,这即是所谓‘章句’之学。

”实际上,阅读文本所能做、所要做的工作都差不多包含在训诂里面了。

只是说到底,训诂的出发点是解释词语。

文本细读也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基本做法。

著名的朱子读书法,所谓“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养”“切己体察”说的就是文本细读之法,要求从易到难一一读来,反复读反复思考,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和语用体验仔细揣摩。

现代语文教学,文本细读也是实践常态。

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八九十年代,文本细读登峰造极。

那时分析课文要求全、深、透、烂,唯恐落下某个角落。

只是细读的主体是语文教师,是语文教师牵着学生在文本里死缠烂打,细读的脚本是教参,学生的工作更多的是点赞和记忆巩固。

国外中小学教学也重视文本细读。

德国19世纪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中明确指出的学习方法就包括文本细读:“学习要扎扎实实,在初读一本书时要彻底领会和理解逐段逐句的意义,彻底理解每一个概念的含义,如果有些地方看不明白,就要在这些模糊点上多下功夫,反复琢磨,反复研究,融会贯通,直到全面掌握为止。

“文本细读”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研究——以统编教材为例

“文本细读”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研究——以统编教材为例

分类号:G密级:公开学校代码:10418学号:1160152011硕士学位论文(专业学位)“文本细读”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研究——以统编教材为例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Close reading"in the teaching of ancient poetry in junior high school --take unified textbooks as an example作者姓名:王英兰学院名称:文学院专业学位类别:教育学专业领域名称:学科教学(语文)指导教师:张小甦教授合作导师:王丽华老师二0一九年六月一日摘要中国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化艺术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从浩瀚的诗词中选录了84首(不含课后阅读推荐篇目),数量可观。

古诗词教学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难教的部分,通过我们对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的调查可知当前的古诗词教学情况不容乐观,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没有给予古诗词教学足够的关注,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得不到提高,更遑论感受古典诗词中的文化魅力。

本论文试图探究如何将“文本细读”方法运用到古诗词教学中,提升师生的古诗词分析鉴赏能力,以期对当前的初中古诗词教学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进而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本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本部分主要介绍研究的缘起,研究现状综述及本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主要是对“文本细读”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情况进行调查,调查分学生卷和教师卷,再结合两份问卷分析当前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出其原因,最后阐述了“文本细读”运用于古诗词教学中的必要性。

第三部分主要阐述“文本细读”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是本论文的重点部分。

本部分首先论述了文本细读在备课阶段的运用,备课阶段的教师应分直面文本、深潜文本、悟读文本三阶段细读文本本身;接着论述了古诗词文本细读的内容:题目、注释、关键词句、意象和意境、表达技巧、助学系统;最后论述了文本细读运用于古诗词教学中的具体策略。

文本细读及其方法举例

文本细读及其方法举例

文本细读及其方法举例在当下对文学的研究趋向宏观的背景下,呼唤“文本细读”这一文学研究方法的回归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文本细读”是英美新批评派的主要理论。

本文分三部分分析此理论:第一部分对文本细读这一理论做出解释;第二部分展示了学者如何运用这一理论进行文学作品研究;第三部分对文章进行了回顾与总结。

标签:文本细读;训诂;语言分析程千帆先生认为,从理论角度去研究古代文学,应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是研究古代的文学理论;第二是研究古代文学的理论。

我们现在多进行对已有理论的研究,较少进行作品研究。

因此,在当下,我们要进行一次向文学作品研究的回归。

一、文本细读的定义文本细读是我们进行作品研究的一种方法,从字面上看,其概念为“细细的读文本”,但其真正含义要复杂的多,它既是一种理论,也是一种实践,并且它的实践要先行于理论。

正式的系统文本细读的理论方法源于20世纪的英美国家,随着“新批评派”的产生而产生。

“新批评派”以文本研究为中心,其“文本细读”的方法有两个开端:首先是源于美国学者瑞恰慈,他是“新批评”的理论先驱,在课堂教学中,他使用了一种新的方法:在选取文学文本之后,将文本的作者去掉,仅让读者面临一个孤立的文本,要求读者将注意力全部集中于文本之中,不考虑文本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等外部因素,对作品进行结构分析和语义分析。

其次是美国学者兰色姆,他创办了诗刊《逃亡者》,对选入其中的诗歌进行技术上的分析和鉴赏,通过严格的分析和鉴赏进行文本细读。

在瑞恰慈和兰色姆的影响下,“文本细读”成为了“新批评”的核心的方法论。

“新批评”文学思潮包含许多内容,包括语义结构理论、修辞效果理论、文本本体理论、文本细读理论。

语义结构论是对文本的词语进行分析,修辞效果理论则要求对修辞方法进行分析;文本本体论要求文学批评的对象要为文学文本本身。

文本细读论是建立在语义结构论、修辞效果论、文本本体论之上的一种方法,强调一部作品是独立于作者生平、历史背景等之外的。

文学翻译批评

文学翻译批评

文学翻译批评在当今世界,文学翻译一直受到热烈的关注和研究,它与新闻、日常交流等文字翻译有很大的区别。

它既是一门理论性的活动,也是一种艺术,需要良好的文学天赋。

而文学翻译批评则专门研究和评估已发表的文学翻译的质量,从而给出建议和改进翻译质量的建议。

文学翻译批评通常涉及到一系列的理论叙述和实践活动,它不仅要求评估者有足够的文字知识和文学翻译知识,还要求他们拥有良好的语言习惯和技巧及文学分析能力,以评估文学翻译的质量。

文学翻译批评有四个基本步骤:对源语文本进行分析、审查和解释;评估译者翻译技巧和思维方式;比较目的语译文与原文之间的差异;以及综合评价整个翻译过程及翻译质量。

第一步,对源语文本进行分析、审查和解释:为了实现准确、高质量的翻译,评估者首先需要对原文进行详细分析,了解它的文体、语言特征、文化背景、内在意义等;通过联想思考,发现原文的潜在含义,完善翻译理解;探究语义的变化,关注两种语言的结构差异,以便正确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

第二步,评估译者翻译技巧和思维方式:文学翻译要求译者要具备良好的思维逻辑和大量的背景知识,以便准确理解作者的意图,表达准确、通顺,体现作者的文字风格和思想。

评估者需要关注翻译的思维方式、语义选择、概念定义、词汇选择、文章整体结构、文体特色等,以评估译者的翻译技巧。

第三步,比较目的语译文与原文之间的差异:评估者还需要比较译文与原文之间的差异,包括句式、文采、人称用法、语义误读、逻辑结构等。

比较这些差异,以发现文学翻译中需要注意和改进的地方。

第四步,综合评价整个翻译过程及翻译质量:最后,评估者需要综合评价整个翻译过程及翻译质量,对翻译的语言、思维方式、风格和质量等进行评价,给出翻译改进的建议和修改意见。

最后,文学翻译批评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评估工作,一方面要求评估者有足够的文学、文学翻译和评价能力,另一方面还要求评估者考虑文化差异,充分发挥创新思维,从而获得更准确、完整和高质量的翻译评价结果。

文本细读法

文本细读法

文本细读法文本细读方法“细读法”是 20 世纪英美新批评学派创造的一种具体的批评方法,它是建立在对文本语义的细致分析的基础上的。

所谓“细读”就是要细密的研究作品的上下文及其言外之意,它要求批评家注解每一个词的含义,发现词句之间微妙的联系,包括词语的选择和搭配、隐显程度不等的意象组织等等。

“新批评细读”方法的探讨仅局限于将其宏观归纳为“语义分析”。

我们都对“细读”这个术语如雷贯耳,但并不知如何“细读”,因为“细读”决不是“仔细认真”阅读文本那么简单,也绝不是使用术语“张力”、“恃论”、“反讽这样刻板。

弗兰克兰瑞切尔(《新批评之后》中,他将“新批评的拒斥历史(和反历史的策略作为他的关注重点”。

原型批评家弗莱在《批评的剖析》中认为文学批评应该立足于宏大的文学视野和神话体系,而不能像新批评那样局限在单一封闭的文本中。

特里伊格尔顿(认为新批评割裂了文学与历史、社会的联系:“新批评虽然一方面将作品从读者和中分离出来,关注文本,却同时割裂了社会和历史的大背景。

要知道,文学是社会问题的解决途径,而不仅仅是社会的一个部分。

诗歌应该从历史的废墟中升华出来。

”乔纳森卡勒认为“细读建立了语言学分析模式,但抛弃了历史分析,使得阅读过程缺乏问题意识,文学无系统整体性”。

一些学者对“细读法”存在误会,认为“细读法”是忽略读者和封闭式的阅读,是形式主义的阅读方式,是忽视社会背景和文化、历史传统的评判方式,是缺乏人文关怀的纯粹科学式分析。

并且,学者对“新批评细读法”的关注更多是其在诗歌研究领域的应用,而较少用此法研宄小说和戏剧,忽视了细读法对不同文学体裁的不同批评策略和标准,以及细读法对文学整体价值和意义的关注。

那么新批评真的割裂了文学与历史、社会、作品与作家、读者的关系吗?是不是只关注单一的文本而忽略了文学体系?陈思和先生一方面强调作品相对独立的客观性,一方面又强调和读者的重要性,这是和新批评有所不同的地方。

例如,他在《文本细读在当代的意义及其方法》中说过:“在中国语境中,文本分析的实际含义可表达为:细读文本”。

外国文学文本细读分析 精品

外国文学文本细读分析 精品

坚守精品文档主页地址:/afeidoc81外国文学文本细读分析一外国文学教学现状四川大学刘亚丁教授表示:‚我国的外国文学教学走入了极大的误区,多数教师在课堂上讲思潮、讲流派……就是不涉及具体文本阅读体验。

‛[1]刘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外国文学教学中的弊端——忽视文本阅读的重要性。

目前,教师多注重对文学史、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的讲解。

解读作品时,教师多因循一种模式:介绍作家生平,简介情节,总结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而很少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本身,通过细读文本来归纳总结知识点。

复旦大学陈思和教授强调了文学史教学必须重视对文本的解读:‚离开了文学名着,没有了审美活动,就没有文学史。

‛[2]因此,外国文学教学需要重视对文本的细读,形成以细读文本为主,文学史教学为辅的科学教学结构。

文本细读是美国新批评派的文学主张之一,指‚细密地研究作品的上下文及其言外之意,它要求批评家注解每一个词的含义,发现词句之间的精微联系,包括词语的选择和搭配,隐呈程度不等的意象的组织等。

‛[3]作为一种阅读方法,文本细读的起点和立足点就是直接为教学服务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面对文学文本的专业审美阅读能力。

新批评的先驱瑞恰兹提出细读法的目的即:‚为若干角色比我们目前的教学方法更有效地提高分辨能力和提高对于所读所闻的理解能力的教育手段铺路搭桥。

‛[4]21世纪,文本细读进一步发展,摆脱了传统形式主义文本阅读与社会历史语境相脱节的局限性,进化为新形式主义的一种文本阅读方式,开始将作者因素、语境因素和读者接受因素等纳入其中,形成一种多层次、多角度的文本解读方式。

本文出现的‚细读‛即接近于新形式主义的‚细读‛,因此更接近该词的中文本意——‚仔细的阅读‛。

二文本细读的阅读范式本文以福楼拜小说《包法利夫人》的分析为例,力图探索文本细读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课堂实践问题,并提出几种文本细读的具体阅读范式。

(一)专题研究与文本细读结合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以专题研究为依托,以文本细读为提供论据的途径来进行深入的文本解读。

论文本细读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价值与作用

论文本细读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价值与作用

论文本细读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价值与作用作者:张琼来源:《群文天地》2010年第14期【摘要】文本细读是文学批评的一种重要方法,其原理同样可以指导我们的阅读教学实践。

本文通过对高校外国文学教学现状的分析和反思,探讨了文本细读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价值与作用,并介绍了几种应用文本细读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文本细读;外国文学教学;价值与作用一、释义“文本细读”文本细读(close reading)源于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流派——语义学,这一流派将语义分析作为文学批评的最基本的方法和手段,其中文本细读是语义学对文本进行解读的重要方法和显著特征。

这种方法有时也被称作“充分阅读”(adequate reading),同时与法国的“原文诠释”(explication de texte)传统也有着相近的所指。

作为一个文学批评的重要术语,最早是由英美新批评派理论家克林斯·布鲁克斯提出的,是英美新批评流派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在20世纪40年代,伴随着新批评派在美国的繁荣而勃兴起来。

这一流派将语义分析作为文学批评的最基本的方法和手段,其中文本细读是新批评对文本进行解读的重要方法和显著特征。

文本细读是一种语义学解读,其基本特征是:第一,以文本为中心。

文本细读强调文本本身就是一个自足独立的存在,布鲁克斯主张,文学批评就是对作品本身的描述和评价。

至于作者的真实意图,我们只能以作品为依据。

只有在作品中实现的意图才是作者的真正意图。

至于作者事前对作品的设想和事后对作品的回忆,都不足为据。

文本细读强调文本语言和思想的关系,认为文本语言的功能和意义可以体现为意思、感情、语气和意向等四个方面,如果能够准确把握语言的这些因素,我们就能够解读作品的意义。

第二,重视语境对语义分析的影响。

文本细读认为语境对于理解文本词汇的深层意义是十分重要的。

瑞恰兹反复强调,文本中,是某个词、句或段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确定了特定词、句或段的具体意义,甚至一本书也存在着语境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0卷第4期 咸 宁 学 院 学 报 V o l.30,N o.4 2010年4月 J o u r n a l o f X i a n n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A p r.2010文章编号:1006-5342(2010)04-0064-03文本细读:从文学批评到翻译研究*刘桂兰(咸宁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北 咸宁 437005)摘 要:文本细读作为文学批评理论的一个方法论,提倡对文本从词藻、修辞、结构、叙事作多方位的体察和辨别,以澄清对原文本的创作及文体主旨的理解和欣赏,这一方法在评价翻译作品时同样具有建构价值。

文学批评中的文本细读注重内部研究,而翻译批评的文本细读重在外部关联研究,不管是文学批评还是翻译批评,文本细读都不失为一种必经的恒久之路。

关键词:文本细读;文学理论;翻译批评;叙事学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 一、引 言文本细读(C l o s eR e a d i n g)是文学批评方法之一,这一术语最早由20世纪30至60年代英美新批评文学流派提出来,它对西方文学理论和实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所谓“细读”,顾名思义指审慎、仔细地研读文本,分析研究作品的词法、章法、修辞和意象等。

文本细读批评就是从词语、词义及其上下文关系中把握和解释原文及意义,从而阐释作品的结构和主题,即通过形式注解内容,品析每一个词语的选择和搭配,挖掘词句之间的精微联系、隐呈程度不等的意象组织等等(鲍昌,316)。

按照新批评的观点,文本是一个封闭的内在结构,一个自在的客体,文本自身包含一个完整的创作境界或世界,还隐含作者的理想的期待视界。

它是作者的主体期待、读者的主体期待、文本世界三者的融合冲突的过程。

读者通过在文本的字里行间寻找暗示从而谋求理解文本和文本结构的意义。

文学文本经过读者细致的分析,逐次现出一部作品的总体艺术价值。

文学文本的具体细读可从声音层面、意义单元、意象和隐喻、象征和象征系统等这四个层面进行:读者在阅读文学文本时,通过字句段章的阅读体味和分析,了解文本中的主要人物、情节、主题、叙事方式、作者风格等多方面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把握文本的意义,最终达到深入接近文本,探求文本的潜层内质。

文本细读是文学研究和批评一项最基础性的工作。

任何形式的文学研究都必须建立在细致扎实的文本细读基础上,只有对文本进行了真正、充分和扎实的语言和审美性的细读分析,还原和挖掘出它们各种复杂的蕴意,才能在此基础上运用某种理论和方法对其进行批评和观照。

“在文学研究和批评中,精深细密的文本细读是一切形式的文学研究和批评的起点和立足点。

”(徐克瑜,125)回顾文学批评的发展也可以看到文本细读的根本作用:自古希腊以来文本细读是西方经典阅读的主导方式;柏拉图用细读批评方式写就西方文评史上经典的对话式文评《斐德若篇》;英国印象主义批评家哈兹列特、佩特和唯美主义作家王尔德的论著也多属分析说理性的文本细读;20世纪的英美新批评派把文本细读推向极致,形成一套成熟的“内部研究”的规范和思路:由阅读确认作者的用意或旨趣,抽取文本例证加以阐明推导结论,论证遵循始、叙、证、辨、结的逻辑过程,把感性文本阅读经验提升为理性文学批评观念。

可见,文本细读的任务是揭示出隐含在作品里的作者的真正动机,把作品的艺术内涵充分地显现出来。

其途径是通过直面文本进行阅读、深入分析文本技巧、寻找文本中的题旨要义以及原型结构(陈思和,113-116)。

文本细读既是方法,也是一种能力,它有助于阅读文学作名,帮助读者透过文字或者文学意象,达到作品所隐蔽的精髓之地。

因此,文本本体及细读法的强调和再发展是进行文学研究和批评必不可少的策略和方法。

二、文学批评中的文本细读———从文体学研究到叙事学研究文学文体学以阐释文学文本的主题意义和美学价值为目的,它是连接语言学与文学批评的桥梁,注重探讨作者如何通过对语言的选择来表达和加强主题意义和美学效果。

语言学批评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独立自足的整体,是一种有组织的符号结构,其意义需从文本中去寻求,文学批评的主体就是对文本的语言分析。

语言学的文本分析因而成为文学文体学的主要分析工具(申丹,2002:11),文本细读成为文体学本位的研究方法。

到60年代中期结构主义发展强劲,叙事学很快便成为一股国际性的文学研究潮流。

与传统小说批评理论形成对照,结构主义叙事学将注意力从文本的外部转向文本的内部,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着力探讨叙事作品内部的结构规律和各种要素之间的关联,深化对小说的结构形态、运作规律、表达方式或审美特征的认识(申丹,2000:144)。

叙事学作为以文本为中心的形式主义批评研究,把文本细读研究扩展到更开阔的领域和范畴———研究叙事作品的建构规律、形式技巧的模式和方法。

*收稿日期:2010-01-10在经历70年代解构主义批评理论对于结构主义的排斥、80年代注重文化意识形态分析的文化批评以及后殖民主义文学批评等变化之后,文本细读重新回归叙事理论研究领域(145),注重对叙事形式和结构的研究,认定叙事作品的形式审美研究与叙事作品在社会历史环境的关联研究互为补充。

后来的叙事学从后结构主义、读者反应批评、精神分析、新历史主义、哲学、电影研究和计算机科学等领域吸收多元成分,组成跨学科的研究(申丹,2000:147)。

在具体实践“文本细读”中,将文本孤立出来“细读”,进行语义和结构的分析,推敲挖掘词句的言外之意,分辨作品内部各要素的复杂的组合方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词法、句法、语气以及各种修辞手段等都被视作建构作品完整文本的重要零件。

文体学分析任何文学作品,无论是诗歌、小说、还是戏剧,分析其中的词语、比喻和象征等基本构成要素,以描述作品结构中的张力、反讽和反论,而不是分析人物、思想和情节。

因为作品结构是一个复杂而又统一的动态平衡的整体,在各种对立面的冲突中求得和谐和完美,这是叙事学的研究范畴。

在叙事学方面,文本细读特别强调叙述视角与作品意义的关系,认为不同的叙述视角会给作品带来不同的意义。

例如马克吐温的《汤姆·索耶历险记》采用的第三人称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但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他却用了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即用一个天真而又没有什么教养的少年流浪汉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这样让叙述显得不怎么可靠,从而构成整部作品带有讽刺意味的张力。

这正是不同于《汤姆?索耶历险记》而取得比之更高的艺术成就的关键所在(黄源深,周立人: 155-156)。

文本的文体学研究和叙事学研究走向正好应和了文学的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研究。

文学的自律性研究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内涵的世界,是一个完全自足的本体,文学语言是具有自律性的系统,有其自身的特征。

这种研究方式是倾向于向文本的内部运动,是文学批评的基础研究。

文学的他律性研究是把文本看成表征社会文化现象的材料,从而把着眼点完全放在文学活动与其他文化活动或社会活动之间的关系上(吕俊:53-59)。

这种研究倾向于向文本的外部运动,从而形成关于文学的社会历史价值的理论和以作者意图为中心的一些理论,这些外部研究模式决定了文本细读在叙事学研究中更关注文本的整体构架。

纵观文学研究的发展过程也有一个由外到内而外、内外结合的发展过程,如19世纪的环境批评与传记批评式的外部研究到20世纪初由俄国形式主义发端经由英美新批评到结构主义的转向内部的研究,到了20世纪中叶,又从接受美学为开始走向外部的研究,而后来又从读者反应走向社会、文化的研究。

进入21世纪“细读”方法又以“新形式主义”(n e wf o r-m a l i s m s)的面目得以复兴。

“新形式主义”的“细读”与传统上的“细读”都聚焦于遣词造句,对于叙事作品的分析也缺乏结构层面的宏观分析。

因此叙事学发展至今,从文本细读理论由盛至衰而又复兴的发展中提炼出既关注遣词造句又关注叙事结构和叙事策略等超出文字层面的文本成分分析,即“细读”局部成分又考察整体关系的“整体细读”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考察作品中各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作品和语境、一个作品与相关作品的互文关系等。

也就是说,“整体细读”方法以作品为本,有机结合宏观阅读与微观阅读:考察局部成分即文中遣词造句和叙事策略的内涵和全局作用、考察作品各成分之间的相互关联;文内阅读与互文阅读相结合、作品分析与语境关注相结合、内在批评与外在批评相结合(申丹,2007:41);挖掘叙事作品(尤其是短篇作品)深层意义或潜藏文本,对作品进行较客观全面的阐释(申丹,2008:1)。

文本细读历经文学批评从传统批评的集中关注作者,到新批评等形式主义流派的集中关注文本,到读者反应批评的关注读者,再到文化政治批评的聚焦于社会历史语境的多重转向后又重回前台,始终是文体学和叙事学批评的中心,并以不同的方式得到借鉴,受到现代批评的关注。

三、翻译研究中的文本细读———从语言研究到文化研究随着文本意义从传统的本体位置变化为动态多元可无限阐释的互文网络,文本细读的功能和方法也随之发生变化。

20世纪西方哲学发生的“语言论转向”既影响到了文学界,也影响到翻译研究领域。

由语言本体论所产生的文本意义问题成为当代文学研究和翻译研究的重要课题。

文本自身的内在规律,即语言、风格、结构是构成文本意义实现的要素,这些形式上的特点和功能受到了高度的重视。

文本是认识世界的方式,它隐藏了作者寄托在里面的原意、本义,而这种原意、本义是时代的产物,带有时代的深刻烙印,而且以前的翻译及翻译研究总是尽力地去探寻文本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包括作者的生活阅历、阶级立场、政治态度、创作背景等),然后再去研究作者寓于作品中的原意,试图找到与原文本意义对等的译本。

但随着“语言论的转向”,从语言本体论的角度来思考文本的意义显得更加重要,因为文本的社会功能意义等是派生的第二位的,是基于文本核心意义之上的。

即使是后来兴起的后现代批评理论与解构主义思潮也没有改变、更不能取代语言成为翻译研究的本体这个事实。

如现代描写学派即多元系统理论把研究中心从原语文本的语言特征转变为翻译作品在译语文化中的功能,把语言外的社会因素如意识形态、赞助人、诗学、规范等范畴纳入翻译研究,为文学翻译研究建立新的范式。

(李广荣,郭建中: 63)而德国的翻译目的理论认为翻译的目的是由目的语文化的读者的需求和期待所决定的,认为文本是由语言体现的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是社会文化的产物。

翻译取决于文本在目的语文化中的功能,是在保持原文文本功能和改变原文文本功能来适应目的语文化的特殊功能间作出选择。

这些研究的理论重心的转变进一步扩大了文本的范围和意义,对文本细读的复兴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特别是文化转向在翻译领域中把人们的视线从文本结构中引出来,指向一种宏观而开放的视野,把翻译话语与文化学、政治学、人类学和意识形态等其他社会学科融合起来,改变了原来把翻译研究置于语言学科或文艺学科之下的地位,扩大了译学研究领域(56),深化了文本的社会性与文化性的发掘,使翻译研究从文本走向开放的多元,走向了文本的背后和潜层(吕俊:5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