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眼中的鲁迅

合集下载

鲁迅带病坚持写作

鲁迅带病坚持写作

鲁迅带病坚持写作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文坛巨匠,晚年时却遭受颇多折磨。

病痛让他临终前的体重下降到了76斤,临终时不过55岁。

是什么病症导致先生药石罔效,最终夺取了先生的生命?鲁迅先生在去世之前都经历了什么,为什么病重却不去医院治疗,接下来让我们一起了解文学作品之外的鲁迅先生。

本期内容即将开始,喜欢这个主题的朋友记得点赞评论转发。

一切还是要从鲁迅先生的出身讲起,鲁迅本名周树人,1881年出生于浙江绍兴的一个官宦之家。

其祖父周介孚是清朝的一名进士,曾在朝廷里做了不小的官,但后来因为牵涉进一桩科举舞弊的案件而被通缉,只能只身逃亡在外。

朝廷抓不到人只能抓鲁迅的父亲周伯宜顶罪,而周家遭此重大变故,只能倾家荡产赎出周伯宜。

周伯宜后来虽然侥幸出狱,但却因此丢了秀才功名,仕途被从此断送。

科举之路的不易,周伯宜深有体会,家父涉案潜逃,自己前途尽毁,周伯宜此后便开始整日长吁短叹,终日酗酒,很快也因病去世了。

父亲的死对年幼的鲁迅影响很大,他在父亲的病榻前看着父亲一天天消瘦下去,自己却无能为力。

不仅如此,那些所谓的名医开出的药方无济于事,也让鲁迅耿耿于怀。

他对中医的不信任源自于此,去日本学习现代西医也可以说是源自于此。

日本学医的鲁迅长大后鲁迅看到的都是国弱民穷导致的落后景象,中国人被称为东亚病夫,中国被列强蹂躏欺凌,这些让年轻的鲁迅感到深切忧虑。

他前往日本仙台学医,立志学医来拯救中国人病弱的身体,但学医哪能救国呢。

鲁迅在日本的所见所闻都让他深刻意识到,学医不可能救国,学医也不可能唤醒中国人的救国意识,所以他愤然弃医从文,用笔作武器,向旧社会思想上顽固的堡垒发起进攻。

青年时期的鲁迅(鲁迅弃医从文向旧社会思想发起进攻)回国初期,鲁迅也曾有一段困顿迷茫的时期,在杭州担任生物和化学教员,担任日本教员的翻译,身兼多职也只是为了补贴家用。

从1912年到1917年,鲁迅因政局动荡而怀有忧愤,个人处境也很艰难。

但转折点在1918年,他应陈独秀之邀,加入了《新青年》编辑部。

觉醒年代人物评价300字鲁迅

觉醒年代人物评价300字鲁迅

觉醒年代人物评价300字鲁迅比较起胡适和陈独秀以及其他五四时期的风云人物来,鲁迅是完全不同的人物。

和陈独秀一样,鲁迅参加过辛亥革命;和胡适一样,鲁迅搞过专门的学术研究,但是他仍然迥然不同于他们。

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只有他才是真正深刻的。

他在发掘古典传统和现代心灵的惊人深度上,几乎前无古人,后少来者。

鲁迅尽管自1918年起在《新青年》发表了《狂人日记》等一系列小说、随感,猛烈地抨击着旧道德旧文学,但他所呐喊的所鼓吹的所反对的,如果从思想角度说,尽管深度远超众人,但在基本思想、主张上,却与当时他的朋友和战友们大体相同,并没有什么独特之处。

……他的力扛九鼎叱咤千军的著名杂文,尽管在狠揭烂疮的思想深度和喜笑怒骂的文学风采上,始终是鹤立鸡群、无与伦比,但在思想实质和根本理论上,与当时瞿秋白、冯雪峰等人也基本相同,也并无特殊。

然而,鲁迅却始终是那样独特地闪烁着光辉,至今仍然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原因在哪里呢?除了他对旧中国和传统文化的鞭挞入里沁人心脾外,值得注意的是,鲁迅一贯具有的孤独和悲凉所展示的现代内涵和人生意义……胡适说过:“世界上最强有力的人就是那个最孤立的人”,但自称“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的肤浅的胡适并不理解这句话。

只有鲁迅,才真正身体力行地窥见了、探求了、呈现了这种强有力的孤独。

这当然与他早期接受尼采哲学作为人生观有观。

贬视庸俗,抨击传统,勇猛入世,呼唤超人,不但是鲁迅一生不断揭露和痛斥国民性麻木的思想武器(从《示众》到《铲共大观》《太平歌诀》),而且也是他的孤独和悲凉的生活依据(从《孤独者》到《铸剑》到晚年的一些心境)。

鲁迅那种背负因袭重担,肩住黑暗闸门所具有的极其深刻沉重的社会历史内容的孤独悲凉,已经有好些论著反复讲过了。

本文觉得重要的是,这种孤独悲凉感由于与他对整个人生荒谬的形上感受中的孤独、悲凉纠缠溶合在一起,才更使它具有了那强有力的深刻度和生命力的。

鲁迅也因此而成为中国近现代真正最先获有现代意识的思想家和文学家。

名人学者对鲁迅的一些个人评价

名人学者对鲁迅的一些个人评价

名人学者对鲁迅的一些个人评价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作家、思想家、文化评论家,被公认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尖锐的批判精神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透彻的剖析,影响了整个中国的文化和思想发展。

以下是一些名人学者对鲁迅的个人评价。

1. 钱钟书:鲁迅是以触不可及的人对着已经过去了,所以大师。

他的创造力和挑战力,是任何一位大师都远远不及的。

2. 陈寅恪:鲁迅的学问深而广,凡有所为者,必先须有一定的类似鲁迅的胸襟和世界观,这类似的意识始于对鲁迅的鉴赏。

3. 徐志摩:鲁迅是反叛的代表,他在反对世俗中生根、发芽,最后变成一片广大的恶浪,象一系列悲剧集合起来。

4. 丁玲:人民需要这位英勇者。

5. 沈从文:我曾认为他是个神,一个启示,一个方法,一个榜样,一个圣洁无暇的偶像。

在鲁迅以后的伟人身上,尤其是在毛主席的身上,还能看到他的风采,他的追求。

6. 茅盾:鲁迅的《朝花夕拾》是最伟大的散文集,必与《红楼梦》以及《红岩》、《解放前夜》等同列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作品。

7. 金岳霖: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奇才,他的文学成就在中国作家中库存量最多的。

8. 胡适:鲁迅为自由与正义的拥护者。

9. 张大千:鲁迅的行人即是行路者,越走越宽,最后走进人的心坎上。

10. 傅雷:鲁迅的形象对我这一代人有太重要的影响,远远不是另一个作家所能相比的。

11. 郭沫若:鲁迅的目标是革命,其性格是属于革命性格。

12. 曹禺:在我认识自己,找寻我的道路的时候,鲁迅先生给我启示了一条可随之迈往前进的康庄大道。

13. 茅盾:我们也不负对鲁迅的敬爱与追思。

这些名人学者的评价都充分显示出鲁迅在文学、思想和社会领域的巨大影响力。

他以其独特的思考方式和批判精神,为后来的文化艺术创作提供了重要借鉴,同时也为中国社会和国家意识的觉醒作出了巨大贡献。

鲁迅的著作和思想对于现代中国依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鲁迅的伟大英雄事迹十篇700字

鲁迅的伟大英雄事迹十篇700字

鲁迅的伟大英雄事迹十篇700字鲁迅的宏大英雄事迹篇1说到鲁迅先生,作为念过书的中国人,都知道他是中国现代宏大的文学家,思想家。

但知道并不代表了解,而了解的角度也是不一样的,我眼中的鲁迅是个……我眼中的鲁迅是个坚强、英勇的人。

鲁迅十三岁那年,由于家庭变故,家道衰落,他过早地体验到了人生的困难和世情的冷暖。

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而是勇于挑起生活的重担,到当铺变卖东西,买药,照看家人等,在磨练中变得更加坚强,后来,他到南京,到日本学习等,都可以印证苦难是生活最好的老师。

我眼中的鲁迅是个求知欲很强的人。

他没有因为家庭的变故,家道的衰败而影响学习。

剧烈的求知欲使他进了当时被中国人所辱骂的“洋学堂”,并经过自己的努力考取了公费留学的资格,我相信鲁迅当时不是靠走后门,而且也不会有那一门的富亲戚帮他走后门的,因此,多少年后,有一个树德学生也在孜孜不倦的学习着。

我眼中的鲁迅是个喜爱国家的人。

鲁迅在日本仙台医专留学时,解剖课成果60分而受到日本人的怀疑,认为是因为老师露题的,这使他深感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悲伤;又有一次,他在幻灯片中看到一个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捉住杀头而一群中国人在旁边看喧闹的片段,精神受到很大的打击,从而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可怕,他弃医从文,用文字来揭露国人丑陋的灵魂,讨伐封建专制。

“五四”运动至今已80多年了,而丑陋的事情还在神州大地上不断上演,我们都喜爱祖国,但我们关键要学习鲁迅坚持正义勇于牺牲的行为。

我眼中的鲁迅还是个疾恶如仇的人,是个思想和艺术制造力惊人的人,是个……鲁迅的宏大英雄事迹篇2鲁迅从青年时代起,就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宏伟志向。

他成为共产主义者之后,便更加自觉地把自己的一切献给民族解放和社会解放事业。

他对敌人毫不留情,对祖国和人民怀着真挚的爱。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一广为传诵的名句,正是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崇高人格的生动写照。

为了使祖国摆脱凌辱、人民得到解放,他一生毫不懈怠地进行战斗,始终站在时代潮流的最前列。

鲁迅的社会地位、影响、价值与教学意义

鲁迅的社会地位、影响、价值与教学意义

第一讲 三家、庭衰中落学:鲁鲁迅迅性作格品、思的维教方学式形意成义的逻辑起点
(一)语言构思之创新 叶圣陶:“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
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 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也就是说语文教学的 终极目的不是让学生掌握教科书,而是通过 教科书的范例形成语文能力。
鲁迅是中国的语言大师,通过学习鲁迅 的作品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汉语的博大精 深和奇妙无穷。
二、鲁迅的社会影响
(一)鲁迅的纪念活动
1.鲁迅逝世纪念活动 2.鲁迅诞辰纪念活动 3.鲁迅学术研讨活动
第一(讲二家)庭民衰国落:以鲁来迅入性格选、教思材维方的式鲁形迅成的作逻品辑起点
第一(讲 三家庭)衰近落1:0鲁0年迅性鲁格迅、著思维作方出式版形成统的计逻辑起点
近100年鲁迅著作出版统计表
第(一讲四家)庭近衰1落0:0年鲁迅鲁性迅格研、思究维著方作式形出成版的统逻辑计起点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 全民族的大多数,向著敌人冲 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 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 空前 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 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4.陈独秀对鲁迅的经典评价
陈独秀《我对于鲁迅之认识》: 世之毁 誉过当者,莫如对于鲁迅先生。“鲁迅先生 和他的弟弟启明先生,都是《新青年》作者 之一人,虽然不是最主要的作者,发表的文 字也很不少,尤其是启明先生;然而他们两 位,都有他们自己独立的思想,不是因为附 和《新青年》作者中那一个人而参加的,所 以他们的作品在《新青年》中特别有价值, 这是我个人的私见。“鲁迅先生的短篇幽默文 章,在中国有空前的天才,思想也是前进的。 在民国十六七年,他还没有接近政党以前, 党中一班无知妄人,把他骂得一文不值,那 时我曾为他大抱不平。后来他接近了政党, 同是那一班无知妄人,忽然把他抬到三十三 天以上,仿佛鲁迅先生从前是个狗,我却以 为真实的鲁迅并不是神,也不是狗,而是个 人,有文学天才的人。

陈独秀胡适鲁迅的关系 陈独秀后代生活怎么样

陈独秀胡适鲁迅的关系 陈独秀后代生活怎么样

[键入文字]陈独秀胡适鲁迅的关系陈独秀后代生活怎么样陈独秀胡适鲁迅,这三位都是二十世纪对于中国社会多个学界具有伟大意义的文化巨星,璀璨非凡。

从政治理念上看,陈、鲁两人比较接近,立场都相对激进,接受了共产主义观念较多,两人都不认同胡适的自由主义,反对其温和的渐进改良路线。

但是从友情交往方面来看,陈、胡二人是相识多年的至交好友,虽然一度因为政治立场产生了强烈的分歧,但是两人之间的友谊从未间断,陈独秀对胡适保存着百分百的信任,生后的遗稿也是托付给胡适为其作序、出版。

但鲁迅便大不相同了,自从陈独秀被开除党籍以后,鲁迅便对其产生仇视,后来逐渐形同陌路,不再交集。

陈独秀胡适鲁迅这三人最早的时候是在五四时期开始交往的,但是在性格方面,鲁迅并不怎么喜欢这二人,略生多疑。

陈独秀性格嚣张,胡适平和,但这两位老友私底下相处时却显得相反,反倒是胡适常常主动批评、产生争吵,有时候辩论到激烈的白热化阶段,向来温厚的胡适竟会一了百了地拂袖离开,或许是陈独秀对于胡适的感情中略带有一些父母兄长般的疼惜。

鲁迅早年间与陈独秀交情不算浅,鲁迅则是立场极其鲜明的一个人,极讲原则,因此在陈独秀被踢出党籍后便与之不再来往,但他也曾在文章中念起独秀,但此后再无瓜葛。

然而也正是这样分明的性格立场为他赢得了中共领袖们的普遍赞誉。

陈独秀后代生活怎么样陈独秀有四个老婆,虽然一个潘兰珍没有为陈独秀生下子女,但是其他三个都为陈独秀生下了很多后代,而他的后代又生了后代,所以陈独秀的后人有很多。

陈独秀的后代中包括他的5 个儿子和3 个女儿,虽然陈光美到死前都不承认是陈独秀的儿子。

陈独秀后代陈红,也是陈独秀孙女,幼子陈鹤年之女。

陈红在形容他们这后人的生活时,用一句简单的话概括了:一言难尽的悲怆。

陈红,北京中医药大学生物学的教授,她在说话间,举止温文尔雅,透露着知识女性的内涵。

1。

名人们对鲁迅先生的评价

名人们对鲁迅先生的评价

名人们对鲁迅先生的评价鲁迅先生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作家和思想家,在他的一生中留下了许多经典的作品,对于中国的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们来看看一些名人对鲁迅先生的评价。

首先是清华大学教授、文化名人严复先生。

他曾经说过:“鲁迅先生的作品充满了强烈的社会关怀和对人类命运的深思熟虑。

”他认为鲁迅先生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犀利的批判精神,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丑恶,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社会意义。

另外,著名作家和文化评论家沈从文先生也对鲁迅先生给予了高度赞扬。

他曾经说过:“鲁迅先生的作品展现了一个真实而残酷的社会,他的笔下的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给人深刻的印象。

”沈从文先生认为,鲁迅先生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学,更是一种思想的传播和社会变革的呼唤。

还有一位备受尊敬的文学家贾平凹先生,他对鲁迅先生的评价可谓是十分积极。

他曾经说过:“鲁迅先生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犀利的笔触,将社会的现实与人性的悲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贾平凹先生认为,鲁迅先生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学的艺术创作,更是对中国社会、人性的一种深入剖析和反思。

最后,我们不得不提到当代作家莫言先生。

他曾经对鲁迅先生的作品给予了高度赞扬和敬佩。

莫言先生说:“鲁迅先生的作品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犀利的笔触,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真实而残酷的社会画卷。

”莫言先生认为,鲁迅先生的作品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不仅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更是唤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反思的催化剂。

综上所述,众多名人对鲁迅先生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他们认为鲁迅先生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社会关怀和对人性的思考,对中国的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先生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犀利的笔触,揭示了社会的黑暗与人性的悲剧,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闪烁的明珠。

鲁迅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影响

鲁迅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影响

无情唯君虽鲁而迅从小到大我们学到过很多篇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或散文,或小说,或诗歌,或传记。

对于我们来说,鲁迅早已经成为一个文化符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被誉为“民族魂”。

的确,在文学史,思想史,革命史上,他无疑是个巨人,在每一篇课文的插画里,他那一头刚硬的短发、一撇浓密的短髭、一副冷峻的面容——横眉冷对,这是大多数人一提到鲁迅就能联想到的标准形象。

写到鲁迅,心就突然柔软下来。

他是一个时代的战士。

1881年,鲁迅出生在浙江绍兴的一个富裕家庭,祖父是京城的大官。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为周树人,这样一个富家少爷,虽然平日里生活受束缚,但并不影响他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和日后爱憎分明的性格的培养。

年少读先生的文,只嫌艰涩难懂,实在是因为不谙世事,如今再想,这泱泱中华大国,有几人能像他呢?也全是因为他历经波折的一生才因此给世人留下了那么多稀世文学和民族精神。

如果岁月无忧一生平淡,那中国历史上也许只是多了一位受父母包办婚姻约束的富家公子,而不会出现大文豪鲁迅。

13岁,家道中落,父亲病重,鲁迅也是从那个时候起开始体会生存的艰辛,担起生活的重担,从天堂坠入地狱,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然而我的父亲终于日重一日的亡故了。

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摘自《呐喊》自序)。

不过,也正是从他对这些事情的态度我们似乎可以看见某些未来的可能性。

毕业于南京矿路学堂后鲁迅就奔赴日本留学医,准备卒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那样的病人。

他想得很好,但往往事与愿违。

他在日本所经历的一切改变了他从医的想法,在日本,但凡是中国人就会被歧视,弱国无强民,然而更让他绝望的是国人的麻木和事不关己的冷漠,也是在那个时期,他放弃了医学。

陈独秀在1937年《我对于鲁迅之认识》中所写的那样:“世之毁誉过当者,莫如对于鲁迅先生。

”是的,鲁迅不仅仅是个革命者,也不仅仅是个战士,他永远是个另类,是个超离孤独的孤独者,“是中国遍地奴才意识的思想荒原上的一个异数”(邓晓芒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独秀与鲁迅,同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且一为《新青年》主编,一为《新青年》重要作者。

以常理论,这两人之间产生亲密友谊似乎是很自然的事,然而,在回首当日与新青年同人的交往时,鲁迅却如是说:“假如将韬略比做一间仓库吧,独秀先生的是外面树一面大旗,大书道‘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的,里面有几枝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的。

适之先生的是紧紧关着门,门上贴一张小纸条道‘内无武器,请勿疑虑’,这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的人——至少是我这样的人——有时总不免要侧着头想一想。

(刘)半农却是令人不觉其有武库的一个人。

所以我佩服陈胡,却亲近半农。


陈鲁二人终未成挚友,原因大概的确也只能归于性格。

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对彼此做出精当的评价。

即如以上鲁迅的寥寥数语,便传神刻画出了陈独秀那外表咄咄逼人,锋芒毕露而内心实无城府的独特性格。

反过来,对于鲁迅,陈独秀也有着一般人所不能及的深刻见解。

鲁迅逝世后,陈独秀曾有一篇小文——《我对于鲁迅之认识》,只是此时的陈独秀,无论在政坛上还是文坛上,都已经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因此这篇短文也就不大为人所知了。

然而历经了那么多风风雨雨,再回首凝眸,却越发见出其睿智清醒。

“世之毁誉过当者,莫如对于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和他的弟弟启明先生,都是《新青年》的作者之一。

然而他们二位,都他们自己独立的思想,不是因为附和《新青年》作者中的哪一个人而参加的,所以他们的作品在〈〈新青年〉〉中特别有价值。

在民国十六七年,他还没有接近政党之前,一帮无知妄人,把他骂得一钱不值。

后来他接近了政党,同是那一帮无知妄人,忽然把他抬到三十三层天以外,仿佛鲁迅先生从前是个狗,后来是个神。

我却以为真实的鲁迅并不是神,也不是狗,而是个人,有文学天才的人。

……这位老文学家终于还保持着一点独立思想的精神,不肯轻于随声附和,是值得我们钦佩的。


陈独秀的文字并未对鲁迅的具体作品进行评价,然而“毁誉过当”四个字,实在是写尽了鲁迅身前身后的是是非非,也预言式地写尽了鲁迅研究界数十载风风雨雨。

“真实的鲁迅并不是神,也不是狗,而是个人,有文学天才的人”的朴素断语也实在比后世那么多光辉赞誉要深刻得多。

而“独立思想”四个字,则更是对鲁迅的相知之言,点出了鲁迅最大价值所在。

不过,这位曾叱咤一时而后经历坎坷的新文化运动主将,这位曾被讽为“陈独兽”的孤傲书生,在说这些话时,心中恐怕比一般的评论家有着更深的感触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