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桂东中元节习俗介绍

合集下载

2023中元节注意事项大全

2023中元节注意事项大全

2023中元节注意事项大全中元节的注意事项1、注意言行举止,不可诋毁鬼神。

虽然很多人是不相信鬼神的存在的,但是在古代的时候是比较信鬼神的,在中元节前后,是不可以随随便便说一些奇怪的话的,这样容易引起别人的恐慌,会严重影响氛围。

2、不可偷吃祭品,不可乱捡冥钱。

在我家那边的习俗里,每每到七月半也就是中元节,前几天都会分好冥钱,比如冥纸,元宝等,然后将他们装进纸袋子里,并在纸袋上写好祖先的逝者的名字,然后带到各自的坟前焚烧,那些钱是给祖先亲人用的,我们不可以在坟前乱捡那些钱,不然先人会有怨气而找上你。

3、避免夜晚出门,并且不要走路时回头。

中元节那天气氛是比较诡异的,感觉晚上的时候路上都是死者的魂魄,这天最好不要走夜路,万一一点风吹草动,会吓着自己,特别是生辰八字不怎么好的人更要注意,如果实在有事要夜晚出行,最好一定要拉上几个人和自己一起,给自己一点安全感,毕竟人多力量大嘛。

4、切忌半夜照镜子,熬夜。

中元节前后人间的阴气是比较重的,万一在照镜子的时候,鬼像恐怖片里播放的那样突然出现在镜子里,然后伸出手来把你掐死了怎么办,这是非常恐怖的,半夜的时候,是人体比较虚的时候,元气比较弱,万一鬼上身了怎么办,在养生上也告诉我们尽量早点休息。

中元节又称为什么节中元节,也叫七月半、鬼节、盂兰盆节、斋孤、施孤、亡人节农历七月十五日(有些地方是七月十四日),道教称为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节,民间旧称鬼节,七月半。

相传那一天,地狱大门打开,阴间的鬼魂会放禁出来。

有主的回家去;没主的就到处游荡,徘徊于任何人迹可到的地方找东西吃。

所以人们纷纷在七月里以诵经作法等事举行“普度”以普遍超度孤魂,恐防它们为祸人间,又或祈求鬼魂帮助治病和保佑家宅平安。

因此南方地区在这一天有普度的习俗。

佛教说法佛教将该节取名为盂兰盆节,据说盂兰盆可以解先忙倒悬之苦,举行盂兰盆会是根据西晋竺法护译的《佛说盂兰盆经》而超度历代祖先的佛事。

佛教典故相传目连的母亲做了很多坏事,死后变成了饿鬼,目连知道后十分伤心,就运用法力,将一些饭菜拿给母亲吃,可饭一到口边就化为灰焰,佛祖释迦牟尼告诉他,必须集合众人的力量,于每年七月中以百味五果,置于盆中,供养十方僧人,其母方能济度,目莲依佛主之意行事,其母终得解脱。

湘西中元节

湘西中元节

湘西中元节湘西中元节是湖南省西部地区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举行。

这一天是中元节,也是祭祖和祭鬼的日子。

湘西中元节源于佛教中的盂兰盆节,是佛教的一个重要节日。

在这一天,湘西地区的人们会提前准备好供品和犒赏,为祭祖和鬼神做好准备。

在湘西地区,中元节称为“纸灯节”,人们会用纸包灯笼,点燃蜡烛,祈求祖灵保佑。

同时,人们还会烧纸,燃放鞭炮,以及祭拜神明,祈求平安和吉祥。

湘西中元节的庆祝活动非常丰富多样,当地人民通常会组织各种表演和游戏活动。

比如,有舞龙舞狮、杂耍、民间剧场等。

其中最具特色的莫过于舞龙舞狮。

湘西地区的舞龙舞狮以其独特的形式和精彩的表演吸引了众多的观众。

此外,还有一些乡村民间音乐和舞蹈表演,让人们享受到了音乐和舞蹈的美妙。

此外,湘西地区的中元节还有一项非常有特色的活动,那就是“石头追女孩”。

这是一项男女抢桃花石游戏,被誉为“抢亲第一游”。

男子们在洞口稍稍引开看守者的注意力,然后像冲锋似地突入桃花园中,选中自己中意的女孩,然后把她从人群中抱起来,最后投入洞中。

这是一个寓意美满姻缘的活动,每年都吸引着众多的游客前来观看。

湘西中元节除了有丰富多样的庆祝活动外,最让人难忘的还是中元节的美食。

湘西地区在中元节会准备一桌丰盛的美食供祖灵和鬼神享用。

这些美食包括鸽子、虾、粽子等。

此外,还有一道非常有特色的菜肴是乡村里的人们非常喜爱的“刨冰寿面”。

这是一道以黄豆粉、高粱面等为主要材料制作的寿面,制作起来非常繁琐,但是味道非常鲜美,深受人们喜爱。

湘西中元节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和欢喜,让人们体验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人们在这一天可以放松身心,与家人和朋友一起度过美好时光。

中元节节日习俗(5篇)

中元节节日习俗(5篇)

中元节节日习俗(5篇)中元节节日习俗1祭祖习俗祭祖民间信仰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但祭祀活动一般在旧历七月底之前进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

某些地区通过一定仪式,夜晚接祖先灵魂回家,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卅日送回为止。

送回时,烧纸钱衣物,称烧“包衣”,或佛门或道教的超度法事。

在江西、湖南的一些地区,中元节是比清明节或重阳节更重要的祭祖日。

贵州省毕节地区、黔南州、黔西南州等地,“烧包”时,以包砌塔,用香烛绕包塔一圈,留一缺口排成阵型,寓意亡者领取纸钱之路,纸钱包均为寸厚,每两包之间夹上画有骏马的纸片一张,称之为“驼钱马”。

烧包前,于圈外置金属质盆一个,内盛半盆清水。

盆上搁有贵州用来夹取煤炭的“夹钳”一个(也称“火钳”,类似北方的“火筷子”)以及菜刀一把。

寓意为防止无主的孤魂野鬼靠近。

河北省泊头市、南皮县七月十五携带水果、肉脯、酒、楮钱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扫。

并持麻谷至田梗,称为「荐新」。

广平县中元节以时鲜食物祭拜祖先,并准备果蔬、蒸羊送给外孙,称为「送羊」。

清河县七月十五上坟祭扫,以蒸面羊赠送女儿。

山西省永和县读书人于此日祭魁星。

长子县的牧羊人家于中元节屠羊赛神,俗传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产。

又赠肉给诸亲戚,家贫无羊者则蒸面作羊形来代替。

阳城县农家以麦屑作成猫、虎及五谷之形,于田间祭祀,称为「行田」。

马邑县民中元节以麦面作儿童的形状,名为「面人」,互赠亲戚家的小孩。

忻县农民于中元节在田梗上挂五色纸。

河南省商丘县中元祀地官时,悬挂纸旗于门口,传说可以防虫。

孟津县中元节放风筝.郲县七月十五日在门前画一灰圈,在圈内焚烧纸公以祭拜祖先。

山东省长岛渔民以木板秫稽制成小船,上贴一纸条「供××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装上食物、衣帽、鞋袜等用具,然后点燃蜡烛,由已婚的男子将小船放入海中。

沾化县各各家采麻柯及新鲜草叶搭棚子,称为「麻屋」,请祖先牌位于其中祭祀。

独陵县称中元节为掐嘴节,家家吃粗茶淡饭。

中元节民俗文化

中元节民俗文化

中元节民俗文化中元节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被称为鬼节、盂兰盆节等。

该节日始于古代佛教盂兰盆节,后混合了中国传统的鬼节元元节而形成。

中元节一般在农历七月十五日,根据传统习俗,人们会举行各种仪式以纪念祖先和招待鬼魂,并且也是人们彼此致敬和祈福的重要日子。

中元节是中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体现之一。

以下是与中元节相关的一些传统民俗文化内容:1. 收鬼门:传统上,人们相信在中元节的晚上,阳间和阴间之间的通道会打开,鬼魂可以离开幽冥界来到人间。

为了招待这些鬼魂,人们会准备供品和祭品,迎接他们的到来。

在一些地方,会有专门的门户称为“收鬼门”,人们会举行仪式开启门户,以招待鬼魂。

2. 祭祀祖先:中元节也是祭祖的重要时刻。

人们会整理祖先的坟墓,扫除墓地,并且烧纸、烛香、燃放鞭炮以示敬意。

有些地方还会举行祭祖大典,全家人聚在一起,祭祀祖先,并祈求祖先的保佑和庇护。

3. 禁火:根据传统民俗,在中元节的晚上,人们会禁火,不点燃明火,以防止鬼魂的干扰和意外火灾。

此外,人们还会关闭房间里的镜子,以免引来鬼魂。

4. 点亮灯笼:中元节晚上,人们会点亮各种彩灯和纸灯笼。

这些亮光能够吸引鬼魂,并为其照明,帮助他们在过往的路上找到回家的方向。

同时,也有可燃的纸扎船、车辆等,以供鬼魂“乘坐”回归幽冥界。

5. 街头巡游:一些地方会举行盛大的中元节游行活动。

这些游行通常有灯笼、舞龙、舞狮等表演,人们穿着节日的传统服饰,载歌载舞,欢庆中元节。

游行途中,街坊邻里都会为节日准备不同的食品和吃食,供行进的队伍餐食和行装的人员享用,形成一道特殊的风景线。

总而言之,中元节民俗文化丰富多样,既融合了佛教仪式的盂兰盆节,又带有中国传统鬼节元元节的痕迹。

这些活动和习俗既是传承和弘扬古老文化的一种方式,也是人们寄托哀思和怀念祖先的情感表达。

同时,中元节也是人们传承友情、亲情的时刻,通过彼此致敬、祈福和互相招待鬼魂,增强了家庭和社区的凝聚力。

中元节民俗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不仅有助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也体现了人们对祖先的崇敬和追思之情。

中元节的风俗和时间

中元节的风俗和时间

中元节的风俗和时间中元节,又称盂兰盆节,是中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举行。

中元节起源于佛教,主要是为了超度亡灵,供奉祖先和救度地狱鬼魂。

这一天,人们会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和仪式,既有祭祀祖先的习俗,也有祭奠鬼魂的传统。

中元节的风俗主要包括祭祀祖先、祭奠鬼魂、放水灯和观看舞龙舞狮。

以下是中元节的风俗和时间的相关参考内容:1. 祭祀祖先:中元节是为了纪念和祭祀已故的亲人和祖先。

人们会在家中或祠堂里摆放祖先的牌位或照片,烧香祭拜祖先,并向祖先祈福。

这是传统的孝道和对祖先的尊敬表达。

2. 祭奠鬼魂:中元节也是为了祭奠亡灵和鬼魂。

人们会在户外或公共场所放置供品,如水果、酒、食物和衣物,以供鬼魂品尝和使用。

同时,会在路边点燃鬼钱和纸钱,以供鬼魂使用。

这是为了保平安和使鬼魂得到救度。

3. 放水灯:中元节的一个传统习俗是放水灯。

人们将纸灯放在水中,点燃后放流于江河湖海,以祭奠逝去的人们。

这象征着为死者送行,帮助他们的灵魂安息。

4. 观看舞龙舞狮:在一些地方,中元节还会举行盛大的庙会和游园活动。

人们会观看舞龙舞狮的表演,舞狮被认为可以驱邪和祈求吉祥。

同时,还有各种娱乐活动,如杂技、民间戏剧和游戏,给人们带来欢乐和娱乐。

中元节的时间是根据农历计算,一般在公历的七月十五日,有时会与西历的八月重合。

具体的日期会因为农历的闰月而有所变动。

中元节天气通常较炎热,所以人们会夜晚进行祭祀和放水灯的活动,以避免烈日下的高温。

总之,中元节是一个充满传统文化和宗教意义的节日。

人们在这一天会怀念和祭拜祖先,祭奠亡灵和鬼魂,同时也会享受庙会和各种娱乐活动。

中元节不仅是纪念过去的亲人,也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和孝道思想的重要时刻。

湖南中元节的风俗

湖南中元节的风俗

湖南中元节的风俗
湖南中元节的风俗非常独特,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祭祖和放河灯。

湖南人重视祖先,中元节期间会举行盛大的祭祖仪式。

在仪式中,人们会准备各种祭品,包括鸡、鸭、鱼、肉等,以及特别的食物如粽子、糍粑等。

在祭祖仪式中,人们会向祖先祈祷,希望祖先能够保佑家人平安、健康、顺利。

同时,也会邀请亲朋好友一起参加祭祖仪式,共同感受这个时刻的庄重和神圣。

除了祭祖之外,放河灯也是湖南中元节的传统习俗之一。

人们会将灯笼放在河流中,让它们随波逐流,寓意着照亮亡灵回家的路。

放河灯的习俗不仅体现了人们对亡灵的敬畏和怀念,也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未来的希望。

此外,湖南中元节还有其他的活动,例如舞龙舞狮、打太平鼓等。

这些活动都充满了浓厚的民间风情和地方特色。

总的来说,湖南中元节的风俗丰富多彩,不仅体现了人们对祖先的敬仰和怀念,也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未来的希望。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通过各种方式来庆祝和纪念这个特殊的时刻,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湖南中元节习俗的特色

湖南中元节习俗的特色

湖南中元节习俗的特色湖南中元节习俗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国民俗的“中元节”,是一个道家的节日,佛教也称此节是“盂兰盆节”,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

这次正在湖南,所以也算对这个节日的一些体验吧和了解吧。

民间认为,整个七月为鬼月。

初一鬼门开,十五鬼门关。

此月,鬼经过春夏的沉寂,又可以出来活动,所以叫做鬼门开。

民间以路边点火、河中放灯、提供鞋子等办法,满足鬼出门活动的需要,以免它们连基本的需求都得不到满足,无法出行而在原地为非作歹,当然,点灯引路等办法更是希望野鬼能够“远走他乡”。

七月时,鬼门初开群鬼纷出,一时“群鬼乱窜”,由于鬼刚刚经历一夏的墓居煎熬,饥肠辘辘,所以给饿鬼施食就成为要紧之事。

由于此时鬼可以自由外出活动,祭祀祖先就可不必上墓,只要把祖先的鬼魂“接”到后代子孙的家中,祖先之灵便可饱餐祭品。

自七月之初,在湖南城市乡镇可看到各色各样的祭品,冥钱、冥衣、灵屋、线香和鞭炮,琳琅满目。

自初十日开始,家家户户便要将厅堂打扫干净,神龛前置香案、置先祖牌位,备酒肴馔品连日供奉,以迎故祖。

家人不许吵闹、不许赤身露体,开始焚香烧纸。

据说中元节一般是七天,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

三年内死的称新亡人,三年前死的称老亡人。

迷信说新老亡人这段时间要回家看看,还说新老亡人回来的时间并不相同,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后回。

因此要分别祭奠。

烧纸钱的时间选晚上夜深人静(现在多选择在傍晚时),先用石灰在院子里洒几个圈儿,说是把纸钱烧在圈儿里孤魂野鬼不敢来抢,然后一堆一堆地烧,烧时嘴里还要不住地念叨:“某某来领钱。

”最后还要在圈外烧一堆,说是烧给孤魂野鬼的。

按照卲阳农村的风俗, 每年大概从7月初起。

要把自己的祖先从另外一个世界里接回来住上几天, 吃上几天饭。

当地叫“接老客”。

在接老客时家里将神龛上的祖宗牌位请下,每日三餐奉祀。

农家则煮新米饭,做时新瓜菜,请祖宗先试新,叫"荐新"。

到了十三日,焚烧冥衣、冥钱、灵屋,祭奠新逝的长者;十四日晚或十五日是送祖之日,晚烧包“送老客”,叫“荐包”。

国内个地方的中元节习俗

国内个地方的中元节习俗

逢农历七月,我国的华族必定会隆重举行"庆赞中元",全国各地,无论是商业区或是组屋区,都可以看到庆中元的红色招纸,张灯结彩、设坛、酬神。

寺庙也分别建醮,街头巷尾上演地方戏曲或歌台助兴,呈现一幅热闹非凡的景象。

中元节的"普度"仪式,因组织形式上的差异,可分为几类,如街普(也称弘普)、市普、庙普(或称公普)等等。

所谓街普,指的是以街坊为主的普度;市普是以市场为主的普度;庙普就是庙宇所主持的普度。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日,所以简称为"七月半"祭祖。

那时盛夏已经过去,秋凉刚刚开始。

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

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於特定的一天。

平常日子要对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动先人的牌位。

到"七月半"祭祖时,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请出来,恭恭敬敬地放到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卅日送回为止。

有先人画像的,也要请出挂起来。

祭拜时,依照辈份和长幼次序,给每位先人磕头,默默祷告,向先人汇报并请先人审视自己这一年的言行,保佑自己平安幸福。

送回时,烧纸钱衣物,称烧「包衣」,或佛门或道教的超度法事。

在江西、湖南的一些地区,中元节是比清明节或重阳节更重要的祭祖日。

江南水乡的"七月半"祭祖活动中的一个特点是吃毛豆。

那时毛豆刚熟,用盐水煮上一大盆,祭奠完了以后,就着初凉的秋风和明亮的月色,一边吃毛豆,一边聊天。

如中国大陆、香港、澳门与台湾、新加坡等,中元是相当重要的民俗节日,不少人会在旧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间,择日以酒肉、糖饼、水果,甚至全猪(闽南语俗称神猪)、全羊等祭品举办祭祀活动,以慰在人世间游玩的众家鬼魂,并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顺利。

较为隆重者,甚至请来僧、道诵经作法超度亡魂。

也有人会在这段时间,请出地藏菩萨、目连尊者等佛像放置高台、或请道士、艺师扮演驱魔大神钟馗(有的是请艺师操控钟馗之悬丝傀儡),以消弭死者亡魂的戾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桂东中元节习俗介绍
中元节作为一个传统节日,一定有不少的习俗,那么湖南桂东在这天有着怎样的习俗呢?下面由百分网小编为你整理的湖南桂东中元节习俗,希望大家喜欢!
湖南桂东中元节习俗
一说是源于佛教《大藏经》中的目莲救母的故事。

目莲历经千辛万苦才到阴府,见到死去的母亲被一群饿鬼折磨,目莲用钵盆装菜饭给母亲,却被饿鬼夺走。

目莲只好向佛主求救,佛主被他的孝心感动,授予《盂兰盆经》,目莲按照经中指示,每年七月十五日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饿鬼再也不敢来抢夺了。

为纪念目莲的孝心,佛教徒每都举行盛大的盂兰盆会。

道教也在这一天举行中元普渡,供奉食物及焚烧冥纸,让无主孤魂饱吃一顿。

另一说是由古代郊社演变而来。

农民在夏收之后,趁农闲举行祭
田、祭祖仪式,酬谢管理土地的神灵和开辟田园的祖先,也含有庆祝丰收的意义。

古时中元节只是在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举行,是用素筵祭祀,并规定不能在别人家中过夜。

后来从素食发展为荤食,从祭田、祭祖发展到超渡无主孤鬼。

大概是古代七月多疫病,死人多,因而有的地方也把七月称为鬼月,需要祭奠,七月半也就演变成送鬼节。

在桂东的习俗中,七月半是清明节之后的另一重要的祭祀时节。

其最大的差别就在于:清明节往往聚族而祭,七月半大多是一家之祭。

自七月之初,在墟市街道中就可看到成山的祭品,冥纸、冥衣、灵屋、线香和鞭炮,琳琅满目。

自初十日开始,家家户户便要将厅堂打扫干净,神龛前置香案、置先祖牌位,备酒肴馔品连日供奉,以迎故祖。

家人不许吵闹、不许赤身露体,在家中看到蛇蛙蝶鸟等一列不能打死,并且要焚香烧纸,说这些东西极有可能是祖先变化的。

到了十三日,焚烧冥衣、冥钱、灵屋祭奠新逝的长者;十四日是送祖之日,用冥纸写上祖先的名讳在户外焚烧以祭奠故祖。

烧纸钱是不能只独给自己的亡亲,也要给无后人的亡灵烧一点,否则难免他们不会在阴间为难自家故祖,于是这便有了十五日夜为孤鬼烧孤衣传统。

虽然民间有关于牛郎织女七月十五鹊桥相会的美丽传说,但在桂东人的心目中,却永远抹不去鬼的阴影。

七月十五鬼乱窜,传说阎王
爷要在七月大开鬼门关,让众鬼夜出地府至阳间游走,夜晚在外行走是极有与鬼相遇的危险,因而七月切忌迟归或夜出。

如果你偏不信这个邪,一定会有人绘声绘色地向你讲叙:某人就曾在某年七月半的夜晚看到过野外的山巅之上有簇簇鬼火游动,凝神间还听到鬼们絮絮之语。

保让你毛骨悚然,汗不敢出,哪还有心情顾及牛郎织女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浪漫!
桂东有句俗谚:七月半的鸭子--不知死期。

大概是七月跟死鬼和亡灵有着千丝万缕的瓜葛,所以人们的禁忌也不少。

除前面所说的夜不出户之外,还有不少传统禁忌:农历七月间,要避免搬家,婚宴更是罕见;不能开市、讨债,免得落个发鬼财、做收帐鬼之嫌;不得下河游泳或进行各种水上运动,以防被水鬼拉走;偶有小孩子生于月半,作父母的一定会将其的生日改为七月十四或十六,以避与鬼俱来之嫌;或有长者亡于月半,家人往往会大不高兴,说是长者不善作长,死了还要与鬼同去总之,七月半在桂东人眼里是草木皆鬼的一个节日!
闽西中元节习俗
永定地区将旧历七月十五日称作七月半,也俗称鬼节,村落及土楼的人们白天敬祖先、晚上祭鬼神,白天到祖祠、祖堂摆酒食、斋果
祭祖先,晚上放河灯并焚烧金银施舍给无家可归的鬼魂。

现在一些地方已经不做祭祀仪式而演变为亲朋好友互相走动。

长汀县CF村旧历七月十三至十六日接太公、太婆回家过节,同时打醮祭孤魂野鬼;DL村七月半接太公太婆回家,八月初一祭野鬼(指本村人死在村子外面的);DT村七月十五晚上在自家厅堂给太公太婆烧金银,傍晚到大门外路旁给野鬼(这里指死后没有入祠堂的人或没有子孙祭祀的魂)烧路香。

宁化县的七月十五称鬼节或阴节,是给祖先寄钱的日子。

当日中午至下午,各家在房屋的大厅摆桌,供茶酒、三牲、荤素菜、烧香点烛供奉祖先,傍晚各家到屋外道旁焚烧冥币给野魂们,请它不要抢祖先的钱。

连城县城关七月十四、乡下七月十五过七月半。

相传古时因市上猪肉供不应求,官司打到县衙门,于是县官判定城关乡下错开一天。

过去各家在大厅放三牲供奉祖先,晚餐时请祖先入席、晚餐后焚香烛、冥币放鞭炮送行,同时插路香施饿鬼。

近年来开始出现此日不做祭祀仪式的倾向。

清流县习俗七月半当日午后,各户在自家门前或路口置放三牲、酒菜、焚烧纸钱祭祀亲人的鬼魂。

宋代至民国36年,曾经每三年一次由县衙主办普渡道场祭渡孤魂野鬼。

现在已不举行。

中元节为啥要吃鸭
如今,鸭子已经成为南宁市民中元节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菜。

那么,中元节为什么要吃鸭子呢?
老家在伶俐镇南蛇坡的黄阿姨是典型的壮家人。

在南宁打工的她,早早就向老板请了假,提前几天回去准备过节用品和祭祀祖先的供品。

她告诉记者,她们家乡过中元节的隆重程度仅次于春节,一家老小团聚,点上香烛,摆上鸭肉、饭、水果等食品祭过祖先后,一家人便围坐在一起共享天伦。

饭桌上,一只鸭,一块肉,是必不可少的。

据黄阿姨家的老人说,祭拜祖宗时,所用的纸钱、衣物是要靠鸭子驮过奈何桥的,所以,中元节一定要吃鸭子。

迷信说法当然不可信。

民俗史专家认为,中元节之所以要吃鸭子,是因为在广西农村种稻谷前,每户人家都会买上一些鸭子回来养;在割完稻谷后,他们通常把鸭子放到稻田里,让鸭子吃掉田里的谷子和蚯蚓。

种晚稻时,农民为了犒劳自己,开始杀鸭子过节。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就习惯在这天吃鸭子了。

还有一说,因为中元节正值鸭子当季,正好用来祭祀。

广西大部分是水乡,养鸭多。

以前,人们都是从开春时候,即三四月份开始养鸭子,四至五个月后,也就是中元节这段时间,鸭子长大了。

由于古代人们生活比较贫苦,只有到节日才舍得杀鸭子吃,所以,一到中元节家家户户就杀鸭子。

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传统。

猜你感兴趣:
1.广西中元节的习俗有哪些
2.湖南中元节习俗的特色
3.江西省中元节习俗有哪些
4.广西中元节的习俗是什么
5.关于中元节习俗有哪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