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孔门弟子借智慧—向曾参学习勤奋
三字经故事—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三字经故事—昔仲尼,师项橐。
古圣贤,尚勤学。
项橐是春秋时期的神童,孔子曾经向他请教过问题,所以被后世尊为"圣公'。
相传,孔子有一次与弟子们东游。
待车马行至齐地纪障城的时候,大道边上有几个戏耍的玩童,有一童子立于路中不动。
子路见状,停车呵斥道:"小孩子怎么不让车呢?碰到你怎么办?'童子说:"城池在此,车马安能通过?'孔子探身道:"城在何处?'童子说:"筑于足下。
'孔子下车观看,果见小儿立于石子、瓦片摆成的"城'中。
童子问:"是城让车马,还是车马让城?'孔子笑道:"好伶俐的童子!请问你叫什么名字,多大年龄?'小儿答道:"我叫项橐,年方七岁。
请教您是哪一位?'孔子答道:"我是鲁国孔丘'。
项橐惊道:"您就是鼎鼎大名的孔夫子!那么我请教您三个问题,答的出来我就让城让路,答不出来就请绕城而过'。
孔子觉得项橐小孩很有意思,于是笑道:"一言为定'!项橐说:"天地人为三才,夫子可知天有多少星辰、地多少五谷、人有多少根眉毛?'孔子摇头说:"我还真的不知道'。
项橐得意道:"我来告诉你,天有一夜星辰,地有一茬五谷,人有黑白两根眉毛。
'项橐再问:"请教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孔子答道:"江河湖海,水中都有鱼;柴草灯烛,是火就有烟;没有叶不成树,没有枝又哪里有花呢?'项橐听后晃着脑袋说:"不对,是井水没鱼,萤火没烟,枯树没叶,雪花没枝。
'项橐又问:"什么山上无石?什么车子无轮?什么牛无犊?什么马无驹?什么男人没有妻子?什么女人没有丈夫?孔子逗他道:"啊呀,我还是不知道。
孔门弟子借大智慧--向子夏学教书(5篇材料)

孔门弟子借大智慧--向子夏学教书(5篇材料)第一篇:孔门弟子借大智慧--向子夏学教书@傅佩荣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论语.为政》孔子在这里讲的是观察人的道理。
怎样考察一个人的品行、才干、能力?孔子说要“视其所以”,看他的动机、目的;“观其所由”,看他的来源,整个行动的经过;“察其所安”,再看看他平常作人是安于什么?孔子以这三点观察人,所以他说:“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这个“廋”是藏匿的意思。
以“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三个要点去观察人,就没什么可藏匿的了。
看任何一个人作人处世,他的目的何在?他的做法怎样?(前者属思想方面,后面属行为方面)另外再看他平常的涵养,他安于什么?是安于逸乐,还是安于贫困,安于平淡。
学问最难是平淡,安于平淡的人,什么事业都可以做。
因为他不会被事业所困扰。
孔子曾经说过:“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圣人、有贤者,只有能够鉴别这五类人,才可算得上真正掌握了治人之道。
”如何鉴别呢?孔子认为就是要掌握上面这三个知人励品的要点。
简单地看,这三点似乎平常,其实这三点涵盖着对一个人行为动机、目的,行为的整个过程,以及这个人平常的业余爱好、兴趣、涵养整体的观察,即既要重视从显性的行为,又要从隐性的思想,“全方位”地考察一个人,方能把一个人看清看透。
人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而人与人之间又有着不少差异,即使作为一种人才,也是参差不齐的,单纯从某一方面看是很难看准的。
但是人再复杂,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再大,也逃不脱孔子上面指出的三个方面。
孔子提出的“知人励品”的三条途径是非常厉害的,所以在料材核能过程中,按照孔子这种主张,注意全方位考察,历来被为政者、用人者所重视。
《向子夏学习教书》一、何为孝顺子夏是卫国人,比孔子小了45岁,跟子游一样,是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所收的学生。
“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这句话就是子夏说的。
他本身是很好的学生,他晚年的时候是很好的老师,教过一个国君,叫魏文侯。
向孔门弟子借智慧—向子贡学习说话

傅佩荣《向子贡学习说话》一、引言孔子的学生分为四科,有一科叫言语科,里面有宰予跟子贡两位。
那么言语科就是要说话的,说话的条件就是要学《诗经》。
孔子说过“不学诗,无以言”,就是你不学《诗经》的话,说话就没什么凭借。
说话本来很简单,要说得好,需要有内涵,需要能够文雅,这样才能够传之久远。
所以孔子教学生《诗经》、《书经》这些古代经典,其中对于言语方面的要求非常高。
因为古代的政治,往往是要靠说话。
外交官有一句话叫“授命不授辞”。
就是国君给你一个命令,他不会教你怎么说,你拿到命令之后,要设法达成任务。
一个人如果说他经常喜欢批评别人,有时候难免也会出错。
比如子贡批评到最后批评到孔子了。
他上课跟同学说:各位同学,我们老师孔子也没什么了不起,他只是年纪大,家里面大概是住在图书馆旁边,经常找书看,书看得很多,记忆力还不错,上课的时候不用看稿子,就是用背的。
因此这个话传到孔子的耳中,孔子当然不太开心了,这么好的学生居然把他说成五个字“多学而识之”,努力学习并且把知识记在脑袋里面,这样变成一个“两脚书橱”了,指变成书呆子了。
所以孔子在上课的时候就公开跟子贡说:子贡,你以为我是“多学而识之”吗?子贡知道有人告密了,知道说老师知道我在背后怎么说他的,他只好承认,他说:是啊,难道不是吗?他还想认为自己的是对的。
孔子说:“非也,予一以贯之”。
他说,你错了,我是一以贯之。
所以这里就引申出来孔子的重要的观念,他是有各种学识,但是他的思想是有中心的观念,用一个中心观念把所有的知识全部都连贯起来,变成系统。
这样才能成为哲学家。
否则的话,你光书念得好,记得很多,来教书,教书匠而已嘛,教书匠很多,自古并不缺乏。
但是孔子是一个哲学家,能够把他的思想连成一个系统,叫做一以贯之。
二、说话技巧1.说话要含蓄子贡看到老师好像很想做官,但又感觉到自己有一个身份,不能够随随便便什么官都做,所以他就请教老师了,他说:这里有一块美玉,那是把它藏在柜子里面呢,还是拿去卖了呢?他这个当然是比喻说话的非常高明的艺术。
《向曾参学习勤奋》

《向曾参学习勤奋》一、曾参解释“一贯之道”孔子评价曾参为“参也鲁”,这个鲁不是鲁国人的鲁,是鲁钝的鲁,鲁代表很老实、很迟钝,反应比较慢,IQ稍微差一点。
在整个《论语》里面,最重要的一段话就是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这段话有个背景,子贡是孔子学生里面口才很好的一位,口才好的人很聪明,很喜欢做批评,他批评到孔子。
子贡跟同学说,我们老师孔子是多学而知之,广泛学习各种材料,记忆力不错,记下来之后上课教我们的。
这话传到孔子耳中,孔子当然不太开心。
子贡这个学生,这么聪明的学生居然不了解我,以为我只是个教书匠。
所以他上课的时候就说了,子贡,你以为我是多学而知之吗?子贡知道有人告密了,他就说是啊,难道不是吗?孔子说,“非也,予一以贯之”。
非也两个字很严厉啊,说你错了,我是一以贯之,有个中心思想把我的学说全部连贯起来。
哲学家一定有中心思想,如果没有中心思想的话呢,就是这边学一点,那边学一点,那到底你是图书馆呢,还是什么,重要的是你是一个哲学家,可以把它连贯起来,变成一个系统,融会贯通。
所以孔子跟子贡说你错了,我是一以贯之。
子贡没有接着问,这是最可惜的事情。
子贡本来应该接着问,说老师,你说的一以贯之何谓也?这样就可以让孔子发挥了,但是子贡跑掉了。
所以孔子心里面有一些难过,他就想利用上课的时候再来好好教一教,所以想问曾参,因为曾参年纪那么小,又特别地笨,他一定不懂我的一贯之道。
孔子就说话了,曾参啊,我的思想是有一个一贯的系统。
他本来希望曾参说何谓也?结果这个时候曾参不知道哪一根筋不对,就说是的。
孔子吓了一跳,他反应很激烈。
你看《论语》,两个字“子出”,老师立刻离开教室。
你都懂了,我还教什么呢?结果他一走就发生悲剧了,别的同学就围过来,问曾参说,何谓也?这不是悲剧吗?“何谓也”三个字应该曾参请教孔子,但他说是的,害得孔子离开教室,同学们来问他,何谓也?不要忘记,他年纪几乎是最小的。
比他更年轻的只有一个子张,我们将来再谈。
三字经劝学篇

三字经劝学篇口而诵,心而惟。
朝于斯,夕于斯。
【译文】我们读书学习,要有恒心,要一边读,一边用心去思考。
只有早早晚晚都把心思用到学习上,才能真正学好。
昔仲尼,师项橐。
古圣贤,尚勤学。
【译文】从前,孔子是个十分好学的人,当时鲁国有一位神童名叫项橐,孔子就曾向他学习。
像孔子这样伟大的圣贤,尚不忘勤学,何况我们普通人呢?赵中令,读鲁论。
彼既仕,学且勤。
【译文】宋朝时赵中令——赵普,他官已经做到了中书令了,天天还手不释卷地阅读论语,不因为自己已经当了高官,而忘记勤奋学习。
披蒲编,削竹简。
彼无书,且知勉。
【译文】西汉时路温舒把文字抄在蒲草上阅读。
公孙弘将春秋刻在竹子削成的竹片上。
他们两人都很穷,买不起书,但还不忘勤奋学习。
头悬梁,锥刺股。
彼不教,自勤苦。
【译文】晋朝的孙敬读书时把自己的头发拴在屋梁上,以免打瞌睡。
战国时苏秦读书每到疲倦时就用锥子刺大腿,他们不用别人督促而自觉勤奋苦读。
如囊萤,如映雪。
家虽贫,学不辍。
【译文】晋朝人车胤,把萤火虫放在纱袋里当照明读书。
孙康则利用积雪的反光来读书。
他们两人家境贫苦,却能在艰苦条件下继续求学。
如负薪,如挂角。
身虽劳,犹苦卓。
【译文】汉朝的朱买臣,以砍柴维持生活,每天边担柴边读书。
隋朝李密放牛把书挂在牛角上,有时间就读。
他们在艰苦的环境里仍坚持读书。
苏老泉,二十七。
始发愤,读书籍。
【译文】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号老泉,小时候不想念书,到了二十七岁的时候,才开始下决心努力学习,后来成了大学问家。
彼既老,犹悔迟。
尔小生,宜早思。
【译文】象苏老泉上了年纪,才后悔当初没好好读书,而我们年纪轻轻,更应该把握大好时光,发奋读书,才不至于将来后悔。
若梁灏,八十二。
对大廷,魁多士。
【译文】宋朝有个梁灏,在八十二岁时才考中状元,在金殿上对皇帝提出的问题对答如流,所有参加考试的人都不如他。
彼既成,众称异。
尔小生,宜立志。
【译文】梁灏这么大年纪,尚能获得成功,不能不使大家感到惊异,钦佩他的好学不倦。
向孔门弟子借智慧—向颜回学习快乐

傅佩荣《向颜渊学习快乐》颜回这个学生开始的时候,孔子对他印象并不是特别好,他说我跟颜回谈话谈一天,他都没有违背我的意思,叫做“不违如愚”,好像很笨。
但是下课之后,发现他可以把所学的融会贯通,在生活里面加以改善,等于是我自己慢慢在成长了,所以他说颜回并不笨。
颜回对孔子的话没有意见,是因为颜回特别聪明,而不是特别笨,特别聪明的人知道孔子说话的时候都已经先想好了,叫做很有把握才说。
一、颜回好学鲁哀公问孔子说,学生当中哪位最好学。
孔子说,在三千弟子中,精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好学的只有一个,叫做颜回。
孔子说他的好学是“不迁怒,不贰过”,意思是颜回这个学生的好学,表现在不迁怒、不重犯过失。
因为人的过失,往往来自于性格,性格没有改,过失就跟着你的性格,继续往前走,人生就浪费了很多机会。
所以颜回这个学生可以做到“不迁怒、不贰过”,就代表他的好学跟他的生命结合起来,改善了他的一生。
颜回本身的志向是“无伐善,无施劳”,就是我不要去夸耀自己的优点,我也不要去把劳苦的事推给别人。
孔子对颜回特别的欣赏,在《论语》里面有一段话特别重要,孔子回答学生的问题,有一个特色,叫做“遇强则强,遇弱则弱”。
“遇弱则弱”是指如果学生的问题,没什么水平,孔子的回答也没什么兴趣。
因为学生问的问题太单纯了。
比如有个学生叫做司马牛,他听到学长们都问什么叫做仁,仁义的“仁”是孔子核心的观念。
那他也要问,而孔子给他回答的很简单,“仁者其言也讱”,一个有仁德的人,他说话吞吞吐吐。
这是孔子因材施教的表现,对这样的学生他的回答很简单。
另外一个学生,叫做樊迟,他问仁的时候孔子说仁者爱人,不要想太多,爱人就好了。
所以这些学生他比较活在具体的生活考虑上,那么他需要的答案就很具体,你教我怎么去做好人,爱人就够了。
但是对于颜渊就不一样了。
二、化被动为主动用一句话来说就是,一个人要过得快乐,一定要把被动变成主动。
在美国做过一个调查,他们问很多人说如果可以隐形的话,你要做什么?隐形就是一颗药吃下去,你就不见了,不见的时候没有人看到我,这个时候就自由了。
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的意思

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的意思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这句话的意思是:从前,孔子曾向七岁的项橐请教问题。
已经是圣贤的孔子,还这样勤奋的学习。
此句出自《三字经》。
附原文: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原文译文: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这句话的意思是:从前,孔子曾向七岁的项橐请教问题。
已经是圣贤的孔子,还这样勤奋的学习。
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这句话的意思是:北宋的赵普曾担任中书令,他经常读《论语》,虽然他已经做了高官,但是依然勤奋好学。
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这句话的意思是:汉代的路温舒由于家里贫穷,砍下蒲草编成书册,抄书读书。
西汉的公孙弘同样是出身贫寒,跑到竹林里把竹子削成竹简,把借来的书抄在上面勤学苦读。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这句话的意思是:汉朝人孙敬读书时把头发系挂在房梁上,战国人苏秦读书疲倦时用锥子刺大腿。
他们不用别人的督促,自己就知道勤奋学习。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这句话的意思是:晋朝人车胤把萤火虫放在纱袋里照明读书,孙康借着白雪的反光读书。
他们虽然家庭贫困,但是依然没有停止读书。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这句话的意思是:西汉的朱买臣一边担柴一边读书,隋朝的李密骑牛出行时,边走边读书。
他们的身体虽然很辛苦,但是仍然刻苦自强,发奋读书。
人物图谱篇向孔门弟子借智慧--《论语》整本书阅读专题课(三)

教学目标:1.分析、概括颜回、子贡、子路、子游的形象特点。
(重点)2.整体把握以“四科”“十哲”为代表的孔门弟子群像。
3.比较孔子对弟子的不同态度,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
(难点)教学方法:提问法、诵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学生通过多媒体展示作业———《论语》“思维导图版”孔门弟子图谱师:《论语》是至圣先师孔子和弟子们聊天的记录,“师生一体”是这部经典的一大特点。
今天我们不妨对《论语》进行一次孔门弟子出现频次大盘点,进行形象分析与概括,这或许也是走进《论语》的一个极好途径。
明确:意在检查整体阅读情况,同时盘点《论语》中出现的孔门弟子人次。
教师归纳:对《论语》中出现的学生人数,李零教授做过统计:“《论语》中的弟子有29人……出现最多的是仲由(42次),其次端木赐(38次),颜回、卜商(21次),冉求(16次)。
此外,还有5个人也比较重要,樊须、公西赤、有若、曾参和颛孙师(子张),他们出现最多的是子张(18次)和曾参(15次),其次樊须(6次)、公西赤(5次)、有若(4次)……”当然,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后人对孔子的这些有名有姓的弟子们也从性情、品德等方面加以评说,尤其是对“孔门十哲”,他们有较高的影响力,人们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二、孔门弟子群像:“四科”与“孔门十哲”(一)“孔门十哲”名单及“四科”“十哲”释义。
明确:儒家学派早期的十位学者都是孔门弟子,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类别(科)。
公元720年,在孔庙塑孔门四科高弟十人的坐像,配享先圣,称为“十哲”。
“孔门十哲”名单。
《论语》“先进篇”给我们提供了十大弟子名单:“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德行:颜回、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学:子游、子夏。
”(二)分成四组讨论“孔门十哲”中各科的代表人物。
1.德行科代表颜回———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位居孔门第一位。
明确思路:(1)小组内部合作,整理出关于颜回的相关经典语句,小组集体诵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傅佩荣《向曾参学习勤奋》一、曾参解释“一贯之道”孔子评价曾参为“参也鲁”,这个鲁不是鲁国人的鲁,是鲁钝的鲁,鲁代表很老实、很迟钝,反应比较慢,IQ稍微差一点。
在整个《论语》里面,最重要的一段话就是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这段话有个背景,子贡是孔子学生里面口才很好的一位,口才好的人很聪明,很喜欢做批评,他批评到孔子。
子贡跟同学说,我们老师孔子是多学而知之,广泛学习各种材料,记忆力不错,记下来之后上课教我们的。
这话传到孔子耳中,孔子当然不太开心。
子贡这个学生,这么聪明的学生居然不了解我,以为我只是个教书匠。
所以他上课的时候就说了,子贡,你以为我是多学而知之吗?子贡知道有人告密了,他就说是啊,难道不是吗?孔子说,“非也,予一以贯之”。
非也两个字很严厉啊,说你错了,我是一以贯之,有个中心思想把我的学说全部连贯起来。
哲学家一定有中心思想,如果没有中心思想的话呢,就是这边学一点,那边学一点,那到底你是图书馆呢,还是什么,重要的是你是一个哲学家,可以把它连贯起来,变成一个系统,融会贯通。
所以孔子跟子贡说你错了,我是一以贯之。
子贡没有接着问,这是最可惜的事情。
子贡本来应该接着问,说老师,你说的一以贯之何谓也?这样就可以让孔子发挥了,但是子贡跑掉了。
所以孔子心里面有一些难过,他就想利用上课的时候再来好好教一教,所以想问曾参,因为曾参年纪那么小,又特别地笨,他一定不懂我的一贯之道。
孔子就说话了,曾参啊,我的思想是有一个一贯的系统。
他本来希望曾参说何谓也?结果这个时候曾参不知道哪一根筋不对,就说是的。
孔子吓了一跳,他反应很激烈。
你看《论语》,两个字“子出”,老师立刻离开教室。
你都懂了,我还教什么呢?结果他一走就发生悲剧了,别的同学就围过来,问曾参说,何谓也?这不是悲剧吗?“何谓也”三个字应该曾参请教孔子,但他说是的,害得孔子离开教室,同学们来问他,何谓也?不要忘记,他年纪几乎是最小的。
比他更年轻的只有一个子张,我们将来再谈。
所以在这个时候曾参吓了一跳,就随便讲一句话,“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这句话代表曾参个人的体验,他不等于孔子的一贯之道,很清楚,孔子说一,他说忠恕是二,你再怎么解释它都不是一。
但是曾参是一个勤奋向学的年轻人,他就是一直努力,最后才有杰出的成就。
在《中庸》里面有说,就是别人念一遍就会了,我念一百遍,别人念十遍就会了,我念一千遍,叫做“虽愚必明”,虽然愚笨,但是到最后都通通明白了。
这是学习的一种秘诀,没有别的什么速成的方法。
学习要勤奋刻苦,这就是学习的秘诀,没有别的速成的办法。
曾参说,“士不可以不弘毅”,念书的人不能不有恢弘的气度跟坚毅的性格,因为他任重道远,把行仁当做自己的责任,不是很重吗?到死了才能停止,不是很远吗?行仁的“仁”就是标准答案。
所以曾参晚年的时候说得很好,一个人一生努力到死了才能停止的那个字叫做“仁”,那才是一贯之道。
你讲忠恕的话,只是跟别人相处而已,讲行仁的话,可以杀身成仁,到死为止。
因为曾参勤奋向学,所以终于可以把握到孔子的一贯思想。
很多人念《论语》都很奇怪,说为什么在《论语》的《学而篇》,孔子讲完话立刻出现一个人叫有子,他怎么也称子呢?“子”这个字如果放在名字底下代表老师,代表先生,孔子的学生大多数都没有称子,他们是把子放在上面,子路、子贡、子游、子夏、子张。
把子放下面的还有曾子,因为负责主编《论语》的就是有子跟曾子的学生。
换句话说,有子跟曾子在孔子的学生里面辈分并不是最高的,颜渊都没有称颜子,那么曾参那么年轻他称曾子,是因为他教出几个好学生。
有子跟他的学生负责编《论语》,所以把自己的老师也称作子了,不管老师年纪大还是小。
二、有关曾参孝顺父母的故事曾参开始的时候很喜欢跟同学说,我最孝顺了,因为爸爸打他他都不跑,这话传到孔子耳中,孔子就认为不太好,就把曾参找来说,曾参,你爸爸打你你都不跑吗?曾参说,是啊,我最孝顺了。
孔子说这样不对。
曾参吓了一跳,他说那难道要跑吗?孔子说也不能跑。
那怎么办?孔子说你爸爸打你的时候,你要看他的棍子是粗还是细,爸爸拿粗棍子你就跑,因为大人出手很重,不小心把你打伤的话,别人会笑你爸爸,你看把儿子给打伤了,这样你对爸爸就不孝顺了。
你看你被爸爸打伤了你害爸爸被人嘲笑,所以爸爸拿细的棍子,你就被他打吧,反正那皮肉之伤,这叫做“大杖则逃,小杖则受”。
孟子提到曾参的孝顺,有几段非常好的故事。
第一段他说曾参的爸爸曾点,喜欢吃洋枣,所以曾参就不忍心吃洋枣。
他说爸爸喜欢吃洋枣,所以洋枣子不吃,留给爸爸吃。
孟子的学生就请教孟子,说洋枣跟烤肉哪一个好吃?孟子说当然烤肉好吃。
那学生就说那曾参他怎么吃好吃的烤肉,把洋枣给父亲呢?孟子说,因为父亲喜欢吃洋枣,你看看洋枣就想说我多吃一颗,父亲就少吃一颗了,所以洋枣给父亲吃。
一般人其实认为烤肉比较好吃,那曾参说那我只好吃烤肉了,请爸爸吃洋枣。
孟子还提到另外一段。
他说曾参奉养他的父亲的时候,每一顿饭都有酒,都有肉,让父亲吃得很开心,吃完毕之后还问父亲这个酒肉剩下了要给谁啊?为什么这样说?因为邻居里面有很多穷人,爸爸虽然年纪老了,眼睛都快瞎了,也看不清楚,所以吃完之后剩下酒肉,曾参就问,酒肉送给哪一家邻居啊?爸爸说今天送给隔壁的张家,明天送给哪一家。
爸爸可以做好事,等于让爸爸很开心,你看我吃饱喝足,还可以把剩下的酒菜送给穷人家。
曾参有一次在田里工作,家里来了客人,他母亲想留客人待久一点,因为曾参回来之后可以谈谈话,说不定是请曾参做官了,因为曾参很有学问,是孔子的学生啊。
怎么办呢?曾参在田里边这么远,妈妈就用左手捏右手,不要捏错,要左手捏右手,捏得很痛,曾参在田里面就觉得自己的手很痛,就知道妈妈在叫他回家。
曾参就跑回家去,果然是妈妈要他回家。
在古代有些有趣的故事,但是你要真正孝顺,你才可能有这样的感应,所以在曾参身上就有一些神奇的事情发生。
【故事1】曾参的父亲曾点也是孔子的学生,曾点是非常潇洒,曾参是非常老实,父子两个人的个性跟他们的才华,可以说完全不一样。
曾点这位学生在《论语》只出现一次,孔子经常跟学生们谈论志向,有一次他一看身边有四位同学,他就说我年纪比各位稍微大一点,同学们常常觉得没有人了解你,那现在好了,给你机会,说说你的志向吧。
这四位同学就是子路、冉有、公西华以及曾点。
子路说要当一个军事家,让他负责一国的军事,别的国家对他无可奈何。
冉有要负责政治家,他很谦虚,他说一个小国家交给我来做,可以做得不错。
公西华当外交家。
这三个学生都是很标准的念书人,因为古代念书人的出路,就希望能够从政做官为百姓服务,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听起来冠冕堂皇,都是很好的学生。
这个时候曾曾点在弹瑟,等于是负责背景音乐,让你整个气氛显得比较柔和,比较有味道。
孔子问曾点,你的志向是什么?弹瑟的声音慢慢地稀疏了,铿的一声,曾点把瑟推开站起来说,我的志向跟前面几位同学不一样。
孔子说,没关系,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
曾点就说了,“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意思是春天快结束了,春天的衣服早就穿上身了,我带着五六个大人,六七个小孩,到沂水边洗洗澡,到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一面唱歌一面回家。
他讲完毕之后孔子居然叹息一声,然后说我欣赏曾点的志向。
因为曾点的志向配合天时地利人和,就地取材,自得其乐。
天时就是春天的这个阶段,你就不要想夏天、秋天、冬天了,你活在当下,这是配合天时。
地利呢,这边靠近沂水,有舞雩台,你就不要想去长江游泳这些,你不要想别的地方,就地取材。
人和就是五六个大人,六七个小孩,你不要说我一定要一百个人,我才要出门。
所以天时地利人和配合起来的话,你在任何时候、任何阶段都可以过得快乐。
人活在世界上,是要过得快乐的。
你有志向是很好,但是你要等别人给你机会,如果别人不给你机会,你一辈子想从政,也是不可得。
那如果你像曾点一样,每天都会过得很开心,所以孔子才会说我欣赏曾点的志向。
交友的三种类型:最好是选择中行者,中行者就是言行适中,非常的中庸的人,这种人很少;如果没有的话找狂者,狂者进取,就是志向很高,比如曾点;第三种叫做倦者,倦者有所不为。
三、“慎终”和“慎独”我们刚刚提到他的孝顺,如果你要总结他的孝顺的话,他重视这个孝顺,在社会上有很好的效果。
他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慎终”是指谨慎办好父母的丧事,要靠祭祀去缅怀以前的祖先。
一个人如果能做到这两件事的话呢,整个社会风气会敦厚。
敦厚就是每一个人都感觉生命是渊源流长,那你跟别人来往的时候就比较厚道,就会想到说,上有先祖,底下还有子孙,你不能只看现在,只看现在跟别人竞争,或是勾心斗角、伤害别人的话,会引起别人的批评,说这个人好像没有光宗耀祖了,或者说这个人没有注意到替他的子女积一点德。
所以曾参这些话,都是他个人实践的一些心得。
在《论语·泰伯篇》里面,曾参年纪也大了,他也收了很多学生,眼见着自己快不行了,他就把学生找来。
他说各位同学,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
他讲这段话什么用意呢?因为古时候的各种法律非常严格,经常看到有人手脚被砍了,脸上被刺字了,甚至头发被剃掉了,这都是古代的刑罚。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你一样能够设法掌握到我们得之于父母的身体,要好好保护,但是更重要的是,得之于父母的生命,要从事德行的修养,让他做得越来越好,让他成为一个德行卓越的人。
在《大学》里面就特别提到两个字,叫“慎独”,就是说你一个人独处而特别的谨慎,这就是用曾参的话来讲,叫做“十目所视,十手所指”,我一个人在房间里面,就好象有十只手指着我,十个眼睛看着我,等于五个人。
各位想想看,你一个人在房间里面,旁边五个人看着你,你当然是循规蹈矩了,虽然你只有一个人但好像旁边有很多人一样,叫做“君子不欺暗室”,在一个黑的房间里面,没有人认识你,你也不能自我欺骗。
因为你如果你在独处的时候胡作非为,你怎么保证你跟别人相处的时候不会露出马脚呢?千万不要以为可以骗得过天下人,没有人可以完全瞒住别人的。
你心里想的很隐秘,到一个时候就会显示出来,这就是儒家的思想。
所以曾参能够提到说“十目所视,十指所指”,用这个来说明慎独,可见他的修养确实是很特别。
不要以为可以骗得过天下人,没有人是完全可以瞒住别人的。
很多时候呢,我们都需要有方法,才能够达到某种要求。
我们讲方法的时候,就好象曾参这边说的,我一个人在房间里,好象有十个眼睛看着我,十只手指着我一样,这是个简单的方法。
也就是说你自己其实不需要别人告诉你,你心里面心里有数,通常最了解你自己的就是你自己。
我们常常以为说别人不知道,其实天知地知还有自己知道,自己知道的话,不要忘记,古人相信鬼神,鬼神也知道。
所以在《中庸》里面提到说一个人的内心是否真诚,他就用鬼神来说。
等于鬼神它不受限制,了解所有的一切,你内心的真诚是不能够骗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