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孔门弟子借智慧—向颜回学习快乐
乐学的典故

乐学的典故乐学是一种学习的态度,它像一股清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带来清新的感觉。
乐学的典故中,有许多人物和故事,都在向我们展示正确认识和看待学习这一体验的重要性。
孔子敬重乐学之人孔子是我们国家的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把快乐和学习结合起来,才能有更好的收获。
因此他重视那些对学习充满热情和拥有乐学心态的人。
孔子的学生颜回就是一个典型的乐学者。
他虽然出身卑微,但是对学习非常热爱和认真,孔子也很赞赏他。
在《论语》中,孔子曾称赞颜回是“乐道人”。
《淮南子》中的儒家思想《淮南子》是中国古代的一部汉族重要的文献,它记录了古代的哲学思想、文化传统和科学技术。
其中,有许多对于乐学的探讨,揭示了那个时期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
《淮南子·修身训》中就讲述了一个关于乐学的故事:有一天,一位刻苦学习的年轻人得到了一块珍贵的大玉石。
他在琢磨玉石的同时,勤奋学习,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学者。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珍视知识和勤奋学习是乐学的基础。
另外,《淮南子·天文训》中还提到了“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这句话提醒我们,乐学要有耐心和恒心,每一个蚂蚁穴和每一堆累土都有它的价值,要懂得积累。
程颐的“格物致知”程颐是北宋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他被誉为“千古第一学者”。
他在处理学习和知识的关系中,提出了著名的“格物致知”思想,也就是通过观察事物,从中领悟需要学习的东西。
程颐说:“物之要在用,用之要在知。
”他认为,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将之应用于生活中,才是乐学的精髓。
所以,他提倡学习者要努力去观察、去领悟和思考,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
乐学的实践意义乐学,不仅是古人的追求,也是我们今天人们学习的追求。
乐学的精神,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启迪,让我们在学习中体验到快乐与收获。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践乐学:第一,热爱学习,主动寻找学习的机会。
我们的民族天赋聪明,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只要我们去认真热爱学习,积极向上,一定能够取得好的成绩。
孔门弟子借大智慧—向冉雍学习德行

@傅佩荣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论语.为政》孔子在这里讲的是观察人的道理。
怎样考察一个人的品行、才干、能力?孔子说要“视其所以”,看他的动机、目的;“观其所由”,看他的来源,整个行动的经过;“察其所安”,再看看他平常作人是安于什么?孔子以这三点观察人,所以他说:“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这个“廋”是藏匿的意思。
以“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三个要点去观察人,就没什么可藏匿的了。
看任何一个人作人处世,他的目的何在?他的做法怎样?(前者属思想方面,后面属行为方面)另外再看他平常的涵养,他安于什么?是安于逸乐,还是安于贫困,安于平淡。
学问最难是平淡,安于平淡的人,什么事业都可以做。
因为他不会被事业所困扰。
孔子曾经说过:“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圣人、有贤者,只有能够鉴别这五类人,才可算得上真正掌握了治人之道。
”如何鉴别呢?孔子认为就是要掌握上面这三个知人励品的要点。
简单地看,这三点似乎平常,其实这三点涵盖着对一个人行为动机、目的,行为的整个过程,以及这个人平常的业余爱好、兴趣、涵养整体的观察,即既要重视从显性的行为,又要从隐性的思想,“全方位”地考察一个人,方能把一个人看清看透。
人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而人与人之间又有着不少差异,即使作为一种人才,也是参差不齐的,单纯从某一方面看是很难看准的。
但是人再复杂,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再大,也逃不脱孔子上面指出的三个方面。
孔子提出的“知人励品”的三条途径是非常厉害的,所以在料材核能过程中,按照孔子这种主张,注意全方位考察,历来被为政者、用人者所重视。
《向冉雍学习德行》一、引言孔子有三千弟子,他只公开推荐一位学生,说他可以面向南方,治理百姓。
古代所谓的面向南方只有三个人有资格,第一个是天子,第二是诸侯,第三个是诸侯国的正卿,也就是所谓的相国或宰相。
他认为冉雍这个学生有这样的资格。
冉雍,字仲弓,仲弓是鲁国人,比孔子小29岁。
我学《论语》的故事作文

我学《论语》的故事作文我学《论语》的故事作文2篇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
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以下是店铺整理的我学《论语》的故事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学《论语》的故事作文1从我上小学那天起,爸爸问我想不想学《论语》。
我说:“想。
”以前在读三字经时,我就读到过“论语者,二十篇。
群弟子,记善言。
”现在爸爸教我学《论语》,我真高兴。
在论语里,我知道了好学上进,闻一知十的颜回;认识了勇敢直率、闻过则喜的子路;发现了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闵子骞;还有能听懂小鸟说话的公冶长呢。
我很喜欢听爸爸给我讲颜回的故事。
他只要一碗米饭,一瓢白开水,住在简陋的草房里,别人受不了这种苦,颜回却能乐在其中。
而且他还非常好学,有一次孔子问子贡说,你和颜回比怎么样呢,子贡也夸他是闻一以知十。
凡是从老师那里学到了新的知识,他总是毫不懒惰的去实行。
颜回真是我学习的好榜样呀!一次颜回、子路陪在孔子身边,孔子问他们的理想是什么?子路、颜回都回答了老师各自的理想。
这时,心直口快的子路问,老师,您的理想是什么呢?孔子的回答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虽然我还不明白讲的是什么意思,但是我想那一定是个了不起的理想。
今后,我还要在《论语》里去寻找更多有趣的人物和故事。
我学《论语》的故事作文2一天,妈妈买回一本《论语》书送给我。
我打开书一看,咦,这本书我怎么看不懂呢?妈妈告诉我:“《论语》收录了古代大思想家孔子和他的弟子说过的话,里面的学问可大了!”那天,妈妈带着我从《论语》里面选出了八句话并打印了出来。
因为多多读书俱乐部的好朋友们明天要来我家读书,我和妈妈决定就带小朋友们读《论语》。
第二天,好朋友们都来了。
我把打印好的《论语》发给好朋友,妈妈让我们自己先读一遍,把不认识的`字标上拼音,然后妈妈又带着我们读了两遍。
大家都会读了,可是我们都不懂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
颜回之乐演讲稿

颜回之乐演讲稿
各位尊敬的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向大家分享颜回之乐的故事。
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也是一位备受尊敬的学者。
他的一生,充满了智慧和乐观,他的故事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启示。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颜回的乐观态度。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挫折和困难,但是颜回告诉我们,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要保持乐观的态度。
他曾经说过,“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时刻反省自己,做一个真诚、诚信的人,这样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保持乐观的心态。
其次,颜回的故事也告诉我们要坚持不懈地追求知识。
颜回在学习上非常刻苦,孔子曾经说他是“无逸慢”。
他不仅在孔子门下刻苦学习,还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不断地追求更高的境界。
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也给我们树立了榜样,告诉我们要不断地努力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素质。
最后,颜回的故事还告诉我们要善待他人,保持谦逊的态度。
在与人相处的过
程中,颜回总是能够保持谦逊、和蔼的态度,不管对待谁都是一视同仁。
他的这种待人之道,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告诉我们要善待他人,要学会宽容,要保持谦逊的态度。
在今天的演讲中,我向大家分享了颜回之乐的故事,希望大家能够从中受到启发。
无论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都要保持乐观的态度,坚持不懈地追求知识,善待他人,保持谦逊的态度。
愿我们都能够像颜回一样,活出智慧、乐观、谦逊的人生。
谢谢大家!。
孔颜之乐原文及解释

感谢百度文库让我们在这里与你相见,您的下载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孔颜之乐原文及解释孔颜之乐那可是很有内涵的呢。
孔就是孔子,颜是颜回,他们所乐之事可有趣啦。
先说说孔子吧。
孔子一生都在追求自己的理想,他的快乐呢,就在于他心中的大道。
他到处讲学,传播自己的学说思想。
他的乐就在于他看到弟子们一点点成长,变得有学识、有品德。
就像一个老园丁,看着自己种的小树苗慢慢长大,那种成就感和喜悦是没法形容的。
他不在乎自己是不是有很多的财富,是不是住在豪华的房子里。
哪怕在周游列国的时候,有时候吃不好睡不好,可是他心里想着自己的理想,想着能给天下带来秩序和智慧,他就很快乐。
再看颜回。
颜回那可是孔子特别喜欢的弟子。
颜回的乐就更简单纯粹了。
他住在陋巷,一箪食,一瓢饮,别人都觉得这样的生活太苦了,可是颜回却能乐在其中。
为啥呢?因为他专注于自己的内心修养。
他在学问里能找到乐趣,他能从跟老师和同学们的交流探讨中获得满足。
他不被外界的物质所诱惑,他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从他们身上,我们能学到好多东西呢。
现在的人啊,很多都在追求物质,觉得有了大房子、好车子就会快乐。
可是孔颜之乐告诉我们,真正的快乐有时候是很简单的。
是一种内心的充实,是对自己理想的执着追求。
我们不需要太多外在的东西来装饰自己,只要我们心里有方向,能从简单的生活里发现美好,就像颜回在陋巷里还能笑嘻嘻的,我们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
我们可以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开心,在帮助别人的时候高兴,这些快乐可比物质带来的快乐长久多啦。
第 1 页共 1 页。
跟孔子学快乐——读《论语》有感

跟孔子学快乐——读《论语》有感半部《论语》治天下。
此言几乎尽人皆知。
但为什么半部《论语》就可以治天下呢?不知道有多少人作过思考?又有多少人知道答案?本人在多次研读《论语》之后发现,这恐怕跟快乐有关。
因为,快乐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终生不变的追求。
只有满足人类快乐需求的东西,才会受到人类普遍的欢迎。
而且,中国是世界文明的古国,也是人类快乐的古国。
关于这一点,也得到了世界的认可。
就连哈佛大学那位红遍全球的幸福学教授泰勒.本-沙哈尔,在接受中央电视台访问时都谈到,中国是世界快乐哲学的鼻祖。
总之可以说,孔子是一代圣人,也是快乐达人。
《论语》开宗明义,讲的就是快乐。
且从实质上看,《论语》就是一部快乐经。
透过《论语》,我们完全可以向孔子获取快乐的真经。
集中又体现在快乐的三大法宝上,即:知足常乐、自得其乐、助人为乐。
一是知足常乐。
富贵快乐,贫穷也快乐;当官快乐,为民也快乐。
“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贫而不怨,富而不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这就是孔子的“知足常乐”。
孔子说他的弟子颜回,是一个贫穷而快乐的人: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孔子说:“品德好呀,颜回啊!一竹筒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狭小的巷子里,一般人都忍受不了这种困苦忧愁,颜回却不改变自己的快乐。
品德好呀,颜回啊!”而对他自己: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起胳膊垫着当枕头,乐趣就在其中了。
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与贵,对于我,如同天上的浮云。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借,以六艺为活动范围。
这就是孔子的快乐准则和快乐策略。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孔子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了义却不能去做,对缺点错误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
人物图谱篇:向孔门弟子借智慧——《论语》整本书阅读专题课(三)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2020.12教学目标:1.分析、概括颜回、子贡、子路、子游的形象特点。
(重点)2.整体把握以“四科”“十哲”为代表的孔门弟子群像。
3.比较孔子对弟子的不同态度,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
(难点)教学方法:提问法、诵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学生通过多媒体展示作业———《论语》“思维导图版”孔门弟子图谱师:《论语》是至圣先师孔子和弟子们聊天的记录,“师生一体”是这部经典的一大特点。
今天我们不妨对《论语》进行一次孔门弟子出现频次大盘点,进行形象分析与概括,这或许也是走进《论语》的一个极好途径。
明确:意在检查整体阅读情况,同时盘点《论语》中出现的孔门弟子人次。
教师归纳:对《论语》中出现的学生人数,李零教授做过统计:“《论语》中的弟子有29人……出现最多的是仲由(42次),其次端木赐(38次),颜回、卜商(21次),冉求(16次)。
此外,还有5个人也比较重要,樊须、公西赤、有若、曾参和颛孙师(子张),他们出现最多的是子张(18次)和曾参(15次),其次樊须(6次)、公西赤(5次)、有若(4次)……”当然,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后人对孔子的这些有名有姓的弟子们也从性情、品德等方面加以评说,尤其是对“孔门十哲”,他们有较高的影响力,人们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二、孔门弟子群像:“四科”与“孔门十哲”(一)“孔门十哲”名单及“四科”“十哲”释义。
明确:儒家学派早期的十位学者都是孔门弟子,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类别(科)。
公元720年,在孔庙塑孔门四科高弟十人的坐像,配享先圣,称为“十哲”。
“孔门十哲”名单。
《论语》“先进篇”给我们提供了十大弟子名单:“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德行:颜回、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学:子游、子夏。
”(二)分成四组讨论“孔门十哲”中各科的代表人物。
1.德行科代表颜回———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位居孔门第一位。
向孔子的弟子借智慧

第一讲向颜回学习快乐
不迁怒,不二过
无伐善,无放劳
遇强则强,遇弱则弱
一个人要快乐,一定要把被动变为主动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儒家思想的关键在于:内在要真诚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必要,非有之不可,但仅有之不够
需要,发展的潜能,心智上的潜能,知,情,义
重要,
诗,文学
书,历史
礼,社会生活规范
乐,艺术修养
易,哲学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如果内心不能从被动变成主动,一切快乐都是假的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一个好的老师,一定要教出胜过自己的学生
人生有两种悲剧:第一种是得不到我所要的,第二种是得到我所要的
——王尔德
知足常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傅佩荣《向颜渊学习快乐》颜回这个学生开始的时候,孔子对他印象并不是特别好,他说我跟颜回谈话谈一天,他都没有违背我的意思,叫做“不违如愚”,好像很笨。
但是下课之后,发现他可以把所学的融会贯通,在生活里面加以改善,等于是我自己慢慢在成长了,所以他说颜回并不笨。
颜回对孔子的话没有意见,是因为颜回特别聪明,而不是特别笨,特别聪明的人知道孔子说话的时候都已经先想好了,叫做很有把握才说。
一、颜回好学鲁哀公问孔子说,学生当中哪位最好学。
孔子说,在三千弟子中,精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好学的只有一个,叫做颜回。
孔子说他的好学是“不迁怒,不贰过”,意思是颜回这个学生的好学,表现在不迁怒、不重犯过失。
因为人的过失,往往来自于性格,性格没有改,过失就跟着你的性格,继续往前走,人生就浪费了很多机会。
所以颜回这个学生可以做到“不迁怒、不贰过”,就代表他的好学跟他的生命结合起来,改善了他的一生。
颜回本身的志向是“无伐善,无施劳”,就是我不要去夸耀自己的优点,我也不要去把劳苦的事推给别人。
孔子对颜回特别的欣赏,在《论语》里面有一段话特别重要,孔子回答学生的问题,有一个特色,叫做“遇强则强,遇弱则弱”。
“遇弱则弱”是指如果学生的问题,没什么水平,孔子的回答也没什么兴趣。
因为学生问的问题太单纯了。
比如有个学生叫做司马牛,他听到学长们都问什么叫做仁,仁义的“仁”是孔子核心的观念。
那他也要问,而孔子给他回答的很简单,“仁者其言也讱”,一个有仁德的人,他说话吞吞吐吐。
这是孔子因材施教的表现,对这样的学生他的回答很简单。
另外一个学生,叫做樊迟,他问仁的时候孔子说仁者爱人,不要想太多,爱人就好了。
所以这些学生他比较活在具体的生活考虑上,那么他需要的答案就很具体,你教我怎么去做好人,爱人就够了。
但是对于颜渊就不一样了。
二、化被动为主动用一句话来说就是,一个人要过得快乐,一定要把被动变成主动。
在美国做过一个调查,他们问很多人说如果可以隐形的话,你要做什么?隐形就是一颗药吃下去,你就不见了,不见的时候没有人看到我,这个时候就自由了。
结果美国老百姓很诚实,接受访问的民众百分之八十都说要抢银行。
这说明你平常不敢抢是因为有外面的压力,有公安,有保全,还有针孔摄影,你抢的话,肯定被逮。
这叫做你平常守规矩是被动的,有人看着你就守规矩,这样的人生很可惜。
我们常常强调人生是不堪浪费的,所以孔子教颜回精彩的就在这里。
孔子是伟大的哲学家,伟大的教育家,他最好的学生是颜回,所以如果颜回请教什么是仁,仁义的仁,孔子核心的思想,孔子给他的回答肯定是惊天动地的,让每一个听到都觉得说确实有道理。
但是很可惜的是两千多年以来,解释这段话的时候都解得不太对。
当然我说不太对很多人恐怕有意见,我说朱熹也解错了,很多人更有意见了,因为我们念书的都念朱熹的注解。
但是你不要盲目崇拜古人,你要直接回到孔子跟他学生的互动。
在《论语》的《颜渊篇第十二》,“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大多数人都把它解释为两半,要克制自己的欲望,约束自己的欲望。
另一方面复礼是要去实践礼仪的要求。
比如说我是学生,对老师要有礼貌,我就是约束我的欲望,本来我不喜欢对老师鞠躬的,现在我要约束我自己,向老师鞠躬。
比如我孝顺父母,我要“克己复礼”吗?我约束我自己,勉强我自己,来向父母亲问安。
这个怎么是一种好的观念呢?所以一般人都把“克己复礼”分成两半,这是非常错误的。
因为讲到颜渊,是最没有欲望的学生,如果你把“克己”翻译成克制自己的欲望,那对颜渊不公平,孔子明明知道颜渊没什么欲望了,不要说孔子知道,连道家的庄子也知道。
【故事1】《庄子》里面就特别提到一段话,说颜渊学得不错,想到卫国去帮忙,孔子说你准备还不充分,修行还不到标准。
颜回说我已经很努力了,老师认为我还有什么样的不够吗?孔子想了半天,还是认为他不够。
颜回就受不了,说老师,你讲清楚,我应该怎么做?孔子说你要守斋。
颜回说老师,我家里很穷,三个月没吃肉,没喝酒了,你还叫我守斋。
从这边就知道啊,庄子也了解颜回哪有什么欲望呢,就是家里穷得就好像只能吃素了。
孔子就跟他说,我让你守的斋不是这个斋,是心斋,心要守斋。
所以从这段故事,也可以知道,颜回实在是没什么欲望了,所以跟他讲“克己复礼”绝对不能解释为克制、约束,克在古代还有一个意思叫做能够,“克己复礼”就是指能够自己作主,去实践礼的规范,就是人生的正路;仁义的“仁“可以翻译成人生的路,该怎么走。
整句话的意思是指:颜渊请教人生的正路在哪里,孔子说,“能够自己作主,去实践礼的规范,就是人生的正路,你只要有一天就是很短的时间,能够自己作主,去实践礼的规范,天下人都会说,你是走在人生的正路上。
走在人生的正路上是要靠自己的,难道要靠别人吗?”所以孔子教颜渊这个“仁”字,是他核心观念,他的答案肯定是孔子一辈子教学的心得,一辈子做人处事最重要的心得,叫做化被动为主动。
一个人要快乐,就是要从这里着手。
比如说“我今天应该上课”,应该代表被动,我把它改成“我今天愿意上课”,愿意就是主动了。
能够把这一点做到的话,整个儒家的思想就把握住了,因为儒家的思想关键在于你内在要真诚。
人是所有动物里面,唯一可能不真诚的。
因为人是太聪明了,他可以伪装,他可以扮演各种角色。
但是,如果你真诚的话,就会发现,你跟别人之间的关系,都有一种适当与否的考虑。
三、快乐在于内存的真诚比如我坐在车上,老太太上来,我要不要让座呢?我如果不真诚的话,我不用让座,先上车先坐,我有买票,凭什么让我让座呢?说不定有人比我更健康,有人比我更年轻,所以你就计较这些事情,叫做你不真诚。
那如果你真诚的话,看到老太太上来,你马上觉得她的年纪跟我的祖母一样大了,那我让座就变成是真诚引发内在的力量,让我自己起来让座,我不在乎别人是不是叫我,或者别人是不是认识我,我只问我自己,内在有力量让自己去做的事。
因为力量由内而发,我做到的我自己认为该做的事以后,快乐也由内而发,人生的快乐就在这里。
你是不是穷困并不重要,穷困只是一种生活上的特定的情况。
比如说你穷困的时候你就要问,你是不是继续要活下去,你继续活着,那快乐就自然而然就有了保障。
所以孔子看到颜回的表现,忍不住称赞他。
孔子公开称赞学生,很少的,由于是反复称赞的,他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意思是颜回真是杰出,每天吃一竹筐饭,喝一点白开水,住在陋巷,别人都受不了这种忧愁,颜回却没有改变他的快乐,完全一样的快乐,所以孔子说颜回真是杰出啊。
他的内心有快乐的来源,他可以做到,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这是观念上的一种抉择。
四、人生需要的潜能人生的需要是发展的潜能,这个潜能是心智上的潜能,包括三方面,知、情、意,第一个知就是求知。
颜回喜欢念书,古代念的书是诗、书、礼、乐、易,非常丰富,诗经代表文学,书经代表历史,礼代表社会规范,乐代表艺术修养、音乐;易经代表哲学。
颜回把这些学好之后,他的知不断地成长,学习不断地进步。
第二是情感。
人的情感要调节,情绪调节好的话,就会感觉到人我之间的互动可以慢慢提升品质。
比如说一般人的情绪,都是利己的,人与人很自然都希望对自己有利。
但是如果你培养好的情商的话,就慢慢的希望对别人也有利,大家都有利的话,不是更好吗。
所以在《易经》里面有一卦,叫做损卦,很多人听到损,都不喜欢,而《易经》里面六十四卦,只有两个卦在卦辞里面是上上大吉,其中一个就是损卦。
一般人如果做一件事,损人利己,那肯定是人缘不好,大家讨厌。
但如果你现在倒过来,损己利人,我做任何事,都考虑到别人的要求,别人的需要,我自己吃亏无所谓,这样的人谁不喜欢。
所以颜回能够在情感上做到这一步,我们从他的志向看得出来,叫做无私,前面所讲的“无伐善,无施劳”,不要夸耀自己的优点,不要把劳苦的事推给别人,这样一来一往之间,没有私心了。
没有私心,听起来很容易,做到是很困难的挑战。
孔子很喜欢讲君子,他所说的君子就是立志,我有志向让自己每天提升,改善,那我就是君子。
所以我们在念《论语》的时候,要把君子这两个字看作一个正在进行的状态,君子就是立志成为君子的人,而不是已经做到的君子,真的做到君子太难了。
五、君子之道而颜渊的志向叫做无私,那正好是君子的特色,所以说孔子称赞颜渊是有他的道理。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跟别人都和谐,“和”就是和音,演奏音乐的时候,各种乐器发作不同的声音,但是不同声音没关系,整个合起来是和谐的,就好象你跟别人相处,各有特色,你不要要求一致,“同”就是一致。
君子跟别人都可以和谐,不要求一致。
小人倒过来,一定听我的,只能跟我一个样,那就是小人了。
第二个,“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周”就是普遍,君子普遍爱护每一个人,我上街的时候,谁需要帮忙,我就帮忙,而不看这个人是否认识。
君子是普遍爱护每一个人,“比”就是只喜欢几个死党,我们几个好朋友,叫做“比”,小人倒过来。
所以君子是没有私心的。
再看,“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泰就是舒泰,骄就是骄傲,一个人为什么骄傲?因为自我中心,喜欢跟别人比较,就自然而然就骄傲了。
相反的,你没有自我为中心,对每一个人都可以坦然相处,自然而然就很舒泰。
所以“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也是一样的意思。
最后一句就是“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坦荡荡是因为他无私,没有私心。
小人一天到晚愁眉苦脸,是因为常常在跟别人比较,跟别人竞争。
孔子所说的“君子”颜渊可以做到,并且他一直努力在做。
所以颜渊会快乐的原因就是心胸坦荡,泰而不骄,和而不同,这样的人到任何地方去每一个人都欢迎,他也觉得非常快乐,并且因为他不断地成长。
他在情感方面,到达很高的程度。
【故事2】尼采在他的代表作里面特别用很短的一个篇幅,来说明人的精神有三种变化,精神第一变,变成骆驼,第二变变成狮子,第二变变成婴儿。
我们讲前面两步,骆驼怎么变成狮子?骆驼代表什么?代表忍辱负重,年轻的时候中学生,都是被老师要求,都是考高校,压力很大的,你看他作为你怎么知道,背一个书包,书包很重,有的背两个书包,一看就是单峰骆驼,跟双峰骆驼。
然后一旦上了大学,马上就不一样了,一旦上了大学,马上就不一样了,他觉得我现在可以像狮子一样了,可以自由选择了。
但是你不要忘记,没有那么快。
骆驼就是听别人对你说你应该如何,你应该如何。
狮子就是你对自己说我要如何,我要如何。
由此看来尼采也一样,要求由被动到主动。
六、孔子对颜回的重视像颜渊这么穷困的一个人,他会觉得快乐,就是因为他把这些儒家思想的精华掌握住,加以实践。
有一次孔子说了,如果有人用我们,我们就好好工作,没有人用我们,我们就隐居起来,只有我跟颜回做得到。
他把颜回抬高到跟自己一样的程度,因为他穷困的时候快乐,通达的时候也能快乐,快乐不在于穷困跟通达,而在于道,叫做“安贫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