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测数量关系知识点汇总
公考行测数量关系考点总结

数量关系一、核心方法 (1)1.代入排除法 (1)2.数字特性法 (1)3.方程法 (1)4.赋值法 (2)5.线段法 (2)二、高频考点 (3)1.工程问题 (3)2.行程问题 (3)3.经济利润问题 (4)4.溶液问题 (5)5.排列组合与概率 (5)6.容斥原理问题 (7)7.最值问题 (7)8.几何问题 (8)三、专项考点 (9)1.时间问题 (9)2.统筹规划问题 (11)3.计数杂题 (12)一、核心方法1.代入排除法特征:题目有几个量,选项就有几个量与之对应,剩二代一必得答案。
方法:先排除,再代入。
先用奇偶、尾数、倍数等特性排除。
先代入简单好算的。
问最多从最多开始代入,问最少则从最少开始代入。
2.数字特性法2.1奇偶特性基础知识:加减法:同奇同偶才为偶,一奇一偶则为奇。
乘法:一个为偶则为偶,全部为奇才为奇。
2.2倍数特性适用范围:题目中含有“分数、百分数、倍数、比例、分组”等。
基础知识:1.常见形式:AB =mn, A:B=m:n ,A占B的mn等。
结论:A是m的倍数,B是n的倍数,(A±B)是(m±n)的倍数。
2.常见形式:y=ax+b(x为正整数)。
结论:(y-b)能被a整除。
3.方程法3.1普通方程设小不设大、设中间量、问谁设谁。
3.2不定方程第一类:未知数必须是整数的ax+by=M1.方法:分析奇偶、尾数、倍数等数字特性,尝试代入排除。
奇偶:a、b恰好一奇一偶尾数:a或b的尾数是5或0倍数:a或b与M有公因子。
2.不定方程组先消元转化为不定方程,再按不定方程求解。
第二类:未知数可以不是整数的多项式整体代换或赋零法:1)未知数的个数多于方程个数,且未知数可以不是整数。
2)答案是一个算式的值,而非单一未知数的值。
操作:赋其中1个未知数为零,从而快速计算出其他未知数。
尽量选取两式都有的量赋为0。
4.赋值法适用范围:题干中没有出现具体的值,条件都是以倍数、分数、百分数、比例等。
国考行测数量关系知识点汇总

国考行测数量关系知识点汇总一不要轻言放弃在公务员考试中行测卷是必不可少的测查卷之一,甚至现在很多的国有企业以及知名企业在招人时也会经常用行测卷来考试测查删选人才。
但是行测卷题量大时间短,大多数考生都来不及做完,尤其数量关系被公认为难度最大的一块,很多考生都是直接放弃的。
虽然这部分题难度有点大,但是全部放弃显然是不明智的,正确率会很低很低,这样成功上岸的难度系数就会加大。
所以对于数量关系这个专项,我们建议从中挑选几道题目来做,再结合一些做题技巧和方法,这样其实也能很快的找到正确选项,大大提升正确率。
1. 利用整除性来判定结果例1. 农民张三为专心养鸡,将自己养的猪交于李四合养,已知张三、李四共养猪260头,其中张三养的猪有13%是黑毛猪,李四养的猪有12.5%是黑毛猪,问李四养了多少头非黑毛猪?A. 125B. 130C. 140D. 150【解析】问李四养了多少非黑毛猪的数量,已知题干给的信息条件李四养了12.5%的黑毛猪,可知李四养的非黑毛猪为87.5%即7/8,那么非黑毛猪的数量为7的整数倍,即能被7整除,所以结合选项选C。
2. 利用奇偶性判定结果例2. 小刚和小木同学进行篮球投篮比赛,规定每局赢球方得2分,输球方得1分,两人打平局时都不得分。
半天下来两人共进行了50局比赛,小木共得70分。
问小木这次投篮比赛中,赢球的局数与输球和平局局数之和相差多少?A. 9B. 10C. 11D. 13【解析】问小木赢球的局数与输球和平局局数之和相差多少,结合材料可以知道小木总共比赛50场,所以赢得场数+输的场数与平局场数和=50,50即为偶数,根据两数之和与两数之差同奇偶性,所以赢得场数-输的场数与平局场数和=偶数,结合选项,正确答案为B。
3.结合选项差距找答案例3. 某工厂去年有车工和钳工共830人,今年车工人数比去年减少6%,钳工人数比去年增加5%,车工和钳工的总数比去年多了3人。
那么今年该工厂有()名车工。
(完整版)行测数量关系知识点汇总

行测常用数学公式工作效率=工作量÷工作时间; 工作时间=工作量÷工作效率; 总工作量=各分工作量之和; 设总工作量为1或最小公倍数1.实心方阵:方阵总人数=(最外层每边人数)2=(外圈人数÷4+1)2=N 2 最外层人数=(最外层每边人数-1)×42.空心方阵:方阵总人数=(最外层每边人数)2-(最外层每边人数-2×层数)2=(最外层每边人数-层数)×层数×4=中空方阵的人数。
★无论是方阵还是长方阵:相邻两圈的人数都满足:外圈比内圈多8人。
3.N 边行每边有a 人,则一共有N(a-1)人。
4.实心长方阵:总人数=M ×N 外圈人数=2M+2N-4 5.方阵:总人数=N 2 N 排N 列外圈人数=4N-4例:有一个3层的中空方阵,最外层有10人,问全阵有多少人? 解:(10-3)×3×4=84(人) (2)排队型:假设队伍有N 人,A 排在第M 位;则其前面有(M-1)人,后面有(N-M )人 (3)爬楼型:从地面爬到第N 层楼要爬(N-1)楼,从第N 层爬到第M 层要爬N M -层。
总长/间隔+1 环型棵数=总长/间隔 楼间棵数=总长/间隔-1 (1)单边线形植树:棵数=总长÷间隔+1;总长=(棵数-1)×间隔 (2)单边环形植树:棵数=总长÷间隔; 总长=棵数×间隔(3)单边楼间植树:棵数=总长÷间隔-1;总长=(棵数+1)×间隔 (4)双边植树:相应单边植树问题所需棵数的2倍。
:对折N 次,从中剪M 刀,则被剪成了(2N ×M +1)段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平均速度型:平均速度=21212v v v v + (2)相遇追及型:相遇问题:相遇距离=(大速度+小速度)×相遇时间 追及问题:追击距离=(大速度—小速度)×追及时间 背离问题:背离距离=(大速度+小速度)×背离时间 (3)流水行船型:顺水速度=船速+水速; 逆水速度=船速-水速。
数量关系知识点汇总

数量关系知识点汇总在行测中,数量关系往往是让我们最为头痛的模块之一,主要是因为数量关系知识点灰常多,并且考察方式也十分灵活,需要考生能够灵活运用各种知识点对应的公式、解题思路。
而广大考生对于数量关系的知识点并没有形成体系化,导致无法进行题型识别,然后顺利解题。
在此,我将数量关系中涉及的常考题型进行大汇总,便于大家形成体系,从而灵活调用。
一、不定方程根据题干意思列方程求解是最基础的一种题目,如果你数量关系时间不够选择挑题目做,首先就要把这一类题目找出来解决掉。
列出方程以后,有些题目能够直接解出未知数,而有些题目的未知数的个数要比方程的个数多,这类方程叫做不定方程或不定方程组。
常用解法(1)代入法:有些题型可以直接将选项代入题干,或者由题干列出的不定方程进行排除,比如:多位数问题,余数问题,年龄问题,页码问题。
(2)特值法:题干中隐藏了一个未知定量,不管我们所设的未知数怎么变,这个未知定量永远不会变,这时我们就可以取一个未知数为特殊值(0或1或最小公倍数)以方便计算。
(3)数字特性法:1.奇偶特性:基本公式: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两个推论:(和差共性)任意两个数的和如果是奇数,那么差也是奇数;如果两个数的和是偶数,那么差也是偶数。
(奇反偶同)任意两个数的和或差是奇数,则两数奇偶性相反;和或差是偶数,则两数奇偶性相同。
实际应用:知和求差、知差求和、系数为奇数的未知数可以判断它的奇偶性。
2.整除特性:些常用数字的整除判定:能被3整除的必须各个位上数字的和能被3整除;能被2(或 5)整除的数,末位数字能被2(或 5)整除;能被4(或25)整除的数,末两位数字能被4(或25)整除;能被8(或125)整除的数,末三位数字能被8(或125)整除;能被3(或9)整除的数,各位数字和能被3(或9)整除;能被7 整除的数,其末一位的两倍与剩下的数之差能被7整除;能被11 整除的数,奇数位的和与偶数位的和之差,能被11 整除;ps:能被7 (或11或13)整除的数,其末三位数与剩下的数之差,能被7 (或11或13)整除。
行测数量关系知识点汇总2024

行测数量关系知识点汇总2024一、数字推理。
1. 等差数列。
- 定义: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表示。
- 通项公式:a_n=a_1+(n - 1)d,其中a_n是第n项的值,a_1是首项,n是项数。
- 求和公式:S_n=frac{n(a_1+a_n)}{2}=na_1+(n(n - 1))/(2)d。
- 示例:数列1,3,5,7,9·s是一个首项a_1=1,公差d = 2的等差数列。
2. 等比数列。
- 定义: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值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就叫做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比数列的公比,通常用字母q表示(q≠0)。
- 通项公式:a_n=a_1q^n - 1。
- 求和公式:当q≠1时,S_n=frac{a_1(1 - q^n)}{1 - q};当q = 1时,S_n=na_1。
- 示例:数列2,4,8,16,32·s是一个首项a_1=2,公比q = 2的等比数列。
3. 和数列。
- 定义:通过相邻项相加得到下一项的数列。
- 类型:- 两项和数列:如1,2,3,5,8,13·s,其中a_n=a_n - 1+a_n - 2(n≥3)。
- 三项和数列:例如1,1,2,4,7,13,24·s,a_n=a_n - 1+a_n - 2+a_n - 3(n≥4)。
4. 积数列。
- 定义:通过相邻项相乘得到下一项的数列。
- 类型:- 两项积数列:如2,3,6,18,108·s,其中a_n=a_n - 1× a_n - 2(n≥3)。
- 三项积数列:例如1,2,3,6,36,648·s,a_n=a_n - 1× a_n - 2× a_n - 3(n≥4)。
5. 多次方数列。
- 类型:- 平方数列:1,4,9,16,25·s,通项公式为a_n=n^2。
行测考点丨数量关系

行测考点丨数量关系一、方程法(一)定义及适用范围【定义】方程法是指将题目中未知的数用变量(如x,y)表示,根据题目中所含的等量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组),通过求解未知数的数值来解应用题的方法。
【适用范围】方程法应用范围较为广泛,数学运算绝大部分题目,如行程问题、工程问题、盈亏问题、和差倍比问题、浓度问题、利润问题、年龄问题等均可以通过方程法来求解。
(二)分类示例1.N元一次方程(组)主要流程为:设未知量->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组)->化简、解出方程【例题1】商店经销某商品,第二次进货的单价是第一次进货单价的九折,而售价不变,利润率比第一次销售该商品时的利润率增加了15个百分点,则该商店第一次经销该商品时所定的利润率是()。
A.35%B.20%C.30%D.12%【解析】A。
设第一次进价为100,售价为x,则解得x=135,即第一次进货的利润率为35%。
【例题2】张老汉驾驶拖拉机从家开往农场,要行4600米,开始以每小时20千米速度行驶,途中拖拉机出现故障,维修用时6分钟。
因为要按原计划时间到达农场,修好拖拉机后必须以每小时45千米的速度行驶。
则拖拉机是在距离张老汉的家()米远处出现故障的。
A.600 B.800 C.1000 D.1200【解析】C。
设拖拉机是在距离张老汉家x千米处出现故障的,所以由于实际与原计划的所用时间相同,则有解得x=1千米=1000米。
【例题3】某工厂有学徒工、熟练工、技师共80名,每天完成480件产品的任务。
已知每天学徒工完成2件,熟练工完成6件,技师完成7件,且学徒工和熟练工完成的量相等,则该厂技师人数是熟练工人数的()倍。
A. 6 B. 8 C. 10 D. 12【解析】D。
学徒工和熟练工完成的量相等,但学徒工和熟练工的效率之比为1:6=1:3,故学徒工和熟练工的人数之比为3:1。
设熟练工为x人,则学徒工为3x人,设技师为y人,则有:(3x+x+y=80,2*3x+6x+7y=480)。
(完整版)行测数量关系知识点汇总

行测常用数学公式一、工程问题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时间=工作量÷工作效率;总工作量=各分工作量之和;注:在解决实质问题时,常设总工作量为 1 或最小公倍数二、几何边端问题( 1)方阵问题:1.实心方阵:方阵总人数=(最外层每边人数)2=(外圈人数÷ 4+1)2=N2最外层人数=(最外层每边人数- 1)× 42.空心方阵:方阵总人数=(最外层每边人数)2- (最外层每边人数 - 2×层数)2=(最外层每边人数 - 层数)×层数× 4=中空方阵的人数。
★不论是方阵仍是长方阵:相邻两圈的人数都知足:外圈比内圈多8 人。
3.N 边行每边有 a 人,则一共有 N(a-1) 人。
4.实心长方阵:总人数 =M×N 外圈人数 =2M+2N-45.方阵:总人数 =N2N 排 N 列外圈人数 =4N-4例:有一个 3 层的中空方阵,最外层有 10 人,问全阵有多少人?解:(10 -3 )×3 ×4 =84(人)(2)排队型:假定队伍有 N 人, A 排在第 M位;则其前方有( M-1)人,后边有( N-M)人(3) 爬楼型:从地面爬到第 N 层楼要爬( N-1)楼,从第 N 层爬到第 M层要爬 M N 层。
三、植树问题线型棵数 =总长 / 间隔 +1环型棵数=总长/间隔楼间棵数=总长/间隔-1(1)单边线形植树:棵数=总长间隔+1;总长=(棵数-1)×间隔(2)单边环形植树:棵数=总长间隔;总长=棵数×间隔(3)单边楼间植树:棵数=总长间隔-1;总长=(棵数+1)×间隔(4)双边植树:相应单边植树问题所需棵数的 2 倍。
N(5)剪绳问题:对折 N次,从中剪 M刀,则被剪成了( 2×M+1)段四、行程问题⑴ 行程=速度×时间;均匀速度=总行程÷总时间均匀速度型:均匀速度=2v1v2v1 v2(2)相遇追及型:相遇问题:相遇距离 =(大速度 +小速度)×相遇时间追及问题:追击距离 =(大速度—小速度)×追实时间背叛问题:背叛距离 =(大速度 +小速度)×背叛时间(3)流水行船型:顺流速度=船速+水速;逆水速度=船速-水速。
行测常考考点(数量关系)数量关系

1.数列中有明显的多次方数字或者多次方附近的数字。
2.数列局部有明显多次方规律。 3.数列基本单调,从大数字看变化幅度陡增(大于 6 倍)。
( 二 )应又枋法
K熟练掌握多次方数字,对多次方附近的数字敏感。观察数列局部有无多次方数字或者
多次方附近的数字。 2.结合选项发现数列变化幅度陡增时,考虑数列前一项的多次方推出后项,或者前两项
A。
考点三,分式数列
-( )题型街正
数列中大部分数字都是分数。
( 二 )应又枋法
1.观察题干中分数,如果容易通分,考虑作差或者加和;如果容易约分,考虑乘积或者 倍数。
2.无明显规律,观察有无重复数字出现在分子、分母位置。 3.最后考虑分子分母单独观察规律,通过化繁或化简均衡分子间/分母间的关系。
2 14 28 140
【例】12, 14, 17, 22, 2 9, ( )
A.3 1
B.3 6
C.4 0
D.5 6
【答案】C。解析:观察发现数列单调递增,从大数字看变化幅度不到 2 倍,故优先考
虑作差。相邻两项之差依次为 2、3、5、7、(11 ) , 是质数列,应填入 29+ ( 11) = (40) 。
考点二、多次方数列
1.数列基本单调,从大数字看变化幅度不大(2 倍左右)。 2.数列没有典型的题型特征时,强行逐差寻找规律。
( 二 )应又枋法
1.先逐差,随时关注差和基本数列的联系,一级差无特点时再逐一级差。
2.如果二级差也没有特点,则先将其放在一边,将一级差斜向代入原数列构造网络。 3.如果无法构造网络,则需要对二级差“一逐到底”,随时结合差和倍数大胆猜测。
( 二 )应又枋法
观察数列,如果总项数是偶数项,一般考虑两两分段或间隔数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测常用数学公式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时间=工作量÷工作效率;总工作量=各分工作量之和;注: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常设总工作量为1或最小公倍数(1)方阵问题:1.实心方阵:方阵总人数=(最外层每边人数)2=(外圈人数÷4+1)2=N2最外层人数=(最外层每边人数-1)×42.空心方阵:方阵总人数=(最外层每边人数)2-(最外层每边人数-2×层数)2=(最外层每边人数-层数)×层数×4=中空方阵的人数。
★无论是方阵还是长方阵:相邻两圈的人数都满足:外圈比圈多8人。
3.N边行每边有a人,则一共有N(a-1)人。
4.实心长方阵:总人数=M×N 外圈人数=2M+2N-45.方阵:总人数=N2 N排N列外圈人数=4N-4例:有一个3层的中空方阵,最外层有10人,问全阵有多少人?解:(10-3)×3×4=84(人)(2)排队型:假设队伍有N人,A排在第M位;则其前面有(M-1)人,后面有(N-M)人(3)爬楼型:从地面爬到第N层楼要爬(N-1)楼,从第N层爬到第M层要爬NM 层。
线型棵数=总长/间隔+1 环型棵数=总长/间隔楼间棵数=总长/间隔-1(1)单边线形植树:棵数=总长÷间隔+1;总长=(棵数-1)×间隔 (2)单边环形植树:棵数=总长÷间隔; 总长=棵数×间隔 (3)单边楼间植树:棵数=总长÷间隔-1;总长=(棵数+1)×间隔 (4)双边植树:相应单边植树问题所需棵数的2倍。
(5)剪绳问题:对折N 次,从中剪M 刀,则被剪成了(2N ×M +1)段⑴ 路程=速度×时间; 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平均速度型:平均速度=21212v v v v + (2)相遇追及型:相遇问题:相遇距离=(大速度+小速度)×相遇时间 追及问题:追击距离=(大速度—小速度)×追及时间 背离问题:背离距离=(大速度+小速度)×背离时间 (3)流水行船型:顺水速度=船速+水速; 逆水速度=船速-水速。
顺流行程=顺流速度×顺流时间=(船速+水速)×顺流时间 逆流行程=逆流速度×逆流时间=(船速—水速)×逆流时间 (4)火车过桥型:列车在桥上的时间=(桥长-车长)÷列车速度列车从开始上桥到完全下桥所用的时间=(桥长+车长)÷列车速度 列车速度=(桥长+车长)÷过桥时间 (5)环形运动型:反向运动:环形周长=(大速度+小速度)×相遇时间 同向运动:环形周长=(大速度—小速度)×相遇时间(6)扶梯上下型:扶梯总长=人走的阶数×(1±人梯u u ),(顺行用加、逆行用减) 顺行:速度之和×时间=扶梯总长 逆行:速度之差×时间=扶梯总长(7)队伍行进型:对头→队尾:队伍长度=(u 人+u 队)×时间 队尾→对头:队伍长度=(u 人-u 队)×时间 (8)典型行程模型:等距离平均速度:21212u u u u u +=(U 1、U 2分别代表往、返速度) 等发车前后过车:核心公式:21212t t t t T +=,1212t t t t u u -+=人车 等间距同向反向:2121u u u u t t -+=反同 不间歇多次相遇:单岸型:2321s s s += 两岸型:213s s s -= (s 表示两岸距离)无动力顺水漂流:漂流所需时间=顺逆顺逆t t t t -2(其中t顺和t 逆分别代表船顺溜所需时间和逆流所需时间)⑴ 溶液=溶质+溶剂 浓度=溶质÷溶液 溶质=溶液×浓度 溶液=溶质÷浓度 ⑵ 浓度分别为a%、b%的溶液,质量分别为M 、N ,交换质量L 后浓度都变成c%,则⑶ 混合稀释型等溶质增减溶质核心公式:313122r r r r r += (其中r 1、r 2、r 3分别代表连续变化的浓度) 六、利润问题(1)利润=销售价(卖出价)-成本; 利润率=成本利润=成本销售价-成本=成本销售价-1;(2)销售价=成本×(1+利润率); 成本=+利润率销售价1。
(3)利息=本金×利率×时期; 本金=本利和÷(1+利率×时期)。
本利和=本金+利息=本金×(1+利率×时期)=期限利率)(本金+⨯1;月利率=年利率÷12; 月利率×12=年利率。
例:某人存款2400元,存期3年,月利率为10.2‰(即月利1分零2毫),三年到期后,本利和共是多少元?”∴2400×(1+10.2%×36) =2400×1.3672 =3281.28(元) 七、年龄问题关键是年龄差不变;①几年后年龄=大小年龄差÷倍数差-小年龄 ②几年前年龄=小年龄-大小年龄差÷倍数差八、容斥原理⑴两集合标准型:满足条件A 的个数+满足条件B 的个数—两者都满足的个数=总个数—两者都不满足的个数⑵三集合标准型:A+B+C-(AB+BC+AC )+ABC=总个数-都不满足的个数,即 满足条件A 的个数+满足条件B 的个数+满足条件C 的个数-三者都不满足的情况数C B A =C B A C A C B B A C B A +---++⑶三集和整体重复型:假设满足三个条件的元素分别为ABC ,而至少满足三个条件之一的元素的总量为W 。
其中:满足一个条件的元素数量为x ,满足两个条件的元素数量为y ,满足三个条件的元素数量为z ,可以得以下等式:①W=x+y+z ②A+B+C=x+2y+3z⑷三集和图标标数型:利用图形配合,标数解答 ①特别注意“满足条件”和“不满足条件”的区别 ②特别注意有没有“三个条件都不满足”的情形③标数时,注意由中间向外标记核心公式:y=(N —x)T原有草量=(牛数-每天长草量)×天数,其中:一般设每天长草量为X 注意:如果草场面积有区别,如“M 头牛吃W 亩草时”,N 用WM代入,此时N 代表单位面积上的牛数。
如果有一个量,每个周期后变为原来的A 倍,那么N 个周期后就是最开始的A N 倍,一个周期前应该是当时的A1。
调和平均数公式:21212a a a a a +=等价钱平均价格核心公式:21212p p p p p +=(P 1、P 2分别代表之前两种东西的价格 ) 等溶质增减溶质核心公式:313122r r r r r += (其中r 1、r 2、r 3分别代表连续变化的浓度)核心公式: 2121a a a a a +=核心口诀:“余同取余、和同加和、差同减差、公倍数做周期” 注意:n 的取值围为整数,既可以是负值,也可以取零值。
闰年(被4整除)的2月有29日,平年(不能被4整除)的2月有28日,记口诀:一年就是1,润日再加1;一月就是2,多少再补算。
★星期推断:一年加1天;闰年再加1天。
注意:星期每7天一循环;“隔N 天”指的是“每(N+1)天”。
(1)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ax 2+bx+c=a(x-x 1)(x-x 2)其中:x 1=a ac b b 242-+-;x 2=a ac b b 242---(b 2-4ac ≥0)根与系数的关系:x 1+x 2=-a b ,x1·x 2=ac(2)ab b a 2≥+ ab b a ≥+2)2(ab b a 222≥+ abc c b a ≥++3)3( (3)abc c b a 3222≥++ abc c b a 33≥++ 推广:n n n x x x n x x x x ......21321≥++++(4)一阶导为零法:连续可导函数,在其部取得最大值或最小值时,其导数为零。
(5)两项分母列项公式:)(a m m b +=(m 1—am +1)×a b(6)三项分母裂项公式:)2)((a m a m m b ++=[)(1a m m +—)2)((1a m a m ++]×ab 2 (1)排列公式:P m n =n (n -1)(n -2)…(n -m +1),(m≤n)。
56737⨯⨯=A (2)组合公式:C m n =P m n ÷P m m=(规定0n C =1)。
12334535⨯⨯⨯⨯=c(3)错位排列(装错信封)问题:D 1=0,D 2=1,D 3=2,D 4=9,D 5=44,D 6=265,(4)N 人排成一圈有N N A /N 种; N 枚珍珠串成一串有NN A /2种。
十七、等差数列 (1)s n =2)(1n a a n +⨯=na 1+21n(n-1)d ; (2)a n =a 1+(n -1)d ; (3)项数n =d a a n1-+1;(4)若a,A,b 成等差数列,则:2A =a+b ; (5)若m+n=k+i ,则:a m +a n =a k +a i ; (6)前n 个奇数:1,3,5,7,9,…(2n —1)之和为n 2 (其中:n 为项数,a 1为首项,a n 为末项,d 为公差,s n 为等差数列前n 项的和) 十八、等比数列(1)a n =a 1q n -1; (2)s n =qq a n-11 ·1)-((q ≠1) (3)若a,G,b 成等比数列,则:G 2=ab ; (4)若m+n=k+i ,则:a m ·a n =a k ·a i ; (5)a m -a n =(m-n)d (6)nma a =q (m-n)(其中:n 为项数,a 1为首项,a n 为末项,q 为公比,s n 为等比数列前n 项的和)十九、典型数列前N 项和4.24.34.7★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1.200以质数 2 3 5 7 101 103 10911 13 17 19 23 29 113 127 131 13731 37 41 43 47 53 59 139 149 151 157 163 16761 67 71 73 79 83 89 97 173 179 181 191 193 197 199 2.典型形似质数分解3.常用“非唯一”变换 ①数字0的变换:)0(00≠=N N②数字1的变换:)0()1(1120≠-===a a N N③特殊数字变换:244216== 23684264=== 249381== 281642256===3982512== 6233279729=== 251032421024===④个位幂次数字:12424== 13828== 12939==1.勾股定理:a 2+b 2=c 2(其中:a 、b 为直角边,c 为斜边)2.面积公式:正方形=2a 长方形= b a ⨯ 三角形=c ab ah sin 2121= 梯形=h b a )(21+圆形=πR 2 平行四边形=ah 扇形=0360n πR 2 3.表面积: 正方体=62a 长方体=)(2ac bc ab ++⨯ 圆柱体=2πr 2+2πrh 球的表面积=4πR 24.体积公式正方体=3a 长方体=abc 圆柱体=Sh =πr 2h 圆锥=31πr 2h 球=334R π 5.若圆锥的底面半径为r ,母线长为l ,则它的侧面积:S 侧=πr l ;6.图形等比缩放型:一个几何图形,若其尺度变为原来的m 倍,则:1.所有对应角度不发生变化;2.所有对应长度变为原来的m 倍;3.所有对应面积变为原来的m 2倍;4.所有对应体积变为原来的m 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