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源重组的基因敲除-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Red同源重组在大肠杆菌基因敲除中的应用

Red同源重组在大肠杆菌基因敲除中的应用吕沈聪;赵颖颖;钟卫鸿【摘要】大肠杆茵基因敲除技术发展迅速,各种新型技术的出现使得其基因组的改造较以往更为快速、简单,尤其是Red同源重组技术在大肠杆菌基因敲除中的应用已经越来越成熟.综述了几种不同的Red同源重组技术,并分析了每种方法的原理及操作策略,指出了各种方法的特点及优势.%Gene knockout technique of Escherichia coli is developing rapidly.Emerging of various kinds of new technologies has simplified the genome modification of E.coli than before.Especially,the Red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system becomes more and more mature in gene knockout of E.coll.In this article,a few different kinds of Red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technologies were reviewed.The mechanism and application strategies of each method were analyzed with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superiority highlighted.【期刊名称】《化学与生物工程》【年(卷),期】2013(030)006【总页数】6页(P1-6)【关键词】大肠杆菌;Red同源重组;基因敲除【作者】吕沈聪;赵颖颖;钟卫鸿【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浙江杭州 310032;浙江工业大学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浙江杭州 310032;浙江工业大学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浙江杭州 31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78随着多种细菌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完成,获得了大量的分子遗传学信息。
分子生物学综述论文(基因敲除技术)

现代分子生物学课程论文题目基因敲除技术班别生物技术10-2学号 *********** 姓名陈嘉杰成绩基因敲除技术的研究进展要摘基因敲除是自80年代末以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分子生物学技术,是通过一定的途径使机体特定的基因失活或缺失的技术。
此后经历了近20年的推广和应用,直到2007年10月8日,美国科学家马里奥•卡佩奇(Mario Capecchi)和奥利弗•史密西斯(Oliver Smithies)、英国科学家马丁•埃文斯(Martin Evans)因为在利用胚胎干细胞对小鼠基因金星定向修饰原理方面的系列发现分享了20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基因敲除技术从此得到关注和肯定,并对医学生物学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本文就基因敲除的研究进展作一个简单的综述。
关键词基因敲除、RNAi、生物模型、同源重组前言基因敲除又称基因打靶,该技术通过外源DNA与染色体DNA之间的同源重组,进行精确的定点修饰和基因改制,具有转移性强、染色体DNA可与目的片段共同稳定遗传等特点。
应用DNA同源重组技术将灭活的基因导入小鼠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 cells)以取代目的基因,再筛选出已靶向灭活的细胞,微注射入小鼠囊胚。
该细胞参与胚胎发育形成嵌合型小鼠,再进一步传代培育可得到纯合基因敲除小鼠。
基因敲除小鼠模型的建立使许多与人类疾病相关的新基因的功能得到阐明,使现代生物学及医学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上述起源于80年代末期的基因敲除技术为第一代技术,属完全性基因敲除,不具备时间和区域特异性。
关于第二代区域和组织特异性基因敲除技术的研究始于1993年。
Tsien等[1]于1996年在《Cell》首先报道了第一个脑区特异性的基因敲除动物,被誉为条件性基因敲除研究的里程碑。
该技术以Cre/LoxP系统为基础,Cre在哪种组织细胞中表达,基因敲除就发生在哪种组织细胞中。
2000年Shimizu等[2]于《Science》报道了以时间可调性和区域特异性为标志的第三代基因敲除技术,其同样以Cre/LoxP系统为基础,利用四环素等诱导Cre的表达。
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人卫第八版)-第22章-基因结构与功能分析

目录
第一节 基因结构分析技术
目录
一、基因一级结构解析技术
基因的一级结构是指脱氧核苷酸的排列 顺序,解析一级结构最精确的技术就是DNA
测序(DNA sequencing)。
目录
目录
3. 用原位杂交进行RNA区域定位 原位杂交( ISH )是通过设计与目标 RNA
碱基序列互补的寡核苷酸探针,利用杂交原理
在组织原位检测 RNA 的技术,其可对细胞或组 织中原位表达的 RNA 进行区域定位,同时也可 作为定量分析的补充。
目录
(二)用PCR技术检测RNA表达水平
1. 用逆转录PCR进行RNA的半定量分析 逆转录 PCR ( RT-PCR )一般用于 RNA 的 定性分析;如果设置阳性参照,则可对待测 RNA样品进行半定量分析。 2. 用实时定量PCR进行RNA的定量分析 实时定量 PCR 是定量分析 RNA 的最通用、 最快速、最简便的方法,该方法是对 PCR 反应 进行实时监测,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目录
2. 预测启动子的其他结构特征
启动子区域的其他结构特征包括 GC 含量、 CpG 比 率、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碱基组成及核心启动子元件等。 用 于 启 动 子 预 测 的 数 据 库 : EPD ( eukaryotic promoter databases )数据库,主要预测真核 RNA 聚合
目录
(1)用核酸酶进行足迹分析
酶 足 迹 法 ( enzymatic footprinting ) 是利用 DNA 酶处理 DNA蛋白质复合物,然后通过 电泳分析蛋白质结合序列。 常用的酶有 DNA 酶 I ( DNase I )和核酸外切 酶III。
浅谈“基因敲除”

浅谈“基因敲除”作者:吕飞来源:《中学生物学》2010年第09期摘要鉴于近年来基因敲除频繁地出现在高中生物教材和试题中,又基于基因敲除与基因工程的联系以及基因敲除的广泛的应用价值,对基因敲除作了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基因敲除基因工程转基因技术中图分类号Q-49文献标识码 E科学界曾预言,21世纪是一个基因工程世纪。
所谓基因工程(转基因技术),又称基因拼接技术或DNA重组技术,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是在分子水平上对基因进行操作的复杂技术,将外源基因通过体外重组后导入受体细胞内,使这个基因能在受体细胞内复制、转录、翻译表达。
“基因敲除”是在20世纪80年代悄然诞生并发展起来的一项重要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字面上看与转基因相反,认为转基因技术是导入某个基因,而基因敲除是切除某个基因,实质上并不是如此简单,很大程度上,基因敲除和转基因技术有相似性,转基因技术的原理是基因重组,而基因敲除主要也是应用DNA同源重组原理。
1“基因敲除”在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出现浙科版教材,选修三《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一书的第52页中第二段第二行,出现了“基因敲除”四个字,书本原话:“胚胎干细胞可以进行基因敲除,获得基因敲除动物,如用基因敲除手段可以获得适合人体移植的猪器官,减弱或消除排斥反应。
”2基因敲除的概述及方法2.1基因敲除概述基因敲除自20世纪80年代末发展起来,是建立在基因同源重组技术基础以及胚胎干细胞技术基础上的一种定点修饰基因组的新型分子生物学技术,是通过一定的途径使机体特定的基因失活或缺失的技术,其与体细胞核移植技术的成功结合,已经成为一种有效的定点修饰、改造大动物基因组DNA片段的实验策略。
或者说基因敲除就是通过同源重组将外源基因定点整合入靶细胞基因组上某一确定的位点,以达到定点修饰、改造染色体上某一基因的目的的一种技术。
它克服了随机整合的盲目性和偶然性,是一种理想的修饰、改造生物遗传物质的方法。
20世纪80年代初,胚胎干细胞(ES细胞)分离和体外培养试验的成功奠定了基因敲除的技术基础。
分子生物学名词解释

RFLP:个体之间DNA的核苷酸序列存在差异,称为DNA多态性。
由于碱基组成的变化而改变了限制性内切酶的酶切位点,从而导致相应的限制性片段的长度和数量发生变化,称为RFLP。
翻译:是指在多种因子辅助下,由tRNA携带并转运相应氨基酸,识别mRNA上的三联体密码子,在核糖体上合成具有特定序列多肽链的过程,称为翻译。
突变: DNA的结构发生永久性改变,即突变.转化:通过自动获取或人为地供给外源DNA,使细胞或培养的受体细胞获得新的遗传表型。
转导:当病毒从被感染的(供体)细胞释放出来、再次感染另一(受体)细胞时,发生在供体细胞与受体细胞之间的DNA转移及基因重组即为转导作用。
受体:是细胞膜上或细胞内能识别外源化学信号并与之结合的成分,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个别糖脂。
粘粒:又称柯斯质粒,是一类由人工构建的含有λDNA 粘性末端cos序列和质粒复制子的杂种质粒载体。
它是为克隆和增殖真核基因组DNA的大区段而设计的,是组建真核生物基因文库及从多种生物中分离基因的有效手段。
质粒:是存在于细菌染色体外的、具有自主复制能力的环状双链DNA分子。
端粒:以线性染色体形式存在的真核基因组DNA末端都有一种特殊的结构叫端粒。
该结构是一段DNA序列和蛋白质形成的一种复合体,仅在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存在。
端粒DNA由重复序列组成,人类端粒一端是TTAGGG另一端是AATCCC.克隆:通过无性繁殖过程所产生的与亲代完全相同的子代群体。
探针:用放射性核素、生物素或荧光染料标记其末端或全链的已知序列的多聚核苷酸链被称为“探针”。
转录:以DNA为模版,由DNA依赖的RNA聚合酶(RNApol)催化4中NTP聚合,生成RNA 的过程。
增强子:其含有多个作用原件,可以特异性地与转录因子结合,增强基因的转录活性的段短DNA序列。
启动子:能被RNA聚合酶特异性识别并与其结合,启动转录的DNA序列。
操纵子:由功能相关的一组基因在染色体上串联,共同构成的一个转录单位。
分子生物学课件:基因敲除

Neo gene Neor基因进入ES细胞的基因组 在G418、单核苷酸类似物的培养 基中,可以存活。
P53 gene Neo gene HSV-Tk
Neor基因和HSV-TK基因同时进入ES 细胞的基因组 在G418培养基中存活,但是含有单核苷 酸类似物培养基中死亡。
2
3A
3B
嵌合体
与阴性小鼠 交配
1
3D
基因敲除的 纯合子小鼠
杂合子小鼠
3C
扩展知识:
上述基因打靶策略虽然实现了目标基因的特异失活, 但基因组中引入了一个外源标记的基因(NeoR), 该基因会 影响机体正常的功能。怎么改进?
有些基因是胚胎生长发育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基因,一旦被 敲除可导致胚胎发育受损甚至不能发育为一个个体, 针对这 类基因如何采用基因敲除技术进行研究呢?
➢ 如果Tk 基因进入细胞,在含单核苷酸类似物的培养基中生长时会 因为以上分解反应产生的有毒物质而死亡
筛选标志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发挥作用的?
正负筛选系统பைடு நூலகம்作原理
1. 同源重组
10-5-10-6
Neo HSV-Tk P53 gene
ES cells
P53 gene P53基因被替换
2. 随机插入,非同源重组
如果基因组序列是:
123
待敲除基因
4
基因敲除载体的结构是:
LoxP
TK
4
LoxP
LoxP
Neo
•使待敲除基因位于两个LoxP位点之间
基本流程:
•条件性基因敲除载体的构建 •在ES细胞中进行第一次常规性基因敲除
Genomic DNA:
123
1. 同源重组在G+球菌基因敲除中的运用

同源重组在细菌基因敲除中的运用
• 基因功能研究方法
– 计算机预测基因功能 – 基因失活
• 基因敲除knock out • 转座子插入突变 • 反义RNA技术(RNA沉默):knock down
– 基因过表达(over-expression) – 酵母双杂交(yeast two-hybridization)
细菌的生物学特点
• • • • • 个体微小 结构简单:单细胞生物 易于培养 繁殖快:代时仅20-30min 具有一条染色质(无内含子),单倍型
• 细菌是生命科学研究重要的模式生物
细菌的遗传变异现象
• 遗传(heredity): 子代与亲代之间生物学 性状具有相似性。使细菌的性状保持相对 稳定,且代代相传,使其种属得以保存。 • 变异(variation):在一定条件下,若子代 与亲代或子代与子代之间的生物学性状出 现差异。变异使细菌产生变种和新种,以 利于细菌的生存及进化。
表皮葡萄球菌saeRS敲除
4. 运用pKOR1质粒敲除G+球菌基因
Map of pKOR1
pKOR1质粒特点
• A replacement plasmid that employs antisense secY RNA expression (secY expression are essential for bacterial growth and survival) for counter-selection (obviated the need for antibiotic marker selection) • The lambda recombination cassette (Invitrogen) is another feature of pKOR1 that permits rapid cloning of mutant alleles without the use of restriction enzymes and ligases
基因敲除

基因敲除技术(组图)一.概述:基因敲除是自80年代末以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分子生物学技术,是通过一定的途径使机体特定的基因失活或缺失的技术。
通常意义上的基因敲除主要是应用DNA 同源重组原理,用设计的同源片段替代靶基因片段,从而达到基因敲除的目的。
随着基因敲除技术的发展,除了同源重组外,新的原理和技术也逐渐被应用,比较成功的有基因的插入突变和iRNA ,它们同样可以达到基因敲除的目的。
二.实现基因敲除的多种原理和方法:1.利用基因同源重组进行基因敲除基因敲除是80年代后半期应用DNA 同源重组原理发展起来的。
80年代初,胚胎干细胞(ES细胞)分离和体外培养的成功奠定了基因敲除的技术基础。
1985年,首次证实的哺乳动物细胞中同源重组的存在奠定了基因敲除的理论基础。
到1987年,Thompsson首次建立了完整的ES细胞基因敲除的小鼠模型[1]。
直到现在,运用基因同源重组进行基因敲除依然是构建基因敲除动物模型中最普遍的使用方法。
(1)利用同源重组构建基因敲除动物模型的基本步骤(图1):①.基因载体的构建:把目的基因和与细胞内靶基因特异片段同源的DNA 分子都重组到带有标记基因(如neo 基因,TK 基因等)的载体上,成为重组载体。
基因敲除是为了使某一基因失去其生理功能,所以一般设计为替换型载体。
②.ES 细胞的获得:现在基因敲除一般采用是胚胎干细胞,最常用的是鼠,而兔,猪,鸡等的胚胎干细胞也有使用。
常用的鼠的种系是129及其杂合体,因为这类小鼠具有自发突变形成畸胎瘤和畸胎肉瘤的倾向,是基因敲除的理想实验动物。
而其他遗传背景的胚胎干细胞系也逐渐被发展应用。
[2,3]③.同源重组:将重组载体通过一定的方式(电穿孔法或显微注射)导入同源的胚胎干细胞(ES cell)中,使外源DNA 与胚胎干细胞基因组中相应部分发生同源重组,将重组载体中的DNA 序列整合到内源基因组中,从而得以表达。
一般地,显微注射命中率较高,但技术难度较大,电穿孔命中率比显微注射低,但便于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RNA干扰引起的基因敲除
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 RNAi)是指在进 化过程中高度保守的、由双链RNA(doublestranded RNA,dsRNA)诱发的、同源mRNA高效 特异性降解的现象。简单的说是指一种分子生物学上 由双链RNA诱发的基因沉默现象。所以RNAi的反应过 程也可以用于基因敲除。
1、微生物中的基因转移
转化
转导
接合
溶原性转换
原生质体融合
2、植物转基因技术
农杆菌介导转化法:根癌农杆菌和发根农杆菌中细胞中分别含有Ti 质粒和Ri质粒,其上有一段T-DNA,农杆菌通过侵染植物伤口进入 细胞后,可将T-DNA插入到植物基因组中。
基因枪介导转化法:利用火药爆炸或高压气体加速(这一加速设备被 称为基因枪),将包裹了带目的基因的DNA溶液的高速微弹直接送入 完整的植物组织和细胞中。
Pseudomonas stutzeri 1317, were expressed in the mutant strains to test the PhaC enzyme substrate specificity. The result showed P. putida KTOY01 or KTOY02 could provide not only mcl PHA monomers but also 3-hydroxybutyrate from fatty acids, which may allow the production of copolyesters poly(3HB-co-mcl 3HA). Plasmid pCJY10 containing phaC2Ps, phbA, and phbB genes encoding PHA polymerase, b-ketothiolase, and acetoacetyl-CoA reductase, respectively, were transformed into P. putida KTOY01 and KTOY02. Shake-flask culture showed P. putida KTOY01 or KTOY02 (pCJY10) could accumulate poly(3HB-co-mcl 3HA) from glucose. The above result showed pha operon knockout mutant of P. putida KT2442 was a very useful host of great potential not only for studying PhaC synthase, but also for microbial production of copolyesters poly(3HB-co-mcl 3HA), which is very difficult to abtain.
基因敲除技术与诺贝尔奖
医学领域的诺贝尔奖(2007年)已经揭晓。三位在基因敲除技术方面进行了 卓越、开拓性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就的科学家分享了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他们 是美国盐湖城犹他州大学的Marie Capecchi教授、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大学的 Oliver smithies教授以及英国加蒂夫大学的Martin Evans教授
转基因和基因敲除技术介绍
张 晓 军 刘 杰 魏 岱 旭
主要内容
转基因技术 基因敲除技术 文献
一、转基因(Transgenesis)技术
定义: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到生物体基因组中, 由于导入基因的表达,引起生物体的性状的可遗传的修饰的 技术
微生物中的基因转移 植物转基因技术 动物转基因技术
反转录病毒转染法:把含有重组的逆转录病毒载体病毒颗粒去感染卵 裂期胚胎,于是携带外源基因的逆转录DNA可以在感染过程中,整合 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上。
体细胞核移植
二、基因敲除技术
定义:通过一定的途径使机体特定的基因失活或缺失的技术。
1、应用DNA同源重组原理进行基因敲除。
2、利用随机插入突变进行基因敲除 3、RNA干扰也可以引起基因敲除
摘自《中华医学信息》 2007年第22卷第21期
文献:
Construction of pha-Operon-Defined Knockout Mutants of Pseudomonas putida KT2442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 Poly(hydroxyalkanoate) Production
实验目的: 在P.Putida KT2442基因组中敲掉目的基因
phaC1-phaZ-phaC2,检测不同phaC基因的特 异性
运用原理:同源重组的基因敲除
Abstract
Pseudomonas putida KT2442 could accumulate medium-chainlength poly(hydroxyalkanoate)s (PHA) consisting of 3hydroxyhexanoate, 3-hydroxyoctanoate, 3-hydroxydecanoate, and 3-hydroxydodecanoate from a wide range of carbon sources. In this study, the PHA synthase pha operon (phaC1-phaZ-phaC2) was knocked out and the vgb gene encoding vitreoscilla hemoglobin protein (VHb), which could enhance oxygen uptakerate especially at low oxygen concentration, was integrated into the P. putida KT2442 genome to replace the deleted fragment. The resulting mutant P. putida KTOY01 or gene-replaced mutant KTOY02 was used as the host to study PHA synthase properties and PHA production. Different PHA polymerase (PhaC) genes, phaCRe from Rastonia eutropha H16, phaCAc from Aeromonas cavie, and phaC2Ps from
1. 利用基因同源重组进行基因敲除
应用最为广泛
其具体的原理和应用将在后面重点介绍
2.利用随机插入突变进行基因敲除 ——基因捕获法
利用某些能随机插入基因序列的病毒,细菌或其他基因 载体,在目标细胞基因组中进行随机插入突变,建立一个携 带随机插入突变的细胞库,然后 通过相应的标记进行筛选获 得相应的基因敲除细胞。
花粉管通道法:在授粉后向子房注射含目的基因的DNA溶液,利用 植物在开花、受精过程中形成的花粉管通道,将外源DNA导入受精 卵细胞,并进一步地被整合到受体细胞的基因组中,随着受精卵物转基因技术
显微注射法:在显微镜下,直接将DNA注射到胚胎的细胞核内, 再把注射过DNA的胚胎移植到动物体内,使之发育成正常的幼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