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空调室内空气、环境参数测试记录(八)
空调系统验证报告(模板)

项目:HVAC 系统验证方案文件编码:总页数:49 页生效日期:年月日目录1.验证目的 (4)2.验证范围 (4)3.验证职责 (4)4.验证指导文件 (4)5.概述 (4)6.验证前提条件 (5)7.人员确认 (5)8.风险评估 (5)9.验证时间安排 (5)10.安装确认内容 (5)11.运行确认 (10)12.性能确认 (15)13.偏差处理 (17)14.调系统再验证周期 (17)一、.验证目的检查并确认医用敷料生产车间净化空调系统(HVAC)符合GMP 标准及生产工艺要求,所制定的标准及文件符合GMP 要求,特根据GMP 要求制定本验证方案,作为对医用敷料生产车间净化空调系统(HVAC 进行再验证的依据)二、验证范围本次主要对医用敷料车间的净化空调系统的设计,安装,运行及性能进行确认。
三、验证职责3.1验证委员会3.1.1负责验证文件格式内容的审核3.1.2负责对验证中出现的偏差和验证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并作出评价,决定验证周期、3.1.3提出全厂的年度及长期验证工作计划,包括验证的项目,周期及时间安排等3.1.4组织协调验证活动,确保验证进度3.1.5审批验证报告或批准验证证书3.2验证小组3.2.1负责制定验证方案3.2.2负责制定空调系统日常监测及验证周期3.2.3执行并确认验证方案中的内容,并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结果进行分析,对出现的偏差填写“偏差调查处理表”,并上报验证委员会3.2.4对验证系统的变更按照(变更管理规程)提出变更申请、3.2.5负责收集各项验证,试验记录并归入验证文件中3.2.6准备和检查验证报告设备部3.3.1负责仪器仪表的校准和检定3.3.2负责为厂房,设施,设备验证工作提供技术指导3.4实验室3.4.1负责对验证过程中的微生物检查、尘埃粒子数、风量风速等检测,对方案中的检查结果审查及偏差分析四、验证指导文件4.2相关法规文件《医疗器械生产管理规范》《ISO14644-3 测试与测试方法》《ISO13485》2016 版《2010 版GMP 厂房系统实施指南》五、概述5.2风量设计参数六、验证实施前提条件6.1各相关人员已经经过岗位培训且考核合格,见员工培训签表和员工培训档案6.2各相关文件系统已编制完成并经过审核七、人员确认验证小组成员和所有参与测试的人员均经过验证方案的培训,记录在附表 1:验证方案培训签到表中八、风险评估经验证小组人员共同对医用敷料生产车间净化空调系统验证进行了风险评估,对存在评估人:日期:根据风险评估,我们定验证内容九、验证时间安排安装确认时间安排:。
洁净空调系统验证方案(参考)

洁净空调系统验证方案(参考)洁净空调系统验证方案文件编号:起草:审核:批准:设备概述:本验证方案旨在验证洁净空调系统的运行是否符合规定标准,以确保系统能够提供高效、安全、可靠的服务。
验证目的:本次验证的目的是为了评估洁净空调系统的性能,检查其是否能够满足设计要求,并确定是否需要采取措施来改进其性能。
验证范围:本次验证的范围包括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和运行。
验证的重点是系统的过滤器、风道、送风口、回风口、风机和控制系统等关键部件。
在验证过程中,我们将检查系统的运行情况,包括温度、湿度、风速、气流质量等指标,以及系统的能耗情况。
我们还将评估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并对系统的运行记录进行分析和评估。
通过本次验证,我们将为系统的运行提供科学依据,为改进系统的性能提供建议,并确保系统能够满足相关要求和标准。
4.验证小组成员在开始验证之前,需要确定验证小组成员,并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任务。
验证小组成员需要包括负责人、技术人员和记录人员。
负责人负责整个验证过程的组织和协调,技术人员负责实施验证和记录,记录人员负责记录验证过程中的数据和结果。
5.时间进度表在进行验证之前,需要制定时间进度表,明确验证的时间节点和进度。
时间进度表需要包括验证的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各个验证阶段的时间节点和进度。
时间进度表可以帮助验证小组掌握整个验证过程的进度,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6.验证前确认内容在进行验证之前,需要进行验证前确认,以确定验证的内容和要求。
验证前确认需要包括验证的目的、验证的对象、验证的方法和要求、验证的标准和限制等内容。
验证前确认可以帮助验证小组明确验证的目标和方向,提高验证的效率和准确性。
7.验证内容7.1 安装确认(IQ)安装确认是验证的第一个阶段,主要是确认净化系统的安装情况和符合要求。
安装确认需要包括净化系统的安装、高效过滤器的安装和安装确认结果的判断。
通过安装确认,可以确保净化系统的安装符合要求,为后续的运行确认和性能确认打下基础。
空调器8项技术指标.doc

空调器8项技术指标为规范空调器的生产,保证消费者的利益,国家业务主管部门制定了空调器的一系列技术标准及相应的测量方法。
显然,空调器的主要技术指标不仅是衡量其质量高低的主要依据,而且也是判断其运行是否正常的主要依据。
因此,空调的销售、安装、维修人员均应清楚其含义,以便于更好地从事销售活动以及对空调器的故障进行判断检修。
从使用与维修的角度应了解的空调器技术指标主要有制冷量、制热量、循环风量、消耗功率等8项。
1、制冷量空调器进行制冷运行时,单位时间从密闭空间、房间或区域除去的热量称为制冷量,单位为W。
空调器制冷量又有名义制冷量和实测制冷量之分。
前者是指空调器铭牌上标称的制冷量,其工况(可理解为环境条件)按国家标准GB/T 7725--2004规定为:室内测,干球温度27℃,湿球温度19.5℃;室外测,干球温度35℃,湿球温度24℃。
后者为空调器非上述工况制冷运行时的实际制冷量。
前述国家标准规定:实测制冷量应不低于名义制冷量的95% 。
顺便指出,国产空调器的制冷/制热量单位过去曾用千卡或大卡(kcal/h ),它与千瓦(kW)的关系为1 kW =860 kcal/h1 kcal/h=1.16W另外,国外对空调器的制冷量常用马力(hp,俗称匹,用P表示)来分挡,匹与制冷量的对应关系如表。
*近几年,国内也习惯上将空调器的制冷量称为匹,一般名义制冷量为2500W,3500W,5000 W.7500 W,12000 W时,分别称为1,1.5,2,3,5匹,其余规格则分别冠以“小”或“大”。
2、制热量空调器进行制热运行时,单位时间内送入密闭空间、房间或区域内的热量,称为制热量,单位为W。
空调器的制热量也有名义制热量和实测制热量之分。
前者是指空调器铭牌上标称的制热量,其工况按国家标准GB/T 7725一2004规定为:室内测,干球温度21.0℃,湿球温度未规定;室外测,干球温度7. 0℃,湿球温度6.0℃。
后者是指空调器在非上述工况进行制热运行时的实际制热量。
解读GB50243-2016《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3)

解读GB50243-2016《通风与空调⼯程施⼯质量验收规范》(3)接上…D.6 室内空⽓温度和相对湿度的检测本附录温、湿度的检测主要应⽤于洁净室,也可以适⽤于⼀般舒适性空调系统。
D.6.1洁净室(区)的温、湿度测试可分为⼀般温、湿度测试和功能温、湿度测试。
D.6.2温度测试可采⽤玻璃温度计、电阻温度检测装置、数字式温度计等;湿度测试可采⽤通风⼲湿球温度计、数字式温湿度计、电容式湿度计、⽑发式湿度计等。
D.6.3温度和相对湿度测试应在洁净室(区)净化空调系统通过调试,⽓流均匀性测试完成,并应在系统连续运⾏24h以上时进⾏。
D.6.4 应根据温度和相对湿度允许波动范围,采⽤相应适⽤精度的仪表进⾏测定。
每次测定时间隔不应⼤于30 min。
D.6.5室内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原则:1 送回风⼝处;2 恒温⼯作区具有代表性的地点(如沿着⼯艺设备周围布置或等距离布置);3 没有恒温要求的洁净室中⼼;4 测点应布置在距外墙表⾯⼤于0.5m,离地⾯0.8m的同⼀⾼度上,也可以根据恒温区的⼤⼩,分别布置在离地不同⾼度的⼏个平⾯上。
D.6.6 温、湿度测点数应符合表D.6.6的规定。
表D.6.6 温、湿度测点数D.6.7有恒温恒湿要求的洁净室(房间),应进⾏室温波动范围的检测:并应测定并计算室内各测点的记录温度与控制点温度的差值,分别统计⼩于等于某⼀温差的测点数占测点总数的百分⽐,整理成温差累积统计曲线。
当90%以上测点偏差值在室温波动范围内,应判定为合格。
D.6.8区域温度应以各测点中最低(或最⾼的)的⼀次测试温度为基准,并应计算各测点平均温度与上述基准的偏差值,分别统计⼩于等于某⼀温差的测点数占测点总数的百分⽐,整理成偏差累计统计曲线,90%以上测点所达到的偏差值应为区域温差。
D.6.9相对湿度波动范围及区域相对湿度差的测定,可按室温波动范围及区域温差的测定规定执⾏。
D.7 ⽓流流型的检测D.7.1⽓流流型的检测宜采⽤⽓流⽬测和⽓流流向的⽅法。
室内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HJ室内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规范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Monitoring of IndoorAir Quality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目次前言 (I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2)4 布点和采样 (2)5 样品的运输与保存 (5)6 监测项目与分析方法 (5)7 监测数据处理和报告 (7)8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9)9 监测安全 (11)附录 A (规范性附录)室内空气物理参数的测量 (13)A.1 温度 (13)A.2 相对湿度 (13)A.3 空气流速 (13)A.4 新风量 (13)附录 B (规范性附录)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方法 (16)B.1 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 (16)B.2 紫外荧光法 (19)附录 C (规范性附录)室内空气中二氧化氮的测定方法 (20)C.1 改进的Saltzman法 (20)C.2 化学发光法 (22)附录 D (规范性附录)室内空气中一氧化碳的测定方法 (23)D.1 非分散红外法 (23)D.2 气相色谱法 (24)D.3 电化学法 (26)附录 E (规范性附录)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测定方法 (28)E.1 非分散红外线气体分析法 (28)E.2 气相色谱法 (29)E.3 容量滴定法 (31)附录 F (规范性附录)室内空气中氨的测定方法 (33)F.1 次氯酸钠—水杨酸分光光度法 (33)F.2 离子选择电极法 (35)F.3 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 (36)F.4 光离子化气相色谱法 (38)F.5 靛酚蓝分光度法 (39)附录G (规范性附录)室内空气中臭氧的测定方法 (42)G.1 靛蓝二磺酸的分光光度法 (42)G.2 紫外光度法 (44)G.3 化学发光法 (47)附录H (规范性附录)室内空气中甲醛的测定方法 (49)H.1 AHMT分光光度法 (49)H.2 酚试剂分光光度法 (51)H.3 气相色谱法 (53)H.4 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 (55)H.5 电化学传感器法 (57)附录I (规范性附录)室内空气中苯、甲苯、二甲苯的测定方法 (59)I.1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 (59)I.2 甲苯、二甲苯、苯乙烯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60)I.3 光离子化气相色谱法 (63)附录J (规范性附录)室内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测定方法 (67)附录K (规范性附录)室内空气中总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方法 (68)K.1 气相色谱法—热解吸/毛细管气相色谱法(1) (68)K.2 气相色谱法(2) (70)K.3 光离子化气相色谱法 (71)K.4 光离子化总量直接检测法 (74)附录L (规范性附录)室内空气中苯并[a]芘的测定方法 (76)附录M (规范性附录)室内空气中细菌总数的测定方法 (79)附录N (规范性附录)室内空气中氡的测定方法 (80)附表 1 室内空气采样及现场监测原始记录 (82)附表2样品接收记录表 (83)附表 3 质控数据统计表 (84)附表 4 标准溶液配制记录 (85)附表5分光光度法分析原始记录 (86)附表 6 容量法分析原始记录 (87)附表7新风量测试记录表 (88)附表8 气相色谱法分析原始记录 (89)附表9室内空气中菌落总数检测原始记录 (90)附表10 分析结果报告单 (91)附表11监测报告 (92)附表12 现场监测(采样)仪器使用记录表 (96)前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一条“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建立监测制度、制订监测规范”的要求,制定本技术规范。
广东省建筑工程统一用表(2017版)通风与空调分部工程安全和功能检验资料核查及主要功能抽查记录(一)

3 风口风量调试记录
核查意见/备注 抽查结果/备注
核查 (抽查)人
施工单位 人员签名:
4 防烟加压送风系统送风量测试记录
5 防烟加压送风系统正压测试记录
6 通风空调高效过滤器泄漏测试记录 7 空调水系统流量测试记录 8 制冷(热泵)机组试运行测试记录
监理(建设)单 位人员签名:
9 单联(多联)机空调系统试运转测试记录
施工单位 项目专业技术负责人签名:
监理(建设)单位
项目专业监理工程师 (建设单位项目专业负责人)签名:
年月日
年月日
年月日
通风与空调分部工程安全和功能检验资料核查 及主要功能抽查记录(一)
01
单位(子单位)工程名称
包含子分部/分项 (或系统、子系统)
施工单位
项目负责人
分包单位
项目负责人
序号 安全和功能检测试验资料核查(抽查)项目
1
防火风阀/防排烟风阀(风口)检查试验记 录
2
通风空调风系统总/干管/支管风量测试记 录
资料 份数
10 空调室内空气环境参数测试记录
11 其他涉及安全和功能的调试(检测)记录
12 其他设备(系统)运行试验记录
13
热水/蒸汽锅炉、热交换器及其系统安装工 程资料(其中涉及安全和功能部分)
14
通风与空调产品和工程系统实体质量检测报 告(涉及安全和功能部分,检测机构出具专业技术负责人签名:
空调室内空气环境参数测试记录(2)

1W1W2W3W4W5
S1S2S3S4S5Z1Z2Z3Z4Z5p1p2p3p4p5v1v2v3v4v5W6W7W8W9W10
S6S7S8S9S10Z6Z7Z8Z9Z10p6p7p8p9p10v6v7v8v9v10空调室内空气环境参数测试记录(二)
(温度、湿度、噪声、正负压、气流速度、新风量等的实测记录)
GD-C4-6430/2测试过程
中每隔半
小时记
录 一次的
记 录时间(温度(℃)相对湿度(%)室内噪声[dB(A)]正负压(Pa,数值前 冠“+”或“-”:室内气流速度(m/s)室内新风 量实测值 或实测后 计算值h·p)室内气 流组织 及其他 设计要 求的检 测情况 及结果 /备注测点代号及其实测值各测 点的 算术 平均 值测点代号及其实测值各测 点的 算术 平均 值测点代号及其实测值各测 点中 最大 偏差 值测点代号及其实测值各测 点中 最大 偏差 值测点代号及其实测值各测 点的 算术 平均 值采用的计算方法(公式)及计算结果说明:。
关于印发《公共建筑室内温度控制管理办法》的通知(建科(2008)115号)

关于印发《公共建筑室内温度控制管理办法》的通知建科〔2008〕115号各省、自治区建设厅,直辖市建委,计划单列市建委(建设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现将《公共建筑室内温度控制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二○○八年六月二十五日公共建筑室内温度控制管理办法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公共建筑空调系统的科学运行管理,合理设置公共建筑室内温度,节约能源与资源,保护环境,营造适宜的室内舒适环境,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严格执行公共建筑空调温度控制标准的通知》,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室内温度控制是指控制利用空调系统进行室内供冷和供热房间的空气温度,使之不超过规定的限制标准。
第三条公共建筑夏季室内温度不得低于26℃,冬季室内温度不得高于20℃。
第四条本管理办法适用于所有以舒适性为目的,使用空调系统或设备进行供冷和供热的公共建筑的室内温度控制。
医院等特殊单位以及在生产工艺上对室内温度有特定要求的公共建筑除外。
第五条国务院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公共建筑室内温度控制工作的监督与管理。
地方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公共建筑室内温度控制工作的监督与管理。
第六条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将公共建筑室内温度控制工作纳入到节能减排工作目标责任体系,并对实施情况进行监督考核。
第二章 室内温度控制第七条新建公共建筑空调系统设计时,设计单位应严格按照《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的相关条款进行设计。
空调房间均应具备温度控制功能。
主要功能房间应在明显位置设置带有显示功能的房间温度测量仪表;在可自主调节室内温度的房间和区域,应设置带有温度显示功能的室温控制器。
第八条设计单位及使用单位应选用具有温度设定及调节功能的空调制冷设备,可根据建筑负荷需求调节供冷与供热量,维持室内温度在设定值。
第九条建筑所有权人或使用人、新建公共建筑的建设单位,应选用具有温度设定及调节功能的空调制冷设备,严格禁止选用不符合节能要求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