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苗歌与苗族自我认同-以湘西翁草村为例

合集下载

湘西苗族风格歌曲的创作研究

湘西苗族风格歌曲的创作研究

湘西苗族风格歌曲的创作研究湘西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有着独特的文化和乐器。

苗族的音乐艺术在湘西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其中苗族风格的歌曲是苗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针对湘西苗族风格歌曲的创作研究可以增进对该地区文化的了解,并且有助于保护和传承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湘西苗族风格歌曲的创作研究需要对苗族音乐的特点进行深入探究。

苗族民歌非常富有感情,它反映了苗族人民的思想、情感和生活状况。

苗族歌曲通常由主歌和副歌组成,主歌表达了主题和情感,而副歌则是一种重复或和声部分。

苗族音乐的节奏感强烈,常常伴随着激烈的舞蹈动作,给人一种热情奔放的感觉。

创作湘西苗族风格歌曲需要对苗族传统乐器有所了解。

湘西苗族常用的乐器包括芦笙、箫、侗笛、锣、鼓等。

其中芦笙是苗族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乐器之一,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演奏技巧。

芦笙的音色独特,能够表达出苗族人民的情感和愿望。

在创作湘西苗族风格歌曲时,可以巧妙地运用乐器的特点和演奏技巧,增强音乐的独特性和情感表达。

湘西苗族风格歌曲的创作需要加强与苗族民间艺人的合作。

苗族音乐是苗族人民长期以来的创作积淀,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

与当地的苗族艺人合作,可以更好地体会和理解他们的音乐观念和情感表达方式。

通过与苗族艺人的合作,可以丰富创作的内容和形式,使得湘西苗族风格歌曲更具原汁原味的特点。

湘西苗族风格歌曲的创作研究还需要关注其传承和发展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多元,苗族音乐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在创作湘西苗族风格歌曲的过程中,需要思考如何将其与现代音乐相结合,使得传统音乐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还应该关注湘西苗族音乐的保护和传承问题,促进苗族音乐在当地和全国范围内的传播和发展。

苗族古歌传承的田野民族志

苗族古歌传承的田野民族志

苗族古歌传承的田野民族志在苗族的文化传统中,苗族古歌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它们是苗族先民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苗族人民信仰、价值观和智慧的集中体现。

本文将从苗族古歌的传承入手,通过田野民族志的方法,深入探讨苗族古歌的研究现状和未来保护的方向。

苗族古歌起源于古代苗族先民的劳作和生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这些古歌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下来,成为了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苗族社区,古歌常常在节日、婚礼、丧葬等场合演唱,成为了维系民族文化的重要纽带。

苗族古歌的传承方式十分独特。

传承人的培养需要经历长期的学习和磨炼。

通常,只有那些熟练掌握古歌技巧、熟悉古歌文化内涵的人才能够成为合格的传承人。

古歌的内容和演唱方式也是传承的重要环节。

在传承过程中,古歌的旋律和节奏可能发生变化,但它们的文化内涵和意义始终得到保留和传承。

为了深入了解苗族古歌的传承和保护情况,我们采用了田野民族志的研究方法。

田野民族志是一种以实地调查和深入体验的方式了解和研究一个民族或社区的文化现象的方法。

在苗族社区,我们与当地居民深入交流,了解他们对古歌的认识和态度。

同时,我们还收集了大量的古歌资料,对古歌的演唱技巧、文化内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通过田野民族志的研究,我们发现苗族古歌的传承面临着一些挑战。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许多年轻人外出务工,导致古歌传承出现断层。

全球化的冲击使得一些古歌的演唱技巧和形式逐渐失传。

一些传统古歌的内容与现代生活脱节,难以引起年轻人的共鸣。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认为应该采取以下措施加强苗族古歌的保护和传承:加强对苗族古歌传承人的培养和支持。

政府和民间组织可以设立专项基金,资助传承人开展收徒、演出等活动,帮助他们传承古歌文化。

在苗族聚居区开展古歌进校园活动。

让古歌走进课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

对古歌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创新。

通过将传统古歌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创作出更符合现代人口味的歌曲,激发年轻人对古歌的喜爱和传承。

湘西南苗族“歌鼟”的保护与传承

湘西南苗族“歌鼟”的保护与传承

湘西南苗族“歌鼟”的保护与传承作者:龙飞屿来源:《艺海》2008年第02期歌鼟是湘西南苗族同胞几千年来唱的一种多声部歌曲,是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曾被贺绿汀、吴宗泽等音乐家誉为“民歌奇葩”、“深山珍宝”。

可是在整个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环境下,歌鼟现状不容乐观。

本文拟从歌鼟的现状入手,分析新形式下应该如何保护和发展歌鼟。

一、歌鼟的涵义歌鼟主要分布在湘西怀化南靖县三锹乡,“鼟(teng)”是击鼓的声音,“歌鼟”原来是“多声部苗歌”的一种,这种歌贯穿于苗民各种生活之中,由此,苗民把“歌鼟”视为“多声部苗歌”的总称。

从表面上看,苗族歌鼟只是一种苗家的民间歌唱方式,但在“以饭养身,以歌养心”的苗族人民心中,歌鼟的意义决不仅限于“歌唱”。

在无文字的苗族,借用“歌”来完成记事、交流和传承功能,选择用“歌”作为记载并传承本族文化的主要手段。

他们喜庆节日以歌相贺,男女相恋以歌为媒,生产劳动以歌互助,丧葬祭祀以歌当哭,叙述苗史以歌相传。

地方文化脉络中最根本的“物质”、精神及“人”的存在与再生产无不与歌鼟息息相关。

在此意义上,歌鼟不仅展现、证明了苗族地方文化的特殊性,也成为这一文化得以延续与创新的根基和血脉。

二、现状1、社会的不断进步给湘西南地区带来了剧烈的文化冲击随着整个社会与经济的迅速发展,打破了湘西南三锹乡原有的封闭状态,使当地本土文化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与冲击下发生各种变化。

过去,苗民过着几乎与外界隔绝的生活,其传统文化也具有相对稳固的传承空间。

在音乐生活方面,人们过去所能接触到的基本只有本民族的音乐,品种单一,无有其它选择。

如今,广播、电视和音响等等传媒,为朴实的苗民送来各式“音乐大餐”。

同时,因经济落后而导致的自卑心理和崇外思想以及对新事物的好奇心会促使其中的一些人(尤以青年人)对这些新鲜、时髦的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导致本土音乐在与外来音乐的竞争中丧失大量原有的受众群。

2、文化生态的改变使歌鼟面临生存危机湘西南苗族地区的传统生态模式受到外来文化、市场经济和传媒信息的冲击,苗民原有的生存方式与生活习惯发生改变,苗族歌鼟及其所代表的苗族文化的发展举步维艰,濒危状况难以改变:一、歌鼟赖以生存的传统文化空间在迅速萎缩。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路径探究——以湘西苗族民歌进校园为例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路径探究——以湘西苗族民歌进校园为例

I Yi Jiao Lun Tan*艺教论坛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路径探究—以湘西苗族民歌进校园为例杨慧吉首大学师范学院摘要:本文以湘西苗族名歌进校园为切入点,阐述了湘西苗族民歌的传承现状及在传承中出现的问题,通过挖掘和展现湘西苗歌中独特的传统色彩和乡土气息的艺术魅力,肯定湘西苗歌的教育传承价值,探索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湘西苗族民歌的教育传承路径。

关键词:湘西苗族民歌传承价值教育路径校园文化中图分类号:J6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09-0089-03学习苗歌要从孩子抓起,让他们有机会亲近母语,回归传统,有利于坚守民族的特征,延续民族文化的血脉。

学校教育对于传承的载体而言,具有巨大空间,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学校是非遗传承的重要阵地,学生是非遗传承的有生力量。

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湘西苗族民歌进校园等活动,其目的就是要让青少年在感知、体验中了解传统文化,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热爱家乡文化的热情,提供“传”的人和培养“承”的人,把传承做到实处,为今后的湘西苗族民歌进校园及活态化传承步入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一、湘西苗族民歌独特的艺术魅力与价值湘西苗族民歌是湘西民间歌谣中的一种,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苗歌反映了苗族的风俗习惯、历史人文、伦理和信仰,大多数都是即兴创作的,根据中心思想,通过自己的理解和加工表演出来,湘西苗族民歌只有通过歌声吟唱才能达到尽善尽美的状态。

苗歌的这种传承方式也间接的保存了“口述传统”这一文化特征,苗歌展露出了其特殊地位及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苗族人民的喜爱。

正是由于当今苗族社会有着显著的魅力和传播力以及无法取代的宣传力,所以苗歌从只能依靠口传心授的模式发展到今天被大众熟知。

湘西苗族人民通过唱苗歌的交流方式来传达彼此情感、理想与愿望,对促进苗族人民生产劳动、政治、文艺、生活等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2020年初,太平镇广播站站长陈生爱为了能更好的对疫情防控知识进行宣传和群防群治,他找来了陈千钧(国家级非物质遗传文化代表性传承人)及他的学生一起录制山歌,他们用苗歌的形式唱出来,陈生爱就用录音笔录制。

从湘西苗族情歌的变化看苗族婚俗文化对社会环境演化的再适应

从湘西苗族情歌的变化看苗族婚俗文化对社会环境演化的再适应

从湘西苗族情歌的变化看苗族婚俗文化对社会环境演化的再适应民族婚俗一直是文化人类学习惯与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湘西苗族的传统婚俗对苗族传统社会具有极高的适应能力,因而能有效地规约和节制个人的婚姻家庭的社会生活。

湘西苗族婚俗的特色之一就是借助情歌去表达家族与个人的意愿,有效的实现了家族与社会的有序建构。

因而通过情歌可以系统地揭示苗族婚俗的基本面貌。

随着改革开放在全社会的影响,我国各地区、各民族的社会生活也在发生着变化,而苗族婚俗也不例外。

与这一变迁相呼应,苗族情歌在近年来也发生了一系列巨变。

湘西苗族情歌的曲调的变化相对而言并不明显,至今大多仍保留原有面貌,但是其曲目、歌词内容、以及演唱场所都出现了一系列新内容,因而通过对湘西苗族情歌的历时性探讨和分析,不仅可以揭示苗族婚俗文化的自身演化,也能揭示出苗族生活内外环境的变迁,也表现为情歌演唱内容一系列的新变化,最终表现为苗族婚俗文化对社会环境演化的一次再适应。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山江镇古塘村,在传统的习惯法规约下的婚姻圈出现了转型性变迁,主要表现为通婚地域范围的扩散,族际通婚案例的增多,而婚姻形式也突破了其传统的形式。

主要表现在从传统的附近县、乡、村的通婚范围扩大到省内乃至省外的通婚范围。

原来的单民族婚姻向跨民族婚姻的转变。

外地、外族的青年人在苗族家庭人数比例呈现为明显上涨的趋势。

与此同时,在婚姻过程当中所演唱的情歌、婚歌也发生了变化,在上世纪主要是以唱苗语的歌曲为主,现在在演唱时加入了大量的汉族歌曲。

在这种情况下,这就为我们从情歌的演变去了解苗族婚俗变化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正是基于这种背景,从湘西苗族情歌的变化来说明湘西苗族习俗变迁背景的变迁,同时也通过湘西苗族婚俗背景的变迁去反观湘西苗族情歌的变化,从而探讨苗族婚俗的演化成为可能。

苗族的婚姻习俗在与时俱进的历程中,跟上时代的步伐,苗族情歌也就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这样就更好的服务于变化后的苗族婚俗,从情歌去研究婚俗不仅可行,而且可以更好的说明文化变迁的实质,为了更好的认识苗族婚俗的特点,为了更好的建构苗族与其他民族的和谐关系,在现实中,苗族婚俗的变迁与社会的管理,执法,社会发展等都逐步达成了稳定的直接联系,所以研究苗族情歌、婚俗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苗族婚俗文化,更好的支持苗族地区的发展,更好的推动民族族际的和谐社会建构。

湘西南苗族民歌之艺术价值

湘西南苗族民歌之艺术价值

湘西南苗族民歌之艺术价值作者:姜利军来源:《艺海》2011年第07期一、湘西南苗族民歌的形成与发展苗族民歌最初起源于远古时代,苗族部落或族群,模仿蝉虫“歌唱”的声音,喊出自己创造的天字吔(野)歌。

据传,苗族是古越人的后裔,至今有2500多年的历史,苗族是极具创造性的民族,苗族人民能歌善舞,苗乡向来被誉为“诗的家乡,歌的海洋”。

同所有的传统艺术一样,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湘西南民族民歌也面临着一个继承和发展的问题,谁也不能否认现在苗民们所唱的苗族民歌,也是在继承苗族先辈的基础上,融会当今苗乡的风貌之后,才形成了现行的湘西南苗族民歌风格。

在这一方面,作为苗族人的后继者就深有体会,湘西南苗族民歌通过口头演唱者的歌喉得以传承,同样的作品在不同时代的人演唱可以风格迥异。

因此,湘西南苗族民歌的风格、特点常常都是“附着”在不同时代的传承人身上。

正是这种特有的历史渊源,自然环境、民族风情,苗族先民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造就了苗族地区的自我发展空间,人民在生产生活等社会实践中口头创作,口头传唱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集体加工而形成的湘西南苗族民歌。

二、湘西南苗族民歌的艺术特点(一)湘西南苗族民歌歌词的创作特色湘西南苗族民歌,尤其是发展到近代和现代,是比较完整和丰富的,就是说它经历了千百年的创作和千百万作者的反复修改至今以基本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首先它的用词结构是相当严谨的,讲究阴阳对仗,平仄对韵,否则视为劣作或儿歌(儿歌要求不甚严格)。

其次,它的结构有固定格式。

所以有长歌或短歌,均为七字一句,但亦有不足七字或多于七字之长句,这是极个别或特殊的需要。

如《嫁女歌》一进堂屋二进厅,三进茶堂起歌声;六亲九眷来相伴,一齐陪伴到天明。

一个堂屋四四方,四角桌子摆中央;火盆烧的木炭火,麻烦主人到天光。

……湘西南苗族民歌的艺术特色千姿百态,有传流的歌词也有即兴编唱的歌词,多声部苗歌的唱词想象丰富,旁征博引,比喻恰当,颇富哲理,以嫁女歌为例,出嫁姑娘自己哭嫁,好友伴唱,都采用劝慰,勉励的词,用“哩啦哩”衬词唱和,优美动听,缠绵悱恻。

浅析《苗族古歌》的保护与传承

浅析《苗族古歌》的保护与传承

文学之光ENXUNZHIGUANGWJun. 2016 June 27音乐来源于民族,是各个民族的产物,由此解析音乐的产生和发展就是一个民族的生活地域、生活方式、经济形态并是传统文化、文化交流的重要的必然要素,更能体现各个民族的内涵和精神价值。

因此,民族音乐的形成有其特定的民族特征,所以民族音乐是表现其民族特征及民族文化的重要要素。

苗族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有着无数由先民们在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而成的神话,《苗族古歌》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

随着时代的变迁,加之又受到现代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冲击,当今时代的年轻人几乎不会唱古歌,更不懂得古歌的含义,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苗族古歌已濒临失传,本文是通过调查发现,传承主体的民族文化认同缺失,正是导致苗族古歌濒临失传的主要原因,并基于对民族文化的重视,从而提高民族自豪感,建立教育体系,开办培训基地,采用影音记录及促进产业化等方面来提出建议,以此来对这一非遗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研究。

一、苗族古歌的起源《苗族古歌》是中国苗族古代民间史诗。

长期在民间口头流传。

根据其内容和形式推断,大约产生于四、五千年前,苗族古歌是在苗族聚居区普遍流传着一种以创世为主体内容的诗体神话,俗称"古歌"或"古歌古词"。

是在原始神话传说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

它借用神话传说资料,采取类似于“盘歌”的一问一答形式,以解释自然现象和历史现象为线索,概括地反映了苗族先民对天地形成、万物产生、人类起源、民族迁徙等方面问题的基本认识。

《苗族古歌》提出云雾是形成宇宙万物的最初物质的思想,认为在天地形成之前,就有云雾存在。

“云雾生最早,云雾算最老”。

云雾不断变化发展,逐渐形成了天地。

“天刚刚生来,天是白色泥”,象个大撮箕;“地刚刚生来,地是黑色泥”,象张大晒席。

天地形成以后,日月星辰也相继出现,万物随之产生,人类社会继之开始。

苗族先民用自然本身的物质云雾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形式,否认上帝创造宇宙,这是一种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

苗族民歌的现代传承与保护初探--以湘西地区为例

苗族民歌的现代传承与保护初探--以湘西地区为例
在很大程度上限制 了苗 歌的传承范 围 , 降低 了苗歌的传播速度 。 而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 , 学校教育 已经代替家庭教育 , 苗族
年 轻 人 获 取 文 化 的 主要 渠 道 也 主要 从 学 校 获 得 。 为此 , 我 们 可 以
将学校教育作 为湘 西苗族 民歌文化传 承的主要 渠道 ,大力发展 学校教育这一平台 , 在课程设置上增加苗语课程 、 乡土及 校本 教
段很多的苗族年轻人更热衷于现代文 明,对 自身 的少 数民族文
材, 此外 , 还可以邀请苗 歌的传承人到学校 给学 生讲 授苗歌的发 展, 促进湘西苗族的现代传承和保护。
3 . 对湘西 苗歌 的演 唱 内容 和形式进行创 新与 发展 , 促进 民 族传统文化与现代 文明的融合发展 。就湘西 民歌的整个 发展历 程来看 , 其之所 以会发展到今天 , 就是 因为其能够顺 应时代的发 展需要 , 符合不 同时代人们的审美观念。 为此 , 在当下 , 我们也应
湘西苗族 民歌是我 国民族文化 中的重要组成 部分 ,其作为
未 来 出路 1 . 关注和保护湘西苗歌 的传承人 与受 传人 。传统 的湘西苗
苗族传 统文化 的重要 表征 , 可 以反 映苗 族历史 、 政治经 济 、 民俗 风情等多方面的文化 内容 , 我国在 2 0 0 8年将湘西苗族 民歌列入 第二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 但是 , 随着新时期现代 文化 的冲击 , 传统少数 民族 文化受 到了较大 冲击 , 为此 , 现 阶段 我们必须做好湘西苗族 民歌 的现代传承和保护极其 重要 ,以维
化缺乏认同感和传承责任感 ,严重影响 了苗歌 的未来传 承。为 此, 我们必须重视苗族传统 民俗文化 活动的定 期举行 , 并在民间 文化活动 中注重对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 ,加深苗族人 们对 自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西苗歌与苗族自我认同———以古丈翁草村为例刘芳(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湖南吉首416000)摘要:民族自我认同的方式多种多样,其语言、历史、宗教等都可以成为民族自我认同的文化要素,在湘西苗族社会中,苗歌也成为苗族自我认同的一种方式。

本文通过对湖南湘西古丈县翁草村湘西苗歌的研究,力图揭示湘西苗族是如何通过苗歌来实现民族认同的。

主要从民族意识,认知结构,民族群体人格,民族社会化特点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湘C95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615(2015)03--0112--04 DOI:10.15958/ki.jywhlt.2015.03.024引言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有着深厚传统文化的民族,苗族人民能歌善舞,热情好客。

只要提到苗族,人们想到的都是那富有本土特色的曲调和本民族特有的方言“苗语”组成的苗歌。

无论是节日或是平时耕田劳作,苗族人民都会通过唱苗歌来抒发感情,不管是男女还是老少都把唱苗歌当作平时的休闲娱乐方式。

因为苗语没有文字记载,所以苗歌都是通过口口相传来实现传承的。

但是,当今苗歌的现状却随着苗汉文化的不断融合而逐渐衰微,老一辈会唱苗歌的人因为工作、年纪等原因不再开口唱歌,而年轻的小孩因为不会当地的土苗语或者根本没接触苗歌也对此缺乏兴趣。

现在在田野山头,甚至是盛大的节日聚会上,会唱地道苗歌的人已经少之甚少。

翁草村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农业苗族聚居村。

在该村寨,无论男女老少基本都会唱苗歌,特别是女性。

他们会在茶余饭后坐在自家门口,三五成群的相约一起来唱苗歌。

本文主要研究翁草村的民族心理规律,继而揭示民族相同的或者相异的心理模式及其发展演变的过程。

一、民族意识在湘西苗歌中的体现“民族意识表现为人们对自己归属于某个民族共同体的认识和认同,是具有民族特点的各种心理和观念的总和。

”[1]民族意识是对民族的社会存在的反应,而民族的社会存在主要是指民族生活的环境、民族存在和发展客观条件、现实状况及民族特征与历史传统等。

“民族意识是区分本民族与他民族的心理标志,是维系民族成员团体精神凝聚力和维系民族生存的心理基础。

”[2]苗族的民族意识可以从苗族成员对本民族与他民族交往的自主性、生产生活方式、习俗观念、行为观念等方面来体现。

作为苗族聚居地的翁草村及邻近村落,其村民的社会交往基本上都以本民族为主,体现出对本民族成员的高度认同感以及民族交往的自主性。

在生产生活方面,人们白天耕种、放羊、砍柴,夜晚休息、娱乐,过着自给自足的惬意生活。

在传统节日方面,苗族有着各种各样的节日,其中最具特色的节日为“赶秋”,“赶秋节”是湘西苗族人民区别于其他地域苗族的传统节日。

在立秋当天,当地群众都停止干农活,穿上盛装,结伴成群,欢聚在传统的秋坡上,观看吹笙、演戏、武术、舞狮子、耍龙灯、上刀梯等娱乐节目,并且亲自参与打秋千、打球等娱乐活动,同时还进行物质交换,青年们则多利用这次一年一遇的机会物色对象、谈情说爱,活动完毕时由众人选出两位有声望的人装扮成“秋老人”,向大家预祝丰收和幸福。

“赶秋节”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更多的是苗族村民对自己传统文化的传承延续和对本民族的认同。

苗族最能体现本民族凝聚力的就是自己的语言,虽然口口相传,没有文字的记载,但现在苗语普及率较高,很多在校学生,只要是苗族人都会用苗语来交流而非普通话。

意识按其反映对象的不同,可以分成个体意识、群体意识、社会意识,然而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就构成了社会意识。

[3]个体意识是个体生存独有的社会环境,生存经历,生产力状况等的反映。

苗族这个大民族是由个体意识形成团体意识,最后再形成群体意识。

湘西苗族有自己的语言、特定的生产生活方式、属于本民族的习俗观念等等这些都表明湘西苗族是有着浓厚的群体意识的民族。

二、民族认知结构对湘西苗歌的影响认知活动是人的全部心理活动的开端和基础。

如果把文化整体看作一个立体系统:它的最外层是物的部分———物质层面(即衣食住行等具体有形的),中层是心物结合部分———心物层面(法律、制度、组织、宗教),深层的是心理部分———心理层面(价值观、思维方式、民族性格等)。

三个层面彼此相关,形成一个系统,其中心理层面是文化类型的灵魂。

既然民族文化差异的根本性标志在心理层面,而认知及其结构则是组成心理层面的核心内容,那么能影响民族认知的主要因素则是环境因素、传统习俗因素、宗教信仰等因素。

[4]116而民族认知又将进一步影响民族文化,具体到湘西苗歌而言,影响其衰微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湘西苗语文化生态环境的变化。

根据枟苗族历史讨论会论文集枠的记录,苗族与其他民族通婚的情况近年来呈现上涨趋势,苗族与同一地域的汉族土家族向来有通婚的习惯。

新中国成立后,党关于各个民族一律平等的政策消除了民族歧视,民族自治政策让苗族人民当家作主,苗族与其它民族通婚也不再是禁忌。

而多数通婚的家庭都是苗语与汉语混用,他们的子女也多数说汉语或者汉语和苗语混合。

据实地调查,在当地,很多年轻人虽还会说苗语但是都已经不会用苗语来唱歌了。

这是因为湘西苗语方言有内部分类,不同地域的苗语也有区别,并且老辈说唱的苗语与现在年轻人说的苗语也各不相同。

很多时候,年轻小辈在听老一辈唱歌的时候,他们自己都听不懂,本民族青少年都听不懂老一辈歌唱的苗歌,就更谈不上学习苗歌了,可见苗语文化生态环境变迁及其语言使用的衰退是导致湘西苗歌衰微的重要原因。

二是苗族青年生活方式与交流方式的变化。

苗族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是自给自足的传统农耕方式,他们多半都不富裕,为了孩子能更好的生活,有些家长便会外出打工,这样的环境使得村寨只剩下老人和小孩,翁草村在平日里很难见到20岁左右的年轻人,只有在寒暑假的时候,村中的青少年才会回来。

靠口口相传的苗歌,在一代又一代的苗族人民中慢慢衰微,小孩子不愿意学习苗歌,现代文化强烈冲击着以苗歌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如流行乐、古典乐等。

大人不愿意再唱,因为还有比唱歌更重要的农活和工作等着他们去做。

在翁草村,笔者询问当地的村支书为什么不把苗歌传承给他自己的子孙时,他的回答是“他们要读书,而且现在有电视有电影,好玩的很,哪里还想学苗歌。

”生产方式与交流方式的改变同样是苗族民歌衰微的原因之一。

三是苗族民歌艺术形式与功能的变化。

湘西苗族民歌这一体裁的形成和发展与苗族传统的婚恋习俗、生活方式等紧密联系,它是历史的产物,其功能主要有两个:求偶与娱乐。

在山头、在田间、在家中对唱苗歌曾经是苗族人民最喜爱的一项娱乐活动,男生女生会通过对唱情歌来传达爱意,苗族男生即兴创作苗歌对喜欢的女生表达情意,如果女生同样也有好感,就用苗歌继续回歌,这样男生就知道女生的心意,便可以上门提亲。

但是在当代,就娱乐这一功能而言,苗族人民有了更多的娱乐方式。

就求偶这一功能而言,现在手机网络等现代传媒都已普遍,只需要一通电话、一则短信就能表达自己的心意。

不再是从前“不唱情歌就可能找不到对象的年代”,所以苗族民歌的求偶功能也在逐渐丧失。

三、湘西苗歌所展现的群体人格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个人区别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群体人格研究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共同体的共同人格特征。

[5]一个民族由于其共同的文化背景、共同的生活环境以及共同的宗教信仰等造就了这个共同体的族体生活,以及对待他人的共同态度及行为表现。

民族的群体人格也可称为民族性格。

简单来讲,群体人格实际是由个体所组成的集体体现,所以群体人格离不开个性。

我们可以单独从一个民族群体中的一个人来看其个性,个体最后又组成群体个性。

正是人们创造文化的环境不同,方式途径不同,又赋予文化以各不相同的特点,“这些特点体现在文化的物质和精神的各个层面上,从而形成了各自相对稳定的物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社会组织、生活习惯、语言和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等。

正是这些相对稳定的文化特点,才塑造了各有区别的民族”。

[4]235从苗族苗歌音乐本体的研究中不难发现,苗歌很少有一个人独唱的表演形式,至少要两人以上演唱。

苗族人民如果等不到自己的同伴,他们就不会开口唱歌。

但是只要他们的同伴一起,他们就会无比热情。

并且对于苗歌的唱腔及其歌词都会十分讲究,即兴创作是苗族民歌的特点。

这里的即兴创作是指苗族民歌歌词的创作,因为苗歌的曲调多半是固定的,一个地域会有自己的曲调,如“平腔,高腔”,歌唱时会改变的是词,曲调不变。

苗歌创作一般是由同伴中学问最高的人来创作,其他人不会争抢这个位置,有时候他们为了表示对歌词创作的重视,还会请来村干部担任作词的工作,虽然歌词需要由长者来创作,苗歌曲调也已固定,但这并不妨碍苗族人民对苗歌的热爱,他们会在一首曲子唱完后,和作词者一起反复推敲歌词押韵及其意境涵义,虽然歌唱一首苗歌只需要几分钟,但是他们可能会因为讨论歌词而花上几个小时,只为唱出一首歌词意境优美的苗歌,这就是苗族人民害羞但又爱钻研的性格。

一个民族的人格形成由其文化所制约,而最初决定民族文化形成的就是自然环境。

这里的自然环境包括生态环境、地理环境、气候环境和自然资源。

而这一切决定着民族共同体下的人口生产与生活方式。

又因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异往往使不同的民族集体出现不同的文化及人格特点。

苗族历史上有过五次大的迁徙,每次迁徙都是因为其他民族的掠夺或者战争的失败而迁徙。

并且在整个封建社会时期苗族还受到镇压。

这样一个不安定的生活环境造就了苗族人民刚毅、坚强的性格,但同时也形成了他们敏感、谨慎的一面。

这也是他们在陌生人问其会不会唱苗歌时,总是第一句回答”我不会“的原因。

四、湘西苗歌中反映的社会化历程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叫做社会化。

[7]社会化问题是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与民族心理学共同关注的。

其中每个学科关注的层面不同,文化人类学侧重社会化过程中文化的继承性,关注民族群体代代相传的文化模式对其成员的共有人格及社会行为的影响。

笔者认为湘西苗歌再次盛行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的社会化带动了整个翁草村群体的社会化。

2012年翁草村积极开展了“社会工作人才支援三区计划”。

所谓“社会工作人才支援三区计划”是相关民政部门支持选派了一千名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到国家确定的三区中提供专业服务,同时为这些困难地区培养五百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这里的三区是指:革命老区、偏远山区和边疆地区。

该计划落实后,选派的民政人员根据本村的实际情况,积极的展开了一系列的活动,如与长沙民政学院签订协议,定点组织学生暑假与寒假下乡活动,专派大学生来村里为学生补课,应季组织全村人民做各种食品的买卖,如冬季熏烤腊肉,集体种油菜榨油等。

这个计划在带动翁草村发展经济的同时,又促进了当地文化的发展。

每年下乡的老师和学生,他们除了体验生活帮助村民劳作之外,也会为寒暑假回家的学生们补课,并且他们还会邀请当地村民一起组织晚会,晚会最重要的节目就是演唱苗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