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终极目标(教育就是解放心灵》读后感)修改
教育即解放读书心得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教育即解放读书心得篇一:教育的力量读书心得有人说,读书是一种幸福,是一种乐趣,是一种享受。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色如玉。
黄金虽然贵重,但只要读好书,就会得到比黄金更贵重的乐西——文化知识。
对我们教师来说,没有文化知识的不断补充和积累,就会面对新的挑战。
学校为了我们教师的业务能力更上一层楼,学校的生命线——教学质量得到不断的提高,本学期学校给每个教师买了一本教育专著——《教育的力量》,组织老师们共读这一本书的活动。
让我们教师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来读好书,从中学到很多新的东西,从而不断提高我们教师业务水平,改变教学技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读肖川老师的《教育的力量》这本书时。
我带着一份闲适和虔诚,陶醉在文字的海洋里,潜心研读了肖川先生的教育专著——《教育的力量》。
读肖川先生的书,是一种享受,让我觉得经受了一场思想的洗礼,更让我一次次回味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教育魅力。
他那亲切的语言和博爱的热情无不启发着我的思维、拓宽了我的视野。
几乎每一篇文章都让我感到一种难以抗拒的吸引力。
认真读完肖川的《教育的力量》,心理受到很大的鼓舞,明白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责任,要为祖国培养杰出的人才;心里升腾起一种力量——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承担起的社会责任与使命。
读完这本书后,我从中得到很多体会:体会一:《教育的力量》这本书中,肖川老师有一句话,我特别深感受益,肖川老师提到“教育即解放,教育意味着探索,意味着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是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丰富认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极防范”。
读了这段话后,我有被提醒的感觉,知道在以后的日常教学中应该如何去引领学生探索新知;与学生平等对话、自由的交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
把在平时的教育中有时却不由得把引领学生探索变成了给学生灌输新知;在有些事情的处理是不由得以命令的口气去要求学生;有时不经意间的一个动作、一句话可能就对学生造成了心灵的伤害等等。
做一个让星星璀璨的人——《教育就是解放心灵》读后感

做一个让星星璀璨的人——《教育就是解放心灵》读后感作者:万敏来源:《小学语文教学·人物》 2019年第4期曾看过一部叫《地球上的星星》的印度宝莱坞电影,影片里新来的美术老师尼库巴用乐观和自由的教学风格感染着每一个学生,他打破了“事情应该如何完成”的所有规则,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想象。
在他的引领下,学生都对学习满怀热忱,甚至使得濒于崩溃边缘的有学习障碍的主角伊翔都重获新生。
地球上的每一个孩子都是会闪闪发光的星星,但并非每个孩子都是幸运的。
这使我陷入了无限的愧疚之中。
作为教师,我们应当是给学生带来幸运的人,但现实却恰恰相反。
我们班里的那些“伊翔”,他们的内心正在遭受着些什么?我们又何曾真正去了解过?教育者究竟该是什么样子的?我有限的教育经验没有告诉我答案。
直到邂逅了印度心灵大师克里希那穆提的《教育就是解放心灵》,心中茅塞忽觉被拨开了一道豁口,猛然间泄露出几丝晓畅的光亮。
《教育就是解放心灵》是克里希那穆提写给学校的书信集。
这些信最初是口授给一个秘书,由秘书打字成稿并发给各个学校。
享誉世界的心灵导师、彻悟的智者克里希那穆提指出了教育的真谛,他说:“教育就是解放心灵。
”教育者当使自己的心保持柔软。
克里希那穆提认为教育者要柔弱,“没有自我的中心,就会有非同寻常的力量和美”。
我想,这里的“柔弱”应当不是指力量上的轻柔或是气势上的低微,他是想告诉我们,不要将自己置于学生的对立面,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应当是和谐的。
我们何不做一个内心细腻的人,留一颗柔软的心去感受春花秋月的美丽,去感受明月清风的诗情。
佛家说,一颗柔软的心的修成源于慈悲的心灵,随喜,随安,怜悯与慈爱。
清晨校门口跑进欢快的“红领巾”跟你说“早上好”,你心里充满了欢喜,觉得生命如此美好;你听到朗朗的读书声,读着莫高窟的精彩,诵着九寨沟的美妙,你的心间荡漾起水样的温柔;操场上奔跑跳跃的身影,被晒得通红的小脸,无声淌落下的晶莹的汗珠,你猛然抬头看见太阳,你想他们就像鲜活的小太阳……柔软的内心能让你发现更真的美好,这便是心灵的力量。
克里希那穆提《教育就是解放心灵》

给学校的信,1980年2月1日 - 看清事实人们活在与日常生活无关的思想和信念中残忍是一种传染病,你必须严格防范它。
一些学生似乎受到了这种特别的传染,会以某种方式逐渐支配别人。
或许他们感到这非常有男子气概,因为他们的长辈经常在语言、态度、姿势和傲慢中表现出残忍。
残忍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学生的责任——请记住我们通过“责任”这个词所表达的含义——就是避免任何形式的残忍。
许多年以前,有一次我被邀请到加州的一所学校演讲。
在我进入学校的时候,一个十来岁的男孩带着一只被夹断腿的大鸟走过。
我停下来,注视着他,什么都没有说。
他的脸上显示出恐惧。
当我结束演讲出来,这个男孩,一个陌生人,走过来,眼含泪水说:“先生,那不会再发生了。
”他担心我会告诉校长,而引起一场关于这件事的争吵。
但是无论对男孩还是校长,关于这件残忍的事情,我什么都没有说。
对自己做的这件可怕的事情的觉知,使他认识到这个行为的严重性。
觉知我们的活动是非常重要的。
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有热情,残忍在我们的生活中就没有位置。
在西方国家,你会看到鸟儿被精心饲养,然后在狩猎季节为了取乐而被射杀并吃掉。
狩猎、杀害小动物的残忍行为已经成了我们文明的一部分,就像战争、刑罚、恐怖和绑架一样。
在我们亲密的私人关系中也存在着大量的残忍、愤怒和相互伤害。
对生存来说,世界已经成了一个危险的地方。
在我们的学校里,必须完全避免任何形式的强迫、恐吓、愤怒,因为所有这些都让心灵和头脑变得僵硬,而友爱和残忍是不能共存的。
任何形式的残忍不仅让你的心灵僵硬,而且会扭曲你的思考,你的行为。
你要知道,作为一个学生,认识到这一点是多么的重要。
头脑和心灵一样,是个精密的仪器,既敏感又有能力,当残忍和压迫碰触到它时,就会导致自我的僵化。
友爱、爱没有自我那样的中心。
那么,读过这些话,并且对它们有了相当的理解,你会做什么呢?你学习了前面说的东西,你正在领会这些话的内容。
那么你的行动是什么呢?你的回应不仅是学习和领会,还要行动。
有关于2019《教育就是解放心灵》读书笔记精选范文五篇800字

有关于2019《教育就是解放心灵》读书笔记精选范文五篇800字《教育就是解放心灵》是2010年九州出版社出版的中译图书,作者是克里希那穆提。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于2019《教育就是解放心灵》读书笔记精选范文五篇800字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有关于2019《教育就是解放心灵》读书笔记精选范文五篇(一)1、善行本质上就是没有自我。
它通过礼貌、为别人着想、谦让而不失原则体现出来。
行为是非常重要的,它不是一件随便的、可以含糊的事情,也不是世故头脑的玩具。
它来自你生命的深处,也是你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P42、我们应该时常记得,为了达到善的美好,自由是必不可少的。
有一种不机械的行动,但是你必须去发现。
别人无法告诉你,无法传授给你,你也不能从榜样那里学到它,因为那样就成了模仿和服从。
那么你就完全失去了自由,而善也就不存在了。
P4-53、悠意味着内心不是常常被各种事情——被问题、被某种享受、被感官的满足所占据。
悠闲意味着拥有无限的时间,去观察身边以及内心正在发生的事情,去倾听,去清晰地看。
悠闲意味着自由——这个词通常被解释为“做你想做的事”,人类也正是那样做的,结果导致了大量的危害、痛苦和困惑。
悠闲意味着拥有一颗平静的心,没有动机,因而也没有方向。
只有在这种悠闲的状态中,心才能学习,不人学习科学、历史、数学,还有你自己。
人能够在关系中学习自己。
P74、知识不是智慧。
知识可能是精巧、炫目和实用的,但那不是智慧。
智慧能够运用知识。
P85、人们都是被理想培养的,理想越是华丽,就越受推崇。
但是,对于日常生活的理解远比理想重要得多。
如果内心堆满了观念、理想之类的东西,你就永远不会去面对正在发生的事实,观念就成了障碍。
当这一切都被清楚地理解(不是理智上、观念上的理解),那么至关重要的事情——面对真相、事实、现在,就会成为教育的核心内容。
P96、政治是建立在观念上的一种通病,而宗教则是浪漫、虚幻的感情主义。
如果你去观察正在发生的一切,你就会发现,所有这些都显示了我们的观念化思维,以及对日常生活中的痛苦、困惑和忧伤的逃避。
读《教育就是解放心灵》

读《教育就是解放心灵》感悟2016.8 这是写给学校的书信合成的集子,内容与之前所想象的说教式教育类书籍大相径庭,阅读着这位心灵导师的文字,似乎走进了内剖心灵的新世界,但个中言论又似曾相识。
边读边写写划划,划的多是怦然心领神会的、不那么懂的、因为不懂而意见相左的……读完十四篇,发觉克里希那穆提试图带领我们进入一个向内探索灵魂的更广阔的世界,这个世界平静淡然、不索求、负责任,有最纯净的真爱。
文中有不少观点,而这些各式各样的引领式探讨都始于几个最根本的理念里,比如面对真实,真实不是传统和习惯,也是不其他任何我们妄图附加在其上的想法;再比如用纯然的观察去面对,那么许多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读下来不觉在书页边角写下两个人名,一个是道家始祖庄子,一个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
惊喜地发现三人对世界和自我的认识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先说说与庄子,不知是克里希那穆提的本意就是这样还是译者的关系,这位印度的心灵导师和几千年前的逍遥家庄子竟然都提到了“无为”,克说无为比所谓的积极行动能量要多得多,这是一种完全专注地观察,不拘泥于传统和习惯,由此而产生的能量是无限的;而庄子一直倡导“无为而治”,“无为即无不为”,顺应自然天道,由此而达到内心祥和、民泰平安的最终境界。
我想,二人都在呼吁大家回归本真,毫无欲望地关注最真实的生活。
更加巧合的是十四篇中,开篇克就提到了孩子被现代文明所困,对整个生命的美无动于衷。
他说“对落叶和山间巨树的敏感远比通过所有的考试和拥有一个吸引人的职业重要的多,那不是生活的全部,生活就像一条奔流的大河,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
我们从那个急流中取出一桶水,这点有限的水变成了我们的生活。
这是我们的局限和永远的悲伤。
思想的运动不是美。
”这是一种大生活观大世界观,而庄子也正是秉承这种崇尚自然、顺应和接触自然的思想,放眼生命的长河,无为,而达到无不为。
每每读一篇新的文章,都觉得克里希那穆提导师是在引导我们关注内心,文中多次提到“理想”“思想”“习惯”等字眼,认为这些我们觉得在正常不过的甚至是正面能量的概念是阻碍心灵甚至是心灵腐化的,而抛去这些,那最平静的最专注的便是心灵的能量了。
教育就是解放心灵

热点研讨幸福生活指南8幸福生活指南教育就是解放心灵武春玲山西省吕梁市孝义市教育局 山西 孝义 032300摘 要:教育并非只是获取知识,聚集事实,将之编集汇合;教育是把生活当作一个整体而明白其中的意义。
教育的功用在于培养完整的人,具有智慧的人,而智慧是对于根本事物、现在存在的事物的了解能力。
吉杜•克里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是印度著名教育家、哲学家。
他从哲学和智慧的角度对教育做出了一种深入的根本性的阐释,带领人们从智慧和心灵的高度来理解教育,对教育的本质和内涵重新认识和定位。
本文讨论教育的意义在于唤醒智慧,解放心灵,培养自由而完整的人。
关键词:教育;心灵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院士与世长辞,享年98岁。
临终钱老有个不解:“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院士的临终疑问引人深思。
如今素质教育推崇开展实施下,把应试作为唯一或主要的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弊端显而易见。
但当前的教育仍然存在过分强调传授知识和技能,强调知识的熟练程度,采取过度学习、强化训练的手段,把学习局限在课本范围内,致使学生出现知识面狭窄,高分低能的局面;教育目标狭隘,教育手段单一,使人的个性发展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对培养和丰富学生的个性十分不利;学校的工作开展更带有功利性,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是分数、升学率,全部教育就是为了考分,教育的科学性,艺术性不再有其真正的内涵,严重局限着教师知识结构扩展和各种素质的提高。
当前学校一定程度上存在,把学生视为接受教育的机器,把教师视为传授知识的工具的问题,忽视了人的主体性与独特性。
以统一的课程、统一的要求、统一的组织形式、统一的教学程度来制造出统一的教育成品,人的独特性被局限在十分有限的范围内,个体性从根本上受到忽视。
强调知识,却没有引导知识以应有的人文关怀;强调师生民主平等,事实却是束缚师生的自由;强调人的主体性的发挥,却大量地占住了人的思想与活动空间,使主体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扬。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从《教育就是解放心灵》看当代学校教育-最新文档资料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从《教育就是解放心灵》看当代学校教育-最新文档资料教育是心灵的艺术一一从《教育就是解放心灵》看当代学校教育克里希那穆提在《教育就是解放心灵》一书中通过信件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对于关心教育问题的家长、教育者、学习教育的学生以及其他相关人士都是很有价值的。
正如他所说的那样:“如果你愿意读的话,就带着学习的态度去读。
就像你要了解一朵花儿,就得非常细心地观察它的花瓣、它的茎、它的颜色、它的芬芳和它的美。
这些信应该以同样的方式去学习,而不是哪天早上随便读一读,然后就把它忘掉了。
你必须给它点时间, 味它,质疑它,深入地探询而又不轻信,与它共处一段时间, 化它,使它成为你自己的东西。
”有人说:“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 产生于教育对学生的无比热爱中。
”也就是说我们首先要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的过程便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更是充满了人情味的心灵交融。
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过程便绝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应该充满人情味;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充满着对人的理解、尊重和感染,应该体现出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
虽然就学科知识、专业能力、认识水平来说,教师远在学生之上,但就人格而言,师生之间是天然平等的;教师和学生不但是在人格上、感情上平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知道路上共同探索前进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
我们要学会在错误处发现美丽――挖掘学生的“善根”;在弱点处给予引导――寻找学生的动力;在爱心处营造美丽――关心学生的生活。
在我看来,教育单单有爱是不够的。
著名的教育家李镇西老师说“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教育过程便绝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应该充满人情味;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充满着对人的理解、尊重和感染,应该体现出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
就人格而言,师生之间是天然平等的;教师和学生不但是在人格上、感情上平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知道路上共同探索前进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
《教育就是解放心灵》读后感

《教育就是解放心灵》读后感《教育就是解放心灵》的作者是克里希那穆提(1895-1986),享誉世界的心灵导师,生于印度。
少年时期开始专门的灵性修炼,以后成为彻悟的智者. 他一生致力于引导人们认识自我,用自性的光明照亮自己,解放自己。
他一生的教诲皆在帮助人类从恐惧和无明中解脱,体悟慈悲与至乐的境界。
他的著述是由空性流露的文字和讲话集结而成,已被译成几十种文字,在世界上留下广泛深远的影响。
书中的“唯有学习”篇,让我颇有共鸣,我们知道在现行的教育中,我们大多数人都在获取知识和信息,关于外面的世界,我们一开始都是被动地接受,这个接受这程是从远古人类的经验积累而成的,比如说:关于天空的理解,为什么海水是咸的,为什么树会成长,以及有关人类,大自然、社会环境、经济状况,等等。
这些知识是绝对必需掌握的,我们必须强制性地让自己获取这些知识,收集这些信息,这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础,学习就是获取这类各种学科知识的过程的一种手段。
但是知识总是有限的,无论它如何地演变,知识的收集永远是有限的。
如果想把知识真正的变为已所用,那我们必须学会另一种方法即对身边的事物有一种好奇心和认真观察的态度,在平常的生活中发现变化,在事物的细微差异中认识其丰富性,通过观察获得感知经验,这就是“观察”。
细细想,从观察中的确能领误更多的知识,通过观察,不仅能看清周围的事物,更能引导自己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更清楚地认识自己,读懂自己。
观察自己和别人如何行为处事,进行比较判断,从而对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这样,将学到比书本上告诉自己的要多得多的东西,在工作上或者在学习上也更如鱼得水,因此让学生学会观察身边的事物,就等于真正的学会了学习。
在学习里,特别是在对自己的学习里,有着巨大的力量和活力。
学习,观察,不要留下任何没有被你翻开过的角落,看你自己。
这就是从你自己的局限中解脱出来。
这篇文章中作者还提到了“关系”:关系就是生活,没有关系,人就无法生存。
教师和学生之间有一种关系,但作者提到的这种关系并不是我们所随意想到的,书上是这样描述的:“教师是不是有意无意地保持着一种优越感,总是占据重要的地位,使学生有一种“我必须被教育”的自卑感?在这个格局中显然不存在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的终极目标——培育一个完整的人——读基督·克里希那穆提《教育就是解放心灵》后感
无锡市后宅中学邵江(214145)
许多次我与同行一起面对现在的教育试图阐释清:教育为了什么?也曾在教育困惑的近三十年中不断追问自己:教育的方向与价值究竟在哪里,文化的传承,学生学业的发展,知识的积累,社会道德的弘扬。
似乎每一个都是教育的目标,又似乎每一个又不是教育最真切的方向。
一个春日的午后,在品着红茶的闲暇时,不经意间拿起了基督·克里希那穆提《教育就是解放心灵》,试图释解自己对教育多年的疑惑与追问,也想从与大师的对话中感知教育的方向,以慰藉自己心之所系。
窗外,你唏嘘于飘落的香樟树叶,而抬头的一瞬间你发现了枝头密密的新芽,生机勃勃,一个希望的未来。
恍然里有一股清新的青青草的味道,又似是淡淡的芬芳沁进了心灵,感受到一阵阵冲动的快乐,欣然而迫不及待地沉浸在这美妙中。
基督·克里希那穆提,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灵性导师,是慈悲与智慧化身的世界先知,是印度佛徒“中观”和“禅”的心灵导师,是印度教彻悟的觉者。
一生走访全球70多个国家演讲,以自我觉知,了解自我,改变自己达成改变世界的观点帮助人类获得理性与爱的和谐,获得生命、自由的快乐,获得智慧、创造的力量。
他认为自知之明是智慧的开端,爱的起点,恐惧的终点,创造的源泉,既含藏着整个宇宙,又包含人性所有的挣扎。
东西方一切伟大智慧的精髓——认
识你自己。
教育为了培育完整的人。
面对社会,我们所处的文化,教育仅为了学生能获取一份满意的工作,以其为他的人生得到物质的保障。
社会的持续不变的压力演化为职业第一,更明了的说,金钱第一,其它一切退为其次。
功利化的追求,功利性的价值导向,既无法给予社会人性的和谐,也无法给个人幸福的保证,却常常使得我们的生活失衡、社会失公,还常让我们的人性卑琐、狭隘。
难道教育只在服务获取知识、技术——优越的职业与待遇——物质享受与自我满足的狭窄的轨道上运行?这种教育只会让我们的“心变得越来越狭隘、局限和不完整。
所有一切导致了一种机械的生活方式,一种心智的模式化,于是逐渐地,国家……成为对自由的一种威胁。
”教育应该激发这种自由,克氏的自由实质是一种“心灵的觉醒”,它是理智、情感与身体三者处于完全和谐的境界时的一种“心灵的绽放”。
植物的生长需要自由,思想活动的探究需要自由,个人自我觉省,需要自由的空间,情感的沉浸,需要自由的感知,身体健康的培养需要自由安全的环境。
这种自由是内在与外部的和谐,是爱与智慧的融合,是完整的融入发展的需要,是至善至美的和谐需要。
克氏把这种自由等同“善”,“善”只会在自由中绽放,不会在“说服”的土壤中生长,也无法被强迫,“善,通过行为体现,……,善是在行动中表达,……”。
在学生的成长中,我们需要给予学生的认识自己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自我反省,自主地认识自我存在的问题及自我校正。
我们的教育不是通过“奖惩”达到预期,也不是只关注部分的优先而忽略整体的和谐发展。
学校教
育要关注学生的学识成长,思想变化,身体发展,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观察身边的、内心的正在发生的事情,体察这种变化与自己的联系。
首先,教育是共同的学习。
教师与学生共同的在学习这种顺应社会发展,师生都是学习者,教师不应保有一种“我是教育者”的优越感与权威性,不应在这种压迫和紧张中使得学生生成“我必须被教育”的恐惧与自卑。
其次,教育是唤醒他的智慧。
积累知识不会通向智慧,知识的获取过程,应用于生活的历练,观察、理解或发现知识的整个结构,经历问题的全过程,解脱自己面对权威的各种恐惧与服从,突破文化束缚,创造自我的认识与理解,才能使自己的智慧觉醒。
教育的伟大在于“造就新人”。
教师的职责就在于顺着学生的好奇心,一起去学习、突破、理解、架构和创新,是原有知识的终结出新。
传统知识的结束,智慧开始得到唤醒。
三、教育面对的不是个体而是全人类的责任。
一树一菩提,一花一世界,你所面对不是流水线上的一个零件,失误仅是导致一个产品的报废,由此带来的损失能够让人承受。
你所面对的是一个生命个体,一个人可能就是整个人类。
你不能因为自己的观念、信仰、自己的工作、自己的专业,分离对职业有帮助的学业课程和对整个人类和生命负责的责任,你不能只顾着知识传授,或者顺应社会的政治需求,宗教需要,或者承继民族文化,忽略让学习者拥有对全人类负责的深刻理解与感受。
教育是在认识自己的路上前进一步。
整个生命的活动就是学习。
每一个行动是学习活动,每一种关系是学习;知识积累是学习,观察也是学习,是更深刻印象的学习。
家是亲情的学习地方,学校是友谊
的学习场所,感情波动是情感的学习,经历生活是生存的学习,每一段成长都无处不在学习中。
教育不仅仅是帮助学习者去拥有知识,记忆知识,而更应该帮助学习者把心灵从“利益”的枷锁中解放出来,促进自我认识与改变。
“每日三省”与克氏的自我认识同出一辙。
首先认识自我的习惯。
习惯容易使心灵麻木。
在学校里,教师是最重要的人,担负着人类未来的幸福。
教育是最崇高的事业,承载着所有新的希望。
因此,你必须审视在你的教育中的传统、习惯和思想重复模式的破坏性本质。
特别是习惯,你的习惯性思维下的教育,学生的思维凝固、呆滞的;你习惯性观点,扼杀的可能是爱迪生;你的习惯性鄙视,却培养了穷凶极恶。
正是习惯,会给教育腐化,甚而会影响人类文明的发展。
认识并改变习惯,要有勇气去认识制约自己的因素,观察、分析自我,发现自己不利于学生发展、学习、成长的各种重复行为,打破桎梏,洞察适应新需要的新环境,为学生的自由认知与发展创造最适宜的空间,才能激活学生的智慧。
其次,认识智力与智慧。
教育短浅的认识是为了得到一份工作,拥有一个让人羡慕不已的职业,或让自己的头脑或双手变得灵巧。
“如果你在学习中勤奋、聪明、反应敏捷,这种教育将确保你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它的光明大都取决于你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和环境。
”教育的本质上是学习,不仅从书本,而且从生活的全部过程中学习。
你在学习别人的想法、观点、价值观、他们的判断和种种数不清的经验,但人不能成为电脑,知识信息的积累。
从对周围世界的观察中去学习思想的本质,要读懂“你自己”,把所有信息在自己的大脑中重构、重生,形成自己学习的能力,
这就是智力、智慧。
三、教育不是把你的价值观或他人的价值观强加于你的学生。
许多时候,我们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或一个政党的价值观作为教育的根本,意图深深地影响学生,成为这一价值理念的继承者,弘扬者。
正是对这种教育的膜拜,才会产生某一种政治信念的疯子,或许就是人类的灾难。
作为教育者应该站位全人类发展,让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的角度去启迪人性。
当各种“快感”取代了“爱”,如身体的快感、坚持个人意志的快感、兴奋的快感、自我利益的快感、权利与地位的快感等各种形式的快感成为价值导向时,社会将充满虚伪,人与人之间关系将冷漠,商业活动充斥欺诈,民主、自由、公平等将缺失。
此时,教育成为灾难。
教育是爱,引导学生去认识世界,用爱去关注他或她成为美好的,你的价值观一定是理解人类的整体存在,慈悲、友爱就是最大的智慧。
让学生能“自由绽放”是教育的真正价值。
沉浸在理想的象牙塔中,大师们的书籍不时地让我在迷茫困惑中产生点点清凉,让自己清醒的回味自己,真的曾经是多么认真地把自己的,或许是社会的,通过教育的形式去改造学生,强制学生接受,引导学生接受。
其实,教育很简单,宽容学生存在的所有,让他自我感受或思考所事的行为将会产生的后果,相信学生有这样的智慧,认识自己,认识生活和社会的全部,不必把你的思想去强制学生。
智慧就源于认识历程的每一平凡和精彩的瞬间。
午后的红茶,苦中深邃。
2013年6月18日,梅里苦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