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审评实操
茶叶审评基本流程

茶叶审评基本流程茶叶审评基本流程:取样—把盘(评外形)—扦样—称样—冲泡—沥茶汤—评汤色—嗅香气—尝滋味—评叶底—审评结果与判定。
一、取样1、初制茶取样方法:①匀堆取样法:②就件取样法③随机取样法上述各种方法均应将打取的原始样茶充分拌匀后,用分样器或对角四分法打取100 g~200 g 二份作为审评用样,其中一份直接用于审评,另一份留存备用。
2、精制茶取样方法按照GB/T 8302《茶·取样》规定执行。
二、把盘1、将代表性茶样放入评茶盘中,双手持样盘的边沿,运用手势作前后左右的回旋转动,使样匾里的茶叶均匀地按轻重、大小、长短、粗细等不同有次序地分布,然后把均匀分布在样匾里的毛茶通过反转顺转收拢集中成为馒头形,这样摇样匾的“筛”与“收”的动作,使毛茶分出上、中、下三个层次。
2、用目测、鼻嗅、手触等方法,通过翻动,调换位置,审评干茶香气、形状、嫩度、色泽、整碎、净度、含水量等。
3、用鼻嗅干茶的香气是否纯正,有无异杂味,香型。
4、目测其上、中、下段茶的情况和比例是否合理,外形形状是条形还是针形等,色泽是否有油润,还是枯暗,颜色是翠绿,嫩绿,或黄绿等,目测其外形的完整性,碎茶,末茶的比例,净度是否有非茶类的夹杂物。
5、手触茶叶,感受其的重实度,大概的含水量。
三、扦样扦样就是扦取能充分代表该批茶品质,审评时所需的大概重量的茶样。
1、扦样时,要将茶样盘中的茶样用回旋法收到茶盘中,成馒头状,上、中、下段茶合理分布在馒头状中。
2、扦样时用三个手指,既姆指、食指、中指,由上到下抓起。
四、称样称样就是称取能充分代表该批茶品质,审评该茶样时所需要的茶样重量。
将扦起的茶样缓慢放入称样盘中,同时眼观天平的重量变化,达到所需的重量立刻停止,一次性放够该茶样审评所需的克数。
五、温杯在冲泡时一定要先温洗审评器具,温具目的是提升器具的温度和达到清洁器具作用,避免在冲泡过程中由于器具自身的温度太低降低审评杯中水温,达不到冲泡要求的水温,从而影响茶样的内质品质,清洁器具目的是清除残留在器具的气味,避免残留的气味影响该茶的品质。
茶叶的审评流程

茶叶的审评流程你对“评茶师”的第一印象是怎样的?比如,认为他们能一喝就知道喝的是什么茶;并能喝出茶叶的好坏;评茶师的嗅觉和味觉,十分灵敏……其实这些印象都是准确的,因为会喝茶会评茶,是他们的基本功。
评茶,也被称为“茶叶审评”,这一过程有一套规范而专业的“审评用具”和“审评流程”。
审评用具:样盘、审评杯、审评碗、茶匙、定时器、烧水壶、茶样称、吐茶桶……审评流程:把盘、泡茶、看汤色、闻香气、尝滋味、评叶底。
茶这些用具我们在日常喝茶时很少见,喝的过程也从没有这么细致。
这就要求评茶师在摸、看、闻、尝的过程中,把每一个品质特征都拆解开,并且准确的描述,是不是很像医生的望闻问切?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评茶师在实际工作时,会怎么喝茶:审评步骤1:把盘这一步骤,主要看的是干茶的外形和香气,以及整碎程度、干燥程度等,一般取样在100-150克。
看外形,看的是茶叶的嫩度、松紧、色泽和匀净程度。
闻香气时,可抓取一把茶叶,并手测茶的干燥程度,轻折断茶叶,有脆感即为正常。
审评步骤2:泡茶将审评杯和审评碗成行摆开,一个审评杯,对应1-3个审评碗。
审评杯用于泡茶,审评碗用于盛放对应的茶汤。
通常审评杯的容量是150毫升,可从样盘上取3克茶,放入审评杯中,并用沸水冲泡。
出汤时,审评杯的盖孔朝向杯柄,将审评杯倒扣在碗中即可。
不同茶类,出汤时间不等,计时从审评杯盖上盖子开始。
一般从口感清淡的茶类开始评起,先喝白茶、绿茶、黄茶,再喝红茶、普洱熟茶、普洱生茶、乌龙茶、黑茶等。
审评步骤3:看汤色每一个审评碗中茶汤的量,要求一致,以免影响茶汤颜色深浅。
用茶匙在碗中打转一圈,将浑浊物聚集,然后按茶汤浓度、亮度、清澈度评定优次。
审评步骤4:闻香气拿起已出完汤的审评杯,右手半掀开盖子,轻嗅香气,重复1-2次。
闻香气前,杯盖不能打开,以免香气散开。
闻香气,可以分为热嗅、温嗅、冷嗅三种,具体指的是,闻不同阶段的香气:刚泡出来的,尝滋味时温热的,以及冷却之后的香气。
茶叶审评基本流程

茶叶审评基本流程
将冲泡好的茶汤倒入茶海中,通过茶海的过滤器将茶叶渣过滤掉,留下清澈的茶汤。
八、评汤色
用目测的方法,观察茶汤的颜色,判断其是否清亮,色泽是否鲜艳,是否有杂质。
九、嗅香气
将茶汤杯靠近鼻子,用鼻子深深地吸一口气,闻其香气,判断其香气是否纯正,是否有异味,香气强弱等。
十、尝滋味
用茶汤勺舀起一口茶汤,放入口中,以舌头、喉咙、口腔、鼻腔等感官器官感受茶汤的滋味,判断其滋味是否醇厚,苦涩,甘甜等,口感是否柔和,余味是否悠长。
十一、评叶底
将沥干的茶叶放在白色的评叶盘中,用目测和手触的方法,观察茶叶的形状和颜色,判断其是否完整,是否有折断的情况,颜色是否均匀,是否有杂质。
十二、审评结果与判定
根据以上步骤的评分和判定标准,综合考虑茶叶的外形、干茶香气、汤色、滋味、叶底等方面的品质,给出最终的评价结果和质量等级判定。
如果需要再次审评,可以重复以上流程进行。
茶叶质量检验操作规程

茶叶质量检验操作规程引言:一、检验仪器设备的准备:1.显微镜、显微摄影仪、显微照相机。
2.秤、电子天平。
3.电子显微脑显微贵显微4.电子显微脑显微贵显微5.市售茶叶质量检验仪器设备。
二、检验方法和步骤:1.外观检验:(1)将待检样品放在洁净的工作台上,用手轻轻捏一下,观察茶叶是否破碎,是否有异味。
(2)用显微摄影仪或显微镜观察茶叶的外观特征,如颜色、形状等。
(3)用显微照相机拍摄茶叶的外观照片。
2.内容物检验:(1)取一定数量的待检样品,称重并记录。
(2)将待检样品置于显微镜下观察,检查有无杂质、植物细胞、纤维等。
(3)利用电子天平测量样品的水分含量,注重保证测量的准确性。
3.性质检验:(1)将待检茶叶样品分为干燥状态和湿润状态,测量其体积和比重。
(2)用显微脑显微贵显微法观察样品的晶体形态、晶体密度等。
(3)用市售茶叶质量检验仪器设备测量样品的饮品浓度、溶解度等。
4.化学成分检验:(1)利用市售茶叶质量检验仪器设备测量样品中的物质含量,如咖啡因、氨基酸、多酚类等。
(2)用显微镜观察样品中的叶绿素含量。
(3)用电子显微脑显微贵显微法观察样品中的挥发性成分。
5.功能评价:(1)将样品进行煮茶和泡茶的实验,评价其茶水的颜色、香气、味道等。
(2)利用电子天平测量样品在泡茶过程中的增重情况,评价其营养成分的释放情况。
三、检验结果的评价和处理:1.将检验结果记录在相应的记录表上,并进行评价和处理。
2.根据茶叶质量检验结果的评价,作出质量等级划分。
3.分析茶叶质量检验结果,找出可能的问题和质量提升的方向。
四、质量控制措施和建议:1.加强茶叶质量检验操作规程的落实,确保操作流程的严谨性和准确性。
2.定期对质量检验仪器设备进行校准和维护,确保其准确度和稳定性。
3.建立完善的茶叶质量控制体系,包括质量检验、质量管理、质量反馈等环节。
4.加强对茶叶质量检验人员的培训和管理,确保其专业素质和责任心。
结论:茶叶质量检验操作规程是确保茶叶质量安全和提升茶叶质量的重要措施。
茶叶审评

20
④评鉴叶底
色泽:颜色
嫩度:叶质的老嫩
匀度:叶质老嫩和颜色的均匀程度
亮度:光泽度、明亮度 好的叶底:鲜活,光 亮、
均匀、柔软
21
二、茶叶审评与茶艺的区别
1.茶具的不同:
茶叶审评:采用白瓷审评杯、审评碗。规定 用茶量3克、加水量150ml 、泡茶时间5分钟。
22
茶艺泡茶用具:
比较随意,茶、水、用具,随个人爱好来定。
乌龙茶为110ml的盖碗。
4
② 评茶其它用具:
定时器、小天平、茶巾、烧水壶、茶叶品质记 录表、样品柜、废液桶等等。
小天平:
5
3、茶叶审评程序与项目
(1) 茶叶外形审评
扦样→取样→把盘→评茶叶外形→记录。
(2) 内质审评
摆放审评杯→称样 3克→冲泡 5分钟→倒出茶汤→
快评汤色→嗅评香气→品尝茶汤滋味→评看叶底(茶 渣)。(绿茶)
色泽和净度。 ① 条索。茶叶的大小、长短、粗细、轻重。
9
② 嫩度主要比锋苗、含毫量、肉条的比
例及茶叶外表的光糙度。 ③ 整碎是比外形的匀整程度 ④ 净度主要比茶类夹杂物和非茶类夹杂 物的多少
10
⑤ 色泽
茶叶本身的颜色和光泽度。 色泽好的茶叶带有油润感,给人一种鲜活的感觉。
绿茶—绿色
红茶—红色
色泽差的茶叶,看上去带有一种枯死的感觉,无光泽的茶
6
(1) 外形审评
外形审评操作:
把盘:使盘中茶叶分成
上中下三层。
7
上段茶(面张茶):比较粗松、轻飘的浮在表面
中段茶:紧细重实的集中在中层
下段茶:体小或碎茶沉积于底层
• 审评毛茶外形时,一般先看上段茶,再看中茶,
绿茶审评实践心得体会

一、前言绿茶作为我国传统的名优茶之一,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口感独特。
近年来,随着茶叶市场的不断发展,绿茶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
为了提高自己的茶叶审评能力,我参加了一次绿茶审评实践培训。
通过这次实践,我对绿茶的品质评价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现将心得体会分享如下。
二、绿茶审评实践过程1. 审评前的准备工作在参加绿茶审评实践之前,我们首先进行了理论培训,了解了绿茶的基本知识、品质评价标准、审评方法等。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茶叶样品的制备、冲泡、品鉴等技能。
2. 审评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按照以下步骤进行绿茶审评:(1)审评样品的制备:将茶叶样品按照规定的比例进行称重,加入适量的热水,静置3-5分钟后,倒掉茶水,重复3-4次,使茶叶充分膨胀。
(2)审评外观:观察茶叶的形状、色泽、匀整度等特征,对茶叶的外观进行评价。
(3)审评香气:嗅闻茶叶的香气,判断香气的类型、强度、持久性等。
(4)审评滋味:品尝茶叶的滋味,评价其鲜爽度、醇厚度、回甘等。
(5)审评汤色:观察茶汤的颜色、清澈度、亮度等。
(6)综合评价:根据以上各项指标的得分,对茶叶进行综合评价。
三、心得体会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这次绿茶审评实践,我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在理论培训阶段,我们掌握了绿茶的基本知识和审评方法,但在实际操作中,仍需不断摸索、总结经验,才能提高审评水平。
2. 严谨细致的审评态度在审评过程中,我认识到严谨细致的审评态度至关重要。
茶叶品质评价涉及多个方面,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导致评价结果不准确。
因此,在审评过程中,我们要保持专注,认真观察、品尝、记录,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3. 学会与同行交流在绿茶审评实践过程中,我与众多同行进行了交流。
通过交流,我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也发现了自己在审评过程中的不足。
这使我认识到,与同行交流是提高审评能力的重要途径。
4. 持续学习,不断进步茶叶审评是一项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的技术。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努力学习茶叶知识,提高自己的审评水平,为我国茶叶产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茶叶的感官质量审评

茶叶的感官质量审评
一、实验目的:
学习茶叶的审评方法、步骤,了解各类典型茶叶的感官质量状况和质量标准。
二、实验用具:
茶盘、茶具、审茶碗、茶壶
三、实验样品:
红茶:正山小种红茶(福建)
绿茶:龙井(浙江)、日照绿(山东)
乌龙茶:冻顶乌龙(台湾南投)、铁观音(福建安溪)
花茶:茉莉飘雪(江苏)、茉莉松针(浙江)
紧压茶:普洱茶(云南)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
(一)茶叶的外形审评(四项指标)
通过检查、观察各种茶叶的外形嫩度、净度和干茶色泽,看茶叶是否合乎标准规格的要求。
1、外形审评:看茶条是否匀整、圆直、有芽头。
2、嫩度审评:看茶条是否紧结、身骨重、有白毫。
3、色泽审评:看茶条是否油润、明亮、有光泽、颜色纯正。
4、净度审评:看茶条有无杂质(包含茶叶杂质和非茶杂质)。
(二)茶叶的内质审评
通过观察茶汤的香气、汤色、滋味和叶底,看茶叶的内在
质量是否合乎质量指标。
1、香气:闻茶香是否高雅、浓烈、持久,吻合。
2、汤色:看汤色是否清澈、明亮、纯正、透析度高。
3、滋味:品茶汤是否鲜爽、苦涩、收敛性强、有回甜感。
4、叶底:看叶底是否明亮、细嫩、肥厚、叶形匀整。
五、实验结果:。
不同茶叶感官审评步骤及其规则

茶叶感官审评1 审评条件1.1 审评室环境1.1.1 室外环境①审评室周围50 m以内必须无污染源,如卷烟厂、农药厂、化工厂、油漆厂、食堂、卫生间等;②环境必须安静,无噪音,要求音响在60 dB以下;③审评室四周(5 m以内)不宜种植乔木型的大树和香花,以防室内光线暗淡和香气侵入。
③地势干燥,空气流通,保持空气清鲜;④北向房间,北面空旷,光线充足。
1.1.2 室内环境①要求设在二楼以上,反对与办公室混用,座南朝北,北向开窗且均装有30度倾斜的黑色半形遮光板,面积不得小于15 m2;②室内色调:白色或浅灰色,无色彩、无异味干扰;③室内温度和湿度:温度宜保持在15~27℃、恒湿(相对湿度70±5%);④室内光线:应柔和、自然光、明亮,无阳光直射。
自然光线不足时,应有辅助照明(强度为1000~1200 LX灯光),辅光源光线应均匀、柔和、无投影;⑤噪声控制:评茶时,保持安静。
控制噪声不得超过50 dB。
图1审评室样图Figure 1 Sample image of the review room1.2 设备条件(用具)1.2.1 审评台(1)干评台:一般设在北窗口,评干茶用的,高(80~90 cm)×宽(60~75 cm),长度依室的大小和需要而定;台面为黑色亚光(白色的反光耀眼,容易使人疲劳)。
(2)湿评台:主要是放审评杯碗及开汤评内质用,位于干看台后面大约1米之处,高(75~80cm)×宽(45~50cm),长度视实际需要而定;台面为白色亚光,台面应镶边高5 cm,一端留一缺口以利清扫。
注:室内还要配备样茶柜、冷藏柜,用于存放样茶罐等之用,其规格、式样依室的大小而定。
另外还有要消毒柜,用来对所用杯碗消毒清洁,有条件的评茶室可安装空调。
(a)(b)图2干评台(a)和湿评台(b)Figure 2 Dry evaluation platform (a) and wet evaluation platform (b)1.2.2 审评所需用具评茶室的设备应尽量标准化,方可减少误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炒青 1 紧实有锋苗 匀齐 净 稍有茎梗 灰绿 清香 浓醇有收敛性 黄绿明 嫩匀 黄绿明 3 粗实 尚匀齐 有片梗 灰绿欠润 纯正 稍有粗气 平和 黄绿 有摊张欠匀整 黄绿 铁观音 1 颗粒圆结 重实 匀整 净 砂绿油润 清高持久 鲜醇甘爽 金黄明亮 软亮匀整 黄绿明 3 卷曲 壮结 尚匀整 稍有细梗 砂绿尚润 清香 醇厚 金黄 尚软亮欠匀整 黄绿
黄山毛峰 1 3 芽叶肥壮 显毫 芽叶尚肥壮 条稍弯 匀整 尚匀整 净 略有茎梗 (嫩)绿润 绿尚润 嫩香持久 清香 鲜醇爽 醇厚 黄绿明亮 黄绿 嫩匀成朵 嫩绿明亮尚嫩匀 黄绿 茉莉花茶 1 紧实 有锋苗 匀齐 净 稍有嫩茎 黄绿润 鲜浓持久 鲜醇 黄绿明 嫩匀 黄绿明 3 紧直 略有锋苗 尚匀齐 有茎梗 黄绿 尚浓 醇和 黄绿 欠嫩匀有摊张 黄绿
审评样(1)(3)号与对照样(3)(1)号相比较: 外形: 内质: 综上所述:审评样(1)(3)号整体品质(高于)(低于)对照样(3)(1)号
茶名 号码 条索 整碎 净度 色泽 香净度 色泽 香气 滋味 汤色 叶底
龙井 碧螺春 1 3 1 3 扁平光滑 挺直 扁平挺直 欠光滑 紧细卷曲成螺 白毫显露 紧细卷曲 白毫尚显 匀整 尚匀整 匀整 尚匀整 净 尚净 洁净 尚净 (嫩)黄绿润 绿尚润 银绿 绿尚润 清香持久 清香 嫩爽清香 清香 鲜醇 醇和 鲜醇爽口 醇厚 黄绿明亮 黄绿 黄绿明亮 黄绿 嫩匀成朵 黄绿明 尚成朵 绿明 细嫩多芽 嫩绿明亮 嫩匀略含单片 绿明 祁门红茶 1 3 细紧 有锋苗 紧细 略有锋苗 匀齐 尚匀齐 净(稍有嫩芽) 尚净 有茎梗 乌润 乌尚润 鲜甜 甜纯 甜醇 醇和 红艳明亮(红亮) 红明 嫩匀 红亮 欠嫩匀 红尚亮 1 肥壮紧实 有锋苗 匀齐 净 乌润 金毫较多 嫩浓 浓醇 有收敛性 红浓明亮 嫩匀 红亮 滇红 3 肥壮尚紧 略有锋苗 尚匀齐 尚净 稍有茎梗 乌欠润 略有金毫 浓纯 醇厚 红浓 尚嫩匀 红尚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