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羊生物学特性

牛羊生物学特性
牛羊生物学特性

牛羊生物学特性

一、对环境的适应性:绵羊最怕湿热,南方分布少;瘤牛耐热性较强

安静的环境有利于牛羊的生长和生产性能的发挥。

二、采食性能:牛羊是草食性家畜,味觉和嗅觉敏感,喜欢青绿的禾本科与豆科牧草,喜欢

采食带甜味的块根饲料与带咸味的饲料(能依靠牧草的外表和气味识别不同的植物)牛:依靠灵活有力的舌卷食饲草,咀嚼后将粉碎的草料混合成食团吞入胃中,牧草矮于5厘米,不易牛的采食。

山羊:靠灵活的上唇采食牧草,喜欢采食牧草幼嫩的尖叶部分与灌木叶。

三、合群性:牛羊的群居家畜,具有合群行为,牛羊通过角斗形成群体等级制度和群体优胜

序列(当不同品种或同一品种不同的个体混群时,打斗较为明显,尤其为公牛、种公牛),育肥群体一般不随意加入陌生个体。

一般羊比牛合群性要强,绵羊比山羊强,粗毛羊最强,长毛羊和肉毛羊较差。

四、抗病力性能:牛羊的抗病力很强,在潮湿且多寄生虫的地方也能很好生存。牛的抗病性

能强于羊的抗病力,牛羊疾病多见于传染病与寄生虫病。

五、爱清洁:牛羊爱清洁,对有异味、受粪便污染的草料及水源拒食(尤其为山羊),所以不

管是放牧还是舍饲,都应搞好舍内外的卫生,舍饲时最好设置草架以方便采食。

牛羊的消化特点:牛羊是典型的反刍动物

一:唾液腺及唾液分泌:牛羊主要是靠腮腺分泌唾液,其唾液中不含淀粉酶,所以牛羊在口腔中对富含淀粉的精饲料消化不充分,但含有大量的碳酸氢盐和磷酸盐,可中和瘤胃发酵产生的有机酸,维持瘤胃内的酸碱平衡。注:牛羊唾液可混合嗳气中的大部分NH3,重返回瘤胃吸收。

成年母牛的腮腺1天可分泌唾液100~150升、高产奶牛1天分泌唾液可达250升

二:反刍和胃的组成

(一)、反刍:牛羊摄食时,饲料不经过充分咀嚼即吞入瘤胃,在瘤胃内浸泡和软化,

在休息时,较粗糙的饲料刺激网胃、瘤胃前庭和食管沟黏膜的感受器,能将这些未经充分咀嚼的饲料逆呕到口腔,经仔细咀嚼后重新混合唾液在吞入胃,这一过程即为反刍。

反刍时,网胃在第一次收缩之前还有一次附加收缩,使胃内食物逆呕到口腔。

反刍的生理意义:把饲料嚼细,并混入适量的唾液,以便更好的消化。

牛的日反刍时间一般为6~8小时,翻出周期14~17次,食后反刍来临时间1~2小时。

犊牛:一般在生后3周出现反刍。

(二)胃

瘤胃:体积最大,是细菌发酵饲料的主要场所,有发酵罐之称。牛的94.6升,羊为23.4升饲料内的可消化干物质的70%-80%,粗纤维约50%经过瘤胃的细菌和原生动物分解,产生挥发性脂肪酸等,同时还可合成蛋白质和B族维生素。

网胃:又称蜂窝胃,靠近瘤胃,功能同瘤胃。网胃是水分的贮存库。同时能帮助食团逆呕和排除胃内的发酵气体。网胃体积最小,成年牛的网胃约占宗伟的5%(金属异物被吞入胃中,易留存在网胃,引起创伤性网胃炎。

瓣胃:也称‘百叶肚或千层肚’,主要起过滤作用,位于瘤胃右侧面,占总胃的7%。

皱胃:也称真胃,胃体部处于静止状态,皱胃运动只在幽门窦处明显,半流体的皱胃内容物随幽门运动而排入十二指肠。

三:食管沟及食管沟反射:食管沟是由两片肥厚的肉唇构成的一个半关闭的沟。

四:瘤胃发酵及嗳气:瘤胃内的饲料发酵和唾液流入产生的大量气体,大部分必须通过嗳气排除体外(嗳气是一种反射动作),当瘤胃气体增多、胃壁张力增加时,就兴奋瘤胃背

盲囊和偾门括约肌处的牵张感受器,经过迷走神经传到延髓嗳气中枢。中枢兴奋就引起背盲囊收缩,开始瘤胃第二次收缩,由后向前推进,压迫气体移向瘤胃前庭,同时前肉柱与瘤胃、网胃肉褶收缩,阻挡液体食糜前涌,偾门区的液面下降。偾门口舒张,于是气体即被驱入食管。

牛羊的常用饲料有哪些,及其生物利用特点

青绿饲料(玉米)、粗饲料(青干草、秸秆秕谷)、多汁饲料(块根、瓜类、块茎、蔬菜、青贮、胡萝卜、马铃薯、瓜类饲料)、加工副产品饲料(糠麸类、饼粕类、糟渣类)、精饲料(能量饲料、大麦,高粱、蛋白质饲料,大豆,蚕豆)、非蛋白质含氮饲料(尿素、尿素衍生物、氨、铵盐)、动物性饲料、矿物质饲料(食盐、含钙含磷矿物质、混合矿物质饲料)

-果树的生物学特性

第三章果树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第一节果树栽培的生物学特点 第二节果树的营养器官及其生长发育 第三节果树花芽分化 第四节果树开花结实和果实发育 第五节果树年周期中的生命活动 第六节果树生命周期 第七节环境条件对果树生长发育的影响 第一节果树栽培的生物学特点 ?多年生、多次结果的特点 多年生, 树体高大,根系入土深广 多次结果,结果期长 生命周期长,经历不同的年龄时期 ?无性繁殖的特点 保持母本优良性状 无童期,结果早 利用砧木的有利特性(如矮化、抗逆等) 扩大繁殖范围(如可以繁殖无核品种) 第二节果树的营养器官及其生长发育 根系生长 营养生长芽与枝的生长 叶生长植物生长 花芽分化 生殖生长开花坐果 果实发育一、根系的生物学特性 ?根的功能与形态 根系的功能 根系的类型 根系的结构 根系的分布 根颈、根蘖、根际、根瘤、菌根 不定根的形成与作用 ?根系的生长动态 ?影响根系生长的因子 (一)根系的功能与形态 1、根系的功能 ?支撑作用:固定植株 ?吸收作用:吸收水分、无机养分和少量有机物 ?合成作用:合成生长激素( IAA、GA、CTK)和氨基酸等?物质转化和运输:无机P→有机P,无机N→有机N等; ?贮藏作用:贮藏营养 ?分泌作用:改善土壤微环境(分泌物和脱落的根细胞)?繁殖作用:根插繁殖,根蘖苗等

2、根系的类型 根据根系的来源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实生根系:由种子萌发形成,有主根,适应性强 ?茎源根系:由茎上不定根发育形成,无主根 ?根蘖根系:由母体根系分离而来 3、根系结构 ?主根 ?骨干根 ?侧根输导根区 ?初生皮层脱落区 根系组成生长根木栓化区 ?根毛区 ?延长区 ?须根生长点 ?根冠 ?吸收根根毛区 ?延长区 ?生长点 ?根冠 ?主根:种子萌发时,胚根最先突破种皮,向下生长形成的根叫主根。一般垂直向下生长。 ?侧根:着生在主根的分枝,一般向距植株远处生长。 ※主根强大形成直根系, 主根发育不起来,形成须根系。 ?须根:骨干根上发生的较小的分支。根的吸收功能主要靠须根完成。 4、根系的分布 ?垂直根系:大体与土表呈垂直方向生长的根系 垂直分布:一般为树冠高度的0.2-0.4倍 ?水平根系:大体沿土表平行方向生长的根系 水平分布:一般为树冠冠幅的1.5-3倍 5、根颈、根蘖、根瘤/菌根 ?根颈:根与茎的交界处。实生树的根颈由下胚轴发育而成,嫁接树的根颈为嫁接口。根颈为树体上下通道,活跃、敏感。除冬季外,整个生长季节应将根颈露出地面。 ?根蘖:由水平根上的不定芽抽梢形成,可利用其繁殖苗木。如枣树容易发生根蘖。 ?根瘤/菌根:土壤中某些微生物能进入到根的组织中,与根共同生活,称为共生现象。共生现象分为根瘤和菌根两种类型。 ?根瘤:根瘤的产生是由于细菌侵入根部组织所致,这种细菌称根瘤菌。根瘤菌在根皮层中繁殖,也剌激皮层细胞分裂,根组织膨大突起,成根瘤。根瘤菌能把空气中游离的氮转变为植物能利用的含氮化合物。一些果园用的豆科绿肥作物,如三叶草、田菁等都有根瘤。 菌根 ?外生菌根:菌丝只进入皮层的细胞间隙 ?内生菌根:菌丝穿过根表皮或根毛进入细胞内部 ?兼生菌根:两者兼而有之 ※柑橘/枳通常形成菌根。 ?根瘤和菌根的作用:扩大根系的吸收范围;提高树体的激素水平;促进果树的糖份代谢;增强树体的抗病能力等

植物生物学复习思考题

植物生物学复习思考题 绪论 1. 试述植物科学在自然科学和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意义? 2. 怎样才能学好植物生物学? 第一章植物细胞与组织 一、名词解释 原生质和原生质体染色质和染色体质膜和膜系统胞间连丝传递细胞细胞周期微管束通道细胞纹孔后含物 二、简答题 1.简述叶绿体的超微结构。 2.简述植物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的方式及过程。 3.简述植物的复合组织。 4.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它们各有什么重要意义? 三、思考题 1.从输导组织的结构和组成来分析为什么被子植物比裸子植物更加高级?2.分生组织和成熟组织之间的关系怎样? 第二章植物体的形态结构和发育 一、名词解释 上胚轴和下胚轴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外始式和内始式叶迹和叶隙根瘤与菌根分蘖和蘖位年轮树皮凯氏带芽鳞痕离层泡状细胞叶镶嵌共质体叶枕射线 二、简答题 1.种子的基本结构包括哪几部分?有胚乳种子和无胚乳种子在构造上有什么不同? 2.什么是种子的休眠?种子休眠的原因是什么? 3.根尖可以分为哪些区域?其特点是什么?生理功能是什么?其相互联系是什么? 4.侧根是怎样形成的?简要说明它的形成过程和发生的位置? 5.根的初生结构横切面可分为几部分?属于哪些结构? 6.一棵"空心"树,为什么仍能活着和生长? 7.什么是茎尖、茎端、根尖、根端?各有何区别? 8.禾本科植物茎的结构是怎样的? 9.简述水分从土壤经植物体最后通过叶散发到大气中所走的路程。 10.旱生植物的叶在其构造上是如何适应旱生条件的。 11.简述叶和芽的起源过程。 12.怎样区别单叶和复叶? 13.一般植物叶下表面气孔多于上表面,这有何优点?沉水植物的叶为什么往往不存在气孔? 14.什么是中柱?中柱有几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牛羊生物学特性

牛羊生物学特性 一、对环境的适应性:绵羊最怕湿热,南方分布少;瘤牛耐热性较强 安静的环境有利于牛羊的生长和生产性能的发挥。 二、采食性能:牛羊是草食性家畜,味觉和嗅觉敏感,喜欢青绿的禾本科与豆科牧草,喜欢 采食带甜味的块根饲料与带咸味的饲料(能依靠牧草的外表和气味识别不同的植物)牛:依靠灵活有力的舌卷食饲草,咀嚼后将粉碎的草料混合成食团吞入胃中,牧草矮于5厘米,不易牛的采食。 山羊:靠灵活的上唇采食牧草,喜欢采食牧草幼嫩的尖叶部分与灌木叶。 三、合群性:牛羊的群居家畜,具有合群行为,牛羊通过角斗形成群体等级制度和群体优胜 序列(当不同品种或同一品种不同的个体混群时,打斗较为明显,尤其为公牛、种公牛),育肥群体一般不随意加入陌生个体。 一般羊比牛合群性要强,绵羊比山羊强,粗毛羊最强,长毛羊和肉毛羊较差。 四、抗病力性能:牛羊的抗病力很强,在潮湿且多寄生虫的地方也能很好生存。牛的抗病性 能强于羊的抗病力,牛羊疾病多见于传染病与寄生虫病。 五、爱清洁:牛羊爱清洁,对有异味、受粪便污染的草料及水源拒食(尤其为山羊),所以不 管是放牧还是舍饲,都应搞好舍内外的卫生,舍饲时最好设置草架以方便采食。 牛羊的消化特点:牛羊是典型的反刍动物 一:唾液腺及唾液分泌:牛羊主要是靠腮腺分泌唾液,其唾液中不含淀粉酶,所以牛羊在口腔中对富含淀粉的精饲料消化不充分,但含有大量的碳酸氢盐和磷酸盐,可中和瘤胃发酵产生的有机酸,维持瘤胃内的酸碱平衡。注:牛羊唾液可混合嗳气中的大部分NH3,重返回瘤胃吸收。 成年母牛的腮腺1天可分泌唾液100~150升、高产奶牛1天分泌唾液可达250升 二:反刍和胃的组成 (一)、反刍:牛羊摄食时,饲料不经过充分咀嚼即吞入瘤胃,在瘤胃内浸泡和软化, 在休息时,较粗糙的饲料刺激网胃、瘤胃前庭和食管沟黏膜的感受器,能将这些未经充分咀嚼的饲料逆呕到口腔,经仔细咀嚼后重新混合唾液在吞入胃,这一过程即为反刍。 反刍时,网胃在第一次收缩之前还有一次附加收缩,使胃内食物逆呕到口腔。 反刍的生理意义:把饲料嚼细,并混入适量的唾液,以便更好的消化。 牛的日反刍时间一般为6~8小时,翻出周期14~17次,食后反刍来临时间1~2小时。 犊牛:一般在生后3周出现反刍。 (二)胃 瘤胃:体积最大,是细菌发酵饲料的主要场所,有发酵罐之称。牛的94.6升,羊为23.4升饲料内的可消化干物质的70%-80%,粗纤维约50%经过瘤胃的细菌和原生动物分解,产生挥发性脂肪酸等,同时还可合成蛋白质和B族维生素。 网胃:又称蜂窝胃,靠近瘤胃,功能同瘤胃。网胃是水分的贮存库。同时能帮助食团逆呕和排除胃内的发酵气体。网胃体积最小,成年牛的网胃约占宗伟的5%(金属异物被吞入胃中,易留存在网胃,引起创伤性网胃炎。 瓣胃:也称‘百叶肚或千层肚’,主要起过滤作用,位于瘤胃右侧面,占总胃的7%。 皱胃:也称真胃,胃体部处于静止状态,皱胃运动只在幽门窦处明显,半流体的皱胃内容物随幽门运动而排入十二指肠。 三:食管沟及食管沟反射:食管沟是由两片肥厚的肉唇构成的一个半关闭的沟。 四:瘤胃发酵及嗳气:瘤胃内的饲料发酵和唾液流入产生的大量气体,大部分必须通过嗳气排除体外(嗳气是一种反射动作),当瘤胃气体增多、胃壁张力增加时,就兴奋瘤胃背

大自然中有许多神奇的秘密

大自然中有许多神奇的 秘密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大自然中有许多神奇的秘密,等待着人们去解开,有时,大自然忍不住还是要提醒一下人类,解开道道难题。 牛顿坐在苹果树下看书,大自然为了提醒他,从树上向他扔了一个苹果,正好砸中了他的头,一砸砸出了“万有引力”的定律;中国的神医华佗年轻时来了一位脸上被胡蜂蜇了的妇女,又红又肿又痛,华佗没碰到过这种病,不知道从何下手,这时,华佗看到窗外槐树上的大蜘蛛网上粘了一只大胡蜂.胡蜂拼命挣扎,蜘蛛爬了过来想要吃胡蜂,胡蜂大概蜇痛了蜘蛛,蜘蛛从网上落在石头上,那块石头上布浇灌满了苔藓,蜘蛛在苔藓上滚了滚,好像消肿了,又爬上去搏斗,每次被蛰伤都到苔藓上滚滚,华佗看到这儿,急忙取了些湿苔藓敷在妇女脸上,一会儿就好了,这些难道不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启示么 大自然还给了我们许许多多的启发,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鸡在高处鸣,久雨要天晴……大自然的许多启示,都有是

一些宝贵的经验,提醒人们什么时候该播种,什么时候有地震,海啸,什么样时候天会下雨,下雪,大自然的启示太多了数也数不完。 大自然中的秘密太多太多,它会给每一个人一个启示,主要是给你的启示,你一定要发现,不可当作平常事。接受大自然给我们的启示吧! 大自然的启示 大自然真奇妙啊,人们从中得到了启示,发明了很多东西,并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人们很久以前就梦想着像鸟儿一样在空中飞行。虽然2000多年以前中国人发明了风筝,但是不能把人带上空中。 20世纪初,在美国发明了飞机,他们就是莱特兄弟。他们在1903年制造出了第一架依靠自身动力进行载人飞行的飞机“飞行者“一号,并且获得试飞成功。他们因此于1909年获得美国国会荣誉奖。自从飞机发明以后,就成为现代文明不可缺少的运输工具,它深刻改变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人们从此实现了上天的梦想。

植物生物学总结

第一章植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质膜:是包围在细胞质表面的一层薄膜,通常紧贴细胞壁,厚度约7~8 nm (原生质体表面的一层薄膜,脂类和蛋白质) 质膜的结构:脂双层+膜蛋白+膜糖 质膜的功能:1.物质跨膜运输2.能量转换3.代谢调节4.细胞识别5.抗逆性6.信号转导7.纤维素的合成和微纤丝的组装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主要特点:有序性、流动性、不对称性 质膜有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质膜具有选择透性,能有选择地允许物质出入细胞,能控制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维持细胞内环境的相对稳定;质膜又具胞饮作用、吞噬作用和胞吐作用;此外, 质膜还具有主动运输,接受和传递胞外信息,细胞间的相互识别以及抵御病菌感染等功能。因 此,质膜对细胞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细胞壁 化学组成:主要是多糖,包括纤维素、果胶质和半纤维素等。往往在多糖组成的细胞壁中添加了其他成分,如木质素,还有不亲水的角质、木栓质和蜡质等。 层次:根据时间和化学成分的不同分成三层: ①胞间层(中胶层、中层):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是最早形成,是相邻细胞共有的一种结构,存在于细胞壁的最外面。主要成分是果胶质,特性是柔软和胶粘,由可塑性,在细胞间起缓冲作用。 ②初生壁:细胞分裂和正在生长时形成的细胞壁,即细胞停止生长前形成的细胞壁,存在于胞间层内侧。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果胶质,通常较薄,柔软富有弹性,能随细胞生长而扩展。 ③次生壁:细胞体积停止增大后加在初生壁内侧继续积累的细胞壁,主要成分为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并常有木质素、木质、栓质等物质填充其中,常出现在机械支持或运输作用的细胞中。 功能:①包围在原生质体外的坚韧外壳;②保护、支持作用;③吸收、蒸腾、运输、分泌;④细胞识别;⑤参与细胞生长调控。 初生纹孔场:细胞的初生壁上的稀薄区域。 胞间连丝:穿过细胞壁和胞间层,沟通相邻细胞的原生质细丝。它是细胞原生质体间物质和信息直接联系的桥梁,是多细胞植物体成为一个结构的功能上统一的有机体的重要保证。是连接相邻两个植物细胞的跨细胞的细胞器,是植物细胞间物质和信息交流的直接通道,行使水分、营养物质、小的信号分子以及大的胞间运输功能。 细胞间物质运动方式:被动运输(简单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输、内吞作用、外排作用。 第三章细胞分裂、细胞分化和细胞死亡 细胞分化: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改变的过程,称为细胞分化。 细胞分化的应用:细胞分化是基因有选择地表达的结果。不同类型的细胞专门活化细胞内某种特定基因,使其转录形成特定的信使核糖核酸,从而合成特定的酶和蛋白质,使细胞之间出现生理生化的差异,进一步出现形态、结构的分化。 脱分化:已分化的细胞在一定因素作用下可恢复分裂机能,重新具备分生组织细胞的特性,这个过程称为脱分化。脱分化后随之往往发生再分化。 脱分化的应用:为再分化作准备,沿着另一个发展方向,分化为不同的组织。利用根、茎、芽进行扦插。植物细胞全能性是指植物体的每一个活细胞都有一套完整的基因组,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在能力。植物细胞全能性的应用:植物组织培养、细胞培养、原生质体培养。微繁殖、脱病毒、体外种质保存、遗传转化、突变体筛选。 组织培养:是在无菌条件下,在含有营养物质和植物激素等的培养基中,培养离体植物组织(器官或细胞)的技术。 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 细胞编程性死亡:又称细胞凋亡或者程序性死亡,它是细胞在一定生理或病理条件下,遵循自身的程序,

苹果落地(1)

《苹果落地》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从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经过自己的刻苦钻研,成长为世界科学发展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课文紧扣本单元主题,充分说明了“好奇心”是多么的重要,同时,也包含了对科普知识的启蒙教育。 学情分析: 小学生本身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大科学家孩提时代的故事更贴近孩子的生活,牛顿小时候发现问题的心路历程会让孩子在一步步的阅读中找到共鸣。学生升入二年级,实际上认字已近1000 字,还掌握了至少三种独立识字的方法(听读识字、看拼音识字和看上下文猜字),在这样的基础上,读通课文,学习本课难度不大。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牛顿的想法和做法,多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理解课文,可以更好地让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进而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目标预设: 1、会认12 个生字,会写8 个生字,读写“自言自语”等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会用“思考、吸引力”说话。 3、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懂得牛顿的成功源于好奇,感受牛顿从非常普通的现象中提出问题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的现象产生兴趣,初步养成敢于提问的习惯。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具准备: 1、生字卡片。 2、查找有关牛顿和万有引力定律的资料。 1 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新词,学写两个生字,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词语的意思。 2、通过各种形式的读的训练,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牛顿的成功源于好奇,感受牛顿从非常普通的现象中提出问题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的现象产生兴趣,初步养成敢于提问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 孩子们,快看哪!这是什么地方?(苹果园)(苹果树,看苹果树结了好,多苹果,这里有好多好多苹果树,我们叫它(苹果园))这就是秋天丰收的苹果园。快看,树上结满了红红的苹果,地面上也有许多苹果。瞧,苹果,落下来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苹果落地。再读:苹果落地 2“苹”字是后鼻音(边说边写音节),跟着老师写一写,先写草字头,在写下面的平,注意最后一笔要压着竖中线。读这个字,读词语。苹果怎么了?苹果落地了,落字是三拼音节,它也是上下结构,跟我写,先写草字头,再写三点水,火眼金睛看仔细哦,三点水写在草字头的下面,注意它在草字头的下面哦,最后写旁边的各。读字,读词—落地。 3、把字宝宝送回课题,一起再读读,苹果落地 二、初读课文,在语言环境中识字。 1 秋天的苹果园里,每天都会有苹果落到地上,但有一个人却在从这件小事中发现了一个重大秘密,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 2 打开书:26 页,用你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我发现你们真会

茯苓基本生物学特性研究

菌物学报25(3):446~453, 2006 Mycosystema 茯苓基本生物学特性研究 熊杰1林芳灿1* 王克勤2, 3 苏玮2, 3 傅杰2, 3 (1华中农业大学应用真菌研究所, 武汉430070;2北京同仁堂湖北中药材有限责任公司, 武汉430071;3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 武汉430074) 摘 要:以11个不同来源的茯苓菌株为材料,研究了茯苓菌丝体、子实体和担孢子的形态特征及适宜的生长、发育条件。结果表明,茯苓菌丝体为少分枝、有隔膜、无锁状联合的多核菌丝,茯苓担孢子核相以双核为主,双核孢子,单核孢子和无核孢子分别占87.2%,4.7%和8.1%。配对试验结果表明,同一菌株及不同菌株原生质体分离株间的配对均能融洽生长,同一菌株担孢子间的配对均产生拮抗线,但其中有少数配对在交接区形成扇形区域,拮抗线随后消失,而不同菌株担孢子间的配对则全部形成稳定的栅栏型菌落,暗示茯苓担孢子中的两个细胞核是具遗传互补性,能形成独立个体的异双核,茯苓可能是一种次级同宗结合菌。 关键词:荧光染色, 原生质体, 性模式, 次级同宗结合, 锁状联合 中图分类号:Q939.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472(2006)03-0446-0453 Studies on basic biological characters of Wolfiporia cocos XIONG-Jie1 LIN Fang-Can1* WANG Ke-Qin2, 3 SU Wei2, 3 FU Jie2, 3 (1The Institute of Applied Mycology,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0; 2Beijing Tongrentang Pharmacy Hubei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Co. Ltd, Wuhan 430071; 3Hubei Academ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Wuhan 430074) ABSTRACT: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optim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conditions of mycelia, fruit bodies and spores of Wolfiporia cocos were observed. The mycelia of Wolfiporia cocos were confirmed as polykaryotic septate mycelia without clamp connection. The majority of spores were dikaryotic, and the ratio of dikaryotic spores, monokaryotic spores and nuclear-free spores was 87.2%, 4.7% and 8.1% respectively. In the mating test, protoplasts from the same strain or different strains grew harmoniously with each other, all matings of spores from the same strain generated antagonism lines, among them, the minority of matings formed flabelliform region in the junction and the antagonism line disappeared in a short time. All matings of spores between different strains generated barrages. On the basis of the result, it is supposed that the two nuclei in the spores of Wolfporia cocos are heterogeneous and complementary, a single spore could germinate and develop into an individual. Wolfiporia cocos is likely to be a secondary homothallism fungus. KEY WORDS:Fluorescence staining, Protoplast, Secondary homothallism, Clamp connection 茯苓Wolfiporia cocos (Schwein.) Ryvarden & Gilb.是一种高等担子菌,隶属于非褶菌目Aphyllophorales,多孔菌科Polyporaceae,茯苓属Wolfiporia(赵继鼎,1998),一般腐生或 基金项目:科技部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资助(编号:03C26214200397) *通讯作者:林芳灿E-mail: linfangcan@https://www.360docs.net/doc/1e13221966.html, 收原稿日期:2006-01-12,收修改稿日期:2006-04-04

我的发现(1)

我的发现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发现,做生活的有心人。 2、让学生讲述自己的发现过程,要重点介绍自己的新发现。 3.在讲自己的新发现时,要把话说清楚,让人听明白,看谁的发现最有意思。 4、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以及积极注重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 写出自己的发现,要把话说清楚,让人听明白。 [教学难点] 展开联想,生动形象地介绍自己的发现。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前一周利用课余时间用心观察身边的人、事、物,或在草丛、树林、池塘甚至泥土里去观察,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或用心回忆自己脑海里储存的材料,想想曾有过什么样的新发现。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法国大雕塑家罗丹在工作时如何全神贯注的事情。就是这位艺术家,曾说过一句名言:“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不是么?英国著 名科学家牛顿一次坐在苹果树下休息,一颗苹果掉下来,砸到了他的脑袋。他就 想:“为什么苹果不向天上飞,而偏偏要往地上落呢?”于是他孜孜不倦地研究 苹果落地的秘密,最终发现了万有引力。再比如瓦特,也是一位大科学家,他因 为发现茶壶水烧开以后,壶盖跳动的原因而发明了蒸汽机;有人发现蝙蝠夜间飞 行不靠眼睛,而是依赖嘴里发出的超声波再被耳朵接收到,于是发明了雷达…… 类似这样的例子不计其数。可见,发现,是一个特别了不起的本领,谁掌握了这 个本领,谁就有可能成为有本事的人。我们少年儿童虽然年龄不大,但一定也有 自己独特、有趣的发现。一周前,老师布置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用心去观察周 围的人、事、物,看看自己有什么新的发现;或者用心回忆自己脑海中积累的材 料,想想自己以前有过什么样的发现,大家的这项任务完成了吗?好,下面请把 你的发现告诉全班同学。 二、畅谈发现,开启思路: 日常生活中的发现: (1)我发现我小的时候妈妈爱打扮,现在不大讲究了……

植物生物学重点知识点

植物生物学重点知识点 植物生物学定义:是一门综合性的植物基础学科,包括各植物分支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内容、基本理论、基本方法。 植物学:研究植物和植物界的生活和发展规律的学科,包括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发育规律、生长发育的基本特性、类群的进化和分类,以及植物生长、分布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等内容。 特化:细胞壁生长分化过程中,由于生理上的分工,原生质体合成一些特殊物质渗透到细胞壁内,以改变细胞壁的性质而适应一定功能的现象称为细胞壁的特化。 木化:木质素渗入细胞壁内,增加细胞壁的厚度,使细胞壁坚硬、加固支持作用。纤维细胞、导管分子等。纹孔:是指细胞壁形成次生璧时,初生纹孔场处不沉积璧物质而形成许多凹陷的区域。 原生质:构成细胞的生活物质,是细胞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具有一定粘度、半透明、不均一的亲水胶体,具有新陈代谢的生命特征。 双层单位膜结构的细胞器:包括质体、线粒体两种细胞器。 液泡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调节细胞的水势与膨压(是植物体保持挺立状态的根本因素);参与细胞内物质的积累与移动(细胞液中的糖类、蛋白质等有机营养物质需要时可以转移出去,可以贮藏细胞中过剩的有机酸和其他有害的代谢产物如草酸钙结晶等使其与细胞代谢区隔离,从而保证细胞内代谢活动正常进行);参加大分子物质更新中的降解活动(因为液泡常含有水解酶等多种酶类);与植物的抗性相关(液泡形成的内环境可以缓解外界条件的突然变化)。 染色质:是由核小体组成的串珠状结构,每个核小体中心有8个组蛋白分子,DNA双螺旋盘缠在它的表面,各核小体之间以DNA双螺旋和1个组蛋白分子相连。在细胞分裂间期时呈细丝状、分裂期时呈短棒状特称为染色体。 有丝分裂:是植物体细胞增殖的主要方式,包括以下4个时期,2个阶段(核分裂和胞质分裂)。 1、前期染色体出现,纺锤丝形成、分裂极确定,核仁、核膜解体。 2、中期染色体在纺锤丝牵引下排列在细胞赤道面上,纺锤体形成。 3、后期染色体分离,分别向两极移动,出现中间丝。 4、末期染色单体分别到达两极,回复到染色质形态,子细胞核形成。(核分裂)||在赤道面处先是产生成膜体、继而形成细胞板、最后形成新的细胞壁把母细胞分隔成两个新的细胞。(胞质分裂) 减数分裂:是植物进行有性生殖时的一种特殊的细胞分裂方式,细胞连续分裂两次,而染色体\染色质只复制1次,1个母细胞产生4个子细胞,每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染色质数目只有母细胞的一半。 细胞生长:是指细胞体积和重量增加的过程。 细胞死亡:1、坏死性死亡:由于某些外界因素,如物理、化学损伤和生物侵袭造成的非正常死亡。2、程序性死亡:由于基因程序性活动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正常生理性死亡。也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或者细胞凋亡。 组织分类:按照程度不同分为分生组织和成熟组织两大类。 1、分生组织在植物体内某些特定部位具有持续性或周期性分裂能力的细胞群。保持着胚性特点、细胞相对较小、细胞壁薄、细胞核相对较大、细胞质浓、细胞器丰富。 有两种分类标准:(1)根据在植物体内的位置划分①顶端分生组织:根茎叶等器官的先端部位,使器官伸长。②居间分生组织:是穿插于茎叶、花梗、花丝等器官中的成熟组织之间的分生组织,可使器官进行有限的伸长生长。③侧生分生组织:主要分布于裸子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根茎周侧,与所在器官的长轴平行排列,包括维管形成层和木栓形成层,主要是使器官加粗。 (2)根据来源和性质划分①原分生组织:来源于胚性原始细胞。细胞极小、近于等径、细胞核相对较大占据细胞中央位置、细胞器丰富、细胞质浓、无明显液泡,具有强烈、持久的分裂能力,是产生其他组织的最初来源。②初生分生组织:由原分生组织衍生形成,是原分生组织向成熟组织过渡的部分,逐渐衍生形成原表皮、原形成层、基本分生组织。细胞液泡明显、体积增大(主要是细胞加长)。③次生分生组织:是由某些成熟组织细胞(如薄壁细胞、厚角细胞、表皮细胞等)脱分化形成。细胞明显液泡化、扁长形。

苹果落地

北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上册 苹果落地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善于观察、勤于钻研的道理。 2.激发学生观察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文题目 1.读语文天地课文我想知道 2.老师:拿出一个苹果(这是什么?)教师板书“苹果”两个字 3.演示苹果落地的现象。苹果怎么了?(掉在地上了)书写“落地”两个字 4.揭示课文题目。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提出初读课文的要求。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达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目的。 (2)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划出生字。 (3)给自然段标序号。 2.按要求进行初读。 三再读课文 1.提出要求。 (1)圈出本文的生字,读给同桌听听,他读得好夸夸他,他读的不好,帮帮他。 (2)请同学读一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四理解内容,深入体会 1.老师读课文,同学们想想课文讲了谁的故事?他发现了什么?原因是什么(谁 能用一句话把这三个句子合成一句话。) 2.读第1自然段。(谁给著名换一个词意思不变) 3.读第二自然段。 (1)思考:牛顿发现了什么,他表现怎样?(理解好奇的意思) (2)人们的态度如何?(习以为常) (3)为什么人们习以为常?(理解习以为常) 4.学习3.4自然段。 (1)齐读3.4自然段,思考:看到苹果落地,牛顿想到了什么?用横线画出来,他又做了什么?用波浪线画出来。 (2)分小组读课文,在文中寻找答案。 (3)代表汇报,集体交流。(1.一定是因为它熟透了。可是为什么只向地面落,而不向天上飞,也不向左,向右跑呢?2.自言自语是什么意思?)(4)为了弄明白这个问题,牛顿是怎么做的?(反复观察、专心研究)

竹类植物的生物学特性

本资料由维绿网提供https://www.360docs.net/doc/1e13221966.html, 竹类植物属于禾本科,竹亚科,在我国的自然分布很广,南自海南岛,北至黄河流域,东起台湾,西迄西藏的雅鲁藏布江下游都有分布。由于气候、土壤、地形的变化和竹不同种的生物学特性差异,我国竹子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区域性。主要以长江以南地区的竹种类多,分布面积大。在这一地区,有些竹类植物,如毛竹是主要的用材竹。园林中常用的观赏竹主要有凤尾竹、慈竹、紫竹、黄金竹、斑竹、佛肚竹、黄金间碧玉竹等观赏竹类。根据其竹鞭得分枝方式竹种可分为散生竹和丛生竹两大类,这两类观赏竹的栽培方法比较相似,但也有一定的差异。 散生竹的生长特性。散生竹的竹鞭属于单轴型分枝类型。竹鞭细长,在地下横向生长,鞭上有节,节上生根,每节一芽,交互排列。有的芽抽生新鞭,在土壤中蔓延生长;有的芽发育成笋,出土成竹,立竹呈稀疏散生状态,故称之为散生竹类,如刚竹属、淡竹、唐竹属等的竹种。 竹笋出土与温度、土壤水湿条件及竹鞭深度等有着密切关系。一般南方早于北方,阳坡早于阴坡,林缘早于林内。土壤水分充足的竹林里,竹笋出土早、数量多;而久旱不下雨,土壤过于干燥,竹笋出土缓慢、数量少。 竹笋在出土前,全竹的节数已定,出土后不再增加新节,竹杆的增髙主要是由居间分生组织的分裂活动使节间不断伸长而成。竹笋长成新竹的过程中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靠母竹和鞭根系统供给,养分充足,竹笋生长旺盛,退笋率低。在立地条件较差或管理粗放的竹林中,大部分竹笋常因缺乏营养而枯死。在竹林培育上,必须保留足够数量的健壮母竹,加强抚育管理,改善土壤条件,提高竹林的合成能力和养分积累,为竹笋的孕育和生丛生竹杆柄短缩,杆基堆集,竹杆稠密,根系主要分布在土壤上层40?60厘米内,120厘米以下无须根。这对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合成和储存都有一定的限制作用。从根芽萌发到长成新竹所消耗的养分,主要依靠其连生的母竹来供给,发笋愈多,供给愈难满足。同散生竹一样,丛生竹的一株母竹可以抽发数枝竹笋,但只有1?2支笋能够成竹,其余的均因营养不足而萎缩死亡。 混生竹的生长特性。混生竹的地下茎为复轴型分枝。混生竹竹鞭的鞭梢在夏季生长较快,在冬季停止生长后,一般都萎缩断掉,来年春季又从附近侧芽抽发出新鞭,因此,兼有单轴型和合轴型的特点。既在土壤里有横向生长的细长竹鞭,又有短缩的地下茎,发笋生长的竹株,兼有散生竹类和丛生竹类的双重特点,故称为混生竹类,如茶杆竹属、苦竹属、箬竹属、箭竹属、赤竹属等的竹种。 混生竹的竹笋和幼竹生长受气候和土壤条件影响较大,土壤肥沃,温度适宜,雨量充沛,适于出笋和幼竹的生长。同时,还受母竹生长状况的制约,母竹密度越大,出势量少,幼竹的生长不良;母竹生长好,生命力强,贮藏养分多,出笋量多,幼竹健壮,生长快。

细菌的生物学特性

细菌是一种具有细胞壁的单细胞微生物,在适宜条件下,能进行无性二分裂繁殖,其形态和结构相对稳定。掌握细菌形态结构特征,对鉴别细菌,研究致病性,诊断疾病和防治原则等都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细菌大小与形态 一细菌的大小 细菌体积微小,一般要用光学显微镜放大几百倍到一千倍左右才能观察到。通常以微米(μm)为测量其大小的单位。细菌种类不同,大小差异很大,同一种细菌在不同生长环境中,或在同一生长环境的不同生长繁殖阶段,其大小也有差别。 二细菌的形态 细菌的基本形态有球状、杆状及螺旋状,根据形态特征将细菌分为球菌、杆菌和螺形菌三大类. (一)球菌(coccus) 球菌单个菌细胞基本上呈球状。按细菌生长繁殖时的分裂平面及分裂后排列方式不同,可将球菌分为: 1.双球菌:细菌在一个平面分裂,分裂后两个菌细胞成双排列,如肺炎链球菌。 2.链球菌:细菌由一个平面分裂,分裂后菌细胞连在一起,呈链状,如乙型溶血性链球菌。3葡萄球菌:细菌在多个不规则的平面上分裂,分裂后菌细胞聚集在一起似葡萄串状,如金黄色葡萄球菌。 4.四联球菌:细菌在两个相互垂直的平面上分裂,分裂后四个菌细胞联在一起。 5.八叠球菌:细菌在上下、前后和左右三个相互垂直的平面上分裂,分裂后八个菌细胞联在一起。 (二)杆菌(bacillus) 杆菌呈杆状,多数为直杆状,也有稍弯的。不同杆菌的大小、长短、粗细差异很大。大杆菌如炭疽杆菌长3~10μm,中等的如大肠杆菌长2~3μm,小的如流感杆菌长0.7~1.5μm。菌体粗短呈卵园形的称为球杆菌;菌体末端膨大成棒状,称棒状杆菌;菌体常呈分枝生长趋势,称为分枝杆菌,大多数杆菌是单个、分散排列的,但有少数杆菌分裂后菌细胞连在一起呈链状,称为链杆菌。 (三)螺形菌(spirillar bacterium) 螺形菌菌细胞呈弯曲或旋转状,可分为两类: 1.弧菌:菌细胞只有一个弯曲呈弧形或逗点状,如霍乱弧菌。 2.螺菌:菌细胞有多个弯曲,如鼠咬热螺菌。弯曲呈“S”或海鸥形者如空肠弯曲菌、幽门螺杆菌等。 第二节细菌的结构与化学组成 细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质四个部分组成。某些细菌除具有其基本结构外,还有荚膜、鞕毛、菌毛、芽胞等特殊结构。 一、基本结构 (一)细胞壁(cell wall) 细胞壁位于细菌的最外层,是一层质地坚韧而略有弹性的膜状结构,其化学组成比较复杂,并随不同细菌而异。用革兰染色法可将细菌分为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两大类。两类细菌细胞壁的共有组分为肽聚糖,但各自还有其特殊组成成分。 1.肽聚糖(peptidoglycan) 细菌细胞壁的基本结构是肽聚糖,又称粘肽。它是原核生物细胞所特有的物质,不同种类的细菌,其组成与连接的方式亦有差别。革兰阳性菌的肽聚糖由聚糖

2018年全国植物生物学大会

2018年全国植物生物学大会 为了展示我国植物生物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进展,促进植物科学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加强相关领域科研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中国作物学会、中国植物学会、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中国遗传学会、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联合举办“2018全国植物生物学大会”。大会定于2018年10月18日-22日在山东泰安召开,将邀请国内植物生物学相关领域取得突出成果并具有重要学术影响的专家学者以及优秀青年科学家进行学术报告。组委会诚挚邀请国内外同行参加本次大会。 大会主题:植物科学助力乡村振兴 会议网址:https://www.360docs.net/doc/1e13221966.html,/2018/ 会议时间:2018年10月18日~22日(18日报到) 会议地址:泰安市泰山宝盛大酒店 主办单位:中国作物学会、中国植物学会、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中国遗传学会、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 承办单位:山东农业大学、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植物分子生理学重点实验室 协办单位:山东遗传学会、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 大会主席: 许智宏、翟虎渠 学术委员会委员:(按姓氏笔划排序):

丁艳锋、于振文、万建民、王学路、邓兴旺、左建儒、巩志忠、朱玉贤、朱健康、任海云、向成斌、刘旭、刘宝、刘宝辉、刘春明、刘耀光、许智宏、孙大业、孙蒙祥、李家洋、杨洪全、杨维才、束怀瑞、何光存、何奕騉、何祖华、宋纯鹏、张启发、张宪省、陈晓亚、武维华、林宏辉、林鸿宣、周俭民、周雪平、郑绍建、赵进东、赵振东、种康、钱前、黄三文、曹晓风、戚益军、康振生、韩斌、廖红、谭保才、翟虎渠、黎家、薛红卫、薛勇彪、瞿礼嘉 组委会主任:刘春明、张宪省 组委会成员: 王台、王佳伟、王宝山、王勇、毛龙、孔令让、左建儒、卢从明、巩志忠、向成斌、刘希山、刘春明、杨克理、杨淑华、张彦、张宪省、陈凡、郑成超、赵延兵、赵忠、廖红、谭保才、瞿礼嘉 组委会秘书长:毛龙、郑成超、王勇、杨克理 组委会秘书:徐琴、崔强、石佼、赵翔宇、李祥、李滨、苏英华、齐盛东 墙报奖评选委员会主任:徐麟、张彦 青年学者论坛主席:王佳伟、田志喜、赵翔宇 大会日程安排: 10月18日:会议报到(10:00-22:00) 10月19日:08:30-12:00 开幕式和大会报告;13:30-17:30 分会报告 19:00-21:00 青年学者论坛一; 19:00-20:00 美国植物生物学家学会(ASPB)论坛。 10月20日:08:00-12:00 分会报告;13:30-17:30 分会报告; 19:00-21:00 青年学者论坛二。 10月21日:08:00-12:00 分会报告;13:30-17:30 大会报告和闭幕式。 大会报告(按报告人姓氏笔划排序;报告时间30分钟含提问时间) 1、万建民(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水稻重要基因克隆和育种利用研 究

植物生物学总结知识讲解

植物生物学总结

第一章植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质膜:是包围在细胞质表面的一层薄膜,通常紧贴细胞壁,厚度约7~8 nm (原生质体表面的一层薄膜,脂类和蛋白质) 质膜的结构:脂双层+膜蛋白+膜糖 质膜的功能:1.物质跨膜运输2.能量转换3.代谢调节4.细胞识别5.抗逆性6.信号转导7.纤维素的合成和微纤丝的组装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主要特点:有序性、流动性、不对称性 质膜有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质膜具有选择透性,能有选择地允许物质出入细胞,能控制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维持细胞内环境的相对稳定;质膜又具胞饮作用、吞噬作用和胞吐作用; 此外,质膜还具有主动运输,接受和传递胞外信息,细胞间的相互识别以及抵御病菌感染等 功能。因此,质膜对细胞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细胞壁 化学组成:主要是多糖,包括纤维素、果胶质和半纤维素等。往往在多糖组成的细胞壁中添加了其他成分,如木质素,还有不亲水的角质、木栓质和蜡质等。 层次:根据时间和化学成分的不同分成三层: ①胞间层(中胶层、中层):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是最早形成,是相邻细胞共有的一种结构,存在于细胞壁的最外面。主要成分是果胶质,特性是柔软和胶粘,由可塑性,在细胞间起缓冲作用。 ②初生壁:细胞分裂和正在生长时形成的细胞壁,即细胞停止生长前形成的细胞壁,存在于胞间层内侧。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果胶质,通常较薄,柔软富有弹性,能随细胞生长而扩展。 ③次生壁:细胞体积停止增大后加在初生壁内侧继续积累的细胞壁,主要成分为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并常有木质素、木质、栓质等物质填充其中,常出现在机械支持或运输作用的细胞中。 功能:①包围在原生质体外的坚韧外壳;②保护、支持作用;③吸收、蒸腾、运输、分泌;④细胞识别; ⑤参与细胞生长调控。 初生纹孔场:细胞的初生壁上的稀薄区域。 胞间连丝:穿过细胞壁和胞间层,沟通相邻细胞的原生质细丝。它是细胞原生质体间物质和信息直接联系的桥梁,是多细胞植物体成为一个结构的功能上统一的有机体的重要保证。是连接相邻两个植物细胞的跨细胞的细胞器,是植物细胞间物质和信息交流的直接通道,行使水分、营养物质、小的信号分子以及大的胞间运输功能。 细胞间物质运动方式:被动运输(简单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输、内吞作用、外排作用。 第三章细胞分裂、细胞分化和细胞死亡 细胞分化: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改变的过程,称为细胞分化。 细胞分化的应用:细胞分化是基因有选择地表达的结果。不同类型的细胞专门活化细胞内某种特定基 因,使其转录形成特定的信使核糖核酸,从而合成特定的酶和蛋白质,使细胞之间出现生理生化的差异,进一步出现形态、结构的分化。 脱分化:已分化的细胞在一定因素作用下可恢复分裂机能,重新具备分生组织细胞的特性,这个过程称为脱分化。脱分化后随之往往发生再分化。

羊的生物学特性和消化特点

羊的生物学特性和消化特点 (一)羊的生物学特性 1.合群性强羊的合权性大雨其他家畜,不论是舍饲或放牧,都喜欢群居,无论是睡眠或躺卧休息,都喜欢头尾相依,靠在一起.因此可以组织大群放牧.在放牧中离群的羊,一经牧工呼唤,能迅速奔跑回群.当羊群通过桥梁,窄道时,只要”头羊”先过,整个羊全就争先跟进,因此羊群虽大,却易于驱感和管理. 2.适应性强羊的适应性较其他家畜强,但适应性与品种类型及分布区的其口条件有密切关系.如细毛养对干燥,含量的环境比较适应,对湿热则不适应;早熟长毛种绵羊则能抗湿热,抗腐蹄病,但不耐干旱及缺乏多汁饲料的环境条件;绒山羊体制强健,可以适应各种恶劣的环境和气候,在寒带,温带,暖湿带的丘陵,沟壑,盆地,高山,平地均有很强的适应性。 3.采食力强羊嘴尖耻利,唇薄而灵活,加之上下鄂强劲,吃草的能力很强.在天然草场上,牛马不能采食的杂草和短草,均可放牧羊群.此外,羊群还能利用庄稼茬地,拣食遗留的谷穗及田埂上的杂草. 4.其他特性绵羊较其他家畜温顺,易于调教.山羊生性活泼,除卧息反刍和采食外,大部分时间处于运动中,喜欢登高. (二)羊的消化机能 1.消化系统特点 (1)胃羊属反刍动物,其胃由瘤胃,网胃,瓣胃和皱胃(真胃)构成,瘤胃体积最大,通常把前3个胃称为前胃.前胃无消化腺组织,不能分泌消化液,前胃中德望诶生物在消化饲料营养物质等起着重要的作用.皱胃具有消化腺,可以分泌消化液和消化食物. (2)小肠肠是事物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小肠液的分泌与其他大部分消化作用在小肠上部进行,而消化产物的吸收在小肠下部.蛋白质消化后的多肽和氨基酸,以及碳水化合物消化产物葡糖糖通过肠壁进入血液,运送至全身各组织.各种家畜中山羊和绵羊的小肠最长,山羊小肠为其体长的27倍之多.小肠的主要作用是吸收营养物质. (3)大肠大肠无分泌消化液的功能,但可吸收水分,盐类和低级脂肪酸.大肠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形成粪便.凡小肠内未被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也可在大肠微生物和小肠液带入大肠内的各种消化酶的作用下分解,消化和吸收,剩余渣滓随粪便排出. 2.羊的消化特点 (1)反刍羊的反刍过程与牛的反刍特点相同,. (2)瘤胃微生物消化作用羊瘤胃中的维生素通过其产生的纤维素水解酶,将食入粗纤维的50~80%转化成碳水化合物和低级脂肪酸.瘤胃微生物把生物学价值低的植物蛋白质皱胃和小肠后,充当羊的蛋白质饲料而被消化利用,它可满足羊体蛋白质需要量的20~30%.瘤胃微生物能合成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K,将牧草和饲料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变成饱和脂肪酸,将淀粉和糖发酵装化成低级挥发性脂肪酸,能将无机硫和尿素氮合成含硫氨基酸.瘤胃微生物的类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