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小说浅析
浅析《红楼梦》的悲剧意识

浅析《红楼梦》的悲剧意识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部巨作,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明珠。
作品中表现出了浓厚的悲剧意识,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命运不可掌控
在《红楼梦》中,作家对命运的描写几乎贯穿始终。
小说中的人物都承担着使命和责任,然而,他们的命运都是不可预知的、充满了变数的。
比如薛宝钗曾经是高雅、睿智的女子,但是由于父亲的一场丑闻而被强嫁给曹雪芹,最终沦为了病弱、消沉的妇人;贾宝玉虽然是贵族之后,却承受了家族的衰败和贫困,而他对林黛玉的爱情也因为各种原因而没有实现。
这些例子都表明了作家深刻的命运观。
二、虚幻与现实交错
小说中的世界既是美丽、华丽的虚幻世界,又是严酷、残酷的现实世界。
作品通过虚幻与现实的交错,表现出人生中无法抵御命运巨轮带来的挫折和苦痛。
例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曾经经历过美好的童年和青春期,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他们开始面对社会艰苦的现实和自己身体和心灵的痛苦。
三、生死与离别
小说中频繁地出现生死和离别的情节,这也是作品深刻的悲剧意识的体现之一。
作家通过人物的死亡和离别,展现出失去和
绝望的悲哀。
例如,贾母、贾琏、林黛玉和薛宝钗等人的死亡,以及园内园外许多亲情友情的离别,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无奈和痛苦。
综上所述,悲剧意识是《红楼梦》的一个重要主题,它不仅使小说形成了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人生的矛盾和无奈的思考。
浅析《萧萧》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意义

浅析《萧萧》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意义《萧萧》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言小说,其女性形象在小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意义表现得淋漓尽致,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束缚,以及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承受的痛苦和悲剧命运。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萧萧》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意义进行浅析。
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受到社会道德观念的束缚和压迫。
在《萧萧》中,女性形象通常被描绘成柔弱无力、依附他人、无法自立的形象。
她们在家庭中被视作丈夫的陪衬和生孩子的工具,缺乏自我意识和独立性。
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地位低下,缺乏权利和地位,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
她们往往成为家庭和社会中最为脆弱的一群人,这种悲剧的命运成为了《萧萧》中女性形象的一个重要特征。
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意义还体现在她们感情生活的不幸和无奈。
在《萧萧》中,女性形象往往被描绘成感情受挫、无法如愿的形象。
她们经常受到丈夫的虐待和欺凌,一生无法找到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萧萧》中的女子小霞就是一个经历了苦难和不幸的女性形象。
她被夫家虐待,无法获得真正的尊重和关爱,最终以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类似的故事在小说中并不罕见,女性因感情的挫折和无奈而导致的悲剧结局充斥着整个故事。
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意义也表现在她们在家庭生活中的痛苦和无助。
在《萧萧》中,女性形象常常被描绘成在家庭生活中受尽欺凌和折磨的形象。
她们时常面临家庭暴力和丈夫的压迫,无法获得真正的尊重和权利。
在这样的环境下,她们往往陷入到无助和痛苦之中,无法摆脱困境。
尤其是在没有独立人格和社会地位的封建社会,女性在家庭中承受的痛苦更是不可想象。
《萧萧》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意义体现了当时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束缚,以及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所承受的痛苦和悲剧命运。
她们受到社会道德观念的束缚和压迫,感情生活常常不幸和无奈,家庭生活中充满了痛苦和无助,对自身命运感到无奈和悲观。
这些都表明了女性在《萧萧》中所承受的悲剧命运,反映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平和不公正,也反映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所承受的痛苦和不幸。
浅析《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摘要:《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讽刺小说。
作者吴敬梓在小说中以其生动形象、极富魅力的笔墨,描画出一幅封建社会儒林群丑图,小说虽以明代中叶发生的故事为背景,然而实际上影射着清政府统治下的18世纪的中国社会,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深刻地揭露封建社会末期的各种丑恶现象。
辛辣地讽刺了虚伪、残忍的科举制度,歌颂了淳朴的劳动人民,并给予同情,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小说以其生动、准确、洗炼、朴实、幽默的语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塑造,优美细腻的景物描写,精湛独特的讽刺手法,创造了空前绝古的讽刺作品之典范。
本文试图对其讽刺艺术的特征进行初步的探析。
关键词:《儒林外史》;科举制度;讽刺;夸张《儒林外史》假托明代故事,通过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
全书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写了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第二部分描绘了理想文士的探求;最后的部分描写了“市井奇人”的发现。
作者白话的运用已趋纯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画也颇为深入细腻,尤其是采用高超的讽刺手法,使该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
该书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
鲁迅先生对《儒林外史》的评价是非常中肯的,他十分推崇《儒林外史》,特别欣赏其中讽刺艺术手法的运用,他说:“中国历来作讽刺小说者,再没有比他更好的了。
”“讽刺小说从《儒林外史》而后,就可以谓之绝响。
”首先让人赞赏的是作者的胆量和艺术家的勇气,敢于直面封建社会,勇于向腐朽没落黑暗的封建势力挑战,作者身处于一个由盛及衰的封建家庭,经历了由富贵到贫寒的不平常的家庭变化。
在这个大变化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体察到士大夫阶层的种种堕落与无耻,看到了清王朝统治下政治的腐败和社会污浊。
中国四大名著浅析

中国四大名著浅析中国四大名著是指《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和《三国演义》这四部具有重要文化地位的经典著作。
这些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民的思想和文化。
本文将对这四部名著进行浅析,探讨它们的价值和影响。
首先,我们来谈谈《红楼梦》。
这部小说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为中心,通过对贾府衰落的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腐败。
这部作品不仅揭示了封建社会的弊端,也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
《红楼梦》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西游记》。
这部小说是明代作家吴承恩创作的,被誉为中国古代神魔小说的代表作。
《西游记》以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和唐僧等人物为主线,讲述了他们西天取经的故事。
这部作品不仅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幽默的语言风格,还融入了佛教的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
《西游记》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智慧,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然后,我们来分析《水浒传》。
这部小说是明代作家施耐庵创作的,被誉为中国古代英雄小说的杰作。
《水浒传》以宋江、李逵等梁山好汉为主线,描绘了他们起义反抗封建统治的故事。
这部作品不仅展现了英雄的形象和英勇的精神,还探讨了正义与邪恶的较量。
《水浒传》以其生动的描写和丰富的情节,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最后,我们来谈谈《三国演义》。
这部小说是明代作家罗贯中创作的,被誉为中国古代历史小说的巅峰之作。
《三国演义》以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孙权等人物为中心,讲述了他们在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战争。
这部作品不仅描绘了英雄人物的形象和智慧,还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动荡和变革。
《三国演义》以其宏大的叙事和深刻的思想,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综上所述,中国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和《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民的思想和价值观。
浅析聊斋志异中婴宁的形象

浅析聊斋志异中婴宁的形象
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由清代著名的文学家蒲松龄创作,是一部集鬼怪神仙、爱情奇遇等多种元素于一体的作品。
在其中最著名的故事之一——《牡丹亭》中,婴宁是牡丹仙子的代表人物,其形象深受读者喜爱。
婴宁的特点在于其外貌清秀、举止优雅,身为仙女的她也拥有非常强大的异能力和法力。
她最大的特点是真情实意,不假装外表的仙气和神秘感,而是直率、热情,对于爱情更是认真而执着的追求。
在牡丹仙子的故事中,婴宁是女主角柳湘莲的娘亲牡丹仙子的凭依之一,也是营救柳湘莲的重要助手之一。
她的形象在整个故事中始终保持最独特的一份积极力量和善良之心。
当柳湘莲吞食灵芝获得不死之身后,她帮助柳湘莲顺利地与唐伯虎两情相悦。
她对于唐伯虎和柳湘莲的爱情非常理解,她为他们牺牲了自己的一只翅膀,为他们开辟了两人情感的天地。
婴宁在聊斋志异中的另一个具体形象则在《婴宁》一篇中。
故事中,她为了救活父亲,主动承担了一生的孤独百年,并在这长达百年的孤独岁月中锤炼了自己的纯真、宽容和替人设想的品格。
她坦然地接受了一生的孤独,不因寂寞而自怨自艾,而是虔诚地修炼自己的心性,以致于最后的她成功了解刘仁逵的心意,为他排难解怨。
总的来说,聊斋志异中的婴宁形象,虽然柔弱,但却充满着坚定和豁达。
她在生命的不同阶段,散发出不同的迷人光芒,为故事增色不少。
她的形象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追随,也因其独特的品质而深受感动和启发。
明清小说浅析

明清小说浅析一、引言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鼎盛时期,其中以小说为代表的文学形式更是达到了巅峰。
明清小说不仅在文学创作上具有突破性的成就,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
本文将从题材、艺术手法和影响等方面对明清小说进行浅析。
二、明清小说的题材多样性1. 历史题材明清小说中的历史题材作品较多,如《红楼梦》、《水浒传》等,这些作品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再创作,展现了社会的变迁和人性的复杂性。
2. 神魔题材神魔题材是明清小说中的另一大特色,如《封神演义》、《聊斋志异》等,这些作品描绘了人与神魔之间的斗争和交流,展现了人性的善恶和对超自然力量的探索。
3. 侠义题材明清小说中的侠义题材作品也颇受欢迎,如《西游记》、《鹿鼎记》等,这些作品通过对侠客形象的刻画,探讨了正义与邪恶、忠诚与背叛等道德议题。
三、明清小说的艺术手法1. 描写细腻明清小说在描写上追求细腻入微,通过对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等细节的描写,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情感的变化。
2. 对白生动明清小说中的对白生动有趣,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交流,展现了各种社会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思想观念,增加了作品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3. 叙事巧妙明清小说在叙事上常常采用巧妙的手法,如倒叙、插叙等,使故事情节更加扣人心弦,读者往往会被吸引住,想要一探究竟。
四、明清小说的影响1. 文化传承明清小说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经典的明清小说被广泛传播和阅读,成为后来文学作品的重要参考和借鉴对象。
2. 社会反映明清小说以其真实的描写和生动的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
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揭示和批判,明清小说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 价值观塑造明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常常承载着一定的价值观念,如忠诚、孝顺、正义等。
这些价值观通过明清小说的传播和影响,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浅析《红楼梦》中体现的女性主义思想

浅析《红楼梦》中体现的女性主义思想摘要:《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首,被世界公认为经典小说巅峰之作。
也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在小说中体现的女性主义思想尤为突出,它不仅现实地描绘了封建时代末期不同阶级的女性主义形象,而且从各个方面描绘了父权制度和封建制度对女性的压迫和剥削。
《红楼梦》摆脱了老旧的刻板印象,新鲜别致。
正是因为这一点,女性可以追求平等和自由,不再遭受封建思想枷锁桎梏。
本文将从其女性主义思想详细展开。
关键词:女性主义;《红楼梦》;封建社会一、女性主义的起源及概念女性主义,又称女权主义,源自西方,译文理解成一个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伦理与政治运动。
女性主义从未将男性作为斗争对象,而是看做同盟者或合作者。
女权主义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罗马古希腊时期,但真正意义上女性主义运动最早起源于法国,女性主义-Feminism一词,就是来源于法国,意味着妇女解放,后传到英美,逐渐流行起来。
五四时期,传到中国,定为女权主义。
在西方,最初是指追求男女平等,争取选举权。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国家的妇女,基本上都争取到平等的政治权利,但在社会生活与人们的观念中,仍与男子不平等。
女权主义者开始认识到,这其中有一个性别关系、性别权力的问题,所以女权运动就变为分析男女为何不平等、男女的权力架构,强调其性别分析。
在该国也认识到,先讲女权是不行的,首要讲性别分析。
从女权主义—女性主义并没有本质的区别,而是认识的加深。
此外,女性主义的诞生与当时西方的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以及工业革命等各大领域的背景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女性主义运动主要经历了三次浪潮,从第一次追求权利平等,人人拥有平等的权利,到第二次质疑、抨击父权社会,直击社会上仍然存在的“男优女卑”的刻板现象,再到第三次开始意识到两性及女性间的差异,尊重两性问题,以辩证的眼光看待两性问题,摒弃所谓的以女性视角或立场的眼光片面的看待问题的本质。
汉语言文学-《李娃传》中李娃形象浅析

汉语言文学-《李娃传》中李娃形象浅析
李娃传是一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它以李娃为主人公,
讲述了她从家庭出身的卑微女子成长为皇后的故事。
在小说中,李娃形象的描写非常生动细致,她展现出了坚韧、聪明、善良和勇敢的一面。
首先,李娃是一个坚韧的女性形象。
她在家庭背景的压
迫下,积极面对生活的困难。
尽管她身世低微,但她不畏艰险,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
她用自己的坚韧和毅力,不断突破自己的限制,最终成长为一位优秀的女性。
其次,李娃是一个聪明的女性形象。
她具有敏锐的触觉
和超强的学习能力。
在小说中,她以智慧和聪明才智赢得了皇帝的青睐,并最终成为了皇后。
她利用自己的智慧和机智,不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为自己和家人创造了更好的生活。
同时,李娃也是一个善良的女性形象。
她关心他人,乐
于助人。
在小说中,她经常帮助那些处在困境中的人们,无私奉献。
她对家人也充满了深深的爱和关怀。
她的善良和慈爱感染了身边的人,也给读者带来了深深的触动。
最后,李娃是一个勇敢的女性形象。
在小说中,她面对
各种挑战和困难,从不退缩。
甚至在困境中,她也能保持冷静和勇敢的态度。
她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敢于面对一切困难,这种勇敢的精神让她在很多时候都能战胜一切困难。
综上所述,李娃是一位具有坚韧、聪明、善良和勇敢特
质的女性形象。
她在小说中以自己独特的魅力深深吸引着读者。
她的形象展现出了传统中国女性的特点,同时也具有现代女性的独立和坚强。
她是一个令人敬佩和值得学习的女性典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小说浅析
中国古代小说浅析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小说也在其中闪着耀眼的光芒。
中国古代小说,虽然为封建正统文人所鄙视,但它仍以其顽强的生命力茁壮成长、成熟并繁荣起来并拥有了最多的读者,且于人们的精神生活、道德情操作用也最大。
直到今天我们仍受着中国古代优秀小说的滋育。
b5E2RGbCAP
那么首先,什么是小说?
“小说”之名历来纷繁复杂,所指非一,清代刘廷玑即感叹“小说之名虽同,而古今之别,则相去天壤。
”“小说”之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接着是《吕氏春秋•慎行》“贤者有小恶以致大恶,褒姒之败,乃令幽王好小说以致大败”,张衡《西京赋》“匪为玩好,乃有秘术。
小说九百,本自虞初”,桓谭《新论》“若其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班固《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这五种说法除《吕氏春秋》外均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奠定了“小说”的基本义界:“小说”是篇幅短小的“残丛小语”;“小说”是无关于道术的琐屑之言;“小说”是一种源于民间、道听途说的“街谈巷语”。
这些义界,确定了“小说”的基本范围一一“小说”是一种范围非常宽泛的概念,它是相对于正经的著作而言,是不能归入正经著作的历史传说、方术秘籍、礼教民俗,且以“短书”的面目出现。
P 1EanqFDPw
对小说的概念有所把握后,就应从宏观上对中国古代小说的现象有个大致的整体认识。
第一,自为现象,即中国古代小说是在没有理论的宏观指导的情况下,自发实践并绽放一朵朵鲜美绝伦的艺术之花的。
本来,任何文学式样总是先有实践后有理论,但理论一般不是很滞后。
像中国小说这样走过了两千余年的历程,除了明清小说序言、评点中带一点微观的技巧性指导外,自始至终没有一部真正的小说理论书,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当是一个“奇迹”。
即使以述为主要特征的小说史,在1924年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问世之前,也没有出现一部专著或一篇专论。
仅仅是明末冯梦龙在《古今小说》“序”中有“史统散而小说兴。
始乎周季,盛DXDiTa9E3d
于唐,浸淫于宋。
韩非、列御寇诸人,小说之祖也”这样的只言片语。
当然这一切与小说为统治者所贬斥和封建正统文人所不屑的生存环境有关。
RTCr pUDGiT
第二,混类现象, 即历史演义、神怪传说和世态人情三大小说主流往往纠缠在一起,分不清楚, 其中历史的东西对小说干预最大。
这与中国古代小说概念不明确直接相关。
5PCzVD7HxA
第三, 续作现象特多。
某书(比如《水浒传》、《红楼梦》)形成社会影响后, 续作便接踵而至。
这对作品质量的提高、推动小说发展固然有着重要作用, 但也不能免除狗尾续貂带来的负面影响。
此外, 是题材移植现象屡见不鲜。
很多小说往往是把诗歌、戏剧、说唱文学题材移植过来,形成影响后,又会被戏剧等移植过去。
这对小说的传播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
jLBHrnAILg
儒学在中国古代有着无法取代的地位, 所以在赏析中国古代小说时, 不得不考虑儒学的影响。
从赏析的角度讲, 儒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xHAQX74J0X
(一)儒学影响了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安排与设计
在古代小说中,正面的主人公多符合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 反面人物则往往
违背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
如在《三国演义》中, 正面人物刘备是封建社会贤明君主的化身, 其最主要的伦理特征是“仁” ,以致于“欲状刘备之长厚而近伪” , 特别是他摔孩子的行为, 就显得似乎不近人情。
其它更有被毛宗岗称为三绝(或三奇)的人物: 诸葛亮为“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 , 关羽为“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 , 曹操为“古今
来奸雄中第一奇人”。
关羽是“义”的化身, 诸葛亮是“智”的代表, 而曹操则
是“奸”的化身,特别是他杀吕伯奢一家的行为, 充分暴露了他“宁肯我负天下人, 休要使天下人负我”的自私、残酷的嘴脸。
LDAYtRyKfE
在《说岳全传》中, 岳飞及其亲人是忠义的化身, 而秦桧等人则是奸臣贼子的化身。
在其它的英雄传奇小说中,也大体如此。
在这些小说中, 正面的英雄大都对朝廷忠心耿耿,即使受到奸臣的诬蔑、陷害, 也始终不改报国的志向,他们忍辱负重, 视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
这样的英雄在古代小说中比比皆是,无不流露着让人读着揪心的儒学忠义。
Zzz6ZB2Ltk
(二)儒学影响了古代小说的情节结构
儒学对古代小说情节结构的影响, 主要表现为贯串小说的主线往往是忠奸斗
争或是君子、小人之争, 而斗争的最后结果,大多是正义的一方取得了胜利, 邪恶的一方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dvzfvkwMI1
例如在英雄传奇小说中,正面英雄大多能够报仇雪恨,建立丰功伟业,甚至封侯拜相。
在公案侠义小说中, 大多是清官侠客获胜,而奸臣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在其他类型的小说中也大体如此。
rqyn14ZNXI
在情节的安排上, 古代小说往往在紧张的情节后面,是一些比较轻松的情节, 既有地动山摇之壮美, 又有柳丝花朵之秀美,体现的是二者和谐的统一,而不是一方的片面发展, 这一构思非常符合现儒家“中和之美”的审美理想。
EmxvxOtOco (三)儒学影响了小说的最后结局
古代的小说, 以悲剧的形式结局的比较少。
即使小说内容本身反映的是一个
悲剧, 也往往给它加上一条光明的尾巴。
SixE2yXPq5
例如在《搜神记》中, 《韩凭夫妇》中的韩凭夫妇为了爱情而双双殉情自杀, 这本来是一个悲剧,但最后却以魂化鸳鸯, 削弱了小说的悲剧意味, 这与梁祝化蝶和孔雀东南飞的故事结局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再如我们刚在大学语文课上学过的《聊斋志异•红玉》,其中冯生已被乡绅欺凌的家破人亡,这本是一个悲剧,可在
这悲惨的时刻侠客出现了、好心的狐妖红玉也回来了, 使得冯生得以报仇雪恨, 还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最终给了小说一个喜剧的结尾。
6ewMyirQFL
在长篇小说中,为了化解小说中的悲剧性因素,往往以一个先验性的神话作为小说的楔子。
如《水浒传》开头的“洪太尉误走妖魔” , 就预示了梁山英雄的最后命运。
而《红楼梦》中的绛珠仙草下世“还泪”之说也预示着宝黛爱情的悲剧结尾。
这种结局方式, 又被称为“准悲剧性思维意识”。
王国维概括为“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著此乐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非是而欲餍阅者之心, 难矣”。
kavU42VRUs
小说家的这种化解悲哀的努力, 与儒家的审美理想有着密切联系的。
从《诗
大序》开始,就要求“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 ,要求对个人的情感进行理智的控制, 不主张感情的放任自流。
即使是悲剧, 也力求在精神上、人格上获得一种升华,来安慰生活在现实中的人们。
因此,所谓“魂化鸳鸯”、“魂化蝴蝶”, 以及死而复生的情节在古代小说中的频繁出现, 都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y6v3ALoS89
除了儒学,中国古代的神话思维对古代小说也有很大的影响。
虽然无论是神话
或迷信, 都是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于世界的一种幼稚的认识, 一种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但是在小说中的神话思维,不只是表现为对世界的无知,而更多的是体现了对生命价值、生命意义的思考, 对惩恶扬善、生活和谐的理想世界的一种向往。
M2ub6vSTnP
中国古代小说中的非现实元素,由六朝神仙之说盛行时期的故作神秘,发展到唐传奇对现实人生的逃避、感悟和觉醒。
明清时期, 由于小说创作的劝惩意味浓厚, 非现实的元素成为惩恶扬善或追求某种人生理想之所。
0YujCfmUCw 非现实神怪因素是中国古代小说创作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从小说的发展历史来考察, 可以看到神话思维、宗教思维、鬼魂观念、方术文化等神秘文化对小说产生和发展的巨大影响。
古代小说中具有神秘意味的时间和空间, 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艺术世界,丰富了古代小说的审美内涵。
这些迥异于现实的神话时空, 从神话、杂史、杂传到志怪作品, 都蕴含着古代人们丰富的生命意识, 而从唐代以后, 这种时空观作为展示人物思想感情、人生命运、价值评判的典型环境提供给我们更多对现实人生的思考。
明清小说中的时空,有机地融入作家的创作思想, 带有作家更多的主观色彩, 从客观时空或神话时空, 完成了向主观时空的过渡,从而成为一种自觉的时
空意识,赋予了小说中神秘时空崭新的叙事意义和结构意义,体现出对人生命运的人文关怀。
eUts8ZQVRd
总之,中国古代小说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内涵丰富,意义深刻。
不仅丰富着人们的精神生活,也滋育着人们的道德情操。
sQsAEJkW5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