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导读课教案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五课时教案

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五课时教案

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五课时教案第一篇: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五课时教案名著推荐与阅读——《朝花夕拾》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了解他童年、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

2、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及写作手法,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3、写读书笔记。

4、继续指导学生提高读整本书的能力;引导学生用粗读和细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的内容,熟悉精彩片断。

5、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2、了解作品内容及主题3、赏析片段,形成自己的看法。

教学难点:1、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2、分析人物形象及写作手法3、引导学生在对人物进行分析的同时引申到对社会、人生的深入思索。

教学方法:指导读书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课时安排:五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准备阶段1.师方面:搜集资料,编写课件脚本,制作课件,制作与课文有关的片段;从网上下载视频,帮助学生了解鲁迅2.生方面:布置预习课文,利用课外时间到阅览室读《朝花夕拾》这部书,了解本书的写作背景和全书内容。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导语: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副对联吗?(ppt:“译著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这是一首挽联,你们知道挽的是谁吗?(鲁迅先生)鲁迅先生笔耕不辍,给我们留下了大量作品,鲁迅先生的作品以小说、杂文为主,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唯一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二、新课教学环节一·走近鲁迅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作者生平。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

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人称“文思革”,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世界十大文豪之一。

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而已集》等。

鲁迅的一生,对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的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莽原》、《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的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化遗产,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等。

《朝花夕拾》导读教案

《朝花夕拾》导读教案

《朝花夕拾》导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朝花夕拾》,使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感受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

2. 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朝花夕拾》中的主题思想,认识鲁迅先生对中国社会的深刻洞察。

3. 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朝花夕拾》的文体特点,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

4.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丰富学生的文学常识,激发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鲁迅先生的生平简介2. 《朝花夕拾》的文学地位及主题思想3. 《朝花夕拾》的文体特点4. 散文的阅读方法5. 对比分析《朝花夕拾》与其他文学作品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感受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掌握《朝花夕拾》的文体特点,学会散文的阅读方法。

2. 教学难点:分析《朝花夕拾》中的主题思想,认识鲁迅先生对中国社会的深刻洞察。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分析《朝花夕拾》的主题思想。

2. 对比分析法:对比分析《朝花夕拾》的文体特点,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对比。

3. 实践法:指导学生运用散文的阅读方法,自主阅读《朝花夕拾》。

五、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激发学生对鲁迅先生的兴趣。

2. 阅读与讨论:学生自主阅读《朝花夕拾》,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阅读心得。

3. 分析与讲解:教师讲解《朝花夕拾》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分析。

4. 对比分析:教师组织学生对比分析《朝花夕拾》的文体特点,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对比。

5. 总结与拓展: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朝花夕拾》的理解和感悟。

2. 阅读笔记:检查学生的阅读笔记,评估他们对《朝花夕拾》的文体特点和主题思想的把握。

3. 课后作业: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他们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朝花夕拾》名著导读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朝花夕拾》名著导读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朝花夕拾》名著导读教案1.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XXX在《朝花夕拾》中描绘了许多人物,其中哪个人物让你印象最深,你从中读出了什么感悟?(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剖析人物形象,提高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

)2.学生自由提问:在阅读《朝花夕拾》的过程中,你有哪些疑问或不解的地方?(教师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3.教师进行解答:针对学生的提问,教师进行解答,帮助学生理解作品。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和提问,引导学生深入剖析人物形象,提高文学分析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四)阅读整本书,提高阅读能力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阅读整本书时,你遇到哪些困难,有哪些方法可以克服?(教师引导学生分享阅读方法和经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分发《朝花夕拾》的部分篇章,学生自主阅读,并进行简单的赏析评价。

3.学生分享: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提高阅读整本书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自主阅读能力。

同时,通过学生之间的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1.XXX在47岁时出版了《朝花夕拾》,原名为《旧事重提》。

这部作品不仅是怀念过去,还有其他目的。

在阅读过程中,同学们可能会有疑问,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解决。

2.在介绍《朝花夕拾》时,学生可以介绍XXX的生平和写作背景,老师也可以补充一些信息。

3.《朝花夕拾》是以成人的思考来审视童年的生活,既有对往事的温馨回忆,又有对一些问题的理性批判。

通过了解XXX的生平和写作背景,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深刻思想。

4.在《朝花夕拾》中,XXX记录了自己生命中出现的一些人物。

学生可以分享对哪个人物印象最深的理解。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长妈妈的性格特点,包括她的愚昧迷信和朴实善良的爱。

通过分析长妈妈,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思想。

5.在课堂总结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畅谈收获,回顾研究过程,强化阅读方法指导。

6.布置作业:细读《五猖会》,完成研究任务。

《<朝花夕拾>导读》 教案公开课

《<朝花夕拾>导读》 教案公开课

《<朝花夕拾>导读》教案公开课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朝花夕拾》的背景和意义。

1.2 引导学生关注《朝花夕拾》中的主题和人物形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二章:《狗·猫·鼠》章节导读2.1 教师讲解章节内容,引导学生理解狗、猫、鼠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2.2 学生分享对文中狗、猫、鼠角色的看法,讨论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对应现象。

第三章:《阿长与<山海经>》章节导读3.1 教师分析阿长的形象特点,引导学生关注长妈妈对“我”的影响。

3.2 学生讨论现实生活中是否也有类似阿长的人物,以及他们对我们的影响。

第四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章节导读4.1 教师讲解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在文中的象征意义,以及作者对童年的怀念。

4.2 学生分享自己对童年的回忆,讨论童年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第五章:《二十四孝图》章节导读5.1 教师讲解孝道在文中的批判意义,引导学生关注封建社会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5.2 学生讨论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正确理解和践行孝道。

公开课总结:教师总结本次公开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朝花夕拾》中的主题和人物形象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思考,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第六章:《五猖会》章节导读6.1 教师解读《五猖会》中反映的民间风俗和封建束缚,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对个体的影响。

6.2 学生讨论在现代社会中,如何看待和处理传统文化与个人发展的关系。

第七章:《无常》章节导读7.1 教师分析文中无常的形象特点,引导学生思考生死观念和道德价值观。

7.2 学生分享自己对生死的看法,讨论如何在面对生死时保持正确的道德观念。

第八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续篇章节导读8.1 教师讲解文中对教育问题的反思,引导学生关注现代教育中的问题。

8.2 学生讨论如何改进现代教育,使之更符合个人发展和社会需求。

第九章:《父亲的病》章节导读9.1 教师解读文中对封建医德的批判,引导学生关注医疗道德和人文关怀。

《<朝花夕拾>导读》 教案公开课

《<朝花夕拾>导读》 教案公开课

《<朝花夕拾>导读》教案公开课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鲁迅及其作品《朝花夕拾》的背景和意义。

分析《朝花夕拾》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

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鲁迅生平介绍《朝花夕拾》作品概述主要人物介绍重点情节分析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鲁迅生平、作品背景和情节分析。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观点和感受。

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2.2 教学手段教材:《朝花夕拾》原著、教学指导书、相关论文和评论。

多媒体辅助教学:PPT、视频、音频等资料。

网络资源:鲁迅作品集、相关网站和论坛。

第三章:教学安排与步骤3.1 教学安排课时:共计10课时,每课时45分钟。

课程结构:介绍鲁迅生平与作品背景(2课时)、分析主要人物和情节(4课时)、小组讨论与分享(2课时)、总结与反思(2课时)。

3.2 教学步骤引入:通过PPT展示鲁迅生平照片和简介,引起学生兴趣。

讲解:详细介绍《朝花夕拾》的作品背景和情节,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讨论:引导学生对重点情节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选择一个情节进行深入分析,并准备分享。

分享与讨论:各小组代表分享自己的分析和观点,全班进行讨论和评价。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程要点,反思自己的阅读和理解过程。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评价4.1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享中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

小组合作: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沟通、协调和分析能力。

学生作业:布置相关写作作业,评估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4.2 评价标准课堂参与:积极发言、主动参与讨论。

小组合作:团队合作、有效沟通、分析深入。

作业完成:内容充实、观点明确、表达流畅。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参考资料5.1 教学资源教材:《朝花夕拾》原著、教学指导书。

多媒体辅助教学:PPT、视频、音频等资料。

苏教九下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案3篇

苏教九下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案3篇

名著推荐与阅读《朝花夕拾》教案1作者: 加入日期:10-01-10名著推荐与阅读——《朝花夕拾》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用浏览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内容,欣赏精彩片段;2、引导学生了解《朝花夕拾》产生的时代背景,鲁迅的写作动机,激发学生的阅读。

教学重点:1、了解全书内容,提高学生理解水平;2、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预习要求: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搜集有关资料;课时:一教时教学过程一、鲁迅其人与时代背景1、指名学生介绍鲁迅,教师视情况补充。

2、指名学生介绍《朝花夕拾》,教师视情况补充。

(鲁迅,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

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典型的江南水乡——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

1881——1936,先后在南京、日本、北京、厦门等地学习、教书;1927年10月到上海,直到逝世。

肺病,55岁。

几十万人自发为其送葬。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朝花夕拾》是鲁迅惟一的一本回忆性散文集。

一共10篇。

后来又加了“小引”和“后记”。

基本写于1926年。

当时鲁迅在北京工作,北洋军阀政府镇压进步学生,发生三·一八惨案,鲁迅支持学生,受到通缉,四处躲藏,后来到厦门大学任教,备受保守势力的排挤。

苦闷,愤懑,正如《小引》中所说:“浪迹天涯,虽生之日,犹死之年。

”于是便想起了往事。

)二、《朝花夕拾》的主要内容1、童年的温馨,充满趣味的童心世界①《小引》§4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无限的趣味……”③《狗·猫·鼠》§9(喜欢小动物)④《无常》对民间艺术、地方习俗充满兴趣。

对连环画、花纸、民间故事、迎神赛会和目连戏等,都有着浓烈的兴趣与爱好。

2、童年的压抑与伤害①《五猖会》中“背书”一段(父母不懂孩子心理,自以为教育得法,却严重地伤害了孩子的心灵。

)3、青年时代冲破家庭束缚,探求、抉择人生道路①《琐记》学地学、矿物学(金石学)、赫胥黎《天演论》②《藤野先生》到东京学医,后来又弃医从文。

《朝花夕拾》导读课教学设计

《朝花夕拾》导读课教学设计
《范爱农》;列出对鲁迅有重要影响的人。(我认为寿镜吾先生对鲁迅先生影响最大,所以选择寿镜吾先生进行探究。)
d.画出相关段落,提炼关键词句;(再找到和寿镜吾先生相关段落,画出能表现他性格特点和对鲁迅先生有影响的语句,总结之后,形成的思维导图是这样的。)
形成思维导图。
多媒体,ppt
四、合作探究:
1、回顾探究流程
多媒体,ppt
三、引领探究,点把拨师范
1、学生分组,每人提出一个打算探究的问题,小组讨论,共同确定一个研究课题确定其中一个
话题后,找出相关的信息。
a.要求:锁定相关篇目,画出相关段落,提炼关键词,画出思维导图。2、老师示范。选择“人”这个话题;
c.确定探究的问题:对鲁迅先生影响最大的一个人;锁定相关篇目:《阿长与山海经》、《父亲的病》、《琐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3.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1、知识目标:①了解作品诞生的文化历史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内容。②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并能够对重要的作品作深入的了解。
2、能力目标:①指导学生用粗读和细读相结合的方法,引领学生提高读整本书的能力。②在一系列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提高其语言综合素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在对人物进行分析的同时引申到对社会、人生的深入思索。依据上述目标,确定以下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六、备注
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管理思路、可能存在的教学意外及相应的应急预案等
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思路明确,层层递进,重点难点突出。
教学意外:歌曲不能播放。
应急备案:全班一起合唱(会唱的同学领唱)
备注:本模板仅供参考,参训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修改创新。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教会学生一些阅读的基本方法,全面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对人物进行分析的同时引申到对社会、人生的深入思索。

七年级上册语文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案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案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朝花夕拾》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

2.激发学生阅读《朝花夕拾》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3.指导学生掌握阅读名著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4.帮助学生感受鲁迅作品的深刻思想和独特风格,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o介绍《朝花夕拾》的创作背景、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o引导学生理解作品中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o教授阅读名著的方法和技巧,如做批注、写读书笔记等。

2.教学难点o理解鲁迅作品中含蓄而深刻的批判精神。

o引导学生将作品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相结合进行思考。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5 分钟)o播放一段关于鲁迅生平的视频短片,引出《朝花夕拾》。

2.作者简介(5 分钟)o介绍鲁迅的生平和文学成就,重点讲述他创作《朝花夕拾》的背景。

o展示《朝花夕拾》的封面和目录,让学生浏览。

o教师讲解一些生僻字词的读音和含义,如“骊歌(lí)”“确凿(záo)”等。

o学生简要谈谈对这本书的初步印象。

4.方法指导(10 分钟)o介绍阅读名著的基本方法,如制定阅读计划、做读书笔记、写读后感等。

o布置阅读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后阅读《朝花夕拾》的前几篇文章。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5 分钟)o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学生阅读的进度和感受。

2.内容探讨(15 分钟)o学生分组讨论自己阅读的篇章,分享印象深刻的情节和人物。

o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如长妈妈、藤野先生等。

3.主题探究(10 分钟)o共同探讨作品的主题,思考作者通过回忆往事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o教师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行讲解和分析。

4.阅读分享(5 分钟)o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体会。

第三课时1.总结归纳(10 分钟)o回顾《朝花夕拾》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o总结阅读名著的方法和收获。

o展示与《朝花夕拾》相关的评论和研究文章,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除与经典的隔膜——初探农村初中名著阅读的策略与方法”
《朝花夕拾》导读课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消除与经典之间的隔膜
2.通过指导提高读整本书的能力;引导用略精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的内容,熟悉精彩片断;
3、了解作品创作的文化历史背景,更好地理解作品内容。

4、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并能够对重要的作品作深入的了解。

5、在实践活动中注意多发展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提高其语言积累及综合素养。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培养阅读的兴趣,提高阅读的能力。

2、教会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
3、引导学生在对人物进行分析的同时引申到对社会、人生的深入思索;
【课时安排】1至2课时(可根据教学情况自行调整)
【教学步骤】
(一)教学准备阶段
1.师:搜集资料,制作课件。

2.生:布置预习课文,利用课外时间读《朝花夕拾》这部书,了解本书的写作背景和全书内容。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鲁迅的颁奖词
1.出示:把生命献给中国,让世界为之景仰。

矮矮的身躯,创造出崇高的事业,瘦削的肩膀,承载着千年的使命!从狂人的眼睛里,我们读出了历史的沉重;从阿Q的身影中,我们体会到变革的艰难;从坟头的花环上,我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从铁屋的呐喊中,我们听清了奋进的声音!你在孤独中呐喊,你在市声里彷徨,采一片朝花为自己送行,荷一杆长戟向黑暗进攻!大星陨落,天地同悲;巨著行世,千秋共仰,他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子——鲁迅。

这是一份颁奖词。

大家在电视里见过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颁奖典礼吗?颁奖词应该怎么读?推荐一个同学读读吧!(让我们一起大声喊出他的名字——鲁迅)
2.考考你
你能说出这份颁奖词中,暗含了鲁迅先生的哪些代表作吗?
《狂人日记》(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阿Q正传》中篇小说,最杰出的代表作精神胜利法的代言词《坟》杂文集《彷徨》《呐喊》小说集散文集《朝花夕拾》。

3. 著名的共产党人瞿秋白曾经这样形容鲁迅,说他是“野兽的奶汁所喂养大的狼。

”而且鲁迅也承认,说“对,我是狼”,“痛苦时索性躺在荒山里,在草莽中,舔着自己的伤口。

”还有人说鲁迅先生是一把匕首,是插入敌人心脏的一把锋利的尖刀。

有人称他为魔,有人称他为神,有人称他为狼,甚至有人称他为鬼,可是他就不是“人”!因为我们从来没有把鲁迅先生当作“人”,把他当作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来审视。

这节课我们就从“人”的角度,通过解读他唯一的一部散文集《朝花夕拾》来解读他的生命轨迹。

二、我眼中的鲁迅
1.出示孟子说过的一句话:“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所以我们看一本书首先要了解作者。

对本书的作者鲁迅又了解多少?把你知道的信息与同学们分享。

成长经历:
鲁迅的祖父周介孚,出身翰林,做过江西一个县的知县老爷,后来又到北京当上内阁中书绍兴城并不大,像周介孚这样既是翰林,又做京官的人,自然能赢得一般市民的敬畏。

鲁迅真是幸运,他获得了一系列穷家小户的孩子所无法享受的条件。

但是在他13岁那年,他的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故入狱,此后他的父亲又长期患病,终至死亡,家境便迅速败落下来经常拿着医生为父亲开的药方到药店去取药,经常拿着东西到当铺去变卖。

在过去家境好的时候,周围人是用一种羡慕的眼光看待他这个小“公子哥儿”的,话语里包含着亲切,眼光里流露着温存。

但现在他家穷了下来,周围人的态度就都变了:
话语是凉凉的,眼光是冷冷的,脸上带着鄙夷的神情。

周围人这种态度的变化,在鲁迅心灵中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对他心灵的打击也太大了也因此多少年后鲁迅还非常沉痛地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童年的经历,家庭的变故让鲁迅看到了很多世态炎凉,也养成了他爱憎分明的性格,使他早早地思考人生,思考社会,作品一针见血)关于爱情:鲁迅先生的实际婚姻状况:他有一个包办婚姻下的封建原配朱安,又有一个深受新思想影响的现代进步女青年许广平。

鲁迅至孝,母亲用病危骗鲁迅回国成婚,不忍伤及母亲感情,他黯然接受。

至善,成名后没有提出离婚要求,比起让朱安觉得鲁迅休了自己而轻生,鲁迅选择了牺牲自己的婚姻而保全朱安的性命。

关于爱好:读书、看戏文、吸烟
(通过了解我们发现,鲁迅先生是人不是神,他是一个有血有肉感情丰富的人。


正如鲁迅说的:(出示)“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

”——鲁迅
强调”顾全作者的全人”,那么除了了解作者本人以外,还得了解什么?(书的时代背景)
三、写作背景我知道
一般的写作背景会在哪里有交代?
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了《纪念刘和珍君》等文,愤怒声讨反动政府的无耻行径,遭到反动政府的迫害,不得不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

他曾先后避居山本医院、德国医院等处。

尽管生活艰苦,还写了不少的散文诗和《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等三篇散文,它们后来与鲁迅在惨案发生之前写作的《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收入了散文集《朝花夕拾》。

1926年9月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但他在厦门大学只带了四个多月,因为他发现厦门大学的空气和北京一样,也是污浊的。

鲁迅虽然不喜欢厦门大学,但他对自己担任的课程却倾注了全力,他上的课很受学生的欢迎。

在繁忙的教学之余,鲁迅写了很多作品,这其中就包括《从百
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锁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五篇散文。

这五篇散文与在北京创作的另五篇散文就构成了《朝花夕拾》的部。

因为当时这样的社会背景,有些散文写得就带有杂文的特点而且也反映当时社会斗争的痕迹。

所以了解一本书要了解作者还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或者说这本书的写作背景。

四、感受名著魅力
(出示后读)名著,是“具有推崇价值的有名的作品”。

经典名著的价值在于典范的语言,在于精彩的故事,在于典型的人物,在于深刻而独到的主题,它给予人心灵的滋养。

——这就是文学的魅力)(一)浏览目录,把握整体内容;
《朝花夕拾》目录:
①小引
②狗·猫·鼠
③阿长和山海经
④二十四孝图
⑤五猖会
⑥无常
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⑧父亲的病
⑨琐记
⑩藤野先生
范爱农
⑿后记
其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等篇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我们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会再次学习探究它们。

2. 小组讨论,畅谈你最想读的篇目或者你读过的篇目;
3.踊跃演讲,发表独到见解。

(二)读书方法我掌握:
1.略读:趁热打铁有效率
2.精读:含英咀华品文章
3.摘抄:博观约取勤积累
4.研读:管中窥豹细研读
5. 撰写读书报告:厚积薄发展才华
第一遍粗略的读完名著。

名著第一遍时间上不要放长,要尽快将名著读完,不然读读停停,之前看到的情节也都忘了,再反过来读,会浪费时间。

读名著的时候,要趁热打铁才好。

第二遍认真品味名著。

第一遍的略读,让我们对整个故事梗概有了了解,甚至我们对其中的细节部分还记忆犹新。

那第二遍呢,我们就要开始仔细品读了,弥补的就是第一遍为了追情节而忽略的细节。

品味名著中生动的语言、巧妙地写法。

第三遍摘抄名著内的精华。

第四遍研究名著内的各种关系和背景。

第五遍品味名著中讲述的生活,参透作者要表达的意图,思考作者留给读者的问题。

撰写读书报告。

俗话说一般好的艺术作品都讲究“留白”,意思就是说要留下一点空白,供读者思考,名著也不例外。

有的名著还留下了一些疑问,值得读者认真思考。

五、制定阅读计划
六、推进式任务链
1、把鲁迅当做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来看,青少年时期的“小”鲁迅有哪些和我们类似的经历和情感,又有哪些与我们不同之处。

你能看出作品中大鲁迅的影子吗?
2、《朝花夕拾》中有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你喜欢谁?请结合原文加以分析。

七、结束语:
“腹有诗书气自华”,从今天起,让我们做一个爱书的人,走近《朝花夕拾》,踏着小鲁迅成长的足迹,加油吧,老师在不远的地方等你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