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认识错误

合集下载

刑法上的认识错误

刑法上的认识错误

刑法上的认识错误刑法上的认识错误(一)认识错误的概念刑法上的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在法律上的意义有不正确理解或者对有关客观事实存在不符合真相的认识。

罪过是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的统一,认识因素不同,就会影响意志因素,因而影响罪过。

行为人的认识错误,既可能影响罪过的有无与罪过的形式,也可能影响行为人所实施的犯罪是既遂还是未遂,还可能影响共同犯罪的成立与否。

认识错误包括法律认识错误与事实认识错误。

(二)法律认识错误法律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在有意识地实施某种行为时,对自己行为的法律性质或意义有误解。

一般认为包括以下三种情况:1.为人误认为自己实施的是刑法所禁止的犯罪行为,其实该行为并非刑法禁止的犯罪行为。

例如,行为人以为与现役军人的配偶通奸是犯罪,在实施通奸行为后自动投案。

但刑法并没有将这种行为规定为犯罪。

这种情况称为幻觉犯。

既然某种行为并非刑法所禁止的行为,就不能因为行为人误认为是犯罪而认定为有罪。

2.为人误认为自己实施的行为不是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其实该行为是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

例如,行为人误认为自己窃取他人商业秘密的行为不是犯罪行为,其实刑法第219条将该行为规定为犯罪。

这种认识错误是否影响定罪,在刑法理论上存在争议。

第一种观点坚持不知法律不免责的原则。

第二种观点相反,认为犯罪故意中的认识只能是违法性的认识,而不是社会危害性的认识。

第三种观点认为,在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与违法性之间,只要认识其中之一即可。

第四种观点认为,认识行为的违法性一般来说不是犯罪故意的内容,但不能绝对化。

根据行为人的具体情况,如果确实不知法律,而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合法的,则不能认定为故意犯罪。

第五种观点认为,如果行为人认识自己的行为是社会危害性行为而有意识地实施,则不能因为他自称不知法律,而排除故意的罪过。

如果行为人确因不认识行为的违法性,从而也不认识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则应排除犯罪的故意。

通说采取第五种观点。

3.为人对自己实施的犯罪行为在罪名、罪数、量刑等方面有不正确的理解。

犯罪认错检讨书范文

犯罪认错检讨书范文

尊敬的领导:您好!在此,我怀着沉重的心情,向您递交这份犯罪认错检讨书。

我深知自己的错误给单位、家庭和社会带来了不良影响,特此向您表示最诚挚的歉意。

以下是我对此次犯罪行为的深刻反思和悔过:一、犯罪事实及原因我承认,我在(犯罪时间)期间,因(具体犯罪行为),犯下了严重的犯罪行为。

回顾犯罪过程,我认识到以下几点原因:1. 思想认识不足。

我未能深刻认识到犯罪行为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对法律法规缺乏敬畏之心,导致在诱惑面前失去了理智。

2. 道德品质败坏。

我在生活中,逐渐沾染了不良习气,道德观念淡薄,导致在利益面前丧失了原则。

3. 法纪观念淡薄。

我未能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对党纪国法缺乏敬畏之心,导致在关键时刻无法抵制诱惑。

4. 自律意识不强。

我未能严格要求自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导致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二、悔过表现及改正措施1. 主动认错。

我深知自己的错误给单位、家庭和社会带来了不良影响,因此,我主动承认错误,向领导、家人和同事道歉。

2. 深刻反省。

我认真反思了自己的犯罪行为,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决心改正。

3. 加强学习。

我将认真学习法律法规,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增强道德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 严于律己。

我将以此次犯罪行为为鉴,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

5. 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我将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以实际行动弥补自己的过错。

6. 争取宽大处理。

我真诚希望领导能给予我改过自新的机会,我将珍惜这次机会,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悔过。

三、结语在此,我再次向领导、家人和同事表示最诚挚的歉意。

我深知,犯罪行为给他人和社会带来的伤害是无法弥补的,但我相信,在党的关怀和组织的帮助下,我一定能够改过自新,重新做人。

今后,我将时刻牢记自己的错误,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谨此检讨!检讨人:(姓名)日期:(年月日)。

2019法考必背考点共同犯罪与认识错误

2019法考必背考点共同犯罪与认识错误

2019法考必背考点:共同犯罪与认识错误一、共同犯罪与认识错误1.共同正犯之间的认识错误同一犯罪构成内的认识错误:不管是对象错误还是打击错误,只要发生危害结果,都定故意犯罪既遂。

不同犯罪构成间的认识错误:不管是对象错误还是打击错误,都根据认识错误的一般处理办法处理。

对于共同正犯范围内的行为,坚持部分实行、全部责任的原则;部分正犯超出共同犯罪范围的过失行为,其他正犯不用负责,因为过失行为不构成共同犯罪。

2.狭义共犯与正犯之间的认识错误指正犯出现认识错误,导致其实现的事实和共犯教唆、帮助的主观意图不一致。

处理原则:正犯因认识错误产生的法律效果,共犯也要承担。

(1)同一犯罪构成内的认识错误:不管正犯是对象错误还是打击错误,只要发生危害结果,正犯定故意犯罪既遂,共犯也定故意犯罪既遂。

(2)不同犯罪构成间的认识错误:不管正犯是对象错误还是打击错误,都根据认识错误的一般处理办法处理。

教唆犯、帮助犯对于正犯在共同犯罪范围内的行为要负责,但是对于正犯超出共同犯罪范围的过失行为不用负责,因为过失行为不构成共同犯罪。

3.处理原则同一共犯形式内的错误:共同正犯的认识错误,无论是具体的事实认识错误还是抽象的事实认识错误,都应该按照法定符合说处理。

间接正犯的认识错误,原理同上,应该按照法定符合说处理。

教唆犯的认识错误和帮助犯的认识错误原理一致,结论一致,按照法定符合说处理。

不同共犯形式的错误:共犯形式的不同并不影响罪质,故不同共犯形式的错误,应当在有责的违法范围内成立其中较轻的共犯形式。

教唆者教唆轻罪,实行者实行重罪;教唆者教唆重罪,实行者实行轻罪。

如果轻罪、重罪构成要件有重合,则在重合范围内(轻罪)成立共同犯罪。

如果轻罪、重罪构成要件没有重合,则不能成立共同犯罪(从属说)。

刑法中事实认识错误的处理

刑法中事实认识错误的处理

刑法中事实认识错误的处理
刑法中的事实认识错误是指法院或检察机关在审理犯罪案件时对案件事实认识错误,而导致判决结果错误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一般有以下几种处理方式:
1. 取消原判决,重新审理。

此时需要重新调查和认定案件事实,确保结果正确。

2. 改判。

如果错误的事实认识只影响了原判决的部分内容,法院可以只对该部分进行改判,而不必重新审理整个案件。

3. 撤诉。

如果检察机关在起诉阶段犯有事实认识错误,导致起诉的对象不应该被起诉的情况,检察机关可以自行撤诉,以保障司法公正。

总之,在处理刑法中的事实认识错误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以确保结果正确为原则,尽可能避免冤假错案的发生。

相同犯罪构成要件范围内的认识错误

相同犯罪构成要件范围内的认识错误

一是相同犯罪构成要件范围内的认识错误,刑法中对象认识错误即属于这种认识错误。

例如陈某教唆丁某去强奸李某,丁某却将王某当作李某强奸了。

在这里,丁某无论强奸的是王某还是李某,都构成强奸罪。

但陈某教唆的强奸对象是李某,而不是王某,对于陈某的教唆行为是否构成教唆既遂,刑法理论上存在着肯定说与否定说之争。

肯定说认为,对象错误不影响犯罪故意的成立,类似的教唆结果仍然构成教唆犯罪既遂。

否定说认为类似情况不应当以共同犯罪论处,教唆者不构成教唆未遂。

司法实践中一般认为,上述案件中的认识错误是发生在犯罪构成要件范围内的认识错误,对共同犯罪故意的成立没有实质性的影响。

对于共同犯罪中犯罪对象的认识错误,同单独犯罪中犯罪对象的认识错误一样,都不影响犯罪的成立。

就本案而言,实行犯丁某构成强奸犯罪既遂,教唆犯陈某亦应构成教唆犯罪既遂。

刑法中的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在刑法上的认识与客观实际情况存在不正确的认识。

行为人发生这种错误时,就产生了是否阻却故意的问题。

[ 张明楷:《外国刑法纲要》,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版,第220页。

]2.犯罪对象的认识错误行为人在犯罪过程中,有可能由于认错了对象而造成其他后果,因而必须研究犯罪对象的认识错误,以区别与客体认识错误。

所谓犯罪对象错误,是指行为人预想加害的对象与实际加害的对象不一致。

对行为对象的认识错误,有以下几种情况:(1)误把甲对象作为乙对象加以侵害,而二者体现相同的社会关系。

如行为人本想毁坏甲的财产,但误把乙的财产当作甲的财产给毁坏了。

这种对体现相同社会关系的具体目标的错误认识,并没有使行为人罪过的内容发生改变,因而对行为人的刑事责任不发生任何影响,既不影响犯罪故意的成立,也不影响既遂犯的成立。

所以行为人仍应负故意杀人罪的刑事责任。

因为对象甲和对象乙在体现着相同的法益,同样受到法律的保护。

犯罪的主观方面(二)——主观认识错误

犯罪的主观方面(二)——主观认识错误

犯罪的主观方面(二)——主观认识错误(一)法律认识错误1、定义: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的法律性质或意义发生误解。

2、分类:(1)将有罪行为误认为无罪——假想不犯罪(2)将无罪行为误认为有罪——假象犯罪(3)对行为的定性以及处罚轻重的错误认识3、处理原则:一般不影响定罪量刑(二)事实认识错误1、概念:行为人在犯罪时预想的情况与实际发生的情况不一致。

2、处理原则:法定符合说行为人预想的事实与实际发生的事实属于同一法定该犯罪构成范围内的,被认为其法律性质相同,不阻却行为人对因错误而发生的危害结果承担故意的责任。

3、种类划分(1)对象错误:行为人预想侵犯的对象与实际侵犯的对象不一致。

(辨认误差)①同一构成要件内的对象错误——不阻却行为人对因错误而发生的危害结果成立故意。

E.g.甲想杀乙,但把丙误认为是乙而杀死了丙,甲的故意杀人既遂的刑事责任不受影响。

②不同构成要件之间的对象错误——阻却行为人对因错误而发生的危害结果成立故意。

E.g.甲在半夜潜入乙家后院准备伺机杀乙,不久看见门口一个黑影一动便开枪命中。

第二天乙发现自家的驴被杀死。

则甲只承担故意杀人未遂的刑事责任。

(2)打击错误:行为人对对象的辨认无误,但是在实施侵害行为时,行为出现误差以致实际侵害的对象与预想侵害的对象不一致。

(行为误差)①同类对象的打击错误E.g.甲欲射杀乙,由于射击水平有限没有瞄准,杀死了乙身边的丙。

②不同类对象的打击错误(3)手段错误:行为人在实施犯罪行为时,,对自己所采取的手段或者使用的工具发生认识错误。

①结果未实现,但行为具有客观危险性——犯罪未遂E.g.甲欲毒死乙,却误把白糖当成砒霜投入乙的杯中。

②不能犯:行为不具有客观危险性——不认为是犯罪③迷信犯:即使依照行为人的主观计划实施,客观上也绝不能实现预想的结果(不能犯的一种)——不是犯罪E.g.甲欲杀乙,用稻草制作了乙的小人在家用针扎了49天,第50天乙出车祸死亡。

(4)因果关系错误:行为人最终造成了犯罪结果,但是导致犯罪结果的实际过程与预想的进程不一致。

犯罪认真反思与警醒检讨书

犯罪认真反思与警醒检讨书

犯罪认真反思与警醒检讨书尊敬的领导:我是某某某,现年某某岁,是某某某案件的当事人。

首先,我对我所犯下的错误深感痛悔,对给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深感愧疚。

在此,我写下这封犯罪认真反思与警醒检讨书,以表达我对犯罪行为的认识、反思和悔过之心。

一、犯罪行为的认识与反思我深刻认识到自己所犯下的犯罪行为对社会秩序和他人权益造成的严重危害。

犯罪不仅是对法律的蔑视,更是对道德底线的践踏。

我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极度羞愧和自责,深知自己的错误给家庭、社会带来的伤害是无法弥补的。

在反思自己的犯罪行为中,我意识到了自己曾经的盲目和冲动。

当时,我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律意识,缺乏对他人权益的尊重和关爱。

我不仅对自己的未来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也给家人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我深感痛苦和懊悔,对自己的无知和冲动深感羞愧。

二、悔过与警醒在犯罪行为之后,我经历了长时间的思考和反省。

我意识到,悔过和警醒是摆脱罪恶、重新做人的唯一出路。

我下定决心要以此次事件为契机,彻底改变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远离犯罪,重新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首先,我要通过深入学习法律知识,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

只有明确了法律的底线,我才能避免再次犯罪。

我将积极参加各类法律培训和教育活动,增加对法律的了解和理解,以便在今后的生活中不再走上犯罪的道路。

其次,我要加强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我将时刻铭记社会责任,尊重他人权益,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我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追求良知、善良和真善美的境界。

最后,我要通过努力工作和自我提升,为自己赢得一个新的未来。

我将抓住每一个机会,不断学习和进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我要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改变,努力争取社会的理解和接纳。

三、对社会的承诺我郑重承诺,今后将永远远离犯罪,积极融入社会,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我将始终遵守法律法规,恪守社会道德,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守法、守信、守责的公民。

同时,我也要向社会各界表示真诚的歉意和深深的忏悔。

犯罪的主观构成要件:事实上的认识错误

犯罪的主观构成要件:事实上的认识错误

构成要件:事实上的认识错误2023-02-0122:16“事实上的认识错误”属于规范性构成要件要素与描述性(记述性)构成要件要素分类的大概念中。

描述性构成要件要素是一种纯粹的事实,如果出现认识错误,这是事实认识错误,但规范性构成要件要素含有价值判断,如果对价值判断产生认识错误,这是法律认设错误。

认识错误即主观认识与客观认识不统一,它包括法律上的认识错误与事实上的认识错误。

法律上的认识错误属于责任阻却所要讨论的话题,此处我们只讨论事实上的认识错误。

一、事实上的认识错误的分类(一) 具体事实错误与抽象事实错误具体的事实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认为的事实与实际发生的事实虽然不一致,但没有超出同一犯罪构成的范围,即行为人只是在某个犯罪构成的范围内发生了对事实的认识错误。

[例] 黄某意图杀死张某,当其得知张某当晚在单位值班室值班时,即放火致使值班室被烧毁,其结果却是将顶替张某值班的李某烧死。

抽象的事实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主观认识与实际事实超出同一犯罪构成的范围的认识错误。

[例] 张某非常妒忌邻居家的宝马车,一晚见宝马车停在楼下,便从窗户上往下扔一块砖头,希望把车砸毁,但却误中旁边路人,造成其重伤。

(宝马车案)(二)对象错误、打击错误与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如果根据构成要件要素进行分类,可以将认识错误区分为对象错误、打击错误和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

认识错误只及于行为人自身,不及于共犯人。

因此,共同犯罪中的认识错误应当分别判断。

例如,张三买凶杀人,雇请李四杀害王五。

张三将正在买菜的“王五”指给李四看李四后将“王五”杀害,但事实上,张三误将王六当成了王五。

显然,作为实行犯的李四并未产生认识错误,但教唆犯张三却产生了认识错误,不能认为因为教唆犯要从属于实行犯,所以教唆犯就没有认识错误。

1.对象错误。

行为人误把甲对象当作乙对象加以侵害。

这又可分为具体的对象认识错误和抽象的对象认识错误。

具体的对象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的认识内容与客观事实属于同一犯罪构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刑法中的认识错误
一、法律上的认识错误 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在法律上是否构成犯罪、如何定罪量刑的错误认识 (一)假想犯罪
(二)假想不犯罪 并不能因为误解而逃避责任 (三)行为人对自己应承担罪名、刑罚有误解 不影响刑事责任追究
二、事实上 的认识错误 行为人对自 己的事实情 况不正确理 解
(一)客体错误 (对象错误)
意图侵犯一种客体, 却实际侵犯另一客体
1.可反映客体错误的,又称非同类对象错误
(1)把甲当作乙侵害, 甲乙体现的社会关系不同
想象竞合犯,按一重罪处理 (2)把非犯罪对象当作犯罪对象侵害 按故意未遂处理
(3)把犯罪对象当作非犯罪对象侵害 (主观无故意)
主观有过失,为过失犯罪;主观无过失为意外事故
2.客体无错误 把甲当作乙来侵害,甲乙反映相同的社会关
系,行为性质相同
故意既遂,而不是过失
(二)犯罪工具、 手段错误
将不能发生侵害结果 的手段工具用于侵害 1.相对 不能犯 在具体条件下不能,在别的条件下可以 手段工具不能犯,未遂
2.绝对 不能犯
客观上根本不能发生危害
因无知采用迷信等手段,无重大社会危害性,可不追究刑事责任
(三)行为性质认识 错误
把不存在的行为当做正在进行的行为,进行防卫,为假想防
卫,把自己的行为当做法律允许的行为
主观上没有犯罪故意,犯罪主体
有过失的为过失犯罪,犯罪主体
无过失的为意外事故
(四)因果关系认识 错误
1.行为人误认为自己的行为,已达到了预期的犯罪结果,事实上并没有发生这种结果
故意未遂 2.行为人所追求的结果事实上由于其他原因造成,行为人却误认为是自己的行为造成的
故意未遂 3.行为人的行为没有按照他预想的方向发展及其预想的目的
停止,而是发生了行为人所预见所追求的目标以外的结果
4.行为人实施了甲乙两个行为,伤害结果是由乙行为造成
的,行为人却误认为是由甲行为造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